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2024-05-23

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共8篇)

篇1: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一、系统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概述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组成系统有三个基本条件,即.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的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迭加、拼凑,而是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也要具有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他们之间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系统也要具有目的性,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此外,系统也具有结构功能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他们之间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

1955年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 )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开启了近代系统论的新发展。贝塔朗菲关于系统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一是整体观点: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一种在时空上有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一种自然整体。二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等级观点: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物系统是分层次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个体,再到超个体聚合物,形成了层次结构。贝塔朗菲根据生命有机体的等级秩序、逐渐分异与逐渐集中化、均等潜能与等终局性、动态有序、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自我调整、节律-自动活动等特征,提出了机体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组织原理)、动态原理、自主原理。这些原理表明:有机体是一个独特的组织系统,其个别部分和个别事件受整体条件的制约,遵循系统规律;有机体结构产生于连续流动的过程,具有调整和适应能力;有机体是一个原本具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系统。这一思想对于其他科学(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诸多启示。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绝非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综合的系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及人格倾向寻找原因,对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微观环境)的认识不够。

二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采取课程教学和心理辅导中心的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建构不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式辅导,对于其他的项目研究不够。

三、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环境来看,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和家庭。从大学生个体来看,其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大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三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建构。从体系的思想出发,考虑整体性与综合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实施途径、模式、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与工作评价等诸多方面加以体系性的研究与实践。

篇2: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心里健康、一、大学生心里现状 案例:今年4月,黑龙江省某高校2000届一女生从宿舍楼纵身跃下自杀。这位来自农村的姑娘在遗书上写下她的“丑”和学习上的不顺利,想以自杀来摆脱现实的痛苦。但她没有死,没有摆脱掉心灵的痛苦,还落下终生残疾……

不久前,一位女大学生笑着向记者提起了一件与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一样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她的一群同学要把一只捡来的小猫从宿舍楼上丢下,她笑着说:“你们也太残忍了!”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这几位大学生的“兴致”,不知他们是不是就是为了听小猫的那声惨叫......新华网石家庄3月28日电(记者 朱峰 李俊义)最近一段时期,一系列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时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河北省某高校一女生从12层的高楼飘然而坠,她在遗书中写道,家里本就贫困不堪,刚刚又遭遇极大变故,自己实在不能担负起振兴家庭的责任,唯有一死才会得到解脱。另一位已经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下合约的毕业生,因为“单相思”,在吃安眠药自杀未遂的情况下,再次在家里偷偷喝下农药,绝然走上不归路……

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今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据了解,我国有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一次心理测试(以人格测试形式进行)。根据结果再把学生分成几类,其中问题严重的轨道A类,较轻的归到B类,没问题的都归到C类。根据调查结果A、B两类占到新生总数的15%以上,还有些比较严重的可以说有心理问题了。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裴秋宇老师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其次在性

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由于扩招生将于明年开始毕业,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大学生心理分析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但是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却最严重。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因就业问题而杀人的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近日被执行死刑,此案引起了人们关于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记者近日在河北部分高校采访中了解到,毕业生的心理压力确实比一般学生要大,就业市场上的艰难、考研道路中的迷惘以及遭遇分离考验的爱情,是毕业生最大的三个心病。就读于河北科技大学、即将毕业的小张,已经参加了4场招聘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心情极度沮丧的他对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理科的李医师分析认为,现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十年寒窗,渴望一毕业就有一份好工作,但往往不如意,心理落差很大,很容易颓废、暴躁或抑郁,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记者在河北师范大学采访时,6名参加考研的学生用“煎熬”一词形容自己当时的心理处境,“每一天都在希望与失望中痛苦不堪。”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驱使多数本科生考研,未确定结果前还得找工作,遇到满意的单位签也不是,不签也不是,这种两难境地深深折磨着许多毕业生。大学生活中的爱情也许是甜蜜的,但毕业时面临的分分合合却是现实和残酷的。记者在石家庄某媒体碰到四名实习的毕业生,他们的恋人全部在外地工作或学习,一位男生告诉记者,虽然和女朋友说好要通过各自努力争取以后在一起,但对将来其实谁心里也没有底。潜在的或实际的分手威胁时刻在侵扰着一部分毕业生的生活。

三、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

自卑心里

产生原因: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

解决办法: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改正这种心理呢?首先,要教育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社交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其次,要引导学生采用“阿Q”精神胜利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会积极与人交往,增强自信,任何一个交际高手都不是天生的。

孤独心理

产生原因: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自尊、自负、自傲都会引起孤独的产生;还有一种人比较容易孤独,那就是“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的人!”

解决办法:首先要把自己融与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其次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妒忌心理

产生原因: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

解决办法: 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切不可有什么过激的行为,否则会后悔莫及的。

异性交往困惑

产生原因: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解决办法:要正确看待两人的关系,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因为集体活动有利于男女同学建立自然、和谐和纯真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讲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有一个和谐的校园。还有的障碍包括恐惧、猜忌、报复等。我只谈以上几个方面。

四、如何维护健康的心理

1、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是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二是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体重保持正常水平;三是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用脑过度;四是积极休闲,选择文明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娱悦身心;五是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大学生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网络沉溺、暴饮暴食、节食瘦身、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不从事体育运动、抽烟酗酒、做危险动作等。

2、培养和完善人格。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情绪反应适度正常,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

3、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并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大学生走出沼泽地,走向开满鲜花的岁月。

总述: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尽管如此,只有极少数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所以个高校要确实抓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此外,还必须确实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情况,这任务又艰巨但这关系着许许多多的方面。例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各个家庭的组成部分,他们出现了什么问题有着很严重的后果。大学生自己也要努力处理好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能走过激路线,有问题及时跟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说,看看他们有什么可以帮助自己的别老是想自己可以解决,其实老师和同学是个很好的倾诉对象。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作者:通识教育规划教材编写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孔艳等

3、《大学生心理困惑新对话》作者:张怀春,卢祥之 主编

4、《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作者:张旭东,车文博 著

5、《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作者:黄希庭 等著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作者:中共湖南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

会宣传部,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

篇3:教育家心里要永远装着学生

杨校长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艺术去教育影响学生成长, 去推动学校发展, 从而成就了一方教育, 营造了学军小学美好的今天。

教育家从来都不是天生的, 而是要靠一个老师十几年、几十年在教育战线上努力打拼, 忘我工作, 才可能达到的一种教育的高度, 一份事业的累积。只有靠那份对教育的执着, 靠那点从不言悔、从不叫累的工作激情, 靠满怀信心、充满期待而又一心一意奋斗在一线的那份毅力, 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杨校长, 一辈子只在一所学校教书, 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他拒绝了好多自己可以得到转行升迁的机会, 拒绝了这个躁动浮华的世界曾给他带来的诸多诱惑, 让自己永远定格在教育, 定格在孩子们中间, 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到看似平凡的教书育人当中。即使到了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全身隐退的今天, 他仍然坚守在自己热爱的教育岗位上, 为这份自己喜欢的事业, 操着心, 出着力, 奉献着自己的余光余热。

一、要想成为教育家, 首先得拥 有教育家的情怀

中国目前最缺少的不是当校长的老师, 而是缺少拥有像杨校长这样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

我作为一个新任校长, 总觉得在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校长之前, 先要对自己进行一番情感的修炼。努力蜕去身上的那份浮躁, 剥去身上那些功利观, 让自己干干净净地在站在校长的位置上, 然后再去思考学校的每一件事。如果我们纯纯的心里只剩下了学生, 我们的行动纯纯的也只是为了学生, 那么我们所谋划的每一件事, 采取的每一项行动, 就会少些应付的成分, 就不会因贪图虚名而弄虚作假, 就会坚决拒绝那些对学生无利而又让老师埋怨的做法。

就像课程改革, 现在搞得热热闹闹, 好像学校不搞课程改革, 你学校的教科研就不行了, 你的学校就落伍了。然而, 大家仔细去审视一下, 调查一下, 现在又有多少课程改革是真正围绕学生发展, 有利于学生发展?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校长, 心中永远装着学生的一位教育工作者, 我们开展课程改革就要更多的时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 而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课程内容而去开拓课程资源, 从而人为地增加学生负担;如果我们用更前瞻的目光去谋划学生的未来, 那么想得更多的是怎样通过课程改革来改变学生目前单一的学习方式, 去培养更多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教育是心灵叩慰心灵的事业, 是人格培育人格的过程。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坚守人格的底线, 只有心中永远装着学生, 才能坚守教育的本真。也正是这种摒弃所有功利目的的坚守, 才能让我们把目光始终聚焦于教育本身, 才能让我们能真正俯下身去, 怀着一颗仁爱之心, 心无旁骛地走向这些幼小的心灵。

因此, 要想当个教育家, 自己首先得“放下”。放下名利, 放下功利, 放下虚荣, 放下自己。在纯青的炉火中, 炼就一颗赤子丹心。只有有了这样的赤子之心, 才有我们学生的未来, 才有教育家的明天。

二、要想成为教育家, 还得拥有 教育家的境界

杨校长从他走上校长岗位的那天起, 他心中就有了学校的发展蓝图。他要办一所城市中的小学, 要使学军小学从杭州走向浙江, 走向全国, 甚至走向世界。因此, 他在八十年代就大胆提出了“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教改纲领和“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目标, 提出了要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 学生成长的乐园”这样前瞻性的思想。拥有如此开阔的视野, 具备这样的思想高度, 充分体现了校长的崇高境界。

杨校长怎么会有这样崇高的境界? 怎么会有这样长远的思考呢?

我们从他的著作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想一个同样的问题, 一辈子, 都在从事同样一件事情。开阔的视野, 来自于他带着问题经常性地观察思考, 来自于经年累月的实践尝试。他从教育实践中、生活中提炼出教育的智慧, 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正如他所说的:“当校长要提炼办学思想, 引领学校发展。一个学校能不能办好, 就是看你的办学理念有没有落实到老师的心坎里, 融入老师的血液里, 落实到教师的行动中。”

他说:“校长要有目标, 你是否想到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办好学校的历史重任落到你的身上, 你就是历史长河上的一棒, 你的作为, 前要对得起你的前任, 后要对得起你的后任, 左右要对得起你的家长和学生。”正是杨校长这样一种教育的境界, 有了这样一份教育的责任, 才使他的事业有了一定的高度, 才使他的工作有了源源不断的热情, 才使他有了更多的担当。就是到了今天, 杨校长仍然以一个教育家的情怀在培养他的接班人, 以教育家的高度在影响着我们周边的教育。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同样, 校长境界的高低也就决定了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呢?

当校长的要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社会学。要像杨校长所说的那样, 校长要“跳出学校看学校, 跳出教育看教育”。首先要在教育上扎下根, 从根下去寻找教育的问题, 从实践中去思考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三、要想成为教育家, 还得拥有 教育家的心态

教育质量主要不是指分数的高低, 其指向应该与教育的本质相一致: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培养出来的人要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因此, 我们应该给每个人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同样, 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回到社会, 所以教育培养的人要能动地适应社会, 改造社会, 推动社会进步, 学校要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人才。

从杨校长开展的“小学多元化激励性评价”、学生可以申请不参加考试等评价改革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杨校长所具有的不同一般的教育心态。他的教育心态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发展的心态, 并且永远是怀着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心态在开展各项学校工作。校长要敢于抓质量, 懂得抓质量。然而, 怎样去看待学校教学质量, 怎样去抓学校教学质量,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并不是每一个校长都能够做得从容淡定, 很容易造成说归说做归做的一种矛盾状态。因而, 真正能把学生装在心里的教育家, 必须要有一种正确的教育心态。

我们要真正认识到, 小学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捍卫孩子的童年, 保护好学生的成长空间, 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基。这一点, 杨校长做到了, 而很多时候, 我们却做不到, 或不能全部做到。

四、要想成为教育家, 还得拥有 教育家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 作为教育家理所当然应该是一位教育艺术的大师。从杨校长身上, 我们也读懂了他那些教育的艺术和管理的艺术。从而让我们真正认识到, 教师从技能熟练型教师向具有创造性智慧教师转变, 不仅仅是为了摆脱教师生命工具状态, 而是怎样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

杨校长的那些课堂艺术、沟通艺术、用人艺术、激励人才艺术、处理危机艺术等, 都生动表现了杨校长的教育智慧和独特魅力。我们怎样用智慧去化解处理教育和管理中的新情况, 这是考验你能否成为教育行家里手的标志。很多时候, 我们只会用僵化的制度或教条去处理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而不懂得用灵动温暖的手段或言语去润泽教师内心的困惑和不快, 更多的是缺少一种教育的智慧。

篇4:要重视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

一、把真正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减负。

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分数至上而忽略能力教育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他们每天的学习时间平均在12小时以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在无休止的考试和补课中度过,双休日和一年两个假期对学生来说是可望不可求的美好向往。这种超负荷的学习任务使本该自由快乐的学生变成了发呆、胆小、封闭、抑郁的小老头小老大,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活泼、天真、青春、快乐的气息。甚至逐步发展成了心理疾病。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我们没有理由熟视无睹,特别是承担着教书育人任务的学校要立即行动起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做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还给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二、努力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生活中成长。

应试教育的某些体质弊端已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心理的健康成长尤其严重地影响着。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合格人才,只有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真正实行素质教育。但在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要开展素质教育有很多障碍,最主要的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局限性严重地阻碍着开展素质教育的进程。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知识单一老化、知识面狭窄、基本技能底下的现象,与知识爆炸信息飞速发展的现实格格不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除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就是说对天文地理歌词诗赋要有一定了解,应该是一个多面手,而且要求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要有严密的文科分界线。这样就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开发,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现实知识能力的双丰收。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挚爱。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在应试教育下师生关系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老师把学生看成是升迁、考核、奖金的补课缺少的条件,学生则把老师看作是送人高一级学校的阶梯。所以学分差、分数低的学生无疑就成了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在眼前消失。这部分学生往往成了老师的出气桶,成了老师宣泄的对象,经常遭到老师无端的指责。羞辱甚至辱骂。更严重是采取一切办法,使尽浑身解数让这些差生离开学校,离开班级。我们做教师的,不但不能歧视,更应该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才能使他们尽快成才。

总之,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祖国的未来,是明天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只有培养出一代代健康有用的人才,国家才能长盛不衰,社会才能不断发展,民族才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面对这些严峻的学生心理问题,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没有理由熟视无睹,只有努力改变某些不合理做法,在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的协作配合下共同抗击心理疾病,还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篇5: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学习“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理论有感

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就更显的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大学生是个即将从校园学习步入到社会工作的一个群体.在大学四年或三年里要完成从学生阶层到工薪阶层的转变,不仅要认识自我,而且还要完善自我.认识自我可以认清自己善长什么,不善长什么.这样才可以制定相应的职业目标,才不至于在即将进入职场的大门时,感到茫然无措.而完善自我则是以认识自我为前提的,只有认清了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才能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来完善自我,使自己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更好的适应自己所定职业目标的要求.

而现实中,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不知困扰了多少大学生.有人只有一腔热情,他们为自己制定宏伟的目标,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然而却没有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到头来只能是乌拖邦而已.另外有些人在认识道路上走了很多,也作了很多的自我解剖.然而却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勇气,在通向完善自我道路的路口止步不前,也只有在多年之后,感叹人生易逝,自己却无一番作为.

但是认识自我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不少人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走了许多的弯路甚至走错了.有些学生在认识自我时,总时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去比,因而产生了自卑与逆反心里.他们感到失望与悲观,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入学不久,一些曾在高中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在竞选学生会干部失利或者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学习吃不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我,那么极易产生不良情绪.调查表明:由这种情况产生心里问题的案例占了相大的比重.而与此相反的一些人,则是喜欢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较,从而产生了自己是"人中龙凤"不正常的优越感.这种情况也是极其危险的,也是容易产生心里问题的根源.当他"目空一切",他不仅会引起周围同学的反感与孤立,而且他们自身的缺点会被忽略.这样一来,他们就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了,就更谈不上完善自我了.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篇短小的哲理文章: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信心满满的去找工作,可是另他很失望的是,他原本因为唾手可得的工作却一次次与他擦肩而过.他想不通,于是想到跳海一了百了.当他正准备跳时,一位散步的老人制止了他并询问了他自杀的原因.青年人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全告诉了老人,老人没有说话,而是从脚下捡起一颗小石子对年青人说:“我现在把它丢在地上,你能找到它吗?”年青人看了地上都是这种小石子,便摇了摇头.老人又说:"要是我把一颗珍珠丢在地上,你能一下子找出来吗?”年青马上答到:“当然行”老人听后,边走边说到:“那么你就先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吧。”

年青人听后恍然大悟:“是啊,面对如此多的求职者,如果你不是一颗“珍珠”,又怎能苛求别人一下子就找到你呢?”年青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而是急匆匆的赶回去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以使自己变成一颗“珍珠”。

而我们好多的大学生朋友又犯着上面那位年青人的错误,由于没有“老人”的指点而抱憾终生呢?

我曾记得高一那年期末,就得决定高二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要选什么。因为都决得差不多,可能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我根本没有认清自己,所以处于两难的境地。而我也是幸运的,我像那位年青人一样得到我高一的班主任的指点,我选择了文科。后来的高

二、高三学习也证明我听从我的老师是正确的。我不敢想像我当初要是胡乱选了理科的话,会是什么样子。我想肯定不会很好,因为我后来渐渐发觉自己在数学、物理等抽象思维方面确实不行。而在历史、政治、地理等方面的形象思维确实有比较大的优势,所以这也是我在文科班过的还比较舒坦的根本原因吧。

而我在高三时却发现我当时班上的同学他们的语文、数学、英语都比较好,而在文综方面总

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想他们可能也是在选择分科时有过犹豫,而没有我那么幸运,碰上如此负责的班主任。而如果他们能在之前能够认清自己,那么即使没有老师的帮忙,我想他们也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却只能防止历史重演,前车之鉴,后世之师。这当然只是认识自我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认识自我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则是认识我们自身道德品质上。应该说不断的寻找我们自身道德品质上面的瑕疵,然后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思想素质,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认识任务。

认识自我,然后再完善自我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准确方向;认识自我,然后再完善能够使我们把自己准确的定位;认识自我,然后再完善自我能够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篇6: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安排

一、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渗透心理健康理念

本届心理健康活动周内容包括:黑板报评比、外请专家个别心理咨询、专家心理讲座、毕业班考前辅导、心理影片赏析。

二、专家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我校跟南京东路和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共同合作进行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此次讲座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青春期,以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

三、心理影片赏析,内化心理激扬积极健康

组织学生观看韩国立志影片《外婆的家》。故事讲述一个城里长大的小外孙到乡下的外婆家住,小外孙从开始瞧不起又穷又哑的外婆,到逐渐与外婆产生浓厚感情的过程,讲述了一个浓浓的亲情故事。让学生从影片中得到心理感悟和内化。

四、外请专家协助,为个别辅导保驾护航

对于个别心理困惑严重学生,外请了专家共同研讨辅导方向,为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五、毕业班考前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

组织开展以《从容应对中考》初三毕业班考前心理辅导。针对本校学生心理特点,对初三年级学生的进行了一次考前心理辅导,缓解学生考前心理压力,同时提供应对策略考试技巧,保障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应考心态参加考试。

第五届心理健康活动周内容充实,学生反映热烈,其成功举办离不开校领导、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关心配合、政教处的支持和帮助,范文《关爱心灵感悟点滴成长》。这次活动的成功落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篇7:大学生自我成长分析--心里健康

人每踏进一个新环境,都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上大学后 ,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宽松的生活环境,我们一下子难以适应。所以说,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完成学业深造的同时,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我心理有问题吗?”“我的心理与他人比较是否正常?”这些可以说是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可能都会问到的问题。以前自己对心理健康标准缺乏认识,总觉得自己是个“怪人”,“心理有问题”。有时,还会因某方面的心理压力或障碍过于紧张恐惧。学习了相关的心理知识后,觉得心理障碍其实也并不可怕。只要及时给予关注,并加以引导,这些成长中的困扰是可以消除的。

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其实也不会太坏。有这样一句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在于自身怎样看自己。我们要学会自我认识,在比较过程中,不能专门“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也不能“以己之短比别人之长”。通过比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扬长避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

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

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

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篇8: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一、挖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品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注意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以梳理,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例如,七年级《生命只有一次》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是中学生》一课,让学生们认识到怎么才能使我们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自强不息》一课,同学们能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从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

又如,《待人要宽容》一课中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廉颇因不服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几次三番为难他,蔺相如一概容忍,最后终于赢得了廉颇的敬重,负荆请罪。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容忍行为进行质疑、解疑,如“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容忍廉颇的一再为难”,从中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品质,然后通过读第二则小故事,从故事中感受少年英雄赖宁待人宽容的好品质。最后通过习题的辨析,让学生真正形成宽容的健康心理。

二、营造氛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还应该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思品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这是在思品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因此,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最主要的就是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建立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师生心理相融,教师必须得首先接纳学生。接纳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切入点。即使学生说出不佳的观点,做出不良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以最大的热忱帮助他们解决其心理问题。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各种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重视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转变教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学会交往》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获得友谊的方法,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要理解,要宽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四、开展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习,而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而且,通过活动,学生的情感过程有了体现,并且有了行为训练过程,使学生实现了认知—情感—行为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因此,采取丰富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你说我说”、“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活动形式。在《学会交往》这节课上,教师设计以下题目:学会打招呼,学会微笑,学会称赞,学会拒绝,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助人等。题目设计得新颖有趣,学生就会感到有话说。如果题目较难,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材料,作好发言的准备。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他们才会感到是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宰者,他们的自主性、选择性和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增强。

上一篇:商洛市直商南脱贫攻坚工作团召开驻村包扶工作推进会下一篇:教育方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