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香菇规模化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

2024-06-28

西峡香菇规模化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精选2篇)

篇1:西峡香菇规模化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

西峡香菇规模化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

闫新发1 白明峰2 李文志3

(1.河南省西峡县神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2.河南省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 3.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峡分校

邮编474500)

摘要:西峡香菇,成为中国“南菇北移”的典范,闻名国内外,已有二十年的历史,成为我国中原以北和西部地区引导农村脱贫致富、富民强县、拓展就业门路的榜样,各级政府、科研、企业以及国内外客商相继前往观光模仿。

近年来,西峡香菇的技术和规模,在发展中优化,由手工家庭模式栽培转入机械化、合作化规模栽培与管理,不是一次旅游、一次参观、一次介绍就一目了然、逐一百通了。尤其是栽培规模形式,由每户1000—2000棒,跨越到每户数万棒的技术模式,成为各地参观和技术移植新的热点。本文以2012年的袋料香菇种植基地栽培模式发展为主题,透视其中的技术优化方面的重点问题,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西峡香菇

技术优化

规模扩展

异常问题

处理措施

西峡县春栽袋料香菇,自1994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精心策划、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稳步发展中,成为“华夏菇都”和“花菇之乡”,1999年的市场交易额由9000万元逐年递增到6.6亿元,成为中原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

2000年以来,西峡香菇先后被国家农业部、中国蔬菜专家委员会、中国食用菌协会等单位授予“中国食用菌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食用菌优秀示范县”、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消费香菇的增长,栽培规模也随之递增,栽培技术也在优化中发展,随之而来的较大规模形式的生产,克服和解决技术优化与技术革新中的新问题,我们对参与职能部门为菇农排忧解难、稳定产业结构健康发展的目标任务中,进行研究和总结。

1.袋料袋型扩展与效益稳定关系研究

袋型扩展与产量和效益关系研究

2000前后,每户栽培量1000—4000袋,手工割袋出菇。栽培袋型以17×55㎝栽培袋为主,每袋装合成培养料3㎏,干料1.35㎏,产出干菇0.1—0.125㎏,每千袋产菇100—125㎏,平均112.5㎏,市场价格每公斤24—55元,平均39.5元,每千袋产值3950元。每袋综合生产成本1.8—2.2元,每千袋成本平均2000元,每1000袋利润1950元。减去棚架、黑网、棚膜每千袋年损耗500元,净利润1450元。每户2000袋,投资4000元,产值8000元左右,纯利润3000元左右。

2008年—2011年,每户栽培量5000—30000袋,保水膜免割袋栽培。栽培袋型以18×63㎝为主,少数选用20×63㎝,以下按18㎝栽培袋10000袋进行计算:

每袋装合成原料3.5㎏,干料1.575㎏,产出干菇0.126㎏—0.157㎏,平均0.1415㎏,每万袋产量1260㎏—1570㎏,平均1415㎏。市场价格每公斤50—100元,平均75元,每万袋产值94500元—117750元。

栽培户实际每袋综合成品菌棒成本3.5—4.5元,每万袋成本平均40000元左右,种菇户每袋平均收入在6—12元之间,按上述平均产值106100元,扣除棚架、黑网、棚膜每千袋年损耗8000元,每万袋净利润58100元。

(注:以上产值和利润中包含管理成本和菇品烘干、加工、包装、销售成本。)1.2 机械化栽培与手工栽培效益关系研究

靠手工装袋生产,每天装袋1500--2000袋需要15--18人,用自动装袋机装袋,只需要5—8个人,一天可以装袋5000袋左右;每天不但省去10个人的工资开支,而且装袋数量等于250%的生产量。机械装袋一天与手工装袋相比相当于40—60个人的生产效率。1.1

手工割袋出菇管理,开始割袋的前4天,一个人只能管理1000袋左右,而用免割袋栽培的出菇管理,因为不需用人工割袋而自由长出香菇,一个人就可以管理10000个菌棒,完成温湿度调控和采收。与同等规模手工割袋出菇相比,减少8—10个人的工资开支。

1.3 不同接种方法与菌棒安全效果研究

经过对西峡县多个乡镇的栽培接种方式调查研究,和伴随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峡分校对全县栽培经过对西峡县多个乡镇的栽培接种方式调查研究,以及伴随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峡分校对全县栽培重点乡村的技术辅导过程发现,采用接种箱式接种的丹水、阳城、回车、五里桥、丁河等低山区乡镇中的菌棒安全成菌率稳定在95%以上,而在重阳、西平、军马河、石界河、桑坪等深山乡镇中的菇农,坚持采用“大室接种”(即大房间接种)的地方的菌棒安全成菌率,始终是在不稳定状态,菌棒安全成菌率在60—95%左右飘浮不定,尤其是进入推广免割袋扩大规模栽培以后的2008—2011年,采用箱式接种的乡村栽培户,没有反映菌棒越夏坏棒问题,只要是采用大房间接种的乡村,进入越夏前后的坏棒问题明显突出。其中主要原因是大房间接种过程中,存在接种人员进入时带入的自然空气、衣服及人体呼吸释放的含带病菌空气、大堆袋料相互挤压部位,无法消毒的表面携带杂菌和病菌等,是主要杂菌和致病菌的污染源。

另外,由于栽培数量增大的原因,接种后的三次刺孔增氧过程被缺少劳动力的栽培户省落,①是直接采用电动刺孔机“放大气”造成杂菌污染,②是栽培时间推迟,加上没有刺小孔,菌丝长速慢,放大气时已经进入28℃以上气温天气,强行高温“放大气”,导致菌棒污染率升高。③是个别栽培户的一次灭菌袋数太多,或者袋料含水率偏高,装袋前后放置几天才灭菌,引起培养料酸化影响菌棒成菌率。

2.节能减材促控灭菌数量的扩展

2.1、西峡模式灭菌形式与燃料关系的研究

西峡模式代料栽培袋原由15×55㎝向17×55㎝袋型转化过程中,首先采用容积为2×2×1.8m的专修灭菌炉,只能装入800—1200袋,烧掉木柴1350㎏左右,与栽培原料相等。西峡县委、县政府为了节约木柴、稳定栽培规模,于1998年开始实施“攻坚”决定,取消县、乡柴木交易场所16个,取消烧炭烤炭。全县原有的1000多座砖修灭菌炉全部改用烧煤。狠抓绿化植被不放松,推动社会柴改煤、改气,和科研部门攻关移动蒸汽灭菌炉柴改煤联合行动,加快以“柴改煤、改气、改灶”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革,合理控制林木资源消长量,稳定袋料香菇生产规模健康发展。

关闭木柴交易市场、改燃木柴生活为液化气和燃煤,并研究节能常压灭菌锅炉灭菌。不仅节省了大量木柴原料用于香菇生产,而且使每袋灭菌用木柴1.3㎏,减少到每次灭菌2500袋燃煤760㎏左右,每袋燃煤0.3㎏左右,与砖修炉相比,节约燃料成本76%以上。同时解决了砖修炉成本高、易损坏、寿命短、容量小、不可移动、灭菌数量受限、搬运损坏袋料等一连串影响菌棒成品率问题。

灭菌锅炉的一次灭菌容量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展,由14根产气管扩展到24—30管以上。其中一次灭菌3000—5000袋的24管灭菌锅炉,和灭菌数量在5000—15000袋的40—80根产汽管的常压灭菌锅炉,与自动装袋机和烘干机等中标国家农机补贴,进入《河南农机网》,服务河南及全国食用菌行业。

2.2、培育循环资源 稳定支柱产业规模

西峡县位于伏牛山南麓,总面积345平方公里中,分布着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活立木总储量791万立方米,其中的中幼林占97.2%,森林覆盖率74.9%,为全省第一。在现有林木积蓄量中,有菇木林木215.3立方米,占林木蓄量的83%。分布于海拔200米左右的丘岭与1500米山区,年生长量约20万立方米。每年的用材林木枝梢、残次林改造的原料约10万立方米以上,可供栽培袋料香菇1亿袋。2005年以来,西峡县委、县政府为了保障南水北调流域植被的绿化质量,保护林木资源,从2006年起,禁止林业采伐,积极实施菌材外购战略,从东北三省、湖北、陕西等地调运菌材。稳定产业规模栽培数量在5000万袋左右。

为了确保西峡县委“坚持森林资源增长大于消耗的总原则”和“坚持发展袋料香菇与保护资源并重的原则”,确保《西峡县发展特色农业,建设菌果药优质商品基地五年攻坚规划》的实施,科学开发林木资源,确保香菇产业健康发展,达到一业兴百业旺的目标,已经沿312国道建成8万亩猕猴桃林果长廊;在山区乡镇新造板栗基地10万亩(新老板栗林地已达到26万亩);以山茱萸丰产基地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万亩(其中,以杜仲、辛荑、连翘等灌木类药材和血参等草科类药材为主的基地10万亩)。每年新增10万吨左右的果树修剪枝梢供给栽培木耳、猴头、灵芝、鸡腿菇、竹荪和白灵菇等食用菌药用菌。

2.3、强力推广柴改煤 保护资源增效益

西峡县自1995年开始,推广春季中型袋栽香菇的模式已闻名国内外,创建了闻名的双龙镇香菇市场,每年产出600多万公斤质优价廉的香菇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中西部食用菌集散大县。

这个县以每户每年栽培2000袋左右的模式,投资不足3000元,收入6000-10000元。菇农尝到了种菇甜头,把示范带动变成自觉行动。全县栽培数量由1995年的2000万袋,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000万袋左右。

在袋料香菇接种前,使用传统的砖修炉灭菌过程中发现,每袋装入木屑1.05公斤,而灭菌烧柴需要1.25公斤以上;每炉装入700-800袋,每座灭菌炉每季只能定位灭菌两万袋以下。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增加了袋料成本,影响发展规模和效益。

西峡县委、县政府针对袋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决定在保护和利用林木资源的基础上,采取狠抓绿化植被不放松,推动社会柴改煤、改气,和科研部门攻关移动蒸汽灭菌炉柴改煤联合行动,加快以“柴改煤、改气、改灶”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革,合理控制林木资源消长量,稳定袋料香菇生产规模健康发展。

于是,西峡县委、县政府于1998年开始实施“攻坚”决定,取消县、乡柴木交易场所16个,取消烧炭烤炭。全县原有的1000多座砖修灭菌炉全部改用烧煤。由中国食用菌协会食用菌机械定点生产厂研制的常压蒸汽灭菌炉,一次灭菌容量达到砖修炉两倍以上,每次灭菌烧煤150公斤左右。与烧柴的砖修炉相比,由原来的每袋耗柴1.25公斤下降到0.2公斤左右,每台蒸汽炉每季可以流动灭菌5-10万袋。

2.4、调整生活燃料,扩大栽培规模效益研究

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广泛宣传以煤代柴,有利于提高木柴应用价值,提高劳动效率,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利于降低袋料成本,增加种菇收入;有利于保护绿色植被,以林促菌、以菌养林、林菌果药共同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富民强县优越性。菇农们简单的对比,计算出每公斤袋料产出香菇干品80克以上,投入产出比在1:5以上的利益关系,及以煤代柴既省钱又省力的劳务帐和经济帐之后,山区农户也改用烧煤做饭。西峡用液化气和煤代替木柴的生活燃料改革措施实施效果,如按全县30%的人改烧木柴为烧煤、烧液化气做饭,每年可以节省木柴5万多吨,可以稳定栽培香菇规模5000万袋以上。

2.5 保护南水北调环境,采取木屑外调策略。

西峡县为了保障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上游水源涵养区,同时又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的难题一直未能得到破解,致使我县一直处于“有计划不敢利用,有资源不敢采伐”的两难境地。面对外购菌材市场的逐步萎缩和境内资源的日益损耗,如何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品牌不丢、市场不丢、技术不丢,生产规模稳定、农民收入不减,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难题。

南水北调水源环境,县委政府于2008年,菌材紧缺成为影响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看三难”。从县外看,菌材外调“难”。1998年以来,我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林木资源,从2006年起,我县禁止林业采伐,积极实施菌材外购战略,开始从东北三省调运菌材,由于距离远、运输时间长、生产成本高等种种原因,使外购市场逐步缩放到湖北、陕西等地以及我县周边县市。但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菌材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给周边地区的林业资源带来了一定影响,引起了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周边多地已开始采取针对性措施,限制向我县供应菌材,有的县、市已收紧口子,加强林业监管,封锁林木外销渠道,对我县形成了挤压态势。从县内看,林木蓄积“难”。我县虽然一直实施林业“零”计划采伐政策,但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每外购生产1000袋袋料香菇菌材,架棚、灭菌、烘干等环节都要消耗相当于几百袋的县内林木资源,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近年来我县实施天然林禁伐、林木“休养生息”的蓄积量。从形势上看,资源利用“难”。我县是河南省林业第一大县,据了解,每年都有修枝抚育和天然林采伐计划,但

现在,如果来到老界岭(伏牛山主峰)深山中的二郎坪、太平镇、米坪、桑坪等乡镇,到处可见居民和餐饮业都已习惯使用燃煤和液化气做饭,丘岭乡村还修建了沼气灶,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天天顿顿靠烧柴、家家户户砍柴烧的自古遗传生活方式。西峡人的植树造林习惯已经变成菇农、果农和药农的自觉行动,就连上等高产粮田也竞相栽上了经济林、果树和药材.西峡县已经成为“绿色植被覆盖,鸟语果香诱人”的观光旅游大县。

3、选育优良菌株,适应栽培规模的持续发展

3.1、当家菌株的规模化栽培效果研究

西峡县由1986年开始,在太平镇乡镇企业建立“实验菌种厂”,由河南省科学院派出食用菌工程技术员,推广椴木黑木耳和椴木香菇栽培技术。1988年,县政府组织人员到湖北金山参观椴木香菇规模种植后,在全县展开规模栽培。位于山区乡镇汇集的三角接集镇蛇尾乡,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型香菇交易市场。

为了解决椴木香菇消耗林木资源问题,由县委书记亲自带队,组织各局委办和乡镇领导到浙江磐安、庆元等地参观考察以后,总结1994年在太平镇规模栽培的经验,1995年提出了“倾全县之力,集众家之长,誓夺全国香菇第一县”的口号,县政府也迅速成立了食用菌生产办公室,每一个局委办和乡镇政府,建立一个2000袋以上的袋料香菇种植样板基地,用于样板展示和技术培训实验场地。

经过3年的规模化栽培对比选育,从选育的11个菌株中选出“9608”作为西峡县的当家品种。

199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袋料香菇“258工程”发展计划,即2000万袋的示范,5000万袋的推广,全国香菇保有量最低达到8000万袋,为西峡“菌果药大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西峡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带动了全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香菇年交易额达到30多亿元。

3.2、选育菌株的必要性与新菌株研究

3.3多品种开发草腐菌品种,丰富市场需求

4、推广保水膜免割袋栽培,适应栽培规模扩展 4.1、免割袋与手工割袋管理效益研究

袋料香菇立体层架不脱袋出菇过程,需要用小刀沿子实菇蕾体顶上的塑料薄膜,环割3/4圈,从开始出菇到停止出菇,需要4—6天的人工割袋,一个菌棒4—6天以内出菇10—40个,一个人工一天可以进行选菇蕾、割口、压挤或捥掉畸形菇的管理菌棒数量在400—800个左右。

出菇集中时,如果缺少人数,需要整夜不眠割袋口。因此,一个家庭栽培量超过2000袋就管理不了。栽培大户花钱用人割袋,每一潮菇每1000棒需要开支200—500元还不算管饭和招待费,按出4潮估计算,每千个菌棒需要割口开支800—1500元。

推广保水免割栽培,省去手工割袋出菇工序,不仅节省了人工费用、减少劳动强度,而且为扩大栽培规模提供有利条件。

4.2、免割袋栽培的管理技术要点研究

根据从实验到推广的6年经验有以下几个要点:①是菌棒双层薄膜越夏,保湿性能提高,保温性能增强,需要调低培养料的用水比例(以48%--55%为佳)和上架越夏管理,有利于通风降温,防止烧菌。②是放大气刺孔眼的排湿气性能降低,需要根据菌棒含水量,适当增加刺孔数量或者加大刺孔锥直径。③是出菇过程,保水膜的保湿性能与塑料袋膜相比有所下降,需要根据出菇要求调整湿度管理:幼蕾期以高度保湿为主,花菇管理可以按照西峡农广分校发放的“农民技能培训教材《西峡模式香菇免割袋栽培新技术》的技术程序栽培和管理,或上网搜索“花菇闫新发”,查阅上网刊物的经验资料,按程序管理,以双层黑网架一层塑料棚膜的越夏模式,监控调整温湿度为主。

4.2.1、培养料含水率与出菇关系研究

西峡县的规模化近20年经验验证,出菇效果较好的菌棒表面应有均匀的白色斑点(称谓“豹花斑”),指甲大小的白色斑点面积占菌棒表面积5—10%为适中,自由出菇数量在5—20个,出菇质量比较好。保持这样出菇标准的菌棒含水率是50%--55%。

4.2.2、培养料含水率与刺孔数量研究

传统香菇菌棒含水率在55—60%之间,放大气 的刺孔数量是4行,每行8—10孔的实际出菇效果中,截止2013年的栽培调查,仍有30%左右的栽培户的菌棒,因为含水量偏高、转色重、或菌棒转色无“豹花斑”而不能达到理想出菇效果。

采用保水膜免割袋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几年来的实践验证,18×63栽培袋菌棒“放大气”的刺孔数量以5—6行,每行8—10个孔,总计刺孔50—60个的菌棒转色质量和出菇效果比较好,其中以刺孔针直径8㎜的菌棒产生“豹花斑”的稳定比例占85左右。

5、全县乡村技术信息联网培训,为菇农排忧解难 全县各乡镇和各村进行栽培技术问题反馈信息联网,发现栽培或管理问题,分别由县菌办和科研中心、农业局技术指导站和农广分校、阳光办等单位分类负责,为稳定栽培规模的稳定和菇农栽培效益。进行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其中,科研中心以普及推广标准化栽培模式和当家品种的菌种供应的应用问题为主,进行培训、监督、服务;技术指导站和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等部门,负责产业化基础技术和优化技术,以及栽培过程的实际问题、各乡镇及各村反馈问题,进行分批、分期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形成“县乡村户信息通,科技部门有分工,标准发展解忧难,菇农欢迎效益增”的稳步发展态势。

6、出口创汇连年翻番。2011年,全县香菇产量达27万吨(鲜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产值达16亿元以上,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5%。2012年1~9月全县香菇共出口7000吨,创汇1亿美元

2011年全县15家香菇出口企业共出口1.5万吨,出口创汇2.5亿美元,2012年,全县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到3万多户,占全县农户的l/3,全县15个乡镇的香菇种植达1亿袋,总产量17万吨,产值达11亿元以上,综合收入25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西峡香菇出口占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的1/5,占南阳农产品出口额近1/2,占全县农产品出口额的4/5,西峡香菇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8、推广香菇餐桌菜肴和深加工技术,培育香菇消费市场

西峡县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峡分校分工负责推广优选规模管理经验,提高香菇质量和产量,同时培训餐桌经济相关技术,结合香菇生产技术优化培训,把香菇的烹调技艺、菇柄粗加工工艺和精加工工艺融为一体,引导香菇产业生产与健康消费观念相结合,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认真记录鲜香菇的烹调技术要点、菇柄粗加工的餐厨方法等。

参考文献:

〔1〕丁世显

集众家之长倾全县之力 誓夺全国香菇第一县。《河南日报》1998年2月23日头版 〔2〕张大棚 西峡无公害香菇再创佳绩--西峡获省“无公害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称号 《食用菌市场》2003(2)12页

〔3〕闫新发 闫晓笛 张改英

围绕节能促发展 环保效益双丰收—西峡县绿色环保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食用菌市场》2003(5):25—26页

〔4〕闫新发 张改英 王小波 “西峡模式”袋栽香菇新技术。《食用菌市场》2004(2):39-40页;重刊《食用菌市场》2006(10):72—73页

〔5 闫新法 “西峡模式”袋料香菇规模效益分析。《食用菌市场》2004(8):10-11页

〔6〕李文志 周平霞 闫新法 等 北方免割袋香菇栽培的几种异常问题预防措施。《食用菌》2010(3):35-36页

〔7〕闫新发 “西峡模式”香菇菌种选育新技术。《食用菌市场》2007(2):76—77页 〔8〕闫新发 马春歌 香菇同步催花技术 《食用菌》2001(1)30页

〔9〕闫新发 张改英 闫晓笛 香菇综合催蕾技术 《食用菌市场》2002(5)27页 〔10〕闫新发 张改英 闫晓笛 天白花菇培育技术 《食用菌》2003(5)30-31页

〔11〕李文志 周平霞 闫新发 李文蕊 杨采风 北方免割袋香菇栽培的几种异常问题预防措施。《食用菌》2010(3):35—36页

〔12〕谢晓 宋峰 李文志 闫新发 提高春栽代料香菇效益的几种措施。《河南农业》2009.8(上):43页 〔13〕李小乔 李文志 闫新发 北方免割袋花菇高产培育新技术。《新农民》2011(07):12—14页 〔14〕闫新发 李文志 代料香菇安全越夏八方措施。《食用菌市场》2006(4):22—23页

〔15〕闫新发 马宗武 于永洁 开封地区袋栽香菇的研究报告。《食用菌市场》2004(10):42—43页 〔16〕闫新发 韩国花菇培育的研究报告(上),2008(3):70—71页; 韩国花菇培育的研究报告(下),2008(11):31页

12.西峡县文件:

①、西政文[1997]98号文件。②、西发[1999]27号文件。③、西发[1999]28号文件。④、《’99中国·西峡香菇产业高层次开发暨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文辑》,中共西峡县委、县政府办公室编印1999年11月版第98-104页、第111-115页。

作者简介:闫新发,汉族,生于1951年,自修南阳食用菌农函大,食用菌高级工程师,河南西峡神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峡分校特邀食用菌专业辅导老师。自1976年开始从事西峡县的规模化食用菌技术推广和样板示范菇场管理,擅长电子自动化、机械自动化和食用菌育种、规模化、工厂化“无菌化”先进技术研究,发表食用菌育种、液体菌种、规模化管理等技术论文40多篇。

通讯联络:

以下为参考资料:

河南省位于我国北纬32-35℃,南与长江以北的河北省接壤,北部跨过黄河,与河北省和内蒙古地区相邻,一月平均气温0℃左右,7月平均气温26-28℃,无霜期7-8个月,年平均降水量 600-1000毫米,属于半湿润半干燥地域,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可循环绿色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发展代料香菇和花菇培养技术。随着西峡县代料栽培模式在中原以北地区的影响作用,2009年香菇出口量领衔全国出口总量的74.6%,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西峡县春栽代料香菇模式和泌阳县秋季大袋栽培香菇的带动下,全省各县市地区利用不同的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以代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例如,西峡县周边的淅川县、栾川县、卢氏县、南召县、鲁山县、内乡县和三门峡市、灵宝市、洛阳市等以及湖北、陕西、山西、安徽等临近区域,移植西峡春季栽培技术为主,其他各地为春栽和夏秋栽的混合模式 栽培。其中,灵宝市的合作社大型菇场发展模式中,是利用苹果树枝为原料,在宽8m-10m长30m-50m蔬菜大棚优化的菇棚中,进行春栽、秋栽和冬栽的西峡县层架式自然出菇模式,全部采用香菇免割袋机械化规模栽培与管理方法,冬春季节以花菇培养为主,夏秋季节以鲜品菇生产为主,具有向全省乃至全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优化型栽培新模式特点。本文以西峡县和灵宝市的栽培模式为例,介绍免割袋花菇栽培与管理的技术经验。

二.生产职责程序模式变化。

原料制备--菌种选育和菌种生产供应--袋料生产和灭菌--接种和养菌--出菇管理--采收和加工--储藏和销售--菇品及菌丝体废原料的饲料肥料深加工销售。合作社以股份制入股,集中领导,职责分工,统一按照规范技术优化方案管理,统一工厂化生产模式,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利润分红。

三.生产基地建造:

1. 场区选择与建设规划:场区选择背风朝阳,水电充足,交通方便,菇棚(东西长向)采光面南向,有利于冬季出菇采暖。

西峡模式 场区设计(适宜冬季自然气温不低于零下5℃的地区),根据规模和场地大小而定,(1)菇棚区中心走道3-6m。(2)立体层架菇棚长10-30m,棚宽3m,棚间距离1-1.5m,(菇棚中心高2.2-2.3m,出菇层架用钢管或水泥制成6-7层骨架,中心双排出菇架宽0.9m,架高2.2m(上面用竹片作棚拱),架腿埋深0.4m;两边排放菌棒架宽0.45m,高1.8m,架腿埋深0.4m),(3)遮阳网架高 3m,用95%高密度遮阳网,既可以拉紧抗风又能开合调光为适宜。(4)菇棚用水,在菇棚区打5m以下的深井,供给菇棚15-18℃地下恒温的“无菌”水,利于出菇管理的冬夏两季催菇和夏季预防高温用水。菇棚用水采用地埋水管,每个菇棚留1-3个水口。(5)袋料生产场地和菇棚区主要通道用水泥硬化。(6)生活、办公、加工和物料仓库建造钢结构简易房,或用大棚分隔的板房式房间。冷储需要建造保温房。

2. 优化型蔬菜大棚式菇棚(适宜西北气候偏干燥以及自然气温低于零下5C°左右的地区):优化之一是采光棚弓的前沿弓高由蔬菜棚的1m改为1.5m,适宜棚内立体层架排放和工作走动;优化之二是在大棚两端的墙体高于2m的上方开一个可以开关的放风窗口,用于排放棚内高温;优化之三是在相距塑料弓棚上面0.7-1m高处,再加一层遮阳网弓架,用于夏季出菇或菌棒越夏遮阳。其它建造模式和质量要求与蔬菜大棚同样,前后棚沿棚膜接口可以拉开通风,大棚上的塑料棚膜、保温毡、遮阳网,用卷帘机操作调温、调光、调湿、通风操作更加方便、省力、快捷。

篇2:西峡香菇规模化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关于香菇…

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不仅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据食品专家分析,每100克干香菇中,含蛋白质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粗纤维7.8克,灰分4.9克。在灰分中,除了含钙、铁、锰等多种造血物质外,还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维生素D原(麦角甾醇)。麦角甾醇无论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均可转变成维生素D2,既可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又能帮助儿童骨骼和牙齿生长。香菇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香菇中就含有7种。为此,世界各国人民把它列为低脂肪、高蛋白的保健食品,还被人们称为 “素中之荤”,“蔬菜之王”,倍受消费者青睐。

香菇是食用菌中第二大品种(仅次于蘑菇),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十大农产品之一.香菇的最早为人类食用距今已有几千年了,而人工栽培,起源于800多年前的浙南山区(吴三公砍花法培育野生香菇).如今人们对香菇的食用,是不分地域/种族/中西餐.而香菇的出产/栽培限于亚洲(中/日/韩),中国则更占世界总产量的近80%(浙,闽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按每人每年消耗香菇500克计,我国的香菇需求量近70万吨(干品),全球更是近200万吨以上.而全世界目前的香菇总产量只有15万吨,其中我国占10万吨.所以目前的产量还不到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规模化发展香菇生产,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浙南的晋云,磐安,庆元,景宁等县,规模发展食用菌前,各县的工农业总产值都不到一亿元人民币(1988年),均属国家级贫困县.规模化发展食用菌特别是以发展袋料香菇生产后,各县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到年种植食用菌超1亿棒,仅食用菌产值就增加了3—5亿元/年.在三五年短时间内,均脱贫致富,山民人均增收2—4000元,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目前,这几个县各被称为—“菇城”,“菇乡”, “菇都”, “香菇的发源地”等等,由此可体现规模化发展香菇生产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香菇的培育历史上有过枯木砍花,段木,菌砖和袋料栽培等方式,人工栽培袋料香菇生产,原料主要取材于果树、阔叶树、杂木的枝条、锯沫屑、玉米棒芯及农作物秸杆等。所以,原料资源丰富(全国的资源利用率还不到万分之一),容易规模化培植;还是属于生态循环农业,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在浙闽东南山区,香菇规模化生产已持续了二十多年.但这些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工工资(从150元/月---1500元/月),土地租金(从30元/年.亩---800元/年.亩)等逐年成倍增长,带来香菇生产成本增加;另外,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等护林措施也将使香菇原料日益紧张.所以,食用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是中西部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契机,也是宏观调控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二.人工袋料香菇栽培简介(一).原料

香菇是一种木腐菌,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少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香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主要依靠分解吸收菇木或培养料中的养分。培养料是袋栽香菇的基础,主要原料有木屑、麸皮、石膏、磷酸二氢钾等。其中木屑是提供碳源的主要原料,也是香菇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其需要量占全部培养料的80%以上。

种植香菇用木屑除木材(阔叶树/杂木/果树,蚕桑枝干等)作原料外,可充分利用伐木场的枝桠材,锯木场和木制品厂的碎屑等作原料,提高了木材利用率。此外,还可利用工农业生产的一些下脚料,如棉籽壳、花生壳、玉米芯、葵花秆,以及野草等作培养料,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二).种植香菇自然条件

香菇栽培场一般利用闲臵农用地,用竹木+薄膜+遮阳覆盖搭建菇棚(6-8米宽,高2.5米左右,长20—50米),需要通风良好,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菌丝生长期一般来说不需光照,子实体生长期需要光照。特别是花菇成长期,需要“干燥、强光、大通风、大温差”的生长环境。

香菇在发菌和出菇阶段,要求温度控制在5--27℃之间;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50--55%之间;菌丝生长期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下,子实体发育期控制在85--95%之间.在有遮阳,保温,保水作用的菇棚种植香菇,加上种植人员的适时管理及合理利用当地季节气候条件,香菇种植已没有了地域限制.(三).香菇种植的流程及关键技术

袋栽法生产香菇,主要流程有木材粉碎,到培养料搅拌、装袋、灭菌、接种,直至产品采收、脱水烘干,全流程可以采取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工效提高数十倍。

整个生产流程,历时4—6个月,一年可生产种植2季.关键技术:1.培养料的配方/加工装袋/高温灭菌.2.菌种的纯正和接种.3.发菌,出菇期的正确管理.(四).成本核算及效益分析(每亩)1.成本概算: 以需十吨木屑原料计算(约3000元),每亩香菇棚建安成本1500元左右.需投资麸皮、石膏、筒袋、燃料、消毒剂、菌种费等原辅助材料费6000元,加上人工工资预算1500元,其他综合费用1000元。累计成本13000元/亩.(每个菇棒成本1元左右,每亩种植8000—10000棒).2.产出

若管理得当,每亩种植排放菌棒8000-10000棒,平均每个菇棒可以生产鲜菇1.5—2.5斤,生物转化率超过100%.亩产鲜菇16000—20000斤,以最低回收价1.5元/斤(市场价一般是3—5元/斤,去年冬季雪灾时,广西的鲜菇曾卖到10元/斤,日韩美超市鲜菇售价40美元/斤),每亩收入在2.5万-----3万元以上.按8—9斤鲜菇烘制干菇一斤计,亩产优质干品香菇2000斤以上.3.效益:每亩纯利润1.3--1.7万元!,一家夫妇可管理2—4亩,则效益更佳.三,规模化发展香菇生产的意义

利用废杂木枝条规模化生产袋料香菇,可成为农村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开发香菇生产还可促进其它行业的同步发展,可带动工业、商贸、加工、运输、饮食、市场的大发展,走出一条农、工、商贸相结合的新路子。

有规模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经济效益。规模发展香菇有利于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异地互补、资源开发、引进市场、拉动产业、推动就业、增加税源。

和其它项目一样,发展香菇生产也不宜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一般情况下,应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布局,逐步发展为宜。一个县市先发展10--30个示范村,200个专业户,种菇总量达到300万袋以上,创收1000万元.以此规模开发成功后,让种植户积累了经验和资本,让群众有了在家创业的冲动,让各级政府部门有了下大规模发展的决心.这样才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千家万户致富.万事开头难,在项目的引进和开始阶段,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多谋善断、作好考察/引导/宣传/组织工作.切实做好立项、试点选定、技术培训、资金筹措、人才、指导机构组建等环节具体事宜.对于比较关键的资金组织(每种植1亩(10000棒袋料香菇)需资金1万元左右,如发展200万棒则需项目资金200万元),可以通过群策群力多渠道解决:财政补一些,农民自筹一些,银行贷一些,向上级要一些,集体经济投一些……等.俗话说,有想法就会有办法.四.我们将为本项目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

(一)我们浙江鸿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的优势

1.技术优势:公司主要老板们从事食用菌开发二十多年,技术与国内外同步,是浙江省食用菌协会的理事单位.另我们还有强大的专家后援团,还与丽水农科院,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林学院,多所职技校等单位有技术科研合作.2.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近几年来,我们受地方政府的邀请及响应国家科技支农/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在全国各地近五十个县市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开发食用菌生产.有丰富的全程服务运作经验,地域遍及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中等地区.3.食用菌的销售渠道:我们在国内各大食用菌市场、食用菌加工企业都有营销网络,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我们与省内几家外贸公司联营,每年还有近万吨的鲜菇和几千吨干菇的外销业务.4.我们有着诚信、务实、敬业、负责的经营理念和品格.确保开发一家,服务一方,成功一片;扶上马,再送一程.我们在甘肃和广西的项目中,他们只提供需要的项目资金,其他的全由我们来做,被称之为:全程“保姆式”服务,“交钥匙工程”!(二)具体合作方式

1.为项目顺利进行,我建议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到浙江进行基地考察、市场考察。以达到实现项目的可行性。

2.你们如确定有意向在当地发展食用菌生产并作了些必要物质舆论准备后,我们则协助你们编制项目书,设计详细的项目开发实施计划.并和你们签订规模开发香菇(及其它食用菌)生产合作协议书.3.项目开始运行后:为体现合作开发诚意,我公司先期无偿为农民投入香菇生产中所用的粉碎机、制棒机。全程无偿担任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而产出产品,由我公司全部保价回收,货款两清。在生产上轨后,我方续建保鲜库、包装厂、脱水烘干厂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香菇生产,技术先进、信息可靠、项目适宜、效益可观,可以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不倒翁”“永久牌”项目大力发展。建议贵县市提高对发展香菇生产的认识,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尽快立项、上马,形成产业,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百闻不如一见, 心动不如行动!欢迎各位领导到浙江参观指导,和我们联系,您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浙江鸿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联系人:金文彬

总经理

联系电话:***

上一篇:烟草销售企业供应链下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