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2024-06-20

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共9篇)

篇1: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道路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促进当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族文化应当适应全球化潮流,立足本土,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博采众长,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

作 者:胡洁雯 刘芳 Hu Jiewen Liu Fa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刊 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6)分类号:G03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篇2: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论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的碰撞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中西文化的`碰撞.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渗透、中西价值观的碰撞、网络传播和英语全球化的影响.我们要抓住机遇,迎对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 者:吴丽芳 WU Li-fang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刊 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JIAK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9(1)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中西文化碰撞   机遇   挑战   民族文化复兴  

篇3: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关键词:双语词典,文化全球化,权力差异,文化身份

一、引言

词典不仅仅是语言学著作, 从广义上讲, 词典还是一种文化研究的产品, 词典忠实地储存与反映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双语词典涉及两种语言, 也就涉及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从文化的角度而言, 双语词典具有重大的意义, 不仅承担着引进外语文化的任务 (目的语—源语内向型双语词典) , 同时还肩负着向外介绍本土文化的重任 (源语—目的语外向型双语词典) 。鉴于此, 本文试将双语词典纳入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研究的视阈, 将视角投向双语词典文本以外, 追问特定的文化语境在词典文本里词目、例证以及译义方法的选择上所发生的制约作用, 以期发现双语词典文本中体现出的权力差异和文化歧视。

二、文化全球化与语文词典中的文化权力差异

作为当代学术话语之一,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是指“当代人类社会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 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的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 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而这意味着异质文化和文明的差异将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地区间冲突的主要方面。文化冲突必然涉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从当前的世界文化现状来看, 西方文化仍居于明显的强势和主导地位, 而东方则处于弱势地位。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中, 西方一直扮演着“输入”的角色, 对东方实行着文化殖民统治。

东西方这种不平等的文化权利差异或明或暗地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产品中。曾泰元等列举了OED2中有关中国的书证, 真实地展现了西方视角之下的东方 (中国) 。例如,

中国佬…的确状如玩偶, 长着一张长长的黄脸。

这些例证反映了单语词典中的种族主义, 以及西方对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的扭曲, 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权力关系。

三、文化平等对话的诉求与双语词典编纂

1. 文化平等对话的诉求

通过以上例证我们看到了西方视野下模式化的中国 (东方) 。东方被构造并被介绍到欧洲, 结果是东西方处以一种不对称的文化权力关系, 西方是中心, 东方则是边缘。可想而知, 这发出的一个信号是:强势的西方文化在对非强势的东方文化进行“脱色”处理并使其面临灭绝危险。因此, 在全球化背景下, 怎样保留民族文化的深度, 弘扬文化的民族独创风格, 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文化全球化的目标要求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 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解构当今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者试图借“全球化”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策略, 真正实现多元共存互补。换言之,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所寻求的是与西方对话, 而不是对抗, 是一种文化平等对话的诉求。

2. 双语词典与平等文化话语关系建构—以汉英词典编纂为例

双语词典编者要利用双语词典文本这一阵地, 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 从而建构平等、互敬的母语—外语文化话语关系。对于母语—外语的外向型双语词典编者, 尤其如此。这是因为此种类型的双语词典很大一部分功能是服务非本族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 向学习者展示源语语言文化, 故编者更应利用这一文本形式, 重塑民族形象, 强化自身的文化身份。为做到这一点, 编者可以采用一些策略, 以下本文试图以汉英词典编纂为例来说明。

(1) 词目、例证选取

赛义德提出东方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的途径之一就是要进行“文化反抗”, 消解西方话语霸权, 从西方手中夺回自己的话语权。可利用的手段包括重写宗主国经典、重新命名山水、拥有文化和自我再现的权力等等。东方只有重新塑造、再现自我, 才能获得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进而东西方之间的权力张力才能逐渐趋于平衡。据此, 汉英词典编者可以在选择词目和例证时, 选择那些可以反映中国积极向上形象的词目、例证。例如, 经济方面可以收录“高速铁路” (high-speed railway, 中国的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西部大开发” (Western Development) 等等;科技方面, 如“神舟飞船” (Shenzhou spaceship) ;社会生活方面, 如“菜篮子工程” (vegetable basket program, non-staple food project) 、“保障性住房” (indemnificatory housing) 、“春晚” (Spring Festival Gala) 等等。

汉英词典编者更要选择那些反映当今中国状况的正面、积极的例证了。《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为了反映时代特点, 采用了一些新的例证, 如:

由对比可见,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编纂者努力展示当前人们新的精神面貌以及这个社会多元的文化生活方面。在编纂理念上,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摆脱了人们深层意识中的政治文化情结, 通过以客观的态度展示这个多元社会的多方面特点, 可以为新世纪的国内外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全新的文化信息。

(2) 翻译策略选取—文化局限词异化翻译策略

双语词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源语和目的语共现的翻译文本, 编纂者要自觉抵制词典文本翻译中的翻译暴力, 自觉抵抗强势文化的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念, 彰显少数族话语所蕴含的价值差异。这在处理词典中的文化局限词时, 尤为如此。在翻译文化限定词时, 译者要尊重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独特性, 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从而尽可能保留源语文本所含的异域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 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若使用归化策略, 则会抹杀源语文化的民族色彩, 使词典用户误以为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理念。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则对文化限定词采用了异化的策略, 彰显出了汉民族文化的个性。如: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编纂者所使用的音译、直译等异化翻译策略, 忠实地在译文中再现了源语文本信息内容, 让读者了解到富有异国情调的源语文化, 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

四、结语

正如陈原先生所言, “一部大型汉英词典问世, 它的意义不止是多了一部比较可靠的互译工具书, 它还有更深的一层涵义:它意味着东西两种文化传统和东西思维方式在接触, 在对话。它将引导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也将引导中国更好地去了解世界”。双语词典的文化意义可见一斑。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关照双语词典的编纂, 就是要发现双语词典文本中隐藏的文化权力差异。但是, 文化全球化的终极目标不是以民族主义对抗西方霸权, 而是促成东方和西方二元对立的消解, 平等对话, 相互尊敬。从这个意义上讲, 双语词典编者就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要利用双语词典文本这一载体, 强化自身的文化身份, 最终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外语学刊, 2002, (1) .

[2]爱德华赛义德 (Edward Said) .东方主义再思考[C].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3-21.

[3]曾泰元, 赵连振.试论英语词典里的中国形象变迁—兼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第5版) 》中国例证的选择[J].辞书研究, 2001, (3) .

[4]张柏然.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 2002, (1) .

[5]王家传.2001.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J].厦门大学学报, 2002, (3) .

[6]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篇4: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关键词:小提琴 民族性 全球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083-03

音乐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并且渗透到了整个音乐作品之中。中国小提琴中的民族性就能够具体表现为反映中华民族本质力量的民族文化意识。从音乐的历史实践进行分析,音乐的民族化是外来形式在该民族中进行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并能够有效反映出现实生活,以及体现出本民族独有的思想感情。通过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能够使得该文艺作品更加具有民族气派以及民族风格。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小提琴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拥有能够体现出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

一、题材的民族化

音乐艺术是人民的生活、思想以及感情的一种具体体现,并且和民族习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全世界的音乐在基本理论以及形式上都大致相同,但是其具体的表现风格则都拥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悠长历史也诞生了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并且对小提琴的在本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得其打上了中華传统文化的烙印。

民族的音乐题材是音乐家继续创作时的永恒源泉,而中国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都非常重视其创作题材的民族化。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之中,对于民间音乐的素材选取也非常重要。中国的小提琴作品多是运用了戏曲、民歌以及民间乐器素材来继续创作的,而在音乐题材的选择上面,也多是运用一些具有浓厚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情习俗。比如小提琴家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就是运用了山西北部《城墙上跑马不回头》为主题进行创作的。

音乐题材作为音乐作品的基础材料,也是该音乐形式能够进行民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至于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够进一步实现音乐题材的民族化,并能够奠定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坚实基础,使得其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比如张洪岛所创作的《古曲》就是改编于传统曲牌《汉宫秋月》,并且完美再现了一个短小的、用连续的颤音来演奏了两个八度下行四音列的华彩乐句,并且具备了民间艺人在演奏高胡时即兴发挥的这一手法。而小提琴曲《新春乐》则是运用了欢快的节奏与旋律,来描绘出我国人民在欢度春节的过程中其欢欣喜悦的心情,这也是在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卖扁食》的原型材料上进行进一步加工而创作的,该乐曲的音调朴素欢快,其主体也活波跳跃,并且具备浓郁的地方风格。小提琴曲《新疆之春》则体现除了一种乐观豪爽的感情,其演奏时流畅奔放,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民族音乐风格。该乐曲分为单三部曲式,通过钢琴伴奏的巧妙配合,把新疆人民拨打手鼓时纵情歌舞的形象充分描绘了出来,并且收到了非常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风格的民族化

风格作为艺术作品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评判该艺术作品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世界音乐史上,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民族的艺术都应当具备有该民族的风格特征,但是形成这种民族化艺术风格则是由该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来共同决定的,并且需要体现出该民族自身的审美理想以及审美需求。构成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是音乐语言。音乐艺术的乐汇以及旋律是音乐语言的基础,并且是民族风格的本质存在。通过对民族风格的强调,一方面能够准确表现出该民族的生活风貌,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音乐与该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发展的途径以及审美观点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前者注重于意境的留白,创作过程中的随意性也相对较强。而后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形式则比较严谨,并且拥有很强的逻辑性。中国的小提琴乐曲也在以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格逐步融入到世界之中,并且在发展过程之中与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表现的手段以及手法也与西方的小提琴音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中国的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指的是运用我国民族的音乐风格,并且在西洋小提琴的原有技巧上面来结合中国民族乐器的激发,来使得小提琴的表现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出一种新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奏风格以及特点。通过与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的融合,能够有效体现出推陈出新的创造思想,并可以进一步拓宽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领域,并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接轨。

中国的音乐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都特的规律以及审美观念。而中国的小提琴艺术也与钢琴等外来艺术相同,走上了一条比较成功的民族化道路。现代的中国小提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形态,并且能够借助于外来的乐器将中国的传统音乐进行进一步发展。这里的传统音乐指的是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音乐形式,其中包含着古代的歌曲、民歌、戏曲以及民族器乐等多种形式。

依靠中国传统民歌、风俗所创作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有很多,并且有着以下几个类型:一类是根据我国民歌或者民间音乐的音调素材来创作的小提琴曲,比如说马思聪的《山歌》,杨善乐的《善乐》等;第二类则是借助于整首民歌或者民间音乐来继续创作的小提琴曲,比如说高世恒的《海边行》;第三类则是借助于中国民间乐器而移植改编的小提琴曲,比如说杨宝智在原竹笛曲上改编的《喜相逢》,这首小提琴曲沿用了笛子曲的结构,也就是在一个主题上加三个变奏共四段,并充分表现出了乐曲内容中大团聚那种热闹欢腾的画面。这首小提琴曲《喜相逢》也是当年小提琴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技巧的民族化

演奏技巧作为体现出艺术风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音乐艺术的表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演奏技巧的民族化这一方面,中国的一些小提琴作品主要是学习以及运用了民乐的演奏手法,比如说一些作品中就运用了滑音以及弓法等,这些演奏手法的合理运用,也能够为小提琴这门音乐艺术的演奏开拓出一个新的天地,并且可以进一步扩大世界传统小提琴的表演艺术。

nlc202309091404

在运用外国作曲技法以及发挥出外国乐器演奏技巧的前提下,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结合,能够使得中国小提琴的演奏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作曲家通过与小提琴演奏者继续合作,来对小提琴的表现技巧进行掌握以及了解,并能够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加以应用。比如作曲家陈钢所创作与改编的一些小提琴演奏作品《苗岭的早晨》《阳光普照着塔身库尔干》等,都能够在充分发挥出小提琴自身独特的音色与技巧这一基础上,来将民族情怀丰满的表现出来。比如小提琴曲《梁祝》就能够根据情感的要求,来模仿出古筝效果的弓法,并可以在一连串的迂回级进音型之后,存在着八度关系的两个顿音,从而模仿出琵琶扫弦效果的弓法。在《梁祝》小提琴曲中“抗婚”这一情节中,还需要将其演奏出琵琶扫弦的激昂,还有的民族乐器在具体演奏过程之中,具有着即兴演奏手法中的各种装饰音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滑音,这些也都是运用小提琴来演奏中国作品过程中所需要借鉴的部分。滑音作为一种具有戏剧性的歌唱模拟滑指方式,其具备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并且相似于民族歌唱家们感染肺腑的演唱。《梁祝》中小提琴的滑音在一般的西洋乐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并且只有在民乐的二胡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拉弦乐器之中才能够产生出这样的效果。在通过对滑音进行合理的加工融合之后,就能够使得其效果既适合于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又能够与整部音乐作品的风格吻合在一起,从而变得更加的符合中国神韵。

一些小提琴作品在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这一基础上,来将交响乐的表现力进一步丰富,通过吸取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也能够将该乐曲想要表現的形象深刻刻画出来。

此外,杨善乐在小提琴曲《夏夜》的主题旋律弓法、指法选择上面,也吸取了我国一些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特点,其神韵也与中国的传统音乐非常接近。作为我国第一首专门为小提琴曲而创作的民族化独奏曲,《夏夜》也被一些音乐界的专业人士评为了富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这首小提琴曲根植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土壤之中,并在汉族民歌中汲取充足的养料,并且能够在汉族民歌之中汲取到充足的养料,来将民族乐器的大筒演奏特点移植到小提琴上面。可以说在我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夏夜》这首曲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并且能够为我国的小提琴民族化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作曲家们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出小提琴自身的丰富表现力,还需要注意到相关旋律的器乐化,这样才能够使得该作品具备有器乐化的特点以及民族特色。

中国民族的历史、语言以及文化习俗都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思想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人们独特的审美习惯也会对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来使得小提琴艺术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中国的小提琴曲要想走入世界不仅需要数量众多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小提琴曲目,还需要拥有一大批既能够掌握国际比赛曲目,也能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点的小提琴演奏家。

四、结语

中国在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其最终结果也表明小提琴音乐能够很好的贴近中国人的音乐欣赏品味,这也为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大众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民族音乐作品进一步焕发了活力,并且具备了新的美学品质,从而达到进一步扩宽民族音乐创作道路的目的。通过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不仅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还能够对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因此说中国小提琴作品不仅仅是东方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结晶,其本质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桂昭兮.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与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年.

[2]王轶娜.马思聪小提琴《绥远组曲》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谢颖.中国小提琴民族化道路的重要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篇5: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摘要:瓷器是最古老、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品之一,通常是将黏土烧热变硬而成的器皿和工艺品。龙泉青瓷就是浙江龙泉人民利用地理优势和智慧所制造的瓷器珍品。发展龙泉青瓷文化,不仅要继承传统工艺,而且需要吸收现代先进文化理念。本文将从汲取传统工艺精华,弘扬龙泉青瓷文化;革新设计理念,打造青瓷品牌文化;创造独特的陶瓷艺术造型,做好外包装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全球化文化语境下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拓展方案,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健词:全球化文化语境;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传承;拓展

1前言

龙泉青瓷兼具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特征,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享有盛名,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民就烧制出了美观的青瓷。南宋时期,龙泉窑日益兴盛,龙泉青瓷透明如镜,光亮莹润,明彻如冰,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工艺的发展,龙泉青瓷制品更加精美。基于全球文化语境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必须重视继承传统工艺,革新设计理念,创新陶瓷艺术造型,提高龙泉青瓷制品的审美价值。

2汲取传统手工艺精华,弘扬龙泉青瓷文化

让龙泉青瓷制造工艺在全球化语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汲取传统手工艺精华,研究龙泉青瓷发展史,继承不同时期的青瓷制造经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民就运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优势与自然条件,汲取瓯窑、越窑和婺窑的陶瓷制造工艺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皆为灰胎青黄釉,莲瓣碗、鸡冠壶和鸡首壶等青瓷制品呈半透明状,由黄色、绿色和青色三种颜色的铅釉组成,所制陶器上往往绘有美丽的花朵和精美的图案,凝聚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

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青瓷制造工艺日臻成熟,出现了淡青色釉,釉药已发展成熟,烧制温度充足,所制青瓷质地坚硬而薄,线条流畅,杯盘、碗碟、酒盅、瓶罐等青瓷器皿使用也极为普遍。而且,北宋龙泉窑所制造的瓷器底足满釉支烧,釉色呈天青、粉青、卵青、天蓝和月白色等,工艺精湛,色泽高雅。民窑所制造的青瓷主要包括杯、盘、碗、壶、洗、盏等日用品,具有器型端庄,制作规矩的特点。酒杯与茶杯多为浅青色;盘的装饰较少,以粉青和月白的釉色为美;碗的典型特征是器身矮而宽,口大底小,胎的上下厚度相差不大,最为著名的有花口斜腹碗和莲花瓣纹碗;盘制作精湛,就传世品来看,有圆盘、花口盘、花瓣式盘、倭角盘和折沿盘等;壶多为倒流壶,长颈双凸弦纹,贴塑弧形柄,椭圆体呈瓜菱形,壶底中心有进水孔通体内,构思奇特;洗造型规整,制作精巧,有圆形洗、花口洗、花式洗和叶式洗等;盏基本造型为敞口、直腹,圈足矮小。在设计现代青瓷时就可以综合北宋龙泉窑日用陶瓷的制造工艺。

到了南宋,随着经济中心的南迁,青瓷设计又是一次新的发展,窑厂多达260多处,民窑所烧制的瓷器外壁多刻以简单的莲花瓣作为装饰,内壁往往刻有辐射状直线花纹,具有造型多样、注重装饰、刻花线条流畅、釉色莹润和开片密布等特点。不少青瓷碗中心大多印有荷花,内壁刻有协调、流畅的水藻纹。在此阶段,龙泉窑所烧制的日用青瓷有罐、盘、碗、碟、壶、杯、枕等,有的送于官府和皇室,也有大量的青瓷器出口国外。南宋龙泉青瓷刻花装饰此时也达到登峰造极,在盘碗内刻有萱草纹的极多,线条极为流畅。刻画水塘游鸭的更具匠心,亦有海水游鱼、莲花、缠枝石榴以及龙纹图案。此时的印花已兴起,盘内的缠枝莲荷、缠枝牡丹、龙凤纹饰美不胜数。民窑青瓷也讲究内外同刻,传承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就可以借鉴这种传统工艺。

另外,在继承传统青瓷手工艺时应注重突显瓷器的传统纹样设计风格,在传承南北朝的青瓷技艺时,所设计的花纹应简洁秀逸,色泽应该较为清淡,这样能够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对于北宋青瓷工艺,纹样可以搭配莲花、梅花、兰花、竹子、菊花、鸟鹊、牡丹、山水以及龙泉独特的美景,使画面布局更加清晰明快,又不失雄浑古朴。南宋文化较为清新、秀美,在传承南宋龙泉青瓷传统工艺时,应重视制造小巧、精细、玲珑的器皿,使青瓷纹样的填色鲜艳而不失文雅,光润透亮。例如在为青瓷设计芝兰纹样时,将青瓷纹样装饰与刻花、印花、磁塑、浅浮雕等结合起来使用,使芝兰纹样更为逼真而美观。而且,要注意南宋青瓷花纹装饰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多为缠枝花卉。另一种是以较为舒朗的花纹为主题,只在陶瓷器物的口、颈或者底部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出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

3革新设计理念,打造青瓷文化品牌

北宋龙泉窑所烧制的青瓷盘极富艺术魅力,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变化多端的器型和优美的线条。不仅有常见的圆盘,也有花口盘、花式盘和折腰盘等。传承与发展龙泉青瓷民?g手工艺,不仅可以集合北宋青瓷盘的艺术造型,而且应该密切结合龙泉窑青瓷的胎体和各种釉色工艺。部分传世青瓷制品胎色呈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与黑色,釉色呈米白色与米黄色,釉面光洁如同敷粉。此外,釉面出现裂纹原本是缺陷,而龙泉青瓷却有创新性设计,即以这种缺陷为装饰,用它来美化青瓷制品,这种创新拓展方案最为高超,不少青瓷制品的裂片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粗者如铁丝,细者如蚕丝。而且它还在裂纹填以颜色,使其呈现出金色或者红色,故有“金丝铁线”的美称。目前,如果传承这种设计工艺,就能够使青瓷釉色更为莹润,为青瓷器身设计不同的大小纹片,使其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美。需要注意的是,青瓷花纹的色调与釉的化学组成和熔融温度有关,为了使青瓷花纹装饰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釉的熔融温度不能太高,但是,透明度要更好,因此,要把握好釉灰的用量,釉灰过少会影响青瓷花纹的色彩效果,过多就会使花纹颜色发灰甚至发黑。

元代创烧出了著名的釉里红瓷器,推动了青瓷制造工艺的进步。釉里红的装饰方法有绘画、刻划、凸贴、雕塑等,绘画方法包括双线勾勒和渲染,构图有简有繁,绘画山水人物多运笔简练。渲染或于轮廓外涂染,形成釉里红地留白纹饰,或于刻划线内施红,也有大片施红的,将釉里红与传统青瓷工艺相融合,形成了青红相应,青如柳色、灿若桃花。而且,釉里红除了白釉地以外还有豆青地、天蓝地、黄地、浅绿地等,使青瓷制品青中泛黄,呈现出流光溢彩。而且,红色象征着吉祥与喜庆,传承与拓展龙泉青瓷文化,就可以结合釉里红瓷器制造工艺,创作寓意美好祝福的青瓷制品。

品牌是用于标明商品所有权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标志,可以是词组、字母、数字、图案、名称、产品的形状或者其他外观、包装或色彩组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品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设计高档龙泉青瓷品牌有利于提升龙泉青瓷的文化市场竞争力。打造独特的青瓷文化品牌,可以从色彩、造型、包装、纹样、品牌标志、风格等领域提升青瓷工艺品的视觉美。

此外,在设计青瓷造型时要注意保持传统的对称美和韵律美,使青瓷品的构图对某一点、某一直线或者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相互对应,以保持均衡的韵律美。在设计纹样色彩时,可以结合青瓷故有的特色、传统手工艺以及当代人对色彩美的追求,使用对比、调和、变化、统一以及色彩的寓意象征来搭配青瓷艺术品的色彩。例如先在高温烧成的青瓷上勾出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填一层“玻璃白”,再用乳香油或者水调匀的色料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与渲染,最后入炉烘烤。这样所烧制成的青瓷颜色会更加透明,质感光滑、柔软。如果在烧制青瓷时施入粉彩料,适量添加含有铅粉的玻璃白,就可以使青瓷胎体更轻,釉质莹润,底部釉色呈青中闪白,陶瓷内壁会呈现浅鹅卵青色或者白中闪青,花纹装饰渲染柔和,生动活泼,色彩更加鲜亮、夺目而自然,青瓷制品的审美价值也会随之提升。

4创新青瓷造型,做好外包装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以青花瓷最为著名,这种瓷器以钴作颜料在白釉下绘花纹烧制而成,从传世器物来分析,青花瓷在元至正年间已经成熟,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制造技艺达到了更高水平,明永乐、宣德年间的瓷器所用青料大多为苏麻离青,这种颜料所烧制的青色常带有黑褐色斑点,因此,永乐、宣德年间的陶瓷花纹装饰画面渲染生动,酷似水墨画。到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青料则改为回青,这种颜料蓝中泛紫,色泽浓艳,并且在瓷器烧制中,工匠多将青花与刻花、印花、磁塑、浅浮雕、没骨画法等结合起来使用,使瓷器上的花纹栩栩如生。在清代康熙年间,珐琅彩和粉彩传入中国,并与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使瓷器花纹装饰达到了更高水准。在创新与拓展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时,就可以吸收明清青花瓷的制造工艺,在器具上绘制梅兰竹菊、荷花、鸳鸯、喜鹊、牡丹、蝴蝶、鲤鱼等图案,配合中国书法与古诗词,并综合使用刻花、印花、堆塑、浅浮雕、剔花、镂空、磁塑和没骨画法等技术全面提高现代青瓷制品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使青瓷制品具有多样态的美感。例如在设计一套青瓷茶具时,不能给茶壶和附带的几个茶杯绘制一模一样的图案,应注意描绘牡丹、梅兰竹菊、荷花、茶花、鸳鸯、翠鸟、喜鹊、蝴蝶、锦鸡、鲤鱼、风筝等多种不同的花纹,配合相应的中国书法艺术与诗词(如为装饰有兰花纹样的青瓷配以郑板桥?《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以此集中体现青瓷手工艺的传统文化美),也可以设计不同造型的青瓷茶杯,使整套茶具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此外,传承与创新龙泉青瓷手工艺,理应适当打破标准化与批量化的要求,赋予青瓷制品以现代文化内涵,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文明生活的精神情感追求,突破传统固有的设计造型,创作不同形态的青瓷制品,使青瓷工艺更加具有多样态的美感,不仅可以在青瓷用品上绘制象征传统文化的花鸟虫鱼,而且要将现代文化符号融进图案中。例如在日用青瓷器皿上绘制奥运会吉祥物、市树、市花、现代语言文字或者描绘各种当代民俗风情画与都市写意画,为陶瓷用品赋予新的文化理念。在烧制青瓷时,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工艺,予以合理的创新与融合,在青瓷工艺中借鉴珐琅彩和粉彩工艺,用双勾填色法和一笔点化法来描绘青瓷花纹,并精心为花纹沟边填色,使青瓷花纹装饰更为鲜亮、灵秀和飘逸,纹样的画面也更加富有真实感和立体感,色调柔雅而明朗。

另一方面,?τ诘贝?商品来讲,包装是一种艺术和内在品质,也是商品的外衣,传承龙泉青瓷艺术,也需要做好包装,为主流青瓷品配以完美的包装艺术,例如为古今文化结合的茶具、酒器、花器和食器搭配富有文化气息的外包装盒,在盒内附以证书和详细的说明书,阐明龙泉青瓷的文化价值和民间手工艺技术,以此有效促进龙泉青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且,古代龙泉瓷器的纹样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在编撰说明书时,可以结合这一点对青瓷的花纹寓意及其内涵予以解释,例如将装饰有芝草与香兰纹样的青瓷描述为:清朝广泛流传“芝兰之交”的佳话,清新、秀美的青瓷兰花纹装饰主要是用以传达君子不同流合污、不慕荣利的品性,表达了“芝兰之交事事见喜”的美好祝福,体现了文明、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不仅有助于推动龙泉青瓷包装工艺的创新,而且能够促进青瓷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结束语

篇6: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现代语境下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寻求相关的理论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针对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应围绕经济建设的重心,理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作 者:何玉嘉 HE Yu-jia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刊 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8(1) 分类号:G03 关键词:民族文化   生态保护   多元化   经济活动   可持续发展  

篇7: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而且给各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使中华民族文化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必须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应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民族能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一个民族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本民族文化振兴和发达,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此外,我们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又要防范民主中心主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民主中心主义是必须摒弃的一种错误思想观念。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华民族文化;文化自信;民族中心主义

【正文】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理论最初虽起源于经济领域,但其影响却大到涵盖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是一个不可逃避也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的国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建立民族自信,怎样防范民族中心主义?本文就这些问题在此略陈己见。

(一)全球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中华民族文化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全球化浪潮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某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观念表达。如果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被改变,那么,作为上层建筑文化也必然会随之改变,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国际间的频繁流动,而且也带动了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学艺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交互碰撞,促成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观念意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和相互转化,从而在文化发展方面呈现出某种同一化趋势。随着全球交通的更加便捷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使各国文化消费种类、文化消费时尚、文化价值观念日趋国际化,这有利于各国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韵快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是全球文化产业的龙头,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也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良好机会,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也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以产业化形式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瓷器、丝绸、大熊猫、毛笔字、孔子学院等这些“中国式”产业的国际化都体现了文化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中国文化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各民族文化,融汇百家,博采众长,使文化更加现代化,多样化。

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又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1-

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显现,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其文化强势,竭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有优势,使得依托网络传播的文化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相互性,变成了不对等的和单向的渗透,从而使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文化认同困境产生。伴随全球化而被推销到全世界的不仅仅是牛仔裤或美国大片等实体商品,同时还有这些产品所附带的美国文化。这会削弱中国的文化基础,使输入西方文化的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混乱,表现为目的的丧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和传统的破裂。面对美国影视文化不停顿的狂轰滥炸,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的扭曲,甚至遭受一场严重的劫难。文化的侵略扩张使我国社会变得极度脆弱,抹杀我国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

(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承挑战的根本措施:民族自信的建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此外,我们要学会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更加丰富新时代的中华文化。同时,我们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与其他文化共建当代的世界文化。但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最根本措施还是民族自信的建立。一个民族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不仅关系着民族文化本身的振兴和发达,而且关系着整个民族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世界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国防力量等硬实力积累的结果,而且也是文化、教育、心理等软实力发展的结果。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更加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把文化看作仅仅是从属于经济的附属,更要把文化看作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赋予更加重要的地位。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华民族以举世无双的生命力,创造了五千年之连绵不断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厚重的中华文明。我们要以批判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忠实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着眼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创新,积极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作为后发展中的中国,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仅仅有利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的物质层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西方政治制度、道德思想、价 值观念等文化层面的冲击和挑战的风险。

中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是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只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先进文化,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就一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以“既富且贵”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中心主义需防范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①广义上说就是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William Graham Sumner)给它下的定义是,“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总之,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偏爱本群体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标准,用否定的态度,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所有文化及其成员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中心主义,人类学被认为是一门民族中心主义最少的社会科学。

以前,由各种族形成的各个文化群体之间由于地理的隔离,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甚少,不同文化之间无法客观地相互认识和评价,就产生了这种有自大倾向的民族中心主义。

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民族情感是一种纽带。这种纽带通过扩展个人活动领域,使权力有可能加强,并通过设立明确的理想来扩大合作的群众数量。这种情感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面。但是,这种情感无论在各处都表现出对外有一种攻击性的偏执,极其强调和注重自身的价值和利益。由此,民族中心主义产生。也就是说,对它族的歧视没有任何理性原因,只是一种情感,赞扬本族的优越,以激起成员的团结。这种情感如果过度,就可能引起群体间的冲突。

防范民族中心主义应做到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和胸怀接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要认识到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的体系。一切文化价值都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相等的。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应该摒弃的思想观念。

【尾注】①民族中心主义定义出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李素萍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陈海燕

篇8: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一、文化的传承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已经成为了世界性课题, 吸引了许多人来探讨, 青年导演韩万峰也用自己的电影《青槟榔之味》来诠释对这个深刻话题的看法, 这个首部表现当代黎族人民生活的电影也为黎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解释。经济的全球化以后带来了文化上的全球化观念, 并且带来文化上的认同, 另一方面, 全球化给文化带来了价值观的趋近化, 审美的同质化以及意识的潜移默化。

《青槟榔之味》这部影片记录了传统的黎族人的生活和语言文化, 从展示黎族文化影像的角度来看, 这部片子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影片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非职业的演员, 并且在同期声的处理上全部采用海南普通话与黎语, 这种做法使影片非常具有原生态的风格和气息, 并且使得黎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播。同时, 影片追求的是纪实风格, 用镜头语言将黎族民族特征、风俗民情以及传统文化很合理的表现在了荧幕上。片中将全球化语境下的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归结在了学英语还是学黎语的矛盾上;过多的强调东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 进而更好的揭示在全球化形势下文化之间的冲击力。

《青槟榔之味》这个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个“槟榔之乡”海南保亭乡村的一个普通的黎族家庭, 整部影片不是在单一地叙述对黎族文化的传承, 而是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叙述方式, 通过东西文化冲击的对比矛盾使得黎族文化从多个侧面展现其在全球化下的传播与发扬。

片中主要以立春一家三代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最后的转变为主要线索。立春在这里便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 由刚开始少女的青涩模样到乐于帮“姐夫”王清林积极传播黎语文化, 再到不愿意学习外来的英语而去跳黎族传统舞蹈, 以及最后自己下定决心去深圳闯荡, 导演对这一系列的呈现便是对黎族少女立春的一种潜意识里的定位。刚开始懵懵懂懂的少女代表的便是黎族文化刚开始的从无到有乃至到发展成熟;对外语的抵抗便是作为代表的她对黎族文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传承的方式, 也体现出了她的内心里对这种东西方文化矛盾冲击的一种抵抗心理, 是一种黎族文化的代言;最后立春去深圳进行学习无疑是在暗示黎族文化的一种被替代、供别人观赏与这种文化的衰败。 影片这样塑造立春这一人物形象, 既体现了这位黎族文化的“代表”积极地去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 又体现了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变化, 也是她从理想走向现实的一个过渡。

另一方面从王清林作为一个本本分分的乡村教师来说, 他平常的教学活动就是对黎语及黎族文化的传播, 但是导演却用反面的技法来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以一种悲剧的形式贯穿在全剧中。他所支持和大力传播的黎语教学几乎没有学生来上课,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 还是要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片中王清林上黎语课时与立春一起带着学生玩游戏, 通过镜像语言使他更加渺小化并且也更大程度的显出无助感, 最后政府的介入和立秋回家才使得他的坚持有了回报;这种由悲转喜的语言叙述风格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富了起来。

“把黎族语言面临的困境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去思考, 语言的生存危机预示了黎族乃至多民族的中国文化在今天面临的困境”。然而这个影片也是导演对于黎族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惋惜与无奈, 也正如导演所说的:一曲伤感的挽歌。在这两个人身上也简化的勾勒出来黎族文化的命运和最后的走向, 但是, 对于包括黎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说, 文化、世界在发展的同时, 自己的文化也在传承, 只不过一个是在本族, 一个是在全世界。在韩万峰眼里全球化的发展下黎族文化的被迫压制而不得不摆在博物馆里, 便是一种莫大的惋惜。

二、黎族民族特性

影片在表现黎族民族特性时采用一种纪实的原生态方式将黎族民族特性、民族风情、黎族村寨的生活形态都尽可能的原生态化。导演韩万峰说:“我的这几部民族电影首先从选题和立意上避开了经典民族电影的叙事模式, 把镜头直接对准了当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最普通的群体生活, 用电影剧情的方式把他们的生活回归到真实中来, 也许, 这样无戏剧强度的情节会失去一些观众, 然而, 我却得到了一个民族最真实的生活的一面”。“追求影片的纪实性、真实性, 最大可能保留影片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一种美学追求, “而导演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处理和拍摄手法来达到这一美学追求”, 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黎族人民的民族特性。

(一) 质朴、善良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选用海南黎族人民来演绎, 最大程度的体现出真实性。主人公立春刚开始出场给人的感觉便是一种纯洁、朴素、善良、漂亮的形象;这一形象便是对黎族民族特性的一种定义。学习和情感经历一波三折的立春, 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侧面叙写黎文化的同时, 也是对这个年龄段人物的一种性格定义。槟榔园里跳舞的她在镜头语言描写下就好似青槟榔, 虽青涩但有自己的梦想, 时而梦幻时而真切, 却也始终保持着那份质朴与善良。青槟榔的这种象征手法也是对立春人生的一种体现, 青涩就寓意着她的暗恋和她感情表达的方式;槟榔就寓意着这个新时代结的果实势必要比其他人肩负的使命重, 也是对她这个黎族“代言人”的一种笃定;片名里的“味”字则寓意着她在传承黎语及黎族文化时的所得所失所感。这种三重合一的转述方式也是导演想要呈现的一种结果, 在人物身上勾勒出文化乃至民族的命运转化。

(二) 坚强、执着

片中姐姐立秋的所作所为便是一种坚强、自我的表现。在文化传承方面导演没有用任何过多复杂的镜头语境来表现, 而是过多地用固定、特写、全景等, 这种做法是在叙述姐姐为代表的成熟人物的一种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虽然立秋为代表的这一代人面对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各种诱惑倔强地坚持过, 也动摇过, 但最终还是发现深埋在骨子里的民族的根。站在姐姐对立面的姐夫王清林便是在反式挣扎的情况下更多的对这种无奈坚持的人的一种鼓励。与其说王清林是古板不如说是自我薄弱。影片中王清林不管别人怎么评价, 始终坚持黎语教学是对其坚强、执着、努力地传承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赞赏, 也让人对这个乡村教师表示由衷的敬佩。如果说立春是黎语传承的“代言人”, 王清林便是黎语的“继承人”。他以传承黎语和黎族文化为自己奋斗终身的事业, 在最朴实的镜头技巧下将这个人物如实的描绘出来, 也是用最平凡朴实的记录方法来反衬出不平凡的人物形象。

此外, 黎族人民还是勇敢的。在全球化语境的影响下, 在民族文化保护、发展, 以及存在消隐可能性的当下, 黎族人民勇敢的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影片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并且70%以上是用黎语对白来叙述故事内容, 更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导演尽可能的保证叙述的真实性和原生态。从小孩到年长者之间的服饰穿戴, 体貌特征, 说话口吻以及性格理念上都是一种实景的记叙, 当地场景的实际拍摄, 都将当地特色的风光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使人更多的了解了黎族当地生活景象、传统服饰与传统人民形象, 也体现出黎族人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一面。电视里的新闻联播采用通过立春的“翻译”再度传播, 更好地将外来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结合, 也预示着全球化形式下西方文化的发展状况。 在展现原生态的黎族当地生活形态的同时, 也随着影片的发展给我们展现出黎族文化生活的一些改变, 不仅仅是人也是当地的民俗。采用平视角, 以及全景、中景固定景别展现出全球化影响下人们生活的改变, 也更好地传达出了黎族质朴而美好的民族特征。

三、总结

槟榔在黎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也可供食用, 更与黎族人民生活中的婚姻礼仪等有着紧密地联系。《青槟榔之味》这部影片经过导演韩万峰的手来将青槟榔这一果实变得形象化, 不仅是对立春由青涩向成熟的过渡, 更是对立春代表下的黎族文化的起起落落的发展历程的一个展述。展现出黎族人民为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所做的一种斗争, 就像王清林所说的“不会黎语的, 还算是黎族人吗?”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 也体现了在目前社会发展, 全球化的趋势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两者之间的一种冲击与对抗, 说明了时代在进步, 文化在发展, 人们在成长的概念。

影片中黎族文化的“代言者”立春和黎族文化的“传承者”王清林, 两者都对黎族文化报以认同, 只不过认同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在外他们都是黎族人, 这也是他们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承认。即使他们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努力表现有所不同, 但都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虽说薄弱, 但是影片将黎族人的形象, 黎族人的特性, 黎族人的服饰、生活方式、民族风俗以及黎族语言都用镜头表达了出来, 不仅是对黎文化的传承, 也是对人们保护和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呼吁, 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

摘要:《青槟榔之味》是导演韩万峰拍摄创作的第一部展现黎族文化现代生活题材的电影。影片70%以上采用黎族语对白来展现黎族的传统文化语言、黎族人民的生活形态以及黎族村寨的民俗风情, 并且从全球化语境下黎族文化的传播、黎族人民的个性特征以及黎族的传统民族风情等多个方面引发了人们对黎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黎族,文化传承,民族特性,全球化语境

参考文献

[1]闻过, 伤感的沉重《青槟榔之味》.电影艺术[J].2006 (6) .

[2]王一川.“中国之眼”及其它——蒋彝与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J].当代文坛, 2012 (3) .

[3]韩万峰.多民族母语电影创作谈, 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篇9: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追求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LI Xia, LIANG Li-qi

(Cunjin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94)

【Abstract】Globalization, while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s faced with the impact of cultural pluralism, resulting in the crises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faith distortion, mental unbalance and behavioral deviation.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e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sports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words】Globalization,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cultural identity

当下,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全球化”成为一种流行语境,为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大融合,科技、教育、信息、文化、经济、政治冲破地域界限,在多元格局状态下相互融合发展。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社会—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化,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元、异质与本土、中心与边缘、主流与非主流、西方與非西方等一系列矛盾错综纠结。但全球化绝不是一体化、单一化,而应是各民族文化的更为自由健康的交流和对话。因此,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正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重识和重建。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体育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体育文化之真,这才能真正使中外体育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而一味贬损、伤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会使中国体育文化的根基受到破坏,无益于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自身的发展,无益于新的现代文明的建设。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保持“本我”的特征?如何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探讨中华民族成员在民族体育文化融合与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探讨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心理倾向—文化认同。

1文化认同、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的含义

认同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对个人或群体而言,“认同”是一种包含着鲜明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的心理趋势,是维系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认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为对自我的身份判断,即“我”在群体中的位置;二为对个体所属群体的价值判断,即群体“是什么”,群体“怎么样”。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相对于该群体而言,个体就是该群体认同的主体,它从始至终都打上了该群体的“烙印”——群体标识,体现着该群体的心理特质和行为规范。文化最能反映个体与群体互动的特征,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认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1〕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资源,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而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乃至任何一个国民来说,文化认同又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社会整合的基础。

最能彰显文化认同特质的是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民族心理、制度、道统观念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当属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其实就是民族认同意识,具体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民族心理素质。〔2〕具体而言,民族认同感是通过一些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形成的,而这些民族文化心理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它是受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而内化成的。〔3〕对于民族成员或者群体而言,他们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和一个民族的思想、精神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集中表现着各族人民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5〕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首先体现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尊严,体现着个体对民族传统文化身份认同的心理倾向,体现着对族内成员思想的整合、视角的整合,体现着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后劲。

2民族体育文化认同产生的背景

2.1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产生的必要条件

中国自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根植于农耕文化的文化传统的基础逐渐销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生存形态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致使维系文化传承的基因谱系和生命链的破坏性解体,造成人们对历史和文化价值认同的共同基础不复存在。〔6〕本民族深厚的文化价值认同根基受到破坏,会使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生态体系的传承基因DNA链条断裂造成精神畸变,发展方向很容易迷失。这种危机的出现最终会破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加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要条件。

2.2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前提

随着“全球化”的渗透,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走向深入,多元体育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本民族范围内,它和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人们现实社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整个世界在体育文化这个平台上变得越来越小。作为母体文明重要载体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着冲突与融合,如果传统体育内涵的意识形态和发展体制不能适应舞台展现的要求,就将发生文化内核层面的话语断裂。〔7〕由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为文化多样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化实现类似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杂交优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文化多样性的存在还为特定文化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8〕文化多样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同时也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应对优秀文化多样性发展要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3民族情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内部条件

民族情感是维系民族文化心理的一条红线,深入到每一位成员心中,渗透于民族文化认同的每一个细节。民族情感包括理想、信念、精神、道德规范等,它是内化在人们心中的集体意识和感情,通过对群体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表露出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其实也是民族情感的流露,它首先是本民族的成员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再将价值取向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情感之中,然后和其他成员一起,将此选择凝聚成一股合力,共同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想和精神追求,这些都是民族情感主导下的文化心理行为变化的表现。因此,可以把民族情感看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内部因素,是形成民族文化心理必不可少的条件。

3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激烈的碰撞,深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行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近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庇护下土生土长的、生态价值良好、开发前景看好的文化形态,但是在与异质文化的冲突与对话中,不免缺乏自信和力量,不免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冲击下发生着位移。

信念失真——“信念”对于个体来说,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对于“族群”来说,“信念”却是无法选择的,因为它是历史的绵延性给定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植根于“族群”的文化、心理与“生活”的方方面面。〔9〕就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到现阶段而言,要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寻找到一席之地,首先强调的是民族成员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但是,随着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为代表的外国体育文化的传入,民族成员在信念选择上出现了飘忽不定的表现,如在瑜珈、跆拳道、柔道与武术的健身、技击功能的选择上,大多选择前者而忽略后者——老祖宗留下的,能代表中国“天人合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项目。虽然“全球化把我们推进激烈的价值冲突中”〔10〕,可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质的传统体育项目被束之高阁,这样的价值选择总是让人辛酸的。

心理失衡——民族文化的认同反映出民族文化心理的稳定性。民族文化自有独特性,但如果把民族性绝对化、本质化,并将文化特性与民族特性绝对地等同,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思考文化问题,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11〕这其实是文化心理失衡的表現,认为本民族的就是优秀的,就应该优于外国的体育文化。前段时间,国内学者围绕武术加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项目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把武术设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以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并在与西方文化的对峙中取得获胜的筹码。其实,武术、太极拳等项目都是蕴涵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国外的学习者如果不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大背景中,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真谛,其招式也与我国手无任何可比性。这种鼓吹“本民族的就是最优秀”的本质主义心态,过早把本土的成长良好的传统项目引入到多元文化格局中,一旦把握不住其发展的方向,便会亵渎传统文化的神圣,容易破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态”环境。

行为失理——文化行为是文化心理的外现。当西方体育文化袭来,“(很多国家)基本思路是集中在如何改善容纳西方体育的条件,这些国家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却被忽视了。”〔12〕当我们把校园集体舞与校园武术相对比,把高尔夫、保龄球与高跷、舞龙狮相对比,也确实发现外来的体育文化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孰优孰劣,日后自见分晓。但是,对于国外的体育项目我们并不是要一味地全盘接收,首先也要分析引进哪些项目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还要考虑不要挤占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空间。如在校园里,引进集体舞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好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多少也对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带来挑战,甚至是挤占武术开展的空间。

以上现象让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前景不无担忧,强调本民族的体育文化认同是对当前信念失真、心理失衡、行为失理的有效补救,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就是要发展危机感,就是要在危机面前保持理性。

4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13〕首先要理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开发思路,保证自身文化基因的顺利传承;其次把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为中华民族子孙的使命,培养民族成员对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完善教育体系,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的意识;最后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吸纳全球化带来的新鲜的文化因子,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7.

〔2〕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1):1-9.

〔3〕瞿林东.黄帝文化精神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N〕.光明日报,2007-04-05.

〔4〕潘捷良.论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价值意蕴的嬗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73-75,70.

〔5〕崔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50-52.

〔6〕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

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15-17.

〔7〕宋亨国,周爱光.论体育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身份〔J〕.体育文化导刊,2006,2:21-23.

〔8〕邓星华.文化多元化与现代体育发展的自主选择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3(8).

〔9〕任文利.生活、哲学与信念——评黄玉顺的“生活儒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3-47.

〔10〕马蒂亚斯·霍尔茨(德).未来宣言:我们应如何为21世纪作准备〔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81.

〔11〕雷健坤.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理论探索,2002,2:23-25.

〔1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

〔J〕.体育文化导刊,2002,1:81-83.

〔1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289-293.

上一篇:汕头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17年考研招生简章下一篇:2009年杨洁篪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