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总体范畴──读《历史与阶级意识》论文

2024-04-28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读《历史与阶级意识》论文(精选5篇)

篇1:卢卡奇的总体范畴──读《历史与阶级意识》论文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卢卡奇的成名著作叫《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这部著作刚刚问世就遭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判。50年代以来,这部著作被“重新发现”,并被视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其实,共产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都片面地理解了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有着很多重大错误的书,但它又是一部记录一位严肃马克思主义者探索成果的书。《历史与阶级意识》包含着走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而卢卡奇却并未有意识地去创建这一思潮。因此,我们在研究卢卡奇的时候,不应首先把它归入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类别中,然后再寻找证明材料。而是应当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在今天的现实去阅读卢卡奇,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卢卡奇的许多思考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一致的。

卢卡奇的历史观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思考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时的副产品,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他根据总体的观点来理解历史有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因而对于社会主义实践也有着参考的价值。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需要建立在对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设计以及行动原则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也都需要具有总体的观念。因此,我们希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正史”上来看待卢卡奇的历史观,而不是不加分析地把他打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册”中。

一. 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上把握历史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是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的。在对总体的规定中,历史又是最基本的方面。历史范畴与总体范畴是互为规定的,历史是具有总体性的历史,总体也是历史性的总体。

卢卡奇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总过程,是理解历史的真正基础和全部根据。当然,资产阶级人本主义也都是从人出发来理解历史的,但为什么他们陷入人与历史事件的直接性而失去对历史本质的把握呢?卢卡奇认为,关键在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人自身的理解与马克思不同,资产阶级思想必须把一切有意义、有目标的东西从历史过程中排除出去,停留在历史时期的及其社会的和人的载体的纯粹‘个别性’上来理解历史。虽然资产阶级历史学也试图对历史作以具体的研究,但他们在个体的经验和既定的意识中去发现历史的具体,所以一旦他们自以为找到了最具体的东西时,其实是与具体的历史总体最远。也就是说,他们是把某些完全抽象的东西当作具体了。

历史的总体是不可能建立在人的个别性或个别的人的基础上的,根据人的个别性或个别的人是无法把握历史总体的。因为根据人的个别性来理解历史,历史就会“表现为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的对象。历史被按照形式主义僵化了,这种形式主义不可能按照社会历史结构的真正本质把它们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被推离了历史理解的真正起源,并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被隔绝起来了。”[1]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了一种盲目力量的结果, 至多也只能是伟人意志的体现。

卢卡奇认为,把握历史总体的第一步就应当是把握人的总体或总体的人,正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才构成了历史运动的发展的根源,使历史表现为一个总的、流动着的统一过程。在他看来,马克思由于把历史的本质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因而看到了人的意志和思想的规律性和客观性。当然,人的意志和思想的规律性和客观性并不是不变的和永恒的,它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即造成人的意志和思想的规律性和客观性的历史环境中才能起到历史作用,离开具体历史环境来谈论人的意志和思想就会把它抽象化。而历史环境又是受人的意志和思想的规律性和客观性制约的。在这里,人的“意志和思想”、“人的意志和思想的规律性和客观性”、“具体的历史环境”三个因素构成了相互制约的总体。研究历史,如果只从这个总体中取其中一个因素作为理解历史总体的出发点,就会陷入资产阶级科学的二难困境。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只看到人的意志和思想,通过个人精神来理解历史,因而把历史变成了随机性和非理性的结果,造成历史理解中的英雄主义。与人本主义相对立的另一类思想家则突出了历史环境对人和人的意志、思想的制约性,对历史作出了形式主义的理解。这两种思想倾向一旦提出对历史总体的理解问题都必然要置自己于环境和人的二难困境中。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试图通过历史的规律性和客观性来理解历史,但由于它不懂得这种规律性和客观性只是具体的历史总体的一个因素,所以最终把历史看作是某种不变的、永恒的规律的消极产物。

卢卡奇认为,与这些思想倾向不同,马克思肯定了人的意志和思想的历史作用,历史中的人都是根据其意志和思想采取历史行动的和有意识地去完成自己的历史行动。但在人的意志和思想的规律性和客观性面前,作为历史的和社会的人的意志和思想并不是每个人的真实意志和思想,而是与每个人的意志和思想不同的。尽管每个人的意志和思想都是以特定的历史环境为根据的,但在社会历史的总体中却表现为“虚假的”意识。当然,马克思并不因个人的意志和思想的“虚假性”而否定之,相反,马克思“把这种‘虚假性’意识当作它所隶属的那个历史总体的一个因素,当作它在其中起作用的那个历史过程的一个阶段,加以具体的研究”。[2]而“具体的研究就意味着是研究与作为整体的社会关系。 因为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当时所具有的关于他们的存在的意识的全部本质的规定才表现出来。”卢卡奇说:意识一方面表现为某种来自社会的和历史的状况的主观上被证明的东西,表现为可以理解的和必须理解的东西,因此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同时它又表现为某种客观上无视社会发展的东西,表现为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没有相应地表现这一发展的东西,因此表现为‘虚假的’意识。另一方面,这同一个意识在相同的关系中表现为主观上不能达到自己确立的目标,而同时又促进和实现对它来讲是不了解的,不想要的社会发展的客观目标。”[3]

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意识的这种矛盾面前是束手无策的,只有马克思超越了这种矛盾,把意识与社会整体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因而马克思既认识了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状况和历史环境中可能具有的思想和感情等,又找到了理解历史总体发生、发展的根据。

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意志和思想等作为历史总体的现实要素必然体现为人的活动。“历史一方面主要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当然迄今为止还是不自觉的),另一方面是一连串的过程,人的活动形式,人对自我的关系就在这一串过程中发生着彻底的变化。”[4] 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的全部现实都是历史的,反过来说全部历史都是人的活动,我们考察历史,那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对于人的活动来说,总体性是一个无需证明的问题。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以一个阶级和集团的形式而进行的大规模社会变革的活动,还是以一个个体的身份进行的日常活动都具有不可怀疑的总体性。人作为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其一切活动都是具体历史环境中的活动,人的活动赖以发展的物质资料和作为人的自觉活动的思想因素都是来自于社会历史的总体和作为这个总体的一部分而出现的,人的活动本身就在创造着历史的总体。同时,人的活动在对人自身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改变中又使人的总体性质愈益加强。

总之,人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又不断地改变着历史。正是

人的活动使历史总体排除了任何僵化、固定化的可能,成为不断发展着的、时时都有新的内容的运动过程。

二. 总体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

卢卡奇认为,历史总体既不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总体,也不是一个在社会运动中日益趋近的目标。历史总体不固定在某一社会整体的形式上,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打破了对总体的形式化理解,而人类社会的未来任何形态也不可能是总体最终完成了的形式。历史总体永远都是历史本质的总体化,是历史地生成着的。它一方面是人的活动的目标和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人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总体是贯穿于一切社会之中的人的本质联系的总和,每一社会都会以特定的方式或媒体来表现这种联系、利用这种联系或压抑这种联系。私有制社会就明显地使这种联系物化和异化了。但另一方面人的本质联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体和越来越展现出一切社会假象都无法掩盖的总体性质,一些原先看来不具有总体性质的领域也具有了总体的性质。以意识为例:无产阶级意识就与资产阶级意识不同,它超越了资产阶级意识拘泥于个别事件的个别性和虚假性,成了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意识和对无产阶级目前局部利益意识的矛盾统一体,因而是具有总体性质的意识。既使在无产阶级意识中包含着某些虚假性的因素,包含着某些客观必然的错误,那么也会在对正确东西的追求中体现出总体的性质。

在人类历史的总过程中,每一历史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实际上只不过是更加丰富了历史总体的具体性,而不是把历史总体分解为各个片断。同样,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社会整体的各个因素之间无尽的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关系,也促成了历史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种阶段性和连续性又使总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就一定社会而言,这个社会的整体往往表现为某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但它不是总体。因为组织形式是僵化的暂时的东西,是不断地被打破和改变的。当然,每一次打破和改变旧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历史运动都是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

我们应当看到,以往的历史变革都是不彻底的,它们并未真正实现“对现实的冲破”和“对现实的改变”。卢卡奇说:“现实只能作为总体来把握和冲破,而且只有本身是一总体的主体,才能做到这种冲破。”“只有阶级才能在行动中冲破社会现实,并在这种现实的总体中把它加以改变。”[5]当然,这个阶级必须是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存在。因此, 只有无产阶级能够肩负起真正的社会革命。无产阶级是总体的主体,是个人意志、思想及其规律性和客观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总体,只有它能够把握对象的总体性质,并使历史总体成为一个自觉的过程。

卢卡奇说:“作为总体的历史(一般历史)既不只是个别历史事件的机械总和,也不是一个对立于个别历史事件的先验的观察原则”。历史总体性问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把握任何历史事件在历史过程中的真正作用,都离不开历史的总体性问题,“这个问题在对极短的一段历史的描述,或对历史片断的描述时,都是必然要出现的。”[6]

之所以研究个别历史事件时离不开总体问题,是因为历史总体蕴含于历史事件之中,而又不断地冲破个别的历史事件。因此,历史总体是对历史事件的扬弃,一切蕴含着总体的个别事件都是历史总体借以实现自己的中介。每一历史事件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作为历史总体的特定环节的位置,但这些环节却不会叠加组成历史的总体,也就是说,个别历史事件不能够被理解成历史总体的机械的部件。历史总体恰恰是个别历史事件从自身中发展出全部丰富内容的,同时,又相对于每一个别历史事件都具有隐蔽性的那种可能性因素。

当然,这些可能性因素仅仅针对于个别历史事件而言属于可能性的,一旦这些可能性的因素在历史中展开,并被统一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之后,就是最具现实性的历史总体。辩证的扬弃不是要否定个别历史事件的可能性因素,相反,是要否定个别历史事件现实的和直接的存在。尽管作为个别历史事件的现实性和直接性会不断地以新的形式出现,但扬弃决不会停留在更高阶段的现实性和直接性上。扬弃是对一切个别历史事件的现实性、直接性的否定,只有在这种扬弃中才能获得历史总体的现实性。

所以,卢卡奇认为,已经成为事实的历史事件是隶属于总体的,并在总体中才能变为“现实的”。他说,只有“当任何一种现象都具有过程的性质这一点被认识了,人们才能懂得即使是人们习惯称之为‘事实’的东西也是由过程组成的。然后人们才懂得,‘事实’也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是分离出来的、人为地孤立的和僵化了的环节。这样人们也就同时懂得了,为什么当整个过程的过程式本质还是极其纯净,还没有被物化所僵化所污染的时候,和事实相比,这样的整个过程就代表着真正的更高级的现实性。”[7]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在本质上把历史总体看成一个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新的阶段,即每一次对个别历史事件的扬弃都生成着新的特征和增加新的内容。作为历史总体本质的人与人的联系是不停地产生和再产生的。所以,历史总体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常新的。这就是真正积极的扬弃的结果。

每一项新的东西一旦被纳入历史的总体之中,成为历史总体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时,就开始在自身中产生出被扬弃的趋势。因此,新的东西是历史总体的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连接点或中介因素,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历史总体的承载物。或者说,无数个这种中介因素按历史顺序的结合,就包含了统一的历史总体过程。在这里,一切问题都是历史问题,一切关系、联系都表现为历史过程本身的因素,它不会被固定下来或永恒起来。相反,一切关系和联系及其结构都是历史地变革着的自我扬弃。历史是真正的主题,历史的统一过程是总体,而总体正是历史中的全部关系和联系的自我扬弃。

三.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总体的认识

尽管历史的总体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总体一直是一个不自觉的和无意识的历史过程。卢卡奇说:“在封建社会中,人还不可能看到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因为他的社会关系还主要是自然关系。”[8]与封建社会不同, “资产阶级社会实现了这种使社会社会化的过程。资本主义既摧毁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壁垒,也摧毁了不同等级之间的法律屏障”。[9] 资本主义“是第一个按其倾向而言能够在经济上完全渗透整个社会的生产制度”,[10]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把人们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主线串连在一起,从而为认识历史总体提供了可能。但是,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却不能实现对历史总体的认识。在它那里,历史现实的思想形式的概念只是一些片面的、抽象的和虚假的形式,“只是随着无产阶级的出现才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为看到社会的整体提供了有用的出发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本性决定它认识历史总体就是阶级的自我意识,即无产阶级的觉醒。“因为对无产阶级说来彻底认识它的阶级地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因为只有认识整个社会,才能认识它的阶级地位;因为这种认识是它的行动的必要前提,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才同时产生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和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进化的总过程的学说。”[

11]

无产阶级的自我认识是和对总体的认识一致的。因此,对历史总体的认识并形成总体范畴也是历史的产物。也就是说,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把历史的总体性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了;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创造出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又提出了建立本阶级的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辩证的总体范畴。卢卡奇说:“历史唯物主义来自无产阶级的‘直接的、自然的’生活原则,对现实的总体认识来自无产阶级立场。”不过,卢卡奇接着指出:“这决不是说这种认识或方法论观点是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所天然固有的”[12]。总体范畴的产生,也需要从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理解。当无产阶级还是一个自在的阶级时,尽管它有着冲破资产阶级罗网的愿望,但却无法成为现实,即使在这个阶段中会产生出某些思想体系,也只能是在方法论上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空想主义。只有当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即成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时,才能够提出科学的历史总体范畴。

历史总体范畴的提出,打破了概念僵硬的自我封闭性。历史的总体范畴在概念的历史生成中来理解概念,认为造成概念独立性的一切因素都在历史生成中被消除了,任何概念的结构都由于建立在具体内容上而不断获得新的性质,从而迫使概念的结构不得不时常通过变化来适应内容,达致与内容的统一。如上所述,历史因素的流动性是历史总体的前提,在这里,概念的变化特性使总体范畴在自身中获得了逻辑的可理解性。因为概念一旦失去固定不变的独立性,唯一的方向就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从而构成总体意义上的互动。概念的独立性和具体性是完全不同的,当概念失去独立性时,恰恰获得具体性。正是由于概念变化的特性使过去一切带有空想性质的对具体性的企求成为可能,即在概念的联系、统一和转化中,在历史地生成着的总体中消除概念的抽象形式,把其本身应有的具体性归还给概念。

总体范畴的科学性一开始就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时表现了出来。从总体上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这个社会的矛盾本质,了解了这个社会的生产制度是建立在各种相互对立的因素的基础上的。根据总体范畴所提供的方法,把资本主义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趋势,从而找到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途径。卢卡奇说:“总体范畴决不是把它的各个环节归结为无差别的统一性、同一性。只有在这些环节彼此间处于一种动态的辩证的关系,并且能被认为是一个同样动态的和辩证的整体的动态的辩证的环节这层意义上,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所具有的表面的独立和自主才是一种假象。”[13]矛盾、差别是社会系统自身发展的动力,而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出属于这个社会的总体的而又与这个社会相对立的因素。这种因素支持着资本主义社会,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时又为最终埋葬资本主义社会作好准备。

总体范畴的提出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科学上的分工和专门化的影响,开始了从总的联系中认识历史的理论活动。因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现代社会的各个学科,都是从阶级的观点出发来考察每一个问题,而只有作为阶级的主体才能够提出总体的观点。

无产阶级自身就是总体,或者说是总体范畴的主观方面。

无产阶级作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与一切个人主义的立场格格不入。个人主义往往立足于个人的观点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环境,因此,个人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的,而这个世界则是肆意凌虐个人的“无情的命运”。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异于人的、难以捉摸的和不受人的行为能力影响的人的环境,对于它,人们在理论上往往称作“规律”,即看作是不可理解的合理性存在;而在现实中则是以宿命论的方式接受了它。这样一来,就把人变成了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完全消极的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的立场出发看待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它把无产阶级自身与这个世界视为一体,视作总体中相互规定的总体因素。作为阶级的人是总体性的主体,它把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都看作是属人的而加以改造,而人自身的改造又有赖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因此,阶级的观点是历史总体观的基础,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有了自觉的阶级意识,总体范畴在科学-方法上的优越性才表现了出来。

在历史总体的关系中研究问题,不仅可以发现避免虚假意识的借鉴,而且能够在历史总体中正确地把握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由这种生活状况所决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等 , 从而确定人们所希望的东西和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为此应当采取的正确行动,并进一步了解这些行动对历史总体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的出现使无产阶级的行动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的阶段,成为自觉地推动历史总体发展的革命实践活动。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为最终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即实现思想规定的起源和现实生成着的历史过程的统一提供了基础。

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101页,第103页,第104页,第275页,第91页,第231页,第273页,第69页,第70页,

第119页,第70页,第72页,第61页。

篇2:卢卡奇的总体范畴──读《历史与阶级意识》论文

卢卡奇给出了阶级意识的定义,即“被赋予的阶级意识”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或“人们在特定生活状况中,如果对这种状况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联系到它们对直接行动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予以完全把握,就可能具有的那些思想、感情等等。”[1]可见,不同的阶级都会产生相应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的产生是基于阶级的特定生存状况的,那种状况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他还强调,这种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到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2]阶级意识是基于某个阶级全体成员的实践而产生的,只有阶级全体成员形成的统一意识才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作用。阶级意识是客观产生的,是人们阶级利益的理性表达。在卢卡奇看来,历史和阶级意识在过程上是同一个进程。

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条件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阶级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就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客观发展,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法调解时,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才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得以形成。

(一)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

1、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是前提

在卢卡奇看来,纯粹阶级的出现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出现了明确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才可能产生阶级意识。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等级意识不但没有促进阶级意识的产生,它反而掩盖了阶级意识,并从根本上防止阶级意识的出现。阶级意识与历史的关系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是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时期的。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存在中的纯粹抽象的消极性,从客观上来讲,不仅是物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结构模式,而且——正因此——从主观上来看,它又是一个转折点,通过它可以意识到这一结构,并因而实际上打碎这一结构。”[3]在卢卡奇看来,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可以认识到社会现实,但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却是无意识地进行着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虚假”意识。工人的消极性意识既表明其物化程度,这一意识又潜藏着工人突破物化的可能性。

2、持续的经济危机是催化剂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产生是资本主义持续经济危机的结果。持续的经济危机给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产生起了加速作用。无产阶级在经济危机中认识到自己的现实生存状况,这就使无产阶级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生存境地的每况愈下,迫使无产阶级去思考自己所充当的社会角色,进而去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因而,资本主义持续严重的经济危机就成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3、无产阶级的自我觉悟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能否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辩证本质对于无产阶级至关重要。无产阶级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辩证本质——自己创造物质世界时,也是在创造他自身——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只有当工人意识到他自己是商品时,他才能意识到他的社会存在。“并不是所有有能力统治的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内在结构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它们对于自己为了实现和组织统治而必须采取的和实际采取的行动能意识到什么程度。”[4]对于一个阶级而言,重要的是,它是否能认识到历史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其阶级自身是否能够加以解决。那个阶级对自身的觉醒程度决定它行动时所达到的对历史作用的程度。如果那个阶级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归因于社会总体,它就只能在社会中处于被动统治的地位。相应的,它也就只能服从历史的发展,对历史进程起不到推动作用。

4、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力量

卢卡奇寄予无产阶级政党很高的希望,他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离开党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无产阶级同历史发生实际的作用需要党的领导。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由无产阶级对社会的失望和遭受的苦难产生的,无产阶级通过与资产阶级的社会斗争逐渐达到“形成阶级”的地步。党是无产阶级“潜在理论”的现实表现,党可以现实能动的领导无产阶级进而影响历史的总体过程。党还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支柱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良知。

(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发挥作用的条件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在无产阶级意识中的客观表现。与它的形成过程相似,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在历史中作用的发挥也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1、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应转化为实际行动

无产阶级对历史发挥作用,依靠的是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工人认识到自己是商品,已经是一种实践的认识。就是说,这种认识使它所认识的客体发生了一种对象的、结构的变化。”[5]工人认识到自己是商品时,就会对客观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客体与自身是异在的,它能意识到自己是经济过程的客体。这种认识促使工人进行行动,意识的潜在性向现实的转化才能影响历史进程。

2、无产阶级的行动要顺应历史需要

卢卡奇指出:“只有当历史的过程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发生作用,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这种阶级意识上升为行动时,这种阶级意识的实践的、积极的方面,它的真正本质才能显示出它的真正形态。在其他情况下,与资本主义潜在持续的危机相适应,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始终是理论的和潜在的。”[6]可见,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历史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它是基于历史的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出它在历史中的真正形态。资本主义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但加速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产生,而且给无产阶级的行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而,无产阶级要顺应历史的需要去行动。

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优越性

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较之资产阶级意识具有优越性。无产阶级在经济生活中的不利生存境遇,使其具有彻底的对现实的把握能力,进而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优越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于整体性扬弃历史

无产阶级不是为了替代资本主义而去斗争的,而是在于扬弃现存的社会,为了超越现实社会,进而实现无阶级的社会。卢卡奇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就不像以前的阶级那样是阶级的社会既定存在的直接实现,而是像青年马克思早已认识到的并已强调指出的那样是它的自我扬弃。”[7]无产阶级被历史赋予了改造社会的任务,“因此在它的阶级意识中,就必然会出现直接利益和最终目标,个别因素和整体的辩证矛盾。”[8]对无产阶级来说就意味着,直接利益和对整个社会的客观影响的辩证关系就在无产阶级意识本身之中,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对社会整体矛盾的把握,它是着眼于全局利益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之所以具有这种优越性是因为,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使其能够认识历史过程的整体。这就使无产阶级区别于资产阶级,能构成对历史的推动力量,能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核心起决定性的影响。它不是仅仅把握个别历史事件,促使它觉醒的恰恰是整个历史过程。

(二)基于总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必须要和揭示社会本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越来越内在的统一。”[9]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只不过是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地位的另一面。在它看来,自我认识和对总体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同时既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是自己认识的客体。”[10]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历史是实体,无产阶级是主体。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立足于对历史总体的把握,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的。这才使得“面对在思想、组织等等方面都占有优势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优势仅仅在于,它有能力从核心出发来观察社会,并把它看做是互相联系着的整体,并因而能从核心上,从改变现实上来采取行动;就在于对它的阶级意识来说,理论与实践是互相吻合的;就在于它因此能自觉地把它自己的行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投放到历史发展的天平上去。”[11]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理论通达实践的桥梁,只有通过它才可以对历史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意识是处于特定经济地位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出于对与自身相关的直接利益的认识而产生的。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了纯粹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较之资产阶级具有优越性,后者形成的是“虚假的”意识,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是与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步的,因而也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摘要:阶级意识问题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地位重大。在这部由八篇论文组成的论文集中,卢卡奇在第三、四章都花大量笔墨阐释阶级意识问题。他分析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并阐明其优越性。

篇3:卢卡奇的总体范畴──读《历史与阶级意识》论文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我们的困境是由不了解卢卡奇的早期思想发展历程引起的,那么,正确的解决之道就是回到《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前的卢卡奇那里去。《卢卡奇早期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编译的。《文选》收录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前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小说理论》的全文,被戈德曼称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先声的《心灵与形式》一书的部分内容,以及卢卡奇1915年间的六封书信,主要展现了卢卡奇从“精神科学”运动向黑格尔哲学转变的思想历程,反映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一些核心问题(总体性、物化等)的“史前史”形态。

甫一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每一位对卢卡奇有所了解的读者都会奇怪译者的安排:《小说理论》这部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的作品,包括1962年卢卡奇自己写的序言在内,得到了完整的翻译;而更早完成的由十篇文章组成的《心灵与形式》却仅仅翻译了与前者相关的三篇文章;最后选译的六封书信也都是与《小说理论》的写作密切相关的。显然,《文选》的编选是围绕《小说理论》进行的。这种编选充分表明编译者对卢卡奇的早期思想发展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小说理论》是卢卡奇在从新康德主义者转变为黑格尔主义者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最终产物,它是卢卡奇前期思想发展的终点,又是卢卡奇后期思想发展的起点。相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来说,《小说理论》显然比主要受新康德主义影响的《心灵与形式》重要多了。

作为卢卡奇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思想提出新理解的尝试,《历史与阶级意识》受到了黑格尔思想方法的深刻影响。这主要是体现在对辩证法的研究上(具体体现在对总体性、历史、阶级意识等概念的阐述上)。但就像卢卡奇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天生的黑格尔主义者。同十九世纪后半叶出生的大部分哲学探寻者一样,卢卡奇最先接受的是新康德主义的精神科学,受到的是韦伯、齐美尔、狄尔泰等人的影响,可是随着理论研究和现实的发展,卢卡奇却从被当作死狗踢开的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了自己理论上新的生长点。

这种理论上的探索在《小说理论》中已经初见端倪,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不断出现的总体性概念和历史的分析方法,在作者评论小说时已经屡见不鲜。在《小说理论》第一部分,卢卡奇从文化入手引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的历史性分析,在第二节《形式的历史哲学问题》中,作者提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应该因为不同的历史哲学问题而有所不同;接下来对作为艺术形式的史诗、戏剧、小说,也是按照历史的方法来进行深入分析的,古希腊、中世纪、近现代不同时期的生活凸现出不同的历史哲学问题,相应的艺术类型——史诗、戏剧、小说也就应运而生;在第二部分《对小说形式所作的类型学尝试》中,无论是对“理性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及“教育小说”的研究,还是对托尔斯泰的分析,都体现了历史分析的方法,简言之,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小说类型。但是在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类型按照历史的方法进行的分析中,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总体性概念。只有从对于世界总体性的把握出发,不同的类型才得以区分开来,也就是说,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服务于艺术家把握世界总体性的目的。在古希腊史诗中可以直接发现世界的总体性,因为希腊人本身就生活在总体性的世界之中;而小说却必须通过赋形、反讽的方式去发现那个总体世界,因为世界的总体性已经被深深遮蔽了。在这个遮蔽了总体性的世界中,谁将把我们从奴役中拯救出来?《小说理论》隐含的回答就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总体世界的艺术家,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帮助我们趋向一个新的世界。这个寻找新世界的旅途是一个我们的心灵主动去发现的过程,这会令很多读者联想到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阐述。

虽然在《小说理论》中可以发现很多黑格尔式的思维和术语,但是正如卢卡奇自己承认的,当时“对于所谓‘精神科学’方法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这种态度来自于他在青年时代阅读狄尔泰、西美尔、韦伯的著作时所留下的种种印象。也就是说,作者虽然已经成为黑格尔主义者了,但却并不是一位绝对或者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这种“精神科学”运动的明显特点就是抽象的综合方法,而对这种方法的否定恰恰是黑格尔的一项重要遗产。在对小说类型的分析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卢卡奇根据对于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设定了不同的小说类型并进行分类,而对其他形式的小说漠不关心;虽然小说类型的分类与世界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不同的小说类型、艺术形式内部我们却看不到内在的历史性联系:虽然史诗、戏剧、小说,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及对两者综合的尝试都表现为与历史相关的三个阶段,但是在不同阶段之间缺乏历史性的联系,这种不同阶段间的过渡完全不同于《精神现象学》中各种意识现象的历史性发展,前者更多是根据类型分析的需要而排列在一起的,在这里C.H.R.帕金森甚至直接发现了狄尔泰的影子。

篇4:卢卡奇的总体范畴──读《历史与阶级意识》论文

一、卢卡奇、葛兰西思想的理论前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葛兰西, 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的延续, 正是这种理念的传承性与发展, 指引我们不断前行。从他们的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念还是葛兰西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都天然地内含一个默认的理论共识: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共识并非臆想的乌托邦式的理论前设, 而是理论和实践双重炼狱之下的必然逻辑。遗憾的是, 第二国际乃至其后的一些无产阶级政党, 对资本主义缺乏必有的阶级自信, 出现了悲观的甚至是折衷、投降的论调, 这无疑是极端错误的。探讨阶级意识, 特别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 我们有必要破除“资产阶级的迷梦”, 正视这场伟大时代革命的必然到来。

如果说“异化”理论的诞生是马克思天才的前夜, 那么“物化”概念则是卢卡奇天才思想的萌芽。卢卡奇认为:随着这种主客体物化过程的不断演进, “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 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失去自己的主动性, 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 从而越来越失去意志。”[1]物化的枷锁套在了本应该是“自主自觉”的实践主体——人——的身上, 则不可不免地被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被物所奴役所支配。这种主客二分的异化过程, 势必将人类活动导向拜物教的深渊。事实上, 物的存在只能作为主体活动的客体对象, 即“物”的使用只能是为了人的需求, 人的思维物化的延展。在物化过程中, 至始至终, 人与物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由此,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性丧失, 人沦为物的奴役者。

无论是马克思天才的“异化”理论还是卢卡奇与之类似的独创的“物化”概念, 两者都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物支配人、奴役人的罪恶秉性和拜物教本质, 都天才地直指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人的自由自觉的“自由解放”与物支配人、奴役人之间的必然冲突。这种无法遏制的, 与人的自主自觉寻求自我解放的社会本质相背离的扭曲, 必然导致阶级意识, 尤其是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与团结, 资本主义的天然掘墓人就此诞生并以蓬勃顽强的生命力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进行到底。这也是与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一再强调的, 必须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在意识形态夺取领导权的思想天才地契合。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团结将最终宣告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人类历史上最彻底、最解放的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伟大时代必将冲破现实的樊篱, 不可逆转地全面到来。

二、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与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天才的契合

在马克思的经济基础——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分类中, 意识形态是处于第三位的, 它直接决定于上层建筑, 而最终为经济基础所决定。虽然马克思也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 但其被决定的作用却是主要方面;卢卡奇基本延续了马克思的这种理念, 他只是在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后领悟到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特别予以阐述而已。在卢卡奇的理论中, 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基本是传承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只是对意识的反作用做了重点诠释;而葛兰西则赋予了意识形态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讲, 葛兰西是赋予了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对等的位置。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和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有着天才的契合之处:两人都是在经历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 结合各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实践作出的反思, 都不约而同天才地将“阶级意识”提升到特定高度, 指出阶级意识对无产阶级革命夺取胜利的重大意义, 都是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卢卡奇和葛兰西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是有着显著的异同。追问这一异同, 我们有必要回溯到卢卡奇、葛兰西二人虽然近似的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卢卡奇作为一个背离他出身阶级的革命者, 他深入学习了马恩的经典著述, 切身参与并领导了诸多的革命实践。正是基于理论和实践双重锤炼, 卢卡奇的目光远较他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深邃长远。卢卡奇所指的“阶级意识”, 这种意识“不是个别无产者的心理意识, 或他们全体的群体意识, 而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无产阶级一旦具有了这种意识, 就真正地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这样, 阶级意识形成的过程, 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生成, 本身也是阶级意识与阶级历史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也就是消除、克服物化的过程;作为意大利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 葛兰西对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革命应该以阵地战和运动战两种不同形式有区分、有选取因地制宜地进行。”以阵地战正面攻击国家, 夺取政权, 这往往是落后国家采取的革命战略, 比如俄国;而运动战指正面攻击市民社会, 即夺取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并通过意识形态的攻势和影响最终取得政治领导权, 这是在发达国家采取的革命战略。应该指出, 葛兰西所指的文化领导权并不是强权政治, 而是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调和、协商和谈判的结果。从中可以做这样的引申: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血腥的暴力革命进行, 尤其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如果不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即使通过暴力革命夺取了国家领导权, 也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复辟。

有学者认为, 卢卡奇和葛兰西都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而是同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潮与黑格尔主义相结合;不是用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去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 而是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创造性原则去恢复所谓马克思主义传统, 这就必然要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卢卡奇、葛兰西作为各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或理论家, 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储备和较为丰富的革命实践, 他们并不是“书斋中的革命家”。特别是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后的悍然复辟, 更为卢卡奇、葛兰西阶级意识思想提供有力的佐证, 更为我国当前发扬无产阶级文化、警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有着及其重大的警示参鉴意义。

三、阶级意识觉醒与无产阶级革命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卢卡奇和葛兰西的思想跨越历史、影响后世, 特别是两人对阶级意识异曲同工的天才契合, 更是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重大参鉴:重视人, 重视人的意识和意志。只有形成稳固的、延续的、内涵一致的阶级意识, 才可能形成牢固的阶级力量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才能为革命的胜利奠定意识形态的基础。

以往的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稳固的无产阶级意识, 即无产阶级者没有形成对自身认知、历史使命同一的认识。卢卡奇将其归结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危机”, 葛兰西也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自觉成熟过程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危机过程不平衡”, 这就造成无产阶级在主观上没有将这种危机转化为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 没有在革命过程中通过意识形态的斗争唤醒民众。如果作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和依靠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没有形成稳固的、持续的阶级意识, 即使夺取了国家的领导权, 这种缺乏阶级意识为支撑的革命, 注定是不彻底的而且是充满危机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被“颜色革命”所颠覆, 原因也在于这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虽然形成, 但是缺乏稳固的共识和普遍的支撑而被资产阶级意识所渗透侵蚀。这种渐进式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意识形态的侵入, 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造成极大的冲击和腐蚀, 是极其危险也是必须引起我们警觉的, 我们有必要防止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渐进式的渗透和颠覆。因为, 即使通过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 (即政治社会的领导权) , 如果忽视无产阶级意识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那无疑会是资本主义顽固复辟的悲剧再现。

因此, 当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风暴必然来临之前, 作为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应该密切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 一方面要稳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另一方面, 要警惕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渗透, 防患于未然。无产阶级的意识觉醒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无产阶级革命乃至最终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也将是一个长远的历史进程。历史必然的来临, 并不是机械的宿命论, 而应该是也必将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深入研究卢卡奇、葛兰西各自关于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念, 汲取其思想养分, 透过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念, 把握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 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这些都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着重大的参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卡奇, 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 商务印书馆, 1992年。[1]卢卡奇, 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 商务印书馆, 1992年。

[2]葛兰西, 葆煦译:《狱中札记》, 人民出版社, 1993年。葛兰西关于革命成功模式的探索是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 笔者认为在此点上葛兰西的思想超越了卢卡奇的“阶级意识”;他同时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 指出作为阶级意识的引领者, 有机知识分子肩负着唤醒统一的、持续的阶级意识并应占据意识形态领导权, 这对阶级意识理念的实践拓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2]葛兰西, 葆煦译:《狱中札记》, 人民出版社, 1993年。葛兰西关于革命成功模式的探索是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 笔者认为在此点上葛兰西的思想超越了卢卡奇的“阶级意识”;他同时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 指出作为阶级意识的引领者, 有机知识分子肩负着唤醒统一的、持续的阶级意识并应占据意识形态领导权, 这对阶级意识理念的实践拓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饶翔:《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 《兰州学刊》, 2009年第1期。[3]饶翔:《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 《兰州学刊》, 2009年第1期。

篇5:论卢卡奇和其《历史和阶级意识》

关键词:物化;总体性;主体——客体同一;阶级意识

一、卢卡奇的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卢卡奇被誉为“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代表人物,还有一个美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人。究竟卢卡奇提出了什么思想和观点使他享有如此显赫的地位,乃至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呢?其实说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始作俑者”也不为过,但凡了解卢卡奇的思想经历的人都可以看得出其过程是充满曲折和坎坷的。

众所周知,卢卡奇最著名的是他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此书已经成为卢卡奇的标志,梅劳·庞蒂曾对此书有过很高的评价:这本书是“曾经有一个时代是所谓西方共产主义的圣经”。

二、卢卡奇的生平简介 卢卡奇(Lukacs,Gyorgy 1885-1971),匈牙利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卢卡奇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富裕的犹太银行家的家庭里,父亲是布达佩斯最大银行“信托公司”的董事,优厚的家庭背景条件,使其不用为衣食所忧,可以专心修学,为其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卢卡奇天性爱思考,博览群书而又思想敏锐,是其之后有所作为的重要原因。

三、卢卡奇的主要思想

《历史和阶级意识》是一本由八篇文章合成的文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1919);《历史唯物主义的改变着的功能》(1919);《阶级意识》(1920);《合法性和非法性》(1920);《罗莎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1921);《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1922);《对罗莎卢森堡的<俄国革命批判>的批判性考察》(1922);《走向一种组织问题的方法论》(1922)。卢卡奇的主要思想都凝聚在《历史和阶级意识》这本书中。其书中包含的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关于物化和异化;关于总体性;关于同一的主体一客体;关于阶级意识。

(一)关于物化和异化

卢卡奇本身对物化问题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1920年,他所写的《阶级意识》里,卢卡奇谈到了“物化”问题。在此文中,“物化”只被表现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的存在否定了资本主义生活的一切。只不过在开始阶段,它只表现在两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孤立;对资本主义制度原子化部分的批评。同时卢卡奇又认为是工人委员会把过去被分开来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统一了起来,所以,工人委员会是“对资本主义物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克服”。除此之外,无产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在反对物化的战斗中。也是很重要的。

对物化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的是卢卡奇在1922年所写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书中。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卢卡奇根据此论述,进而描述道,需要重点提出的是,一个人劳动(这是他的自我活动)变成了某种客观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独立于这个人而存在的,与其劳动的主人一分为二,有了外在于人的自主性,而且控制着人。导致这种分裂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

从客观方面来说,客体出现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存在于客体之间而又支配着客体的法则法规也逐渐被人发现了。这些法规同人碰面了,个人可以通过认识了解这些法规来为自己服务,但是却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整个过程。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个人活动同他个人总是有一定的距离;个人活动变成了一种商品,而只要是商品,就要服从社会的自然法则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具有非人性,也就是说是物性的。此时的个人活动就好比任何消费品一样。要按照自己的独立于人之外的意思去做。

当把劳动力看做是商品的时候,这种肉体上的能力(劳动)就从主体上分裂开来,独立地变成了一种在客观过程范围内,并遵循一定法则的“物”。劳动者这个主体却被丢下了,反而成为了这个过程中一个消极的,非能动性的旁观者。人已不是这个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体,而变成了合并到机器体系中去的一个机械的组成部分。人在人的活动中,能动性变得越来越少了。

卢卡奇说,物化过程的标志是把“合理的机械化”和“可计算性”应用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合理化的生产方式和日趋细化的劳动分工,导致的结果是技术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化,从而每一个关于整体的把握和想象被退回,淡化。物化遍及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过,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物化淋漓尽致的表现,说到底还是自然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概念观一旦采取了资本主义的立场,它就转变成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的关于物化的问题讨论,卢卡奇回顾说,他在书中是把物化同异化当做同义词使用的。然而,从实际意义上说,两词虽密切相联,但从概念上说,它们是不同的两个词。卢卡奇还曾把异化同客体化,对象化相等同。而事实上,两者也是不同的。

有学者说,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展开了一种“人道主义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并且依据这种“人道主义社会哲学”和“哲学人类学”,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演说成“马克思从人的本性中得出的”,进而也把资本主义描述成为一个被异化了的世界。最后卢卡奇总结道,在资本主义社会,摧毁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就是终结了异化。

(二)关于总体性

关于总体性,卢卡奇是基于解决“如何克服异化”这个问题而提出来的。如何克服异化?答案就是要“渴望总体性”。那么,什么是总体性呢?卢卡奇在此所说的总体性方法,即所谓先于事实,不是通过事实的累积和经验的论证而确立起来的总体决定局部的方法。从上面定义来看,卢卡奇所谓的总体性观点似乎就是让我们要整体地、全面地看问题,而不要片面地,局部地看问题,而事实上,不完全是这样的。

第一,卢卡奇认为,必须把总体理解成一个“动”的现实,这个现实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还有一定的结果。并非包括现实一切的简单的堆积和累加。而且,“总体”是先于个体事实的。而现行的事实必须从它同过去,未来的关系中去观察和理解。

第二,卢卡奇认为,总体性在逻辑上是先于事实的。这里指的是认识上的逻辑在先,而非时间上的逻辑在先。总体性不是从

事实的积累中确立出来,也不能从经验的论证中确立起来。卢卡奇说,事实,相对于总体性来说,并非指它们本身,它们的存在意义只表现在同整体的关系中。所以,马克思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只能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而历史进化的全面趋势则要比现行的经验,材料更加具有实在性和参考价值。

既然总体性不是从事实的积累和经验的论证中建立起来的,而且又先行于事实,那么总体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卢卡奇回答道,它来源于把一切现象同整体、总体关联起来的那种正确,科学的辨证方法。

“所以,物化是每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只有做出经常不断的努力,通过把存在的物化结构同总体发展的具体地表示出来的矛盾联系起来,注意到这些矛盾对总体性发展的内在意义,去瓦解这些结构,才能克服物化,在这里,决定性的事情是要有对总体性的渴望”,卢卡奇说。

“当面对着资产阶级无疑地持有而且只要当它还是统治阶级就将继续持有的压倒优势的知识、文化、惯例的资源时,无产阶级的唯一有效的优越性,它的唯一的决定性武器,就是它的把社会总体性看作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总体性的能力;把物化的形式看作人们之间的过程,看到只是消极地显现在抽象形式的矛盾中的历史的内在意义,把它的积极方面提到意识中并把它付诸实践”。

(三)关于同一的主体——客体

卢卡奇指出了克服异化的方法是“对总体性的渴望”。是谁对总体性的渴望呢?是无产阶级,而且这个无产阶级必须是要作为同一的主体——客体。针对主体——客体相同一的问题的研究,卢卡奇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同一的主体——客体”的概念图式。

在费希特和黑格尔的著作中,逐渐出现了一个新的主观性概念:主体只是因为创造了它的客体才认识这个客体,但这个主体不再是个人“我”,而是“我们”,这不是一个已经而且还将存在的主体,而是一个将在创造性过程的结尾出现的主体。

费希特和黑格尔将此概念扩大化,认为从中可以“理解”出和“创造”出一切经验实在的东西,然而在经验实在中,具有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的主体是与其客体严格分开的。就这样,在黑格尔那里,“同一的主体——客体”同“历史的绝对主体”变成了同义词。这一带有神学色彩的观点又被通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曲解成了“排除实践的辩证法”了。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的直接经验实在是物化了的异化世界,因此,他认同黑格尔,费希特的“在直接的经验实在中存在着主观性同客观性的一切严格分离”,并自信能够找出导致到超越这种直接性的历史的中介。

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体现主客体的同一,是因为社会生活被划分成两部分:一是在人控制范围之外的“客观”的过程;一是单纯地进行观察和道德化的软弱无力的意识。这只是资本家的态度。而无产阶级因为其自身的特殊利益和人类利益相吻合,故可以体现主,客体的同一。

卢卡奇说:“只有把真实的不仅理解成实质,而且也理解成“主体”,只有当主体(意识,思维)既是辩证过程的生产者又是其产品,只有当结果是主体在一个自我创造的世界中运动(它是这个世界的自觉形式)以及只有当世界以充分的客观性把自己加诸于它,只有在那时,辩证法的问题,连同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的对立的废除,才能说已经得到了解决”。

(四)关于价级意识

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有很高的评价。为什么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呢?因为无产阶级由于其在社会结构种的特殊地位,使它能够超越出资产阶级的“个人观点”,能理解总体性的“真理”,因而具有一种“渴望总体性”的阶级意识。而这种阶级意识不仅是一种改造社会制度的力量,而且还是可以解决一切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

但卢卡奇在这里所说的阶级意识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无产阶级的意识,而是由其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所具有的历史作用所应当赋予他们的那种阶级意识。这种阶级意识把意识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从而推理出人们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产生一种思想或感情。

卢卡奇后来认识到: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我的意向是制定出无产阶级的正确的真正的阶级意识,使之同‘公众与论调查’(一个还未流行的名词)区别开来,并给它以一种无可争辩的实际的客观性。然而,却不可能前进到超越于‘被赋予的’阶级意识的观念。我用这个词去指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所指的同样的东西。在那里,他认为社会主义阶级意识不同于自发地产生的工联主义意识之处,在于它是‘从外面’,就是说,是‘从经济斗争和工人与雇主之间关系的领域之外’灌输到工人中去的。所以,我主观上打算的东西,列宁作为对一个实际的运动进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的结果而达到的东西,在我的说明中,却变成了一个纯智力产物,并从而变成某种思辨性的东西。如果我的表述中的这种‘被赋予的’意识能够变成革命实践,那才真是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读《历史与阶级意识》论文】相关文章:

试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0-0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文化哲学论文05-01

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卢卡奇的重新发现04-23

“卡奇”儿童乐园作文04-15

上一篇:小学生愚人节随笔作文下一篇:优质示范病房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