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2024-05-31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精选十篇)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篇1

1. 开启思维的大门

思维能力可分为常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在写作中更依赖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不是原生信息的堆砌和任意的涂抹, 都凝结着作者创造性的思维, 闪耀着作者思想的火花。凡是经常写文章的人, 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最难过、最痛苦的阶段, 不是执笔为文的时候, 而是动笔之前的构思。网络语言的一些内在特征, 使其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语言是感性的, 使用跳跃性的词语, 直观易懂。表情语言, 键盘中现有的特殊符号、字母和数字, 形象而直观, 简约而生动, 当你直面这些五花八门的“脸谱”时, 绝对会忍俊不禁, 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力, 很难创造出这样的语言。我们何不利用网络语言多变的表现形式、别致的话语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它不正好可以打破学生僵化的思维, 使其产生新的思考吗?

网络语言提倡个性化的写作, 这种写作更多是为了自己的愉悦及网上交流, 热衷于关注自己、表现自己, 甚至仅仅是为了宣泄生活的压力而写作。这方面的例子不少,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觉 (jiào) 皇”“特困生”班班有, 他们半夜研究“国粹”, 学习“文件”, 白天上课时, 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 他在下面“死机”。对待这种“本草纲木”型的学生, 老师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以上作文材料的语言极具个性化。从写作的角度来看, 它能一改“高、大、全”的话语方式, 注重从个人的视角来观察社会、解读社会, 体现出个体情感对生活的思考。这是对个性化写作的认同, 它对于富有“率真而行”特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作用的。

2. 开发创新的意识

很多的网络语言游戏性很强, 我们可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让他们自由地运用一些新词, 表达感情也好, 营造气氛也罢, 或者只是游戏, 在运用新词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鼓励学生“真实地做人, 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中可随心所欲, 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 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可以写。例如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阳光灿烂, 我的心里却是忽悠忽悠的, 谁叫如今广告如此泛滥。唉, 一切皆有可能!其实事情是这样的:今天考试的时候, 数学老师说我们让他急得胃都疼了, 我就说了一句:“1、2、3、4, 胃必治, 请用蓝天六必治。牙好, 胃口就好, 吃嘛嘛香。”难道这错了吗?我只不过把广告词串了一下, 数学老师就让我“反思”半天。因为人少的关系, 试卷很快就改出来了, 我又被数学老师叫去“谈心”。“我说你这道题只要化简一下答案就出来了, 你看看你!”我说:“我选择, 我喜欢。”他没有理我:“好比你要过河, 有桥不走偏要游过去。”我答:“不走寻常路。”他朝我瞪着眼睛。我对他嘿嘿一笑, 夺过试卷飞奔而去, 还有一句更厉害的没对他讲:“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作主。”[2009级高一 (4) 班陶鑫《我的e时代》]对于教师来讲, 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张扬个性, 表现自我, “我手写我心”, 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

学生喜爱网络语言, 如果能利用网络语言来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相信学生对作文兴趣会明显提高, 有了兴趣, 再教给学生作文的规则, 作文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3. 让想象插上双翅

网络语言中有很多符号,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用符号做标题, 具有简洁、凝练、醒目、形象的特点, 能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以直观明晰的方式呈现出来, 引发读者联想, 新奇有趣, 引人注目。如以“勤劳”为话题:“勤劳+高科技=致富”, 以“团结”为话题:“1+1>2”, 以“成功”为话题:“成功=实力+创新+机遇”, 以“心灵”为话题:“美哉, 生活着!”

针对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知识领域欠广阔的状况, 我们利用想象作文进行训练, 提倡大胆写作, 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注意各种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积累写作素材。在校园文化用语设计大赛中, 学生的视角涉及浴室、电话亭、垃圾箱、草坪、食堂等。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 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写出了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用语。例如, “我用爱心待花草, 花草微笑迎明天。”“多点耐心, 少些怨言, 吃个舒心饭。”“小草叮咛, 请君绕行。”还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像一粒尘埃, 虽然平凡, 却漫天飞舞, 虽然渺小, 却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不期盼自己能飞上枝头做凤凰, 但是却企盼能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尽情舞动。平凡如我, 也一样追求着时尚与潮流, 也希望自己另类些, 吸引你的眼球。16岁, 我酷我炫我爱我自在。”这些作文已完全摆脱了千人一腔的作文旧套。可以想见, 一旦真正摆脱了羁绊, 学生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篇2

作为语言文化学科,汉语言文学所着重强调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实践应用的途径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前现代教学资源不断整合、教学结构不断调整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方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短板便开始不断显露,尤其在人才要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不能够从灵活创新的方向着手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将会造成专业价值的一定贬值。本文特从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特点出发,阐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要领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学习环境的优劣也可成为关键的先决条件。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可理解为一种传播途径,学习环境则是这一途径的重要媒介,因此,只有对这一媒介进行不断的优化,才可为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创新平台。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我的意愿可得到充分激发;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踊跃提出具出视角独特、观念新颖的.意见,使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参与课堂的成就感;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合理利用,以对学生的奋进意识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例如,教师可在授课之余,以限定题目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便围绕着题目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所进行的演讲注入新颖的元素,以打破常规演讲的陈旧性与局限性,在教师所提供的平台上通过自身创新能力进行自我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这一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无形间得到锻炼,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学习环境的优化及创新平台的搭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灵活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与连贯性,教师可从这一方向着手,对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3-4]。例如,古代汉语言文学与近代汉语言文学是该学科中两个主要的版块,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行古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古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进行近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近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除此之外,还可对古代史向近代史逐步迁徙的渊源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拓展,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在素材更为丰富的平台之上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更优化。在进行教学内容拓展时,教师应当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创新欲望的进一步提升,既可避免陷入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僵局,也避免了学生在被动式教学中思维出现僵化现象,有助于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发展。

3.优化改良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

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优化,就需从教学体系的改革着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中尤为如此。一方面,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必须对足够的创新空间与创新性的实践条件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除了理论方面的指导之外,同样不可忽视实践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才可实现教学概念的融会贯通。基于上述教学需求,在针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良时,就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操作性相对较弱,因而便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以实现其专业价值的根本提升。例如,可通过创办校刊等方式激励学生踊跃进行投稿,通过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来进行稿件写作,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中获得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从评价体系的方向着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进行可观的评价与指导,并由此引申出更为广泛的相关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突破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局限性。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作为教学体系优化改良的一大表现,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推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勇于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突破模式化教学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为社会输送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锐,闫诚.汉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8):148.

[2]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02):66-67.

[3]时红霞.浅析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J].科技资讯,2014(30):142.

创新语言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它所需要的是思维敏捷和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培育和创新,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方法,抓住契机,点拨诱导,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思维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独立性思维

课堂提问时也会出现,同一个现象,即使一连叫上几名学生来回答。答案也大多相差无几。没有独立思维,就不可能具有探索精神,也不可能有创新性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应该帮助学生打破“从众心理”,巧妙提出疑问,鼓励他们争论,允许他们质疑,启发他们多方面寻求结论,对信息自主加工,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当然,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造型思维

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创造力趋向自觉、稳定,让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当时学生的需求,进行实时而恰当地点拨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性和创造性。

三、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论幼儿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一、语言教学要融入创新思维

利用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它能力是很重要。幼儿自身具有潜在的创造力, 3 ~ 6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会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它能力是很重要的。注重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去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构想不同的答案,从而把语言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语言运用情景环境是幼儿语言运用的动力与源泉,教师应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引导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激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在听、看、触、摸、尝、闻等的活动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进行语言运用。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首先丰富幼儿的户外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幼儿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素材。如春天带幼儿散步观察柳树的变化,教师问你看到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 你觉得柳树的枝条像什么? 有的幼儿说我看到春天的柳树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垂柳像鞭子、像一串鞭炮、像绿色的毛线,让幼儿在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1. 重视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学习运用语言,儿童的语言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这里所指的周围环境即包括社会文化的和自然物质的环境因素,也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材料交互作用。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语言的机会和资源, 让幼儿被充满语言和文字信息的环境所包围,同时采用“自然学习模式”进行语言教育,效果更好。

2. 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首先,我们从内容上考虑。在日常教学选材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寻找、选择一些能诱导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内容。首先,运用文学作品启发幼儿联想和创新,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编: 其次,我们从教学手段上入手。选择的原则是能激发幼儿思考、主动表达。要明确学龄前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教具的提供要注重美观和形象,能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让幼儿通过摆弄进行联想和创新。

三、在实践中学习语言

提升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实践能力,在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愿意去感知、理解、学习,还要重视启发孩子的联想、对比、归纳、推理,使孩子掌握活动中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1. 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思索。这是针对孩子好奇的特点,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以此来点燃其投入活动的兴趣及求知欲。教师可在活动前精心设计导入语,在活动中适当点拨来巧设悬念,以引发思索。

2. 探索一题多解,开阔思路。幼儿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孩子一题多解, 开拓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对于同一事件的结果, 教师可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按不同的线索去揣摩起发生的过程; 对于若干幅相同的图片,可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排列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内容; 对于同一主题的谈话内容则引导孩子从不同的立意进行描述。

3. 引导迁移想象,积极评价。语言活动内容向孩子展示的是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熟悉、有趣,但这是不够的,尚不能充分将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孩子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以扩展孩子的思维。

四、培养运用规范语言的习惯

幼儿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规范语言,往往是通过模仿来进行的。教师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规范的言语,尤其有时使用一些本地口头方言,对人表述事情的清晰程度起限制作用,对幼儿的言语发展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孩子的谈话中应避免使用这些口头方言。口语训练的目的是使孩子逐渐掌握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在音、体、美中渗透语言教学。首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 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欢快的节奏以及美妙动听的旋律的背后,幼儿都会编出不同的故事。游戏教学,处在游戏中的幼儿是一个完全放松、自由的个体,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材料按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进行大胆地探索、交流、展现自我,这不但能增进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满足幼儿的创造需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带给幼儿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选择游戏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结构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培养自己在社会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责任感。

总之,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的。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将对幼儿语言的训练贯穿在幼儿的全部生活中,多创造机会让幼儿说,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让内向的幼儿大胆说,让爱说的幼儿说得好,让全体幼儿都能说会道,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的共识。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语言教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幼儿的语言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运用多样化的教育策略,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为幼儿语言学习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要在继承中求创新,不断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质量。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篇5

关键词:环境渗透;提问;激励;引导;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61-01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对幼儿发展是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我认为从环境渗透策略、提问引导策略、激励策略这三种不同策略加以研究,在这些策略的帮助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做好幼儿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在语言活动中使幼儿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究目标:

一、环境渗透策略,为幼儿提供创新的机会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创设舒适而宽松,并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环境。对于每个语言活动的开展都积极利用环境的功能,把环境不仅局限于语言活动中的教室内,还在走廊、楼梯、角落等多处挂有抽象画、故事连环画和幼儿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看看、说说、议议、想想,并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渗透于美术活动中,将语言与美术表现相结合,形成一个环境是一道场景,是一个故事,是一个画面,以此激发孩子们表达表现的欲望,孩子们通过自主参与环境,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提问引导策略,为幼儿拓展创新的思维

在语言活动中,幼儿能否成为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要注意向他们提出多样性、启发性和能激发他们想象的问题,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1、 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搜寻以往经验,激发幼儿创新思维。

2、开放式的提问,促使幼儿活跃思维,提高幼儿思维发展水平。

三、激励策略,为幼儿提供创新的基础

“激励”主要指施教者运用言语、动作、神态、情感等诸因素充分调动、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情景激励:即通过教师创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

2、竞争激励:即运用竞争心理进行竞争激励,使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在欲罢不能中表现得异常活跃,产生最佳学习效果。

3、评价激励:即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励幼儿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策略,增加了幼儿创新的条件

在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渲染欣赏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构建想象空间,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延长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时间 。在本次课题实践中,由于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同能引发幼儿积极动脑思考的策略,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探究意识强,他们愿意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想象、去表达;因此幼儿对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愿意动脑的好习惯,事实上,善于动脑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有“创新”。

经过实践:

我认为:

1、延长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时间 。在本次课题实践中,由于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同能引发幼儿积极动脑思考的策略,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探究意识强,他们愿意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想象、去表达;因此幼儿对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愿意动脑的好习惯,事实上,善于动脑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有“创新”。

2、具有多变性的思维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他有不同思维的。我通过实践后帮助幼儿交流信息,通过交流信息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就如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个思想,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思想,交换一下,你的思想给我,你原来的思想还在,你原来一个思想,现在变成了两个思想,而在思想碰撞过程中,幼儿之间就可能碰出新的思想火花,就有3个思想,4个思想,5个思想出来,通过交流,创新思维就出来了,幼儿的思维具有了多变性。

所以,我们采取的各种策略认识、尊重和推动了他们在语言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能让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得到充分展示,敢想、敢说、敢做,与众不同。否则,这种可贵的思维将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幼儿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新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且很可能最终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但是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而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实践、验证,在初步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的一些问题:(1)要创新,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而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有时很难拓展其思维,因此,老师应在一日活动中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教育价值,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经验。(2)家庭是幼兒最重要的生活场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如何使家长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教育活动中去,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创新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上和幼儿园形成合力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创新

1 创新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国拥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 这是全球化时代我国谋求自身发展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也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而这些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是与汉语言文学密切相关的。全球化非但没有不能使汉语言文学衰退, 而是将为汉语言文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汉语言文学具有了更艰巨的发展使命。同时, 汉语言文学需要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在创新观念的引领下不断改革和完善。创新既是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当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新思路;既是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人才素质的要求, 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2 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偏重文学化

长期以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写和说的能力, 而据此所设的课程大都包括文学概论、文学史、文学作品鉴赏等。所话说, 文以载道, 缺乏“道”的语言文章是苍白、没有说服力的, 而文字技巧的运用应以掌握“道”为基础。中文系学生的就业情况之所以不容乐观, 其致命弱点就在于人才培养中缺乏对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道”的传授, 以至于毕业生难以融入社会, 被斥为迂腐者大有人在。这样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肩挑大任、有所作为的。

2.2 人才培养的手段和目标设置过于单一

根据当今时代背景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将把学生培养成为视野广阔、知识全面、各方面人文修养深厚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就业时既能够从事各行各业的组织领导工作, 也能够从事教师、作家、编辑出版之类的专业技术工作。各行各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主要指公务员工作。俗话说, 学而优则仕。在古代, 大多数仕宦出于文科,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理应是出公务员的主要地方。公务员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扎实的文字和理论功底, 并具备很强的综合办事能力, 这些都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虽然在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可从事的行业更加多样化了, 但考取公务员无疑仍是一个好的就业渠道。

2.3 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 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大都属闭门造车, 而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缺乏联系。这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缺乏新意, 继而束缚了学生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实践出真知, 文学创作也需要与现实接触, 不能单纯地在学校里进行。任何科学都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发展, 文学创作如果远离社会事实, 缺乏广泛的知识存储, 那就不能敏锐地洞察和正确地判断, 也就不能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

3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3.1 设置科学、系统的专业教学课程

首先, 针对具有深造需求的学生应为其设置考研等课程。而在考研课程设置上,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的课程, 这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在不断提升学生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其次, 针对具有从事技术岗位的学生设置应用类课程。许多学生是因为对文秘或编辑出版工作的喜爱而报考并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 因此, 针对此类学生应为其设置能够提升这两个行业能力的课程。鉴于这两个行业要求很高的写作能力, 课程设置就应重点突出写作、编辑等课程, 从而能够满足学生求职时的需求, 并继而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最后, 针对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设置教育类相关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多学生将教师工作作为其心仪的工作岗位, 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重点设置讲课技能、心理、演讲等课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为以后从事教师工作打好基础。

3.2 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观念及形势发展变化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形势建立教学实践活动体系。

首先, 通过组织专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体悟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并予以运用。实践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它既可以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及时地思考所学知识从而既复习了原有知识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哪些环节, 并做到真正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 但是不能盲目地长时间进行, 需要把握尺度并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设置。其次,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与就业链接,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具有特殊性, 用人单位对人员填补的要求相对较低, 这导致学生无法在同一单位实习, 继而导致教师无法在实习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此外, 单位接受实习人员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相关考察, 这也体现出顶岗实习的特殊性。创新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当代社会立足的重要资源, 因此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应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 从而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 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4 结语

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调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旧没有获得很大发展。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从教学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创新培养内容、改革培养计划等途径全面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洪涛.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3) :140.

[2]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2) :66-67.

[3]秦晶, 王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9) :114-116.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篇7

一、英语语言教学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1.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效率。随着国内各大高职院校对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认可和重视逐渐提高,国内各大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国内教育部门及相关科研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熟练运用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扩大影响范围是国内各大高职院校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内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成为必修课课程。随着英语语言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作为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熟练运用知识使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众多优点集于一身的重要学科,其枯燥、乏味、记忆性知识点繁杂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往往导致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到厌烦、恐惧,甚至是产生抵触情绪。英语语言教育重视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运用的学习,从英语语言学科的基础理论来说,对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丰富学生个人情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高职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意识。英语课程是国内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尤其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英语语言教学的作用更为突出,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从而使得高职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主动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方法,加强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对促进高职学生开拓视野具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生活美、自然美,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中建立自主学习,借助古典英文歌曲的魅力净化心灵上的创伤,获得更强大、更完美的心里抗压素质,无论是面对未来繁杂的考试和繁重的学习任务,都能够做到坦然承受,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缓解紧张学习带来的各种焦虑,使学生在潜意识和主体意识中得到升华,让学生找到奋斗的目标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3.促进国内教育体系改革。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实用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育工作者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结合历代教育先驱的经验整理整合出一套适用的教育教学课程,而英语语言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尤为突出。

英语语言教学的特殊性极大程度上推动国内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强有力的表现尤为受到广大教育工作的喜爱,此类教育方式方法大大推动了素质教育教学的模式改革与创新,而素质教育也推动了英语语言课堂的改革,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开发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发挥其特有的语言先天优势,在放松与舒适中提升综合素质和自我修养,拓展开阔思维,勇于创新的胆量。因此,普及并广泛应用英语语言课程是国内教育体系势必在行的主流趋势,是给众多学生提供大胆创新空间的新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摒弃旧的观念和传统保守思想的基础上,积极研讨、整理新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高文化、高学历、高素质、高修养专业人才。

二、当前国内英语语言学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老本教材过于抽象化。高职院校教学教材上很多抽象的词汇和短句知识,使很多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高职学生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经调查显示,因为数学老师授课方式单一,课堂上没有情感交流,导致学生失去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动力。而教学教材不够生活化、形象化,更是对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和培养学生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造成严重阻碍,而老旧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其中的知识要点,很难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求知欲。

2.教育教学方法老旧。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界及家长和学生一直热烈讨论的问题,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往往以讲授的方式进行传达,把教材抽象以及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表述和例题的方式进行具象化、简单化。但是就是因为这种单一的方式,使高职英语成为枯燥乏味的学科之一,这种缺乏情感的教学模式不但不容易被学生所认可,反而击退了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国内教育部门必须对老旧的英语语言教学方法进行体制上的重大改革,创新、改革、总结新颖的教育方式方法。

在英语语言学的课程中,其具有明确的条理性和清晰的学习目标,通过英语语言对语言学研究、宏观语言学、语言学各个分支加以系统化的阐述,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启蒙和开发并拓展个别学生在语言学上的天赋和优势,与此同时,由于英语课程内容多为复杂化,使学生很难系统、全面的学习和研究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再加上教师的口头传授,没有对书面内容和知识加以分析和有效的讲述,使学生产生厌学、抵触学习的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浪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同样无法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3.师资力量薄弱和局限的知识体系。随着英语语言学在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的普及和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在推进英语语言学的过程中,逐渐重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国内英语课程普及的时间较短,无法对各大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配备,从而导致众多高职院校较为薄弱的师资力量。然而当前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传授和讲述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从而忽略了对教学知识的细致化教学管理,使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严重缺乏主动性。而教师对教学经验的不足,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无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因为英语语言学的课程进度过于紧密和课时的时间限制,其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语言知识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就无法使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学习的方式方法。

三、提高英语语言学教学效率的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英语课程与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内容具有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加上教学模式单一,使本来对英语充满求知欲望的同学望而却步,失去了征服和学习英语的欲望。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首先想到如何改进其教学模式,以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创新英语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英语课程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尝试并吸收已知的语言教学法优点,与英语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取长补短的综合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等多元化技术手段,结合综合教学法理论、方法途径的优点在教学中因目的、学生情况而实施因材施教。

通过院校老师经过自身的理解为学生讲解以便加深学生对学习的乐趣,明确英语语言学知识的渊博和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够建立自身特有的人文科学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英语语言学的感受和理解,发挥学生本身的语言优势和天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规划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院校通过举办英语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通过英语教学的活动,激励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借以增强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2.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加强人本管理。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外要和学生加强互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后及时掌握并消化所学知识,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英语课程的重点、难点加以标注,让学生养成记录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而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强学校制度管理,提高教师计算机信息应用水平,提升学校师资力量,重视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四、结束语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篇8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核心与纽带是人才培养模式, 整个实验区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来带动、架构实验区的建设, 而且整个专业建设中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要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互配合、集成一体, 从而达到提升育人质量的目的。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商洛学院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就尤为重要。商洛学院中文系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

思想指导实践, 理念决定成败。没有正确理念的教育是徒劳的, 而理念歪曲的教育则是危险的。所以,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树立科学的理念。

1. 树立“人才为本, 特色取胜”的教育理念。

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才规律、人才市场规律, 着眼于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和创业的潜能培养, 提出“人才为本, 特色取胜”的工作理念。这一理念包含着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人本思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品牌意识。教学工作皆以“人才培养”为旨归;要求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 成为优秀人才, 凭借良好素养熏陶学生素养, 依靠优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特色是一种具有独创意义的质性和标识。特色是实现突破、取得成功的法宝, 因而我们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其特色。

2.“面向基层, 实践育人”的战略选择。

商洛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理位置偏僻的商洛山区, 在我省高校整体布局中, 主要的服务面向陕南及周边省区的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学院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 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去向是服务基层的经济文化建设。学院“立足商洛, 面向陕西, 服务基层, 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是符合学院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办学实际的。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都有其特殊性, 与条件优越单位的工作差异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工作特性的差异, 决定了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因此,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们做出“面向基层, 实践育人”的战略选择。

3.“注重素养, 凸显应用”的错位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但是, 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 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 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在毕业生分配上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现状越来越严峻, 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就业优势越来越模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不能一味地向传统的特别是强势的普通本科院校看齐, 而应该着眼于基层工作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上, 立足于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人才、与本校其他专业人才的差异性上, 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拥有错位优势。这种错位优势就是“注重素养, 凸显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

4.“高在素养, 强在技能, 赢在特色”的培养思路。

为确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注重素养, 凸显应用”的错位优势, 我们提出“高在素养, 强在技能, 赢在特色”的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思路。作为面向基层, 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中, “素养”包括政治素质、品格修养、科学知识、基础文明等要素, “技能”包括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创业本领等方面, “特色”是人文素养、技能专长、个性魅力的综合体现。“素养”、“技能”、“特色”三位一体, 层级上升, 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素养是基础, 培养技能是关键, 形成特色是目的。与过去笼统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相比, 这种素质要求和培养思路, 更加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规律, 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也更有利于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 依据学院性质和功能,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新建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没有可比性和竞争力, 我们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不能照搬或移植他们的模式和做法。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绝不能脱离学院的性质、定位和功能。

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紧密围绕学院的自身特性、服务面向和社会功能,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学院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 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去向是服务基层经济文化建设。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都有其特殊性, 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由知识传授型人才向知识应用型人才转变。因此, 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这样的定位:“立足商洛, 面向陕西, 服务基层, 培养自强自立、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特色鲜明的, 能从事基础语文教育与研究, 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本专业人才的多维要求, 具有良好素养、实践能力, 富于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2. 瞄准社会发展和需要,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广大基层单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 基层单位最需要、最欢迎的是“留得住, 用得上”的人才。正是因为在“留得住”和“用得上”两方面的错位, 形成基层单位人才紧缺而大量学生却就业无门的尴尬和矛盾。能否“留得住”是素养问题, 能否“用得上”是能力问题。这一发现, 为新建本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突破点和着力点。基于此, 我们围绕“高素养”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词,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由五个培养流程、五大培养机制和五项保障体系组成。

人才培养流程:课堂教学—文体活动—技能训练—素养实训—见习实习—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各流程对应的功能分别是:课堂教学—教书育人;文体活动—素质拓展;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素养实训—人文素养强化;见习实习—综合素质提升;优秀人才—顺利毕业就业。

人才培养机制:知识传授机制—个性发展机制—能力训练机制—文明养成机制—市场接轨机制。各机制包含的主要内容分别如下:

知识传授机制:课程体系构建

个性发展机制:三大系列活动:素养系列、技能系列、特色系列;

能力训练机制:十项技能训练:普通话、三笔字、演唱、舞蹈、公关、宣传、求职等;

文明养成机制:现代礼仪实训、办公室业务实训、会务工作实训、面试技巧实训等;

市场接轨机制:工作见习、寻找差距、全面提升、贴近市场;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包括管理服务、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学生社团组织体系, 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实训中心, 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等等。

与传统的育人模式相比,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化了实践育人环节, 突出了“高素养”和“应用型”的人才特色, 追求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基层工作现实要求的理想对接。

3. 围绕人才素养和能力, 完善培养方案, 强化实践环节。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强化实践环节。新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三大平台构成, 集中实践教学平台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在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基础上, 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实践育人”, 新方案的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实践”、“实用”和“实训”。落实在培养方案中, 表现为丰富实用性强的课程,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特别是强调专业技能训练、人文素养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和文学创作等。在总课时不断压缩的前提下, 我们保证了实践教学课时, 使专业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分别占74.62%和25.38%。

为了强化实践环节, 我们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 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有序;成立了“商洛学院中文系技能训练中心”, 下设十个部:普通话与演讲部、写作与文秘部、舞蹈与表演部、演唱与音乐部、新闻与宣传部、交际与公关部、书法与美术部、话剧与曲艺部、体育与健美部、求职与就业部。每个部集中强化训练一种技能,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的需要自由选择。建成了“中文系人文素养实训中心”, 下设五个实训室, 在任课老师和专业人员指导示范下开展实训, 第一实训室主要承担现代礼仪实训, 包括服饰礼仪、接待礼仪、餐饮礼仪、公关礼仪、服务礼仪、行政礼仪等礼仪实训等;第二实训室主要承担演唱、舞蹈、演讲、表演、口才等个人才艺实训;第三实训室主要承担会务工作和求职面试模拟等实用技能实训;第四实训室主要承担办公室业务、现代化办公设备及日常接待工作等办公技能实训;第五实训室主要承担大学生形体、气质等素养实训。上述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深受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随着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进一步建设, 还将进一步建设新的实训室, 开展新的实训项目。

4. 追求育人质量和特色,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其一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为稳健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将最新学术信息引进课堂。在整合传统课程的同时, 开设了《贾平凹研究》、《商洛文化概览》、《申论及行政能力测试》等全新课程, 同时定期开展中文系学术信息窗活动, 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传递学术信息和经验, 营造科研氛围和环境, 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储备永续发展的能量。

其二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培训让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推广研讨式、对话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度, 确保学生主体性。改革考核形式、内容和方法, 强调学生平时学习、自主学习, 提高平时成绩比例, 在考核知识的同时考查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三是构建完备有效的保障体系。学院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学院领导坚持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中文系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大问题。根据本科教学需要, 及时调整了基层教学组织, 选派精兵强将担任教研室主任, 同时成立了中文系教学督导专家组、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委员会等专门机构, 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完备的组织保障。

制订了《中文系本科教学规范》、《中文系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答辩规定》、《中文系规范教师管理培养优良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的意见》、《中文系加强学生管理建设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文系党建工作细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 确保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规范有序。

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优先上讲台。尤其是具有教学经验或者在学院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的高水平教师首先安排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通过招聘引进、外出培训、自学提高和结对帮带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使一线教师敬畏讲台、站稳讲台、超越讲台。与此同时, 聘请了省内外著名作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授, 建设了一支优秀的兼职教授队伍, 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

三、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思考

1. 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实践育人特色日趋明显。我们以教学为主, 以“中文系学生素养实训”为辅, 把素养训练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学生素质培养, 为参加训练的学生建立档案, 颁发素养训练合格证书, 提倡并激励学生从事文学创作, 评选奖励“魅力学生”。专业建设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素质, 有力促进了学生就业。目前已有多位同学发表个人专著, 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也屡见报端, 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近年来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形势仍然可喜, 每年该专业的报考率及报到率均名列前茅, 在每年的转专业中转入中文系的学生也占据较高比率, 很多学生纷纷要求加入“中文系学生素养实训中心”锻炼提高。专业建设的成效扩大了专业吸引力和影响力, 赢得了学院及社会的认可和较为充足的生源。

2. 存在问题。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篇9

近年来,为应对社会所需,教育部对高校英语教学制定了新的教学要求,对不同高校英语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并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目前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

1. 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参与性不够,思维方式过于机械化、程序化。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摆脱高考应试教育的束缚,从而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简单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

2. 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寒窗数年之后,当他们踏入社会时,依然还是“哑巴英语”、“书面英语”、“试题英语”。

3.“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了灌输式教学,往往导致教师中心地位绝对化,继而形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普遍现象。加之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日渐成熟,很多学生怕“丢面子”,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从小学时的“争先恐后”到大学里“默默无闻”的现象。学生变得日渐“含蓄”,羞于开口。

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停留在重复和记忆等低阶思维阶段,而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得不到发展。这一切都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掘,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英语课堂通过引入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演讲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现今社会,口头表达、语言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讲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手段,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著名的演讲理论家、演讲家,吉林传播学院院长邵守义教授,提到演讲对个人发展有三大作用:首先,促进自己迅速成材;每个演讲家都是经过后天艰苦的多方面努力才成功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够达到听众对自己演讲表示由衷赞叹的效果,演讲者就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同时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准确的判断力、迅速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所以说,演讲对促进人的成材有极大的作用。其次,激励自己多作贡献;如果一个人思想精深,学识渊博,但却如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口里“道”不出来,未免太遗憾了。所以一个人不仅要能写还要能说,要能充分利用演讲这个迅速直接的传播工具来宣传真理,揭露邪恶,也就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最后,要融洽自己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的演讲者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所得到的本领,不仅在演讲台上可以表现他们的文雅举止和出众口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良好的修养都很容易冲破种种人际关系的障碍,比一般人能更迅速、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除了上述作用之外,演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演讲中学生常会出现以下演讲心理:1.缺乏信心的心理。2.期望过高的心理。3.临场紧张的心理。4.应付状态的心理。5.受挫不振的心理。其中表现过多的就是怯场心理。演讲者登台演讲出现的怯场情绪,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多数人面对他人时,都有一种羞怯心理,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尤为突出。具体地说,演讲怯场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怕忘讲稿、害怕强者、准备不足、感到孤独、听众干扰、环境影响等原因。但怯场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怕出丑。而怕出丑又是人类的通病,它使初学演讲的人在听众面前感到不自在,甚至觉得痛苦。但心理学上讲到,有时适度的恐惧会加快人的反应能力,会使人的注意力变得敏锐,有助于取得良好成绩。恐惧过少时人们就容易忽略不计,相反,过多时就会使人变得不灵活、拘束或者发呆。所以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心理恐惧。克服、战胜恐惧不是取消恐惧,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取而代之的办法就是尝试着理解恐惧,不要再将它视为敌人,而看作是在指导人们必须采取行动,接受每次的紧张状态,逐渐化敌为友,演讲活动的开展就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战胜恐惧,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因为演讲对个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英语演讲来激发学生的语言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课堂演讲实训过程及教学效果分析

下面是笔者将演讲嵌入课堂的教学实践,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来证明英语课堂教学嵌入演讲的可行性。

1. 实验对象

笔者选择了两个大学一年级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他们分别是实用英语专业和商务管理班级的学生,英语专业班的学生有56人,商务管理班的学生有71人。

2. 演讲活动的设计

1)时间安排

每次上课前20分钟左右为英语演讲活动时间。先由两位学生分别上台作主题演讲3—5分钟,接着师生共同参与答辩与评论。历时二年。

2)演讲题材与题目

演讲题材可源于教材,也可以出自别处,还可以来源于生活。每个星期教师确定一到两个主题,最好与课文主题相关,学生也可自选主题进行演讲。演讲的文体不限。

3)演讲形式

开学时按照学号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周安排一个小组的学生作演讲。前三个学期,以有备演讲(prepared speech)为主,其中第一学期为自选题演讲,学生可以带讲稿上台演讲,第二个学期为自选题或者命题演讲,要求学生脱稿演讲,第三个学期一般为命题演讲;第四个学期以即席演讲(impromptu speech)为主。

4)学生的任务

每次演讲的学生按照不同阶段的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其余同学在各个不同阶段任务各有不同。第一学期,学生主要以做笔记和提问为主要任务,当作演讲的学生结束演讲时,教师抽查个别学生进行复述,或者讲出主旨大意并对该学生所作演讲的内容或形式等进行提问。第二学期,学生主要以听写和评论作为主要任务。此时对于座位上“听众”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需要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内容、深广度和演讲者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这样可以达到全班学生同思考、同进步的目的。

5)教师课前指导及讲评

学生作演讲前教师给予讲稿指导,演讲结束后就学生在本次演讲中的优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予以指出,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学期上半学期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文稿结构及其逻辑展开。下半学期则侧重于学生台上演讲是否能够较好地运用幽默、表情和身体语言等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演讲效果。同时,教师把演讲学生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3. 实验结果

通过比较这两个班级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综合英语与大学英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笔者发现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从一方面充分证明了英语课堂嵌入演讲的有效性。

其次,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有与学生课下交流,笔者了解到,演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面对演讲表现出的不再是恐惧、害怕、手足无措,而是镇定自若、游刃有余。课堂气氛较以前明显活跃很多,英语学习不再是学生“头痛”的事情,大家学习英语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学生从原有的苦于学习变为乐于学习。同时,演讲给学生之间提供了用英语交流思想的平台,进一步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参与演讲活动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在平时演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演讲能力

1. 对演讲稿的指导

有些演讲是不用写演讲稿的,如即兴演讲、提纲式演讲。但这些都需要演讲者具有相应的多方面的修养及丰富的演讲经验,特别是即兴演讲,演讲者必须具有敏捷的“打腹稿”的才思,否则绝无成功的可能。而那些能作精彩的即兴演讲的演讲家们,往往也都有着从写演讲稿到列提纲演讲再到即兴演讲的历程。而且他们在作重要的演讲前,只要时间允许,为了万无一失,也都需要静心撰写演讲稿并反复推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演讲组织中,需要指导学生明确演讲目的、意义和要求,演讲稿的主题是否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选材是否准确、真实,结构是否合格,逻辑是否严密,语言是否精练畅达。

2. 帮助学生克服怯场情绪

怯场情绪是演讲表达的一种心理障碍,它往往导致演讲者紧张过度,手足无措,甚至失去自控能力,这会严重影响演讲的顺利进行。要切实有效地克服怯场情绪,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演讲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拿破仑有句名言:“因为我决心要成功,所以凡是我做的事都得到了成功。”演讲中,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才能使演讲者对演讲效果高度关切,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演讲的质量。2.要充满自信。自信是演讲成功的另一秘诀。强烈的成功欲可以触发心理动机,然而希望成功并非自信成功。自信可以发挥意志的调节作用,增强自制力,可以促使智力呈开放状态,更有效地发挥演讲者的创造性,较好地进行临场发挥。3.要有较强的自制力。演讲活动情况复杂,很多因素都能引起演讲者情绪的波动。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兴奋时就会忘乎所以,失去常态;受挫折时就泄气灰心,意志消沉。要求演讲者有较强的自制力,就是能根据需要,对自我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其根本作用就是抑制和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调动和发挥积极心理的功能,以保障演讲者主动适应各种演讲环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良好的演讲效果。4.要有完善的内容准备。常言道“有备无患”。演讲者只有对演讲内容做好完善的准备,才能产生自信,才能临场冷静自制。演讲内容未准备好就仓促登台,面对众多听众,必然感到不自然。这犹如上战场,枪膛里未装子弹或枪支故障百出,怎能克服惧怕心理?成功的演讲者,一般在演讲前都是做好演讲内容的完善准备的。

再次,在课堂训练中的指导。如果说对演讲稿的指导是“纸上谈兵”,那么课堂训练中的指导便是“实战演习”。“演讲”即“讲其所想,演其所说”。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服从于“讲”,体态动作或推演阐绎,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事理和说服听众。所以说,能够充分、合理地将“讲”和“演”有机结合起来,是演讲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有声语言是演讲者和听众交流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最重要的渠道。有声语言的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是:语音清晰,语言规范;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抑扬顿挫,流畅自如;最高要求是:丰富多彩,声情并茂。为了达到最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实训中指导演讲者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正确使用语语音语调,使其抑扬顿挫、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使演讲者准确地使用态势语言以达到自然、准确、协调、优美之效果。

最后,是演讲后的指导。在学生演讲结束以后,不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予以总结指导,对于演讲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客观地指出演讲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学生在今后的演讲中有所改进。

五、总结

将英语演讲嵌入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改变以往“哑巴英语”的尴尬境地,达到有效地语言交际。在演讲过程中,撰写、演讲、复述、提问、答辩、评论等一系列的活动能引导学生逐渐摆脱过去机械的记忆、重复背诵的思维模式,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效果。同时,演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有效地弥补了以往课堂中所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英语课堂教学。笔者希望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鲁道夫.F.维尔德伯等.演讲的艺术[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檀明山.怎样学会辩论与演讲[M].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3]周彬琳.实用演讲与口才[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4]李向成, 任强.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5]伊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6]谢伦浩.演讲态势表达技巧[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7]唐艳玲, 毕会英.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8.

作文语言创新培养 篇10

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鼓励和启发幼儿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幼儿体现出 “创造性”,在启发幼儿思维时要激活幼儿的创造力。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创设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幼儿五彩缤纷的思维世界才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的语言素质成为发展幼儿语言教学和创新性思维的瓶颈,也就是说,我们教师本身的语言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过关,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不知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给定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从而严重阻碍和抹杀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则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幼儿语言教育中教法单一、目标混乱。要么教法单一重复,时间长了导致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降低,越来越不喜欢参与和学习思考,教学中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多种方法齐上阵,表面热闹气氛浓烈,课堂结束后孩子难分主次重点,最终效果甚微。

二、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性思维

培育创新性思维,应当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成人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决定幼儿的眼睛,大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总 “善意”地扼杀着幼儿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事实上,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返璞归真的回归到幼儿的角色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就是教育幼儿记忆现有的知识,而非教育幼儿用自己的头脑去创造,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孩子成了一个没有思辨的容器,但我们的孩子不是容器,更不是装载知识的死板工具。我们应该克服传统语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创新语言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有趣的内容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幼儿讲述的欲望。教师选取的内容不仅要被幼儿所熟悉,更要杜绝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去比较、去选择,从而讲出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

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课堂材料,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传达出来。比如选择适合幼儿的网络动画短片,通过播放,孩子表演且讲述看过的动画短片,在听说看做的感官互动下,使孩子敢说能说会说,敢于自己去创造去表达,如此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幼儿们在新颖的创造活动中兴趣盎然,心理也得到极大的满足。语言表演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运用语言的场所,能培养幼儿在集体场合中表述自己对事物见解的能力。在语言表演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开阔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精心设计,以科学的方法和形式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突破幼儿思维惯性的训练方法和形式。爱迪生说,我们应观察别人在达到成功时采用的新奇的创意,只有这样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才能产生独树一帜的创意。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求异性思维,在幼儿时期,智力发展最为迅猛,此时加强训练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够开阔幼儿的思路。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会经常用续编故事情节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比如在给孩子们讲完豌豆公主这篇童话后,我要求每个孩子续讲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语言表达兴趣很高,并且在口语表达中形成互动,碰撞出许多新鲜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这节课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自己想法,开阔了创编故事的思路,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幼儿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素材。如我带着孩子参加文艺表演赛,我就会让孩子们逐一点评每个节目,孩子们通过点评,不仅语言能力提高了,而且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提高自我教学能力,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并非不要课前准备了,相反地,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的脑力激荡,教师面临的知识性挑战会更多,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博学多才的老师,才能更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执教的水平,达到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失败的教师扮演灌输的角色,成功的教师则是引导着启发者。一个好的教师始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以便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描述、感知形象,进而通过自由想象扩展内容。对于幼儿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更不能挫伤幼儿的自尊心。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懂得包容懂得引导,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为教师眼中的那个孩子。

三、互相弥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思维创新训练

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创新性思维,首先就要突破幼儿的惯性思维,使孩子能自由想象而不受限于某个点线面体。互相弥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思维创新训练,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我在教学中常会给孩子们一些描述,让孩子们根据描述口头讨论和回答,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提高了创造性思维。

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了幼儿的思路,增强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我在教学中常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小蝌蚪找到妈妈后会怎样,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效果很好。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直觉思维是孩子们最常做的练习,这也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练习,因此课堂气氛很活跃。

教师在课堂中多种思维模式灵活运用,多个角度提问设问,这样才会让幼儿的智力得到最大的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就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考方法一样,我们要在孩子身上发现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孩子独立工作——创造。

上一篇:并发低血糖下一篇:慢性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