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夏至诗句

2024-04-21

节气夏至诗句(精选16篇)

篇1:节气夏至诗句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後得雨 (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作者: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经由以上的介绍,你对夏至应该都清楚了,身边有朋友不知道的话可以互相提醒下。

篇2:节气夏至诗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至节气唯美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2、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3、夏至

(宋)范成大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4、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唐)白居易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5、夏至後得雨

(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6、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7、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8、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唐)令狐楚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七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閤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

9、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其一

(宋)陈与义

微官有阀阅,三赋池上诗。

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

官忙负远兴,觞至及良时。

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

微风不动苹,坐看水色移。

门前争夺场,取欢不偿悲。

欲归未得去,日暮多黄鹂。

10、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11、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12、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篇3:节气生活:夏至芒种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意味着暑热真正地来了,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杜牧的这句“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得实在太美,大约是为了抒情表意的需要,描述的是秋夜景象,其实,夏季才是看星星的最好季节。夏至到来后,夜空的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重要标志就是银河,以及由三颗亮星——织女星(天琴座)、牛郎星(天鹰座)和银河之中的天津四(天鹅座)所构成的“夏季大三角”。王勃的《滕王阁序》开篇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南怀瑾先生对此赞叹不已,他说道,才13岁的孩子,天文地理都那么熟了,每句话不但押韵,文字也都对得很工整,开头两句话,天文地理都有。懂得星座的人大都知道,天蝎座和猎户座永远不会同时在天上出现,总是一个在西方落下,另一个才在东方升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诗里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初读时只觉得好,后来才清楚杜甫这两句诗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把星空划分为若干区域,称为星官或星宿,天蝎属商星,猎户属参星,刚好一升一落,永远不能相见,所以,杜甫才有此诗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这是唐人韦应物的诗句,准确地写了夏至的特点。不知是这片星空给了古代的诗人们灵感,还是他们的诗句璀璨了这片夏日的星空,年年岁岁,我们依然望得见它的美妙。

芒种:田家少闲人,五月人倍忙

芒种为五月节。这个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开始成熟,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过此时则不可种地,稻田里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绿。此时草厚螳螂生,螳螂飞捷如马,故又称“飞马”,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

北宋马永卿在他的笔记《懒真子录》中辨别说,此时有芒者,麦已熟,是指麦熟可收,芒种一词,最早出《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漫长的农耕时代里,节气就是农事,节气就是农时。农谚说得更形象、精辟:“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春争日,夏争时”“一夏顶三秋”“栽秧割麦两头忙”“收麦种豆不让晌”“芒种忙,下晚秧”“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从中可以深深体会到芒种的农事忙碌,用我母亲的话说就是,庄稼人放下锄头,摸起镰刀,没有个闲时候。

宋人华岳的《田家》诗里写道:“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农忙时需要早起,妇女们要安排好早晨的饭食和带到田地的茶瓶,男人们要顶着晨星的微光去田地劳作,但起得太早天还漆黑一团也不适宜,起晚了又担忧家人的着急催促,怎么才能起来得刚刚好?古人没有钟表,只能听鸡鸣、看星月日影推测大致时间,也就只好“自扯蓬窗看晓星”了。王维的《新晴野望》如此写道:“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诗的最后两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道尽了田家的辛苦与忙碌。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更是细致详尽地描绘了麦收季节的忙碌:“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丁壮年在农田顶着炎炎日头劳作,妇姑童稚呢,则提着精心操办的食盒、茶水、绿豆汤什么的,送到亲人们的身旁了,一家子人就在田地里吃喝一顿吧。

这劳动的辛苦中夹带的是对丰收的盼望与憧憬,夏日的美好也在人们的耕耘的喜悦中蔓延开来。编辑/林青雨

篇4:24节气夏至的诗句

夏至节气的时候已经是盛夏了,这个时候阳光高照,很多的蝉鸣也是叽叽喳喳个不停。

夏至节气诗词大全之一:《夏至避暑北池》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节气诗词大全之二:《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节气诗词大全之三:《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杨万里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夏至节气诗词大全之四:《和昌英叔夏至喜雨》作者: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夏至节气诗词大全之五:《夏至後得雨》作者: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夏至节气诗词大全之六:《思归时初为校书郎。》作者:白居易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拓展:

夏至气候特点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篇5:有关24节气夏至的诗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24节气夏至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夏至》

宋朝·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2、《夏至後得雨》——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3、《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5、《夏至》——长卿

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

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6、《夏至》——宋·范成大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7、《夏至日作》——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8、《夏至过东市二绝》——宋·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9、《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宋·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10、《夏至日作》

唐朝·权德舆

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11、《夏至避暑北池》

唐代·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12、《永遇乐·夏至》——宋·史浩

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

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

篇6:二十四节气夏至诗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今年夏至日为6月22日。

1、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2、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李世民《度秋》

3、共粉泪,两簌簌。——苏轼《贺新郎·夏景》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窣窣珠帘淡淡风,香里开尊俎。——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6、晚来妆面胜荷花。——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7、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8、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陆游《幽居初夏》

9、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10、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1、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杜甫《夏夜叹》

12、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13、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李爽《芳树》

14、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15、误他双燕未归梁。——叶小鸾《浣溪沙·初夏》

16、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李商隐《赠荷花》

17、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18、微雨过,小荷翻。——苏轼《阮郎归·初夏》

19、兰舟斜缆垂扬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白朴《得胜乐·夏》

20、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苏轼《浣溪沙》

21、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杜甫《夏夜叹》

22、荷花芳草垂杨渡。——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23、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24、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25、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26、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27、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28、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29、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30、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31、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赵汝茪《汉宫春·着破荷衣》

32、见荷花、被风吹。——蒋捷《燕归梁·凤莲》

33、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34、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35、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6、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37、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38、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薛昂夫《西湖杂咏·夏》

39、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4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41、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42、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43、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4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白居易《采莲曲》

4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46、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杜甫《夏夜叹》

47、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李珣《南乡子·乘彩舫》

4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9、绿荷相倚满池塘。——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50、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51、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篇7:节气雅乐:芒种·夏至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入夏·风物

农历六月里有许多习俗。在南方,每年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含有多种天然物质的青梅具净血安神之效。但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三国时便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入夏煮梅也就流传至今。除此之外,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出现在芒种期间,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也是我国每逢佳节的一项盛事。

芒种·食俗

本月,端午佳节出现在芒种时节第二侯。端午节自然不能少了粽子,而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吃粽子、饮雄黄外,各地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食俗。

食黄鳝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不仅食味好,还具有滋补功效。因此民间素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食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食打糕打糕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吉林延边的民族特色,制作过程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夏至·食俗

夏至正值梅雨,天气闷热,消化功能较弱,常宜轻清甜淡之物。饮食应讲求低盐低脂,苋菜、枸杞、淮山、白术等,皆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之效。

食凉面“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凉面可以降火开胃,有益健康。

食薄饼旧时,人们皆于夏至祭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带尝新之意。

食馄饨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篇8:夏至养生 夏至节气如何养生

1.生姜进补

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

2.情志调养

夏季炎热,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即“心静自然凉”。夏对应心,心脏对应喜悦,尤其在夏至这个夏阳极致的节气,一定要保持快乐,精神养生方面,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

3.宜晚睡早起,多锻炼

在此时节,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并且每日温水洗澡。

夏至节气,最重要的养生功课就是睡“子午觉”:晚上在子时(23时至1时)之前进入最佳睡眠状态,白天在11时至13时午休。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进入夏至,中午尽量午休,但时间不用太长,睡半个小时即可。在这个节气把“子午觉”睡好了,就是最好的保养方式。

此时可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参加晨练,以舒缓运动为主,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出大汗,以伤阴阳。

4.注意防病、防暑

做好防暑工作,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

同时要注意防夏病,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

5.夏至冬病夏治,推荐艾灸养生

夏至还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体质寒凉,易生病的朋友可以多服用红糖姜汤水,祛湿排寒、温热暖胃。暑天服用可等到自然凉下来再喝。

同时也推荐艾灸养生,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等,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饮食养生

1、热面

这个自然就是首推。夏天吃热面,有“避恶”之意。因为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毒五月,吃热面以驱除邪恶,用多出汗的方法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2.绿豆

在《本草纲目》中,绿豆被誉为“济世之良谷”,绿豆性味甘凉,清热解毒,消暑安神降,富含钙磷铁、维生素B1等营养元素。

当然对于手足凉、腹胀腹泻等体质虚弱的人,最好不要过多饮用,可选择熬绿豆粥这种稍温和的吃法。

3、苦瓜

夏至后,天气热,自然会有上火的可能,所以,这个时候,多吃一些苦瓜,可以预防上火。如果不喜欢苦味,可以用烹饪的方法做成不苦的。

4、南瓜

南瓜具有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等功效,含蛋白质、胺基酸等营养素,也含丰富胡萝卜素,能保健视力、改善血糖强心固气。

5、金针菇

可补气养血、清热去湿、解除忧愁愤怒,也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纤维质、钙、磷、铁等营养素。

6、花菜

有白、绿两种,有增加食欲、生津止渴、解热毒等功效,同时也含丰富的维生素C、B群、胡萝卜素。

6、桃

篇9:夏至节气农村谚语

2、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3、夏至无风三伏热。

4、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5、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6、夏至三庚数头伏。

7、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8、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

9、四月南风大麦黄,养蚕插秧两头忙。

10、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

11、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12、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13、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14、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

15、夏至不雨天要旱。

16、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17、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18、芒种有雨,夏至晴天。

19、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20、夏至农田草,胜如毒蛟蛟。

21、爱玩夏至日,爱眠冬至夜。

22、夏至馄饨免疰夏。

23、芒种夏至,水浸禾田。

24、立夏北风当日雨,立夏东风少病疴。

25、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26、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27、夏至见春天,有雨到秋天。

28、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29、芒种落雨,端午涨水。

30、夏至有雷三伏热。

31、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32、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33、夏至的,无处走。

34、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35、夏至无雨三伏热。

36、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37、时节到来一阵风,抢收抢种莫放松。

38、夏至闷热汛来早。

39、芒种火烧鸡,夏至烂草鞋。

40、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41、冬至唔过唔寒,夏至不过唔。

42、夏至有雨应秋早。

43、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44、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45、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

46、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47、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满山走。

48、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49、长到夏至短到冬。

篇10:夏至节气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篇11:24节气养生:芒种&夏至

芒种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时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度之际。芒种之义,一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二指中稻、黍、稷等夏播作物正处于抢播抢种最忙的季节,故又名“忙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此段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雨天多,潮湿闷热,各类物品容易发霉,蚊虫孳生快速,湿疮、湿疹、腮腺炎、水痘、肝炎、肠道等多种传染病和季节性疾病多见。

在养生方面,一要调摄情志,保持轻松愉悦心态,避免恼怒抑郁,使气机疏泄通达;二要慎起居,适当晚睡早起,争取中午适当休息,既要适当沐浴阳光,又要避免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三要衣着适当,勤洗澡、常换衣,防止汗衣久着,或贪凉、露天睡卧;四要防蚊虫叮咬、闷热中暑。

食疗上应以“清补”为原则,少食油腻、肉食等厚味,少饮或不饮烈味重酒。适当多食应季瓜果蔬菜,如黄瓜、苦瓜、蕹菜、苋菜、西红柿、茄子、四季豆,以及杨梅、草莓、荔枝、李子等新鲜水果。或以未经硫薰的莲肉、薏米等煮粥食,以健脾利湿。

夏天易患感冒,中医称为“热伤风”。其常见症状为流涕、鼻塞、打喷嚏,有时还出现发热、头痛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在饮食上可饮绿豆汤、金银花露、菊花茶、芦根茶以清热解暑。同时忌食油腻、黏滞、酸腥、麻辣的食品,如糯米饭、油炸食品、海鱼、甜食。慎用补品,发热时不要吃人参及冬虫夏草、紫河车、鹿茸等温性补品,也不要吃羊肉、狗肉。

夏至的养生与食疗

夏至是四时八节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节。夏至的“至”有三义,一者说明阳气之至极,二者说明阴气之始至,三者说明日行之北至,可谓“三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夏至时阳气虽至极盛,但数九之后,阴气始生,故曰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在十月太阳历中,尚有夏至为阴旦,冬至为阳旦之说。

其养生要点是,养心护阳,即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顺乎夏季的长养之气。保持阳光心态,神清气和,精神饱满,行动上宜静不宜捂,防止汗泄太过,或中暑。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整夜用风扇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篇12:夏至节气谚语整合

2、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

3、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4、爱玩夏至,爱眠冬至夜。

5、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6、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7、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8、三月三的风、四月四的雨,麦子黄疸谷子秕。

9、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10、小满不种花,种花不回家。

11、芒种火烧鸡,夏至烂草鞋。

12、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13、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14、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15、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16、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

17、芒种有雨,夏至晴天。

18、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19、芒种不开镰,不过三五天。

20、芒种落雨,端午涨水。

21、种田不用问,深耕多上粪。

22、立夏北风当日雨,立夏东风少病疴。

23、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24、小满谷,打满屋。

25、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26、三月茵陈四月嵩,五月过来当柴烧。

27、夏至馄饨免疰夏。

28、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

29、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篇13:夏至节气如何养生

2.夏季人体流汗多,对能量需求多,要做到不挑食、注音粗细、荤素搭配、营养摄入均衡。

3.夏季宜多食用醋,能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并能够杀菌、消除疲劳。

4.夏季宜多食用苦味,甜的、咸的要减少,多食用排毒降火、生津止渴的食物。

5.注意补水,夏季气温高、排汗多,缺水容易头晕头疼。

篇14:夏至节气的含义

夏至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2]

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一些习俗,不过不同地区的习俗还是会有所不同的。

夏至有什么好寓意

夏至代表寓意:炎热将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夏至养生可以吃什么

苦瓜

“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敌。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尿素类等苦味物质。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不管是凉拌,炒还是煲汤,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并且不失“青色”,都能达到“去火”的目的。

芹菜

性味甘苦。微寒。具备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时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者具备较好的匡助疗效。芹菜还具备减低胆固纯和血压的作用。

丝瓜络

性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丝瓜络清冷微寒。瓜肉鲜嫩。做汤或者炒肉均可。具备清热化痰的作用。

莴笋

莴笋具备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利气宽胸的作用。对幼童来讲,还能起到帮助长牙、换牙的作用。常言道: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这里的“青”就是指各种蔬菜瓜果。

香蕉

香蕉性甘寒,味微涩,具有清热止渴、清胃凉血、润肠通便、降压利尿的功效。对于口渴、便秘等阴虚肠燥、血热气滞者是十分健康的食物。但是,香蕉不适宜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人食用,否则会引发虚火更旺。

篇15:居家保健话节气——夏至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高点。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盛夏了,高温酷暑天气时常出现,气温有时可达40℃。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习俗由来】

夏至,是我国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夏至节,它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旧时,为了消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祈求消灾避邪、作物丰收。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祭也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汉族民间土地祭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一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感谢,二来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因夏天炎热,凉面(即过水捞面)最适宜食用,所以夏至节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此俗现已消失,夏至节也已变成追求面食文化的节日。回家吃个凉面,心中惬意之极,有的人也会选择杂粮面,如黄豆面、荞麦面、燕麦面等改善口味。

【精神起居养生】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缓解疲劳之感。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

误区】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意思是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在此节气中,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除了遵守夜卧早起、保持心静、饮食清淡、忌食生冷等常规夏季养生准则外,夏至至立秋更是“冬病夏治”的佳期。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冷,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有些人的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再加上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淤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么,如何在夏日去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有人说,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燥。不错,服温热要讲究方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在暑天服用时,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您不妨一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淤毒。但由于夏日很多人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服用“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

【饮食养生】

炎炎夏日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本节气养生提要】

1.夏季“长”养,注意养“心”。

2.勿贪生冷,护阳为先。

3.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本节气饮食攻略】

1.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放入白糖。

点评: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2.香兰凉茶: 藿香、佩兰各9克洗净,和茶叶6克一起放入茶壶,用500毫升沸水冲泡,加盖5分钟,冷却后饮用。

篇16:夏至节气养生食物

1、夏至养生防晒食物——西红柿

夏至多吃西红柿可防晒。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红柿酱,被太阳晒伤的风险将减少40%。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番茄红素在起着主要的作用。西红柿新平味甘、酸,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健胃消食、生津止渴、补血养血和增进食衣的功效。现代营养学认为两者富含多种维生素。丝瓜西红柿粥有清热祛暑、除烦止渴、补益利五脏之功,男女老少皆宜。

2、夏至养生健脾胃食物——绿豆粥

夏至,炎热的夏天就正式开始了。太仓人夏季饮食讲究清淡,过了夏至,清凉解暑的粥往往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在美食家袁枚看来,粥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食品。绿豆粥夏天多吃粥类食品,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喝粥最好喝绿豆粥,绿豆新凉,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用于防暑的粥还有荷叶粥、鲜藕粥、生芦根粥等。

3、夏至养生清热解暑食物——热茶

夏至炎热离不开饮料,首选不是各种冷饮制品,也不是啤酒或咖啡,而是极普通的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每100克茶水中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绿茶10.7毫克,红茶24.1毫克),既解渴又解乏。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喝绿茶还可以减少1/3因日晒导致的皮肤晒伤、松弛和粗糙。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乃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4、夏至养生补血生津食物——鸭肉

鸭肉鸭肉味甘、咸、新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的人食用,如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等病症。此外,鸭肉与火腿、海参共炖,善补五脏之荫;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鸭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鸭肉特别适合夏至食用。鸭属水禽,新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衣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5、夏至养生健脾燥湿食物——苦菜

苦味菜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中医学认为,夏至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而苦味食物可通过其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达到机体功能平衡。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芥蓝等。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一次别吃太多,否则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6、夏至养生清暑解渴食物——西瓜

西瓜味甘甜、新寒,民间又叫“寒瓜”,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西瓜营养十分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因其含有96.6%的水分,能补充夏天人体散失的大量水分。因此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新热病时,均宜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西瓜皮也可用来凉拌、炒菜吃。

广东人夏至吃狗肉和荔枝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夏至食狗肉的风俗,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热气,不会对身体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对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夏至吃什么面好

伏面

夏至过后,进入三伏,山西民间多吃凉面开胃消暑。山西凉面,又叫伏面,古称“冷陶”,虽非珍馐名点,却源于上古祀日,反映时令变迁,传承千年习俗,是一道融入文化遗韵的晋地美食。

清代时“夏至伏面”已发展成为各种花色冷面。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凉面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看看各地区是如何吃“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也是爱吃凉面,越长越好,一是代表了夏至这天是最长的一天,凉面是因为天气炎热,吃着口感更好。

炸酱面

炸酱面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然后做炸酱,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

面条煮熟后,捞出,浇上炸酱,拌以菜码,即成炸酱面。也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辣椒,醋等调味品。这样会更加符合自己的口味。

热面

上一篇:韩山师范学院资产管理办法下一篇:新员工培训方案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