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

2024-06-29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精选8篇)

篇1: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

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天堂,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快乐的家庭环境最有利于孩子心灵之花的开放,快乐的父母就是指导孩子成长的最佳导师。父母应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的学习空间。

一、给孩子的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爱,自然的博大,纯真的魅力,有助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则显得尤为重要。互相尊重,共同活动,同甘共苦,互相激励这是形成和睦家庭氛围的前提。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彼此尊重,相互关心,经常沟通,注意处理好家庭关系,让孩子体会和谐、恩爱;让孩子懂得孝顺,感受亲情;让孩子学会礼貌、谦让。家庭的团结、温馨,能使孩子感到安全幸福;邻里的友善、和睦,使孩子学会善待他人。

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受此影响,孩子会逐步养成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友爱他人的良好习惯,形成开朗阳光的性格。他会在我们面前更是显得放松,活泼,爱开开玩笑,说一些幽默风趣的话,也时时处处相信我们,愿意把更多的心里话告诉我们,使我们了解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让我们有更多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

二、为孩子的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素质的形成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优秀品德的塑造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孩子学会动手,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学会学习,学会理财。

1、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平时不要怕孩子做错事,而应该鼓励他去动手,去尝试,不去训斥他损坏东西,并且教会他一些操作上的技能和知识,这样孩子就敢于去做、乐于去做。做多了,动手能力也就提高了。

2、教孩子学会做人。平时多鼓励孩子与同学一起玩耍,一起做作业;让他带同学到家里来做客,也尽量让孩子参与接待,添茶倒水,摆放糖果;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为人标准,使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教育他懂礼貌,尊重人,讲诚信。这样,他就能融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热情友善地待人接物,并培养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学会关爱他人。家庭成员之间一起活动,能够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心理氛围。要告诉孩子,能够与他人友好协作,同甘共苦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让他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要能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

4、关注孩子的学习,但不要过分在意成绩。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不随意拿他与人家的孩子攀比,在学习上不要施加过多的压力,让孩子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分数并不是衡量自己成绩好坏、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样,孩子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就会把读书当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5、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使他们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会勤俭节约。告诫他,父母赚的钱来之不易,花钱容易赚钱难,所以在生活中不要与家庭富裕的同学比吃、比穿。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家庭这所学校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将会让孩子一生拥有,一生享用。

三、给孩子的发展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探索释疑,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创设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赏识孩子的探究成果,增强孩子的自信;鞭策孩子持之以恒,磨砺孩子的意志。现实中,许多父母家庭教育失败的共同原因,就是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关心孩子的想法,只知道不断地管着孩子,不断的强塞给孩子父母认为正确的东西,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僵化的。父母不懂得观察和分析不同时期孩子的发展变化,不懂得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教育或者使孩子的自我意识渐渐湮灭,产生依赖心理,或者形成孩子的反抗意识。

此外,要经常给孩子创造一些野外学习的机会,带孩子去外面旅游,让孩子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另外,我们还经常带他到农村玩,教他认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摘等。

四、给孩子的身心发育提供自由和空间

孩子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保护这种求知欲并培养其创造力,就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和选择的空间。对孩子行为的不当干预,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响。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参天大树,而不是小小的盆景,那就把他放到广阔的天地里去。

1、给孩子自由,让孩子独立。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他的家庭教育观念颇具特色。“我让他自由”这是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他15岁那年,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只是一句“那就去吧”,将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决定了。

2、创设宽松的家庭氛围。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尊意识上,把他们当作朋友来看待,在同等地位上与他们讨论交流生活中的难题和选择。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许多时候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自尊和支持,从而坚定了对自己选择的自信,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3、让孩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兴趣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许多孩子借助个人爱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优秀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建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畅通的家校联系桥梁

1、父母要主动关心学校和孩子班集体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老师对孩子做出的阶段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老师保持联络,经常性地互通信息、沟通思想,准确把握孩子发展特征、找出症结、共商措施,齐抓共管。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进行,为孩子的成长把脉,保证孩子的正向发展。

2、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并为孩子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

3、父母还应当积极参加父母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总之,家庭是孩子一生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教育孩子,其实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注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快乐的家庭教育需要兴趣的培养,需要激励与赏识,需要交流与沟通,需要信任与尊重,更需要方法和艺术。可以说快乐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它给孩子以深入骨髓的影响。我想只要家长善于对孩子提供适宜的条件,教育得法,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显现出心智的光辉。

篇2: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

环境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还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干预着教育过程与效果。

理想的家庭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宽容、民主、亲和,孩子和父母一起讨论问题,平等地交换想法。这种积极的交流关系,使孩子从小就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孩子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美国心理学家D.W.Mackimon发现创造型家庭的父母有如下特征:尊重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让孩子独立地、积极地生活;与孩子没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联系,孩子很少有依赖和害怕被抛弃的心理特点;父母常常是孩子的行为模范;父母对艺术充满兴趣;母亲常常有独立的职业和广泛的`兴趣。

为了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父母除了要尽力营造适合创造力发展的良好家庭环境,还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养方式: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积极的创造态度,以成为孩子效法的楷模;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适时地表达孩子的愿望,并合理运用奖惩手段;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尽量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和游戏活动。

总之,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价值,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和父母本身来说,都将会受益无穷。

★ 儿童成长寓言故事

★ 我成长的摇篮的优秀作文

★ 小学我们成长的摇篮朗诵稿

★ 摇篮作文

★ 探访敬老院作文

★ 记者感言

★ 记者年终总结范文

★ 记者工作总结

★ 记者简历范文

篇3: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的摇篮

一、着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教育孩子懂得生活常识,包括走站坐姿势、吃饭不说话、不剩饭菜、自己洗衣、讲究个人卫生、叠好被子,哪怕是扫地、擦玻璃也要掌握规律,放东西要有序;讲文明、讲礼仪,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吃苦耐劳;学习认真刻苦,正确握笔,规范做题,会学习、会归纳,勤思考、多反思,系统学习各门知识,博览群书,知识宽泛,应用自如等等。

美国的一家公司进行员工招聘面试,前面报名者不是展示自己的学业水平,就是大谈如何实施自己的愿望。当最后一位学历不高、其貌不扬的青年进入房间时,第一个举动就是把房间门口倒在地上的一把扫帚拾起来放到应该放的地方,未等他说话,老板就说:“青年人你被录用了,原因是你的行为习惯很好。”这个青年后来成为著名的亿万大亨。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何等重要。

一种习惯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很难再改变,因为今天的小节不拘,造成孩子日后的不良习惯,后悔也来不及了。作为家长,我们就要刻意纠正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严格矫正孩子的坏习惯,让美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形成本性和自觉。

二、学会用心与孩子沟通交流

学会与孩子交流,是一个最难的课题,是个大学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独立的人,特别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既是身体发育的时候,也是世界观形成的时候,还是对一切事物兴趣最浓厚、最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观点,有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沟通交流愿望。

成功的沟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心开始。因而家长要学点心理学知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多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寻求打开孩子心扉的突破口。作为父母,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孩子,不应时刻将自己置于长者的地位,也尽量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孩子,而应视孩子为朋友,充分尊重他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只有这样,孩子才乐于交流,勇于交流,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成功的沟通还需要恰当的方式方法。原则上的问题要教育他们明是非、识大体、不让步;习惯上的问题要细心、细致地点拨、指导、引导;情感上的问题要晓之以理、注意分寸、把握好度,使他们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多从自己的前途事业考虑。任何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家长多一份沟通、多一份宽容,努力创造交流的时空,寻找沟通的契机,多倾听发生在孩子身上和身边的事,粗暴、粗心、无原则、无血性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更多的时候,对话与交流胜于训斥与指责。

三、注重孩子个性品格的培养

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勇敢的人,在工作中总给人以认真负责、积极热忱的感觉。而一个沉默、内向、胆怯的人,只会给人一种畏畏缩缩、无精打采的感觉,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中,只有性格坚定的人才能把握机会走向胜利。而良好的性格又需要父母用爱、用关怀去塑造、鼓励、赞扬、肯定、支持,这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批评、指责、打骂、否定,只会使孩子变得无所适从。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好的学习成绩是孩子优秀的具体表现,但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作家长的都希望培养出具备优良素质、热爱学习又能自立自强的孩子。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家庭子女少,溺爱现象极其严重,有些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要钱给钱,要物给物,生怕孩子吃苦,总以为这样对得起孩子了。实际情况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多,孩子学习不用功,享受思想严重,怕苦怕累、不想流汗,与人交往自私、狭隘、偏执,以自我为中心,恃才傲物,独来独往,出言不逊,甚至打架斗殴,要么谈恋爱上网吧,要么请朋友结弟兄,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不懂亲情、不懂孝悌、不懂感恩,没有责任心。这样的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将来走上社会也是“危险品”。因此,作为家长,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教育孩子,引导他们识大义、懂大礼,学会心胸坦荡,宽容人、团结人,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大局观念,把自己融入到集体当中,主动担当责任,用自己的努力报答父母、老师、社会。要多给孩子表现自我的平台,多给孩子改正错误、自我反思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属于自己自理的事,使子女的实践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培养成关爱别人,关心社会,为他人着想的人。

四、要为孩子学习成长做好选择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大部分是在学校教育中度过的,孩子每天在学校,老师就是他的父母,他的一言一行、思想状况、生理心理变化、学业成绩、与他人关系等均在老师的眼中、心中。孩子心里想的、口上说的都想与老师交流,不想与家长交流。

大部分学校的校长,他的办学理念是先进的、管理是科学的、情操是高尚的;学校的老师,绝大多数是敬业的、负责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人的成长规律的。孩子在学校的成长是健康、快乐、向上的。身为父母,必须对孩子负责,为孩子做好选择;必须经常向老师了解情况,介绍孩子的一切特性,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探讨解决孩子在成长路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这就是家长的职责。

有的家长一味依靠学校、老师,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就一切放心了,有的家长忽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一旦有事就埋怨学校、老师,这种思想态度是片面的,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只能把孩子引向错误的方向。我们要相信并支持学校老师的工作,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把老师当成知心人,共同培育我们的孩子。

篇4: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

鲁迅先生曾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而“望子成龙”更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为使孩子长大成材,父母使用了各种方法,关怀备至,只要孩子系好好学习,父母包揽一切者有之;给孩子请家教 者有之;父母不辞辛苦日夜辅导孩子者有之,对孩子打骂者亦有之。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我们说,辅导也好,请家教也好,对孩子关怀备至也好,这些,在孩子的成材过程中,都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这些又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拿辅导来说吧,父母的文化层次不同,有的可以从小学辅导到中学甚至到大学,而绝大多数父母恐怕只能辅导孩子小学的课程,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再想辅导就爱莫能助了。做父母的最重要的也是最亲键的应是要教会孩子将来怎样做人。有了这个人生坐标,孩子长大后,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有所作为,不会误入歧途。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做到:

1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有树大自然直长大以后就懂的,而是后天的长期教育影响逐步形成的。家庭教育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父母的思想作风、理想信仰、道德口质、生活方式、语言行动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把孩子教育成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材,父母应切实加强自身知识、品德、性格、情趣等方面的修养,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在家庭这所学校里,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2良师益友。父母即是孩子的长辈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为使孩子畏惧自己而动不动就发脾气或发号施令或利用暴力手段等,要熟悉自己的孩子关心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不喜欢的又是什么,要启发孩子对自己讲真话,并要随时给孩子以帮助,及时指导他们的言行,对他们不适当的作法要提出劝告,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办到。这样,孩子才能对父母产生高度的尊重与信任,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我的家长是世界上最好的”的信念。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服从父母并自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父母也许忘了自己曾经是儿童,不了解儿童的心理要求,不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按儿童的教育规律办事,最终“牺牲”了孩子的锦绣前程。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教师要牢牢记住自己曾经是儿童。”这里指的教师,也包括孩子的父母。体会一下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他是提醒我们施教者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

篇5:家乡是成长的摇篮小学生作文

我的家乡对于我来说就好比一片不大的树林,慢慢的开枝散叶,而我就好似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渐渐的发芽,成长……一年一年的过去,家乡这棵树已不断的繁荣,以前的一切都仿佛变成了一圈圈的年轮,被藏在了深处,儿时的记忆也似乎变得模糊了,像是蒙上了一层朦胧纱,似有非有。于是,我寻找着,寻找着家乡的变化,寻找着儿时的记忆。

纵横阡陌的小路,一阵微风拂过,蒲公英在一陽一光的照耀下盘旋着,邻里间的高一亢问好,小伙伴间的你追我赶,随着这嬉笑声,我开始寻找。在那儿,幼时因无知而在房壁上所刻画的数字,文字,名字等,早已被时间的微风吹得无影无踪。寻找着,寻找着,记忆中的一切仿佛都被抹去了,家乡的一切也好像消散了,彼此之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有些许迷茫了。

我一爱一我的家乡,一爱一她的纵横阡陌。傍晚,夜已完全黑了,家家户户都已吃完饭,坐在自家的门前乘凉聊天,邻里间问好,好不乐乎!下午玩耍似乎还 不够过瘾,于是大家伙儿又呼朋引伴,个个都凑在一起商讨着“大事”,在那个时候,捉迷藏对于我们来说是最感兴趣的,是最又有意思的,天黑了,夜静了,远处隐隐约约的传来几声犬吠声,在这种环境下捉迷藏无疑是又给我们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当然,小伙伴们可以到处随便藏,房前屋后的有,草丛堆里的有,樟树后的也有,总之藏身的地方非常多,是因于家乡的地理环境,纵横阡陌。

我一爱一我的家乡,一爱一她的淳朴,一爱一她的原生态。清晨,当太一陽一升起,随着一声声鸡鸣,人们又纷纷的忙碌起来,磨豆的磨豆,洗衣的洗衣,做饭的做饭……对于孩子来说有意思的.就是到小水坑里踩水,个个的衣服上都沾满了泥浆,回到家又该是一顿骂。下午总会有卖麦芽糖的从家门口经过,骑着三轮车,手中摇晃着拨一浪一鼓,每当孩子们听到拨一浪一鼓的声音,总会忍不住缠着母亲去买,当卖糖人敲糖时,旁边总会有一些糖粉末,此时孩子会拿手指头去粘糖粉末,再放入嘴中,像是吃棒一棒糖,非常享受。傍晚,吃完饭,天已完全黑了,也非常寂静,并不像现在的晚上,都有霓虹灯照耀,到处都是车的鸣笛声,活活一个“不夜城”,而是“夜的黑,光的微"。年纪稍大的老人总喜欢搬着一把竹椅,拿着水壶去听戏,忙碌的一天也就这样子的过去了。

篇6: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初步解家庭和社会相辅相成的关系:家庭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每个家庭,明确家庭成员对家庭应尽那些责任,能正确理解“大家”和“小家”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后体验,初步领悟并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科学方法;运用讨论、交流、观看一系列的动画和录像、采访等系列活动激发学习热情;通过透析社会现象,进一步理解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对家庭尽责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建设好家庭的自觉性;认同关爱家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逐步学会正确处理“大家”和“小家”的关系。

二.课前准备:

1.制作父辈小时侯家庭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对比调查统计表。2.了解关注父母的工作。

3.收集身边舍“小家”顾“大家”的先进事迹 4.师生合作画了一副家庭生活即景图,5.制作红色的“音符”型纸条;准备一些成熟度不一致的水果。6.准备两段婚礼录象。7.制作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

【多媒体演示】雄伟的万里长城、古老而又神秘的金字塔、浩瀚的大海

老师:同学们,从以上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老师作适当引导)学生发言:(略)

老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它是由数不清的城砖垒砌而成的!古老而又神秘的金字塔它是由无数巨石堆砌起来的!浩瀚的大海,融合了天下百川之水。一个社会同样也源自于许许多多家庭的组合,如果我们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一个个家庭,就是有机体上的一个个细胞,我们所生活的小区、街道、村镇,就是由一个个家庭集合而成的,并由此扩大成为整个社会。【多媒体演示】:课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老师】:婚姻是指作为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家庭是指由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平凡的婚姻、家庭生活。正如衣食住行一样,婚姻、家庭生活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是每个人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两段录像,仔细的看,观察前后有何变化? 【录象一:1988年的婚礼情景】 【录象二:2005年的婚礼情景】

(说明:通过录象这种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不同时代结婚的形式、场面等的变化,进而带动学生去思考发生这些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两段婚礼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婚礼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学生2:婚礼的内容也丰富了很多,有婚礼贺词、新郎新娘的表白等。学生3:场面壮大,气氛更温馨。

学生4:我认为现在人们有经济能力,开始追求浪漫、幸福的婚姻形式。„

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裕,从婚礼的内容到婚礼上所用的用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明家庭从一开始就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引导:结婚是人生的重要时刻,是人趋向成熟的过程。同学们都爱看童话故事,故事的结尾都是公主嫁给了王子,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许多同学也憧憬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能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因此会对异性产生一种微妙的感情,即对异性产生一种爱幕的心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现象,而是一个人进入青春期的一种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

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上来尝尝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水果。

(设计意图:早恋的少男少女怦然心动,确实让老师和家长头疼苦恼。可是一味地说教也许产生不了满意的效果,初一的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朦胧期,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他们明白:人的成长,如同种子入土、发芽、开花、结果。)

师:同学们,你们吃到的桃子味道怎么样? 生:甜的、酸的、涩的„„。

【老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株桃树,桃树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老师(指着画上青色的几只小毛桃):这些青青的小毛桃虽然可爱,但是没有成熟,没有熟的果实就不会是甜的,而是会酸的、涩的„„。而早恋呢就象这些小毛桃桃„

【学生】发表交流自己的看法(略)

【老师】:我只是想对同学们说,人的成长道路和植物生长一样是有规律的,当发芽则发芽,当拔节则拔节,当结果则结果。不到开花之时勉强开花,花不香;不到结果之时勉强结果,果不甜。青春期的情感萌发,也是人成长的一个过程,爱与被爱,是人的一种权利,但是我们要懂得,青涩的果子是不可以随便采摘的,而待到成熟时才品尝,它的甜美,往往可以滋养人的一生。

【多媒体显示】:我们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是:、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婚姻法》第五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只有双方都是无配偶的人,才可能结婚。

【老师】: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有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个人的生存、民族的发展繁衍,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关注我们的家庭。

课题组的学生汇报各自调查结果:

第一小组:展示调查统计表 :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衣食住行)学生作调查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小组:家庭基本收入调查(若干学生作各自家庭的汇报)谈个人感受:国富家殷(大河满,小河涨)

第三小组:家庭形式的巨大变化(展示自家的户口簿)(略)

【老师】:展示一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2人,农村居民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4.3人,一般的中国家庭由夫妇和一至两个子女组成。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4.43人;1990年,中国每户家庭人口下降到3.97人,首次低于4人;而目前则下降到3.6人左右,表明家庭规模20多年来急剧变小。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答(略)

【老师】: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地理范围越来越广,追求个性生活的意愿越来越强,也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离开父母成家立业。因此,中国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同时,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也减少了大部分家庭的子女人数,缩小了家庭规模。

结论: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家庭的诞生、家庭规模的演变、还是家庭生活的变化、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都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多媒体显示】

(一)家庭离不开社会(板书)

教师:课前我们请大家调查了自己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父母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这些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司机运送货物或乘客,为工厂生产、商店运货和人们出行做出了贡献。农民种田,向社会提供粮食、蔬菜等,是贡献。工人做工,向社会提供各种物资,是贡献。

其他职业,如教师、医生、邮递员等„„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社会的存在,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的贡献,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离不开家庭。

【多媒体显示】

(二)社会离不开家庭(板书)

【老师】:无数小家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工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大家”的利益,有的社会成员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的社会奏响了一曲又一曲感人的赞歌。下面我们请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生活中舍小家顾大家的小故事.1.学生汇报采访学校老教师龚向明谈在云南支教两年的经历。2.展示我校青年教师正在云南支教的几个镜头。3.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的家庭即景。

【老师】: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他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家庭成员,同时也是国家的公民,除了要承担自己应负的家庭责任外,还要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

【多媒体演示】:《家庭和睦生活》即景图

师:我们有了家庭和睦美满,我们的家人才能快乐健康,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文明。下面请同学们为创造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出金点子。

【学生活动】:创造“和谐的音符” 【多媒体播放】 歌曲:我想有个家

说明: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把金点子写在老师预先准备好的音符形纸条上,每组学生派一个代表,在“我想有个家”的歌声伴随中,走到黑板前,把各自的音符填充到家庭生活即景图上。

师:每组同学都献计献策,为我们的家庭谱写了美好的音符。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每个同学为家庭、为社会创造更多和谐的音符,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四.教学训练与评价:

1.本节科可运用预习课文、课前调查、课中讨论交流,完成操作等训练手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让学生为创造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出金点子作为练习,可以加深对生活发生了变化的印象。

2.老师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展示都有评价。有些作为平时成绩,有些作为德育评价,有些作为能力评价,有些作为平时学习的奖励。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的轻松,学的活泼,学的扎实,以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课

温馨家庭

成长园地 第二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教学设计说明:

本框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家庭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也比较理性,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做到:

1.在教学过程中降低了难度和深度,对有些概念(比如“家庭结构”、“家庭规模”、“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等)只需点到即可,不必深究,留待学生以后去理解。

2.讲解内容时深入浅出,贴近学生,回归生活,联系实际,尽可能地多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吻合的情景或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深化体验、获得感悟。

3.课前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回归学生生活,渗入学生心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组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联系各自的家庭生活实际,唤起他们已有的家庭生活亲历和经验,然后使他们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4.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验重于知识,践行重于说教,过程重于结果。并注重教学策略的恰当运用,创设二难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本课通过课前调动学生调查、采访,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讨论和操作,综合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指导学生充分用好教材中的“操作平台”、“阅读天地”、“说一说”、“知识窗”等栏目的内容,特别是联系学生家庭生活实际的素材,以学生实际为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金山区山阳中学

高雪芳

指导教师: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篇7: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

一、备课时把德育教育与体育课内容紧密联系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 体育教师备课时应把德育教育内容很好的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每个环节, 在备学生时, 要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所上班级的不同特点,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课时计划, 把德育教育巧妙地、有机地同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在上课时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习氛围浓厚, 而且学生能够快速高效的学习和掌握体育动作, 又能使课堂纪律和安全得到保障。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 课程目标中就有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发扬体育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上课时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各个领域

1.课的开始和准备部分。课的开始和准备部分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结合起来。体育教学主要以操场为课堂, 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场地器材准备工作, 通过搬运时要求学生轻拿轻放、不碰不摔、不踢器材, 培养学生的爱护公物意识, 通过学生自觉参加搬运器材, 自己动手, 亲身参与, 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还可以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步调一致等集体主义教育。

2.课的基本部分。基本部分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点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 因势利导, 及时点评, 以达到育人的目的。比如在器械体操的练习中, 其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 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 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 在学习中, 会碰到许多困难。有时练得很累, 手掌会磨破流血, 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 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 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还有的同学一上杠子, 就吓得肌肉绷紧, 动作失常。对这类学生, 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心理“治疗”, 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

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通过集体合作进行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 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密切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国争光的体育名人很多, 如世界闻名的我国女排名将郎平, 为了发展我国的女排事业, 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厚待遇, 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她视国家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她这些表现就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 为了祖国的荣誉, 克服伤病的困扰, 冲破重重障碍, 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 为国争光。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爱国热情, 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 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 课的结束部分。许多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的结束部分, 只是进行简单的小结, 就宣布下课, 其实利用结束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对整堂课学生出现的思想状况进行点评, 加以引导, 对突出的个人表现和集体效应, 大力提倡, 鼓励发扬, 再接再厉,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不好的表现, 分析原因, 探明真相, 严厉改正, 杜绝不良现象的延续。

三、课后多渠道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友谊, 提高竞技水平, 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有益补充, 体育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学生时, 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 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主义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在参加各种比赛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教育学生在竞赛中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应以集体主义利益为重,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意识, 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带领学生参加完各种比赛后, 要求学生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从而写出体会或感想, 分析原因, 找出差距, 有待今后改进。这样从小能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严谨的工作学习作风, 为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础。

篇8:高校也是作家成长的摇篮

高校对作家成长的促进作用

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罗常培先生曾说过一句有代表性的话:“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汪曾祺先生也曾在《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一文提及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并没有培养出几位知名的作家。但是汪曾祺又在该文中写道:“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来教。现代大学很少开创作课,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汪曾祺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关键问题不是创作能不能教,而是如何教的问题。虽然创作需要社会阅历,但是光有社会阅历是无法成为作家的。即便是莫言这么“过目不忘”(莫言自言)、饱经沧桑的人,也曾得益于高校教育,他曾坦言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两年学习,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

高校尤其是高校中文专业,对于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河池学院中文系为例,自成立以来,该系一直以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为其办学特色之一。从河池学院毕业的学生中,东西、凡一平已经在区内外享有盛名,成为全国知名作家。此外,还有一大批毕业生活跃于广西文坛,如班源泽、何述强、黄土路、牛依河(黄干)、杨合、石肖咏(寒云)、唐远志、黄胜、罗中一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该学院在校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成果倍增。據统计,该学院在校生每学期发表的文学作品均在300篇以上,被业界誉为“河池学院文学现象”。2005年10月《文艺报》曾以“河池学院文学教育呈异彩”为题专版介绍了河池学院培养文学创作人才的办学特色,《广西日报》也就“河池学院文学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

确实,河池学院中文系一直不遗余力地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在中文系的历代教师中,韦启良、韦秋桐、李果河、银建军、温存超、钟纪新等教师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并指导学生文学社团开展创作交流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参与,成为学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榜样,许多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像他们的老师一样,不断练习文学创作,自发组建文学社团,开始了成为作家的梦之旅。东西、凡一平等知名作家首先就是在浓厚的校园文学创作氛围里受到陶冶而进行创作的。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发组建文学社团,并坚持不懈地从事创作实践,为日后成为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高校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非就是要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各高校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写作、文秘、宣传、编辑、语言文学研究等工作,能够在中学或职业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不是唯一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大学期间,中文专业写作课的授课教师以及其他爱好文学创作的教师的垂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组建和指导大学文学社团则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才能。因而,不可否认高校在作家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途径

河池学院之所以能培养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并形成一支文学创作队伍,笔者以为这与该学院注重对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有关,同时也与该学院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关。

首先,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设计方面倾向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有爱好是不够的,文学创作并非单纯有兴趣爱好就可以了,搞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基础,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能力。高校中文专业的课程重点是写作学类、语言学类和文学类,这就为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平台,其中的文学类课程就成了培养文学创作人才的基础课程,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这些文学课程的教学是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不可缺少的。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文学史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就应减少对文学史的讲授及对于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而把重点放在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讲授上。在对作家作品的讲授中又主要强调名著名篇的写作技巧,作家如何构思、如何谋篇布局等。同时,在文学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改写或改编名作,如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改写成剧本,将果戈理的剧本《钦差大臣》改写成小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其次,开设专题性选修课程如散文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等。我们知道,中文专业的写作课程只是讲授一些基本的写作常识,比较笼统。为此,对于爱好文学创作的学生来说,还应该分别开设散文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等选修课程,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和创作实践指导,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的文章的写作要领,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加大对文学社团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大学生文学社团对于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文学社团往往由学生自发组建,因此学校、老师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而要加强指导和扶持。

1.对不同类型的文学社团给予相应的指导。河池学院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他们到各社团去做指导老师,同时经常聘请东西、凡一平、鬼子、罗传州、常剑钧等知名作家担任“南楼丹霞文学社”“堆去文学社”的校外指导老师,并与《广西文学》杂志社合作成立了《广西文学》杂志社驻河池学院联络站,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水平。

2.邀请作家进校园讲授创作经验与心得。如在2007年,河池学院中文系就聘请七位广西作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分期分批地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指导学生创作,效果很好。

nlc202309031010

3.创办校园内部文学刊物,为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的平台,同时向公开刊物推荐优秀习作,以提升学生创作的自信心。东西和凡一平都是首先在校园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作品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向外公开发表文学作品的。

第四,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大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只局限于书本或网络中的所见所闻,没有亲身或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因此他们的创作往往局限于私人情感领域,对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无法深刻理解与把握,因而其作品也就缺少深度。为此,河池学院在抓好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训的同时,在广西东兰县(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韦拔群的故乡)、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宽村(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广西维尼伦集团、廣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全国唯一一个仫佬族自治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国唯一一个毛南族自治县)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指导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理论法制宣讲、文艺表演、手拉手环保宣传、助贫帮困等活动深入企业、农村了解民风民情,了解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使学生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第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既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过程。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读与写的关系。

最后,在制度上大力保障。河池学院中文系在《中文系关于实施能力素质培养“一二三四五十工程”的决定》里就规定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二三四五十工程”,即“三个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二百部”(精读二百部/篇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名篇);“三百首”(背诵三百首/篇文学经典诗篇);“四本证”(某个方面的职业技能证和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每周“五节早读课”;发表“十篇文”(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十篇以上文章)。多年来的实施成果表明,其中的写“一手好文章”、精读“二百部”名著名篇、背诵“三百首”诗、发表“十篇文”对于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大为奏效。许多在校学生不止发表了10篇文章,有的学生还在在校期间就出版了长篇小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校中文专业培养文学创作人才是可行的,也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重视高校中文专业教育对于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作用,并采取多种更有效的培养方式,对开创文学界“百花争鸣”的局面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附注:本文为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项目A类)“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2011JGA101)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编 秦越霞)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备课教学计划例子下一篇:高中英语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