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日子高三作文

2024-06-21

曾经的日子高三作文(共12篇)

篇1:曾经的日子高三作文

曾经那些失落的日子作文素材

曾经那些失落的日子里,在记忆中,在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的时候,也许是有些早熟,抑或是其它的东西,每一天都是同一样的面孔。到现在,不知道那些时候是否过的真的.没有欢笑,只是在记忆中好像一直独自站在一些荒凉的地方的田地里默默地,静静地,看着夕阳一点一点在那片云朵中,慢慢地滑过,当最后的一片余辉也在远方消失的时候,心中不知会为什么就突然之间,变得那么的无助,总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伤,转过身,漆黑的夜。

一个人又默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两旁的树叶在微风中作响,很纯静,在那些宁静的夜里,慢慢的沉寂下来。这么多年都飘逝了,那时幼稚的脸庞而今都长满了胡须,可是心中对那份久违的习惯,依然偏爱,只是再也没有那种心境看着这花花世界,对于现在的这种喧嚣,心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去担负,我更喜欢 站在高高的地方,了望着远方,生命如那涓涓的细流,无时不刻的,舞动着她那修长的身躯。

而终有一天,清澈的水面上,飘满了世俗的尘埃,也终有一天,被太多的淤泥的侵染,湮没在空空的原野。一只野狗,抬起它的后腿,痛快的奔涌着它的细流,侵满了原本清澈的纯粹的人生。周围散发着腥臭的气息。!!

篇2:曾经的日子高三作文

曾经在这儿也有许多人,我们组了一个群,大家彼此交换一些心得,互相提示审稿开始。每夜的一次次惊心动魄。一次次欣喜,一次次流泪,一次次委屈……

因为一些个人矛盾,我早已经退了那个群。群主她其实在很努力的.维护这个群,可我们毕竟只是一群陌生人,没有日积月累,哪里来的喜欢?哪里来的和谐关系?群主的笔名叫程雨,现在不知道她是否还留在这儿,亦或者,因为什么失望透顶,黯然离开。

说起这个群,我刚开始加入的时候对群主有些无语,好端端的建什么群?可当时正是气盛,不屑的加入了这个群,并和群主有了短短几句的聊天。因为我们不熟悉,聊天内容多少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生搬硬套又不合适。如果是我,我早就将这样的人打进”陌生人“这一行列,但是她对我很有礼貌,这也许就是礼貌而又不失风度。

群主结交了一群好友,如果是仅仅我自作多情,在这儿黯然神伤,那么相信他们已经融为一体。qq我一直都留的是小号,所以某次不以为然的登上小号,就发现了那条验证信息。当时我正迷惘,收到这条信息,看到她说得”我很喜欢你的文章”我感觉心跳在加速,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虽然知道这可能只是一条复制的话,例行公事的话……

篇3:守望高三的日子

离上届学生毕业的日子已将近一年了,但当我深夜静坐桌前时,高三的共同经历就如一幕幕清晰的画面时常呈现在我的眼前……

一、牛犊已长成,意气风发时

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努力,我班由入学时的最后一名逐渐在年段崭露头角,到后来以第一名的成绩站稳了脚跟。学生们异常激动和自豪,年轻人那股子意气风发的劲儿溢满了整个教室。我清楚地记得,高三新生报到那天,格外的燥热,蝉鸣声短促而尖锐。当我们班的学生拿着大箱小箱来到教室后,不知是谁先提出要把我们的“新家”好好打造一番的想法,我大声附和,大家马上达成共识。

第二天一早,当我推门走进教室,眼前的一幕让我感动了良久。 教室已经焕然一新,四周的墙上恰到好处地画上了各种彩绘。黑板的正上方是一颗大型祈愿树,旁边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我们班成长的点滴—— “运动会”、“牛顿杯”、“期末考”等等及表态性口号——“再创高三(10)班辉煌”,布告栏变成了卡通男女同学对阵的PK墙,后面的墙上则以时钟为中心画了温馨的蓠芭墙和小动物,班级的祈愿树上陆续挂满了各自的心愿,大伙的眼里满是光芒,我知道每个人的心里已经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美国哲学家威廉·杰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需要。” 我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看到了希望,激发了潜能,最终收获了成功。

二、挫折如期至,焦虑落寞时

随着复习的深入,班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于是,我坚持做到每天与学生的作息时间同步,有时到校甚至比学生还早,陪着他们早自修。 平时还故意在学生面前秀一下英语,或者跟他们讲大学里考六级时苦背英语词典的经历,时不时配上几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活跃一下气氛。这些多多少少感染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行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陪其渡过难关。

对很多高三学生而言,努力拼搏但屡屡失利的同学往往信心大减, 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学着顾影自怜。而取得较大进步的同学往往急于冒进,新目标定得过快、过高,终因后继乏力而锋芒受挫、一蹶不振。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积极的适应是为了“征服”,而消极的适应则是“同化”。于是,我组织了 “梦想照进现实,梦想需要坚持”、“青春成就人生,青春需要修正” 系列班队活动,以此来激励那些迷失方向的学生,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调整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不断的修正中继续前行。《老男孩》里的一句歌词“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时间越久越显珍贵”是学生经常在嘴边哼唱的,“再牛B的梦想,也抵不住你傻瓜似的坚持”、“没有抛弃人的梦想,只有抛弃梦想的人”“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还认真”这几句经典语录成了好多学生的座右铭。经过半个学期的磨合,同学们的心态和表现慢慢地恢复了过来,让人欣幸的是最终并没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学在苦中求,身心俱疲时

高三的日子是清苦的,有在清晨曙光来临前教室奋战的孤寂,也有在晚上奋战到一两点的煎熬。高三的感觉是复杂的,有胸膛中燃烧的为理想而拼搏的激情和奋笔疾书中得到知识的快乐,也有成绩失意时的沉默不语和巨大压力下茫然无助的痛苦。高三的现实是残酷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激烈竞争下的体无完肤,是真刀真枪的较量。

高三的学生每天都紧绷着神经,长期高负荷运转难免会损伤机器, 于是,我以各类节日作为契机,一方面通过营造节日气氛缓解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借此适时地凝聚班级人心。如中秋节吟诗品月饼,平安夜派发精心包装的苹果,三八节携同全班男生讲台前祝女生节日快乐,清明节一早送上连夜赶制的艾糕,端午节晚自修下为在校生带去热腾腾的粽子。春天到了,我在网上购买了各类大型的风筝,寻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下午,邀请同学在校园运动场上放飞风筝、放飞心情。高考备战最后一个月,我向家长们征集了送给孩子的祝福语,向上届学生征集了数码照片和激励语,打印出来后每天在教室里逐一张贴出来。各大高校的美丽校园,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家长和学长们的祝福,让他们可以更加勇敢地面对这一场即将到来的战斗。

守望高三的日子里,我们彼此信任,彼此扶持,彼此感动。感动是一种发现,于人于自然;感动是一种感激,于理解于关怀;感动更是一种动力,于思想于志向于行动。感动让我们记住过去,体味现在,憧憬未来!

摘要:高三,是一个奇妙的词语,它会让人意气风发,它会让人倍感寂寞,它甚至会让人觉得身心俱疲。高三的学生满载希望,高三的老师责任重大,如何实现师生在“高三”的凤凰涅槃,本文笔者将结合高三的生活粗略的谈谈几点感受。

篇4:海南,曾经沧海的日子

海南,中国最南方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第二大岛。

改革开放后,取得特区政策的海南先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接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说:“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海南,备受中外瞩目。但海南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真正引起轰动的并不是其发展成就,而是那些颇具标杆意义的争议事件,比如,“汽车事件”“洋浦风波”“房地产泡沫”等。而在这些事件背后,既蕴含了海南发展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跌跌撞撞,也反映了海南人敢闯敢干的精神诉求。

在这些密集事件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海南沉寂了。海南人几乎忘记了自己是特区。然而,海南就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至今仍是。但,这个特区到底怎么“特”?

准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告海南省成立,成为中国第31个省。

这一天,海南省会海口市没有红旗彩楼、没有烟花爆竹,没有民众聚会。当天在省内的几个建省负责人刘剑锋、鲍克明、孟庆平分别在全岛视察的路上、在外商投资的咨询会上。

即使在13天之后的揭牌仪式上,时任领导人许士杰、梁湘也只以一种简朴的形式庆祝海南省成立——呈现在电视镜头前的,只是“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两个牌子,而不是规格隆重的集会。

低调务实的背后,是海南对自身境况的审视。

海南建省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是,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建省前,海南在建制上隶属于广东省,而海南在1987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广东省的5%。那时海南的发电量只有37万千瓦,而台湾是1200万千瓦。因为没钱,海南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而基础设施薄弱,又同时影响经济发展。

海南建省的这一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十年。此前,海南的“特”区之路,曾经在探索过程中发生过“汽车事件”。

“汽车事件”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海南正试图“以开放促开发”。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方,一度是国防前线,并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当中央在1980年第一次正式讨论开发和搞活海南经济的时候,这个“国防岛”还只能生产最原始的生产生活资料,比如初级农产品、渔产品、林业、盐业、制糖业、采矿业和橡胶种植业,缺乏大中型工业和加工业。

中央密集调研如何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政策支持,而且是比沿海广东和福建还要优惠的“准特区政策”。比如,在1983年4月1日发布的《加快海南岛开放建设问题讨论纪要》,这个 “中央11号文件”给出的海南建岛方针就是“以对外开放促进内部开发”。

那时,海南的奋斗目标是向台湾看齐,而台湾当时已经是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齐名的“亚洲四小龙”。

如何把中央给的政策转化为建设所需的真金白银?海南行政区党委经过反复讨论后认为,首先,应该加快外引内联的步伐,用11号文件中的政策大力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和项目,迅速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开发农业和旅游业;其次,加快治穷致富的步伐,放宽政策,放开市场,鼓励单位和个人经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海南行政区成立了“海南岛开发建设总公司”,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姚文绪和海南行政区党委副书记兼海南行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雷宇分任总公司的正副董事长,负责外引内联和经商。各市县纷纷效仿,由主要负责人挂帅,成立各种公司。

“经商热”很快在海南全岛蔓延。在11号文件中,海南被允许进口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市场短期的消费品,包括国家严格控制进出口的商品。其中规定,“只限于海南行政区内使用和销售,不得向行政区外转销”,但这个实际被巧妙地“忽略”了。

与小家电、办公设备相比,利润丰厚、大陆市场最欢迎的汽车,成了当时的首选,甚至被称为“世界第一商品”。

“进口1.3万辆车转卖到内地,赚两个亿就行了。”雷宇后来这么回忆。但事态的发展很快变得不可收拾。有资料显示,当时整个海南岛行政区直属的94个单位,有88个卷入了汽车生意,全区出现了872家大小公司,各行各业都学着买卖汽车。只要能拿到指标,倒卖汽车就能赚大把的钞票,这是当时人人皆知的“道理”。

“经商热”演变成了“汽车热”。当事人之一、时任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负责人孟庆平分管经济工作,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承认,参与买卖汽车的公家和私人都有,“工人也有、干部也有。”

1985年5月,由中纪委、国家审计署、国家经委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等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海南进口倒卖汽车一事展开全面调查。调查报告显示,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海南共批准进口免税汽车8.9万辆,实际到货7.9万辆,进口的汽车已有1万多辆被倒卖出岛,销到27个省、市、自治区,花掉国家10多亿美元的外汇,“严重干扰国家金融秩序”。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汽车事件”。

调查组经过半年多认真调查,认为海南行政区领导人在“汽车事件”中没有以权谋私,海南各级把赚到的钱大部分用于开发启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少部分用于改善单位职工住房和生活。

事后,雷宇调离海南。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姚文绪总结经验教训时认为,海南的发展其实是既缺钱又缺人,缺人是第一位的,“海南岛的岛情决定了我们开放开发不能太快,不能太急。”

中央先后派到海南调查的人都认为,“汽车事件”刹车不及,与海南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海南农垦这种一岛三方的行政体制有关,建议“必须尽快解决海南岛上的一元化领导问题”。

“三十条”,比特区更“特”

海南建省办特区,最急迫的是确定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战略。

党中央和邓小平已经为其设置了基本架构。与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相比,海南具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海南是当时中国开放层次最高的经济特区,享有全国最优惠的经济政策和最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其次,海南要建立主要是市场调节的经济管理新体制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而其他特区还只是进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改革;第三,海南将利用资源优势,建立外向型经济结构和吸引外资成片开发的模式,而不是出口加工。

中央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座谈会纪要》和《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即国发【1988】24号和26号文件中,其中具体规定了中央赋予海南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基于此,海南省政府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对其细化和具体化后,在1988年的8月1日正式公布了“比特区还特”的政策,因为刚好有三十条而简称“三十条”。

“三十条”的出台,被认为是海南经济特区探索构建“比特区更特”开放模式的一大努力。其中有些政策甚至比国务院文件允许的政策还要开放,比如,26号文件规定:“在海南岛举办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持有25%以上股份的企业均享有进出口经营权,其他企业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也可以享有进出口经营权。”而“三十条”则把自动取得进出口经营权扩大到所有企业,无需政府批准,这种规定,在深圳等其他4个经济特区都没有。

“三十条”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掀起一股新的投资热。在“三十条”公布当月,境内外企业数和投资额环比前一个月分别增长12%和48%;“三十条”公布后的两个月中,吸引外商合同投资金额,从7月底的2亿美元增加到3亿美元。

那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等学者帮助海南拟定的发展路径是,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而海南当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尚不到四分之一,第一产业则占据半壁江山。

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者之一、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李京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海南的经济发展需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才能奠定比较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有人提出靠旅游,有人提出靠贸易,但是这都不行。”

原因在于,海南的农业产品单一,产量高但是产值很低,内外贸易则必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兴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需要大力开发并使之成为优势产业。

上述精神后来体现在1988年八九月间的海南“两会”上,并以法定形式得以确定。

然而,在“三十条”的起草者之一、时任海南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廖逊看来,三十条优惠政策中,真正有效的是出口政策。他认为,后来真正导致海南萧条的是1994年初的外贸体制改革,“22个省属外贸公司在五年之内负债率高达200%,一个不剩地破产。外贸一垮,商务旅游就垮,娱乐餐饮就垮,第三产业就垮,到处一片萧条。”廖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相比较而言,外界一再提及的房地产泡沫似乎更加广为人知,而这股地产热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就在海南正式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前后一年中,数以千计的商人从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蜂拥而来,国内投资者也不甘落后纷纷前往海南考察、洽谈、开公司、办企业。至1988年7月底,已有161家“三资”企业在海南岛获准兴办,1500家全国各地的公司获准在海南岛开业。

在蜂拥而至的外商中,大多数有意投资的客商都采取了观望等待的态度,因为那时的海南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硬环境太差。因此,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海南经济特区起步阶段的重点,在短短的一年中,就投资近36亿元动工兴建14个重点项目。与此同时,海南各地还兴起了开发区开发建设热。整个海南岛俨然一个庞大的工地。

根据专家推算,海南在起步阶段,也就是到1992年需要180亿元建设资金。而海南1986年的财政收入只有2.58亿元。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海南以低廉的土地换取外商投资。一旦土地变成商品进入市场交易,房地产业兴起并引发全国资金的大举进入。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海南的房地产业在1992年~1993年达到高潮,形成一枝独秀局面,并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时任中共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的阮崇武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认为,1992年的时候泡沫太重,“不要太过分地去搞一些投机,这东西最后没有好的。”他说。

那时,海南房地产业实际上成了主导,是人们投资和追逐的热点。这固然影响了对工业等其他领域的投资,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早就发现海南的投资环境不如预期。比如,在1989年,海南出让30平方公里,折合45000亩土地给外商70年,每亩2000元,这在当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被指责为“丧权辱国”,并引发学生游行示威,后称“洋浦风波”。

虽然在高层领导直接过问下,风波很快平息,但是海南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从1989年起就转入低潮。

其时,外有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内有中央因经济“过热”而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治理整顿。《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到的诸多当事人认为,当年中央给予海南的许多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兑现,“三十条”也因为有些政策超越了当时国家外贸管理政策所规定的范围,很快就停止实施,“也有一些政策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好”。

当人们对当年海南的回忆更多打上“房地产”烙印时,全国资金正急剧流向这个弹丸之岛,势必危及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安全。在随后的宏观调控中,房地产业泡沫很快破灭。而海南面临的却是594万平方米的空楼,1135万平方米的“半拉子”工程,255亿元的不良资产和债款,2万多公顷的闲置土地,和“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

泡沫破灭后,海南建省初期的无序开发导致的不良后果显现。自1994年开始,连续三年,海南的经济增长率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一省两地”统一意见

在反思中,海南摸索前进的道路。

“海南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工业太不发达了。”时任中共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的阮崇武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认为,海南的发展不能单独靠某一个方面,“不是说工业是龙头或者农业是龙头或者旅游是龙头,谁也不是头,大家都是头。”

1996年,海南省重新调整产业战略,提出了“一省两地”,也就是把海南建成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在制定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海南再次掀起关于发展现代工业的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要不要建设新兴工业省,怎样建设新兴工业省,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

这次讨论最终取得了一致意见:海南再穷再难都要发展现代工业。“之前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没有统一过,就是这个‘一省两地大家都同意,而且在人大的决议里通过了。”2009年11月中旬,阮崇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海南的这个选择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肯定和支持。1996年3月6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对海南省代表团说:“省委提出经过今后15年的努力,把海南建设成我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这个目标是符合海南实际和发展要求的,经过奋斗是可以实现的。”

1997年,海南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6.91:20.17:42.92,与建省前的1987年相比,第二产业只上升了一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从1998年起,海南经济摆脱了低速增长的状态,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势头。这一年,海南经济第一次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延续了这种涨势。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海南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

至今,“一省两地”依然还是海南的产业战略。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曾经表示:“我来海南,不会提新的发展思路。我觉得能够把历届省委的这些精华保持延续性,然后把这些事干成,就行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把发展思路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阮崇武,看到“一省两地”还在执行很欣慰。他认为,国际旅游岛是对“一省两地”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二十年前要是说搞国际旅游岛不是开玩笑吗?”他一再强调:“不要着急,不能着急。”★

篇5:曾经的日子高三作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都有一些快乐的时光。或许是父母带给你的温馨,或许是朋友带给你的快乐,或许是老师带给我们的知识。但这些都在我们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带给了我们快乐,或许这快乐中也有悲伤,但总会让我们铭记在心。

最让我难忘的,也是让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我小学的几个好姐妹在一起的时光了。

第一个好姐妹,是我家的邻居,从小我们就认识,小学也分在一班,我们虽差不多大,但她从小就把我当成他的小妹妹似的,一直到初中了,我们所不在一个班,但上学放学还是一起走,还是和小学一样,每次过马路他总是牵着我的手。在小学有一次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故意绊倒我,他就上去和那个小男孩打了起来,最后还被老师罚了一个星期的值日,但她好像并没有怪我,每天还和往常一样。但我们也有吵架的时候,有一次,我和我的另一些朋友去打羽毛球,她也去了,但是我们打完球回来的时候,我却不知道犯了什么

“病”,突然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她生气的就走了,但没出1个天就好了。还有我的另一个好姐妹,他是三年级转到我们学校的,一转来我就和她成了好朋友。每次下课我们就一起跳绳、踢毽子等,但我们不仅光玩,我们还两个经常在一起讨论题,一起谈梦想等,所以三年级以后我的成绩提得特别快。虽然想在我们不在同一所中学,但是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减少,一见面我们还和以前一样,一谈就得谈上半天。

在小学的时光是美好的,不仅是因为那些姐妹,而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竞争,也没有压力,只有每天嘻嘻哈哈的笑声,但是曾经那些快乐的日子毕竟只是回忆,而现在的我,不会只回忆过去,而是把过去当成生活的调味品,让自己努力的同时更要快乐,让自己的成绩提高的同时更要上生活充实,让自己不断努力向前,加油!

篇6:曾经温暖的日子(定稿)

作者:重用

已经记不清那是怎样的一个黄昏,我们牵着手站在河岸,观望夕阳的余晖,观望我们的青春。只是,现实的一切将我们深深挫伤,再深深打败。慢慢的,我们不再那么亲密无间。当日子成为旧照片,我们成了背对背行走的路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固执的一步一步远离。我知道的,终有一天,我们会垂垂老去。剩下的,只有回忆,还有那些温暖的日子里,清浅一抹的微笑……其实心里有着想念也是好的,有那么个人可以让你去想也是幸福的。因为你的手心不是空洞的,你的心也不是空着的。

篇7:曾经走过的日子征文

六年,可以让一个孩子褪去稚气;六年,可以让一个孩子体会人生的艰辛;六年,可以让一个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六年,其实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我选择了小升初。

我是一名参加小升初的学生。我的小学母校是在乡村,当时班级里五十四个人仅有五个人能被县城初中录取,而我很荣幸的成为那五十四分之五。

说实在的,我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过得浑浑噩噩。直到当我遇到了那个改变我命运的人时,我的世界才有了一丝光亮。她就是我五、六年级的班主任——孙芹芹老师。我也不知道她是从哪一个小角落发现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她能发现我的优点。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好学生,是一块金刚石,等着有人把我雕琢成一块璀璨的钻石。那两年,感谢有她的陪伴。

记得六年级下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同学们都忙着参加这样那样的考试的时候。孙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她看着我,就像母亲看着自己孩子般的温柔。她嘱托我进入初中要学会独立,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我低着头,不是因为自卑而是怕老师看见我眼睛里噙着的眼泪,看出我舍不得她,这样她会更加难过。

是的,我在学校的时候,孙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为了不让她失望,我每次都是保持在前五的位置上,到了六年级我的成绩突飞猛进,最后在孙老师的注视下,我走进了县初中的大门。

去年,我参加中考,默念着与当初同样的誓言:不让每一个老师失望。最终我被县中录取。

今天,当我再来回忆这段难忘岁月时,我已经看不到当初的努力。眼前浮现的是老师的教诲,老师的期望。

老师的目光是炽热的,点燃每一个学生心灯;老师的言语是坚定的,铭刻在每一个学生内心;老师,您是伟大的、无私的、令人敬畏的红烛;您更是那落花春泥;但是在我心中,您永远是我的母亲,我的朋友,我的恩人。

篇8:曾经的日子高三作文

生命丰盈,从积累期到创造期

西门媚

2010十人倾城“才华倾城”获奖者

作家

2011年夏天,《南方都市报》记者、作家余少镭来采访我,拍摄我的书房,他在我的书架上看到了一个奖杯,问我缘由。我告诉他,這是《成都女报》颁的。我说:“這个杂志设立這个奖的想法我很喜欢,颁奖辞也让我感动。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所以,這个奖杯就一直放在了书架上。”

现在距获奖已经两年多了,這两年对于我,觉得时间在加速。

就拿去年来说,那是我非常忙碌的一年。

我出版了新的随笔集《说我爱你》,《硬卧车厢》等短篇小说也整理结集,参加了两个画展,其中在安仁素人画廊的展出会一直延续下去,到今年又送了些新画过去。

外在的事务虽多,但创作我却一直不敢停下。写作是我的根本,是我的目标,我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它。去年除了随笔专栏,又写了短篇和中篇。在新的這组小说中,我做了一些有趣的尝试,我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成都,故事里的人物讲着成都方言,生活在我们都熟悉的街巷,他们是些平凡的小人物,有各自的悲欢离合,但又跟我们感受着同一个世界。

时间在加速,這几乎是我這几年每到年底都会有的感慨,都觉得当年比往年更忙碌。我认为這是好事。這是生命丰盈,一个写作者从积累期进入了创造期。

从一份报纸的运转周期来看,《成都女报》现在也进入了這样一个丰盈的阶段,希望《成都女报》能像以往一样,关注现实,引导女性,到达生命丰沛的境界。

与梦同行的日子

孙莉

2010十人倾城“才华倾城”获奖者

A4画廊经理、资深策展人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3年的光阴虽不至漫长到记忆泛黄,却足以成就成长的蜕变。与《成都女报》结缘始于我所从事的事业,称其为事业,并不是因为规模有多么宏大,声名有多显赫,而是缘于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梦想可以皈依的方向,是立身于世的人生坐标。

成立A4当代艺术中心至今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虽然有公司的大力支持,但对于一个非盈利的艺术空间而言,如何构建自己的学术框架,举办高品质的展览,同时兼顾公众的艺术培训和少儿艺术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建设非盈利空间本身就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工作。在成立伊始,我们就开始尝试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方法,也曾在战术和操作方法上有过迷茫,但休息一刻,再抬头仍会看到你的目标和方向还在前方,于是逐渐在每一步的细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模式,逐渐地理清了思路。除了学习国际国内优秀艺术机构的运作经验,我们更需要探索的是如何贴近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关注艺术本身,注重品质与学术研究。通过对大量艺术家工作室的田野考察,用坚持、热忱、真诚,我们用5年的时间在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里成为备受瞩目的专业的非盈利艺术中心,也成为成都艺术生态中重要的一环,這是A4的成长也是我一步步靠近梦想的过程!這是开始,而我们仍在路上。

2012十人倾诉城活动正式启动了,《成都女报》也迎来了3周年的纪念,我们度过了一段共同成长的岁月。祝福《成都女报》的读者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和更丰盈的思想,在纷繁变换的生活里,有梦想同行!

时间带不走悸动,也塑造优雅

迟阿娟

2011十人倾城“爱心倾城”获奖者

资深摄影记者、媒体人、成都聚合传媒副总编

這几日,春寒料峭,万物在寒冷中萌动,也在春中孕育。寒冷是挡不住春的步伐的,春天也终将春念恋這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女人。3月是属于女人的节日,而在這个月,《成都女报》也迎来了自己的3周岁生日。虽然稍显稚嫩,但却在一步一步地茁壮成长。在被邀写下這篇关于我的,以“改变”及“梦想”为主题的文章前,我首先真心地祝福《成都女报》生日快乐!

我一直对影像有特殊的偏爱,它曾是我的职业。虽然现在与职业无关,但摄影之于我比作为职业时更多了一份从容和淡然。而我发现,在找到一个全新的摄影题材项目时,我竟然仍然能像个孩子般激动。

這段时间,我和摄影艺术家钟维兴、陈新宇共同启动了一个崭新的选题:觉姆的世界。這是一种用当代的手法、用影像的形式系统记录中国女性修行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现状的专题。同为女人,你是否会很好奇,那些如花似玉、风华正茂的女子为何远离红尘?为何身着僧袍、削发为尼?为何远离亲人苦做行僧?她们平日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她们为何会在恶劣的自然和条件环境中坚守修行,她们有怎样的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心世界?我的拍摄已经开始,回到女报向我提出的问题——這3年里,我是否有了什么改变?我是否做到了某件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事情?我想,這个正在进行的选题,可以算作答案。

而有一些东西,更是可以被时间塑造的,比如女人的优雅。优雅和年龄和漂亮无关,它是从骨子里沉淀出来的从容、镇定和娴静。记得去年在布达拉宫的一个夜晚,我听到走在前面的几个年轻的女孩说:“我以后要优雅地老去。”突然觉得這句话应该出自我的口,岁月无情,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容颜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但成熟智慧优雅的女性会随着岁月的磨砺更加充满魅力,她们可以在家庭事业中优雅地转换着角色,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這样一种优雅的女人。

我更希望,我的摄影记录能带给观者感动,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改变,带来思考。我会继续在游走中记录快乐,并与大家分享我的快乐,而《成都女报》,自然是我们最亲切的平台。

TIPS“她新闻”记录倾城人

继续感受孩子带给她的感动

杨红樱

2011十人倾城“爱心倾城”获奖者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过去3年中,杨红樱经历、见证了太多太多事情。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她亲历了一位曾救助过的白血病患儿的成长。“虽然至今我只和這个孩子见了4次面,可他的每一次变化,都让我感动,我震撼于生命的顽强和伟大。”

2006年,杨红樱第一次见到年仅3岁,因患白血病而在病床上无法动弹的廖先成。那时的他,奄奄一息,面色惨白,杨红樱看到他的样子,不禁湿了眼眶。半年后,杨红樱第二次和廖先成见面。经过半年的救治,廖先成已经能下床走路,当他张开嘴,微微地喊出一声“杨阿姨”时,杨红樱立刻把孩子揽在了怀里。2009年夏天,杨红樱参加一个慈善活动时,主持人撒贝宁忽然指着一个小男孩问她:“杨老师,你还记得他吗?”顺着撒贝宁指的方向望过去,杨红樱看到了一个瘦瘦小小却很精神的男孩。“是他!”她立刻认出了廖先成。此时的廖先成已经完全康复,并进入了小学学习。“看见這个孩子康复了,而且还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学习,我从内心感到高兴!”

今年2月,杨红樱抽出时间专门到廖先成的学校去探望他。這一次,這个坚强的孩子又给了“杨阿姨”惊喜。当廖先成出现在杨红樱面前时,她大吃了一惊。這个曾经瘦小的男孩,已经长成了班上最高的“高个儿”,他再也不是杨红樱印象中那个“个子小小”的小男孩了。“那一刻,我再一次体会到,生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

歌声飘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马渲子

2011十人倾城“才华倾城”获奖者

国家一级演员、东方茉莉女子国乐团团长

在过去的3年里,马渲子攀登上了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她的歌声从春晚的舞台上,飘到了悉尼歌剧院,又飘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這3年里,马渲子实现了做歌唱家的梦想,也赢得了世界的肯定。

2009年,马渲子出重拳,全方位重新打造了她的东方茉莉女子国乐团,推出了“花开系列”专场音乐会,并且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便将国乐团带到了世界音乐殿堂悉尼歌剧院。這不仅是她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她实现双面人生的一个最好的证明。她开始,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歌唱家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间。而她并没有停下脚步。2010年的9月19日,马渲子以“熊猫音乐使者”的身份,成功地在世界音乐的最高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独唱音乐会。這一次,她在全世界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這3年,不仅是我的新生,也是东方茉莉女子国乐团的新生。”就在2011年底,马渲子和国乐团再次应邀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了2012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的演出。

跻身中国美容经济革新者50人

肖莉

2011十人倾城“勇气倾城”获奖者

四川柏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四川省青联委员、成都市青联委员、国家级评判师

2011年,肖莉获得了“中国美容经济革新者50人”的荣誉称号,這一称号既是对她的鼓励,也是对她的肯定。从事美容行业20年,肖莉坚持着“用真心经营美丽,以爱心销售幸福”的理念,以专业的技术、贴心的服务以及优雅的管理风格,走在四川美容美体行业的前端。肖莉认为,在服务行业,一定要带给消费者快乐,只有這样才能获得成功。而“中国美容经济革新者50人”的荣誉,也是对她不断创新的肯定。

篇9:谁还记得曾经的日子

曾经的日子 闪亮又明媚

一起为了美好的明天

努力拼搏

哥几个再苦再累

没几句抱怨

还记得刚来带这个学校

军训时

毒日下的我们依然很坚强

那时我们还带着半框小眼睛

单纯 蓬勃向上的我们

为能够在这个快乐又幸福的`校园里生活

而感到欣慰

庆幸自己能够来到这里

这带个了我们太多太多......

曾经的日子 伤感又苦涩

太多的不如意

带给眼泪的哭泣

或许是为了某件事

或许是为了某个人

因为这些

心乱了

现在 、等到以后,一定不要忘记,曾经的日子

因为我们为 流过汗、流过泪......

我们为 留下了太多太多......

篇10:曾经牵手的日子心情日记

想念你,在看到别人在一起的时候。

想念曾经我们一起牵手的日子。

篇11:高三的日子作文

它只是一种生活而已。

我的日子很平淡,一如那风平浪静的大海,没有半丝涟漪。但是我却不甘于这种平静,我努力使我的日子过的充实,过的精彩。已过的十八个春秋,有过欢声笑语,但是更多的好象却是泪水。

我的朋友都说我是个悲伤的人,也许吧。哥哥说个爱哭的孩子,可能吧。只是,有时候我会莫名其妙的伤心,毫无原因的哭泣。当朋友问我“怎么了”的时候,我只是含着泪摇头,却说不出一句话。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原因,只是单纯的想哭。这种莫名其妙的悲伤令我窒息,似乎惟有哭泣才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但是我有过。那段流泪的日子,很昏暗,也很惨淡。

人们都是矛盾体,我也不例外。

我疯狂的恋着夜的神秘,又极端的恐惧着夜的无声。我享受着独自一人的安静,却有不断逃离着自己的寂寞。

所以,我喜欢一个人漫步在繁华的街上。漫无目的的行走着,好似行尸走肉一般,但是我喜欢。看着别人的热闹,我很开心,但是我却永远都不能融入,其实我也不想融入。我喜欢静静的看着他们欢笑,喜欢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里,虽然很孤单,但是也淡淡的快乐着。

篇12:高三,那飘不落的日子

倩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可谓地道的“女强人”,在高中阶段,甚至让男同学都头痛的数学和物理,对倩来说也只是小菜一碟。倩就凭着这一好“身手”在学校混得不错,足足当了3年的数学科代表。然而高人也有忧愁的时候,那就是凡这小子,每次催他交作业就像债主追债那样难。而倩苦想两周,终究没想出什么法子来对付他。只好每次收到作业本之后抱着一大叠走向凡,可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懒懒地在书桌里找,幸运时他找到了就会扔过来,否则他就会一声不吭,两手一摊,肩一耸,做出没做状。对此,倩也见怪不怪了。倩暗地里想:怪不得他要来读高四,像他这样的学生,大学校门会向他敞开吗?

不久,倩从老师那里得知,其实凡并不是高考考砸了,而是志愿填得不好,录取他的学校他却不愿去。

这人就是孤傲,一副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样子,摆出一副读书人清高的架式。

不久,班上重新调座位,凡偏偏调在倩的后面,Oh! My god!倩倒在桌子上抱头痛喊,惨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债主怎能跟债务人一堆,那不是冤家路窄吗?

(二)

高三了,大家为了能有幸挤过独木桥而奋笔疾书。倩买了一本《数学题型1000例》。凡瞧见了就对倩说:“喂,小弟,帮我买本好吗?”倩点点头答应了,反正倩外宿,而凡寄宿,很少外出。第二天,倩拿着那本《数学题型1000例》递给了凡。出乎她意料的是凡的满脸迷惑,“真的给我买来了?我是开玩笑的,你怎就当真了?”倩气红了脸,一整天都不吭声。她可从未如此丢脸过,竟被这小子给捉弄了,亏自己还真诚地帮他买。

凡自觉惭愧,他可是第一个欺负女强人的人。凡终究放下他的男儿尊严向倩道了歉并且问倩:“你这个女强人怎么就那么容易相信别人呢?”倩理直气壮地回答:“人家没骗过我,我就应该相信他,而不该怀疑人家!”于是倩与凡成了结拜兄弟。人真是奇怪,两人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而闹翻,也可以因为一件小事成为生死之交。

(三)

忙归忙,而倩这位女强人却有时间玩玩电脑,上网冲冲浪,让她的高三生活忙而不乏味,紧张而不单调。凡是乡下人,称他是个电脑盲一点也不过份。一天下午放学后,不少同学呆在教室“寒窗苦读”,班主任见状,既心疼又紧张地说:“同学们,你们出去,全部给我出去活动活动,这怎么行呢?高三的路还长着呢,别太过紧张。弦绷得太紧,会有断的一天。晚上还有三节晚自习呀!”于是,同学们起身走出教室,奔向久违的操场。倩也起身打算出去走走,转身见凡还在埋头做习题,这个放荡不羁的小子有时玩起来真的不要命的。倩拍拍他的桌子道:“喂,兄弟,出去轻松轻松吧!”于是凡跟着倩走出了教室。然而,眼见班主任刚离开教室,有的同学又踏进了教室,简直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更不把他的话记在心里。为了上大学,不少同学已不惜牺牲自己的酷爱,什么足球赛、篮球赛呀,全都抛到九霄云外,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参考书”。凡和倩在校园瞎逛了一圈,仍不知做些什么,倩突然问凡:“你上网吗?”“上网?”凡摇摇头,“有空我只读读古龙、金庸的小说。”倩说:“那好,我现在就带你去冲冲浪!”说完倩便拉着凡进了校门口的网吧。

就这样,凡学会了上网聊天,同时上网也成了他高三紧张生活的调节剂。非但如此,上网也可以查查资料,看看文章。凡取了个“人在江湖”的网名,他不愧是古龙、金庸的忠实读者,取网名都不忘自己是“身在江湖”,或许他也做好了准备,当哪位仁兄义弟有难时,他将拿出他的侠士勇气拔刀相助噢,多有正义感的“人在江湖”啊!

(四)

日子一天天地飘逝,那么的无情,仿佛不留半点痕迹,高三的学子恨不得自己是部机器,可以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多渴望把一叠叠的参考书和试题都吞进肚子啊!过两天他们又要进行一次月考了。是啊,对于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他们已经不再害怕了,经过频繁的磨炼,他们对考试的敏感度已降到最低,然而并不代表月考可以马马虎虎,班主任说:“把平时的考试当作高考,把高考当作平时的考试!”

一场历时3天的激战终于过去了,却不意味着他们绷紧的弦可以松弛下来,你不跑人家跑,而且这场“赛跑”不是跟全校全市的高三比赛,而是全省甚至全国。接下来大家都等待着排名出来,等到那个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日子。是啊,考场如战场,没有人可以百战百胜。真的不幸有那么一天,你也只能躲在黑暗处,自我疗伤。谁会了解你,谁又会来慰藉你?

成绩排名单终于出来了,凡在班上排第一,年级排第二;倩在班上排第五,年级排第二十。

倩拍拍凡的肩膀说:“兄弟,庆祝一下如何?”凡白了她一眼,根本没有倩想象中的那种喜悦。她知道这是因为他没有超过隔壁班陈勇,再说他已是个读高四的人了,好强的他会承认这是理想的成绩吗?但话要说回来,他们俩的成绩如果在高考时能正常发挥,那么重点本科肯定不在话下。

读高三不容易,读高四更不容易。为此,倩很佩服凡的勇气,有个本科都不上,却来读一个高四。也许凡玩世不恭的态度也是源于读高四吧!看待读高四、高五的人,不少人会戴着有色眼镜,于是,被看的人就会给自己穿上防护衣,以免受到伤害。渐渐地,这些道理在与凡交流中,倩慢慢地了解到、体会到。凡一意孤行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五)

再过两天便是倩18岁的生日了,她认识不久的网友说等到那天他会送她一份礼物。他们很巧是同校的,但为了保持神秘感和距离美,双方都不会出现在翠绿湖边,各自托朋友办这件事。网络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可以把两个陌生人联系起来,两个不见面的朋友可以什么都说,也可以来一点美丽的谎言。也许正是因为看不见对方,凡在网上终于找到了知己,冷酷的他终于有了热情的一面。月考优秀成绩的100元奖励他又可以去买参考书了,偶尔也可以去泡泡网吧,日子渐渐过得充实。最让他欣慰的是上网不久便结识了一名志同道合的女孩,她的名字叫“身不由己”,多巧啊,他是“人在江湖”,没想到会有一个“身不由己”。这名字足以让他高兴了。

倩接过朋友帮她拿回的礼物,此刻,不免有些紧张。一个大盒子,里面会是什么呢?她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打开彩色的包装纸,盒中有盒,她又拿出小盒子,打开它,出乎意料的是这只不过是个中盒子。这越发让她紧张,打开小盒,她看到了一筒卷纸,打开纸,上面用毛笔写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时倩想起了他是一个小书画家,他还告诉她过春节会去城里写对联,收入非常可观。可倩万万想不到,他写的字会如此的刚强有力。倩把字画贴在自己的书房里,以勉励自己,只要有恒心就会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一天,高考她一定可以顺利通过!

倩与那个网友不但可以互诉高三的一切烦恼,还可以交流学习方法,将来,倩一定要向他学习书法。倩也经常介绍好书或资料给他,她总是不断地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说是她看过的书中最好看的一本,不读这本书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她可以时刻跟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对于孙少平和田晓霞,她是多么的崇拜啊!然而又为他们悲惨的爱情而痛心疾首……

(六)

清明节到了,刚好是星期天,这星期高三不用补课了,凡决定回家一趟。

雨,细细地下着,风一吹,阵阵凉意袭来。这里很静很静,只有雨无声地下着,打湿了凡的脸,也打湿了他的心。拿着刚采的野百合,凡按原来的速度继续前行。清明节就是这样,似乎不下细雨就不是清明节,雨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凡走到一棵小树下,停下来,旁边是一个已长满小草和野花的坟墓。凡把野百合放在坟墓前,同时跪下双膝,默默地,久久地跪着。一串串的眼泪滴了下来。许久他才说:“妈,我来看你了,不要怕,我为你种的小树已经渐渐长大了,不久它便可以为你遮风挡雨。曾经你是我的护身伞,但今天,我已可以自己抵挡风雨了……”突然他耳边又响起了母亲温柔的声音:“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是的,高四的生活全靠这句话的支撑,若不,倒下的他不会再度站起来。“妈,你放心,我一定可以的,相信我,今年的七月我会带给你喜讯!”雨,还在无声地下着……

时光匆匆,算来高中三年不算虚度,曾经置身于古龙金庸的刀光剑影中,何等逍遥自在;如今置身于书海题库里,虽然谈不上头悬梁,锥刺骨,但瞧瞧这群莘莘学子的脸,真的是经络分明,像树叶被硫酸蚀去了叶肉一样,为了有朝一日苦尽甘来,翻身一跃过龙门,他们都似玩命一般,一心只读参考书,熬得双目布满了红丝。甚至倩也不敢自以为是、游手好闲。大家都在竞争体重的负增长,成绩排名的正增长……

(七)

转眼间,天气炎热起来,还有两个月他们就要高考了。如今,老师不再拼命地填鸭了,也不再叫他们“拼命”,而是静下心来回顾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来一个亡羊补牢。当然不忘调整心态。是呀,谁知道你平时怎样,谁知道你有多少斤两,只有把高考这一仗打好,才能“分高气粗”。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每天下午放学后,高三(6)班的教室里总会响起老狼的这首《同桌的你》。离高考只有一个月了,为了调整心态,高三(6)班的班主任陈老师每天下午的黄昏时刻都会站在讲台上和同学们同唱这首不老的歌。大家仿佛看到老狼怀抱吉他坐在教室外面的大草坪上弹唱着,如此地深情如此地忘怀,又怎能就此打住呢?于是又来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倩推着自行车,独自走在黄昏的校园里。她已经在校园转了几圈,每一个角落她都走过了,黄昏的校园多么美丽啊!突然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她不知道这一句话是否表达她此刻的心情。广播里又播着《同桌的你》,歌声是那么的熟悉,飘荡在黄昏的校园里。别了,我的校园;别了,我的朋友;别了,我的……明天就是7月7日了,黑色的7月在你觉察和不觉察时来临了。倩给网友发了e-mail祝他高考成功,并约好成绩公布那天他们在校园的翠绿湖边见面,反正以后各奔东西了,见一面未尝不可,以后想见面就不容易了。

(八)

考场如战场,而且这是高考,说不紧张或不重视那是睁眼说瞎话。考场外面站满了赴考的同学和不断鼓励同学们的老师、家长们。看看他们甚至比同学们还紧张,真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开考前,同学们都说说笑话,唱唱歌曲,以便有个轻松的心情上“战场”;同学们都互相说着“Good luck”。倩见到了凡,拍拍他说:“老兄,祝你成功!别紧张,万事有俺这个老弟!”然后抓紧双拳:“你行的”。毕竟,凡曾经在这个战场上败下阵来,同学的鼓励显得尤为重要。陈老师也跟每个同学击掌并祝福他们成功,大家非常感动。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自己的十载寒窗苦读,他们没有理由不打好这一仗。

(九)

高考总算过去了,大家以为高考过后会真正地轻松,但其中的滋味,没有经历高考的人是不可理解的。一则不知考得怎样,二则不知志愿是否与成绩平行。有些人在复读和就业之间徘徊,而农家的孩子又担心起学费来。真够烦的了,尽管烦解决不了问题,但除了瞎烦已别无他法。走一步看一步吧,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

庆幸的是,倩考了个理想的分数,梦想的大学已近在咫尺了。凡也不亚于倩,今天他可以给母亲带去喜讯了……

下午两点,倩约好了网友在翠绿湖边相见,互报喜讯。她买了《平凡的世界》当见面礼,也是送别礼,不久大家就要各自上大学了。

校园芳草萋萋,却熟悉无比。倩拿着《平凡的世界》,她这个“身不由己”要见“人在江湖”了,这让她激动,让她紧张,不管对方怎样,她已做好一切心理准备了。

上一篇:维修工转正申请书模板下一篇:难忘老师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