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历史课

2024-05-29

小学生历史课(精选6篇)

篇1:小学生历史课

浅谈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信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自信心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深信无疑,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自信心强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无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价值,我国的跳水运动员高敏在高手林立的奥运场上镇定自若,屡屡击败对手,在最高的领奖台上微笑着,靠的就是自信心。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其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去争取成功。为帮助学生成功,教师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创设成功机会,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使教材和学生需要相统一,在此基础上获得成功,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培养自信

篇2:小学生历史课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一、生动传神这是“能说”的真谛,是素质与能力的表现。有了好素材,怎样做才不会出现“死水一潭”,使听众如受煎熬而昏昏欲睡呢?要善于运用动作、表情和眼神技巧。首先,动作表达要根据素材的需要,也要与素材内容同步配套,恰到好处,才能做到信手演绎、自成妙趣;切忌手舞足蹈与矫揉造作。其次,表情是知识在脸上的无字表现,丰富而善变的表情能使人领略知识的神奇力量,精彩的表情能使人感受说者对知识的理解与观点,传递说者的聪明睿智和喜怒哀乐。第三,眼神的妙用不可言表。高境界的眼神表演当是流光溢彩、顾盼生辉的,愉悦的眼力程度当是深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眼神烘托出的知识可使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三者结合应用技巧,当推“泉州讲古”为学习楷模。例如: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切实做到生动传神,要靠自己揣摩习做,岂能言传身教?

二、学生“会写”能力的培养(1)内含性,即言之有物。如上所说,博学与熟知同样是“会写”的基础。历史知识的“会写”,重史实根据和事理分析,不做“无米之炊”。无论答题或撰写文章,都必须依托丰富翔实的史学知识,必须扣紧题意或中心而展开,浑然自成。开卷有益,好文章所表达的核心内容跃然纸上,让读者了然于胸。例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宜紧扣长征精神之一而史论结合,专而精,突出主题,力避面面俱到,所涉泛谈。长征的素材触手可及,如书本知识、影视作品、文物史迹等,但取舍要得当,历史知识的‘.会写”最忌空中楼阁和缘木求鱼、洋洋洒洒,不知所云不足取也。

(2)完整性。历史知识的“会写”还重在因果关系、来龙去脉的梳理,也就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特别是课题型的文章。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意愿的选择,所涉素材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大事外,还必须联系近代中国各种阶段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结果,并佐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辉煌的建设成就来论述,从而自成知识体系。丢三落

四、残缺不全是完整性的客星,使文章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习作者慎之戒之。

(3)准确性,即有的放矢。准确性可借鉴医生常用的四诊法中的“切”.历史知识的“会写”要贴中意旨,符合需求,确切而言,就是要什么给什么,不拖泥带水。例如:评价左宗棠,应准确把握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为—主持收复新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党起义等重大史实,对他的评价应符合历史的定性,以免贻笑行家。要克服答非所问、漫无边际和不合史实的弊端。

(4)严谨性。指文章的作者思路分明,条理清晰严谨,文句中肯客观。犹如明珠成串,环扣入微自然,使读者心旷神怡而肃然起敬。例如:司马光主修的史学巨着《资治通鉴》就以此见长。作者们治史严谨、文风高尚,堪称后人之师。习作者心领神会,汲取精华,提高“会写”能力,可谓受益匪浅。

篇3:让学生喜欢历史课

我认真学习这些经验,完善专业知识,关注学界成果,留心热点事件,希望不会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努力让学生觉得,历史不是脱离生活的一门课程。我希望能让学生觉得,我是理解他们的,而不是把我当做是逼迫他们被动学习的监工。但是,“想学的自然会学,不想学的还是不会学”,这句话似乎能反映出我起初几年的努力效果。我曾经沮丧的认为,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难以把历史这门课的有趣之处告诉学生,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从事教育。

然而,当静下心来检讨这几年的情况,我想起“教师要转变观念”这句话,忽然觉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太简单了。转变什么观念?转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转变教师的“讲讲讲”为与学生的互动成长?还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 不适应现在教学实际需要的地方?

我希望学生喜欢历史课,希望学生喜欢我,希望学生学得愉快,希望学生学有所得。可是,我忙于让学生“喜欢”,自己却可曾“喜欢”?羞愧难当的是,我没有。虽然,我希望成为优秀教师,但我想到的只是课堂,只是教学效果,只是教学成绩。每天宣传的“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我却没有爱这个“主体”,没有真正理解他们。

经过反思,我从起点重新开始。以前备课是把重点放在课文中,现在我思考———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什么?以前备课是把“情感教育目标”停留在笔端,现在我思考———怎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怎么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热情?怎么让学生感受历史的迷人之处?我开始调整,把原来“教书是去完成工作”的心,转变为“关爱学生,热爱历史”,进而把自己觉得有趣的这门课介绍给他们时,我发现,先前那种总是不满意的状态,已脱离开来,我有耐心与热情应对问题了。

在讲《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时,电脑无法播放课件。若是以前,我会觉得耽误时间影响效果,这一次提前备好了有课件与没有课件的两个方案,客观条件没有对我发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次历史课,我在设计导入时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有趣与有爱的情形下,有兴趣去了解。在简短自我介绍后,我提出问题,“我是向各位同学介绍历史这门课的老师,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这门课,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过或者有所了解,那你们谁愿意告诉老师,你觉得什么是历史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若是以前,我会觉得他们扰乱了课堂纪律。这次,我只是微笑着做了一个举手的动作,环顾课堂四周,用眼神鼓励他们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领会了我的意图,减少了议论,接着就有同学举手了。一个同学说,他家有《上下五千年》,他看过,那就是历史,听完后我示意他坐下。若是以前,我会急于指出,这是历史类书籍,不是“历史”,他的回答混淆了概念。这次,我表扬了他,“这位同学是很喜欢看书的。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历史类的故事书。这位同学一定记得《上下五千年》中的许多故事,以后有机会,一定请你给大家讲故事。”我留意这位同学的表情,他有些不好意思,但很愉快的听着我说。当听到要请他讲故事时,连连点头,非常高兴。周围同学转头去看他,很是羡慕。

“当然,这本书记录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那么,是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有历史故事,才有历史发展?”学生纷纷说外国也有。我肯定他们的意见,“你们说的对,中外都有历史,每个国家都有历史,每个人都有历史。那么,对于现在的2010年来说,3010年的事情是历史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说,那是未来。“那你们说的历史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这时,有学生大声应答———“过去的事情!”

“是的,过去的事情。广义上讲,所有过去的都是历史,就像我们刚才的讨论过程,就已经成为历史了。”然后,我举起手中的课本,“可是同学们,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教材里,没有把一只猫的历史写进去呢?”学生说,这些不重要,这个没意义。“所以,历史虽然发生了,但是,记录历史的是人,人会有自己的取舍。如果我来写我们的历史,肯定会写你们热情地思考老师的每一个问题,也会写你们在没有回答出问题时,并不灰心,而是积极地想知道答案,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学生情绪高涨地回答“是!”

我回到刚才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材编写,采用的不是广义的那个概念,而是狭义的,小概念的,只记录我们‘人’的历史,记录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既然是人的历史,那么,人从哪里来?我们中国人又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将在今天开始的学习中,一起来认识。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页第一段,找到我们人从哪里来,以及我们中国最古老的人类是在哪里被发现的答案。”

看到学生低头读书的瞬间,我觉得,这个导入并不特别,也没什么创新,但是,我的内心是愉快的,学生的内心开始有了探寻的欲望,我自己对课堂充满了兴趣与信心。若是以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一点一点完成目标。而现在,对学生用理解、关切与期待的目光去看,比要求他们达到怎样的标准,更能打动学生的心。教学是一个鲜活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若是建立在彼此认同与关爱的基础上,会更顺畅些吧。

篇4:小学生历史课

关键词:历史课 激发兴趣 思维能力

强调个性是现代化社会的标志,"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已经充分意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无论是改变课堂教学思路,或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他们有着鲜活的生命,丰富的想像,放飞的灵感,敏感的自尊和崇高的理想。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在为学生服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激发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崇高品质。变教师是主角为配角,变学生是观众为演员。新课改实施以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以实例的形式概括如下:

一、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新,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一位留念故土,却又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像。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胸襟宽阔,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不乏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真实、可信,丝毫不矫揉造作。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设悬念,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多问几个为什么",即对教材多发问,向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设悬念,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

多问几个为什么"应以问启之,以问导之,讲究设问的时间、方法和技巧,适时进行,科学安排。设问应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前预习时,提供给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这类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中设问重在分析教材,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这类问题要有指导性、剖析性。

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了预习,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谈见解,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最后加以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就某一历史事件,展开自由辩论,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对"岳飞抗金"这一史实评价的处理。我首先拟出截然不同的观点,A观点:岳飞抗金是正义的;B观点:岳飞抗金是非正义的。然后把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A组:"岳飞抗金就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生产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阻挡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B组:"岳飞抗金,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唇枪舌剑、辩论激烈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对南宋的战争给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

篇5:小学生历史课

——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东良中学 王XX 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8日 活动地点:东良中学

参加人员: 刘校长、教研组长、李利敏老师、李颜存老师、赵志清老师、谢荣霞老师

形 式:课例研讨 做课教师:王焕存

主 持 人:李利敏

记录人:李利敏

研讨主题: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流程:

确立主题

课题由来

备课回放

课例示范

课后反思

交流研讨

提炼总结

布臵任务

一、主题由来

主持人: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历史课教学多数教师固守的是“讲解-接受”的模式,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长此以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如今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体意识,培养自主 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我们就依托王焕存老师的《民族团结》这节课谈一下《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二、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后,我们按县教研室的要求,以校为单位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召开了集体学习研讨会,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加深了认识。

三、集体备课,确定课例:

课例: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主讲教师:东良中学王焕存老师

四、课堂实录,印证预设: 《民族团结》教学实录 东良中学初中综文组 王焕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观察,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

相互 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法建议】

本课采用分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课前布臵导学案。

第一组问题包括: 我国的民族关系概况?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建议?

第二组问题包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西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 第三组问题包括:

请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

中央提出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四组问题包括: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法指导】

1.分小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

2.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多使用图片,尤其是和时事有关系的,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力,也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实录〗

1.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导入新课。

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在第一、二小组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方面的引导与探讨:

(1)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第 一段,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我国的56个民族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使学生理解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民族团结的概念。民 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三是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2)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教材中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重点指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份。

(3)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归纳: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3.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三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内容:

(1)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国家在 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 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 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 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四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结以下内容: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人力、物力、财力)。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且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4、问题探究 动脑筋

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活动与探究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5、巩固练习

6、布臵本课作业

了解身边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五、课例示范

由王焕存老师做示范课:《民族团结》

六、交流研讨

(一)、做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由王焕存老师结合本次研讨主题做课后反思,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王焕存: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所以顺应新课改的形势,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

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

第二,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1、首先,把学习的提纲发放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以提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之前以一首《爱我中华》之曲,把声情并茂,56个民族的图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民族知识知多少”和“谈一谈你身边的民族团结的事例”的常识提问作为本课导入,这一设计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错。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有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结尾又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最后老师送给学生历史歌谣。《五十六个民族团结歌》。

2、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仅体现在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通过本课教学之后,学生从课件中形象直观地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分布及其存在的优势,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当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布臵了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又充分学习文中《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榜样的事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不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课件相机出示反面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理、导行。对学生提出做人的要求。

4、设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明理、导行。

结尾设计的《畅想未来》篇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大多数同学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发言与众不同,提出:长大后即使到西藏地区工作,也不愿牺牲在西藏,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了讨论给与了肯定。体现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

5、在教学中,给与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点过少,总想老师多讲。课堂练习设计缺乏科学性。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处理的过于简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由于水平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及同仁批评指正。

(二)、集体研讨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围绕本次研讨的主题,针对这节课上体现的得与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的做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展开讨论交流,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发言。(主要内容)

刘校长: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儿,王老师的这节课应该算是上的很成功的。她教学中始终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地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研组长:王老师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值得我学习,我觉得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本节课最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掌握哪些内 容”,让学生找问题,必然会动脑筋。总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李颜存老师:我同意刚才老师的意见,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王老师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

过程中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她采用记分办法,进行比赛,并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高起来,自然自主能力会提高。

赵志清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符合学生心理,如:王老师用音乐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们自主合作的能力。我在平时的 教学中也是有意这么做的。我在上七下第二课《“贞观之治”》时,我先展示了一幅李世民的画像。学生看了以后,马上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我说:“对,是李世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说:“看过有关他的电视剧。”我问:“有多少同学看过?”这时,看过的同学纷纷举手。我说:“那好,大家说说,你们对李世民有一个什么印象?”有同学说:“英明!”有同学说:“谦虚!”也有同学说:“武艺高!”……我说:“那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兴趣盎然,一一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所以自主、探究式学习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让学生感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同样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

谢荣霞老师:我很欣赏王老师在教学中始终鼓励学生。如:“第一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回答对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女同学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她掌声”......在鼓励中,学生们就会愿意自主合作回答问题。

七、活动总结

主 持人:今天我们聚到这里,共同来探讨这个主题是非常难得的。各位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发言,而且都能亮出

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儿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交流中又质疑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讨。对《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和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三)引进竞争机制,分组比赛,学会合作

(四)鼓励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思路,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七、布置任务

篇6: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

邱红

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没有个体的优秀,就不会有集体的强大。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对象是社会的个体,第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升华与提高,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之所以把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社会目的说成是间接的,是因为只有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才能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根本目的已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更应当是透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终身发展潜能、人性得到不断完善。为此,为迎接挑战,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

第一,,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命的个性,有着无限的发展潜能。而他们又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他的.天职就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从心理上接受每一位学生。因此,我们的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追求全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第二,改变课程观。重视知识背后的价值观,而不再重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是通过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因此,渗透到知识背后探究其价值,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把学生生活实践和科学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必然。

第三,改变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现代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我们的教学要以多领域为基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做好充足准备。因此,课堂所授知识一定要符合衍生到课堂以外的要求。

第四,改变评价观。现行的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及课程改革要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我们看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改变以往的评价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上一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一篇:文明礼仪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