《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2024-06-30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课题俗世奇人课型自读.点拨

课时两课时授课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蔫、怵、抠”三个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家冯骥才及其创作情况。

3.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见识他们的“奇”。

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

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

3.探究思考。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与价值目标生动地介绍了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民间高人的超群智慧。教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励他们开掘生活底蕴,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1.品味词句,体会的语言风格。

2.把握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2.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查找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检查预习,简介作者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擅长绰号刷浆

难堪一瞅发怔褒贬

怵抠戳瓢

(二)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板书课题,作者。

采取提问方式完成。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三)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顺势作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要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一)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可能会有如下看法:

1.文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很神奇,那奇招绝活,让人称奇!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浓郁的“天津风味”,读着真让人陶醉,让人过瘾!

3.作者会讲故事,善讲故事,就一件事也能生出万丈波澜,让人佩服!

……

(二)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并提示:美是眩目的,美是立体的。今天我们着重鉴赏本文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

1.见识人物之奇。

提问:“刷子李”“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使自己成

学生念读查找的资料后,教师再作补充。

加强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独行天下;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付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领略情节之奇。

提问: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明确: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对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以小徒弟的心理活动为主,从半信半疑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到灰心失望,最后还是“刷子李”自己揭开了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烘托。

写“泥人张”,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大比拼。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上小杂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奇招制敌。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3.品味语言之奇。

教师提示:本文语言本色朴素,“津味”十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选一二例揣摩评析。

活动成果展示:

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屋子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中的精华,津味十足。

单口相声的风味。全文语句短小精悍,活泼幽默,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别不信!他还给立下一个规矩……”“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天津已是做买卖的地界,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等等。

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如“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地地道道”一词强调的是强者存弱者亡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的余地。如“海张五那边还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两个“找”字用得实在奇绝,特别是加粗的“找”字,更是绝妙。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词,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如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立刻活在纸上。

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如“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自由阅读,质疑解疑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徒弟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2.“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3.刷子李、泥人张、王叔远等民间高人,他们的高超技艺流传下来了吗?该如何看待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讨论,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1.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秀。

曹小三的态度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别人自然会注重这一点的。

2.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

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以指名请同学回答,也可向全班同学请教,也可向老师提问。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够保障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

3.通过讨论,应该认识到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它们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化做贡献。

六、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七、体验与反思

1.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学生读自己的,然后集体评议。

教师小结。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布置作业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俗世奇人

冯骥才

篇2:《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两位奇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社会调查,搜集民间类似“刷子李”和“泥人张”之类的奇人趣事。

2.自主学习质疑提问明确探究学习问题;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比较两位奇人的异同;学习用津味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风格。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比较两位奇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比较作者描写两位奇人时采用的不同写作手法;品味本文语言上的何独到之处是本课的两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提问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明代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能把一枚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妙!奇绝!《口技》中口技艺人逼真的火景表演,能使在座的宾客“奋袖出臂,两股战张,几欲先走。”奇妙!奇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

2.质疑提问。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问题

一、“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何处?

问题

二、“刷子李”和“泥人张”的奇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问题

三、在写两位奇人时,作者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问题

四、品味本文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文章

1.分组探究,比较奇人。

(1)“刷子李”奇在:着装奇——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对没有一个白点。规矩奇——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手艺奇——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云云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总结:“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吃这一碗饭的同行,使自己成为高山仰止的偶像。

“泥人张”奇在:手艺奇——台下看戏,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出来的泥人和台上的人一模一样。出招奇——鞋泥捏头像;贱卖海张五。

总结:而“泥人张”则是另一种风格。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算,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

(2)请同学们比较两位俗世奇人,他们的奇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艺高人胆大。刷子李为自己设立了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在奇中显绝;泥人张在静默中用智慧、胆量和技艺挣得自己的尊严。他们最大的相同点都是有高超的技艺,身

怀绝技。不同点:刷子李以技服人,“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泥人张以智取胜。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恰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比较写法:作者在塑造两位奇人形象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刷子李时采用层层渲染,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正面描写泥人张的着装、规矩以先声夺人的方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闯荡天津码头的奇人形象。后更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作者写泥人张时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刻画人物: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两个悬念,两场较量,突出了泥人张的技艺,更突出了泥人张的智慧。

3.总结分析,体会感情。

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对这两位奇人,在文中作者写道:“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

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文中的这几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

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三、朗读文章,品析语言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你从以下几句话中任选一句话,仔细朗读品析,不妨试着用津味来品读一下,揣摩这些语言所表达出来的韵味。

教师展示以下语句: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选句子,朗读品析。然后请学生站起来,个别朗读自己挑选的句子,并回答问题。

讨论后明确: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应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而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该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另外,还不妨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含义分析: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有比较才有高下,一组对比就传神刻画出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作者运用这样的对比句突出体现了他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指的是天津卫“码头”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地地道道”强调的是这条铁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余地。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种夸张其实是在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只写“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找”者,寻觅是也。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在品析语言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①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②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 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再看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哪是刷墙,简直是在舞蹈,真有《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风采。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就立刻活在纸上。

又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③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又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四、课外拓展,社会调查

近年来,作者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

请同学们在课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搜集本地区民间文化遗产,并做好记录工作。然后以“拯救民间文化遗产”为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五、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

冯骥才

技奇: 艺高人胆大智高赢尊严

篇3:《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死鸟 (片段)

作者:冯骥才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 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跟得太慢, 遇事上不去, 叫上司着急;跟得太紧, 弄不好一脚踩在上司的后脚跟上, 反而惹恼了上司。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 摸透上司脾气, 知道嘛时候该说嘛, 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 挨骂时点头称是。上司骂人, 不准是你的不是, 有时不过是上司发发威和舒舒气罢了。你要是耐不住性子, 皱眉撇嘴, 露出烦恼, 那就叫上司记住了。从此, 官儿不是愈做愈大, 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 贺道台却得心应手, 做得从容自然。人说, 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 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 一条顺毛驴, 三脚踹不出个屁来, 对么?

———摘自《俗世奇人》

选文缘由

“精读博览”是我校语文学科改革的总体思路。“精读”指的是教师利用课堂的教学时空, 从教科书中选择能承载年段目标的课例, 落实标准中的各项要求,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进行阅读方法、策略的教学, 此课重在“举一反三”。教师通过“长文短教”“单元整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为学生在课内进行大量阅读腾出时间。“博览”指的是在课内,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大量阅读、读整本书, 此课重在“举三反一”。

“举三反一”课程的总目标, 是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它主要有三种基本课型:第一, 自主阅读课。每周一次, 引导学生到校图书馆进行自主阅读。第二, 名家名作导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第三, 阅读策略指导课。例如, 指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 做批注等。本课例属于“举三反一”课型中的“名家名作导读课”。

在选文方面, 我们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找寻真正为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作家作品, 希望通过导读推介, 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在执教《珍珠鸟》时, 我们发现, 孩子们对文中生动有趣的语言, 细腻传神的描写十分喜爱。说起冯骥才, 我们都知道他是个著作丰硕的作家, 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如《花脸》《挑山工》《花的勇气》《珍珠鸟》《献你一束花》《捅马蜂窝》《刷子李》等。其中《珍珠鸟》《挑山工》入选八个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 《珍珠鸟》还入选港台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等17个版本的中小学教材, 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

作为这样一位中国当代文坛上颇具盛名的作家,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堪称津味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生长于天津, 对天津这片热土无比热爱和了解。他收集了丰富的史料, 并且有着深厚的关于昔年风土人情的功底, 他用自己特有的文笔去歌颂津味文化中正面的东西, 这种完全正面的东西在许多时候又常常是与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或重合的。冯骥才时刻以他的笔触去揭示津文化中闪光的地方, 展示天津世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用浓郁的天津方言展示津文化丰厚的底蕴。

阅读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他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独特的、耐人寻味的、带有津味色彩的幽默风格。我们只要一翻开他的作品, 就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冯骥才的幽默感与他的个性、生活经历、艺术爱好和修养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在天津长大, 对天津人的机智、幽默、俏皮、夸大的语言艺术十分了解。他凭借高超的语言文字功底, 得心应手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幽默。体现这种幽默感的最佳方式就是对具有浓郁特色的天津方言口语词汇的巧妙运用。它们就像一个个无所不在的精灵, 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嬉戏着, 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在天津方言中, 有许多与普通话词汇不完全相同但极富表现力的生动词汇。冯骥才在其津味小说中能够对此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 使其作品更具浓郁的天津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韵味。《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津味代表作品。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 文字精短, 半文半白, 带有“三言二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 又多以民国时期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 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如果能把《俗世奇人》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推荐篇目加以导读推介, 一定能让孩子们在感受文中人物的传奇色彩的同时, 细细品味作品语言的地域化风格, 激发阅读兴趣, 感受天津独有的特色。

备课构想

本课以浓郁的天津地域性文化为舞台, 撷取与天津有关的艺术素材———相声、京剧、单弦等,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丰富阅读视野。期望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渗透, 让学生感受其相互通融之处, 感受天津独有的语言特色。本课例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推 荐篇目———《死鸟》片段的过程中, 感受文中人物的传奇色彩, 从口语化、方言和俗语三个角度初步探究作品的地域化风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六年级

一、走进天津, 感受“奇人”诞生的地域文化

1.四幅照片谈话导入, 了解天津这个城市的民风民俗。

师:同学们, “五一”小长假老师去了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 拍了四张照片 (出示ppt) 。来, 猜猜这是哪个城市?

生:天津。

师:你怎么猜得这么准? (板书:天津)

生:照片里有包子, 还有麻花, 所以我猜肯定是天津!

生:对, 天津最有名的就属这“狗不理”, 皮薄馅大, 好吃得不得了!

师 : 连名字都 很特别———狗不理!瞧见没, 18个褶儿, 这才是正宗的“狗不理”。

生:天津的麻花以“大”著称, 香酥可口、一咬嘎嘣脆!

师:说得对, 这是“桂发祥”的麻花。这么粗的麻花, 怎么下嘴啃啊?您试试!

(学生笑)

师:所以, 光看小吃, 天津这地儿就不一般!

2.出示地图, 明确位置和人文氛围。

师:看, 中国地图, “天津”在哪儿?谁来指指。 (生指地图中天津的方位) 这位置可不简单。京城的背后, 高铁很快就到。瞧, 这面临海, 所以, 天津自古就是有名的水陆码头。正是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 您瞧———

3.借助音乐、图片, 感受天津卫的码头文化。

师: (出示天津市井生活图) 天津自古以来, 商家云集、店铺林立、万业兴旺。在这儿生活的人, 如果没有一点本事是活不下去的。所以, 天津这地方奇人辈出啊! (板书课题:俗世奇人在天津)

4.听马三立相声, 感受奇人及方言, 走进天津。

师:今儿就来了这么一位奇人 (出示PPT) , 认识吗?

生:马三立。

师:了不起, 像你这个年纪认识他的人可不多见。那他的相声你听过没有?其他同学呢?咱们来听一段。说一下背景:话说有个小孩叫小虎, 5岁。妈妈在屋里做饭, 他在外面玩。妈妈嘱咐他, 看好刚晒的衣服。不巧, 小偷来了。那么, 他对小虎说了什么?

(视频:相声片段———小偷与孩子的对话)

师:好, 先听到这儿。接下来的咱们来说。

师:见小偷拿了自家的褂子, 小虎冲里面喊了:“妈妈!妈妈!”———仔细听, 这是哪里的方言啊?

生:天津!

师:来, 跟着我来学一句。妈妈!妈妈!

生:“妈妈!妈妈!” (学生用天津方言回答)

师:妈妈问, “谁呀?”这句天津话, 你来学一下。

(生笑, 学说:谁呀?)

生笑:谁呀?

师:小虎答, “逗你玩!”

生笑:逗你玩!

师:下面我们来互动, 用天津方言, 准备好!

师:小偷偷了条裤子, 小虎冲里面喊———

生:妈妈!妈妈! (天津方言)

师:妈妈问, “谁呀?”

生:逗你玩! (天津方言)

师:小偷又拿了条床单, 小虎冲里面喊———来, 男生准备!

男生喊:妈妈!妈妈!

师:妈妈问———

女生问:谁呀?

师:小虎说———

全班答:逗你玩!

师:短短的一段相声, 来自平常生活, 却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津方言特有的味道。大家一下子就来到了天津。其实像马先生这样的人, 虽生于俗世, 但绝不是个普通人, 他们都是“俗世”中的“奇人”。

二、走进作家、作品, 初知作品梗概

师:有这么一位作家 (出示:PPT) 认识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生:《珍珠鸟》《刷子李》。

师:冯骥才生于津门, 长于津门, 对天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来, 一起读———

生齐读:此地风习, 挚爱殊深, 众生性情, 刻骨铭心。

师:他把流传于津门的18个传奇人物的故事, 写成文章, 汇成一本书, 名字就叫《俗世奇人》。在里面, 没有一个故事是你读不懂的, 没有一个故事是你不乐的。想读吗?

生:想!

三、导读精彩片段, 感受作品的整体风格和语言特色

1.初读《死鸟》片段, 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师: (出示PPT) 马上要出场的这位, 人称“贺道台”, 官不小, 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来, 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这个片段。

(生自由读)

师:读完这段话, 说说此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贺道台这个人, 特别会伺候上司。

生:天生就是上司的撒气篓子, 一条顺毛驴。

生:很会阿谀奉承, 溜须拍马。

师:对, 大家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特点。 (板书:抓特点奇) 。此人奇就奇在他特别会伺候主子。

2.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师:贺道台这奴才当得有境界, 可谓是奴才界的奇才。 (指板书) 快速浏览这段话, 看看他都有哪些看家本领?

(生默读、浏览)

师:看出来了吗?

生 (读) :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 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跟得太慢, 遇事上不去, 叫上司着急;跟得太紧, 弄不好一脚踩在上司的后脚跟上, 反而惹恼了上司。

师: (出示PPT) 把你刚才读的这一部分, 用一个字概括。里面有个字, 是反复出现的!

生:跟。

师:对!同学们, 这就是提取信息。最重要的信息, 有时候就只有一个字。

师:那剩下的部分, 想想看, 他还有哪些看家的本领?注意, 快速把握信息!

生:察言观色。

生:察。

师:很好!还有什么看家本领?

生:忍。

师:了不起!真是准确!

师:同学们, 如果说“跟”是入门级, 那“察”就是升级版, “忍”则是一种境界了。作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3.感受语言的表达特点。

(1) 口语化。

方式:通过比较读、结合地域特点等方法, 感受语言简洁、明快的特点。

师:我观察, 刚才大家读的时候, 都面带笑意。的确, 这段语言挺有特点的, 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番。 (板书:品语言) “跟”这个片段, 自由读读, 让语言从你的舌头上过一过。品味一下, 这段话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生自读并交流)

师:是稍微有一点难度。来, 我给你们搭一个桥, 一比较, 感觉就出来了。来, 看画线的句子, 谁来读?

(生读“跟慢跟紧全都不成”)

师:变成——— (出示PPT)

生 (读) :如果跟慢了, 那是不可以的;如果跟紧了, 那也是不可以的。

师:比较一下, 原文给你什么感觉?

生:原文更加简洁、明快。

生:口语化。

师: (指画线句子) 而这个呢?

生:书面语言。

师:所以原文给我们的感觉就像咱们面对面说话一样, 它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板书:口语化)

师:同学们, 还记得吗?刚才看地图的时候, 天津水陆码头。两船交汇, 得打个招呼啊!“今天你吃了什么?” (手势演示) 话太长, 没听清就过了。只能俩字, 哪俩字?

生:吃嘛!

师:对!就这么简单!所以他的语言自然就有了天津味儿。简洁明快, 就像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读这段话, 和平时读书不同, 得用和别人说话的感觉读。谁来试试?

(生读)

师:很好!正因为口语化, 所以像这样的语言, 说书、讲相声, 直接就是台本;演戏, 那直接就是剧本了。信吗?有位京剧演员, 就把这段描写搬上了舞台。

(生议论)

师:看来, 你们是半信半疑啊!好, 我们来看视频。 (播放视频)

(生观看, 笑。)

师:怎么样, 有意思吧!平时, 咱们读这本书 (拿起《俗世奇人》) , 更多关注的是故事。上了这节导读课, 如果能学着关注一下作品的语言特色, 那你就算是入门了!考考你们的眼光。

(2) 方言。

方式:通过方言、普通话的朗读比较, 通过类似作品的平行阅读, 感受作品地域化特点所展示的独特魅力。

师:“察”这个片段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讨论

师:“嘛”, 天津方言。吃了什么?用天津话说, 那就是———

生:吃嘛?

师:干什么?

生:干嘛?

师:哎, 你笑什么呀?

生:笑嘛?

师:真好, 天津味儿出来了!

师: (出示PPT) 来, 请一位同学用普通话, 读这段的内容。

(生读)

师:我请了一位天津的朋友, 用方言也读了这段话。比较一下, 这段话更适合用哪种语言来读?注意听。 (PPT播放录音)

师:感觉怎样?

生:用方言读, 我觉得更有味道。

师:为什么这段话用天津方言来读就那么合适呢?

(生讨论、交流)

师:想想看, 书的作者, 还有书名。

生:因为作者冯骥才就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写的就是天津的人和事, 作品来源于生活, 语言自然就有了天津的生活气息。

生: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俗世奇人》, 写得就是天津卫这个地方的奇人异事。

师:所以, 他的语言, 自然就带有了浓浓的地域化特点。其实, 像这样的文章, 咱们武汉也有。

师:这段话选自作家池莉的《太阳出世》, 写的是两个人吵架, 旁边的人来劝架, 说这个人不清白, 你不要和他计较。“筲箕”见过吗?对, 就是家里用竹篾片编的用来洗菜的东西。下面我请个地道的武汉伢来读这段话。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地域化风味, 感受一下语言的地域化特点。 (老师用武汉话起头儿)

生 (接) :他这个人, 拿武汉话来说:筲箕圈, 六点钟———半转;藕灌进了稀泥巴———糊了心眼。赵拐子, 您就别计较了。

(生笑, 师生鼓掌。)

师:这样的文字, 武汉人特爱读, 也让外地人了解了武汉、走进了武汉。看来, 方言的作用的确不小! (板书:方言)

(3) 俗语。

方式: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 感受俗语的幽默、有趣。

师 : (PPT出示片段“忍”) 这段话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

生:撒气篓子、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

(师生笑)

师:撒气篓子, 来, 换个说法那就是———

生:出气筒!

生:受气包。

师:瞧, 连“屁”这样的字眼都入了大雅之堂, 但放在这里, 却没有一点不妥的地方, 什么原因?

生:因为写的就是“俗世奇人”的故事, 这样更显得口语化, 生活化。

师:这样的文字是断不可出现在《珍珠鸟》这样的文章里。但在这里, 却是再合适不过了。看来, 这正是应了那句话:“大俗即是大雅。” (板书:俗语)

师:这段文字选自18个故事中的《死鸟》, 这内容明明写的是“人”, 题目却怎么用“鸟”?留个“包袱”, 自己课下读读就知道了。

四、推荐阅读, 延伸课外

师小结: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 我们只是管中窥豹, 通过抓特点、品语言初步领略了《俗世奇人》这本书的魅力。正如作者所说———“码头上的人, 不强活不成, 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但都是俗世俗人;小说里的人, 不奇传不成, 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却全是真人真事。”同学们, 奇人的故事, 等着你们去打开。期待分享你们更多的读书感受!

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在天津

抓特点:奇

品语言:口语化

方言

俗语

教学评析

亲历孟晶老师的课堂, 心中有一种无以言表的畅快。因为, 好久没有看到学生这么投入和喜爱语文课, 好久没有看到学生这么渴望去读一本书。课后, 耳闻学校对面小书店的《俗世奇人》被学生一抢而空, 第二天, 书店特别挂出写有“《俗世奇人》到货”的小招牌。一节阅读导读课, 能让孩子们如此迫切地想读一本书, 也真可谓“功德无量”啊。这节课, 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教学目标定位精确

作为一节导读课, 让学生“爱阅读”是前提。本课教学中, 执教者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可谓用心良苦。与以往导读课不同的是, 她不仅仅依据文本内容, 还将文本与作者生活的地域, 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俗世奇人》, 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魅力。正因为这节导读课是从文化的角度来俯瞰文本, 所以,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本课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执教者借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如相声、评书、京剧) , 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其次, 阅读, 仅有爱是不够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阅读策略, 才能逐渐成为一名独立阅读者。在本课的教学中, 主要涉及的阅读策略有:连接、比较和快速把握信息。连接, 在本课教学中体现的方式有:作品与生活的连接, 作品与作品的连接, 作品与作家的连接等。这些阅读策略的有效运用, 能较好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2.导读角度选择准确

本课从地域的角度, 解读文本, 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 导读的角度选择准确。大多数作家的作品与他们生活的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池莉、方方的作品多以武汉的地域文化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再如, 陈忠实与关中平原, 贾平凹与商洛, 地域文化犹如血液流淌在每位作家的身体里、作品里。同样, 冯骥才将津味文化中特有的幽默、俏皮、夸张在《俗世奇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站在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文本, 读者能将作家、作品和生活融会贯通, 在阅读中自觉产生连接和互动, 这样的阅读过程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快乐了。

篇4:俗世有奇人

这里其实并不是什么太平盛世的地方,鱼龙混杂,三教九流出入其间,为了养活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时时上演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或是血淋淋的聚众斗殴,但这里更多的是靠本事吃饭的规矩人,这些真实的存在造就了当时天津卫无限的丰富。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市井生活的画卷,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底层人物。此谓“俗世”。

何谓“奇人”?天津卫并不是遍地黄金,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不适应与世无争的“出世者”,在一次次关涉自身的贫与富、贵与贱、生与死的博弈中,淘汰掉(不一定就是没命)太多不适应这种赤裸裸生存法则的“劣币”,留下的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良币”。这里崇尚强者,崇拜能人,你只要有一手绝活,在你这行就是公认的NO.1,自然能受到艳羡,也自然有后人为你树碑立传。所以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的故事流传至今。能人都有“奇招”。

“奇人”奇在有过硬的本事。苏七块可以以让病人丝毫感觉不到疼痛的速度接好断骨;刷子李刷墙的动作简直就是艺术家的表演,干完活身上的黑衣没有一星白点;贺道台可以把鸟儿训得服服帖帖;大回可以几天把坑里的鱼钓得“片甲不留”……这些本事令人叹为观止,如能搁到现在,一个个都会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凭借这些让人啧啧称奇的技艺,他们衣食无忧,并且受到别人的尊敬和追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超群的技艺似乎又促成了这些人行为古怪、举止奇特,而这又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苏七块接骨不管穷人富人一律七块大洋,哪怕穷人借钱看病他再还回去,这就是他的规矩;刷子李刷完一面墙必抽一袋烟,喝一碗茶;“文混混”刘道元为了想看看别人对他的交情,上演了一出“活出殡”的闹剧,让人忍俊不禁,又感到世态炎凉……高超的本领再加上独特的个性更增添了他们身上的传奇色彩,于是越传越奇,越传越神。听他们的故事,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更是现实中不能满足的需要此时得到了一定程度虚幻的实现。谁不想做一个受别人仰慕的富有个性的能人呢?

上文说了,天津卫不都是守规矩的手艺人和买卖人,坑蒙拐骗的事情天天发生,靠着奸诈的“聪明”巧取豪夺往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胆子之大,方法之“奇”让人不由拍案叫绝。《绝盗》讲到一老二小三个人,踩着三轮车,一路气势汹汹、骂骂咧咧地来到一对新婚小夫妻家,老的口称是新郎官他爹,两个小的是他弟弟,说不孝之子私奔到此,却不管快咽气的老娘,听者也义愤填膺,接着三人把能搬的全部搬走,不能搬的砸光后扬长而去,小两口回来后有人告诉他们这事,新郎官哭笑不得,说:“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有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这可成为“史上最牛的盗案”了吧!蔡二少爷用低价买进古董再高价卖出,让自视为占了便宜的毛老板有苦难言,也让人啧啧称奇。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不是主流,但它却是客观的存在,作者采用不隐恶的态度让读者自行评判,因为这也是生活真实的一部分。

当然,奇人们人性闪光的一面也比比皆是。泥人张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让狂妄的海张五丢尽颜面。他告诉我们:社会地位再低下,也要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金鳌的仗义让小杨月楼的戏班子起死回生,他也投桃报李,在金鳌的请求下,义演三天救了上千码头工人的命。金鳌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侠义,小杨月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仁义,都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并不是鲁迅笔下麻木愚昧的国民,而是“仁”字当先、善良博爱的性情中人。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会让我们感动、追随。

刘小枫先生把现代叙事理论分为人民理论的大叙事和自由理论的个体叙事。人民理论的大叙事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和想象,是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印或经历的人生变故。我们看惯了人民理论的大叙述,似乎觉得只有大事件、大变革、大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些是我们历史的全部。可能我们忘了处于社会底层孕育着社会动荡或是变革的巨大力量,很多影响格局的大人物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没有他们,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俗世奇人》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底层的、平民的视角。冯骥才以极具韵味的天津方言,诙谐的文笔,毫不拖泥带水的、简洁凝练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当地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了他们真实的个性特点、生活状态、思想动态、精神追求,这样才能对所处(那时)的时代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还原时代的真实,消除狭隘的偏见和“想当然”的错误。所以,要做一个明白人,我们既需要放眼宏观,也需要把握微观!

无论语言艺术还是故事内容、思想深度,这都是一本好读、好看、好玩又能掩卷沉思的好书!值得推荐!

【精彩回放】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水墨浅绛,苍润之极,上边还有大段题跋,尤其难得。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花钱不少,东西更好。这么精的大涤子,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蓝眼》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一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刷子李》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张大力》

南门外那些水坑,哪个坑里有嘛鱼,哪个坑里的鱼大小,哪个坑的鱼有多少条,他心里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里的鱼全钓绝了,但他也决不把任何一个坑里的鱼钓绝了。钓绝了,他玩嘛?

——《大回》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苏七块》

篇5: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本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文化,表现丰富而生动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奇闻轶事。就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形象。

【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民间艺人的形象。文章小角度切入,一人一事,形神兼备,

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表现出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格,可谓俗人不俗;

其语言生动幽默,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

【学情分析】

文章这东西是很内向的,一篇好文章放在面前,并不象一盘好菜端上来,可以色香味俱全,立即勾起学生的食欲。总要慢慢去读才能产生兴趣。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却产生了类似见到一盘美味佳肴那样的感觉,好像能够望见色、闻见香、尝到味。文字简单,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文章中的一“俗”一“奇“,安排得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富有特色的语言,都是值得学生探讨的话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抓住要点概述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4、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难点:抓住要点概述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2、讨论点拔法。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自学)

自学任务:

第一组: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发言提纲。

第二组:简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复述时要抓住“刷子李”一波三折的情节,泥人张故事的悬念,要突出各自的“奇”,奇在什么地方?

第三组:品味语言,理解含义,体会语言特色,推敲朗读。

第四组:展示你的一技之长。如:画画;剪纸、折纸之类的小手工;口技、垫球等绝活……

课堂学习(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

大众的、百姓的生活世界;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

历来人们都喜欢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凡夫俗子呢?第一组的同学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了许多资料,请他们来谈谈。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缜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说明:让学生了解掌握冯骥才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同时引出的教学。)

二、整体把握

1.简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复述时要抓住“刷子李”一波三折的情节;泥人张故事的悬念,要突出各自的“奇”妙之处。(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在的。就我们同学中也有一技之长的人。请第四组展示他们的绝活。

3.教师点拨:

课文里的故事,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但是“功夫深”这三个字不仅仅指为此花去的时间,它还涵盖了意志品德。记得,有位画家曾说过:比技艺,最终是比人品。那么,“刷子李”“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所以说,伟人名人固然辉煌夺目,但凡夫俗子也不乏其巧妙绝伦;“刷子李”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说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要点。引导学生阅读时,围绕题目“俗世奇人”的“奇”进行

探究。)

4.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成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摩的语段,再谈谈处理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明确:

①重音在“亮堂”上,表现作者对手艺高超的艺人的肯定、赞颂。

②重音在“活”上,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地地道道”语气要中肯,节奏要慢。

③重音在“泥人张”和“差”上,用夸张的语气表示对泥人张的称赞。

④重音在第二个“找”字上,以回敬海张五的挑衅行为。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说明: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自发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探究课文

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明确: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说明: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联系自身阅读,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质量。)

四、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五、课后拓展学习

社会调查,收集民间类似“刷子李”“泥人张”这类奇人奇趣的材料,写成故事,或人物速写。

【附板书】

俗世奇人冯骥才

刷子李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

篇6:《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思考他们的奇,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文章人物之奇、情节之奇和语言之奇。

2、品味语言,欣赏本文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为民间的奇人、绝活而自豪,并培养学生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3、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扫清生字词障碍。

2、查阅冯骥才的资料。

3、搜集其他奇人高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介绍作者资料,并讲述搜集到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

2、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⑴ 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讲了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要抓住一人一事,一波三折的情节。

⑵ 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 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他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致敌。这是一位内敛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教师导学: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简洁富有情趣,举例揣摩评析。

⑴ 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的精华,津味十足。

⑵ 单口相声的风味。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等。

⑶ 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⑷ 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四、合作探究

思考: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明确: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秀。

曹小三的态度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别人自然会注重这一点的。

五、拓展延伸

1、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刷子李和泥人张的行事、做人方式能行得通吗?

2、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课堂小结

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让我们拍案叫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值得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七、布置作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俗世奇人》 设计04-28

《俗世奇人》优秀说课设计06-29

俗世奇人04-15

俗世奇人1范文05-18

俗世奇人作者范文06-01

俗世奇人全文范文06-01

俗世奇人阅读范文06-01

俗世奇人解析范文06-01

俗世奇人推荐范文06-01

俗世奇人读后感悟07-15

上一篇:[优秀作文]家书下一篇:银行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