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2024-07-0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篇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教材序列:必修三 第二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

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完成,先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课堂上进行完善,可以作为复习和记忆的很好的工具,而在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中恰到好处。

3、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和一段视频,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和视频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区域定位,使学生首先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根据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内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

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运用所学新知识----治沙的成功经验,探索新问题----走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篇2:《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学案+小组”的导学模式,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1、落实案例教学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时,采用的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强调地理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据此,本节课依据学生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掌握形成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然后以西北地区为案例,详细讲解其基本地理原理,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通过板书环节和课堂总结环节,加深学生对分析荒漠化成因的一般过程的理解,最后配合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迁移运用。这样,既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2、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篇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该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进行以下分解: (1) 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 认识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 (3) 探讨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 (4)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从“荒漠化的含义、危害、防治”三方面来阐述, 课本用一段阅读材料来说明我国荒漠化的成因, 重点阐述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加剧的最重要因素。人类通过影响环境从而影响自身的生存, 这就导出第二个内容——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必须加强荒漠化的防治, 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 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 在讨论的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 理解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明白荒漠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 掌握各种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及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快速提取图文材料中的信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学会从所给材料入手, 分析各种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讨论式, 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各种图片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 探讨“西北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的原因, 并找到治理这些荒漠化土地的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荒漠化成因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是关键, 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通过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在扩张, 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 难点。以荒漠化为例, 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

师: (投影“楼兰古国遗址”图片) 同学们, 昔日楼兰古国草茂羊肥, 为我国西北的经济、交通重镇, 如今却变成了一座废墟。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战争、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搬迁……

师:楼兰古国的消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但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人类活动怎么会让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呢?

(投影)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活动一

生:阅读课本P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

(1) 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荒漠化区域。

学生讨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方的红色沙漠……

师投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图。

(2) 昔日黄土高原森林茂密, 草原广阔, 如今却变得千沟万壑。在这个过程中, 与人类哪些活动有关?

学生讨论: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挖滥采……

(3)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是我国主要荒漠化地区,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生讨论: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生长困难——出现荒漠化。

师:出现荒漠化现象西北地区为什么是我国比较严重的地区?

(投影) 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生:阅读课本P36—P38。

活动二

(1) 土地荒漠化形成有哪些原因?

学生讨论:气候、位置、地形、人类活动等, 即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生:阅读课本P37阅读材料。

师:投影“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我国主要荒漠化分布图”

(2) 从位置、地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植被的特点。

学生讨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 加上地形的阻挡, 受夏季风影响较小, 降水少;日温差大;风力强劲, 蒸发旺盛, 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 河流较少, 且多为内流河。

(3) 从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素质, 经济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人口迅速增长, 但素质较低, 由于盲目开垦,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导致植被严重破坏, 土地失去保护层。

师:新疆有中国“葡萄、哈密瓜之乡”的美誉, 但区内的荒漠化面积目前仍在不断扩大。

生:阅读课本P38阅读材料。

活动三

(1) 新疆荒漠化面积为什么还在不断扩大?

学生讨论:

(2) 我国南方降水较多, 但也出现了荒漠 (红色) , 其形成与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南方地区温高多雨, 土壤呈红色, 由于人类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而西北地区的荒漠主要是气候干旱, 风力侵蚀强, 人类破坏植被所致。

(3) 南方除了红色荒漠外, 还有一种荒漠——“石漠化”, 你能说说其形成原因吗?

学生讨论:在喀斯特地区, 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 降水集中导致水土流失, 使大面积的石灰岩裸露地表。

师:我国的荒漠化面积达267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8%, 且目前在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吗?

生:阅读课文P39正文。

(投影) 板书:二、荒漠化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丧失土地或土地生产力下降, 粮食绝收, 造成社会不稳定, 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设施, 威胁人类生存……

师:荒漠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新疆楼兰古国的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对已经荒漠化的土地和正在荒漠化的土地怎样加以防护呢?

(投影) 板书:三、荒漠化的防治

生:阅读课本P40正文。

师:投影“三北防护林”图片。

活动四

(1) 科尔沁草原荒漠化的原因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学生讨论:过牧造成, 现在其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吞噬周边草场……

(2) 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采伐造成, 在其治理过程中减少载畜量、设法恢复植被具有重要意义。

(3) 在我国西北地区怎样处理好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学生讨论: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考虑增加农民收入, 把两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

(4) “生态移民”是逃避环境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学生讨论:生态移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 而不是逃避自然的处罚, 是现代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

归纳总结

鼓励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谈心得体会: (1)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 这节课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3)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 今后如何自主学习? (4) 这节课我最大的失误是什么?今后我如何改正?

知识网络 (如下图所示) :

课堂测评: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堂效率的直接方法, 也是有效的措施。走好这一步, 会给教学带来无限的阳光和活力。 (试题略)

六、教学反思

第一,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就应该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近些年这个观点提得很多, 但一走进教室, 这个观点就不复存在。教师一支粉笔, 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但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的发言机会, 即使有, 那也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本次课所有的活动都由学生自主探讨、分析、归纳、总结。虽然比较耗时, 但学生得到了真正锻炼, 在设计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学生都做得非常仔细, 且人人都参与。

第二, 问题设计要可探讨、具有实用性。课堂问题的设计若过于简单, 学生不假思索, 信口开河, 则没有价值;若过于深奥, 学生一头雾水, 无从下手。本课的所有问题均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不深不浅, 非常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既不是随口可答, 也不是望而生畏, 只要查查资料即可解决。

第三, 课堂设计化繁就简。与传统课程相比, 本课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简化了教材内容, 但重点知识没有删减, 只是把相应的知识放进活动中,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 体现新课标的主导思想——“在活动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第四, 授之以法。在本次课中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导入新课就开始, 每一个活动的设计, 都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个理念纳入其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 就会不自觉学到知识或方法, 并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篇4:《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16~19页)

二、课标解读

具体阐述本次研究区域当中环境问题成因;对该区域当中存在问题与危害种类进行阐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主要解决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荒漠化含义、危害以及具体防制措施重点阐述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荒漠化对人类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为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教材当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及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四、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具体掌握现阶段我国荒漠化出现的主要区域,并对荒漠化发展的形成原因以及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并懂得具体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训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教材当中图片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深层次分析造成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于对荒漠化的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行为对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提升学生对荒漠化发展与治理方面的理性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西北荒漠化具体原因以及主要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

就荒漠化发展情况分析,促使学生可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七、教学设计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分析问题。问题设计需要具有实用性以及探讨性,设计简单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太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口味进行设计。在课节当中也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问题,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导入,激发思考

教师:引用《苍天般的阿拉善》中歌词,在课堂当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古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达,为什么现在的那里却变成了废墟。

学生讨论:战争、生态环境脆弱以及人类活动让那里成为了废墟。

教师:人类活动是如何让一个文明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的呢,为什么水草茂盛的地方成了荒漠,成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环节二:出示任务,小组自主学习探究

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根据教材,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填写表格,并展示探究学习结果。

教师:通过对本节课当中25~27页内容进行阅读,分析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环节三:提供材料,检验学生提出的措施

提供:阿拉善盟投影景观、黄土高原历史变迁景观及教材。

环节四:总结归纳,深化措施

教师: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是什么?借助今天所学,未来将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进行改正呢?

环节五:整合与应用——启示和课后拓展板书设计

首先是西北地区荒漠化这一大模块,其次为发生的原因分析,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哪两个方面,学生回答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整堂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梳理,为学生进一步地理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基础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新课标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完全体现。

篇5:《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单元规划

本章以典型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更大程度上让学生有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识。

本章共2节内容:

第1节是“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材首先简要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区域自然特征。这是本区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了荒漠化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较为详细地从人地作用的角度介绍了目前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这是认识荒漠化防治的必要知识基础。本节重点是“荒漠化的发展”。教学中,在学生了解该区干旱特征及其成因、表现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运用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等教学方法,重点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整理。

第2节是“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材先从森林的作用为出发点,引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数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然后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阐述,得出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本节的重点是“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中力图通过活动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通过“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两个区域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达到在分析地理问题上的个性到共性的延伸。比如荒漠化的延伸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原苏联垦荒区等。森林的保护和开发的延伸内容:我国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等。

本章共七课时完成。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受其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多。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1977年随着世界荒漠化会议的召开,我国开始发展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和措施。经过20多年的整治,局部地区治理效果显著。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不断蚕食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间,直接制约着国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主)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

施。

本节主要有四个内容和两个大的活动。教材首先把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展现在我们面前,目的就是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引导学生走近“荒漠化”,并给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的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找到切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多年的成功整治模式,并以宁夏中卫县境内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本课蕴涵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最后,本课的“活动”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知识的拓展。“活动”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它既是课本的总结和反馈,又是对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认识的评价。同时,使学生对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又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下列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和气候异常造成的。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西北地区尤以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为主。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外力作用性质,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新课标理念教学为依据,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充实课堂学习,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开放式、宽松的探究空间。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导入新课 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推进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课件展示:

荒漠化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截至1999年,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9%。与1994年监测结果相比,我国荒漠化仍呈扩展趋势,1995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千米,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千米。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到1999年为174.3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与1994年普查同等范围相比,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0平方千米,年均增加3436平方千米。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三是滥垦,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纲领。1993年5月至1994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完成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起

草和制订工作。1994年6月17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文本在巴黎通过,同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动员足够的资金开展防沙化斗争”。1996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制定防治荒漠化纲要提供了依据。迄今为止,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5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一公约。缔约国大会(COP)第一至第五次会议分别于1997至2001年召开。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灾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谈一下感想)生 略。(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讲评)师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广、受害严重。

(教师出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请同学们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师 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本章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板书: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出示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请学生读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同学指图表述。

板书: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生

西北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古长城一线以北;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地)。

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不同,它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中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知识拓展】 师

读下面一段小材料了解我国西部的环境特征。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和阿拉善盟、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河北坝上、西藏那曲等地,沙漠化年均扩展速度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步步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西部人民生存空间大大缩小,成为我国严重的生态问题。

干旱为主。板书:

(三)自然特征:干旱

(教师从课本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知识点的思路与解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分析识图)

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考虑)生

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还与人为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关。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板书: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对照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读课本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2.天山北坡与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

3.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生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西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天山北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3.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

(教师评价后,总结)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由于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距海越远,降水越少,干旱程度增强,以贺兰山为界东西向由于降水量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而新疆的绿洲主要分布在高山山麓地带,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板书: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师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土地荒漠化。

板书: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图,分析各个要素,适当情况下进行前后讨论)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4“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分析)

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分布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教师利用P20活动总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板书: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课堂小结

篇6:《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地理

年级/册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难点名称

荒漠化的成因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突显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位置和土壤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联系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难点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防治荒漠化公益宣传视频

我们看到了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我国荒漠化形势有所好转,但荒漠化面积仍然较大,分布广、危害严重。为了更好地防治荒漠化,我们应该明确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在我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西北地区,请大家阅读地图找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地形区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该区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承转: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什么原因导致荒漠化问题突出,这与本区的自然环境有联系?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一般体现在6个方面分别是①位置、范围②地形③气候④水文⑤植被⑥土壤

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1、位置: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少雨。受冬季风影响冬春季多大风

思考: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水汽难以到达

阻挡水汽进入

位置

干旱

地形

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植被,水文和土壤又会出现什么变化?

展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和植被景观变化图”指导学生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由于降水由东到西依次减少,东部年降水量为200mm-400mm,植被为草原;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少于200mm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为荒漠草原;塔里木盆地年降水不足50mm,荒漠广布。

5、水文:河湖稀少,多内流河

6、土壤:发育差,多沙质沉积物

承转:以上自然地理要素都与干旱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那么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小结:1.基本条件——干旱

2.物质条件——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冬春季多大风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承转: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那么,人为因素有哪些?

二、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一些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抑制地表起沙,防止风沙,固沙的植被遭破坏。

(2)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牧民尽可能多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

(3)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活动,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绿洲沙化,灌溉方式不合理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归纳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小结

篇7:《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以怀来县为例,对生态脆弱的荒漠化地区的安全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构建原则,并采用数量化原理与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具体量级划分,采用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并提出了衡量生态安全程度的数量化指标生态安全系数及其计算方法.影响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程度的具体因素包括土壤、植被、水分和风力,根据指标因子主导性和可替代性原则,本研究提出替代性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植被盖度、降雨量和土壤粘粒含量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并对各个因子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进行了计算.根据生态安全系数将怀来县空间的.生态安全状况落实到土地利用单元地快,采用GIS平台得到了怀来县的生态安全评价图.本研究成果可直接为目前国家重点环北京防沙治沙应急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方法可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借鉴.

作 者:陈浩 周金星 陆中臣 尤联元 卢金发  作者单位:陈浩,尤联元,卢金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周金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91)

陆中臣(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篇8:《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一、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原退化、林地退化。严重的土地退化, 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荒漠化类型多样, 程度严重, 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为水蚀作用形成的红漠化, 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 青藏高原地区冻融荒漠化等。下面以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 简单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原因

(一) 自然原因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远离海洋, 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因此, 本区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降水稀少,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由于气候干旱, 地表水贫乏, 河流欠发育, 流水作用微弱, 风的作用显著, 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 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再加上大风日数多, 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二) 人为原因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 而是多块分散土地逐渐退化, 并最终连接在一起, 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 人类活动常常起到决定性作用,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

1.过度樵采。一方面,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 人们樵采植被作为燃料, 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另一方面, 农牧民为增加收入, 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挖药材、发菜等, 严重破坏草场。

2.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 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破坏,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3.过度开垦。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 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4.水资源利用不当。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区, 河流中上游绿洲超量用水, 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 使河流下游或冲积扇边缘植被因缺水而衰退, 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5.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 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和弃土弃渣等也会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

三、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发展不仅使土地生产能力日渐丧失, 而且还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因此, 防治荒漠化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1.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对荒漠化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2.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根据自然条件差异, 做好农林牧用地规划, 因地制宜,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 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例如, 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兴建沼气池, 推广省柴灶, 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沙。恢复天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例如, 种植耐旱的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另外, 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治沙成效显著, 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 一直畅通无阻。

4.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 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 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 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5.加快城市化进程, 吸引生态脆弱区农牧民向城市转移。

6.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 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 延缓了荒漠化扩大的趋势。恢复西部生态环境, 再造秀美山川, 正在艰难而坚定地进行。

摘要:近年来, 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 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 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文尝试从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篇9:《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关键词】鄂西南;石漠化;林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33-01

1、石漠化的现状及林地特点

石漠化是指在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引发水土严重流失、植被严重毁坏、基岩裸露的一种地质过程,是生态平衡发生破坏的产物。

根据“湖北省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成果,通过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全区岩溶石漠化总面积为2707.26km2,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12.83%。

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184.87km2;中度石漠化面积996.06km2;轻度石漠化面积1526.35km2

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大都发育在突出部位。那里石芽、石脊发育,仅在溶沟、溶槽内充填有少量的碎石土,土层厚度多在0.3~1.2m之间,其中重度石漠化区土层厚度小于0.4m;中度区在0.4~0.8m之间;轻度区大于0.8m。

植被是自然因素中具有保持水土、防止土壤侵蚀功能的最积极因素。鄂西南植被资源极为丰富,且分布范围较广,但总体上讲,地域之间分布不均,以人工林为主的地方,林草植被结构不合理,马尾松、杉木纯林多,地表覆盖率低,对土壤保护效能欠佳。农作物夏种秋收正逢汛期降雨高峰期,上是大强度降雨,下是新种的地面,农田植被覆盖率降低,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在一些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方,居民常在这么点微薄的土壤中耕种旱粮作物。这里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土壤,致使其植被覆盖稀疏,主要适宜季节性荒草生长,见有少量灌木,乔木类则更少。在这种环境下,石漠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在水土保持工作做的较好部位,石漠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石漠化发生的地方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如在调查验证的25处共112.7km2的石漠化面积中,其植被覆盖率仅有31.72%,植被中主要发育灌木和乔草,乔木稀少。石漠化发育较为集中的地段,位于恩施市以下至长阳县渔峡口镇的清江中游两岸地带。这是由于那里岸坡稳定性较差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剧所致。从行政区划上看,较严重的是利川市、巴东县、恩施市;较轻微的是鹤峰县、咸丰县及五峰县。

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全面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地块,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优化林地利用配置,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核心,按照分类保护的原则,保持全州林地的总量平衡,调整和优化林地利用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林地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进的总体目标。

2.2 原则

2.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建立在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对林地的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调整好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全州林业科技研发力度,以解决林地生产力和产出率提高与林业科技储备不足的矛盾,实现恩施州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2.2.2 生态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与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林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确保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商品林用地的规模,既能促进解决林区“三农”问题,也能满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现林业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发展。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对林业主导需要的变化;同时,优化商品林结构,加强重点商品林基地建设,提高林地生产力和产出率,实现林业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2.2.3 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于恩施州林地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管理,分级保护。林地规划要全面落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着实解决县域内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调整林业结构,合理优化布局,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措施。

2.2.4 统筹协调的原则

根据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听取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恩施州要统筹区域林地利用,统筹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林地保护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整体优化,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利用相协调的长远发展需要。

2.2.5 科学决策原则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坚持科学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动员公众参与,做好部门协调,林地规划制定过程注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多方征求意见和沟通,确保规划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2.2.6 注重实施原则

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方面的手段,创新林地保护利用机制,提高林地保护利用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市县规划实施执行力,落实规划内容,切实提高规划实施的成效。

2.3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依据

2.3.1 依法依规

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贯彻国务院关于“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切实维护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的根本利益。

2.3.2 依据相关规划纲要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和省、县级林业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

2.3.3 依据标准

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技术标准,恩施州林地资源调查以湖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操作细则和标准为准则。

2.3.4 地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根据林地调查结果分析出林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内在动力机制,调查成果是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数据来源。

林地资源是一种可拓性资源,具体表现为林地资源的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和共轭性等方面,林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林业发展。

3、林地保护利用的经营建议与措施

3.1 森林经营建议

为了促进恩施州林业生产发展,对森林经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要加强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等工作,针对我州石漠化的现状,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的实施对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有很大作用。

3.1.1 合理经营现有森林

森林资源增长本身就是一种动态资源,有消有长。因此,应该用经济发展观点来经营森林,不能因为保护森林而不采伐林木,各种建设用材也不能停止,因此,根据现有森林资源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森林采伐限额,既能满足城乡建设的需要,又能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另外全州现有林单位面积产量极低,中幼林表现优为突出,加强中幼林的抚育,势在必行。

3.1.2 技术思路与技术措施

在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或坡度大于45°的地带,以封山为主,保护与恢复包括乔木、灌木、藤木以及育林植物在内的天然植被;在适宜人工造林的地块进行人工补植、补播,促进林分质量提高,禁止林地内的一切人畜活动,保证植被的恢复与正常生长。

技术措施:选择刺槐、柏树、杜仲、刺楸、黄连木等为主要造林树种,同时配置馒头果、牡荆、胡枝子等灌木树种,植被稀少地带配置豆科或禾本科植物。在具备人工造林条件的地带实行植苗或直播造林。刺槐株行距2.0米×3.0米;柏树1.5米×2.0米;杜仲2.0米×2.0米;刺楸2.0米×3.0米;黄连木3.0米×3.0米,采用穴状整地。

3.2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措施

3.2.1 行政措施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林地的管理。为确保森林资源得到保护,要加强行政执行力度,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州成立森林保护领导小组,由林业、公安、财政等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区域内林地资源保护工作,各乡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站,负责片区林地保护。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林地保护执法力度,对擅自改动林地用途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

3.2.2 宣传教育措施

篇10:《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草原与荒漠过渡地带土地荒漠化特征分析--以库布齐沙漠及毗连地区为例

利用的TM影像资料和Arcinfo以及Arcview等GIS软件,研究了库布齐沙漠及其毗连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土地荒漠化的类型主要是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沙质荒漠化,24 992.96 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6%,其次是水土流失,9 676.60 km2,占26%,土壤盐渍化面积3 098.07km2,仅占荒漠化土地的8%.指出由于该区域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强度的差异,造成了土地荒漠化类型和程度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划分为5个治理分区,提出了各分区的治理对策.

作 者:赵存玉 王涛 封建民 ZHAO Cun-yu WANG Tao FENG Jian-mi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干旱区地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LAND GEOGRAPHY 年,卷(期):2005 28(5) 分类号:X43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库布齐沙漠   分级指标  

篇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概念及成因为下节内容)

(1)现状: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荒漠化同样也是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荒漠化面积扩大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2)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和绿洲

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南方湿润地区 青藏高原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l/4。

(3)典型: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课主要讲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和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2.地貌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自然特征

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深居内陆)和地形(高原山地阻隔)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个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4.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

表4-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地区对比 自然地区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贺兰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气候

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读课本图4.2“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识记重要沙漠沙地的位置。表4-2: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 类型

成因

治理难度

举例

原生性荒漠(沙质、砾质)

在地质时期自然过程中形成

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次生性荒漠(活化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

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较容易

乌兰布和沙漠 科尔沁沙地 毛乌素沙地 库布齐沙地

三、荒漠化的发展

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表4-3)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表4-4)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存在着局部好转、总体蔓延的特点。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因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制约,其分布各具特色。(表4-5)类型

分布 主要原因

斑点状、片状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过度开垦

斑点状的荒漠圈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固定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樵采

固定沙丘活化

冲积扇绿洲

水源破坏

点状、线状荒漠

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

破坏环境

课堂练习:

1、有关西北地区西部荒漠化的特征,正确的表述是()-双选 A.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B.乌兰布和沙漠是地质时期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 C.土地退化、下伏沙层裸露是科尔沁沙地荒漠化的特征

D.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改造难度大

2、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解析:

1、荒漠化的表现特征有砾质荒漠、沙质荒漠、沙层裸露、沙丘活化等多种形式,有原生与次生的区别。原生荒漠是自然的结果,而次生荒漠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是区分的基本点。

上一篇:村庄整治靠大家600字作文下一篇:初二年级组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