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设计的介绍

2024-06-23

关于工业设计的介绍(精选6篇)

篇1:关于工业设计的介绍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介绍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宽广的内涵,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还包括“偶发艺术”、“地景艺术”以及建筑界所称的“景观艺术(Landscape)”等。人们所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环境构成的要素。如: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人工创造的建筑市政设施、招贴广告,甚至人们自身的日常行为,如服饰、购物、休闲、运动等都是环境中的景致。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对于艺术设计师能力的要求

艺术设计师应具有空间想象力;思维清晰;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环境整体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掌握系统设计的方 法,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对传统、现代风格的设计典型融会贯通,掌握室内空间造型、界面装修设计、陈设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确立完整的空间与尺度概念,具备合理运用材料与工艺的能力。

——北大资源学院

篇2:关于工业设计的介绍

济南大学是以建筑材料工程为背景的大学,在传统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智能材料、大型计算软件及其平台等学科具有综合优势。本学科依靠社会迫切需求和学校优势,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已形成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及应用和新型建筑能源利用技术两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及应用

主要研究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地域性的建筑节能材料、新型建筑构造技术、新型低能耗的围护结构体系成套节能技术及产品、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及其产业化应用。

2.新型建筑能源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新型建筑能源应用及其产品、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节能检测技术、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建筑能效提升等。

篇3:关于脉冲功率电源的介绍

关键词:脉冲功率电源,电容器组,发电机系统,电池组,技术阻碍

当前, 电源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最敏感的为小型化电源问题。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 电源的小型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此类电源的应用是广泛的, 其作用日益显著。但小型化电源的发展也存在不足, 为了促进其发展, 需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积极的、全面的运用。在此背景下, 文章研究了脉冲功率电源, 该电源是借助不同方式进行提供的, 具体的方式有电容器组、发电机系统、电感储能系统与蓄电池组等。脉冲功率电源的应用满足了国防武器系统的电能需求, 为我国国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1 脉冲功率电源的概况

1.1 电容器组

目前, 在工业、军事等领域对电容器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中在电磁炮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电磁炮的快速发展, 对电容器组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脉冲形状控制方面, 利用了闭合开关;在能量存储密度方面, 利用了新的介电材料, 在此基础上, 电容器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进而适应了实际应用的需求[1]。

对于脉冲功率电源而言, 作为电源的电容器组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为偏低的转化效率, 同时, 其充电状态未能保持长期性。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 需要借助高功率的大型充电设备, 以此保证充电的快速与便捷, 与此同时, 工作电压也将得到控制。在此基础上, 电容器组拥有较大的体积, 但在军事领域对于武器系统的体积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 在轨道炮系统中, 电容器组的应用缺少针对性与时效性, 此时的电源未能适应军事发展的需要。

在对电容器组展开设计过程中, 要关注其热量的控制。对于电容器的介电材料而言, 通常情况, 均属于电绝缘体与热绝缘体。在炮弹发射时, 电容器内部的热量将不断升高, 为了保证电容器组的安全性, 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2]。

1.2 发电机系统

关于电磁炮发电机的研究, 其应用的类型较多, 主要有单极脉冲发电机、补偿型脉冲交流发电机和高温超导体发电机。

单极脉冲发电机产生电流的原理为:将超导体线圈浸泡在液氮中, 在超导的作用下, 将出现高强励磁磁场, 并且借助转子的旋转促进了电流的出现。此时的转子可以为铜圆盘。电流的输出可以借助液体金属钠实现, 其引出的路径为圆盘中心或者周围, 此时发电机的输出电流为105A, 再利用高速的机械或电磁制动, 使转子在短时间内刹车, 在此基础上, 便实现了直流脉冲电流的获取。但此时的电流未能满足坦克车载电源的要求。

补偿型脉冲交流脉冲发电机也可以称之为CPA, 它的研究与应用弥补了单机脉冲发电机的不足, 作为同步发电机, 它保证了短回路电流的高效输出。通过持续的研究, CPA的存储密度满足了电磁炮电源的需求[3]。

超导体发电机的出现, 使发电机系统实现了革新, 它作为大功率发电机系统, 拥有良好的能量存储系统, 作为同步发电机, 对其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 超导体材料作为转子线圈, 而定子则选用普通的材料。此设计的优点为偏低的交流损耗与较高的效率, 但缺点为受技术的制约, 制冷设备在与定子保持隔离时, 与转子的连接缺少合理性。另一方面, 转子与定子均使用超导体材料, 此时要求运行过程中, 要全部制冷。此设计的优点为便捷的制冷, 但缺点为交流损耗相对较大。

超导体发电机与传统的发电机相比, 前者的优势是显著的, 它的重量较轻、机械效率较高、成本偏低, 同时污染相对较少。在超导体发电机中, 其应用的超导体材料主要为铋锶铜氧 (BSCCO) 陶瓷与钇钡铜氧材丰葺 (YBCO) , 两种材料相比, 后者的交流损耗相对较低, 同时其抗磁性能与抗应变能力等均相对较高。在此类发电机不断发展过程中, 低温制冷技术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如:YBCO导体中的机械制冷设备, 此设备不仅体积小, 其制冷效果十分明显。

1.3 电感储能系统

该系统的优点较为显著, 主要为较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使用时间与较低的成本, 同时, 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该系统最凸显的优势为较快的充电速度, 基本在5s内便可以结束充电。当前, 在轨道炮系统中对中型电感储能系统进行了应用, 但此时的应用仍处于实验阶段, 主要是由于电感储能技术具有滞后性, 未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该系统的缺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为高功率电池的商业化水平偏低, 另一方面为高电流开关未能实现重复使用, 并且未能达到小型化的要求[4]。

1.4 蓄电池组

在电磁炮的能量存储系统中对蓄电池组进行了应用, 此时的电池为高能密度锂离子电池, 它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高效性。高能密度锂离子电池能够提供100k J的能量, 此时其重量为5kg, 与此同时, 在2s内, 其电流为2k A, 因此, 其储能系统满足了电磁炮的要求。

2 脉冲功率电源发展的技术阻碍

现阶段, 电源的发展有着较快的速度, 它为国防提供了可靠的电能,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小型化电源发展水平偏低, 未能适应高机动作战使用的需求, 此时的电源技术影响着电磁炮作用的发挥。电磁炮对于电源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保持小型化, 还要具备轻质的特点。在未来战场上, 高机动作战过程中, 电磁炮的作用是显著的, 主要是由于它具有较大的威力、较远的射程与丰富的功能。因此, 为了促进电磁炮作用的发挥, 要进一步研究小型化电源, 使其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进而满足军事应用的需要。

当前, 脉冲功率电源发展受到了技术的制约, 它与电磁炮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有效解决小型化电源的问题, 对其技术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同时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具体的改进方法如下:对新型的储能材料进行应用, 并且要提高储能密度, 同时还要不断丰富新型储能方法, 最后对发射装置所需能量进行改进[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世界范围内, 各个国家均十分注重国防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但国力的提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在高科技的支持下, 国家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其经济发展力、国防战斗力等也均将获得大幅度的提高。文章主要阐述脉冲功率技术电源, 它作为小型化的电源, 为国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源。相信, 在小型化电源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下, 我国的国力将不断增强, 进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曹荣刚, 邹军, 袁建生.脉冲功率电源辐射电磁场测量与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9:1426-1430.

[2]汪金山.正弦激励下的脉冲功率电源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4:44-46.

[3]王晓明, 邹勇, 孙兆冲, 等.一种电容式调压脉冲功率电源设计和工作分析[J].高电压技术, 2012, 6:25-29.

[4]曹荣刚, 李军.脉冲功率电源辐射电磁场屏蔽测量与分析[J].高电压技术, 2014, 4:1159-1164.

篇4:关于巴斯奈特的介绍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介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38-02

一、文化翻译观产生的历史

随着全球科学研究关于“人类中心范式”的树立与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崛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步成为了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诗人、翻译家、和文学家。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当代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产生重大影响。巴斯奈特在1980年出版了以《翻译研究》直接命名的专著,以回应“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荷兰著名翻译理论家霍尔姆斯提出的建立翻译研究独立学科的倡议。在这本著作中,巴斯奈特勾勒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框架,回顾了翻译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为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翻译研究》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两次修订,并多次再版,现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1990年,巴斯奈特和美籍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编撰并出版了《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其中的《翻译研究》是巴斯奈特的代表性作品,此书在其出版的30多年内,逐渐成为了世界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语言学家们从语义学、描写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方向来分析解释翻译问题,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决翻译问题的方法。语言学家们尝试把语言切分成许多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最基本的翻译单位。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如果找到了语言和语言之间基本翻译单位的等值方法,就完全可以解决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

在文化翻译学派诞生之前,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语言派、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像语言学派的雅克布逊(Jakobson)、卡特福德(Catford)、纽马克(Newmark)奈达(Nida)更多的强调用一种等值的语言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即语言上的“对等”。而主张功能学派的莱斯(Reiss)、诺德(Nord)曼塔里(Manttari)等人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部分,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行动理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了目标文本。

香港学者陈德鸿、张南峰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里,把霍尔姆斯、埃文-佐哈(llamarEven-Zohar)、图里(GideonTou巧)、兰姆伯特(JoseLambert)勒菲弗尔、巴斯奈特、甚至于斯内尔一霍恩比一并归入文化学派,认为他们都强调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反对用“对等”来描述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而潘文国在其《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的长文中,则指出香港学者仅对西方翻译理论做了粗线条的分类,对当代新理论的不同观点未能细分。作为补充,他把上述人物再细分为以埃文一佐哈尔为代表的“多元系统”学派、以图里为代表的“描写”或“常规”学派、以斯奈尔一霍恩比为代表的“综合”学派,以韦努蒂(La~ncevenuti)为代表的“解构”学派、以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和尼兰贾娜(TejaswiniNiranjana)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学派或政治学派以及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

进入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翻译的文化论。作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对翻译的语言学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如下描述:

机器翻译的成功使人们相信,翻译的语言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他们又说由于文学的翻译非常特殊,所以他们的翻译方法不适用于文学翻译。难道文学不是语言写成的吗?难道文学的语言就跟翻译家们所研究的语言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异吗?

根据上述的描述,又加上根据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理论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的研究方法应该把翻译单位,从人们所接受的语篇转变到文化上。即所谓的文化转向,将文化而不是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根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认为,如果把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么语言就是人体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了,人才能存活。因此译员在从事翻译工作时,也不能割离文化而孤立的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了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该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就是: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而是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内部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二、文化翻译观的解读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侧重于文化交流,文化第一位,信息第二位。通过翻译,介绍各民族的特有文化,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比较研究。在翻译的同时,还可以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而且,这也有助于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和平共处。

巴斯奈特认为,文化对翻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原语文本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原语文本是元描述性的,或者是蕴涵着某种文化基本信仰的中心文本,就应尽量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直译。倘若原语文化是科技类文献,翻译方法也是如此。但若原语文本不涉及某文化成员的信仰,也不是科技类文献,而是文学作品,那么译者在处理文本时就拥有一定的自由度。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应当满足一定文化里不同对象的需求。譬如,如果要把《奥德赛》翻译给儿童看,其译法自然与以成年人为读者的译文不一样,为了满足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需求,译者可从功能上去寻找合适的译语。同时,文化翻译观也要求译文读者对文化的差别应该尽量适应、理解和吸收。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异国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丰富本国语言和文化。

“文化翻译观”要求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蕴涵在文本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子,要尽量保留差异,进行移植,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

“文化翻译观”把文化交流作为中心,主张保留原语的原汁原味,因此对内容和形式同样看重。巴斯奈特认为,文学翻译如果失去了形式,也就失去了精髓。诗的翻译,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是种子移植;没有诗的形式的保留,功能对等根本无法实现。

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较多地使用新颖和比喻的语言,作者的真实意图,可能需要读者透过文字表层,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捕捉、去体会。如果为了使读者能读懂而把原文中的形象比喻全部删去,把所有联想的意义直接说出来,那就会造成这样的情况:译文的确很好懂,读起来却非常无趣,达不到文学的效果。因此,“文化翻译观”反对为了追求译文的“可懂性”而舍弃原文的风貌。

借用纽曼的翻译理论,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有纯学术的标准和普通大众的标准之分。她指出,翻译的评判标准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翻译的评价标准还应该根据译者服务的对象来确定,服务的对象不同,翻译的标准就不同,因为文化翻译的功能等值的关键,在于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中所获得的效果,要与原语读者和原语文化中的效果对等。

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的读者能够适应文化差别,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由于文化翻译观主张文化因子不可直接翻译,只能移植或是传递,翻译策略上则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会使得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而这些独特的语言又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那么翻译时就应该采用异化的方式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译汉语文学著作时没有必要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认知模式都改成西方式的,因为二者是不同的。

三、“文化翻译观”的现实意义

当前,以英语为载体的强势文化席卷全球,与武力侵略相比,文化输出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却不会像武力侵略那样碰到强烈反抗。弱势文化群体必须怎样面对?只有通过翻译,展示原语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彼此的传统文化。文化翻译观主张,在文化传播与交融的过程中,通过译介新词术语和传播异族文化,使之经过长期广泛的流行,逐渐融入本族语言,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从文化翻译观来看,在文化趋同过程中,文化交流总是交互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双向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主张保护弱势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文化翻译观”逐渐得到翻译界的接受与认可。

四、结语

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符合当代翻译标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风,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成了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研究领域的兴盛和繁荣,为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Bassne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腾威.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相遇——也谈翻译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比较文化,2006(4).

〔4〕陆刚.巴斯奈特理论与翻译中文化等值的不确定性[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篇5:关于冥想的介绍

根据瑜伽师们的说法,自我,即人,由于受到自然界三种状态的蒙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如果一个人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支配下,就会希望获得某一特定类型的感官享受,例如,如果一个人是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如果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乐;如果一个人是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园或农村度过和平宁静的一天。因此,所有这些情况,是人的欲念的性质由自然界中哪一种影响支配着他的状态来决定的。

按瑜伽师的看法,只要一个人仍然是受到物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即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还没有从物质欲念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要从物质欲念中解脱出来,他就必须超脱自然界这三种状态的影响。每一个人都被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所蒙蔽着。可是,在任何特定时刻这三者中总有一种占着主要地位。

愚昧无知是最糟糕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结果是疯狂、幻觉妄想、怠惰等。

激情状态优于愚昧无知状态,但它意味着重大执著、不可控制的欲念、追求和紧张的努力等等特征。

而善良状态比其他状态更纯洁,光辉四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们培育、发展智慧,但是他们却受到幸福这一概念的制约。

处于善良状态的人仍然只是对自己的幸福感兴趣。换言之,虽然他的欲念,要比处于愚昧无知或激情状态的人的欲念更纯洁些、更微妙些,但他仍然是以私己为中心的。当愚昧无知状态或激情状态开始影响他的身心,从而剥夺了他从善良状态所获得的幸福时,这样的人就会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他还没有超脱所有这三者的影响——对于这三种影响的自然活动,他不能够保持作为一个不受影响的、超脱的见证人的地位。他还没有达到对整体作出爱心服务的那个高度上——因此,他并没有真正获得解脱。只有当这个被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能够超越这三种状态时,他才能从出生、死亡、衰老和此三者的痛苦中解脱,而在今生也能享受甘露。

只有对自身幸福不感兴趣的人才能够真正幸福,这个见解,在愚昧无知的人看来,似乎是怪论,令人糊涂——但是,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则是合乎逻辑和容易理解的。 实现瑜伽至善境界的人就是这样的人:当愚昧无知、激情或善良状态在他的身心发挥着作用时,他意识到这种情况、但却体会到自己超脱这种影响或不为所动。这样的一个人既不对这些影响唯命是从(即不对自己的身心唯命是从)也不因为这些影响正在发挥作用而感到憎恶。他是作为一个超脱的见证人来体验这一切的。如果说,他既不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影响的命令要求上,也不对这些影响唯命是从,那么,他又注意什么,听命于什么事物呢?回答是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对整体的服务上,因为他受到精神之爱的力量的鼓舞或推动,而这种力量是超越愚昧无知、激情或善良等状态而与它们迥然不同的。这样一个解脱了的瑜伽士可以比喻为一个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而对天气不太在意的人。可能是阳光普照的晴天(这可以比拟为善良状态〕,或者云霾密布的阴天(这可以比拟为激情状态),或者是雨天(这可以比拟为愚昧无知状态)。虽然他知道:“啊,今天有太阳”或者“啊,今天下雨啊!”但他仍然埋头做自已的工作。

据瑜伽师的看法,从物质自然界三种状态的影响下获得解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如果一个原先主要地是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人从事瑜伽练习和采取瑜伽生活方式,他就逐渐愈来愈多地处于激情状态下,还多少处于善良状态下。然后,随着他继续练习下去,他就会逐渐地、愈来愈多地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下,而愈少处于激情状态的影响下,甚至更少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下了。然后,他还逐步超越善良状态的影晌。这样一种状态就叫做纯化了的善良状态,或超然状态。或入定(Samadhi)。

因此,一切习瑜伽者的当务之急是力图从愚昧无知和激情状态的影响下解脱出来。实现这一点的办法是愈来愈多地转而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之下。循此以往,习瑜伽者就逐步连善良状态的影响也超越了。

一个人要超越所有这三种状态,就必须首先基本上坚守住善良状态,而不是依附愚昧无知或激情状态,原因在于善良状态正是摆脱这三种状态的出发点。在获得解脱之后,无论愚昧无知、激情或善良三者哪一种活跃起来,人都始终不为所动。

因此,所有瑜伽冥想练习的目的都是要使人从物质自然界的这三种状态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先从解脱愚昧无知和激情状态开始,最后,连善良状态也解脱了。

瑜伽冥想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体系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瑜伽语音冥想的功效那么直接,久经时间考验或广为人们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语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气的功法一起配合着练中,也可以终身单项地练习。

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 Mantra)冥想。梵语词“曼特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曼”( man)和“特拉”( tra)。“曼”的意思是“心灵”。“特拉”的意思是“引开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语音上,就能逐渐超越愚昧无知和激情等品质,而处身在善良品质的高度上。从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处发展,逐渐演变为完美的禅,而最终地进入入定状态。

试图凭借注意力使心灵保持专注在某一对象事物上,是违反心灵的能力的。这样做是困难而徒然的。这实际上也是违反瑜伽冥想术的原则的。在瑜伽冥想术中,人要轻柔地设法把他的心灵集中在某一对象事物上,如果心灵要离开这事物,他就设法逮住它,把它带回来。但这是做得极为柔和的。

篇6:关于海藻的介绍

海产藻类(Algae)的统称,通常固著于海底或某种固体结构上,是基础细胞所构成的单株或一长串的简单植物。大量出现时分不出茎或叶的水生植物。以海藻为名的生物囊括了很多种,这些形体差异巨大、横跨了多种生命体,共同点主要是生活在海水中,可以通过自身体内的色素体以及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

海藻生长在低潮线以下的浅海区域—海洋与陆地交接的地方,在这里海浪的冲击力比较缓和,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加上阳光充足,无论是红藻或褐藻,虽然颜色不同,都含有叶绿素,可以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它们行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更是动物们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海洋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热闹,海藻的功劳实不可没。

藻类虽无花、果、种子等构造来繁衍后代,却有各式各样的生殖方式来适应环境。在无性生殖方面,有些细胞可以直接一分为二,如水绵,可以断成数段,每段再各自成长为独立个体;有的藻体可以产生许多有鞭毛的孢子,可自由游动,每一孢子成熟后各自长成为一新的个体;在环境不良时,有些藻类可产生厚壁的休眠孢子,等环境适宜时,再萌芽生长成新的个体。在有性生殖方面,有些藻类可产生雌、雄配子,经由交配后才长成新的个体。

在海藻的一生中,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常有规则地交替进行,形成复杂的生活史。如我们常吃的紫菜、海带,其生活史具有孢子体及配子体不同生长形态,其孢子体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配子体则产生雌、雄配子,行有性生殖,这种不同生活形态交替进行的生活史称为“世代交替”。

常见的褐藻包括大型褐藻、马尾藻和墨角藻属。太平洋及南极地区的巨藻属和海囊藻属的某些种长度超过33公尺(100呎),是最大的藻。海带属在太平洋沿岸及不列颠群岛都很丰富。在墨西哥湾流和马尾藻海中马尾藻常见,呈自由漂浮的大团块,其外形与其他海藻不同,形似具叶和浆果的分枝,「浆果」实际是空心的气囊,使叶状体浮在水面。不列颠群岛潮间带常见的墨角藻(F. vesiculosis)也藉气囊漂浮。

常见的红藻包括掌状红皮藻、紫菜、石花菜属(Gelidium)、角叉菜属(Chondrus)。北大西洋的掌状红皮藻(Rhodymenia palmata)淡紫红色,由扁平的单生或丛生的叶状体所构成,外表扇状,分成多数二叉型裂片。低潮时,大西洋岩石海岸潮间带的下半部,丛生著角叉菜属的各个种。春夏两季,不列颠群岛、日本及其他地方潮间带的高潮线下紫菜很多。石花菜属用于制造琼脂。海藻中绿藻较少,石蒓属(Ulva)便是其中之一。海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如紫菜、掌状红皮藻、马尾藻和石蒓在世界各地作为食物,褐藻常用作肥料。

上一篇:廉洁与诚信作文下一篇:潍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