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2024-07-02

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精选7篇)

篇1: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探索课堂教学新教法

促进义务教育新课改

﹙平顶山市第十二中学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我校在总结广大教师课改创新中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提出并推行具有学校特色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四步十六字教学法”,从优化教学过程入手,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合作状态和生成效果,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促使广大教师从课堂主演者向课堂导演者转变,广大学生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

一、“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内容

1、什么是“四步十六字教学法”? 第一步:明确目标

①、划分知识单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或课程内容)结合课标要求,按知识结构,知识类型分成单元,课时安排可以是一课或几课、一节或一周、两周。

②、设计学习目标。单元确定后,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有关资料,设定学习目标,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③、设计完成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师在明确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以后,就要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要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过程进行学习。第二步:自主探究 ﹙形成学习成果﹚

①、引导学生预习。教师在课前要提醒学生准备那些资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整理笔记、做好展示的准备。

②、展示探究。此时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分小组、或在整个班级,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学生的发言、争论、判定(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使知识内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完成理解教材,贯彻课标的任务,达到问题成果化的目的。第三步:相互检测

①、教师预先把学生分成A、B座或若干个学习小组。

②、当堂处理课后习题。在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后,教师指导A、B座或各小组的学生相互改错。对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当堂讲评,对个性问题教师要进行各别辅导。

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每人设计出一道或几道试题。然后A、B座学生、或小组间进行相互交换并完成对方的试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改错完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应用知识。

第四步:把关验收

教师根据单元的目标要求设计一套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把关验收,并根据验收情况安排教学进度。

2、“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备课和课型 〈一〉、备课﹙教案﹚

〈1〉备知识:备课标、教材,能够居高临下统揽课标、教材,划分知识单元,确定教学课时;备本单元知识的结构、类型、地位;备相关知识,为本单元知识进行铺垫。

〈2〉备规律:备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备考点;通过归纳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备知识树;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形成《导学案》。〈3〉备方法:备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备控制课堂的方法〔学生展示形式:口答、笔写、对话、短剧等〕。〈4〉备学生:备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哪些问题让那些学生展示能够使知识深化,哪些问题让那些学生展示能够让课堂出彩,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5〉备点评:备点评语,备板书。〈6〉备亮点:备课堂高潮。教师点评要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口语的语音、语调、语速要适当,要富有激情,要重在出彩。

〈7〉备情感:教师根据知识类型、知识特点和学科特点结合的情感与价值观,备课堂设计。〈8〉备生成:一节课学生有收获、有体会,教师也要有收获、有体会。要尽力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学生熟悉的事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二〉、课型

〈1〉预习课:让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成果,必要时要指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2〉展示课:实质就是课堂教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预先设计好的内容,通过点评、强调、归纳形成符合要求的学习成果。

〈3〉检测课: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试题、相互改错,也可以点评作业、点评试卷、进行单元测试等。

二、“四步十六字”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以集体备课为契机探讨《导学案》的编制

错开教师上课时间确保全员参加确定集体为集体备课时间,语、数、外大学科以年级学科为单位,小学科以整个学科为单位,在指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导学案》。

在集体备课中,对备课组长、主备人、参备人等的职责都做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同时还严格集体备课的考核,在集体备课时,参备人不得缺席,有事请假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集体备课结束后,把最后的教案(电子版)上传学校教科室,由学校专家组分阶段进行集体“会诊”,每单元结束后,分学科进行集体交流、讨论,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最佳备课组评比活动及最佳备课教师评选活动,并将结果进行公示。

2、以导学案为切入点实施“四步十六字”教学法 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是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不同于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习笔记、作业和检测试题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教师的教案包括《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案》完成学习笔记、作业等。具体教学过程应该是:

①、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完成学习笔记,形成学习的初步成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指导、点评使学生的学习成果科学化、系统化,形成较为规范的学习笔记。

③、教师指导学生互相编制试题完成互相检测步骤。这个过程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互编试题,二是让学生检测试题的科学性、准确性。

④、把关验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使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切忌不搞“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特长,努力使学生的特长形成特色。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每周一上午校领导班子成员召开听、评课专题会,汇总听、评课情况,研究“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进一步要求,把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二是开展示范课、达标课、过关课活动,推选优秀教师上示范课,要求全体一线教师必须参与达标课活动,对于在达标课活动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将要求其停课,进行听课、学习,然后再上过关课。

为展示教育教学成果,搭建学校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校内外同行之间沟通的渠道,学校于每年4月下旬都面向社会开展教学公开课活动,并通过《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发布消息。每次活动都邀请教育界同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进行观摩、指导,为切实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提供保障。

三、“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效果

“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施,为广大教师学习、掌握课程标准提供了机会,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从关注教学讲授向教学设计转变,从关注教学编演向教学收获转变,由唯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引导教师课堂观发生变化,教师心目中好课的标准向课改要求逼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师生交流,教学目标定位符合课标;引导教师课注意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学生观发生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想办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现象,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倡导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小组合作,在交流过程中教学生学会了解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理解、宽容和谦让的意义,提高了学生道德素养;学生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借助于对答案和求解,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知识,还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学自己乐意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情感,陶冶了学生情操,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打造“四步十六字教学法”,构建和谐教育,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我们平顶山市第十二中学的全体教职员工为此在奋力地求索着。

校办整理 二0一0年三月九日

篇2: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本文阐述了本校体育教研组在实施四步循环式教研活动(谋主题——谋教案——谋课堂——谋发展)方式上所作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提升、感悟、创新、总结、完善的过程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让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下学会探究,在反思、重构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在互动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它为教师们提供了就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唤醒了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 新课程教研活动主题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

一.构建新型教研活动模式的源起

1.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新举措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师们也在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研组作为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讨组织在培养和发展教师学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我们体育教师,面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需要教研组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个人困境,提升教学质量。为了要改掉以前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状态,创建以“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核心理念的新型体育课。我们教研组与教务处商量决定开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在年级内打破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项教学的模式。

2.引发的思考

在选项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吃不下的情况;对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基本步伐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一心只想着多点时间学习瑜伽、街舞等新兴项目,忽视了基本技术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专业配备不全,课程资源不足。新兴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进入学校体育,作为学生们的课堂内容,然而学校体育教师中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专业教师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课程的开设。体育课程内容的广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课程改革都高。因此,实施课堂

教学时不管新老教师都觉得困难较大,甚至一下子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一些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一套传统教学方法与所拥有的较单调且陈旧的专业技术,要改掉并且去适应新模式显得更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最直接有效且最容易操作的恐怕非教研活动莫属了,通过教研活动来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学校“平实教研活动”的氛围影响

学校教科室为了培养新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把“平实教研活动”作为培养教师的一个重要平台,当成学校的师训工程来抓,积极组织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指导教师,并以“三研”(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研究课堂)博客群为载体,给教师提供一个进一步学习交流的平台。因此,对于我们体育教研组来讲,如何接受挑战、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积极为每位体育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的构建

以教研组长为领头羊,创设迫切且有意义的教研活动主题,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是我们教研组活动的一种形式,它的基本模式是:谋主题→谋教案→谋课堂→谋发展→第二次谋教案→第二次课堂→„„

(一)第一步:谋主题——确定主题是方向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程在内容上注入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方法上突出了实效性,并强调科学锻炼、终身体育。因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比以往的要求来得高。对于过去仅仅是单一专业(或田径或篮球或排球)的教师来说,难度确实很大。面对种种象乱麻一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哪个问题、如何解决就成为关键所在。我们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集体讨论,抓重点、抓首要,从乱麻中抽出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每次的活动主题。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集中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其优势就发挥出来了,要找出关键所在自然不成问题啊。

例如本学期,根据教学现状与要求,确定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题为: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并且先后确定过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活动的重点主题:课间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撰写体育类论文;第三套广播体操《放飞理想》的教学困难与解决方法;广播操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智

慧的求得----请老师们介绍一次扑捉教学智慧(灵感、意外)的过程;体育教学常规的讨论;体训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开放周公开课的评价等等。

(二)第二步:谋教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是起点

体育课有其特殊性,因为涉及到不同的专项与教学内容,所以它必须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结合集体备课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每次在提出问题之后都是先进行个人思考与备课,结合自身所授专项内容寻求解决之道。并以“三研”博客群为平台,将自身所想以博文的形式发布在博客群上,而组内其他成员在博客群上发表个人意见与建议,备课教师就结合大家的意见完善所备的课,从而达到集体备课的效果。同时,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第三步:谋课堂——上课、听课是动力

迫使教师们不断上进的一个动力就是听课。只要有老师要参与听课,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比平时准备得更充分些。因此,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上课能力,也为了相互取经,每学期开学初我们教研组在安排计划时,就给教师们下达听课指标,要求多听课,尽量有空,就去听。当然听课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同事之间的互听(这种方式最值得提倡,因为灵活自由,效果好);有教研组每学期专门组织的听课活动,包括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评比课、探索研究课等等;除了整个教研组组织的听课活动,更有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常规性的集体听课活动。但由于我们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课务安排都比较集中,所以要经常性在上课的时间段去听课显得不切实践。为此除了学校、年级组集体安排的听课外,我们采取了另一种听课模式:就是在大家都比较空的时间段里面,由听课对象授课,其余教师既作为听课者又作为该教师的授课对象。这种形式的听课,既让我们能从听课者的角度去观察授课教师的优缺点,又能让我们以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与体会,更能发现问题所在。由金海卫老师执教的第三套广播操课;由傅建峰老师执教的篮球提高班课;由袁华杰老师执教的乒乓球课;还有韩红英老师执教的排球课,等等一系列的课我们都认真的上课、听课,感受到了每位教师的长处,也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

(四)第四步:谋发展——研讨、反思是收获

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谋发展”,这一环节的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是关系到这一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只是走走场,流于形式,或者夸夸其谈,没有实质性的问题解决,那么这样的教研活动还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

式化活动,无法解决教师们的教学问题,更不能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能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能自觉地以自己或别人的实践过程(包括备课、上课、听课等)为思考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反思,并对其实践过程中作出的决策和具体行动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研讨,继而以此为基础作出进一步的策略和再实践。事实证明,我们在研讨反思中常常气氛热烈,争论剧烈,每个老师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反思带来的效果。例如我们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上课经验,就《放飞理想》这套操的教学,分四块内容进行研究讨论:《放飞理想》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放飞理想》的口令教学;《放飞理想》的重难点;《放飞理想》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等。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发言,气氛相当热烈,让前来指导的学校教科室领导刘理平老师也是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又如另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讨论了“如何管理体育特长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迟到、打架、吃饭等系列问题”。这个问题一直都被提及,却一直在被忽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每位教师有各自的做法,训练学生有各自的特点,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实质性的解决这些现象,致使班主任和管理领导意见颇大。经过讨论,结合每位教师训练中的做法,取长补短,形成了一套初步解决方案,使学生在训练中有了较为严密的纪律,得不到钻空子的机会。

在反思活动中,我们还要求老师们不但要在教学后反思,更要在教学前(上课前)、教学中(上课时)反思;不但要反思自己,也要反思别人;要课课反思,周周反思,月月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课前的预测和分析能力,课中的调控和应变能力,以便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一学年来,我们组的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活动,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科研的能力。每次进行研讨反思后,我们都会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在学校的“三研”博客群中,每位组员之间也都会在每个组员的博文后发表自己看法,这样的深层反思让我们的能力提升的尤为快速。我们的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这样只会让我们固步自封,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不感受不到新鲜的教学理念。而我们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断提升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不仅仅是请别的学科的资深教师为我们讲解如何提高科研能力,也请别的学校的教师来校进行合作教研活动,提升各自的专业能力;不仅仅只在课堂中去发现问

题,也走到大自然中去挖掘科研的灵感。先后有十中、党弯初中等学校的体育老师来我校进行交流与研讨。为了点燃组员们的科研热情,我们组织了全体组员带着问题去鲍家坞的挖笋之行,让每位组员在挖笋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如何科研,发现了很多挖笋与写论文的异曲同工之处:“发现笋”与“提出问题”、挖笋的技巧与写论文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道理。

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教研模式,它需要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多次循环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提升、感悟、创新、总结、完善的过程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从而让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下学会探究,在反思、重构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在互动中感悟教育的真谛。

三.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唤醒了年轻教师的问题意识。每次教研活动组内教师总会围绕主题充分准备,积极发言,会后在“三研”博客群上发表教研活动感想,改变了以往有主持人传达学校一些精神或工作布置的形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促使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思考。平时每位教师都积极在“三研”博客群上发表自创博文,人均发表博文为3篇,居全校前列,多次受到校教科室领导的表扬。

2.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通过四步循环式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资料,今年每个年轻教师都开始动笔,撰写课题,其中有一项课题区级立项,多项课题校级立项,受到校领导的好评。

3.制定了体育特长生管理办法。对体育特长生训练、管理起到较好的约束作用,改变了体育特长生在学校的不良形象。

4.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体育组特色的体育教学常规,严格教师言行,提升课堂品质。

(二)反思

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要让这种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必须加强教研组成员的思想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家知道,如果教研组内各成员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或彼此孤立,互不合作,那么这样的教研组将形同虚设,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甚至是正常的教研活动氛围,更不用说强化反思性实践了。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间结成“学习共同体”,并通过教研组群

体间的合作、交流、对话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每一个教师把教研活动看作是有效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实现价值目标的载体时,则在教研活动中强化反思性实践也就水到渠成了。

体育教研组创设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就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的平台,唤醒了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我们相信,随着四步循环式主题教研活动的逐渐发展,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将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我们期望通过教师的主动反思和实践,主动构建和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借助集体的智慧解决更多的个人困境,使教研组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3: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策略和过程; 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有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条件,而高效的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佳载体。

高效课堂是教师的追求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是教师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思维过程,在教学活动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课堂教学的追求。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突出表现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交流,学生既要有足够的实践活动,又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

传统教学模式重在教师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杜威“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四步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师引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师生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先生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的教学主张。实施“四步教学法”有利于全面提高林区高中教学质量; 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有利于促进林区学校发展。

森工系统中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滞后,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三是学困生和厌学生多。“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学校———东京城林业三中,生源整体知识水平不高且差距很大,中考录取分数相差300多分。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们不懈地努力工作,但终因学困生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着学校的发展。为创设学生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学、会学,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基础教研部在东京城林业三中开展了“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即引导学习、自主合作、展示提升、反思巩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力图构建、推广一种符合森工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森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东京城林业三中教师在“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应用、修订和完善,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实验学校原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实现终身学习;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研促教,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1.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转变

首先,东京城林业三中坚持每周的业务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科研成果,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师课堂教学互评活动,将校本培训赋予鲜活的内容。其次,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及教师培训活动,并要求教师培训后进行学习体会交流讲座或依据活动特点做一节公开课,让每位走出去的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触动,体会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的益处,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转变。最后,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将“四步教学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推广项目,让每个教师都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激励教师不断创新。

2.“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步骤

( 1) 指导学习,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教案及导学案设计。实验学校制定了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制度,提出备课坚持“五定”,即: 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备课内容、定主备课人原则。每位教师首先独立完成备课及导学案,集体备课时主备课教师主持备课活动,其他成员分工合作讨论制定出统一学案,同时鼓励教师依据本班的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修订,以达到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训练的目的。备课活动另一项任务是对上周教学进行反思,对教案进行修订完善,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实验学校建立了学案审查组,负责监督审查集体备课及学案的进行情况,提前课堂教学一周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学案,坚决返回整改,以提高学案的实效性。教师集体备课基本形成了“一课三磨”的形式,即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课后备课。目前大部分学科的教师都能较好地完成符合学科特点、具有良好引导效果的导学案,为课题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 2) 制定课堂教学规则,优化课堂结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活动是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学案,完成学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填写互动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主要任务是观察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学案的情况,关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学生的相异思维和典型思维及自学中学生生成哪些问题,为展示课的点拨做好充足的准备。

展示学习课堂是教师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确定各小组的展示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展示。小组展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教师不仅要注意观察,耐心、认真倾听学生交流,更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展示中生成的问题及具有建设性的讨论问题等,组织好学生间的质疑对抗。倡导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巩固、提升的目的。教师对展示中的亮点及突出问题要做到科学的指导、恰当评价和激励,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的课堂行为应是展示、质疑对抗、辩驳、讨论、总结、归纳、感悟、反思等。展示重在方法和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反思学习课堂是让学生自我总结上一阶段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哪些问题不易理解、难于记忆; 在学习中遇到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惑没有解决等。教师点拨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辅以适当的巩固练习,记录典型问题。“四步教学法”用刚性的施教标准来确定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3) 加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对教师的考核注重以下几方面: 学案的教学目标、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高考链接、问题情景设计、达标检测、学习反思环节是否明确; 教学设计是否务实高效; 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是否真实; 业务培训是否有收获; 学生评教满意率是否提高; 高考目标是否实现等,使教师课改的规范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 4) 强化学校管理,设立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负责制,经常深入课堂。学校所有班级的课堂全程开放。课改检查组全程跟踪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督促。实验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听评课制度,教务处定期进行学生问卷反馈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 5) 实验学校用《教学质量检测实施办法》来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学班的质量对比分析,并进行奖励。开展“一人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教研组研讨课和名优教师的示范课等教研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3.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师生素质的提高

实验学校加强了体育、美术、音乐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在提倡高效课堂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为特长生搭建了发展平台,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老教师也有了推动课改的热情,年轻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快速成长。实验学校教师在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验学校学生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讲文明、有礼貌,学习主动积极,互帮互学蔚然成风; 学生学习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三、“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及改进对策

( 1) 实验初期教师在集体备课制定教学案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怎样选择导学案内容? 提出什么问题? 如何设计探究活动? 这些都是教师制定导学案不可能回避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很难建立一个完善、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费时耗力,教师产生倦怠,一度动摇了课改的信念。学校领导一方面坚持课改不动摇,另一方面课改领导小组广泛开展同学科不同学年级、不同学科同学年备课组之间交流,博采众长,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具有学科特点的导学案基本成型。

( 2)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1) 初期教师将导学案内容设计的过细,强调总结知识,弱化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2) 初期是将导学案上课前一天发下去,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一方面由于实验学校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完成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实验学校学生学习差异大,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能独立完成。3) 各学科开展导学案教学无疑使学生预习时间延长,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优化导学案,导学案以提出问题为主,注重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在导学案中体现分层次教学思想,课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其次,将一阶段的导学案提前下发,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建立学习小组,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学习的能力。

( 3) 展示学习活动中也曾出现学生发言不踊跃,只是几名好学生进行,不能很好地调动薄弱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首先教师主动融入小组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兴趣喜好,经常走近他们,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化被动为主动。其次还要注重小组建设,教师观察不同小组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具体原因进行小组调整让优弱趋向合理。学习小组建立组长轮流制,以激发问题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达成组内均衡发展。

教师要着重培养小组的团体意识、合作精神、责任感和荣誉感,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要注意不能什么问题都用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师生点拨、生生点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时时有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地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 4) 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一度走进两个误区,一是单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不管不问“放羊式”; 二是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就忙于讲解的“灌输式”。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强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树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观念。一方面要求教师明确下达各小组展示的学习内容,要求小组分工明确,人人都有任务,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使展示有序进行。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倾听,是否有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质疑对抗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升华。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当学生们因为某个问题发生争论时,教师切记不能急于表态,而是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在争论、评价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树立自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四、“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 1) “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把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并促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和成长。让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 2) 随着“四步教学法”有效实施,东京城林业三中的教学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高考进线率显著提高; 学生能积极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 艺术、体育、传媒、学前教育等特长生录取率也显著提高。

( 3) 教师的课改意识、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老教师也有了推动课改的热情,年轻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快速成长。近两年实验学校教师在黑龙江森工总局教育局主办、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各学科教师岗位培训和教研活动中,在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和综合考核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 4) 东京城林业三中作为森工系统教育教学研究先进单位,代表森工系统在全省课改交流研讨中受到好评。其科研成果在森工系统行政干部岗位培训、森工系统高中校长联谊会上进行交流,敞开课堂迎接各界人士参观指导课堂教学。

( 5) 东京城林业三中教师,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及东北三省各学科教研活动中也初露头角,相继有20多人获得录像课、说课、技能等教学比赛一、二等奖,有30余人获得教学研究成果一、二等奖。

( 6) 健全了“一课三磨”的常态备课制度,完成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科导学案编写工作,“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成熟。

通过“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学会了“读一读”: 学生通过阅读学案、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讲一讲”: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具有充分的话语权,学生由初始扭捏不愿意发言到能够流畅地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养成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想一想”: 通过展示提升与反思巩固,学生学会联想与反思,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使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摘要:“四步教学法”是指将一个学段分成指导学习、自主学习、展示学习、反思学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其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先学后导、以导促学、以学促教。实施“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4: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复习提问;小组讨论;能力提升;巩固新知

“前沿课堂,四步达标”双主式教学法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学”为主线,把自学、讨论、讲授、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前沿课堂,四步达标”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明确目标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教师解惑 能力提升→巩固新知 达成检测。

在教学实践中,将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学生自学”在课前完成,留为预习作业。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后写出预习笔记,预习笔记的内容主要写预习的收获和遇到的困惑,同时完成预学案中的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梳理。教师在上课前检查,了解学生自主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二次备课。高中政治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密集,学生阅读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归纳概括知识点也很费劲。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设计预习案上尽量把知识问题化、细化,把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这样学生自主预习有了抓手,提高了预习的质量和实效。在新授课中包括四个过程:

一、复习提问,明确目标(8分钟)

上课时简单提问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引出课题,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和本课知识结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对照黑板自检自己的预习情况,进一步明确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指出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下一步合作学习提出具体要求。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5分钟)

针对预习中的困惑和教师的要求、书上的思考与交流以及学案上的课堂预习交流和重难点探究,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遇到一些不同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间互相解决。(每组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来解决)。小组合作时间,老师要不断地巡视、观察、指导、督促,合作好的小组及时表扬,加分激励。同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

三、教师解惑,能力提升(10分钟)

小组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基本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了。这时教师解惑、升华需要概括总结的问题,教师点拨追问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则需要老师系统讲述,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巩固新知,达成检测(12分钟)

学生做学案中的课程达标检测,尽可能在课上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学生个人展示,或者展示小组集体的结果,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评分,达到知识反馈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年来的教改探索和实践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诸多的困惑。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总体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进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起来了。同时还存在一些困惑,比如,部分学生自主预习流于形式,不能认真读书,思考;课堂探究问题不够深入,停留在“划书”层面,明确了知识点,做到了“知其然”,未能深入讨论和探究,做到“知其所以然”;教师点拨时,存在对学生不放心,做到面面点到,有时时间过长,影响了课堂达标检测的时间等等。我知道新事物本身总是不完善的,我也深知完善和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我相信教改的前途是光明的,我要为之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

|

篇5:关于钳工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就是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机械制造专业中,传统的钳工实训教学还只停留在“夕阳技术”的学习上,彰显不出技能的优势,毕业学生也适应不了企业环境的变化。因此,钳工实训需要进行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结合项目教学法,模拟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并掌握现代文化知识、高技能的钳工专业人才。

一、钳工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半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到现在的各种高精度数控机床,加工的速度和质量得到大大提高,劳动强度相应减弱。有些技能型繁重的手工操作作业已被智能型数字控制的机械所代替。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冲击着传统的手工操作,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新理念也冲击着传统的钳工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完现代化机械加工课程后,对钳工的前途产生怀疑,对钳工的实习课兴趣不高,在实习课上处于被动状态,普遍认为许多钳工的基本操作已被现代化的机械加工所代替,没有必要再学习落后的手工加工方法,这些因素使得愿意学习钳工的学生越来越少。

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不断涌现,最终能够减轻或解放劳动力。钳工的某些基本操作,确实可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完成,但是对于那些不适合机械加工,或者采用机械加工反而增加成本的操作,还是应该依靠钳工完成。由此可见,钳工的各项操作技能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该加强、提高。制造出先进的机械设备,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先进的工、量、模具等工艺装备制造的工人,离不开高技能的装配工人,也离不开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机械维修人员,即工具钳工、装配钳工和机修钳工。不论哪种钳工,都必须熟练掌握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攻、套罗纹、刮削、研磨、测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些技能操作方便、加工灵活,在向现代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是其他机械或工种不能替代的。

二、探索以岗位柔性能力为主导的培养模式

技工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钳工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的,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钳工实训教学中应强调实践环节,注重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促使学生毕业时就能担任岗位操作任务。

采用以岗位柔性能力为主导的教学培养模式,就是要在钳工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元素,贯以能力因子,以岗位技能需求,确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以技能模块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稳而变化的柔性能力,发挥学生最大的角色功能,以适应企业多元化的需求。采用以岗位柔性能力为主导的教学培养方式,是以学生为主角。学生是导演,教师为观众和评委,通过项目教学法开展钳工实训教学,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得以开发和锻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围绕着钳工技能训练的项目,拓展出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柔性能力。针对目前企业高端产业强势发展的趋势和对高技能人才多维的需求,钳工实训的这种具有一定适应性工作性质或情境变迁的能力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钳工实训教学中,往往采用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实操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工件的加工工艺和计算公式,一律按教科书的标准执行,导致加工方法单一,计算依靠背诵公式。有时由于工、量具、测量形式、计算等实训条件和环境发生改变,无法套用书中的公式,学生便感觉到无从下手。这种教学内容和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转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实现从“供给型”向“需求型”的根本转变。因此,钳工实训也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加以改进,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多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题形式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互动式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后,让学生根据图样要求和学过的知识与加工方法,设计出更多的加工工件的方法。然后,由教师对那些正确可行的方法加以肯定,对那些不正确的、需要改进的方法加以分析,并总结出可行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搞“小制作”、“小发明”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工具、家用工具、玩具等。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提高了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对所学知识变通性的发展和独创能力。

四、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在学生学习钳工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兴趣产生于认识活动过程中,或产生于某种运动、游戏、劳动中;同时,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教师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外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兴趣。几乎每个学生在童年时期都有过做手工的经历,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一件折纸玩具并且爱不释手时,自己便在需要的基础上对折纸玩具产生了兴趣。通过这一实例,可以看到,人的兴趣产生于需要,这里不是说人对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具有兴趣,而是说,凡是有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必然有对它们的需要。

从事钳工实训教学的教师都希望培养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从思想上强化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即学好钳工操作技能是机械行业发展的需要,是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及竞争的需要。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激发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之生动有趣、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好钳工操作技能。

总之,随着形势的发展,企业对钳工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变化,技工学校钳工实习指导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和改进钳工实训教学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同时,不断探索和开发学生的柔性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这样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篇6: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1.“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才能、兴趣、性格、特长等不同特点,开展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活动。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2.“分层次教学”的改革实施

将学生分为A、B层,同时,各个层次有其特有的目标及要求。A层次使用发展目标。该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论在口头还是在笔头方面都相对比较优秀,因此,除完成现行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外,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应继续拓宽和加深,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科特长,为培养英语学科尖子和高层次人才打下基础。B层次使用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掌握好基本知识结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B层次的学生,要不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提高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增强其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对高职一年级学生要求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Ⅰ级目标;对高职二年级学生要求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Ⅱ级目标,为继续深造做好铺垫。

2.1 学生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两个层次:A层次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B层次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2.2 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A班和B班不同的英语基础实际水平,分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A班教学目标是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通过半年的时间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1)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2)借助词典能阅读和翻译有关的英语业务资料,具有套写有关的应用文的基本能力;(3)能在一般交际和涉外业务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总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ET测试。

B班教学目标是让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达到《基本要求》,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ET测试,最终教学目标与A班相同。

2.3 授课分层

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并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组织教学、备作业练习、备教学评价上狠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因材施教。对A层次学生,采取“多变化,促能力,主动走”原则,在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拓宽知识面,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对B层次学生,采取“慢变化,重基础,多鼓励”的原则,加强基础教学,力求讲解细致、耐心,强化情感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以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有同等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

2.4 训练分层

教师在巩固所授知识的过程中,按高、中、低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练习,使其各得其所。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次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一、二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B层次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层次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和鼓舞,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5 评价分层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按分层次教学内容进行测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B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A层次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班级实行教考分离,期末试卷由不参与本课程教学的英语教师拟题。A、B班采用不同的试卷,采用闭卷形式,考试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流水阅卷,根据期末实际成绩再一次分班,原合班的班级学生重新对半划分。学生的总评成绩结合平时和期末,各占一定比例。

3.“分层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分层次教学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使分层次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3.1 学生层次划分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分层”大多是把学生分为二层或者三层,很少有更多的层次划分。而现在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素质参次不齐,学生的分化日趋严重,学生不仅来源于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而且还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对口中专或职高生及初中毕业生(3+2五年制大专)夹杂其中。所以,同一层次内不同学生的两极差异还是很大的,目前的层次划分还不够精细。

3.2 教学安排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实习、实践安排时间比较多,这给分层次教学中同一层次的不同班级的教学进度安排上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几个分层次班级同时上课,不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学习。

3.3 学生自尊心问题

毫无疑问,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一些被分在B班的学生来讲,一开始可能接受不了,甚至出现“自卑”心理。由于分层次教学主观上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层次,虽然这种层次不是通常所说的等级,但只要分出不同的类属,就难免会使学生敏感。

3.4 改革考试手段和考试形式的问题

考试是检测教学成果的手段之一,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待改革。分层次教学就是人性化教学,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教学的要求,发挥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各有所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考试手段单一,无法准确检测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结果。我们要改革考试手段和考试形式,正确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高师人才培养目标。

4.“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效果

经过对2005级—2010级学生五年的英语分层分班教学实践,我们取得显著成效。大致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4.1 逐年提高了各层次学生PET的通过率

在2005年12月份进行的PET考试中,全校有800人参加考试,有525人拿到PET合格证书,而在2010年6月进行的PET考试中,全校有2100人参加考试,有1750人拿到了合格证书。较2004级学生相比,通过率由51.2%提高到67.2%,到2010年的80.01%;平均分由50.75分上升到61.24分,而到2010年已上升到63.50分;80分以上(包括80分的优良率由原来的3.8%提高到6.2%,而到2010年已上升到7.1%;40分以 (包括40分) 低分率从14.28%下降到6%而到2010年已下降到5.2%。通过分班分层,A班优良率上升,B班的低分率明显下降,达到了提高我校PET通过率的预期目标。

4.2 提高了各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生分班分层教学采用滚动管理,定期调整。B班成绩优秀的学生升入A班,A班成绩太差的学生则降入B班。这种降升制度使A班的学生产生了危机感和“保级”意识,同时调动了B班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B班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他们坚信:只要勤奋学习并注重实践,把“永不言输”的拼劲投入到学习中,定会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缩小与A班学生的差距。

4.3 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果

分层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共性,而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教师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A层教学的教师将整个教学活动拓展到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除课本训练外,还组织学生看原版片、广告、报纸,听广播,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B层教学的教师强化课本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理论和实践证明,英语分层次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英语教学方式它取得了显著效果,给英语素质教学增添了一份活力。然而,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毕竟是一种探索性的新教学方式,目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特性。探索英语分层次教学对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鹤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 2000, (2) :37.

[2]张成伟.关于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4.

[3]林东才, 高汉远.高职生源分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02.9.

[4]马建华.高师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6.2.

[5]张妍.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

篇7:关于“四步十六字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来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 涂小雨

党的十六大以来,历届中央全会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了研究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政策。从转变政府职能到健全社会管理格局,从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到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党对社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管理;探索与实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环境污染、GDP崇拜、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建设滞后、官员阶层的大面积贪污腐败、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拷问社会公平的底线,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而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因此,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难度之大、问题之复杂举世罕见。[1]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逐渐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管理开始启动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管理从制度机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开始现代转型的十年,在中央层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探索过程,但其所坚持的基本目标与原则是一贯的。总目标就是要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社会团结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合力。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等。总原则就是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具体原则包括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依法管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谐有序等。

一、党的十六大到十六届六中全会: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六届六中全会这五年时间里,历届中央全会对社会管理工作都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探索与谋划,重点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党中央把社会管理作为与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经济调节相并列的政府四大职能之一,并首次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五年时间里,社会管理开始成为中央高层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始破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十六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谈到“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提出,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这里,社会管理被归类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一个方面。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第一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在《决定》的第十一部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中提出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这里非常明确地把社会管理归类为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相并列的四大职能之一。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相比较于把社会管理仅仅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社会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需要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一种多元治理模式。标志着党对社会管理探索的深化。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第四部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出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职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决定》的第七部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角度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第七部分“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建议》的第九部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出要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社会管理的七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表明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宏观层面的理论范畴,从中观和微观层次进入了具体的操作层面。说明党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高度,对社会管理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二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提出要达到“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的目标。《决定》的第四部分“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决定》第六部分“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提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二、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社会转型加速,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面临着剧烈而深刻的时代变迁。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历届中央全会都对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逐渐突破了把社会管理仅仅作为政府职能的认识,提出要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健全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标志着党对社会管理的探索更加科学化。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健全社会管理体系的任务。也可以这样说,党的十七大吹响了健全社会管理体系的号角,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党对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更加科学缜密,指导性与操作性更强。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肯定了过去五年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报告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达到“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要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体系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和命题,并不是人们时常理解的社会管理仅仅是在城市中进行的狭义的社会管理,而是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完整的系统的管理体系。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一部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中指出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决定》第二部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提出要促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决定》第三部分“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中提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决定》第五部分“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出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提高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角度提出要重点提高社会管理的本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因此,提高社会管理的本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五部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重点提高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第一部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现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目标。《建议》的第八部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议》的第十部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建议》把社会管理纳入其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整体部署,体现了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也表明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日俱增。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七部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三、“2·19讲话”以来党中央关于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和创新

进入2011年,在中央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政策,提出了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原则、目标、方向及主要内容等。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和精细化;从加大民生投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到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从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到利用网络微博加强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2]无论是在党委和政府层面,还是在国家宪政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都针对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使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上更加突出。这表明中央已经决定把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要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探索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政策、制度、法规,初步形成一个能统管全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胡锦涛对我国的社会管理做出了一个准确的客观判断,即“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我国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胡锦涛又对当前社会管理领域中需要重点抓好的八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未来中国的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点。这八项工作分别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7日《纲要》正式发布。以整整一篇(第九篇《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五章、3500字详细阐述了“十二五”时期社会管理的思路、目标、任务、方针、措施等。这表明在国家宪政层面,社会管理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正式认可,并具有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纲要》主要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阐述和解读。《纲要》又重申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要求和目标,即“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这是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专题研讨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也表明了中央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强力推动。会议坚持了胡锦涛“2·19”中央党校讲话精神,坚持了对我国社会管理态势的基本判断: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但同时又清醒地指出,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指出要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关于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意见》指出,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健全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工作。关于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意见》指出,建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于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意见》指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2011年9月16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虽两字之差,却内在地反映了党对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大变化。“社会治安”表明了党委政府面对社会矛盾时的管制与强制理念,即认为社会矛盾需要利用党委权威和政府权力去管制,需要用刚性的手段去压制。而“社会管理”则凸显出党委政府面对社会矛盾时的协商协调理念,即认为社会矛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矛盾类型与层次分类疏导,灵活柔性处理,坚持以人为本。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中,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服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1]杨学博.“当代中国社会管理问题学术研讨会”强调——加强社会管理研究的前瞻性系统性持续性[N].人民日报,2012-01-05.

[2]张宿堂,霍小光,陈二厚,李斌,李忠发.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N].人民日报,2012-01-04.

C916

A

1009-928X(2012)09-0005-04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上一篇: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写个人总结下一篇:学习义务教育学习管理标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