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2024-07-04

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共8篇)

篇1: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赫章县第二中学:张付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 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 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北京学生斗争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的学生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新阶段和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多人;第二天,又有700多人被捕;第三天,2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怒了全国人民,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暴。从5月6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大罢工。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工人阶级从此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时,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了罢市。斗争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教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特点在于它的广泛的社会性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态度。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第三,五四运动最大的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注意和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对初中学生已熟悉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采用观看电影后提问的方式略讲,对而对初中未涉及的内容或分析较少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五四精神,应进行比较详细分析。

2、在讲“‘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一目之前,可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从而导入新课。

3、在讲“五四运动的原因”时,建议教师结合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原因。

4、在讲“五四运动的经过”时,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

5、在讲“五四运动的影响”时,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后,教师归纳小结。

6、讲完全课内容后,教师可采取谈话法,由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后,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备注、说明五四运动的起因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陈词”。情境再现,引起学生共呜;同时了解史实提出问题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 1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 3山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

4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起什么后果?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原因五四运动的经过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

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情境再现,渲染当时的爱国激情

学生活动:按下列历史场境的设置完成学习任务(全班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注意自己角色的情感定位;所写的信要饱含激情与思考;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字数在150字左右)

角色扮演,体验当时学生的爱国情;同时自学掌握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每组抽部分同学的作品朗读,交流学习结果。

交流、协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五四运动的影响全班分成8个小组,讨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深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培养民族责任感小结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比较能力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情景强化学生的爱国情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小论文《我与“五四精神”》,字数1000字内增强学生时代责任感

七、反馈小结:

1、备课中是否正确、全面制定了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课 堂教学中是否很好地给予了贯彻、落实?

科书的内容是否准确、细致地钻研和理解了?课堂教 学内容是否坚持了历史学科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史论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是否依据课标要求,相对丰满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

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

4、语言、板书、教态如何?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

八、难点突破: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由于一战间日美加紧侵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等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由于领导力量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革命的目标和结果。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所在。

篇2: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⑵经济和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到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工人阶级在一战期间得到壮大。

[讲解]一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过渡]:此外,早在运动前的1915年,中国发生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同学们还记得它是由谁首先发起,提出什么样的口号? [提示]: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运动的开始。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解放了国人的思想。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这时这点火星出现了,这就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正义的要求?

答: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当时中国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富强的国家。(3)中国的外交失败 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弱国无外交。

代表学生界;还有一个关头写有“商”字,代表商业界。三个拳头结合在一起,狠狠地打击了写有“曹、陆、章”字的三个小丑人物——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作品醒目地号召工人、学生、商人团结起来,结成有力的同盟,打倒反动军阀政府卖国贼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

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主义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直接成果?

2.结果:释放、罢免、拒签——初步胜利(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这次拒签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

得的信息是()A.表达了当时爱国青年的强烈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B.“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

C.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D.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解析:选D。正确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其中A、B、C三项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D项符合史实,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之一,不符合题意。

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A、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4.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A.上海是最早的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引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A.民主和科学精神

B.勇于解放的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准确理解能力。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A、B、C三项虽然属于“五四精神”的内涵之一,但不属于其主旋律。

6.(2011年贵州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下列属于五四运动成果的是()①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③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①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五四运动结束时,中国仍面临着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仍很艰巨,故④的说法错误,排除所有含④的选项。

7.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递交“二十一条”密约的中国政府是()A.清政府

B.袁世凯政府 C.段祺瑞政府

D.蒋介石政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关键信息:时间1915年,当时政府为袁世凯政府。

8.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的武装起义

解析:选B。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9.2011年是五四运动92周年,那么五四运动中,起先锋作用的阶级或阶层是()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青年学生

D.民族资产阶级

篇3: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及重点进攻、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

2.理解

(1)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谈?

(2) 理解人民解放军选择战略反攻的原因。

(3)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3.运用

(1) 思考抗战后中国面临的绝好民族复兴机会, 为何中国不能抓住这一机会?

(2) 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情景再现、矛盾分析、问题探究、对照比较、划分阶段、归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所作的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的努力, 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2.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3.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难点

(1) 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 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五、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六、所需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呈降书”、“1945年9月2日, 密苏里号战舰上的授降仪式”和“日本代表签字, 然后是麦克阿瑟将军、米尼兹将军、徐永昌将军, 接着各国代表签字”等。

提问:“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 指出:中国在抗战中作出巨大民族牺牲和巨大贡献, 为中国在二战后期赢得了四大国的地位, 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面临民族复兴的极好机遇。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内战的爆发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时期与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指的是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在此期间, 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 由争取民主和平走向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进行了两种命运和前途的激烈斗争。)

(一)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1.背景

(1)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

(2) 美蒋既定国策:内战、独裁

(3) 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

蒋介石为何先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和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蒋介石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拖延时间, 为内战作准备;假和平、真内战)

2.两手策略

一面积极准备内战, 一面策划“和谈”, 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4、20、23日三次电邀) “共商国是”。

3.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多媒体出示:“美军飞机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等图片资料”。

(二)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讨论:“假如你是毛泽东, 你会去重庆谈判吗?”

学生1:抗战胜利后, 百废待兴, 人心思和, 要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学生2:利用谈判的机会, 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参加谈判有利于教育和团结人民, 争取中间势力。

学生3:国内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统一;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学生4:不仅展现了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气概, 而且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1.时间:1945年8月底至10月10日

多媒体展示图片:“1945年8月,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来延安接蒋介石赴重庆谈判”、“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挥手之间”等。

2.结果:签订了《双十协定》

(多媒体展示“《双十协定》”文本图片)

3.意义

(三)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政协决议被国民党撕毁 (国民党陷入空前孤立)

(四) 全面内战爆发

1.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

(1) 标志:1946年6月26日, 国民党30万军队进攻李先念的中原解放区。此后, 对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解放区全面进攻。

(2) 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军以毛泽东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集中优势兵力, 消灭敌人72万。

2.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1) 时间、目标:1947年3月到6月;山东、陕北

(2) 粉碎重点进攻: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出延安, 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 粉碎敌人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经过孟良崮战役, 粉碎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多媒体播放:“孟良崮战役”片段)

3.意义

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结束, 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学思之窗]

土地改革运动, 着重指出土改意义: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 支援前线, 成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华民国拉壮丁的告示”、“土改人员宣传”、“农民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斗争”、“获得土地的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努力生产支前”、“解放区的农民父母送子上战场, 妻子送郎打老蒋”、“农民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等。)

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一) 战略反攻

1.条件

经过一年作战, 歼敌112万, 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民党军队战线长, 机动兵力少;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中原统治力量薄弱暴露;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 国民党的后方不稳。

[资料回放]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 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 歼灭内线敌人, 收复失地。

2.目标

国民党统治薄弱的中原。

思考:战略反攻为何首选中原?

3.概况

三军配合两冀牵制。 (多媒体展示图片:“刘邓大军通过黄泛区”、“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夜渡黄河”、“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等。)

(1) 三军配合:1947年6月30日, 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 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8月22日, 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 南渡黄河, 挺进豫陕鄂边区;1947年9月5日, 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 进军豫皖苏地区。

(2) 两冀牵制:1947年9月至12月, 华东解放军许世友、谭震林进行胶东战役, 吸收国民党军队入海边;1947年8月, 西北解放军彭德怀、贺龙进攻榆林, 吸引国民党军队北上。

(3) 其他战场反攻。 (多媒体展示图片:“华北解放军于1947年11月12日解放石家庄”、“1947年9月起, 东北解放军先后发动秋、冬季攻势, 迅速占领东北广大地区”、“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等。)

4.意义

(多媒体展示资料:“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毛泽东)

(二) 战略决战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多媒体展示:“三大战役敌我力量对比表”和“三大地区工业比重对比表”。)

2.三大战役

思考:“战略决战的首战选在什么地方进行好呢?”再展示《三大战役示意图》。

(1) 辽沈战役 (播放《辽沈战役》影片片段和投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总攻”图片, 然后思考:“辽沈战役开始, 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哪座城市, 截断敌军向关内的退路?”)

(2) 淮海战役 (播放《淮海战役》影片片段, 然后思考:“淮海战役的首战突破口选择在何处?”)

(3) 平津战役 (播放《平津战役》影片片段, 然后思考:“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是哪座城市?为什么能和平解放该城市?”)

3.三大战役的结果及意义

(投影:《三大战役简况》表和“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片段)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投影:《三大战役广大人民的支持情况表》以及人民群众支持的图片)

(学生回答后) 总结得出: (1)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 领导正确; (2)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 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4) 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 北平和谈 (1949年4月1日至20日)

1.背景

(1) 战场上的大溃败, 国民党内部逼蒋下野, 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2) 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3) 为迅速结束战争, 减少人民痛苦, 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国民政府在八项条件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

2.结果

1949年4月, 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 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和谈破裂。

(二) 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统治覆亡

[多媒体展示:“渡江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23日) ”、“在南京总统府升起人民解放军军旗”、“总统办公桌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教学小结

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胜利?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篇4: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

【关键词】《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和“目”;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内容是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冬天到了,夜里,小雪花乘着风做的船飘落下来。当我们早晨睁开眼睛的时候,你会看到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学生欣赏雪景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出示课件)/师:雪景真美啊!有四只小动物也被吸引来了,他们还在雪地上画起了漂亮的图画。那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画的是什么吗?/生:想。/师:咱们今天就学习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咱们赶快听听课文里是怎么讲的吧!(课件放读课文)/生:认真听。

(二)读文感知,认读生字

师:请小朋友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生字用铅笔圈出来。/生:读课文,圈出生字。/师:那你们遇到这些不认识的生字,用什么方法认识他们呢?/生:问老师、问同桌、看拼音、听别人读。/师:识记字的方法很多,赶快用你喜欢的方法记记你圈出来的字吧!(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生:识记生字。/师:下面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这些生字。(出示课件:带拼音生字)

师教学生认读生字,学生进行组词。并认识“虫”字旁,教师提醒学生青蛙是益虫,可以捉田里的害虫,我们要保护它。“眼目”旁,我们睡觉时要闭上眼睛,所以叫它“眼目”旁。

师:如果没有拼音的帮助,你们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开火车读。小火车开到哪?(出示课件:去掉拼音生字)/生:小火车开到这。/生:开火车读。/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读生字的游戏,看谁认识的生字最多。(出示课件)/生:抢读生字。/师:今天呀老师也要送给每个小组的同学一份礼物,但是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要读出上边的生字。你们想得到这份礼物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课件)/生:想。/生:每组派一名同学领取,其他同学进行跟读。/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生字带进课文里,你们还认识他们吗?(认识)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三)课文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师:谁想大声地带领大家来读。/生:带领小朋友读课文。(配乐朗读)

生自读课文,师指名读课文。

师:下面同桌互读课文,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听,读得好的地方你就夸夸他,他不会的地方你就帮帮他。

同桌互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2.看一看,说一说。理解课文第四句。

师:雪地里来了几位小画家,他们是谁?/生:雪地里来了四位小画家,他们是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课件出示小动物图片)/师: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为什么不说“一个”小画家呢?(出示课件: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生:“一个”指的是一只,而“一群”指的是许多只。雪地里来了四只小画家,所以要说一群小画家。/师:那他们都画的是什么呢?请你们从课文里找出来读一读。/生: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师:那你们想不想说给大家听?(出示小动物画画图片)/生:主动到白板前说给大家听。(小鸡画竹叶,生跟读/小狗画梅花,生跟读/小鸭画枫叶,生跟读/小马画月牙)生跟读)

3.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师:下面请大家跟我学,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请大家跟我读。(出示课件)/生:读句子。

生主动到白板前说句子:因为小狗画梅花,所以小狗花梅花/因为小鸭画枫叶,所以小鸭画枫叶/因为小马画月牙,所以小马画月牙。(课文说谁画什么,其实这是作者运用了比喻句,设计谁的脚印像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掌握比喻句,会运用比喻句,同时还问学生除了课文讲的这些动物的脚印分别是这样,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脚印也像它们的脚印,激发学生收集课外知识的兴趣。)

游戏连一连。

师:有位小朋友找不到这些小动物的脚印了,你们能帮帮他 吗?(课件出示课本练习题:找小脚)(生进行连线)

4.指导朗读第四句:(1)用赞美语气读一读;(2)指名读;(3)齐读。课件出示“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师提问:很奇怪,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那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画画的呀?(脚丫、小蹄子)我们在画画的时候铅笔和彩笔是不可缺少的材料,而这些小画家真伟大,几步就成一幅画,多了不起呀!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哪位小朋友能用自豪的语气来读一读。(生读)

5.指导朗读第五、六句。

(1)指导学生轻声朗读。

师:这么盛大的聚会谁没有参加呀?/生:青蛙。/师:那他去哪了呢?/生:他在洞里睡着了。/师:那咱们一起把他叫醒吧。/生:青蛙,青蛙……/师:青蛙怎么还不醒呀?/生:因为青蛙在冬眠。/师:是的,因为青蛙不适应冬天的环境,所以他要冬眠,等到了春天,他出来了要捉田里的害虫,保护庄稼。生齐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2)帮助学生了解“冬眠”。(知识小链接:还有哪些动物也有这种习性?)生回答。

(3)指导学生快乐地读。(师生问答读)生背诵课文。

(四)学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那你有哪些收获呢?/生:我认识了许多生字……

(五)作业超市

(课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师: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让咱们唱起来跳起来,迎接圣诞节吧!

学生随着音乐给儿歌配动作《雪地里的小画家》(视频音乐)

篇5: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宪章运动为代表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19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巴黎公社等重要史实。2.能力目标

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学生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历史需要,又服务于历史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从革命导师身上得到一些做人的启迪。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发扬。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英国宪章运动中的核心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工业革命对英国有什么影响? 【导入新课】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但是直接生产了这些产品的工人的生活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工人面对很差的待遇,进行了反抗,最初的斗争形式是破坏机器,捣毁工厂,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失业的根源不在于机器的使用,而在于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于是决定通过罢工等形式迫使资本家提高政治地位,19世纪30到40年代欧洲发生了多次这样大规模的运动。(指图都有哪些运动),而英国的宪章运动就是这些斗争中很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展示目标】

为什么把这次英国的工人运动叫做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历时12年,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失败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巴黎公社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巴黎人民为保卫公社做出了哪些努力?他们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讲授新课】

一.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1.工人运动兴起的原因:

1)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无产阶级的处境日益恶化; 2.工人运动发展的过程:

破坏机器。捣毁工厂——罢工,经济斗争——政治斗争 3.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共同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有组织、有意识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4.英国的宪章运动 1)时间:1836——1848 2)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3)政治要求: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4)性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5)意义:

①标着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

③独立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不仅使无产阶级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阶级条件——工人运动的兴起

3)思想条件——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2.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大学毕业后被聘为《莱茵报》主编,因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报纸被查封。后来到法国,开始流浪生涯。因为宣传革命思想,被普鲁士政府开除国籍,在欧洲各国过着流亡生活。3.《共产党宣言》——标着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发表:1848年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内容:分析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4)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意义:

①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它的发表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三.巴黎公社 1.背景:

1)法国国内深刻的社会矛盾 2)工人阶级的组织性与觉悟提高

3)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反抗。(普鲁士统一德国——普法战争——路易·波拿巴·拿破仑被俘(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法兰西第三帝国——资产阶级政府屈膝投降——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赔款50亿金法郎——成立公社的运动——资产阶级政府准备镇压——激化起义)

2.过程:

1)1871.3巴黎工人起义

2)选举产生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扑:五月流血周 4)失败:1871.5.28 3.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4.失败的原因:

1)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大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存在下去;

2)无产阶级自身尚未完全成熟,虽能建立政权,却还缺乏巩固政权的经验。5.意义:

1)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

2)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巴黎工人却以高昂的热情和革命首创精神,对旧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宝贵财富。

3)公社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继续进行不断的奋斗。6.《国际歌》

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作曲家盖特谱曲。【全课小结】(利用板书)

(工人运动)→英国的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成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同步导学》P73—75 教学反思:

篇6: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学会沟通》教案

翠竹中学 周小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对待和消除青春期的烦恼,了解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做到成长不烦恼,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培养开朗的性格,提高应对烦恼、保持乐观心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注意克服闭锁心理,愉快度过人生的美好青春时光,为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学会沟通,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 教学难点:克服闭锁心理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小少年》中的一段:“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的确,青春期是多彩的,但又是矛盾的。在青春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我们中学生渴望独立、盼望成熟、期望开放,是那么的充满活力。但由于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我们在青春期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独立性和依赖性、自制性和冲动性、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矛盾。

探究平台

一、难以打开的“心锁”

课前准备:教师请几个同学做好小品表演准备,课上表演小品,以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品内容:小倩上初中后,渐渐感觉到妈妈变得有点神经兮兮的,一天到晚总是莫名其妙地打量着她,好象她偷了家里两百元钱似的!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小倩竟发现妈妈躲在她的小房间里,偷看她藏在被子下面的日记本!小倩大哭了一场,第二天就把自己的东西全部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吃中饭时,妈妈陪着笑脸,讪讪地说:“小倩,妈没别的意思,就是怕现在社会太复杂,年轻人又早熟,怕你走了歪道,女孩子嘛,要懂得保护自己,想想我们读书那时侯……”“妈,你有完没完?”小倩大声嚷起来,“一天到晚唠唠叨叨,就知道你们那时侯,怎么不想想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成天疑神疑鬼,连我打个电话都要刨根问底!” 师问:请同学们想想,妈妈可以看吗?请说明理由。(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交流内容略。

师问:小倩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看日记本?她该怎么办?(学生讨论交流)

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小玲同学过生日,同学们纷纷送上买的贺礼,小丽也送去了自己花一晚上精心制作的贺卡。没想到,她却在班里遭受了“白眼”…… 小丽不明白,到底是不是自己错了?一位原本很活泼的女孩在班里沉默了许多……

师问:小丽为什么会遭“白眼”?她该怎么办?(学生讨论交流)师进而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点击,了解产生这一心理现象的原因,接着思考青春期闭锁心理有什么危害? 师小结:以上两个故事中的小倩和小丽的心理状态,就是青春期有些人会出现的心理闭锁问题,这是正常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沟通。但出现闭锁心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任其发展下去会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二、寻找一把金钥匙

活动准备:由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母亲和女儿,设计“有一天,女儿有事回家迟了”后的一段对话。

师问:青春期要想克服闭锁心理,就要多与别人沟通交流,在家庭生活中就表现为多与父母沟通。那么,青少年怎样才能与父母愉快地沟通呢?请看下面一段母女的对话。(学生表演)

有一天,女儿回家迟了……

母亲:你就是不守信!

女儿:妈妈,能让我解释一下原因吗? 母亲:你就是不顾别人,只想到自己!女儿:妈妈,你给我一点时间解释呀。母亲:我不要听你讲。

女儿:如果我没有机会解释,那我会很灰心的。母亲:好,那你说吧。

女儿:妈妈,其实我今天晚回来,是在学校帮同学补习功课的,她前几天生病了没来上学落下了许多功课,作为同学,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总不能袖手旁观吧!平时你不也是这样教我的吗?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对你说“很抱歉,让你为我担心了。今后碰到此类情况我会预先打电话告诉你的,免得你在家为我担心。” 母亲:妈妈错怪你了,我想你做得很对。女儿:对不起。

小组讨论交流:你们认为女儿这样做效果如何?请总结女儿与妈妈的沟通技巧。

如果是你,会怎样和母亲对话?找一找,还有哪些解开“心锁”的“金钥匙”? 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第31页最后一段内容,掌握一些打开“心锁”的“金钥匙”。

进而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点击:“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以便让学生掌握与他人沟通的常用技巧,学会愉快地与他人沟通。

学生活动:朗诵小诗《朋友》后,思考读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

青少年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渴望朋友的到来,因为有了朋友,快乐时就会有人与我们共享,痛苦时就会有人与我们分担,迷惘时就会有人给我们指点,我们的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发展。可见友谊的确很可贵。我们要想拥有朋友、获得友谊,就应该培养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

学生思考交流问题:我们应怎样与朋友交往,培养自己热情开朗的性格?(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坦率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朋友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尊重朋友的意愿,保守朋友的私人秘密;和朋友互相信任;朋友不在场时,同样维护他的正当利益;给朋友感情上的支持;与朋友交流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嫉妒朋友与他人交往;彼此发生矛盾时,要互相宽容等……

最后学生集体朗读散文诗《成长的礼赞》

篇7:第17课 毛泽东思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记忆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探究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的影响,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现实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在互联网、资料室、图书馆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走访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感受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3.通过本课各子目之间的学习和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能力,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内涵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过程,认识毛泽东思想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并经过以后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接触到的人物是毛泽东,1893年出生,也算是个90后吧,和在座的各位一样,不过他没有大家幸运,能坐在修缮一新的教室里学习,有条件接收从幼儿园到现在还有将来上到大学的系统教育,毛泽东没有系统的教育,最高学历相当于现在的中专,平定师范一个级别,湖南第一师范。之后就投身革命,但这个不高的学历并没有影响他创立改写中国历史的伟大思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思考一: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1.五四运动时期: 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2.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

3.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6)(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理论: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结合第3段和83页历史纵横分析:1927年毛泽东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有两个选择:长沙(繁华的省会城市),而且这也是党中央的要求,在政治上不会犯错误,不用冒风险,另一个是井冈山(穷乡僻壤)这个是要冒风险的,搞不好是犯错误的。

(1)、毛泽东选了那条路?为什么? 背景:毛泽东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毛泽东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3)这条路后来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4)教师总结:毛泽东不去长沙而去了井冈山,不仅是走出了一条新路“工农武装割据”,而且是个创举,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髓,也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让学生看书后完成以下表格: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览表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通过这些文章,毛泽东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一:结合课本83页第3、4段信息,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毛泽东思想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学生讨论二:甲乙两同学对毛泽东思想产生了争论,甲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乙则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甲乙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试阐述你的观点。

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集中概括了毛泽东思想。教师总结: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模仿上一栏目的学习,自己设计表格,自己填写内容,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互为补充。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览表

毛泽东思想还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毛泽东在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2.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请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准,毛泽东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发展。问题二: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用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成就来进行说明,以 培养学生用史实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问题三:请举例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选取典型的代表人物,说明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教师总结: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第三,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四,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本课小结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时代的条件、人民的实践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篇8: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语言文字是富有生命和情感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领孩子去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颖悟语言文字的秘妙,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佳妙。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勾写出一篇篇言语佳作,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孩子通过课堂明白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颖悟言语形式表达的佳妙。这样的阅读课堂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一直我们的语文课堂只关注了文本写了什么,我们的阅读课堂成了平移式的教学活动,文本写了什么学生一目了然,却整堂课都围绕写了什么反复地无效教学,对孩子的写作、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效果。写作本位理念下的阅读课堂教学并非割舍内容乏味地、枯燥地、理论化地讲文本形式,我们的课堂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只关注文章的内容,而是将文本的形式融合在内容中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感受作者的写作和言语的心跳。

教学目标:

1.正确体悟“流连、穿梭、悄然合拢、流畅”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研读安静的行为背后的意义,体会安静的内心世界。

3.颍悟作者的表达形式,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去体会作者怎么写的。

教学研究: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简洁的语言,隽美的意境将生命的意义阐述透彻。篇幅短小精悍,含义深刻,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文本传达的深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引领孩子在对话中、在情境中学习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表达文本的形式以及在具体情景中领悟安静的内心世界去体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本文是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融合,在本堂课中我引领孩子在学习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深刻含义的对话中、活动中将体悟文本形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中,整堂课围绕中心句展开了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入境学文,提领中心

设置情境,激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情境中一开始就提领中心,整堂课围绕中心展开学习,让孩子潜移默化中明白整篇文章的文字都是围绕“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个主题展开写作的。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欣赏一段录像,请用心感受,仔细体会。

(学生观看千手观音录像)

师:《千手观音》这完美的舞姿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一群聋哑人完成的,(学生发出惊叹声)他们做到了正常人才能做到的事,听了这些,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生:真的是个奇迹!

师:你们内心都充满了惊讶,《触摸春天》中作者面对一个盲童女孩创造的奇迹也同样发出了和你们一样的感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读读文中作者看到盲女孩的举止对生命感悟最深刻的话语。

(学生自发读起文中那句中心句。)

师:是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课件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学生齐读此句。

板书:缤纷世界

第二环节:围绕中心,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盲童安静八岁的春天,这个残疾女孩创造哪些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请拿出笔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安静在触摸春天中创造了哪些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师:恩!盲童拢蝶。还有吗?(板书:悄然拢蝶)

生:在花丛中穿梭,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恩!穿梭走动,还有吗?(板书:穿梭走动)

生: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师板书:放蝶张望)

师:文中的安静太了不起了,竟然能创造这么多缤纷的世界,这些都是正常人才能做到的,有的甚至正常人都做不到。此时你内心的感触是什么?

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师引导全班齐读此句。)

第三环节:围绕中心,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师:让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感受,安静创造的哪处缤纷世界拨动你心中的那根弦,请做一做批注,等一会我们请你说说内心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并做批注)

师:安静创造的缤纷世界哪处让你很有感触?

(1)穿梭走动

生:我感触很深的是安静是个盲人却能在花丛中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是这一段吗?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安静是个盲童可怎么走路像个正常人。

师:哪几个词让你感触很深,让你感觉她这个盲童像个正常人的?

生: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很流畅。

师:怎么样的走才叫做穿梭走动,谁来示范一下。

(学生到上面来回很流畅的走。)

师:这样的走动就叫

生:穿梭走动、走得流畅、没有磕磕绊绊。

师:可安静是个盲童呀,按理盲童是怎么走的?谁来示范?

(学生闭眼走路,走得磕磕绊绊,差点摔倒。)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他走得怎样?

生:要绊倒似的,走路很不稳当,要用手摸摸旁边是否有障碍物。

师:可安静呢?

生: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走得很流畅。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太令人惊讶了,简直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师:带着你的惊讶读读此句。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神奇了,简直不能相信。

师:带着你不能置信的心情再读读这句。

师:安静是个盲童,却能像正常人一样穿梭走动,太不可思议了。带着你们的惊讶、不可思议的心情我们一起读。(全班读安静穿梭走动的句子。)

师: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能那么厉害,怎么能像正常人那样穿梭走动呢?联系上下文赶紧读一读,找一找。

师:什么原因安静能像正常人那样穿梭走动?

生:因为他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流连这个词用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安静很喜欢外面的世界,她舍不得回家。

师:能给流连找找伙伴吗?

生:流连往返。

生:恋恋不舍。

师:从“流连”这个词你看出安静的内心怎样?

生:很乐观。

生:很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感受自然。

师:你读懂了安静的内心世界,请你来读读这句。(一名学生读)

师:“整天”这个词你读得又重又长,让我看到这盲女孩活泼天真的画面。

师:还有哪位也读懂了这位乐观开朗的盲女孩的内心世界?

(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的朗读声让我仿佛也置身花丛舍不得回家。

师:我们读懂了这是一位客观、开朗、喜欢待在外面世界的女孩,我们一起把你此刻感触融进去读出来。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悄然拢蝶

师:刚才我们学过的这段中还有哪里也让你感触深刻的?(课件返回第三自然段)

生: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师:哪个词让你体会很深?

生:极其准确。

师:什么叫极其准确?

生:非常准确,没有一点偏差。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读一读。

(一学生朗读)

师:极其准确读得特别好,听出了安静的举止让你感到惊讶。

师:还有谁能自信得读得更加准确的?

(指名一学生朗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浮现一个小女孩慢慢小心翼翼伸出双手的画面,特小心,为什么那么小心?

生:怕折坏花草。

师:你真会读书,能读懂简单语言背后的意思。

师:盲女孩竟然能极其准确地把手伸向月季花,我们把自己的感受也送进去读一读。

(全班齐读)

师:还有哪些缤纷世界也让你感受深刻的?找找语句。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悄”在这个词里要读第三声,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盲人怎么能拢住蝴蝶?安静悄然合拢竟然就抓住了,谁来学着安静来做做这个动作。

(学生上来示范)

师:说说刚才这个同学怎么拢的?

生:慢慢地。

生:悄无声息的。

师:这样慢慢地,悄悄地,悄无声息地,我们就叫做——

生:悄然合拢。

师:我们一起也来做做。

(学生齐做悄然无声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太普通,太平凡了,大家都能做到,但你们这样做抓住过蝴蝶吗?

生:没有。

师:说说你的感受,你抓的时候为什么就抓不住?

生:蝴蝶会飞,我只会跑,追不上它。

生:蝴蝶很机灵。

师:我们正常人都抓不住蝴蝶,可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却被盲童安静拢住了,太不可思议了。用课文作者的话说就是

生:真是一个奇迹!

师: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家了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带着你对安静此举不可思议的感受谁能读好这个感叹号?

(一名学生读)

师:拢得不够轻,不够慢,要吓跑蝴蝶的。

师:还有谁也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好这个感叹号?

(指名所有男同学读)

师:你们的朗读中这个感叹号在此句中的味道我感受到了,太令人惊叹不已了!女同学也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好这个感叹号。

(女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读中悄然拢合一词加了重音,感觉到安静行为的神奇,太不可思议了,太令人惊讶了。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安静,感受她的内心世界,此时你就是安静,请你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拢蝶,此时在经历着什么请用心感受。(老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请学生闭眼拢蝶。)

师:同学们请用笔写下此刻你拢蝶后的感受。

师:谁来说说当蝴蝶在你指间扑腾,你的内心感受到了什么?

生:啊!这是什么?我怎么把它给抓住了。

生:啊!它在我的手心扑腾,这是一个生命,这就是春天的生命,自然太神奇了。仿佛这只蝴蝶就是春天跳动的音符。

师:同学们你们的感受太丰富了。安静拢住的仅仅是一只蝴蝶吗?

生:对生命的热爱。

生:感受跳动的生命。

生:拢住了生活的希望和快乐。

师引读:是的安静拢住的是一个春天跳动的脉搏,对她来说—生齐读:这是一个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师:是的,安静拢住的是她对生活的希望,对她来说——生齐读:这是一个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3)放蝶张望

师:蝴蝶带给她春天,带给她生命的气息,带给她春天跳动的脉搏,如果你是安静会怎么对待这只蝴蝶?

生:放了它,因为它也有生命。

生:不放它走,因为好不容易才拢住的。

师:文中的安静怎么做了,请自由读读第六自然段。

生:放了它。

师:安静不喜欢这只蝴蝶吗?赶紧到课文里找找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喜欢蝴蝶,我从许久感受到。许久不放是因为她舍不得放它走,想放手心再多感受一阵子。

师:是的生命是可贵的,即便安静多么喜欢这只蝴蝶她也敬畏生命的可贵放走了它。

师:你们还可以从哪个词感受到安静喜欢这只蝴蝶可又敬畏生命的可贵而放走了它?

生:张望,我感受到安静虽然看不到蝴蝶,但是他舍不得很想再次张望它,看到它。

师:张望,盲童怎么能张望呢?你觉得这个词用这里对吗?

生:我觉得她的眼睛虽然张望不到,但是她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心却能让她张望到。

生:我觉得她能张望到,因为她用心感受着自然和世界。

师:是的,现实为安静关闭了她的双眼,可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那就是心灵之窗。让我们一起祝愿安静,祝愿她能张望到这美好的世界。

(配乐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第四环节:围绕中心,前后呼应,深化主题

师:这只蝴蝶在安静八岁的人生划过一条美丽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我们相信这只蝴蝶同样在我们每个孩子的心中划过了一条优美的曲线,把你此刻心中涌动的感慨快点在脑海中理一理,说一说。

生:生命无价,加以珍惜疼爱,就会绽放光彩。

生:无论谁都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很美好,只要我们向自然向世界敞开心扉。

师:作者也有许多感慨,赶紧读读这段。作者感触最深的语句我们一起读。(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教学反思:

(一)篇章秘妙——巧

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我们要让语文走回家的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很多老师只片面理解成课堂中多注重字词教学,有的甚至只知道字词句机械训练。语文的本味不是仅仅简单地让孩子掌握一些字词句,而是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渗透,让孩子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怎么写”,让孩子感悟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这就是篇章的“秘妙”。第二个片断中导入一开始通过《千手观音》录像引孩子进入学习情境,等孩子内心和作者有类似情感储备时,我再让他们到文章中找出作者感悟最深的那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学习课文一开始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后找出这句话,使孩子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感受到作者写了那么多的缤纷世界,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教孩子这是中心句,整篇文章都围绕这句话来写,我们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在诗意的课堂中去感悟去体验,不留痕迹地渗透。整堂课我都从文中中心句提到的“缤纷世界”为切入口,而且这个体法贯穿始终,为的就是让孩子结合那句中心句感悟文章结构,感悟作者“怎么写”。并且最后整篇文章学完,我又引领孩子回到那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而让孩子在精品课文后再度感悟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首尾呼应的感悟,给了孩子一个完整地渗透。

(二)句段秘妙——准

潘新和老师以及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读写互动观念中也一再强调要让孩子不仅从文章整体感知作者怎么写,更要把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渗透期间,让孩子感受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构成的。从而达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目的。教学中围绕整体切入口——“缤纷世界”准确抓住了重点句段,让孩子从篇章整体感受作者怎么写,更是再度深化从篇到段再到句感悟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具体的写作内容。如教学中“早晨,我在绿地里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些都是描写安静创造缤纷世界的语句,这些都是围绕文章秘妙语句展开的具体写作。在教学的呈现中学生找到了这些关键语句,我先呈现段,再呈现句,从而深化体悟。高段的文章不可能每句话细细地教,文章语句一部分为安静的行为,一部分为作者的感悟。依据那句文章秘妙语句,教学要围绕缤纷世界展开,安静行为的体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体会了安静的行为,作者的感悟也就内化成了读者自己的感悟。

(三)文字秘妙——活

王崧舟老师强调:“我觉得,‘言语秘妙’是实现读写互动的一个支点。作为阅读,要理解‘言语秘妙’;作为写作,要运用‘言语秘妙’。”王崧舟老师提到的秘妙是文章语句和字词的秘妙、情趣、神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孩子理解“言语秘妙”?该如何活鲜“言语秘妙”词句之生命?语文不是知识的堆砌,语文是以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她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卷,读起来是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歌曲。我们要咬文嚼字地品,创设情境地悟,不是理性的分析。在教学中“穿梭”、“流连”、“悄然合拢”、“张望”等词的教学在具体情境感性化下体悟。如教学中“悄然合拢”一词,我先让孩子们做做体会此举的简单容易,再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是否也用这个动作拢住过蝴蝶,紧接着我让孩子们闭眼听老师配乐朗读“拢蝶”的课文第四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孩子置身花园中感悟安静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写作用词的妙处。

上一篇:餐饮之礼讲话稿下一篇:学校2012年度党支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