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江镇学校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制度

2024-04-22

出江镇学校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制度(共2篇)

篇1:出江镇学校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制度

出江镇学校校本培训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特制定我校校本培训制度。

一、校本培训的目标

1、不断更新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进一步发展教师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研究,探索能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

5、建立本校的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二、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1、学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探索、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途径。

2、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训,要求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3、教科研知识的培训。逐步培养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意识、水平和能力。

4、教师基本功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在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5、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方式

我校校本培训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

每学期开学初的教师会上,由教导处布置本学期培训的重点内容要求、方法。以组为单位组织学习;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将培训的主要内容合理科学地化解为若干部分,组织教师分块学习。

2、专家指导。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应切实避免闭门造车现象,主动邀请教科员、优秀教师来校指导。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校本培训。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堂实录,专家讲座,上网查阅教改信息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方式参加校本培训。

4、开展“一帮一,一对红”师徒结对子活动。

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队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落实措施。

1、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努力提高学习效果。无论是集中专题学习还是个人自学,教师对学习的内容及学习后的感受均要做好记录,学校对教师的学习笔记纳入常规教学工作检查范围。

2、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纳入教师年终考核。

3、教师每学期应写一份优质教案、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学校组织进行评选,并选送优秀论文参加上级部门的评选,同时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围。

4、建立教师业务学习档案,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以科组为单位组织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并将理论付诸以实践,开展公开课活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

(2)教师个人要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注重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6、不断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努力使校本培训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篇2:学校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

我们认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适当,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张大均教授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素质,包含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和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行为;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高级目标。他还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自信、友善合作、负责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学会控制与调节自己,消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2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

教学目标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和特点,把心理素质训练的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学段和年级,采用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确定方式,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安排训练重点,尽量做到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既不高于又不低于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要,使其恰好落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内。

3教学目标的范围适当性

目前,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教学目标概括面大而全,结果往往是“贪多嚼不烂”。教学目标过大,只会使教师这个也想顾,那个也想顾,结果哪个都是一掠而过,学生不知所学。如此情况,肯定不会产生所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简而精,保证一堂课能完成,能取得一定收效。

二、训练主题的适宜性

要保证心理素质训练课取得实际效用,首先必须有一个适宜的训练主题。一个适宜的训练主题必须同时达到适人、适时、适地和适势的要求。

1适人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每一年级、每一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共性。针对这些不同的共性,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使每一年级、每一班级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心理水平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2适时

特定的情境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内出现,而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所以,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到因时而宜。例如,应试策略辅导只有在考试前夕进行才能收效最佳,若放在新学期开学初或考试后再进行辅导,肯定收效甚微。另外,适宜的主题还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确定训练主题时,必须做到不同年级有不同年级心理素质训练侧重点,以做到针对性强、收效较佳。

3适地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不仅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地域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训练主题选择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按参考书依样画葫芦,全然不管所进行的活动对于本地区的学生是否合适。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内容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等采取灵活措施来确定,如在经济落后地区,讲“ 攀比风我所见”、“什么是酷”、“ 怎样花钱”等就不太合适,当然也不会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适势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选题一定要适合时代的发展,触及学生所熟知、所关心的领域,结合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使心理素质训练课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心理素质训练课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三、心理氛围

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是激发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从而激发其情感共鸣,诱发其行动愿望。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在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中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采用物理手段,如背景音乐、动画呈现、空间位置的设置等;二是采用心理手段,如尊重、理解、信任学生,言语激励或暗示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等。

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是不是可以说教师成功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呢?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师是否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不在于课堂表面的热闹精彩,也不在于训练活动的丰富多样,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能在课堂上充分放松自我,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观点与思想,是否真正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活动、讨论;教师是否真正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将自己放在学生朋友的位置,是否真正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民主、开放、安全的心理环境。

四、学生的表现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所以,作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表现更有说服力,更具有评价价值。

从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学生的参与性

一是指学生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课成功实施的前提。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对所训练内容才能理解透彻、感悟深刻,才能使教师有机会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教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的参与不能是“ 放羊”式的,应始终围绕训练主题,教师则起监控、点拨、引导的作用。二是学生整体参与的程度。心理素质训练课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2学生的内心体验

在心理素质训练课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有多少机会、时间进行内心体验,学生内心体验的真实度或深度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在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应该考虑的。因为外在的观点、技能或技巧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这一环节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梯。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细微观察,分析学生课堂作业或作品等来实现。

五、教师的表现

教师作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设计者、组织者、开展者以及引导者,他们的态度、言行举止、能力等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现是我们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表现时,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的教育态度

心理素质训练课要求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宽容、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心理氛围中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师是否能做到“ 一为主,四解放”

“ 一为主”是指训练活动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为主线。“ 四解放”指,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有利于沟通的环境,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三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一动。心理素质训练课不必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 扇面式”、“ 圆弧式”、“ 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于课堂范围内。四是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一做。只有通过具体实践,训练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3教师是否具有必需的心理素质训练实施能力

和谐互动的教学能力 心理素质训练课追求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目标。教师的和谐互动能力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机制。具体体现在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能力和组织多向交往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行为改变的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学中涉及行为塑造或行为矫正的方法和技术,实施行为改变教学,具体包含的技术有:学生自我管理技术,即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总方向,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实施行为改变的技术;行为练习技术,即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行为改变的方法;矫正不良行为技术,即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表现,分析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与学生研究合理的矫正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出调整与修改的技术。

体验内化的教学能力 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并通过布置适量的外部操作或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把握学生感受、体验与反思的方向,借助外部活动促进、深化学生内部体验的教学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而对训练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计划、检验、反馈、评价、调节和控制的教学谋划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的“ 三导”技术上:编导技术,即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因势地选择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引导技术,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感受、体验和反思的技术;开导技术,即教师及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点化、点醒的技术。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即指对心理素质训练课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通常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事先选定的测验等,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活动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评价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量的方面可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学生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后的变化,进而评定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从质的方面进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学生的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如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周记等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二是对学生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后发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评定。

上一篇:8项目部安全事故处理程序下一篇:简洁的卖衣服广告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