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2024-06-29

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通用12篇)

篇1: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作者:王玉琴 李昌平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7年第04期

作文难写,这是学生的共同心声,要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尤其难。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学实践中,笔者的体会是: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篇2: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对体育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种培养方法.

作 者:申云霞 王小华 马建红 作者单位: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2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2)分类号:G80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基本特点 必要性 方法

篇3: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 培养作文兴趣, 激发学生作文创新的潜力

作文兴趣的培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也是当前所提倡创新作文的基础和保证。把兴趣作文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对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训练。首先是开展“一言以蔽之”训练, 激发学生概括的兴趣。学生作文语句啰嗦累赘, 言不由衷, 往往会导致对作文的厌烦情绪, 对此不妨以概括训练来消除他们这方面的顾虑。训练时, 可创设一个繁复的话题, 以竞赛的办法, 展开活动, 最终评出优胜, 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概括的认识。其次是开展用字用词的推敲训练, 激发学生练字、练词的兴趣;平时在分析课文时可以多讨论经典语句的用词用字,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 学会精益求精。最后是培养学生多借鉴、多观察、多实践的兴趣;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可以发现那些读书较多学生的作文, 及时在全班予以鼓励和推广, 让学生把这类作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照, 帮助学生寻求作文表情达意, 源泉不竭的途径。

二、指导学生展开富于个性的想象, 打破思维定势, 启发创新联想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灵魂。想象能够根据写作的需要, 融合自己的生活积累, 本着艺术真实的原则, 虚设所需的各种材料, 构思成文。缺乏足够的想象和联想则会相应缺少个性的审美想象力和敏锐的人生感悟性, 学生作文难, 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太实, 被眼睛束缚了想象力。文章是写出来的, 改出来的, 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 运用创造性想象描绘出的各种事物, 不但能使描绘的对象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 而且能够促进他们深入生活, 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打破思维定势, 大胆进行想象和联想。作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创新的天地,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自由飞翔, 老师必须转变观念, 培养学生随机应变, 及时改变思维方向,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不受种种局限, 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生活,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 这样, 学生才会对生活有新的见解、新的认识, 才会在面对比较平淡的题目时写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 敢于对已成定论的社会现象提出质疑, 开拓新思路, 提出新观点。因为“事事洞察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书上的文章都要经过自己“过滤”,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对生活中的现象也要经过自己的思想“审问”, 弄清“真相”。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敢于在文章中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和主见。

三、结合教学实际, 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传授作文创新的基本方法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作文创新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方法, 用实例分析来加强理解, 让学生打破思维樊笼, 逐渐掌握立意创新、取材创新、构思创新、语言创新以及表现形式创新的基本手段。

第一是立意创新。“千古文章意为高”, 立意新颖, 棋高一筹, 势必令人刮目相看。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立意的训练, 采用违反常规的思路, 从反面的角度思考分析, 确定文章的主题, 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提出独到的见解。在实际操作中要突出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步伐, 力求文章的立意具有现实意义, 而不是无意义的创新。

第二是选材创新。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只有新颖的材料, 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 文章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力求新颖, 变换思维角度, 拓宽思维空间, 敢于放弃题目字面上的本意, 敢于“抛弃第一材料”, 挖掘其新意。如《关心》这个作文题, 大多数同学很容易把文章锁定在人类亲情上, 这就落于俗套, 如果把目光由亲情移向其他需关心的东西。有人就写到了关心地球、关心社会等, 则视角新颖, 容易为读者所心动。

第三是构思创新。教会学生在文章构思上恰当地设置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开头和结尾, 注重设置高潮情境, 使文章波澜迭起, 力求使读者的心悬落不停。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侦探小说、心理小说甚至武侠小说中获取灵感, 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是语言创新。古代文学家强调:“义虽深, 理虽当, 词不工者不成文, 宜不能传神也。”可见语言表达得好坏, 直接影响文章质量的高低, 贫乏而苍白的语言不能表达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在日常作文教学和课文分析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避免作文语言干涩单调, 枯燥无味, 多琢磨名家著作的语言, 力争做到“平字见秀, 常字见奇,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

总而言之,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热情, 提高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开拓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将创新精神播洒到学生的心中。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重要一环。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写作创新作文必然要求他具有创新思维, 没有创新思维是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的。通过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4: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思维;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作文教学的创新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的创新应从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提高为出发点,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基本写作技巧,反对模式化作文,鼓励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抒写真情实感,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用创新化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由被动作文变为主动作文,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培养作文兴趣,激发学生作文创新的潜力

作文兴趣的培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也是当前所提倡创新作文的基础和保证。把兴趣作文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对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训练。首先是开展“一言以蔽之”训练,激发学生概括的兴趣。学生作文语句啰嗦累赘,言不由衷,往往会导致对作文的厌烦情绪,对此不妨以概括训练来消除他们这方面的顾虑。训练时,可创设一个繁复的话题,以竞赛的办法,展开活动,最终评出优胜,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概括的认识。其次是开展用字用词的推敲训练,激发学生练字、练词的兴趣;平时在分析课文时可以多讨论经典语句的用词用字,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学会精益求精。最后是培养学生多借鉴、多观察、多实践的兴趣;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可以发现那些读书较多学生的作文,及时在全班予以鼓励和推广,让学生把这类作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照,帮助学生寻求作文表情达意,源泉不竭的途径。

二、指导学生展开富于个性的想象,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创新联想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灵魂。想象能够根据写作的需要,融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本着艺术真实的原则,虚设所需的各种材料,构思成文。缺乏足够的想象和联想则会相应缺少个性的审美想象力和敏锐的人生感悟性,学生作文难,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太实,被眼睛束缚了想象力。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运用创造性想象描绘出的各种事物,不但能使描绘的对象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而且能够促进他们深入生活,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进行想象和联想。作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创新的天地,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自由飞翔,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思维方向,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不受种种局限,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生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这样,学生才会对生活有新的见解、新的认识,才会在面对比较平淡的题目时写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敢于对已成定论的社会现象提出质疑,开拓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因为“事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书上的文章都要经过自己“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生活中的现象也要经过自己的思想“审问”,弄清“真相”。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敢于在文章中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和主见。

三、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传授作文创新的基本方法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作文创新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方法,用实例分析来加强理解,让学生打破思维樊笼,逐渐掌握立意创新、取材创新、构思创新、语言创新以及表现形式创新的基本手段。

第一是立意创新。“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新颖,棋高一筹,势必令人刮目相看。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立意的训练,采用违反常规的思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分析,确定文章的主题,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提出独到的见解。在实际操作中要突出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步伐,力求文章的立意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创新。

第二是选材创新。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新颖的材料,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文章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力求新颖,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敢于放弃题目字面上的本意,敢于“抛弃第一材料”,挖掘其新意。如《关心》这个作文题,大多数同学很容易把文章锁定在人类亲情上,这就落于俗套,如果把目光由亲情移向其他需关心的东西。有人就写到了关心地球、关心社会等,则视角新颖,容易为读者所心动。

第三是构思创新。教会学生在文章构思上恰当地设置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开头和结尾,注重设置高潮情境,使文章波澜迭起,力求使读者的心悬落不停。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侦探小说、心理小说甚至武侠小说中获取灵感,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是语言创新。古代文学家强调:“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神也。”可见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文章质量的高低,贫乏而苍白的语言不能表达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在日常作文教学和课文分析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作文语言干涩单调,枯燥无味,多琢磨名家著作的语言,力争做到“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将创新精神播洒到学生的心中。

篇5: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地理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萌发创新

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人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二、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就会得到更好地开拓。

三、沟通纵横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

四、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篇6: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

作者:何香平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6年第03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承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个性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学生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真实表达。在学生思想的森林中,既有“乔木”,也有“灌木”,还有“蕨类”甚至“苔藓”。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努力拔高学生使他们成为“乔木”,而猎杀“蕨类”,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既然作文是“我手写我心”,只要学生是秉着真心,说着真话,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写出他们朦胧的、痛苦的、脆弱的内心感受。作文教学的过程是教育学生做人的过程。如果学生写出了他们一些“不健康”的观点,教师可就同一件事,列举其他一些思想家、作家或者其他同学的观点供他参照,让他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使观点更加丰富和更有思辨性,或者是改变自己的观点,接受另一种他认为正确的观点,从而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自我肯定、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要解放学生的阅读

有人以为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与贫乏了。其实,现时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永不休止的音乐、数不胜数的电视节目、鱼龙混杂的网络等等。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他们,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阅读的丰富,不仅指他必须达到足够的阅读量,而且还指他所读的书籍,应该包括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品。只有一种思想,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思想的,只有把各种思想放在一起,尤其是把各种既矛盾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思想放在一起,学生才可能学会自己思想。如果学生从小到大都读一样的书,那么想要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与思想,无异于缘木求鱼。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告诉我们,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在十年中仅仅文学书籍就阅读了几百册之多。他说:“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妻子)和父亲(母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他(她)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这就是他(她)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些书就是精神的启示。”

篇7: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 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 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 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 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 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 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 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 补充能量, 并且通过内部消化, 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 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 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 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 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 可以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 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 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 我认为, 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 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 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突出学生主体性,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 就应运用多种手段,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 也敢于创新, 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以教材为例, 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 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 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 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 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 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 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采取不同的措施,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 以期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一切预设的标准形式, 力图用现成的模式去指导教学的做法, 都难免捉襟见肘, 只能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 不利于教与学呈良性循环的态势向前发展。

千篇一律只会抹杀教师独特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表现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努力走出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确实, 教师的才识、学养有高之分, 能力、经验有强弱之别。因此, 对不同的教师来说, 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 就必须不拘一格, 灵活多样地选取能够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的手段和方法。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文本的多义性, 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解读, 在教学中更会突破任何“标准形式”的束缚。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不同的教师各有各的招数的拿手好戏, 即使是同一个教师, 也不会完全重复固定的教法。况且, 课堂上时而闪现的灵感火花也会将模式、定式与套式一概烧毁。强求一律, 让不同的教师都用一个套路去操作, 无异于削足适履, 得不偿失。

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 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无比疑是有缺陷的, 也违背了教育百花齐放的基本原则。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和不可重复。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也应当是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惟其如此, 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 进而形成教坛上百花齐放的理想境界。

篇8: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新世纪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欲望,创造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创设开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激活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学习,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转换角色心理,实现师生关系开放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合作的双边活动,传统的以“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已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创新要求。因此合理转换师生角色心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师生关系的充分开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诱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说话《做客》时,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和提示,将整个做客的过程连起来说一段话,再分角色表演。这样的设计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他们在课堂上兴味盎然,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教学中,通过采用“一看图,二答问,三串联,四想象,五表演”这样的步骤,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顺利完成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从而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倡导自由空间,实现教学方式开放

最早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是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就需要教育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空间,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活动空间,实现教学方式开放,有效发挥学生潜能,萌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注重小组学习

在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开放时空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能有更多机会发挥潜能,实现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以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说话《做小风车》,在准备好一切制作材料后,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制作小组,动手做小风车。以学生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师生,生生交流的多边的立体型信息交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智力活动,去发现认知对象的奥秘,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

(二)加强动手动脑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动手摆弄操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动脑,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情感。如说话写话《香蕉》,可让学生自带一根香蕉,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来向大家介绍香蕉的形状、颜色、味道。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学生的思考有了充足的时间,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语言,生活开放的语文教学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学生对自己身边鲜活多彩的语言也更亲切。在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巩固语文知识,更能拓宽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同时创新能力又得到了发展。

三、鼓励质疑求异,实现思维方法开放

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求异是智慧的摇篮,创造思维的前奏。因此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实现思维开放,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议等题型的训练,学生思维获得了变通流畅,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最后一段写“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而蝈蝈此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呢?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时,我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想象,填补这项“空白”。

四、激活激励功能,实现评价方式开放

长期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制约了师生的教学活动,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激活激励功能,创设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实现教学评价开放,更好调节师生关系和师生活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功效,学生创造能力的最好发挥。“今天作业得了红五星!”“今天老师夸我……”“今天奖到了……”滔滔不绝的甜滋滋的话语,充分反映了学生的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反映了学生对开放评价的渴望。在教学中可以从听、说、读、写、想等方面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法去激励学生,通过评价更多的获得进取的勇气和力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开放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必经之路,是一条通往素质教育成功的阳光大道,作为老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置于他们热爱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更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建设者。

篇9: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 新课程改革的强烈号召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能力被相关制度限制, 创新式的思维模式无用武之地.新形势下的数学课程中明确提出学生数学的知识面不能只是简单的拘泥于课本, 学习方法不能通过模仿或者死记硬背来进行.新世纪的正确学习方法应该是学生自主探寻, 相互交流合作才是获得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基础高中的数学教学要着重强化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2. 高中数学教学极其重要

由于数学是一门相对运用广泛的科目, 进行数学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习者思维的形成, 还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逻辑得到强化.这是因为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公式之间有着极其严格的推导环节, 逻辑性较强, 同时数学公式的运用也有着极其明确的规定.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得我们的大脑灵活运用, 培养我们的学习思考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 创新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

全面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 为创新教育有效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因此创造性的思维培养是创新实践最根本的基础点, 也是创新能力得到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强化学生的逻辑观念, 从小激发他们的创新理念.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法举隅

1. 运用课本习题对课本知识进行引申培养创新思维

在讲述抛物线知识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课本后面的习题对基本知识点进行补充引申, 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1穿过抛物线y2=2ax焦点的某条直线同这条抛物线相交, 交点有两个, 其纵坐标分别是y1和y2, 请证明y1·y2=-p2.

该例题有两个着重点, 第一点就是抛物线的定点等同于焦点, 第二点就是y1·y2是一个定值.也就是-p2是确定的一个值.通过这两点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拓展, 比如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探究抛物线固定的几点几何性质, 将上述例题设为命题1, 设定命题1的逆命题为命题2即抛物线y2=2px与一条直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 y2, 若y1·y2=-p2, 那么该条直线是否穿过抛物线的焦点.对命题1进行推广深入, 过抛物线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 过顶点O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P, 探求点P的轨迹方程.无论从哪些角度出发都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这是因为高中的数学教材涉及的例题以及习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教师的工作就是在课堂上紧抓典型例题进行分解, 带领学生进行大胆假设证明研究,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新的学习模式, 学习热情也会整体性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广阔思维以及知识灵活度也会受到影响, 学生的探索创新技能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2. 创建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题目与图示相结合是一种相对比较普遍的思维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设立, 将题目与实际相结合,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 也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脉络.

例1如图1所示有一条河两岸是平行的, 河的宽度是1 km, 受到洪水袭击, 码头需要尽快将四个地方的囤积物资以及人员通过船运到正对岸的B处, 或者是下游1 km处的C处, 现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 km/h设为v1, 现在的水流速度是3 km/h设为v2.

老师可以设立如下几个问题, (1) 船开到B和C处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2) 从时间角度来看究竟哪一种方案比较理想? (3) 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C等等.实际上这是一个三角形问题, 只要熟悉正弦定理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教师可以先将正弦定理的基本内容简单讲解一下, 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 画图解答.教师可以先画一下如图2.

充分利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很容易得出总速度v=4, sinθ=37°.该道例题的实质就是已知三角形中的两条边长和其中一个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知道船到底是应往B还是C处开, 最终还是取决于船从A到B与C的时间, 而这段时间也与船从A到达B、C的距离以及船的速度大小有关, 这些实际意义较强的问题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激发了问题思考热情,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也更加牢固的掌握了数学知识.

篇10: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手段,融入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作为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在实处。在《秋水》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除了批评、讽刺了河神的妄自大,但也能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什么?有的学生说:他能知错就改;有的学生说:他能迷途知返;有的学生说:他与海神相比,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已或多或少地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得多好啊!

2. 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创造性地进行作文训练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个星期三的第一节课,我刚走上讲台准备开口说出今天要讲的《山居秋螟》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大的雨在飘,今年入夏第一场雨突然而至。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雨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随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雨’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雨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雨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雨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开展联想和想象,写出了一首首动人的“雨诗”。如李腾超同学的《雨江山》:“风吹雨花满山飞/美景此处谁人陪/江山千里会娇媚/花开花落定相随。”王东同学的《雨情》:“雨花满天飘/狂风如虎啸/往事知多少/都随雨花消。”张佩松同学的《雨》:“夏日晨雨迷茫茫/驾翅飞翔翩翩然/落入掌心当作泪/恨雨痴情留有痕。”读着这些诗,我们且不管它的“平仄”只道这些学生给我们创设的一种诗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象力,足以令教师兴奋。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道作业,仍以“雨”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雨的诗词以及散文。回想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且不时达到高潮,应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作为老师不能就此作罢。为了保留学生的创造成果,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即兴之作润色之后写出来,交给科代表,让其据此办一个“雨刊”成为一本杂志。

3. 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一定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秋水》课文的概括,这样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1: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一、高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需要与院校对其培养的不足的矛盾

(一) 亟待提升的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通过对部分高职学生的调查显示, 90%的学生认同创新的重要价值, 理解创新对社会的作用;23.5%的学生偶尔有创新的想法和激情, 有过创造发明的设想。二年级67%的学生认为创新是发明家、科学家的事情, 距离自己太远, 与己无关;93%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较系统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法的训练;68%的学生希望学习训练创新知识和技能。在问及学生专业学习中是否有和创新结合的教育时, 78%的学生的答案是:很少。在问及学习和专业学习是否有动力和激情时, 超过50%的学生的答案是逐渐消退, 其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新鲜感。

目前, 多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较低, 表现在缺少创新精神, 他们想改变现状, 但缺少有推陈出新的勇气、信心和毅力;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信息时代使他们接触的更多了, 但对事物深度和广度、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把握上普遍存在着不足, 除了知识和经验的原因外, 主要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总的来说, 学生渴望成功, 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却不具备创新应有的科学精神, 在思维、知识和经验上还达不到创新的要求。如果高职院校不认真重视这个问题, 一味的强调技术应用, 不仅会抹杀部分学生的创造潜力, 更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品质受到质疑。

(二) 高职院校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价值存在认识上的缺陷

思维创新能力的不足对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以应用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突出动手能力, 以工学结合的途径, 强调掌握技术应用, 使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更加切合, 实现岗位与学生的零距离。但从中长远的目标来看, 企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从业者自身发展的需要等一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仅靠学校里掌握的“可操作”的专业技术是不能应对未来变化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工具化”的表现, 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了一定的扼杀。

在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有近60%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应变力不足, 会了某项技术, 但环境、条件一旦发上变化, 就不知所措, 对技术在更广范围的作用就更少考虑了。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执行力和适应能力的满意率较高, 但他们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却不满意。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特点和方式

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取得职业成就的关键之一。创新能力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专业知识和技术, 是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生活和工作等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有效适应现代科技与信息社会发展需要, 获得职业成就的重要能力。

(一) 培养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 养成良好的、有效的判断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使学生学会用脑, 善于用脑;使学生的专业技术优势、兴趣特长得到拓展和应用;形成适合高职创新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内容结构,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专业学习和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 主要特点

1. 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是高职的特点。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纳入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

2. 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创新精神的养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入口

高职院校要突出现代工程教育, 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 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关键的一个, 是个人潜质能否得到发挥的一个关键因素。思维能力大多需要后天的培养, 尤其是对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4. 以兴趣为先导,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适用高职学生的创新教育内容和训练方法, 切实调动具有创新意识、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上新水平。

(三) 培养方式

1. 开展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普及教育

在一年级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引导,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重新组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2. 开展创新精英教育

在二年级以后, 选拔在创新能力上有潜质和兴趣的学生, 成立学院、系部、专业三级创新组织, 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给予相应的学分, 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辅导, 专门训练。

3. 营造创新氛围, 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于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导师指导、科研讲座、科技制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过程。一年级重点普及创新教育, 由学院教务处与各专业协商, 制定教学计划, 在素质教育周实施。二年级重点是有侧重的创新培训, 由各系推荐有创新潜质和兴趣的学生组成, 研究开发有一定影响的科研综合项目。实行导师制, 设立专题研究项目。各系或专业成立学生创新研究小组 (见表) 。

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四、提高高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政策保障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把创新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 不定期开展讲座和举办创新活动是较为常见的形式。由于学生不具备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创新活动的质量也不尽满意。所以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转变教育观念, 统一思想认识

我们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 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职学生。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 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二) 培养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教师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 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和提高创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 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建立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有专门的政策、专项经费和教师培养计划。

(三) 利用多种途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设立学生科研训练基金, 资助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学生与所在专业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教师、教学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等结对, 提前进入实验环节或从事课外相关课题研究。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项目资助, 使优秀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所在专业的前沿问题, 接受较为严谨的科研工作训练, 掌握正确的科技创新方法, 提高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将研究的课题带到企业中, 通过工学结合完成课题。

举办科研讲座。每学期至少请两位校外知名专家就学科前沿知识作讲座;组织本校或本院副教授以上的教师结合自己科研情况举办不少于两次的讲座。

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定期举行创新思维设计、科技制作、手工、书画、舞蹈等各种才艺展示大赛, 在活动中突出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 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学校可成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工程领导小组, 工作职责是制定学校科技创新工程的政策及规划。各院 (系) 设立工作小组, 工作职责是制定院 (系) 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细则, 并具体组织实施。学校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生科技学术活动总结表彰大会, 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

(五) 建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上接第40页) 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立项、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作为岗位聘任的条件之一, 制定业绩奖励办法, 充分调动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在学生层面, 把课外科技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设立课外能力素质学分, 将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之中,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参加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各种科技竞赛与学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课程学习和训练。

(六) 以校企合作为保障, 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高职教育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 广泛的校企合作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是以共兴共荣为目标, 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实践环境会给学生带来感性的认识和实战演练的机会。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不同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是一线高级技术员工, 更是对一线岗位的技术、流程、工艺、管理等问题的发现者、革新的参与者, 是影响企业的运行动能和产品不可或缺的因素。

摘要:如何使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不断的取得成绩, 成为劳动者中的佼佼者,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还要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而思维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中的核心。目前, 高职院校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 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能力的要求。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突出高职特色培养训练手段, 在观念和政策上给予保障是高职院校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职业生涯,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2) .

[3]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12) .

[4]张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3) .

[5]安江英, 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1) .

篇12:作文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doc

关键词: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90-01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和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不断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本”,读固然重要,但一味强调读,学生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创新思维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改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

过去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知识,提高学生思维敏锐度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改革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比如教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教诗歌,就让学生们背背唱唱;上童话课文和情节曲折的故事课文,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模式为探究、发现的模式教学。教学中,一方面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乱扔垃圾,我引导学生写《爱护清洁,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上一篇:毕业生求职信汇总下一篇:《武汉理工大学章程》宣贯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