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报告范文

2024-07-02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报告范文(精选9篇)

篇1: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报告范文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情况,促进我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序开展,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区体育局和三甲、下陈街道相关情况汇报,并实地察看了区体育馆的内部体育设施和三甲街道海明村、下陈街道下陈村的健身路径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现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我区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科教兴体”的发展战略,按照健身运动大众化、健身指导科学化、健身项目多样化、健身场地简易化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创新方式,使全区群众体育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健全组织,健身运动大众化。近年来,通过区政府的重视领导和区体育局的周密组织,全区成立了30个体育社团,其中单项体育协会26个(不包括体育总会、老年体协、农民体协、残疾人体协),300多个全民健身苑(点),230多个晨晚练点,形成了以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为主线,以健身苑(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街道(镇)驻地和富裕村为重点,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属地管理自愿参加为原则的全民健身基本格局。区体育局在主抓全民健身体育这项工作中,着力兼顾农村这个难点,突出学校体育这个重点,巩固城区这个热点,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区上下形成了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全民健身大众化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健身指导科学化。对群众体育健身进行科学指导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的重要措施。区体育局认真贯彻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一是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年富力强,热心于群众体育工作的同志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抓骨干、促全面”的办法,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全区每年都举办1至3期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各单项体育协会每年都分头组织裁判员或教练员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二是建立健全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及时调整了健身苑(点)的布局。加强集成与合作,克服分散、封闭状态,逐步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0多名,每1000名体育锻炼者中配备了3名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拓展内涵,健身项目多样化。开展基层健身活动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是吸引群众参与健身的重要途径。在全民健身体育工作中,区体育局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小型多样,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健身月等活动,把健身送到社会、单位、企业、学校、农村。在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设体育课程,保证体育课时,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一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并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和老年体育。目前,全区开展的体育健身项目已达30多项,体育人口比重达到42.35%(体育人口,是衡量大众健身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体育社会学的定义,只有每周运动三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次活动强度为中等强度以上的人才可以称为体育人口)。

(四)强化措施,健身场地简易化。健身场地设施是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区体育局从我区实际出发,本着亲民、爱民、利民和便民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采取整体规划、分类建设的办法,建设不同档次的体育场地设施,优化健身环境,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体育锻炼需求,实现了群众就地参与体育健身的目的。近年来,区政府将区体育发展中心和全民健身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投资1.2亿元建起了总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的体育综合馆、综合训练馆及全民健身中心,大大提升了我区体育设施的档次和水平,为承办国家、省、市、区高水平的群众体育比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突出重点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简易场地。近几年,各街道(镇)坚持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村级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全区80%以上的行政村和100%的社区都铺设了1条以上的健身路径,这些场地设施的建成将对我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截止目前,全区已有标准体育场地3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面积1.1平方米;健身路径270多条,灯光篮球场22个,乒乓球室190个,塑胶跑道28个;此外,还建起了许多村级文化俱乐部、健身公园、健身广场、健身房、羽毛球场等,每个街道(镇)还建有一个标准的门球场或气排球场,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存在的主

篇2: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报告范文

一、活动目的:收集顾客档案 提高体验店销售业绩

二、活动主题: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干预工程

三、组织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北京XX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四、活动时间:2010年5月4日起

五、活动内容:通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干预工程”,组织xx营销员深入社区宣传“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干预”理念,发放礼品收集顾客资源,召集顾客到社区体验店检测健康状况。根据不同顾客的健康现状,由xx专业的服务人员为其开展系列的健康讲座,并为其开出5天健康方案,结合健康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器械理疗、科学保健,达到身体的良性健康。

六、活动宗旨:

动员全公司力量收集顾客资源,激活老顾客资源,为冬季营销和xx的发展壮大,做好储备、探索影响方法。

1、深挖老顾客资源。鼓励老顾客参与店内互动,提高新顾客转化速度;

2、以点带面,加大辐射力度。围绕体验店到周围社区开展宣传,带动社区之间的互动,变体验店为营销店;

3、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加强对顾客的分析、帮助和家访,多与顾客沟通,沟通的场地不要仅限于店内,要适时进行家访来提升顾客的信任度。

4、加强分工协作,发挥团队力量。各店根据员工特长做好分工,分工内容包括产品知识讲解、店内接待、科普点洽谈、社区资源收集。做到人尽其能、互相补充、相互协作。

七、核心要点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干预工程”的核心要点是“5天健康体验计划”。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干预工程”的名义,深入社区开展宣传,包装“5天健康体验计划”的内容和价值,用免费礼品吸引顾客填表收档,顾客持礼品领取卡到体验店参加“5天健康体验计划”,包括健康检测、健康体验、健康讲座等。根据顾客参加活动期间的反馈情况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种是参加活动后兴趣比较大,符合“糖尿病”、“骨关节病”养生小组条件的,直接升级到对应的小组进行培育。第二种兴趣不大,喜欢沾便宜的,安排到联谊会上洗脑。第三种兴趣不大,领了礼品就走的,进行电话沟通,确认无效的归到死档。

八、活动程序:

1、会前动员与培训

会前动员:首先需要统一思想,各平台和店长再根据学习精神进行贯彻和动员,要求全体员工熟记和掌握各自所承担的职责。

员工培训:要求全体员工对店内理疗床、锗石垫、水机和口服类产品知识熟记于心,各店必须各有一名员工能够流畅、熟练地掌握其中一个产品的原理和功能。

2、指标制定与落实

强制性指标:主要是发单量、新顾客到店量、新顾客出勤率、新顾客转化率等,公司每周和月末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公布,活动结束后进行表彰,必须按时逐层提交。

非强制性指标:新顾客购买金额、老顾客激活量„„活动期间适时公布,结束后

进行表彰。

3、工具设计与准备

社区宣传:包括宣传海报、宣传单、礼品领取卡(免费到店领取礼品),还有血液计等简单的测量仪器。

店内宣传:横幅(宣传活动主题)、体验海报、体验站宣传展板(宣传体验站的定位、给顾客带来的好处)、xx养生小组介绍展板。

礼品:设计三重礼品,一是社区收档礼品,顾客凭礼品领取卡到体验店免费领取礼品;二是健康大礼,顾客参加活动期间每天得到体验店提供的知识讲座和健康服务;三是体验礼品,顾客每天参加活动,会得到一份健康礼品。

4、体验店布置与准备

1)体验店布置:宗旨是突出主题、统一、大气,要把以前结束的活动内容去除,要统一海报、宣传单、员工佩戴品的样式,做到声势大影响面广。包括横幅的布置、店内海报、xx公司介绍和体验站介绍、养生小组介绍、专家介绍、参加养生的荣誉顾客介绍等。

2)人员分工、协作与培训:各店根据人员特长做好产品讲解、联系社区、收集资源、顾客接待等环节的划分分配。对全体员工进行产品、营销和活动操作要点的培训。坚持按时召开周会、夕会或晨会,鼓舞员工士气,保持沟通的通畅。

3)老顾客沟通:争取老顾客的支持,活动期间让暂时没有购买意向的顾客展缓体验或者做好时间交叉,把忠诚度高、说服力好的顾客安排在店内帮助教育新顾客。对帮助做工作的老顾客要发放礼品。

5、联系社区科普点

科普点的选取原则:离体验店较近,最好一趟车直接到达。社区老年人口集中。选择科普点要安排擅长公关的员工去洽谈货,科普点多多益善,不过一旦在一个科普点做活动,就必须坚持作深做透为止。

联系科普点需要携带的工具:活动内容介绍、公司函、公司画册。

在和社区人员洽谈的时候一定要底气足,把公司的实力、诚信度、十年品牌、中科院合作、没有负面新闻这些有利因素说出去,要以合作的心态和社区谈,阐述活动对社区有利的方面。

6、开展社区宣传收集资源

道具:广告桌、检测仪、横幅、易拉宝。

每个科普点安排2—3人,人员一旦安排不可以调换。店员在接待社区居民的时候要统一说辞。首先要强调活动的意义和公益性,渲染礼品的价值,其次要强调公司的品牌美誉度、诚信度,以及参加活动后所带来的身体的改善。

7、推行“五天健康体验”计划

“五天健康体验计划”内容:顾客凭礼品领取卡到体验店领取礼品的同时,有店内人员为其检测身体,阐述参加五天健康体验计划的好处(三重礼品),指出其身体状况的紧迫性。并通过五天的知识讲座、器械体验、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方式起到获得顾客信任的目的。活动结束后根据顾客身体状况,向其推荐代谢病或骨关节病养生小组。

十、分工协作:

设立此次活动的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挂帅,各部门主管人员分工配合,活动期间要每天每周通报结果,跟踪活动进展情况。

总指挥:由北京分公司郑总担任,负责活动的总协调,进程监督,安排各对口部门做好分工协作。

活动督导:车总,主要监督和指导石景山、海淀2平台。刘总,主要监督和指导朝阳、海淀1平台。每天汇总数据,上报总经理。

活动策划:由市场部张进超担任,负责活动的策划和方案支持、活动效果跟踪总结。

活动宣传:由市场部米海鹏担任,负责活动的宣传和物料、礼品的配发,宣传途径包括群发短信、体验店公告栏、公司内刊、网站等。客户维权:由贺主任担任,负责活动期间处理顾客投诉。

专家协调:由北京分公司车总担任,负责专家安排。

篇3: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报告范文

21世纪将是终身体育的时代。“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实施, 就是倡导和鼓励全社会都投入到健身运动中去, 为终身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 把“全民健身计划”渗透到“终身体育”中, 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一体的原则, 可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

1、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体育的整体连贯性, 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先决条件

现在我国只强调青少年的体育卫生保健的基本常识, 但婴幼儿和老年体育卫生常识内容没有统一的规范。婴幼儿的体育卫生常识是青少年体育卫生常识的前提和基础, 中老年体育卫生常识是青少年体育卫生常识的延续和发展。这些保健常识的教育是从一而终的连贯内容不能间断, 但现在出现严重断裂现象。这种断层现象的发展, 直接影响“终身体育”, 使“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象走崎岖山路举步艰难。因此, 要使“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 保证家庭、学校、社会体育的连贯性至关重要。

在家庭体育方面, 各个家庭所进行体育教育要共同化, 社会各体育组织应该开设家长体育培训班, 各家庭进行体育的内容、方法形式要强调社会性的配备, 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打基础。

在学校体育中, 除了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发展, 更重要的是把“给予体育教育”发展成“自我体育教育”, 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体育应由父母、教师等教育主体作用于学习主体的学生, 而要培养体育意识, 能力和习惯, 使运动能力和习惯延续到社会中, 达到终身受用的效果。

在社会体育方面, 要在现有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中完善和发展健身环境, 结合各地区人们的锻炼习惯和需要, 动员社会各层搞体育健身活动, 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之间协调发展, 使三者关系系统化, 填平学校体育, 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鸿沟, 拆除壁垒, 才能把全民健身计划贯穿到终身体育的各个层次中。

2、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

(1) 学校体育为全健身活动培养大批骨干, 一名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毕业, 要接受十几年的正规学校体育教育, 基本上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体育知识, 体育运动能力较强, 可以在群众体育活动充当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 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2) 学校体育有能力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指导员。各级学校都组织各种运动代表队的训练, 不仅为国家竞技运动提供后备理, 而且他们的体育文化水平、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都高于其他非体育专业人群。

(3) 学校体育师资是全民健身活动不可忽视的力量。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是开展人们健身计划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的特长, 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学习班、培训班、培养教练员、裁判员、组织体育俱乐部, 进行体育竞赛或表演, 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启蒙群众的体育参与意识。

(4)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逐步走向社会化可以促进或带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各级学校一般都配备较完整的运动场地设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向社会开放, 将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起到支持和扶持的作用。

3、“全民健身计划”赋予学校体育的新任务

(1) 加强体育理论教育的针对性。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用体育知识的传授, 在教材选择上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专业学习特点以及今后职业需要, 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 要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科学锻炼知识, 并能为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工作带来好处的体育理论知识为主的教材内容, 这样使学生感到有知识可学, 对今后工作有帮助、用得上、有兴趣、愿意听。

(2) 加强体育锻炼的实用性。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专业所需的职业身体素质, 开展具有康复性、矫正性、职业实用性的体育锻炼, 可有效的增强学生专业必需的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预防与纠正专业学习、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减轻专业学习、工作时的身心疲劳。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和掌握与今后职业劳动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项目与方法。

(3) 重视养生与保健方法的传授。锻炼与保健的有机结合, 才是健身的最佳手段。学校体育的任务能使学生学会锻炼的方法, 站在健身的角度分析, 似乎还不够, 应该进一步深化, 学校体育教学应包括养生与保健方法的教育, 教会学生保健功法、按摩技术、简易自救、互救法、诊断运动损伤的方法、太极拳等。做到体育锻炼身体与养生保健相结合。

(4) 重视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的传授。要参加体育锻炼, 离不了体育器材, 如何使用爱护体育器材或者说科学的使用体育器材, 更好地为健身服务, 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全民健身计划”中要求家庭做到:“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健身器材”。所以, 应重视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传授, 如哑铃、拉力器等, 还应重视学生研究锻炼的新方法、新手段的能力培养。

4、适应“全民健身计划”改进学校体育的建议

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能否发挥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三个条件, 即终身体育意识、健身参与意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一定要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改革步伐,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健身参与意识和较强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 并与未来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1) 要传授与社会体育密切相关的运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形式很多。应选择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相关的项目, 选择社会体育较流行的项目, 如羽毛球、自行车、跆拳道、瑜伽等。

(2) 要重视学生体育俱乐部建设。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 组织多种适合学生身体要求与专业特点的锻炼组织, 并在运动器材上给予支持, 教师可加强技术上指导和医务监督, 以达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兴趣, 弥补课外体育活动单调乏味之不足。

(3) 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薄弱环节的教学, 针对学生耐力素质较差, 中老年心肺发病率高, 人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中, 基本姿势、协调性和灵活性差的现状。建议要加强学生耐力素质的训练, 不能因为耐力素质锻炼枯燥、运动量大, 学生不喜欢而放弃, 应鼓励学生通过耐力素质的锻炼。

总之, 搞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工作是一项利国利发的好事, 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让我们团结起来, 为振兴中华民族富国强民的体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早已家喻户晓, 实施多年。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体育实践和跨世纪的伟大事业。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向, 把发展群众体育, 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全民健身计划”就是大力倡导开展群众体育, 保持一生身心健康。

关键词:全民健身,实施,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光肃.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体育科学, 1994, 4.

[2]刘吉.谈谈全民健身计划[J].中国体育报, 1994, 3.

[3]能斗寅.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及对策[J].天津体院学报, 1994, 3.

[4]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M].北京体院出版社, 1993.

篇4:重庆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出台

在上一个周期,重庆市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体育场36座、体育馆39座、游泳馆30座;单项体育协会达4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6111名,每万人社体指导员数达15人;体质监测合格率92.6%,位列全国第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实施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重庆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7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00万,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3%以上。

为此,重庆将加大场地设施供给,着力构建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面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同时,将加强社体指导员的培训、管理和服务,确保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体指导员达25名以上。进一步丰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到2020年,在已有品牌赛事的基础上,新打造全国知名的品牌赛事活动3至5个,推动每个区县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群体赛事活动,实现“区区有品牌、县县有特色”。

新周期期间,重庆市每年将新建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站10个、社区国民体质监测点10个,开展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及运动与营养膳食指导服务。同时,推广“运动是良医”等理念,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研究制定并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健身活动指南。

篇5:全民健身计划(范文)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任务要求,深化体育重点领域改革,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体育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成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足球项目改革试点,加速职业体育发展,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场馆运营,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现代体育治理体系。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发展达到新水平。《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有效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身体素质逐步提高。到202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6年里约奥运会努力保持和巩固既有运动项目优势和成绩地位。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保持水平的基础上,扩大参赛规模,成绩稳中有升,追求超越。2020年东京奥运会,努力争取运动成绩领先地位。

——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培育运动项目文化,力争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力量。

(七)“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进体育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推动体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体育发展新模式。

——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各项体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推动城乡体育均衡发展、区域体育联动发展。

——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行业绿色低碳优势,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倡导体育设施建设和大型活动节能节俭,挖掘体育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潜力。

——开放发展。加强体育与社会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协作,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发展。加强体育对外交往,积极借鉴国际体育发展先进理念与方式,增强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

——共享发展。加快完善体育共建共享机制,着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在体育参与中增强体育意识,享受体育乐趣,提升幸福感,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 民 健 身 计 划(2016—2020年)

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过去五年,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提供更加完备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今后五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挑战,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

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支撑国家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二、主要任务

(三)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体育健身提高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帆船、击剑、赛车、马术、极限运动、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发挥网络等新兴活动组织渠道的作用,完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鼓励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立残疾人组别,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体育运动融合开展。支持各地、各行业结合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发展。重视发挥健身骨干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引导、服务、规范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

(五)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积极发挥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龙头示范作用。加强各级体育总会作为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重点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进行登记。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六)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有效扩大增量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及区域特点,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利用社会资金,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旅游景区和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七)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结合“健康中国2030”等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助残等事业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全民健身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拓全民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使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八)拓展国际大众体育交流,引领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全民健身理论、项目、人才、设备等国际交流渠道,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

搭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互动交流。传播和推广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理念、中国故事、中国人物、中国标准、中国产品,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有效发挥全民健身在推广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九)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着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重点人群、项目发展。依法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以乡镇、农村社区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发挥“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支持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在融入社会方面增加获得感和满足感。

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抓紧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积极倡导和组织行业、社区、企业、部队、残疾人、中老年、五人制、沙滩足球等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举办多层级足球赛事,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大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利用筹备和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契机,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支持各地建设和改建多功能冰场和雪场,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冰雪运动领域,推进冰雪运动进景区、进商场、进社区、进学校,扶持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等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冰雪健身休闲项目,打造品牌冰雪运动俱乐部、冰雪运动院校和一系列观赏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培育冰雪设备和运动装备产业,推动其发展壮大。鼓励各地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运动,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使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三、保障措施

(十)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政府要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联动;各有关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智库可为有关全民健身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并在顶层设计和工作落实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可在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组织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健康为主题,整合基层宣传、卫生计生、文化、教育、民政、养老、残联、旅游等部门相关工作,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

(十一)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设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群众健身消费。依据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要求和有关规定,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完善中央转移支付方式,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依法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十二)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制定全民健身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建立政府、社会、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工作平台,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的方式对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立体评估,注重发挥各类媒体的监督作用。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的内容,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为衡量各地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出台全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标准,推进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鼓励各地依托特色资源,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城市、体育生活化街道(乡镇)和体育生活化社区(村)。继续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做好体育场地普查、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分析,结合卫生计生部门的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等,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

(十三)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搭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全民健身激励平台,拓展激励范围,有效调动城乡基层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试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鼓励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等的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运用,引导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民健身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

(十四)强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制定并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推广“运动是良医”等理念,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研究制定并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中国人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素养和能力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建设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体育设施利用率,进行运动健身效果综合评价,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水平和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创新,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升级换代,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科学、安全、灵活、无障碍的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品种,提升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

(十五)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重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将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与综治、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文化、卫生计生、工会、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的人才教育培训相衔接,畅通各类人才培养渠道。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大对社会化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

(十六)完善法律政策保障。推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的相关内容,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推动加快地方全民健身立法,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旅游、科技、养老、助残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加快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做好全民健身中的纠纷预防与化解工作,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务。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保险产品,为举办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全面风险保障。

四、组织实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各地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篇6: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全镇人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让体育更加贴近百姓,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全镇人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的总体目标是:全镇人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建成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运动健身与卫生保健紧密结合,比较完善的具有我镇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全镇人民体育健身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运动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建立群众运动健身素养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测评体系,群众的健身素养(健身意识包括在内)合格率达到20%以上。科学运动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除在校学生)达到30%,每周参加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以上体育健身活动。

(二)人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镇每年开展体质测试1——2次,分析体质测试指标,评价身体健康状况,开具运动处方,定期公布体质监测报告,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服务。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群众(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93%以上,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26%以上。

(三)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全力实施镇、行政村、农民集中居住点三级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设的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全面推进镇村公共体育设施一体化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以上。规划建设皇塘镇新的文化、体育中心,3000左右座位以上的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标准室内游泳池及附属设施;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一片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公园或健身广场,一个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健身房。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95%以上,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达到50%以上。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推动农民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向行政村、村民小组的覆盖延伸。所有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达到万分之七,每个晨晚练点配备不少于6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主要任务

(一)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重点发展农村体育。要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整体建设,逐步形成镇村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站(点)普及和提升。充分发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农民体育协会的组织作用,科学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大力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以及一系列比赛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更多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全民健身事业一切作用的`发挥,都要通过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来实现。各村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扶助广大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利用全民健身日、传统节假日和农闲季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组织开展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基层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水平。

(二)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权益和人民身体素质普遍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健身信息等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覆盖镇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维护群众体育健身权益、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措施,是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集中表现,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党委政府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土地、机构、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障。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文化、卫生、农业、民政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群众开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中小学校确保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对向群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政府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群众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使用效率。

(四)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形成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建立实体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体日常管理服务和工作分派协调等方面的作用,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为有办公地点、有工作人员、有工作经费、常年坚持开展工作的实体化体育组织。文体中心要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重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在岗培训,提供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要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在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高危体育项目从事指导的人员,必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五)改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大全民健身事业财政投入。重视加大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政府体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并不断提高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在全部体育事业经费中的比例。政府体育事业经费对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必要器材购置、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和重大群众体育活动经费予以保障。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

(六)鼓励、扶持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全民健身产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开办全民健身产业。鼓励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兴办群众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享受国家和省发展服务业和体育产业的各项政策。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业。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

(七)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做好全民健身社会宣传与科技服务工作。建设以全民健身信息为基本内容,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级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网络,提高公众享有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依托省市全民健身公共信息中心,建设全镇全民健身公共信息库,在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建设信息服务点。

充分发挥媒体、板报、宣传栏、宣传画、科普图片的作用。不断创新全民健身宣传形式和内容,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动形成崇尚和参加全民健身的社会风气。定期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等科学健身讲座。

五、组织实施

篇7: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报告范文

1热身运动 大约15分钟,可以使得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2力量运动

星期:目标肌肉:动作:组数:个数: 组x个

星期一,目标肌肉:胸,动作:平板哑铃飞鸟6组x10个、平板哑铃卧推5组x12个、俯卧撑:6组x力竭

星期二,目标肌肉:背,动作:单臂哑铃划船7组x12个、俯身哑铃划船5组x12个、直腿硬拉:6组x12个

星期三,目标肌肉:肩,动作:哑铃推举5组x10个、俯身飞鸟5组x10个、单臂哑铃前平举:5组x12个、直立划船:5组x12个

星期四,目标肌肉:肱二 肱三,动作:哑铃交替弯举3组x8个、集中弯举3组x8个、胸前单臂弯举3组x12个、窄距卧推3组x8个、单臂颈后臂屈伸3组x8个、背后臂屈伸2组x12个

星期五,目标肌肉:腿,动作:剪步蹲3组x10个、直腰下跪4组x10个、蛙跳2组x30个、高抬腿3组x120个、仰卧提臀3组x30个

星期六(单),目标肌肉:胸 腰腹,动作:双杠臂屈伸2组x力竭、俯卧撑3组x力竭、平板哑铃飞鸟3组x10个、平板哑铃卧推3组x12个、卷腹2组x力竭、转腰2组x40个、卷侧腹2组x力竭、提铃体侧屈3组x12个

星期六(双),目标肌肉:背 腰腹,动作:引体向上2组x力竭、单臂哑铃划船3组x10个、俯身哑铃划船3组x10个、直腿硬拉3组x12个、卷腹2组x力竭、转腰2组x40个、卷侧腹2组x力竭、提铃体侧屈3组x12个

星期日,休息或跑步 慢跑20分钟、快跑5分钟、慢跑15分钟、快跑5分钟、慢跑15分钟

这是一个健身教练给的健身计划,重在坚持,在自己感觉不长肌肉的平台期时要变换练法了!现在先按着练吧!

健身房训练计划力量训练

一、上肢力量练习

主要训练肌肉群: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部位。

主要使用器材:杠铃、哑铃、橡皮带、胸前拉力器、坐式推胸器械、单杠、仰卧起坐器材等。训练内容:胸前提拉杠铃,胸前拉橡皮带,引体向上,拉橡皮带前伸,拉橡皮带向后伸,胸前拉力器拉力。

训练效果:以上练习可以起到保护肩部以及肘关节的作用,而这些部位恰恰是羽毛球伤病“多发地”。

健身房训练计划力量训练

二、下肢力量练习

主要训练肌肉群: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部位。

主要使用器材:动感单车、蹬腿器、屈腿/小腿训练器。

训练内容:骑动感单车,坐立向前伸屈腿,坐立向上水平抬腿。

训练效果:可以加强膝关节以及跟腱部位的力量。

健身房训练计划力量训练方法

一、重复练习法

在练习条件和运动负荷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每组练习之间要留有一定的恢复时间。

二、间歇练习法

间歇练习法与重复练习法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则是间歇时间短。间歇练习法要求练习者在尚未完全恢复的条件下接着做下一组练习。

三、组合练习法

组合练习法即从较低强度组开始,一层次、一层次地增加强度。

四、先疲劳练习法

先疲劳练习法就是先做一组练习,使某肌肉群先出现疲劳,再做其他练习。

五、退让练习法

篇8: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报告范文

1 江苏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现状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的“农村文体工程”,全面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健身办实事。“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由省、市、县级体育部门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为每个行政村配置基本体育健身器材,地方配套建设场地的方式加以推进。2006年,全省共有7295个行政村完成建设任务,超过过去8年全省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总量,也超过了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试点建设的总数,加上原有的,可覆盖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体育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体育组织和活动的发展。各地以村级体育设施为阵地,大力开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体育锻炼正成为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已初显其健身、文化、社会、环境的综合功能,正日益成为农民健身的新乐园、和谐社会的新天地。此外,依靠规划引导、机制创新、活动推进,加快环太湖体育圈、沿江体育带、东陇海体育带、沿海体育长廊全民健身基地品牌建设。经民主推荐、广泛考察,在全省范围内新评选了10个全民健身著名景观,全省全民健身著名景观已达20个。

在全国率先将全民健身周活动延长为全民健身月,全省各地组织活动近万项,2887万人次参与,10多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国家体育总局高度肯定,并从2007年开始将全国全民健身周改为全民健身月。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沿江体育带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整合资源优势,促进区域体育共同发展。实施“人人健身家家乐”行动计划,把健康送到千家万户,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总人口达44.66%。全省共有23个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周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10个社区荣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18个乡镇被为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4671户家庭被授予“江苏省健身家庭”,263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充分发挥体育总会、老年人体协、行业体协以及单项体育协会的作用,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人体育协会基本覆盖到乡镇,许多村也建立了体育健身组织。新成立了省电子竞技协会、省跆拳道协会和省体育彩票协会,积极筹建省体育健身业协会、省轮滑协会,省属体育社团已达44个。

2 江苏省全民健身发展思路

2.1 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建好群众身边的场地,抓好群众身边的组织,搞好群众身边的活动。一是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的“农村文化体育工程”,大力推进“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确保全省“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中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三类(1片水泥篮球场、2张乒乓球台)以上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在2万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有一定数量器材的小型健身点,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二是认真组织“为北京奥运加油”——健康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世界同场健步走活动、百万青少年轮滑大比拼、“迎奥运·健身乐”江苏省全民健身电视展示、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迎奥运氛围,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进程,不断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为实现“十一五”期间体育人口达50%的目标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培育我省群众体育基地和活动品牌,开展环太湖体育圈全民健身活动和沿江体育带单项联赛,大力推进东陇海体育线、沿海体育长廊建设。切实加强假日体育、休闲体育、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长廊等城乡健身景观建设,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休闲的紧密结合,培育一批城乡健身景观品牌。四是着力实施“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完善社会体育竞赛制度,以活动促普及,以普及促提高,重点发展一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品牌体育项目,全面提升我省社会体育项目发展水平。同时创建一批特色体育县(市)、乡(镇)。五是大力加强全民健身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整合社会体育资源,加强健身组织指导,提高群众健身的组织程度。六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采取十个方面三十条措施,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努力增强青少年体质。

2.2 通过各种各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增进人们的体育知识,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

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群众体育表彰活动,突出先进典型的荣誉意识,强化落后典型的紧迫意识,激发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的责任意识;二是在全市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健身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健身锻炼给人身体、心情和生活交往所带来的益处,从而喻教于乐,使人们的体育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三是大力开展体育培训和体质监测活动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培养形成“生命在于科学运动”、“花钱买健康”、“花时间买健康”的新意识。

2.3 积极组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篇9: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报告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在对锻炼者健康状况、体能水平﹑运动能力进行诊断和测定的基础上,为实现健身锻炼目标而选择的健身锻炼计划,是对健身锻炼整个过程的理论设计,从而提高锻炼者对健身锻炼过程的自我调控能力,有利于锻炼者对健身锻炼过程进行更进一步,更为系统的研究,真正把握健身锻炼的原理、规律、特点和原则,继而提高健身锻炼的整体效果,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身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健身锻炼计划 健康诊断 体能 运动负荷

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选项课的开设在教学中也逐渐暴露出该类型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选项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的锻炼。针对现状,提出“健身锻炼计划”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安排以及考核等内容上做探讨,以期为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实践经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北师范学院2010级4个篮球专选班学生(男生),共计18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教材,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收集了关于健身锻炼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

2.实验法。在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健身锻炼计划,通过实验法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对本研究相关问题进行验证。

3.逻辑分析法。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对比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4.实验对象与方法。湖北师范学院4个篮球专选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两个班为对照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二、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指标的显著分析

为了保证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实验前对本院学生4个篮球专选班进行身体体质健康标准部分项目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全场来回篮球运球。用t检验对所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p>0.05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试验。

(二)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差异分析

经过18周的教学和每周2节课外活动锻炼,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健身锻炼计划模式教学,学生的测试指标发生了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的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重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肺活量有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作技能有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全场来回篮球运球有显著差异。

三、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分析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肺功能几乎没有变化,这与设置健身锻炼的教学内容有关系。人的心肺功能主要是指人体心脏泵及肺部氧气的能力,也是人体摄取氧和转化氧成为能量的能力。经常参加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而在本研究实施的健身锻炼计划中,学生练习的内容多是运动技能方面,并且大部分时间是短时间、高强度的无氧运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肺功能水平区别不大。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技能分析

本研究中,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模式教学的实验班的运动技能相比较传统模式的对照班,有很明显的提高。另外,由于学生喜欢篮球,能够很积极、自觉的配合教师,实施计划内容规定的强度也比较认真,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以后,学生的动作技能从量变到质变,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对照组和实验组体质增强的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管是传统模式教学的对照组,还是健身运动计划模式的实验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作用明显凸显出来,这充分说明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培养优秀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更加重视高校体育的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和32次课外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测试指标明显变化。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组间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比较,均有一定的差异。主要结论有:

1.不可预见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模式教学和实施传统体育模式教学的差别很小,学生的耐力、速度素质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健身计划设置的负荷强度以及老师对学生的适时监控有较大关系;另外就是不可预见因素对计划实施教学的影响,比如教师上课的态度、责任心、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的主观配合等。健身运动计划模式设置的练习强度的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难度。

2.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严密控制好练习的密度。要提高身體素质和心肺功能,必须要严格控制练习的强度和密度,要让运动的负荷对身体产生必需的刺激。体育选项课是以该选项的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所以在体育选项课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侧重安排选项课的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细化、量化,都将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3.健身运动计划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主观因素促进了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实效性,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议

1.健身锻炼计划要针对个体差异实施。制定健身锻炼计划一定要根据计划的实施对象,仔细研究他们的特点以后,再去制定和实施。对于高校大学生,计划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另外,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了解,改变学生对体育的看法,让学生建立终身的体育观,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2.健身锻炼计划教学的内容必须合理、有序。运动锻炼计划教学,除了运动项目要符合大学生的兴趣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必须保证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否则运动锻炼计划教学将毫无意义。锻炼计划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每个人的练习强度、时间。

3.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器材、场馆对体育教学有很大影响,建议学校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4-9.

[2] 董晓虹.运动健身学[D].浙江大学.2006(1):7-9.

[3] 杨霞.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8.

[4] 张英波.运动健身全攻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3.

[5]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6.

上一篇:九九重阳节慰问敬老讲话稿下一篇:讲座领导致辞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