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经典散文

2024-04-16

采葛经典散文(精选10篇)

篇1:采葛经典散文

采葛经典散文

《诗经·王风》里,有一首感人肺腑的痴情情歌《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个美丽的姑娘上山采葛、采萧、采艾去了,才一天没见,男主人公却觉得好似隔了三月、三秋、三年那么长。也许采葛女采葛才去了半天,一个早晨,而不是一整天,男主人公却失魂落魄,度日如年。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是由此而来的。

每当想起这首美丽的诗,心里总是很感动,很温暖。

自古以来,感人肺腑的爱情的藤蔓,往往如山崖上、古树上缠绵攀爬着的葛藤,扯也扯不断,理也理不清,数也数不尽。

葛,是一种藤蔓植物,长在山林里,山崖上,牵牵绊绊,攀援曲折,蜿蜒绵长,好似牵牵绊绊,扯不断,理还乱的情感。葛,是一种温柔的、女性味道的植物,葛表现出的是一种依附,一种依恋,一种缠绵。上山采药和牧羊的人,拽着葛藤向上爬,都难以扯断山崖上攀爬着的葛藤,很安全。山崖与山崖之间,树与树之间,有了葛藤相缠,就纠缠不清了,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清你我,说不清关系了。

葛藤与瓜蔓,很相似,所以俗话说“瓜葛”,比喻说不清的关系,特别是男女关系。

总是觉得,采葛的女子是纯真美丽脱俗的,是浪漫温柔的,采葛的日子是很有诗意的,是很美丽的。就总是会猜想,三千年前的那些个脸上灿烂如阳光、灿烂如向日葵的女子,是在山上采根藤,采葛叶,还是采挖葛根呢,她们要采摘葛干什么呢,是不是采摘苦葛叶,采割苦葛藤,背回家去制成葛布葛衣,制作葛鞋,还是说,就是采挖甜葛根,拿回去,给她喜欢的男子解酒呢……

《采葛》这首精美绝伦的诗歌,这个大胆痴情的男子,用比兴手法,用采葛这么浪漫美丽的事情,来比喻追求爱情,渴求爱情,抒发的其实是急于与他痴恋的那一个上山去采葛去了的女子相见,渴望炽热的爱情的情感。

爱情,总要与纯真、美丽和浪漫联系起来,才叫人们渴求,才叫人们回味无穷。

滇中楚雄的山野里,生长着众多阳刚的大树,水冬瓜树、麻栗树、云南松、杉老树,也就有众多温柔缠绵的、水波波的葛藤缠缠绵绵地攀爬在林间。

楚雄人爱吃甜葛根。晚秋以后采挖的葛根,很甘甜,很好吃。甘甜中,微微有点苦,类似于吃野橄榄,又有吃野地瓜的`甜脆口感。依然很热的晚秋,楚雄人就喜欢采挖甜葛根吃,村村寨寨人家里,就经常放着一根新鲜葛根,干完农活回来,又累又渴又饿,吃一截葛根,很快解了乏,解了渴,又管饱。

滇中楚雄,葛根是近似于水果的好吃食物,好吃的山珍野味,很好吃,但是很常见,一点都不稀罕,不珍贵。葛根还是解表发汗,治疗感冒的良药,也是清热解酒解毒的良药,药用价值极高。因为其丛生密布于滇中的村村寨寨边,采挖很容易,所以是一味任何人家都用得起的中药,也是一种任何人家都吃得起吃得到的美食。

葛根,是我们童年生活于乡间,缺吃少穿的生活里一种给我们美好回忆的美食。那时候,父亲秋冬季出去走村串巷劁猪,到了朱喜冲、糯稻凹等等彝族山村,就常常会给我们扛回来几根甜葛根。

最厌恶的事情,就是赴宴和劝酒,最痛恨的人,莫过于发明烤酒技术的人,也痛恨烤酒和卖酒的人。有些酒宴,是无论如何推不掉的,有些酒也是无论如何推不掉的,明知吃下去,就得去打吊针,或者吃好几副中药,还是不得不吃下一杯又一杯。

吃醉酒,就得吃葛根,秋冬季,楚雄有新鲜甜葛根,切一截或者几片甜葛根吃下去,酒很快就会解去。如果醉了得不省人事,就要别人熬煮葛根汁给我吃。一小碗热乎乎的葛根汁吃下去,酒很快就醒了,头也绝对不会疼,整夜全身都清凉舒服,极其好睡。否则头疼欲裂,整夜全身大汗淋漓,根本睡不着觉。

因为要应酬各种酒宴,要应付各种劝酒,每年都会吃得大醉多次,有备无患,所以,每年秋冬季,我都会从老家村寨边,采挖几根甜葛根,洗干净,切成片,晒干后,小心收藏起来,以备一整年醉酒的时候用来解酒。

像牛尾山药一样,甜葛根在秋冬季采挖,就很甘甜脆嫩,口感极佳,等到来年开春以后,葛根也会僵了,又硬又苦,口感极差,药效也大打折扣。

当然,甜葛根,其实也微微有些苦的,与野生的苦葛根没有明显区分界限,正如滇中楚雄山野里密布的甜蕨菜与苦蕨菜一样。

这样收藏着葛根,等到伤风感冒了,也可以顺手从村边山野里采摘几茎臭灵丹,采摘几片淡竹叶,一起熬煮汁水吃,疗效很好。

每年春天和秋天,我都会梦想,与一位纯洁美丽得如同野百合的女子,一起爬上家乡的高山悬崖上去,去采葛,去采摘浪漫和美丽。那时候,我就不是要解酒,而是要吃酒,吃醉酒的。

篇2:采葛经典散文

采葛

作者:诗经朝代:先秦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篇3: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涵泳经典

一、在涵泳中拓展经典的宽度

由于种种原因,现行语文教材里选编的先秦诸子散文少之又少,注解也较为粗浅,缺乏系统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提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先秦诸子散文之经典导读”的拓展学习,通过阅读经典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日本有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人,他是日本现代文明的创始人之一。他有过这样一个口号:“要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算盘表示经济利益,《论语》表示伦理精神。日本经济就是在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的规范制约下实现义利合一,逐渐发展成今天的经济强国。听完故事,学生们表示感触很深,认识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影响着邻国的发展进步。其次,我利用PPT在课堂上展示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让学生通过诵读,激起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在涵泳中体悟经典的深度

我常带着学生涵泳经典,与经典对话,教导学生耐心聆听先知的教诲,明白一些为人之道,使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学习与感悟,认识自我,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一些经典名句看似简单易懂,却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读懂经典,在经典的感召下,对生命能有新的体悟,对自我能有新的认识。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今天,向孔子学当教师”的专题解读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与先贤对话,获取情感的共鸣,汲取做人的智慧。先贤的智慧良言和伟岸的人格精神一次次感召着他们,他们在获取、辨识、整理、归纳中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内涵的理解,他们不再盲目崇洋,而是能够聆听、倾诉、思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例如,通过学习名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学生在记诵中感悟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是互相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下还会发生转变,最后归于统一。学生在诵读中陶醉着,在诵读中收获着,明白了“以德养道”的真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三、在诵读实践中修身养性

1. 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

我采用导读和精读相结合教学形式,从学习经典篇章的原文、原字入手,引导学生掌握经典的精髓。同时,我还在深度讲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挖掘和深化文本的思想内涵。

我在课堂上进行导读时,在具体操作中注重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知识。在导读的同时,我还带着学生加以深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使他们在涵泳中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升华人格内涵。

对照新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驾驭教案,并不能体现教师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维动态才能真正地教育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制订教学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经典的学习中,通过熟读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圣贤的缅怀之情,在熟读中产生审美的愉悦。教师与学生都应在诵读中用心去感悟经典,在反省中获取智慧,形成良好的主观体验。

2. 在专题研读中教导涵泳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一生为学的写照,完整地叙述了孔子一生进学的历程,对青春期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帮助极大。学生在诵读后能很快熟记句子,但对句子的理解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整体地领会其内涵,而且学生对“志”的理解过于简单,仅解释为“立志”。因此,我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从细微处入手进行理解,使学生明白“志”是“三十而立”的基本前提,“志”应该理解为在心里“以圣人为志”,在外就是“学”,学习圣人。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学”入手,从模仿圣贤的言行开始,去感悟其内涵,从而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篇4: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篇5: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采葛

朝代:先秦

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简介:

《王风·采葛》出自《诗经·国风·王风》,共三章,章三句,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现代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他情人的思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情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同时本体“一日”,喻体“三秋”,高下相形,对比鲜明,也有力地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成语“一日三秋”即源出此诗。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因此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旧说随意性很大。

注释:

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鉴赏:

此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篇6:采葛经典散文

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篇7:采葛经典散文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来代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

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流传千古,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其意是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等同,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国风·王风·采葛》创作背景

篇8:采葛经典散文

诗歌需吟诵, 小说靠反思, 而散文却呼唤“鉴赏”二字。虽说论“语言”不及诗歌, 论“思想”不及小说, 但“散文”却将此二者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散文最流行, 所以古今中外的精品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角色。我们今天学习这些精美的散文就是要从这些名篇中发现美, 感受美, 鉴赏美, 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一、披文以入情, 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文以载道, 文可示情, 文章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现方为佳作。白居易有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 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 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我们阅读散文唯有意会一个“情”字, 唯有沉浸到文章中去,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作家在文中所着力向世人表达的喜怒哀乐, 文章才没有白学, 作者才如在眼前。鲁迅先生于灯下沉思, 执笔剖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读这篇文章不能不令人惊叹先生之洞察力、判断力的深刻与准确。散文的魅力, 说到底就是思想的魅力, 就是作家见出了常人所不能见的魅力。又如女作家攸敏和林希在《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石缝间的生命》中分别写道:“但在看到那只囚笼中的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 我明白, 天空的辽阔与否, 是由你自己造就的, 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 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 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 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愿一切生命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锤炼自己,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笼中的鸟儿, 石缝间的生命, 跟它们比, 有谁敢说自己已经不堪重负了呢?生命啊, 你可以不伟大, 但你要庄严;你可以不完满, 但你要努力;你可以不永恒, 但你要真诚。多读散文, 多跟思想深刻的作家作心灵层面上的交流, 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一条捷径。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与体验, 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直率而又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影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相信所有的同学读到这篇文章在理想上都会被感染, 都会在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同处, 达到部分或全部地接受作品。鉴赏散文需要“披文以入情, 赏句以入境”, 需要换位思考, 需要发挥想象。罗丹在提及其著名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 来自思想, 来自意图, 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的鉴赏。

二、赏句以入境, 感受语言的伟大力量

大海中怎能没有珍珠, 文海中怎能没有佳句。情来自何方, 情负载于何处?一切都得靠赏句以入境。中外散文在语言上是极富魅力的, 佳词丽句俯拾皆是, 很值得同学们用心品读, 细细咀嚼。唯有如此, 方能增强我们作文中词句的表现力。

散文语言的优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诗意, 表现力很强的句子;二是能见出人生世相的富含哲理的句子。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精品散文里比比皆是。如台湾女作家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中写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 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 是天使的眼泪吗”, 读这些句子只能用三个字形容, 那就是“太美了”。什么叫精神享受?应该就是指这特强的表现力, 指这能激发读者神游太虚的想象力。文学语言啊, 你的力量真是伟大。再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 你会作何感想呢?

1.也许, 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 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 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 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谭延桐《家是地球的中心》)

2.我想说的话在于, 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 虽然朴素不足道, 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 虽然不够阔气, 却能挡住寒气, 使你明天不会感冒;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 可以濯足, 可以洗衣, 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原野《今天最好》)

3.这就是自然, 不光是一片树叶, 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 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 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 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4.秋是成熟的季节, 是收获的季节, 是充实的季节, 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 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 而只愿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罗兰《秋颂》)

无须刻意发现, 这些语句自会在第一时间留住读者的眼睛, 引发读者的思考, 自会唤起人们对创造这些精粹语言的伟大作家的惊奇、骄傲和快乐。

三、谋篇以入理, 欣赏作家的匠心独运

文贵含蓄, 文忌直露是散文创作中的通则。散文之反映人生世相最讲究“小切口, 深主旨”, 看似漫笔成文, 实则形散神聚。高举“素面朝天”大旗的毕淑敏是一个驾驭文章的高手。她的《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先带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 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 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想我这余生, 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 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 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然而结尾峰回路转, 作者突然又笑了, 原为顿悟也。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 只心定如水, 把握当前”的决定, 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 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再如, 一篇《灯下漫笔》谈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 却从“乡下人钞票兑现银”的小事写起;一篇《道士塔》将巨大的民族悲剧寓于冷静的故事叙述中;金开诚谈清高不泛泛而谈, 而是将它表现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雅士身上。凡此种种, 都说明“以小见大”对于散文来说已成定律。此外如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亦为散文所常用, 同学们若以此为例, 在自己构思作文时加以援引, 是大有益处的。

篇9:地洞笔记——梁小斌经典散文随笔

被你一脚踢下河滩的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块冥顽不化的冰。这块冰在大海上,像是一块白色的光斑。阳光对付它,根本用不着曝晒,周围的空气,还有暖暖的海水就可以使它逐渐缩小。阳光靠近一点看,这块冰在消失之前,可能会像一条鱼那样翻动,时而露出鱼肚白。但这块冰只能变黑,变得坚硬。这块冰在变小,它应该融化在水天一色的俗套诗意中。但是,偏不!原来,这冰块的内核是一块黑色石头。

上面刻着几个字:融化到此为止。

逃避生活

仅仅因为我害怕在黑暗中找不到座位,所以我很少看电影。我跟在步履矫健的朋友后面走,我终于觉得我不应该跟他们去舞场。我虽然也盼望学会跳舞,但一直没有勇气模仿别人的舞步,哪怕是偷偷地模仿的勇气也没有。我知道生活的情趣附在我身上,我就会感到沉重,总觉得身上有一股我不熟悉的气息。

凭着我的自然天性的萌发,我被染上那种陌生的气息也还能够走几步,但不久,就会感到失魂落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我具有能力,在黑暗里找座位就是本事。既然我没有能力,这个能力就变为我以外的怪物,时刻要吞噬我,我不小心就会被它吃掉。

我逃避生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没有办法克服我的胆怯心理。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我要学会克服障碍的问题,而是生活里所有的技能要压碎我,这个事实横在我面前。我读过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为了加入生活,拼命挖掘自己生命和意志的潜力。照这样的榜样,我也应该勇敢一点才对。但我想,我是一个在生命和意志上没有丝毫潜力可挖的人,我彻底地承认我的懦弱,为什么要羞于承认呢?

如果心理不胆怯,行为也就果敢了。但我细想,我的胆怯既然已经是先验的,那为什么非要让“勇敢”把胆怯挤跑呢?有些英雄少一条腿,有些英雄眼睛瞎了,他们想办法弥补生理的残缺就行了,而我的残缺,我的心理的变形是任何矫正术都无法使它恢复常态的。

笨拙

在现代,人们普遍的观点是,要想逃离现实,必须有足够的金钱。金钱,能把一个吃掉你的对象,变为一个美学的对象。有了钱,你可以旅游、欣赏,你可以不接触人,也可以接触人。你可以只接触人的表象信息,而不接触他们内在的心灵。在现代,接触别人内在心灵,就是别人要异化你的那颗心灵,所以说,不追求理解,是防止过分接触的好方法。你逃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欣赏自然,美学上叫做欣赏角度。我们是笨拙的,我们就是得不到这个欣赏角度,自然并不愿远离我,它反而要寸步不离,不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欣赏它。

这个笨拙是全面的,但它也仍然是单纯的、透明的,笨拙仍然是纯朴的,它是一个喜剧,是一种幽默,是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不过,他已经不是在向风车进攻。他已经永远失去了进攻的概念。他根本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进攻,他的勇敢在于他敢于逃跑。这就是智慧,因为他想到了逃离,不怕最大的危险,也要逃离。

笨拙,它显示在这个人的逃离举动总是失败的。一个失败主义者,但它并不视失败为失败,没有能够逃离隐居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没有能力在真实生活中生存的人。

假如,我想从工厂里逃出来,但逃跑总是不成功,为什么逃跑是不成功的呢?因为这是一个人的逃跑,有如一个隐士的举动。个人的行动总是无出路和意义的,个人行动只是一种美学行动。因为大多数没有逃跑,大多数遵循的是一个实际生活并使之和谐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法则。而少数人的法则则是文学的,浪漫主义的法则。浪漫主义在现代不是描写天国,不是再现幻想,浪漫主义是生活方式。浪漫主义经历了幼稚阶段,它如今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逃离现实的举动。

生活如同女人

生活如同女人,她漂亮你就想接近,并且是不负责的接近。她丑陋你就想回避,离她越远越好。这是一个对生活的理论概括,实际情况是生活不论漂亮还是丑陋,你都要和她打交道。你命里注定是逃不掉的,这样就产生了无法逃避而派生出的人生观。

生活的形象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这是美好信息,是人接近生活的首要前提。人如果脱离不了生活的制约,自然希望生活变得美好起来,这就是宗教。我的诗也曾经散布过一种宗教意识,宗教是一种期望,一种需求,一种自身无力的表现,但他至少还相信他的呼吁是值得的。

人的虚无的意识,就是欣赏生活的意识。人究竟要欣赏生活的什么呢?显然,人要欣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所谓文学是回忆,就是站在较为安全的地带,对无法介入过去的回顾。这样,人成为自我分裂的人,他首先在实际生活着,另外还要欣赏自己的处境。

爱是存在的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爱是存在的。我遵循着伟大阳光温情脉脉的规律生活,我是不怕困难,我是能够抑制自己个性的。我也有日常生活,但我从不重视日常生活,就像匆匆吃过饭,赶忙要跑出去。我为了得到爱,我认为人应该是崇高的,人应该显示出值得爱的地方,人必须拼命扭动身躯,必须拥有激情。人在认定爱的存在的情况下,有他一整套生活的方式。

如果这个世界上爱不存在了,人又是孤单的人了,这时人就不想动,但人仍然得行动,得生存。这时候,人才有机会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了。他不得不进入这没有意义的生活,他感到日常生活的繁杂,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凌乱的人。

不,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种人,在没有爱的情况下出现的人。这种人没有对外部世界的任何幻想,他根本不关心、想也不想生活的意义,他津津有味地活着,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人是自我生存的崇拜者,是把人自身活着当做宗教来看的人。这种人进入生活严谨的风度令人吃惊,他能够沾沾自喜地欣赏自己在生活,他是现代生活的导师。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地洞笔记——被世界开除》 作者:梁小斌)

篇10:采葛经典散文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采葛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修炼经典散文05-23

经典抒情散文05-26

经典美文散文04-08

散文经典范文05-17

名家经典散文07-31

经典散文朗读07-31

经典散文欣赏07-31

前缘经典散文04-09

光阴经典散文04-12

经典原创散文04-14

上一篇:院地合作领导讲话下一篇: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