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介绍材料

2024-07-01

关于申报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介绍材料(精选4篇)

篇1:关于申报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介绍材料

申报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介绍材料一曲湘江绕境而过,通江达海,滨江两岸,风清人和。衡枣高速,贴镇而过,省道317线与210线贯穿东西。湘江大桥飞架南北,方便了祁东县与常宁市交流互往。这就是素有祁东“东方明珠”之称的河洲镇。河洲镇位于祁东县东部,距县城46公里,毗邻归阳镇、鸟江镇、粮市镇,与常宁市、祁阳县隔河相望。辖3个居委会、38个村、总人口35000人,总面积65.5平方公里。近年来,河洲镇以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紧扣“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开发,建设经济强镇”的工作主题,实施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城建兴镇三大战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祁东县城镇总体规划(2002--2030)已把河洲镇定性为生态宜居边贸中心镇,加上河洲镇交通便利,水陆两捷,三县交界,区位优势与日俱增,已成为祁东县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之一。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河洲镇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市、县的统一宏观调控部署,全面抓好落实。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紧扣自身优势,利用土质肥沃、靠山有水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渔业,种植业。到目前为止,以渔业带动的鱼苗养殖、鱼餐饮业、成品鱼销售交易辐射周边县市,年可创收超过1000万,同时河洲种植油菜、花生、豆类等特色农业产业也初具

规模,其中油菜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产值近500万元,作为祁东县油菜种植示范区被予以推介。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河洲解放思想,拓宽发展路子,进一步走好农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三条路子,突破经济结构单

一、基础设施脆弱、发展理念滞后三大制约,在大项目引进、拳头产业发展上寻求突破。自2010年以来。河洲镇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3%以上,其中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人均可支配财政收入达到11000元,在全县处于前列。

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河洲城镇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超前规划,高起点、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精心打造。我镇在城镇建设规划上下大力气,露真功夫,完成了1996年-2010年15年规划修编。今年又邀请省市县规划部门专家现场参观指导我镇建设,提供建议并对城镇未来发展编制了2011-2030年城建总体规划,专门对集贸市场,鲜鱼市场,口味农家鱼街编制了详细规划,城镇范围规划覆盖率达到100%。河洲镇城镇规划在编制详规和实施规划过程中,确保做到:一是立足长远,规划超前;二是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三是:严格规范审批条件及手续,依法规范管理工作,严控“人情”规划、“关系”规划;四是加强执法力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考虑群众诉求需要,注重群众利益,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牢固树立为发展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观念,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围绕建设湘江明珠,扎实搞好河洲城镇的优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2009年以镇财政拨付3/4,各单位募集1/4的形式筹集资金80万元,为全镇五条主要街道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路灯134盏,镇区告别了夜晚漆黑,群众走夜路无安全感的时代。2010年,因绿化镇区需要,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引进广州商人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一个占地近300亩的苗圃,每年向镇无偿捐赠树苗150株用于绿化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在三个方面下硬功夫。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发的河洲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已接近尾声,争取早日竣工。平桥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大桥路两旁的路灯安装、排水沟工程也已完成。占地5亩,投资90万元的河洲农村客运站已建成营运,结束了我镇没有大型停车场的历史。畅通工程接近尾声,除去我镇落排村四面环江,暂时没有通公路外,全镇37个村、3个居委会通畅工程都基本结束,全镇共修筑里程为120余公里。二是加大环境美化投入,经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未来三年将投入资金180万元,将镇道两旁种上景观树,镇内短期未开发的裸露土地铺上草坪,目前首批资金60万元已基本落实到位。三是争取资金兴建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已立项,明年年初启动建设,预计投资200万元,按满足4500户饮水要求的标准设计,项

目建成后,可保证我镇近25000人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厂正在调研阶段,目前污水排放按老镇区集中排放,新开发地段修建排水沟渠实行雨污分流的原则进行排放。

四.环境卫生治理情况

近年来,河洲镇高度重视城乡清洁工程、镇容镇貌整治。一是积极宣传卫生观念,积极推进生活区、公共场所绿化美化净化,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工具,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二是加大投入,配备基础工具。投资148万元新增街道洒水车一台、、垃圾斗38个、垃圾拖运车1台,环卫小车5辆,新增环卫工人5名(达到11位),另由镇财政每年拨付12万余元作为镇区清洁工程专项经费。城镇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倡导“人人动手,减少污染”,开展垃圾分类回收,防止二次污染。同时在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常态,下发《河洲镇城镇管理办法》,与镇属单位及各村居委会齐抓共建,环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奖惩考核明确可操作。

在镇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与推动下,各单位村居委会积极落实,镇容镇貌得到了大力改观与持续保持。

五.建设用地集约性

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为4300人,现阶段建成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6平方米;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俭办公的要求,河洲镇放弃原拟定的新建办公楼计划,在原七十年代老区公所办公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加固、简易装修,人均办公环境面积不到15平方米。

六.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基本的社会安定和群众需要说应具有的基本社会条件。近年来,河洲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娱乐设施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管理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低保户占全镇人口比率为4.2%,低保年投入资金10万余元,河洲镇共有学校10所,其中中学2所,完小7所,办学点2 个。镇一中和镇中心完小于2002年通过市级验收,创建为“市示范性初级中学”和“市示范性中心完小”。一中还被县绿化委员会授牌为“园林单位”。河洲镇医院现有职工136人,其中主治医师12人,有20多个临床科室,病床100多张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基本可以满足河洲镇群众的医疗需求在文化方面,河洲镇现有龙灯队11个,篮球队8支,秧歌队、腰鼓队各3支,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每年都开展龙灯、卡拉OK、象棋、书法、秧歌、腰鼓、农民篮球、老年人健身操等比赛活动。2005年以来每年举办了庆“七一”党员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和“河洲镇农民文化活动周”等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

目前,河洲镇迎来了千年难遇的飞跃发展机遇,古镇焕发出全新的风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科学发展,做到规划科学,建设科学,为把河洲镇建设成为合格的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而努力!

祁东县河洲镇政府

2011年11月

篇2:关于申报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介绍材料

建设生态瑞塔铺

——桑植县瑞塔铺镇申报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镇推荐材料 中共瑞塔铺镇委员会 瑞塔铺镇人民政府(2011年10月26日)

瑞塔铺镇隶属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10公里,距张家界市38.5公里,是红六军团指挥部所在地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是张(家界)桑(植)、桑(植)慈(利)、桑(植)官(地坪)等主要公路干线交汇之地。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37亩,辖21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22个村(居)民小组,5986户,28805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达43%。2010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财政收入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

近年来,我镇抓住县城东扩机遇,积极实施城镇西进战略,小城镇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城镇面貌与整体文明水平同步,城镇旧貌换新颜,城镇不断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区产业初具规模,初步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宜居的城镇化道路。

一、坚持规划先行,建设特色瑞塔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的小城镇建设理念。2009年,在《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

实现工业产值3.5亿元,建立了甘溪、东旺坪3000亩油茶基地和杨家洛花卉苗木基地,个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0家。

在生态环境方面,我镇全面启动绿化工程,加大对集镇的美化、亮化、绿化力度,投入100多万元,实行集镇改造升级;开展机关庭院绿化行动,不断提高绿化品位,集镇机关绿化覆盖率为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为5平方米。加强河堤治理,投入170万元,建成了700米的沿河风光带;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建成垃圾池102个,垃圾箱50个,发展沼气池480个,农村改厕456座,创建国家级生态村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村1个,市级生态村5个,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在集镇管理方面,结合城市管理经验,加强了集镇管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开展了“瑞塔铺是我家,美化绿化靠大家”的主题的环保行动,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添置了垃圾箱50个,聘请10名保洁人员全天候清扫,保持集镇街道干净整洁。

在加快生态新农村建设方面。我镇杨家洛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主色调,家家通水泥路,户户使用太阳能,屋前屋后绿色环抱,节能环保、生态绿色已经成为村民的习惯。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瑞塔铺

篇3:关于申报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介绍材料

4 污水井

古北口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 东邻新城子乡, 南接太师屯镇, 西连高岭镇, 北隔长城与河北滦平县相望, 距密云县城55公里, 距北京市区115公里。全镇总面积8410公顷, 辖区内有9个村民委员会, 4个居民委员会。年末常住人口9453人、4790户, 其中农业人口7028人、3126户。

经过几年的发展, 古北口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2008年, 被市农委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小城镇;2010年, 市政府授牌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1年, 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古北口在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 充分积蓄了资源和政策的发展优势, 为古北口镇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5污水处理厂内景

6 投资修建的污水处理厂

7 集中改造后的公共厕所

1 总体规划与绿色低碳实施方案

古北口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定位为:以长城文化和古镇文化为主导的生态型、国际型旅游休闲特色镇。因此,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贯彻了“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思路, 创建“中国低碳生活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集聚区”和“大北京文化创意先锋区”。从宏观上合理制定城市综合发展战略, 确定城镇职能和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古长城保护, 做到人与自然、保护与开发、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

依据《密云新城规划 (2005—2020年) 》的相关内容, 规划末期, 镇域总人口将由现状的10472人减至9000人, 城镇人口将由现状的2000人增至5000人。镇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公顷以内, 镇区建设用地59.79公顷 (其中旅游设施用地6公顷) , 人均119.58平方米, 农村建设用地60公顷, 人均150平方米。

为保护境内特色旅游资源, 古北口镇特别编制了绿色生态专项规划。将规划区分为三个生态区:山林生态保育区、重点保障山林生态保育、可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山前生态建设区结合山前良好的生态景观, 重点进行生态城镇建设;潮河生态保护区整治潮河, 疏通河道, 在其两侧布置100~200米带状防护绿地, 形成镇域生态系统网络。将镇区东西两个组团之间利用潮河防护绿地安排休闲开敞空间, 作为组团间的特色生态节点。

根据《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实施意见》的要求, 2011年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委托中国建筑设计咨询公司编写《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总体实施方案》。根据《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镇域规划》、《北京市密云县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密云县古北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结合《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 (试行) 》 (建村[2011]144号) 对建设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基础条件进行全面评估, 确定古北口绿色重点小城镇2012~2015总体建设目标 (见表1) 。

近期工作重点为:建成古北口绿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打造出一个农民示范村镇 (司马台新镇) , 一条生态型水域湿地保持带 (汤河生态流域) , 两个集中集贸市场 (老街区集贸市场、古御道特色商业集贸市场) , 三个生态旅游文明示范区。到2014年,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十一五”末下降15% , 基本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绿色生态建设目标。

8政府安装在各村主要道路上的节能路灯

9镇政府筹资在每个村建设安装污水处理系统

2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情况

2.1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1.1 浅层地源热泵应用工程

密云县古北口镇政府办公楼配套的地源热泵供暖及制冷系统, 建设规模约3000平方米, 项目投资920万元。项目于2011年开始实施, 建设周期为一年, 2012年底已投入使用。

2.1.2 太阳能路灯工程

密云县古北口镇镇部分主要街道、学校、卫生院等公共场所采用太阳能路灯照明, 项目投资1251万元。项目于2010年开始实施, 建设周期为一年, 2011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2.1.3 太阳能热水器和阳光浴室工程

安装农户太阳能热水器1067块, 建设阳光浴室8座, 建筑面积2442平方米, 集热器1008平方米, 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投资951万元, 其余为农户享受国家补贴。

2.1.4 其他新能源和镇区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

政府投资1263.37万元, 建设生物质气站4座, 总建筑面积3536平方米, 解决了5个村1387户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气问题。对镇区的供热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投资1818万元建集中供热厂一处, 铺设热力主管线1.84千米, 采用新型燃煤供热, 拆除原有小型锅炉房10处, 消减燃煤近1500吨。

2012年政府投资10万元, 对101国道两侧73盏, 每盏400瓦的白炽路灯进行节能改造, 每年可节电108711.6度, 节省开支10万元。

2.2 发展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

司马台新村建设总投资5亿元, 总用地面积23.7公顷 (355.5亩) , 节约土地239亩, 总建筑面积94315.7平方米。在司马台新村建设中推广新型建筑节能民居建设。外墙使用挤塑装饰保温板, 窗体采用中空保温玻璃钢窗, 质量全部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冬季采暖采用独立空气源热泵供暖, 初期投资约为100元每平方米, 仅为地源热泵投资的三分之一。制取相同热量时低温空气源热泵同燃气式相比节省41%, 同电热膜相比节省69%, 可减掉燃煤锅炉6台, 削减燃煤用量近3000吨。

在独立采暖农房中, 镇政府投资1804万元对全镇820户64000平方米农房进行了节能改造, 供暖方式上正在试用 “碳晶地暖”技术, 具有采暖舒适、环保节能、占用空间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系统寿命达50年以上, 单位采暖费用比普通水地暖节省费用达40%以上。目前, 古北口地区已有10余户利用推广这一采暖技术, 并受到农户的一致好评。

公共建筑方面, 完成了古北口镇幼儿园改扩建工程, 建筑面积2378平方米, 采用外墙保温、中空门窗保温方式, 2013年投入使用;投资119万元对政府办公楼进行了节能改造, 更换了中空门窗, 加装了楼房保温材料。

2.3 环境污染防治

依据镇总体规划, 先后投入亿元资金实施了司曹路一期工程、马北路支线工程、司马台景观路东延工程, 总里程达17公里, 极大地改善了古北口对外交通条件, 同时对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 栽植乔灌木和花草10多万株;积极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等工程, 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 实施人工造林5000亩, 封山育林1万余亩, 实施彩叶林工程7000亩, 抚育中幼林9.45万亩, 共栽植各类苗木80余万株, 全镇生态林面积100590亩, 林木覆盖率达到75%;投资1300万元完成了汤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 使汤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等得到整体改善;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 加快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 建成了文体中心和幼儿园, 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全镇拥有中心卫生院1所, 拥有小学、初中、幼儿园各1所。村村建有农民文化健身广场等群众生活休闲娱乐设施。一方面注重对古镇文化深入挖掘, 另一方面按照古镇保护规划, 正在积极实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区修缮恢复工作。

2.4城镇污水管网建设

2.4.1镇区污水治理工程

密云县古北口镇镇区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 建筑面积1214平方米, 铺设管线3000余米, 日处理污水500立方米, 工程总投资430万元。其他行政村共建有小型污水处理站23处。

2.4.2 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

计划投资1800万元, 改造污水厂一座, 铺设污水管网7268米、中水回用管网1400米, 改造并新建村级污水处理站30座。使全镇污水处理覆盖率逐年提高, 北京水源地水质得到保持。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已经水务部门设计。

2.4.3 加强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工程

以垃圾集中转运和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方式, 投资320万元, 建设集中垃圾转运站一座, 购置专业垃圾清运车4辆, 垃圾转运车1辆, 全镇配置垃圾桶600余个。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模式, 实现全镇垃圾统一转运、统一集中处理。扎实推进改厕工作, 全镇达标公厕18座, 做到专人管理, 开放率达到95%以上。农村户厕改造率达90%以上。

3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制度建设

古北口镇全面实施了道路、景区、河道、民俗村、镇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保洁网格化管理机制。从2010年开始, 为保护密云水库水质, 古北口镇政府采取了“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的“六护”措施, 整合护林员、护水员、保洁员、护路员等人力资源, 组建了687人“六护”巡查队伍, 实行网格化管理, 各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 根据山场面积、道路里程、河道面积、农田面积和分布, 将本村的资源划分成若干个网格, 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人,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管理目标, 实行“任务到格、责任到人、一岗多责”的原则, 建立巡查和管护工作流程。

篇4:关于申报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介绍材料

申报材料

接山镇共有52个行政村,6.5万人,12.8万亩耕地,区域面积150平方公里,2014财政收入4246万元。接山镇位于东平县东部,与肥城接壤,距泰安市60公里,331省道从境内穿过,境内有丁接路、鄣王路、龙蔴路、接黄路、象山路、滨河大道贯穿境内,交通便利。接山镇是山、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物质丰富。接山镇南临大汶河,汇河从境内穿过,水利资源丰富,接山镇区域内文化资源雄厚,有鄣国、古遂国遗址,传统村落呈星状分布与境内,古民居保存良好,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旧址和香山战斗遗址分别位于境内常庄村、徐坦村,接山镇文物古迹众多。

一、接山镇扎实有效的开展乡村文明行动。

1、以泰东路形象提升工程为重点,强化交通沿线环境整治。投资300多万元,对泰东路沿线进行整体形象提升,主要是镇驻地、鄣城村两侧实施绿化带、人行道改造,安装路灯,镇驻地、鄣城、席桥、接山等村文化广场建设,镇政府开放式办公场所改造,镇驻地排水沟改造,沿线村内沿路街道硬化、绿化、排水沟建设等工作,有力的提升了沿线整体形象。

2、以清理农村“四堆”为工作重点,强化村内环境卫生整治。以实施“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为抓手,借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各村以清理“四堆”为重点,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村庄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员行动的氛围。以沿泰东路、鄣王路、丁接路、龙麻路、接黄路沿线村庄为主线,把大街小巷内的柴草堆、粪堆、垃圾堆、建筑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尤其对进村主要道路、环村路、硬化了的道路为清理重点。

3、以推广“边角经济”为重点,强化村庄绿化力度。围绕村集体增收和群众增收,借助“边角经济”的经验,各村抓住春季绿化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方式,选择适宜苗株,广泛进行植树进行绿化。

4、加快文体小广场建设速度,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目前,接山镇52个行政建起57处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的村有40个村45处,有12个村已建好小广场。同时,各村培养一名文化带头人,以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体小广场等设施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目前,接山镇有庄户剧团3个,广场舞队伍24支,实现了文化共享。

5、以文明一条街创建为基础,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接山镇各村选一条村内主要街道作为文明一条街建设,制作了以村规民约、十大不文明行为、我的中国梦、新二十四孝图、文明宣传栏、科普宣传栏、志愿者服务、村务财务公开栏为主的宣传版面。各村建起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通过“美在接山 感动齐鲁”活动的开展,选树一批各类典型,各村都评选出了“四德”人物,制作了版面在村内显著位置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好婆媳、好妯娌”、“五好家庭”、“文明诚信户”评选等群众性文明风尚创建活动,营造了“人人遵守公约规范,处处树立文明新风”的浓厚氛围。

6、以建立保洁长效机制,强力推进乡村环卫一体化建设。接山镇环卫一体化工作以健全各村保洁机制、成立保洁队伍、垃圾池建设、建立垃圾处理中转站为工作重点。接山镇共有保洁队伍53支,保洁人员195人。各村在主要街道集中、定点建设了垃圾池,安放了垃圾桶,全镇共建垃圾池156个,安放垃圾桶151个。镇成立了6人的保洁队伍,购买了垃圾清运车,总投资70多万元建设了垃圾处理中转站。

2014年接山镇被命名为泰安市“乡村文明行动”建设先进单位;市“四德”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生态建设先进单位。

二、接山镇传统文化别具特色,底蕴丰厚。

接山镇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特色,文化遗迹、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众多,呈星状分布于境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接山镇物质文化在鲁西一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传播范围广,影响较大,不但是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史尤其是民居研究以及当地民风民俗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1、古国遗址。接山镇境内有两大古国遗址,分别是位于鄣城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鄣国遗址和位于上遂城村的距今有三千年历史的古遂国遗址,在当地至今流传着古鄣国和古遂国的民间传说。这处古国遗址对考究东平具历史和科学价值,给接山镇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厚的一笔,显示出接山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戴村坝。在接山境内,大汶河与大清河交界处矗立着有素有江北都江郾之称的戴村坝,戴村坝建于明朝初期,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戴村坝其水利设施功能造福汶水两岸人民,也给其带来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为东平十大旅游景点。戴村坝于2014年成功申请世界自然物质文化遗产。

3、接驾坊,位于接山镇滨河大道与泰东路口处,是接山镇标志性文化建筑,给接山文化旅游带来亮丽的一道风景。据《东平州志》记载,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途径东平,地方官员在此接驾,此后当地政府在此建起此接驾坊,接驾坊于2010年进行重建。接驾坊也是泰安方向游客来东平旅游“双线串珠”的起始点。

4、接山镇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接山镇境内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众多,从大汶河北岸向北依次分布着前口头、鄣城、苍邱、常庄、尹山庄、山神庙、蔴子峪、尹山庄、上遂城、朝阳庄、中套等十余处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2014年接山镇结合“乡村记忆”工程,申报了镇和村8处传统文化古村落。其中常庄、中套被命名为省级传统文化村落,在大众日报、泰安日报、泰山晚报、今日东平、东平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下面重点介绍几处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

前口头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它位于大汶河北岸,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自然风貌,形成于元明时期,村内至今分布着栗氏大院、解元府、戴家楼、栗氏两兄弟院、栗氏劣绅院、栗家家庙和一些清、民国、文革时期的古民居、民房。其中,戴家楼,现保存两层,据村中老人讲,戴姓在老村中心建起七层高的楼,当地谚语:“先有戴家楼,后有扁担沟”,意思是当时站在戴家楼上看大汶河,只有一扁担宽,说明村的历史悠久。解元府,是该村清解元栗文英的府邸,光绪年间考中解元,当职于济南常山府,现保存良好,其孙居住。苍邱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据说东汉时的东平王刘苍驾崩后,安葬于此,故以“苍邱”命名,沿用至今。以“樊家大院”、“李家大院”为代表的古民居,其中清代樊家大院原为三进院落,现存前堂和后楼等建筑5栋,总面积290平方米。李家大院有300多年历史,现存东西厢房、大门及门等,其建筑结构多以青石为地基,墙体外包青砖内加土坯,顶是木与瓦结构,地基多高50至1米多,主房多高出配房,村居多是四合院结构。

常庄传统文化古村落和古民居,分布着常庄寨、颜氏大街南院和北院老宅、大圈门、窟窿门、保险楼、复圣庙、72胡同等明、清、民国、文革时期的具有鲁西建筑风格的古民居,以及庄北颜家林、庄南赵家林等现今仍保持着原有风貌。其建筑材料取自当地的青石,配以青砖、木,结构浑然一体,独具匠心。其中最有名气的是颜家家庙,即复圣庙,建于明朝早期,现存三间正殿,因“复圣庙”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着钦差拜庙的故事,明朝后期,东平有一知府,听说常庄南门为八字门,即认为有反意,命人勘实上书皇上,皇上即命饮差巡查结案,这一日行至蓆桥村,探听常庄之事,有一老者向饮差说道:“常庄虽修八字门,原有圣人庄中存。”饮差忙问缘由,方知常庄有“复圣庙”(颜回庙)。即步行至常庄,三拜九叩至庙赡仰。知原是州官枉奏,回京复命,并弹劾其;常庄村内还有一处抗战时期历史文化遗址,即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遗址,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陆房战役后,东进支队指挥司令部设在该村颜景润家,故称“窟窿门”,一一五师在此总结陆房战役的经验和教训,对干部进行整顿,并在此休养和扩充队伍。因传统文化村落和古民居以及抗战历史事件给常庄村带来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气息,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山庄传统文化古村落和古民居,多集中在龙蔴路以北,北至庄的边缘,沿龙蔴路分布着“中间瓦大门(积善门、助举门)”、“西瓦大门(西官大门)”、“东瓦大门(武举门、练武堂)”三个古民居建筑群,以及民国、文革时期民房,其建筑多具山西风格。中间瓦大门在3个瓦大门中最为雄伟壮观,也叫“积善门”或“助举门”,大门七层通石大台阶,东西两侧有两块大门枕石,高0.6米,宽0.6米,长1.2米;两扇黑油漆大门,红漆镶边,门上栏蓝漆漆底,龙凤戏珠,金色画面;两壁下部,用青石砌垒,白灰抹缝;房檐上青砖刻有花鸟虫草,房顶双斜,方砖铺罩,青瓦盖顶,屋脊下垂,木雕精细,吉星高照,雕梁画栋,十分庄严;西瓦大门 亦称“西官大门”,是官家府邸。该大门是南昌巡抚尹国昌的府院,建于清朝壬午年,其大门高4.9米,长4米,宽3.9米,5级台阶,系条石木结构,门前两侧有石狮子一对,形似蜷毛兽,蹲式翘尾,警觉欲搏,雄壮威严,房脊造型雄伟,雕工精细,正脊两端,按有龙形正吻,垂脊按有狮子、麒麟、天马、海马、螭吻、凌云,檐角飞翅,脊兽欲驰;东瓦大门 亦叫“练武门”、“习武堂”、“武举门”,建筑年代晚于中西瓦大门上,是由即补守备尹式瑞重建,有很多房屋年久失修,雨漏顶斜,墙残壁断,特别是那些古建筑,因维修费用高,严重破损,目不忍睹;尹家大厅:为尹家大院现存会客厅,三间,立山灰瓦顶,两架上有彩绘图案,厦壁上有砖雕纹饰,保存较为完好。尹山庄村古民居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套传统文化古村落和古民居,以“崔家大院”为代表的古民居多,传统文化村落占整个村庄的80%以上。村域内曾被一位水利专家称之为“东平小盆地”、“天然地下湖”当地有“七十二皇泉”的传说。

5、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众多。接山镇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众多。前面介绍的位于村内的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遗址外,还有位于徐坦村西有香山战斗遗址,是抗战时期发生在东平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瓦解日本侵略者围缫的一次重要战斗,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接山镇政府于2013年建设了香山战斗纪念馆。位于接山镇山神庙村、牛山庄村、麻子峪村、李山头村等村的八路军后方医院遗址。位于牛山庄村东山上 掩护八路军的山洞等。

6、其他文物古迹,如:接山上庙,于2010年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接山村主席台;歪老婆山灵泉寺摩刻(接山村);双象山石刻(前寨子村);山神庙村的碑刻、摩刻;中套村的七十二黄泉遗址;分布在东杨村、上东村、上西村、林马村的古墓群等。2013年蓆桥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7、接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接山镇山青水秀,气候适宜,地形地貌多样,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给接山镇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肥沃的土壤。近几年接山镇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保护,接山镇有民间故事20项,有石腚锤子、石奶坡、金马山、乾隆帝修庙、扁担钩子、佛峪传奇、“九顶山”、“两狼山”、遂国覆灭记等民间故事;喜庆礼盒、吃喝碗等民俗30项;民间传统工艺10项,像柳编,编蓆、编筛子、编筐、束条帚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于2012年、2014年接山镇申报了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分别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接山吃喝碗、鄣城熟肴、鄣城豆腐丝、鄣城香油。

民间故事中最典型的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接山镇蓆桥村,此故事在接山仍至肥城、宁阳、汶上、平阴及山东省,以及整个东北三省至今流传着。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东封泰山。途经汇河西岸,时逢河水暴涨,桥被洪水吞没,又无船只渡河,真宗皇帝面对大水叹息不止。李黑龙变化龙身伏在汇河之上,用苇蓆遮身,形成一座桥,让真宗车辇从其身上碾过。真宗过河后见河水染成红色,过桥时,由于车辇过重,车轮将龙的脊背碾破、龙尾被碾断,河水被黑龙的鲜血染红。真宗感其恩,遂将其桥命为蓆桥,将其村名汇泉村改为蓆桥村,用以纪念李黑龙。该民间故事在此流传一千多年,李黑龙扶弱救贫,除恶扬善的精神鼓励着一代代接山人民,拼搏、奋发向上、干事创业,谋求发展,创造美好生活。2011年接山镇退休老干部齐作功编纂出版了《秃尾巴老李传奇》一书。

民俗中接山吃喝碗最出名,是接山镇及方圆几十上个乡镇喜事招待贵客的一种饮食工艺,“吃喝碗”又称“大碗席”、“大件席”,又因上菜数量不同,亦称“两大碗”、“四大碗”、“六大碗”。接山“吃喝碗”以接山镇刘所村刘氏“吃喝碗”最为出名,它由满汉全席和“临清清汤宴”演变而来,其特点是简易实惠,突出酸、甜、咸、辣,共十六个小喝碗。对接山具有地方特色传统饮食文化启到了保护与传承。

8、制定措施,加大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接山镇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文物保护实施意见,加大对破坏文物的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要加强群众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多措并举,从资金、政策、法律法规加大力度来保护现有文物。2014年接山镇聘请了山东文物设计院对常庄、中套两个传统文化村落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二是接山镇制定了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对非遗项目在资金上重点扶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挖掘,研究制定非遗项目的保护与计划。

三是创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工程,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创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工程,争取上级文化部门对文物保护的资金,从而推动接山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是接山镇制定了以滨河大道、汶河为框架,各村文物古迹为辅的乡村旅游开发战略纲要,重点突出乡村旅游,促进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上一篇:想象类作文的评语下一篇:班级布置十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