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劳模范文

2024-05-30

我心中的劳模范文(精选14篇)

篇1:我心中的劳模范文

劳模,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顾名思义就是劳动模范的意思。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劳动看成是最光荣的事情。因为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生活中有很多劳动者,例如:学校里辛苦教学的老师、医院里救死扶伤的医生、马路上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交通警察他们每天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劳动模范!

在我的心中也有一位劳动模范,他就是我的爸爸!

我爸爸是裕安区市场监管局平桥管理所一位普通的副所长!他的工作主要是分管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食品安全众所周知,是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健康的一件大事!爸爸做为一名执法者,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每天早出晚归,带领同事们一起对辖区内的超市、饭店、食堂、小吃部和校园周边的流动摊点等等进行挨家挨户的登记、检查。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在爸爸分管的辖区内经常能看到他跑前跑后忙碌的身影,哪家证照不齐、哪家有过期食品、哪家食品摆放不规范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晴!爸爸有一次开玩笑的对我说:我的辖区内所有的食品经营户都认识我!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可以看出,爸爸为此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在爸爸的努力下,他分管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工作一直很到位,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我知道,这些成绩都是爸爸用劳动换来的!

因为单位的变动,爸爸从去年又接手了一项新的工作任务——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包括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电梯。在他辖区内有很多个小区、医院和超市,排查电梯数量和安全性,又成了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于是,从早到晚爸爸变得更忙了!我都记不清楚,多少个早上起来没看到爸爸那熟悉的身影;也记不清楚,爸爸有多久没有按时下班回家了。今年七月份以来,电梯吃人事件频频发生,弄的人心惶惶,谈梯色变。偏偏在这个时候,爸爸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皮肤病,叫做带状疱疹。这个病的特征就是撕心裂肺的疼痛!看着爸爸身上一个个黄豆大小的水泡,疼的成夜成夜的睡不着觉,我和妈妈都心疼的不得了。有天早上,爸爸疼的连饭都吃不下去了。妈妈劝爸爸请几天假,在家休息休息,可爸爸却不同意。他说关键时刻我要是请假了,出了问题怎么办啊?再说,这些事情交给别人我不放心。说完他背着包,又一如既往的去上班了。就这样,爸爸忍着剧痛,没有请过一天假!每天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白天徘徊于各个高层小区、医院、商场之间,确保对每一部电梯都做到认真检查,排除隐患!晚上下班后回到办公室,还要对当天所有排查过的电梯进行报表填写、分类处理、形成文字后整理归档。等他忙完后回到家里,身体的劳累加上病痛的折磨,已让他心力交瘁,疲惫不堪!辛勤劳动换来的必然是可喜的成绩,爸爸分管的特种设备工作不但没有出现过一点差错,而且在全局工作中排名第一!爸爸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做出了一个正能量的榜样!我为我的劳模爸爸感到自豪!

我心中的劳动者是平凡的,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作者。只是他们用双手创造了不平凡。就像我的爸爸,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我们的国家才蒸蒸日上,形成了如今繁华的局面。我要以爸爸为榜样,好好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少年!向心中的劳模爸爸致敬!向和爸爸一样的劳动者致敬!

篇2:我心中的劳模范文

在我心中,也住着一位劳模,这位劳模不是别人,她就是我的奶奶。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心存疑惑,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次放学,奶奶来接我回家。路上,突然听到:刘老师、刘老师的喊声,我们扭头一看,从车里下来一位阿姨向我们走来。奶奶疑惑道:你是?刘老师,你不记得我了,我是你以前的学生王娟呀!当时你待我就像妈妈一样,我最喜欢你啦!我听了十分惊讶,都三十年了,还能认出自己小学的班主任,可见奶奶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姨激动地叙述着老师谆谆教诲眼眶里闪着雾气。从阿姨的言语中我听到了奶奶以前教书认真,关爱学生同时也感受到了阿姨对奶奶浓浓的敬重和喜爱之情。

回到家后,我急切地翻看奶奶教书时的照片及证书,不禁目瞪口呆,奶奶获得的奖状和荣誉证书不计其数。有市级模范教师、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区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呀!奶奶真厉害!真是教师模范呀!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自豪之情。奶奶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她还不忘学习,在家一有时间就戴着她的老花镜读报看书,时不时地还拿笔做着记录,奶奶最喜欢看烧菜的书籍,然后按照书上的方法做菜给我们吃,非常可口。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奶奶会讲那么多的故事,会说那么多有趣的事。我要向奶奶学习,多读书,多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

奶奶不仅以前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现在退休在家仍然是勤劳朴实,是我们家里的劳动模范,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奶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如果你住在我家,早上你就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那是奶奶在家里做早餐。吃完早饭,再送我上学,然后回家洗衣服;中午放学再到学校接我和小哥哥,到家后一开门马上冲进厨房,开始和锅碗瓢盆进行大战,马不停蹄地烧中饭给我们吃,吃过午饭洗刷好后,就又送我和小哥哥上学;晚上放学奶奶接我回来后,就更疯狂了,把饭菜做好后,开始了清洁工作,家里的每个死角都被奶奶用旋风般的速度扫了一遍,接下来是用拖把横扫千军,每一粒灰尘都被奶奶稳稳的粘在了拖把上,把家里清扫地一尘不染。奶奶就像一个陀螺,每天忙个不停,非常辛苦,我很心疼奶奶,总劝奶奶歇歇,休息一下,奶奶总是温和地说:没事,我能忙得动。

有时候一觉醒来上卫生间,奶奶房间的灯还在亮着。我从门缝里看到奶奶靠在床头边勾鞋。奶奶说:天冷了,要为我们每人勾一双棉鞋。奶奶勾鞋用的线有很多种颜色,勾的鞋有很多种图案。奶奶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精益求精。有时候你会发现奶奶把勾好的鞋拆了,把勾鞋的书拿出来,对照着再重新打一遍,直到十分满意为止。奶奶勾的鞋子很结实、很漂亮、也很温暖。

篇3:我心中的荆轲

战国,那是个充满死亡和黑暗斗争的时代,当所向披靡的秦国大军,濒临易水之时,荆轲的出现无疑绐整个燕国带来希望。而此时,燕国的灭亡已经注定。燕太子丹的优柔寡断和秦武阳的外强中干,荆轲比谁都清楚,所以刺杀计划的失败,也就早已注定。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转身,是诸士动人的悲曲和一脸憔悴,哀伤的面容。心中杀气升腾,嬴政、嬴政、死啊!跃上马车,驶向强秦,终已不顾。秦王殿上冲天而起的血光。

在中国古代,有无数英雄侠士,有季布有张良甚至是诸葛亮和曹操,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成就是荆轲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但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假想,就是把他们放到荆轲的位置,他们是否也能像荆轲那样死得义无反顾。

篇4:我心中的劳模范文

这一天进行了建国以来最盛大的阅兵式,庆典阅兵式之后,首都70万群众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大游行。一行行标语、一幅幅图表、一个个模型,构成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美丽画图。人们从这里可以看到祖国10年来走过的道路,看到在这历史的一瞬间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那个特殊年代展示的是人们投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兴奋与激情。“以实际行动向祖国献礼”成为了一代人在艰难岁月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尽管后来饥饿和困难成了当时所有人的集体记忆。

这一天,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出现了一位小脚女人的身影,周恩来、邓颖超还派人到观礼台对她进行慰问。她就是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和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李田英。

收到前往北京参加国庆大典的通知时,李田英说不出的激动。“新中国10周年的国庆大典,这是多么隆重的节日!”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她先骑毛驴从村里走到广饶县,再等着乘坐好几天才有一趟的车,从广饶到惠民专区(现在的滨州),然后再到济南,这已经花去整整三天时间。在10月1日前,李田英终于到达北京。

当时的李田英成绩卓著:她是1945年经当时的华东局山东分局批准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50年9月,李田英作为山东省惟一的农业战线女劳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

李田英出生在1922年,从小便裹了脚。国庆观礼前,李田英的小脚与众多的荣誉,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摄影记者们涌上前来,想要拍一拍李田英的小脚时,她很不好意思,觉得这是封建时代的东西,便将挽起的裤脚放了下来,遮住了一双小脚。此时,邓颖超走了过来,对李田英说:“你这双小脚担负了更多的辛劳,做了大贡献,怕什么,让记者们拍就是了。”

谈起邓颖超,李田英显得颇为激动。李田英第一次来北京时,主办方设自助餐招待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们,而李田英因为第一次见识“自助”这样的吃法,当时不知如何是好。看看晚饭快要结束时,邓颖超走了过来,询问她为什么不吃饭,李田英这才告诉邓颖超:“不知道怎么吃。”邓颖超亲自选餐,陪李田英吃了一次令她终生难忘的自助餐。

954年李田英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因恰逢二女儿刚刚出生16天,她只好抱着孩子前往北京,成为当时惟一一位抱着孩子参加“两会”的代表。邓颖超前往山东团看到李田英与她的孩子后,为李田英的二女儿起名“代民”。邓颖超说:“她是咱们代表大会最小的人民代表,那就叫‘代民’吧。”

1959年10月1日观礼当天,李田英以劳模英雄的身份,被安排至天安门观礼台西6台参加观礼,当时她胸前的观礼证上写着“0616号”。当天观礼未开始前,邓颖超还为她作了特别的考虑,知道李田英是小脚,怕她在观礼台上不适应也不舒服,便派专人给她送了一块垫子。

国庆阅兵开始,李田英看着天安门广场上的威武之师,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年中国要是这么强大,八国联国还敢侵华么?就是十国联军也不怕。” 当年与李田英在一起参加观礼的还有全国劳模时传祥。李田英对时传祥说:“你是掏大粪的,我是扛大锄的。我们在天安门看国庆阅兵,这是国家给我们多么大的荣誉啊!”

在前往北京参加国庆盛典前,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前往火车站为李田英她们送行。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舒同嘱咐李田英这位农民代表一定要把基层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党中央,舒同笑着对李田英说:“山东的情况你照实说,回来我给你写幅中堂。” 在前往北京参加观礼的一周时间内,李田英与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见面时,反映了许多基层的真实情况。

50年代的国庆阅兵

1950年起的10年内,天安门前每年都举行国庆阅兵式。此时,苏联也每年阅兵,一些军内人士认为,每年的阅兵是全面学习苏联的必然结果。连续10年的阅兵,也令中国国庆阅兵逐步制度化,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些规制被沉淀,固定了下来。

1950年的10月1日,天安门城楼重檐已经开始悬挂国徽。城楼东西红墙上横挂着的两幅标语也变成了延续至今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一年起,检阅式上阅兵首长和受阅部队的应答词发生了变化。原本首长与军人之间的互致问候,变成了纯粹的政治口号。

朱德向官兵们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受阅方队的回答则是“万岁!万岁!万岁!”上述应答形式被作为国庆阅兵式上的规定程序固定下来,口号内容也一直延续到1959年。

战争的气氛笼罩着1950年代初的几次阅兵。1951年的国庆典礼上,归国志愿军代表登上了检阅台和观礼台。

从1951年起,国庆典礼的时间一律改为上午10日才开始。这一年的阅兵,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的不再是以往的海军方队,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接着是高级步兵学校、战车学校、炮兵学校、海军学校、航空学校等各个军校的学员方队。这种以军事学院方队为“龙头”的队列排序方法也被延续到1959年。

1952年的国庆阅兵部队新增了仪仗兵。此后的历次阅兵,仪仗队都成为阅兵部队的先导,但不计入方队数。

1955年10月1日,国庆阅兵部队全部穿着佩戴军衔的新式制服,这令其看上去更像是一支正规化部队。一些刚授衔的元帅和大将,在阅兵结束后,兴致很高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留念。这些照片现在成为开国将、帅们为数不多着新军装的图片,其中一些成为他们的标准照。

继军装换装后,1956年的国庆阅兵,解放军的陆军装备也换装了:阅兵部队乘坐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大批旧式装备被淘汰,基本实现武器装备制式化。这次阅兵,成为国庆阅兵史上唯一一次雨中阅兵。原本计划飞过天安门的最新国产喷气式战斗机梯队,也因为大雨而取消。

1959年的建国10周年阅兵,是连续11年阅兵史上的最后一次。受阅地面部队由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组成。尽管地面方队数保持了连续4年来的29个未变,但受阅飞机数达到了迄今最多的155架,每个编队由5周年时的3机增加到5机。受阅飞行高度也降低了100-150米,这对训练的要求更加严恪。

这一年的阅兵,技术兵种与非技术兵种比例从5年前阅兵时的1: 1提高到了3:1。三轮摩托车方队,以及100毫米以下口径地炮、高炮方队被淘汰。装甲兵方队装备了本国制造的,当年才定型、投产,并装备部队的第一代主战坦克--59式中型坦克。

篇5:我心中的劳模作文

我向保安叔叔介绍了自己,说明了来意,并带着心中的问题,开始了我的首次采访。

接受采访的,是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保安叔叔。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疫情期间,在防控疫情方面,你们每天具体做些什么?保安叔叔态度和蔼,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们每天需要测量每一个进入小区的人的体温,还需要对进入小区的外来人员和车辆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记录。在测温过程中,遇到体温不正常的人,我们会马上进行登记,然后迅速向居委会报告,由居委会把他送到医院。

我接着问道:那么,你们每天大约要测量多少人的体温呢?保安叔叔犹豫了一下,答道:这个数字就很难说了,光这个小区就有3000多人,流动的人员也非常多。

那你们每天工作时间是怎样的?我又问道。我们每天有两个班次,早班早上7点到晚上7点,晚班晚上7点到早上7点。疫情期间经常会加班。

最后,我问保安叔叔:每天都重复做这些工作,你觉得辛不辛苦、付出值不值得啊?辛苦肯定是辛苦的,保安叔叔说,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为人民服务啊!说完,他自己也笑了。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却把我深深地感动了。他,只是普普通通的保安中的一员,但是,疫情期间,正是因为他们无惧风险,不辞辛劳,默默无闻地守护着我们,才给我们带来一份温暖,一份安心。

篇6:我心中的劳模作文500字

在劳模导师进教室的课堂上,让我更加了解陶__老师,也更认识到弘扬劳模精神的的重要性。那么劳模精神是什么呢?劳模精神就是劳模身上的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忘我精神。这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本质。劳模精神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

万事开头难,在这条服务于众的路上走也并不容易。在陶老师的眼中那是个“乱”的年代,思想观念的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贫困,思想遭到了破坏,任何观点意识都交织在一起,没有一个正确的社会准则,强出头就会遭殃。开始时这样的服务并不被群众认可,有人会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学雷锋,很不屑。但是,陶老师不这样认为,这样的言语并不能让她放弃。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大家的支持,我们的帮助总有一天会得到大众的认可。“一生多服务,一生多幸福”有这样的信念的支撑在老师眼里这并不难,就因为这个信念的存在。这也是她推出第一辆便民小车,至今20个春秋,7000多个日夜,始终忙碌在为他人服务的奔波中,从而立之年到年过半百,仍热忱如一.不改初衷的原因。在当下,我们作为一个新青年。面对新的时代,面对发展迅速的社会经济,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做好准备,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一个坚实的信念,让自己不会为之放弃,不会轻易动摇,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完成一件事情也离不开不懈的努力,陶老师就是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从而更坚定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心。

篇7:我心中的旗帜范文

演讲人:曾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的曾蕾,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旗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原则扎根在交通一线。他敬业务实,攻坚克难,拼搏进取,为党的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受到市、县的嘉奖,职工们誉他为:敬业务实的“领队人”,他就是阮长久。

人们常说:“班子的好坏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职工队伍素质高低是任务完成好坏的关键所在。”他到通山县通羊站上任伊始,就把建强班子、建强队伍做为头等大事来抓。他经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财富,不但要搞好团结,维护团结,更应该顾全团结,巩固团结。作为一站之长,他深知自己的责任,时刻铭记“打铁尚需自身硬”的道理,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学理论、学实践、学业务,丰富了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丰富了较强的业务水平,丰富了较强的开拓进取的责任意识和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不断用新的理

论,新的观念指导和组织新形势下的征费工作。在班子建设上他坚持党的三大作风,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保先教育活动中,班子成员步步走在先,抢在前,时时处处是职工的表率,真正达到了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观念明显升华。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带头垂范,给自己定了四条准则:有强烈的群众观念,有良好的民主观念,有牢固的组织观念,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因而,使他领导的班子在政治上互相信任,有问题互相提醒,有优点互相学习,有经验互相吸收,有建议互相采纳;在工作中互相支持,有成绩不争功,出问题不诿过,发现失误不责备,受了委屈不自卑,棘手问题靠前站,敏感问题多商议;在生活上互相关心,遇有个人实际问题,互相主动关心,心要想到,力要尽到,使大家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了班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而,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集体。在职工队伍建设上,他严要求,高标准,立足岗位抓提高。在职工队伍中深入组织岗位练兵活动,使职工做到文明执法,文明征费;在开展“三个代表”理论学习和“保先”教育活动中,结合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使全站干部职工不但在思想理论上有所升华,而且在思想作风上、工作干劲上都有了新的起色,真正建设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纪律明、业务精”的职工队伍,为“打造新作风,建设新交通,树立新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生在世,有的争名,有的逐利,但他却在站长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履职尽责,谋大事,干实事。面对收费难的问题,他知难而进,不气馁,不抱怨,本着“开源、挖潜、多征、杜免”的原则,团结和带领全站干部职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调查研究,想办法,出对策。一是把收费的重点转移到两轮摩托车上,每年三、四月份全站职工齐上阵,搞集中会战;二是精心组织日常的路检路查,加大补缴补征力度,大大减少了漏征率;三是组织专项会战,集中打击取缔偷、逃、漏费车辆,特别是在取缔人情车人情费上敢于出手,敢于碰硬,从而规范了征费秩序,净化了征费环境;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时刻牢记“公生明,廉生威”这句古训,也深谙“清风凉自林谷出,廉洁源从自律来”的道理,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工作中,他依法从事,爱岗敬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一身正气,严格管理,做出了表率。在对待亲属养车户上,他不偏袒、不照顾,有的甚至和他决亲决情。当时他的弟弟阮常胜有一辆吨位为2吨的农用车,牌照为鄂L31905,一年全额缴费为5616

元,有一次他的弟弟来找他,希望可以适当减少部分养路费,但是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正因为你是我弟弟,那么你更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分钱都不能少”任凭他弟弟再怎么说情,他就是坚决不同意,最后他弟弟无耐之下只好拿出5616元,当场开了养路费票据,气愤的离去。在征费工作中,他身先士率,不怕苦不怕累。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办公室里也很难见到他的身影,经常率领征费一线的职工跑乡镇、走村屯,上公路进行路检路查,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非常熟悉征费业务,遇有疑难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和处理。“其身正,不令则从。

这就是阮长久同志,不管干什么工作,不管在什么时间,他都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本职工作之中,在他的带领下所有的干部职工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努力工作,勇往直前。

篇8:我心中的歌

关于“红歌”这一概念, 在我的内心定位系统中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 原因究竟出自哪里?一时还真说不清楚。直到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 我在陪女儿伴着收音机播放的《小喇叭》节目入睡前, 突然被里面传出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所吸引。这两首歌曲是寄明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专为全国小朋友先后量身打造的艺术精品, 令我心仪已久。歌声渐渐冲淡了我的睡意, 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童年的记忆。我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已熟睡的女儿, 她的嘴角似乎挂着一丝微微的笑意。我索性坐起身来, 走下床去, 打开窗子, 凝视着深邃的夜空, 许久才打开了我多年的尘封记忆。鉴于我对寄明老师的了解与景仰, 脑海中却不知为何总是把她老师的作品与“红歌”紧紧地交织混想在一起。我尽力让心绪保持平稳, 让自主的思维定式慢慢从我心中穿过。突然, 灵感般的动机使我的思想深深的意识到:如果说的不错, 如今称谓的“红歌”就应该是指那些动人心弦的革命之歌吧。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歌, 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斗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歌, 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歌。祖国和平建设时期的红歌, 是全国56个民族共同欢庆的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红歌, 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幸福歌。

对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些红歌, 我的想法是:要坚决留住对它们的历史记忆, 保护它们的革命根脉。唯有如此, 世人才能用真心去呵护, 才可能会用行动去传承。

如今, 在祖国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中, 由于较充裕的生活条件, 人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对革命歌曲的那份眷恋。不妨试想, 如果没有那些勇于为中国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就绝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美满和幸福。寄明和瞿维老师不正是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人们创造出一首首革命红歌的杰出代表吗!

寄明曾是上海国立音专钢琴教师查哈罗夫教授的得意门生, 1939年左右, 她与瞿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不顾枪林弹雨, 义无反顾的奔赴延安, 她在延安期间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钢琴演奏家”的称号。两位优秀的革命音乐家那种胜似“和声的五度与对位中的卡农”至今仍被业界传为佳话。寄明原名吴亚贞, 瞿维原名为瞿世雄。两位前辈革命艺术家有着多个共同之处, 首先是他们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与理想极为相同;其次是他们同年生于浙江, 出生时间仅相差一个月。他们夫妇共同为众多的革命将士演奏了许许多多革命的红歌, 正是这些革命的歌才激起将士们最大的战斗豪情, 勇敢的冲锋陷阵在中国革命战斗的最前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随“鲁艺”转赴东北, 瞿维任哈尔滨东北音工团副团长和沈阳鲁艺音乐系主任。1955年赴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行学习, 回国后, 一直工作在上海交响乐团, 最后离休在中国音协常务理事与上海音协副主席的位置上。寄明到东北后, 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现在的沈阳音乐学院) 副校长兼教务长, 后被组织调任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她那首著名的电影插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被国家正式认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并荣获国家少年儿童作品一等奖。特别是她为电影创作的歌曲《小八路》, 还曾是我儿时独唱的保留曲目, 这支歌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幸福的童年。

红米饭、南瓜汤和红色的革命歌曲印证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创造性地把从思想上建党, 确定为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原则。与此同时, 红色的革命歌曲也紧密的相伴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到延安, 再经西柏坡, 最后到达北京, 一路征程洒满了革命将士的鲜血, 也留下了无数革命胜利的赞歌。这些红色歌曲留住了中国革命的记忆, 保住了中国革命的根脉, 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鲜血, 浸透着中国革命的坚苦卓绝。它连接着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催生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记录着中国革命的光荣与理想, 见证了我们党的历史功绩, 它承载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它必将是亿万共和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歌。

庄严的1949年10月1日, 革命红歌顺应时代的要求, 迅速作出华丽的转身, 成为人们心中革命胜利的欢庆歌。它遵从着革命的价值, 见证了祖国革命战争的风风雨雨。它屡经革命战争的硝烟战火, 重新焕发出更为内在的律动与生机无限的活力。在祖国首都也是世界最大的天安门广场上, 鲜花似海, 红旗飘扬。成千上万的祖国各族人民身穿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 尽情的欢呼着, 跳跃着, 整个广场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越发清楚的感受到, 祖国已进入到和平建设时期, 我们要更加团结一致, 努力奋斗, 这样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当时年仅30岁的革命音乐家王莘先生被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感动着, 他心潮澎湃, 热血沸腾, 用最饱满的革命热情于次年9月谱写出至今仍享誉海内外的革命颂歌《歌唱祖国》。王莘系江苏无锡人, 与阿炳同乡。20岁前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 他深知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为实现学习革命音乐的远大理想, 血气方刚的他克服重重困难, 赶赴延安鲁艺求学。毕业后, 组织上把他分配在河北联合大学的文艺部音乐系工作。王莘的《歌唱祖国》凝聚着一位革命艺术家寄希望于祖国更加强大的良苦用心与深厚的艺术功底, 作品气势豪迈, 激情四溢, 以高度的艺术性准确的刻画出共和国朝气蓬勃, 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作曲家大胆的采用了主副歌两部分长度相等的结构形式, 创造性的表现出新国家新时代的崭新精神风貌。曲调热情奔放, 准确的塑造了伟大祖国东方巨人的艺术形象, 颇具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 堪称是一首标准的祖国颂歌。上世纪的1980年5月, 《歌唱祖国》被正式认定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的开始曲, 直至今日, 还在向全世界同时播放。

共和国的建立, 在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 对于我国国民音乐与专业音乐教育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 迅速将以往的大专学科提高到本科, 并将戏剧、舞蹈等艺术的中专系列也晋升为本科或专科, 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又陆续开始了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培养以致新世纪初的艺术硕士教育。这些现象足以证明: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美育教育的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坚定决心, 逐步使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为: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方向, 以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 努力培养打造全面发展的人, 以更好更快的适应祖国建设的需要。

转瞬间, 历史的时钟已准确定格在1978年的9月, 这是自中国革命胜利到和平建设时期的一次最为重要的关键结点。此时的革命红歌已从本质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成为亿万国人内心深处实实在在的幸福歌。这争相绽放的幸福歌正是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这无疑为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做出了更新的理论解读, 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勇于把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特色的理论实践过程。同时也深刻的表明, 我们党的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红歌一样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提及的是, 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装, 并紧密的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使之成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 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均不断出现喜人的巨大进步, 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决定性话语权。在此基础上, 中国人民的红色幸福歌也越发显得绚丽多姿, 更多的音乐杰出人才不断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 这是祖国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同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人心目中的幸福歌也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如: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刘虹的《妈妈教我一支歌》、徐东蔚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郑秋枫的《我爱你, 中国》、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施光南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打起手鼓唱起歌》、陆在易的《祖国, 慈祥的母亲》和《我爱这土地》等。这些祖国发展现阶段的幸福歌, 不啻山间的一泓春水, 是那样的清新迷人。在我们为我国特有的红歌击节赞叹之余, 我想唯一感谢的还应是党的好领导。

红歌——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篇9:我心中的劳模范文

毋庸置疑,《猫》寄寓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文中的三只猫的种种不幸遭遇 ——或“死亡”,或“失踪”,正是当时社会现实中千百万弱小者悲惨命运的象征。同样,文中弥漫着阴郁的氛围,也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

文中着力写到的三只猫,不论是刚来时如何如何,还是后来怎样怎样,始终凝聚着作者的情思。

第一只猫是三妹的宠物。它“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三妹和它玩耍甚欢。同时,它的存在也让我可以“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从而在“心灵上感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充实了许多。以至于它的“活泼”、乃至后来身体的“消瘦”、“不肯吃东西”、毛的“污涩”等,一直牵着三妹和我的心:“我们都很替它忧郁”。后来它还是在我们的关注中死了,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受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此处,看似平淡地叙写了一只普通小猫的生与死,文字中却真实地流露出作者对旧时代像这只小猫一样的普通人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爱怜。

第二只猫是全家的宠物。它“更有趣”、“更活泼”,还“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尤其与第一只猫不同的是:“一点儿也不怕陌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查问个好几次”。三妹常“指它笑着骂”,更是我“饭后的娱乐”。可是,第二只猫终于在大家的关心、关注中失踪了。第二只猫的失踪牵动大家的心,三妹“慌忙跑下楼来”,“家里人都忙乱的在寻找”,“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后来听说“隔壁周家的丫头”看到猫被人捉去却不闻不问不阻止,实在是太冷漠。捉猫的人更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别人的伤痛。当被证实失踪时,我“怅然地、愤恨地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并且“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在这里,第二只猫的亡失,更多地寄寓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

第三只猫的到来完全是出于一个巧合,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第一、二只猫是向别人“要”来或专门从亲戚家“带”来的,而第三只猫是“拾”来的。第一、二只猫活泼、漂亮、可爱、有本领,讨人喜欢,可用于玩耍、打发时间,所以被奉为掌上明珠。而第三只猫“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似的”,而且是“终日懒惰的伏着”,不能给我们带来半点乐趣。大家对它都没有好印象,“都不喜欢它”,它在我家只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更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因为它常常对着笼中的一对芙蓉鸟的凝望——也许是羡慕鸟儿的快乐,也许是慨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当鸟儿死了一只的时候,便遭到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怀疑:“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还被认为是“畏罪潜逃”。找到它时,我更是“怒气冲天”,拿起“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还不够快意”。猫终于死了,蒙受了太多的冤屈而死,它没能为自己表白,只是默默的忍受。

篇10:我心中的优秀共产党员范文

——记一名红军后代的回忆

山上漫山遍野绚烂的映山红映红了半边天,犹如夕阳美丽的光辉慷慨地铺洒在了这片山头上,一簇鲜红的花丛旁,一个身着黑衣别着白色的女孩儿格外显眼,名叫红丹的她安静地托着腮坐在一块石头上,出神地盯着一本相册久久凝望着……

相册里满满都是外婆的留影,一张张鲜活的影像伴随着真实的画面萦绕在红丹的脑海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张便是外婆入党后加入红色娘子军的照片,身着崭新军装的外婆英姿飒爽,和娘子军的其他姐妹并行而站,刚刚十八岁的脸色洋溢着无畏坚定的笑容,红丹记得妈妈说过,外婆从小在与世隔绝的山中长大,生活艰辛,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受到红色革命宣传的影响,未见过世面的她毅然抛弃了保守的思想,加入了娘子军的招募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和英勇的娘子军。

同样显眼的还有这张单身照,外婆挺直腰板行着军礼,那胸前的一等功军功章在黑白照中似乎散发着五彩斑斓的光泽。尽管她看上去有些疲惫,不变的依然是那一脸的坚毅,红丹的回忆回到十年前外婆在夏日纳凉的夜晚摇着蒲扇,将那照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日军的大炮轰轰作响,而我军却只能凭着少量的枪支微弱反抗,眼看我军势不力敌、死伤严重,作为小队长的外婆孤注一掷,不顾危险带着娘子军从碉堡后方潜入,炸毁了敌人的大炮,外婆险中逃生,但也拯救了一个团保存了后方的力量。

还有这张里的外婆已然成为母亲,军装已经褴褛不堪,抱着她的大儿子,刚刚生产后的格外虚弱憔悴,大舅舅告诉她自己就是在艰险的红军途中出生的,正是这途中的艰辛造成外婆的营养不良落下病根。

篇11:我心中的劳模范文

共青团,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共青团,一个多么嘹亮的名字;共青团,一个多么伟大的名字。在华夏大地上,她成为青年一代的璀璨明珠;在炎黄子孙心中,她点燃每个国人奋勇拼搏的精神。

共青团,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呀!她的名字的由来是曲折的,她所走的每一步是艰辛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首先在上海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15日,在广州正式成立,成立时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样,共青团经过坎坷的磨练,时间的检验,最终诞生了。

共青团,是一个多么嘹亮的名字呀!当“五四”的火炬高举在国人迷茫的时候,她唤醒了民族的觉醒;当“五四”的熊熊气焰照亮国人的航向的时候,她倡导我们“五四”精神;当“五四”的旗帜飘扬在神舟大地的时候,一批又一批青年志士在她的引导下英勇报国,奋发图强。在新时代的考验中,这些青年穿梭在大街小巷,细心无怨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新时代的考验中,这些青年忙率于你我他之间,耐心认真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新时代的考验中,这些青年奔跑在第一线,积极努力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看,在偏僻的山村,有我们共青团团员的无私支教;看,在遭遇大自然残害的地区,有我们共青团团员的赤诚大爱;看,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有我们共青团团

员的乐于奉献。嘹亮的名字,共青团,将一直嘹亮!

共青团,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名字呀!在前,她志当楷模;在后,她迎然而上。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共青团的身影;哪里得到发展,哪里就有共青团的喝彩。她,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为人民服务;她,不负先辈的众望,一代甚于一代;她,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她,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壮丽的事业,她引领我们继往开来,开创新的世界!

篇12:廉洁在我心中(范文)

作为一名从校园迈入新的岗位从业员,加强廉洁从业的教育,提高对廉洁从业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廉洁自律,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日后的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孟子言:“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以务实的态度,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坚强意志的人,就能够始终把廉洁放在心上,经受得住百变世界的种种考验,成为人们敬仰的榜样。也有许许多多意志脆弱,思想不健康,自私自利的人,虽然也知道廉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却经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人心不足,贪图享乐,最终走上了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犯罪道路,使后人不耻,落下一个千秋骂名,遗臭万年。

显然,廉洁不是口号,不是标语,更不是虚荣,不是装样子就可以装得出来的假样。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是人生永远操练,至死方能得到境界;这一境界不是自己说了就能算,而必须是世人或者后人的认可,方能成立。做人之难,也许就难在这里,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还在为这个国家和世界活着。哪怕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你死之后,都会有好的,或者坏的名声留下来。决定于你名声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取决于人的意志和信念。

篇13:我心中的《甘肃教育》

作为作者, 我认真。1982年1月, 我从西北师大毕业, 被分配到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当年夏天, 单位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到河西调研, 所长段华同志说都要写出调研报告, 并将选登在《甘肃教育》上。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开始上了正轨———酒泉、张掖地区政治课的调查》是第一个交卷的, 刊登在1982年《甘肃教育》第10期上, 这使我非常高兴。年底, 单位领导把一项采访任务交给了我, 让我去现在的白银区水川镇采访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回来后, 我完成了《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皋兰县水川公社见闻》一文, 这可以说是一篇饱含深情的通讯, 刊登在1983年《甘肃教育》第2期和《人民教育》第3期上。此后我还为《甘肃教育》写过几篇评论、通讯和教研文章。1984年8月起, 我到省教育厅工作, 20多年没有以个人名义给《甘肃教育》投过稿, 当然有的文章也有我参与的成分。2006年2月第2 (A) 期刊登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那是我对分管工作的一点思考。回顾自己以往写的稿件, 现在翻出那些文章仍感到欣慰。

作为编者, 我快乐。我在省教科所 (当时《甘肃教育》编辑部为省教科所) 工作时, 先是搞教研, 后兼《甘肃教育》编辑。做编辑工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先睹为快, 乐在其中。经常读到一些领导、教授等名人的文章, 从中能知道好多事情、经验、政策和理论。但从刊物的角度看, 有的篇幅应当压缩, 有的个别文字需要斟酌。主编岳正宗同志对我说, 有把握的你就改吧, 我确实大胆又慎重地一一作了处理。责任使然, 每拿上一篇稿子总要翻来覆去琢磨, 自己能改的就仔细地把它改好;有一定基础、需要作较大补充修改的, 便与作者联系, 进行商讨。

记得文县二中的一篇报道反复修改了两次, 兰州一中一位老师的文章是我上门一起研究重新确定的结构。领导要求多渠道组织稿件, 不能坐在办公室等稿子。我了解到临夏州教育的几件新鲜事情, 就搭长途汽车去采访。不虚此行, 1983年《甘肃教育》第11期刊登了临夏州教育的一组5篇稿子, 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气象。编辑就是服务, 为他人做漂亮的嫁衣, 自己还是有一种成就感。

作为读者, 我受益。《甘肃教育》已经办了400多期, 每一期我都翻过, 新刊一到先浏览一下目录, 然后或浏览或研读喜欢的文章, 有时查找资料还要翻阅若干年前的刊物。从2006年开始《甘肃教育》改为半月刊, 内容与教育改革和发展贴得更近了, 并荣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甘肃社科一级期刊等称号。我读《甘肃教育》, 比较关注教育栏目的有关文章和熟人的文章。我知道许多人写文章是很不容易的, 每一篇文章都是心血的结晶, 从中可以品出甘苦, 听到跋涉前行的脚步声。近几年《甘肃教育》开设的“卷首语”, 每一篇文章都是娓娓道来, 给人以点拨、警示和积极的导向。文雨同志的《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之恳切、透彻, 《一字之差导致“被满意”》之严谨, 等等, 对教育工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大有裨益的。

从当初作为《甘肃教育》的一名编辑, 到如今成为她的一名忠实读者, 每当翻开每一期带着墨香的杂志, 那些过去在《甘肃教育》工作时的往事就会涌上心头, 看着《甘肃教育》的每一点进步, 就像看到旧时的朋友取得了大的成就, 我禁不住欣喜万分, 就如同多年来一个总想圆的梦在不经意间给圆了一样, 我怎么能不欢喜呢!往事和喜悦如一杯放了百年的老酒, 让人一饮泪双流。

篇14:我心中的最美

十二年的成长历程,我目睹了社会的一切,他有永远扯不下的千层面纱,但狰狞的面纱后依然是一位慈祥的善者在微笑——社会没有变,依然有“美”的存在。给弱者让座;扶老人过路;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美。我见过的最美: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你我身上时,给家人一个拥抱,给邻居一个微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歌儿给人愉悦,你听过的最美是维也纳的哪支交响曲?是电视上singer的哪首流行歌曲?我听过的最美:在一句句“绝交”后,低着头,抿着嘴,那句“对不起”、“请原谅”。

友谊的障碍物不再胡作非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餐桌上的大肉是不是现在还让你无法忘怀?海边的大鱼是不是现在你还能尝出一股海味。我尝过的最美:大鱼大肉只能吃出味道,而妈妈每天早上的稀粥虽无色无味,但能吃出浓浓的母爱!这吃起来比大鱼大肉更有滋有味!

不是世界发现不了美,而是世界上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脱下面具,用自己真实的面孔,对着彼此真诚地说一句:“最近好吗?”人与人之间就没有距离了!

上一篇:新郎宣读保证书下一篇:通信协会首届科技节宣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