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024-05-15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精选8篇)

篇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是运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但是,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观点。当然,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随意引用会出错。科学是不断揭示真理的过程,它可以分为物质科学与非物质科学两大类。物质科学属理性范畴,具有可重复验证、可证伪的特点,如物理学等;非物质科学属心性范畴,具有难以重复验证或不可重复验证、不可证伪的特点,如社会学等。

中国科学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讲述自己的论据和结论,让读者自行验证此结论是可重复的规律(科学)的过程,被称为科普。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学的追求目的是真理.科学的研究内容有二;一是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的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

篇2: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年少的、年青的、年壮的、年暮的生命,

无不被包囊其中。

苍老之时,会回忆青年的美好,

也会思考死亡的方向。

生命是由兼并、结合而得,

也会由衰败而失。

也许面对哲学性问题,

没有人感到兴趣,

不过常人之患无非:

饮食、男女、死亡。

从过去走到现在,

过去已难觅其踪,

由现在而将来,

将来又未到来,

终为命运使役却无力得知。

生命,人生一大患,

贪得之心,终为束缚。

转化,一切都从变中求,变中去。

昨天的.生命已成定局,

今天的努力重塑希望,

未来的等候回馈奋斗。

立体的轮回,生命的塑造,无言的承受。

学习之中,破、立学习之外,

人生一感慨,一化生、对待、流行。

走过去,回头,

篇3:西施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 过去

它起源于中国公元990~994年间的西藏,这种小犬被当时的贵族和喇嘛奉为神物的化身,放在门口用来驱魔。后来,西施犬由西藏被带到中原,送给皇帝,正式“入宫”,开始了它的被宠爱的宫廷生活。唐朝最盛行豢养此犬(期间被带到欧洲,备受青睐),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以后,西施犬在中国的培育彻底终止了。

1930年,西施犬正式“登陆”欧洲,以其独有的东方神韵倾倒了观众,西方人称这种犬为“shih tzu”,发音恰好与汉语中的“西施”相似。

1934年,英国成立了西施犬协会,被精心培育;1935年,英国又成立了西施犬俱乐部;1969年,西施犬开始正式参加英国的各种玩赏犬组的比赛,在展台上大放异彩。相邻的几个国家也如法复制,乐此不疲。

2 现在

在中国,多数西施犬被盲目配种,没有血统档案,出现了很多近似西施犬的杂交犬,都是非纯种繁育的结果。

在中国市场,它有市无价,网上常有被转让,求“包养”的帖子出现。

在欧洲,成为很实用的观赏犬和伴侣犬,且有系谱档案。今日西施犬的基因,全部是来自我国当年大唐的皇家犬场。

3 将来

西施犬,将来国人也会管它叫“司晨”犬,因为它也能起到吠叫报警作用,这一天生的潜能我们只需稍加开发,便可以为我所用。

有些杂交的西施犬,可以以随意来源犬的身份当作实验室研究用犬,比如毒理学和药理学研究,用它观察环境污染物的影响等等[3]。

开发附加值。利用它的毛发多酷似人的头发的特性,研发立体毛发画、软刷、狗毛褥子;利用它的血液和内脏研发生物制品[4]。

对于无以上利用价值的老弱西施犬,可以以“六畜”之一的角色进入百姓餐桌,切不可因无用而让其变成流浪犬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出现。

对于此犬的前景规划,政府的有关部门将会睿智而策略的裨补阙漏,支持引导我们借此犬来赚取更多外汇;在国内也将拉动宠物保险、用品、美容、医疗、饲养等相关产业的进步;将增加无数个就业机会,涌现出新一批富翁,提升更可观的价值与价格。

4 结论

玩赏犬的玩字有“王”,赏字里有“贝”,这一结构信息提示我们,玩赏犬是王家贵族投钱的玩物,离我们发展中国家百姓利益甚远,这是此犬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只有迎合百姓大众化的利益,才有发展空间。

须臾,世人将甚爱西施犬;俱往矣,西施犬的将来,会分外妖娆!

参考文献

[1]夏咸柱.养犬大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陈琼.西施犬的外形外貌与美容技术浅析[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3(8):5.

[3]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篇4:牛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上)

牛的演化史

牛科动物起源于中新世,逐渐演化成为有蹄类中最成功、最进步的一支。欧亚大陆是它们早期发展的区域,以我国为中心的亚洲中部和东部地区是早期偶蹄类辐射的中心地区,很多牛科动物的化石在我国的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地层中被发现。

牛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态有许多变化,其中在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的欧洲、亚洲东部和南部等地曾生活过一类体形较小,四肢细长,显得很瘦弱的牛,被称为丽牛。雄性丽牛的头上长有一对细长、呈扁柱状的角,角不大但很直,只轻微弯曲。雌性的体形比雄性小,而且没有角。丽牛主要栖息于草原地带,有时也出现在温和湿润的森林。它们营群居生活,奔跑的速度相当快。由于丽牛与此后出现的各种野牛非常接近,但更为原始,因此它们很可能是野牛类的祖先类型。

在我国内蒙古的萨拉乌苏、满洲里和黑龙江哈尔滨、肇源等地晚更新世温暖潮湿的疏林草原环境中还生活过一种王氏水牛。它的身躯庞大,体长为3米左右,肩高可达1.8米。它们的头角短粗并指向后上方,从角基到角尖逐渐变细。奇特的是,这种喜欢温暖湿润环境的水牛当时却与猛犸象、披毛犀等寒带动物共同生活,从而引起学术界争论不休,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牛类的门牙和犬齿都已经退化,但还保留着下门牙,而且下犬齿也门齿化了,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为了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们的胃在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还具有“反刍”的习性,使食物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反刍是牛类和其他一些食草动物的一种生物学适应。它们能在旷野里很快地吃饱,将食物储于瘤胃中,然后回到隐蔽的地方,将吞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口中充分地咀嚼,以得到充分的营养,所以古人云:“牛饮马食”,就是说牛只要多喝水就行了,不必像马那样,需要不停地吃草。这些适应结构,使它们的祖先在新生代后期的食肉类动物发展起来以后,在生存斗争中仍然能够得到很好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在自然界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从原牛到家牛

家牛是在大约7000年以前经过人工饲养、培育而成的。一般认为欧洲系的家牛是由生活于欧洲及非洲北部的原牛经过人工饲养、培育而成的;而亚洲系的家牛的祖先可能是生活于印度的瘤牛(因髫甲部有肌肉组织隆起如瘤而得名)。这两个家牛系是否同种尚不清楚,但家牛都是它们的后代以及它们的杂交品种。

家牛最早并不是用来耕田的,而是用来拉车、运粮草,为战争服务的。家牛直接用于战争在历史上也多有记载,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后来家牛被用来代步,历史上就有老子骑青牛过幽谷关的传说。三国时代制造的“木牛”、“流马”,是两种不同的独轮小车子,是当年诸葛亮用来解决山区运送粮草问题的工具。木牛是会运输而又不吃草的“牛”。这也说明在古时候我国的牛车是很普遍的,因为牛的力大,能负重,但是它的脚力却不如驴、马,所以后来被替代了。到了大约2000年以前,人们才开始用牛来耕田。

虽然绵羊、山羊和猪都已经因肉用的目的早已被驯养,但是牛的驯化却是个转折点:自此以后,畜牧业开始成为一种生意。养牛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直接给家庭提供食品了。牛的英文名字之一“cattle”的原意是“财产”,说明牛已经成了一种财富的象征。此外,牛还是人类自身力量的标志,如岩画、青铜器和民间装饰中的牛,象征着雄壮、威武、勇猛。牛也是男性的象征,很多地方把它当作生殖崇拜的对象。

原牛体态魁伟,颈部有小的肉垂,头顶有饰毛,背部有隆起的发达肌肉,十分强健:在古罗马统治者恺撤大帝的“黑森林”一书中曾描述:原牛略小于象,色彩独特,体型巨大,速度超群,无论面对人、兽,它们都不会示弱。

作为一种有可能被驯养的动物,原牛在各个方面都令人满意。它身躯庞大、以草类为食,肉的味道鲜美,而且还无怨无悔地每天产大量的奶。因此,牛很快就成为了人类最可靠的机器:将粗饲的草料变成了高蛋白的食品和饮品。

不幸的是,到了11世纪,野生原牛的数量就已经很少了,只有在东普鲁士、立陶宛及波兰的野外还有少量残存,其他地方的原牛已经被人类全部猎杀。虽然从1299年开始,原牛受到了保护,但由于栖息地丧失,以及常与家牛混群交配,导致种群衰退,到了1359年,东普鲁士、立陶宛的原牛相继灭绝。只有在波兰还能见到原牛的踪迹,但偷猎原牛的现象仍然没有停止。到1599年只剩下20只生活在波兰西部森林中,而到了1620年便只剩下最后1只,这只原牛一直活到1627年,它的死去,代表着原牛从此全部灭绝。

牛类家族之水牛

经过亿万年的演化,能够幸运地生存至今的野生牛类仅有10余种,分别隶属于牛属、水牛属、倭水牛属、非洲野牛属和野牛属等类群。

从水牛的名字听来,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喜欢水的。由于水牛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这些地带的气温很高,而水牛的皮又很厚,汗腺不发达,不大会出汗,所以不能利用出汗来维持正常的体温。它们把身体浸在水里,不仅可以散发热量,还可以减少被蚊蝇叮咬的危险。

亚洲水牛,也叫印度水牛,分布于印度北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体形最大,角向外弯曲的幅度也最大。它高大而健壮,体毛稀疏,四肢粗壮。角表面光滑,粗大而扁,向后方弯曲。体色主要为灰黑色,颈部下方有“V”形白色宽纹。

亚洲水牛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被驯化。家畜水牛的角已经失去当作武器的功用,变成平的。但是,野生水牛则素有异常凶猛粗暴的名声,有不少关于雄兽打败猛虎,撕碎雄狮、鳄鱼的故事。它们的一对粗壮的角足以给来犯者以致命的打击,因此,狮、虎、豹等猛兽都不会轻易攻击水牛。

在生活在亚洲的水牛类中,’最原始的种类是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低地树林地带的倭水牛,也叫低地水牛、西里伯斯水牛,体形比较像羚羊,颈部长而角小,上颌臼齿侧的中央没有

其他牛类所具有的那种典型的柱状向外突出物。它的近亲还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西部高山森林地带的高山倭水牛。类似的种类还有生活在菲律宾民都洛岛潮湿地带密草及苇丛中的民都洛水牛(棉兰老水牛)。

非洲水牛也叫黑水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热带草原地带,体形跟亚洲水牛差不多,但面部短小,耳边有毛串。另外,它的角的横断面呈三角形,由于角的基部膨胀,看上去就像从横面长出的一样。此外,还有一种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森林地带的赤水牛,也叫刚果水牛,体形稍小,角也较短,但却真正从头顶的横面长出,而且由于角的基部不大,故左右角相距甚远。有趣的是,生活在亚洲的各种水牛的背毛是从腰部往前长,而非洲水牛的背毛却是由前往后长。

牛类家族之野牛

亚洲的野牛有5种,即印度野牛、大额牛、柬埔寨野牛、爪哇野牛和野牦牛。

印度野牛也叫野黄牛、白肢野牛等,以体躯巨大而著称,是现生牛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分布于我国云南以及南亚和东南亚一带。雄兽的双角非常雄伟,弯度相当大,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75厘米。由于印度野牛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长筒袜,所以被叫做白肢野牛,在产地更是被形象地称为“白袜子”。

印度野牛主要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并且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多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活动范围较广,过着游荡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它们喜欢群居,但群体不大,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成年雄兽多是“孤牛”,仅在发情期回到群体中生活,交配之后再离开。

它们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在密林之外迎着风也能闻到350米以外的气味。在自然界中,就连凶猛的孟加拉虎也不敢招惹体大力强的成年印度野牛,而只能伺机袭击幼仔。印度野牛过去曾经被人们描述成一种极其凶猛而又狡猾的动物,是森林中特别危险的猛兽,并且流传着不少它袭击、伤害人类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言过其实的。事实上,印度野牛是羞涩避人的,只要嗅到人的气味或者听到人的声响,马上就躲开了。只有在受了伤或被逼得走投无路时,才会变得十分凶狠,立即猛冲过来。有时也可能采用野牛类司空见惯的伎俩,即假装逃走,然后绕个弯子倒转回来,埋伏在道边密丛中,等人走近时才突然冲杀过来。此外,雌兽在携带幼仔的时期,也勇猛异常,如果见到有人走近,便会误认为来者会伤害它的幼仔,因而奋不顾身地扑将过来。

大额牛基本上处于半野生状态,一般被认为它是由印度野牛驯化的家畜,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大额牛的前额宽大,角不弯曲,角距也更宽。大额牛见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一带。

爪哇野牛很容易从它的白色臀斑辨认出来。雄兽的体毛主要为蓝黑色,雌兽为红褐色,四肢的下半截也是白色,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栖息于山麓开阔的疏林、草丛地带。

柬埔寨野牛也叫林牛、裂角野牛,是1937年才在柬埔寨东北部森林中发现的。

野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体形大而粗重,但比印度野牛略小。它的体毛为暗褐黑色,特别长而丰厚,尤其是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几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个围帘,如同悬挂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风挡雨,更适于爬冰卧雪;尾巴上的毛上下都很长,宛如扫帚一般,显得蓬松肥大,在牛类中十分特殊。头上的角为圆锥形,表面光滑,先向头的两侧伸出,然后向上、向后弯曲,角尖略向后弯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长度通常为40~50厘米,最长的角将近1米,两角之间的距离较宽。

野牦牛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山高岭峻,十分荒凉,空气稀薄,植被贫乏,而且时常风雨交加。但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野牦牛的四肢强壮,蹄大而圆,但蹄甲小而尖,似羊蹄,特别强硬,稳健有力,蹄侧及前面有坚实而突出的边缘围绕;足掌上有柔软的角质,这种蹄可以减缓其身体向下滑动的速度和冲力,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野牦牛的胸部发育良好,气管粗短,软骨环间的距离大,与狗的气管相类似,能够适应频速呼吸,因此可以适应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大气条件,很多野生有蹄类和家畜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场,它却能登临受用。

家牦牛的体毛有黑色、棕色、白色、黄色或杂色等毛色,而不像野牦牛那样毛色大致一定。它是由野牦牛驯化而成的家畜,体魄强壮,性格温顺,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家牦牛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印度、巴基斯坦北部和中亚各国,不仅用来进行驮运、耕地,而且还可用作骑乘坐,负重远行,有“高原之舟”的称誉。

篇5: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写人作文

二00二年的五月一日,我离开了妈妈的怀抱,来到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刚刚”哇哇”坠地,爸爸就给我取了一个名字――梁靛。我不知道爸爸为什么给我取这个名,也许是我的姐姐取名――梁靓的缘故吧!

我刚出生时的样子非常可爱。有一身又嫩又白的皮肤,有一个肥胖的小肚子,有一张圆圆的脸,有一个高高的`鼻梁,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就像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

一岁的我,就被爸爸送到了会同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的小伙伴,我们经常一起玩,日子过得很快乐。但他们一个个都是电脑迷、电视迷,几乎每天都把我带到他们家看电视、打游戏、玩电脑,使得我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近视眼。

三岁的我,为了上正规幼儿园,又回到了出生地――怀化。我回到家里,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真是高兴地又蹦又跳,快乐极了。

可是,不到几天,爸爸就送我上幼儿园了。我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了,而且又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学到了很多知识。

六岁的那一年,爸爸把我的名字放到网上查了一下,才七十分。于是,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梁罡豪,网上取命打分得到了九十九分的高分。我想“罡豪”指的就是“刚好”的谐音,意思就是今后的日子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事事如意。

我现在已经八岁了,在怀化市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上学,我好学好问,勤奋刻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我现在也没有以前那样调皮了,我还很喜欢体育锻炼,坚持早晨跑步,晚上散步,还不间断的练跳远、投球等投掷项目。我在家里,喜欢看书、画画、练字等,这些对学习管用的事情,简直成了我的爱好。

将来的我,实验学校小学毕业,在四中上初中,高中一定在三中念。我将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一定成为一名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并将以总分六百多分考入北大。

二0二四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并选择了航天事业。考入禹都航天队后,我选择了“如何登陆冥王星”这个世界性课题,和同事们一起设计成功了神舟“31”号飞船。二0二六年,我的方案被录用了。二0三0年十月,我成功的登上了冥王星,我大功告成了......

篇6: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南极地区气候系统变化:过去、现在和将来

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下属的“南极与全球气候系统(AGCS)计划”专家委员会发布了“南极与南大洋气候系统(SASOCS)”白皮书,重点评估了过去50 a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变化并预估了未来100 a情景.白皮书总体认为,过去50 a南极气候系统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南极半岛地区升温明显,半岛及亚南极岛屿上的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南半球环状模(SAM)转为正位相,西南极上空的暖湿气团入侵加强,南极冬季对流层有升温趋势,平流层变冷,极涡消退日期推迟;东南极外围的南极底层水变淡,Weddell海区的`底层水有变暖趋势.虽有上述区域变化,整个南极地区在过去50 a中近地面气温并无明显升高,降水亦无明显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冰面积也无明显变化,只在某些扇区变化强烈.模式预估结果为:到21世纪末南极内陆地区将增暖(3.4±1.0)℃,海冰面积将缩小约30%.现有的冰盖模式尚不足以回答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冰盖融化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待更深入研究.

作 者:效存德 Xiao Cunde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刊 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年,卷(期):2008 4(1) 分类号:P532 关键词:南极地区   南大洋   冰盖   预估   不确定性  

篇7:过去、现在、将来作文

时间无情的夺走了一切,夺走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过去,我清楚的记得,到处是砖瓦房,每家有一个大大的院子。一群孩子在院里尽情的玩耍,不用顾及会吵到谁、会弄坏什么,会撞到什么东西上......因为那是我们的童年。每天放学回家,一群孩子绕着村子狂奔,跑到满身是汗,脸通红,却依然在奔跑;到了黑夜,去谁家地里摘几个玉米烤着吃......那时的我们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太多的回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家也不甘落后,在各方面一步步的发展起来了。

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到处是汽车,多了吵闹、多了污染;少了安宁、少了欢声笑语。人们住在高楼里,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着挣钱,连门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可能一年都不会见一面。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慢慢的,冷漠了、无情了。

是什么让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变得如此黯淡无光,冷酷无情。

将来的日子,我们谁也预想不到。或许会更加疯狂,或许会变得更美好。不论结果是什么,我们都得面对,都得适应。

从过去的胶片式照相机到如今的数码相机,一直在更新换代。虽然相片质量变好了,看的更清楚了,再也不会发黄了,但失去了太多。失去了从前那份纯真的友情、亲情,爱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过去那份美好的回忆不会回来了,我们唯有把握现在,善待身边每一个人,重温过去。不论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都不要计较,因为此时此刻不再回来,也永远不会回来。

篇8: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一、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古琴文化探寻

(一) 五音六律十三徽, 龙吟鹤想思庖羲——早期古琴与中国原始文化

传说将古琴的创制归于先贤三皇五帝, 且多伴有“通神明之德, 合天人之和”的神秘力量渲染, 又将古琴构型与龙凤图腾联系起来, 体现着原始人民的神话崇拜和图腾文化。此外, 琴最早作为一种法器, 与巫文化密切相连。瓠芭鼓瑟而大鱼浮, 师旷弹琴而龙马至, 古琴有着无边神力, 巫可借其奏乐来完成人神之间的沟通, 难怪乎最早的琴歌属于巫歌了。

(二) 玉律潜符一古琴, 哲人心见圣人心——古琴与儒士文化

首先, 以琴修身, 古琴是士人提高自身修养的“雅器”, 儒家有着内善外治的文化特征, 因而修身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桓谭《新论》曰:“八音广博, 琴德最优。”古琴以其低沉厚重的音感和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深厚的内涵、凌风的傲骨、超凡的气质, 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修身正心的首选。

其次, 以琴传道, 古琴也是儒家“乐教”的重要“正器”。儒文化有着悠久的乐教传统。尤其在周公制礼作乐以后, 使得礼乐文明更加系统化, 政治化。《艺文类聚》卷四十四载《东观汉记》就记有:“上尝问宋弘通儒之士, 弘荐桓谭, 谭善鼓琴, 喜郑声, 上数听悦之。”“后上令谭鼓琴, 譚为之失次, 问之, 弘言其故, 其后不復令谭给事中。”琴家桓谭的经历可谓成也古琴败也古琴了。在文人推崇, 帝王雅好的背景下, 以古琴为载道之器, 造就了包括蔡邕、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在内的一大批仕宦重臣。

再次, 文人们也有“穷则独善其身”的时候, 而此时, 古琴又以另一种姿态抚慰着他们的失意, 给他们以简单的快乐。《列子》记有孔子与快乐无忧的山间鼓琴者荣启期的问答, 一个山野之人能在孔子面前讲出这样一番道理来, 怕不仅仅是要提醒我们知足常乐吧, 笔者猜测故事暗含了儒家在入世之外另一个简朴真纯的归隐世界, 而在这个世界里, 琴又转化成自娱自乐、抒闲情忘尘世的工具与伴侣。

最后, 笔者认为古琴的难解还与大多士人在孤芳自赏和寂寞难耐间的徘徊相契合。作为知识精英群体的士人们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的, 一方面, 他们感叹“代乏识微者, 幽音谁与论”, “钟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 似乎是在寂寞地期待有能听懂自己琴声的知音, 向往伯牙挥琴, 子期听音, 高山流水的隽永佳话, 另一方面好像又很满意于这样曲高和寡的状况, 他们“自弄还自罢, 亦不要人听”, “七弦为益友, 两耳是知音”, 言辞间尽显骄傲和自信。

二、物理音学分析

秦时形成较古琴晚的古筝, 有21~26根弦, 且可通过特有技巧 (右手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 左手按、滑、揉、颤等) 变化出更多声音和声音效果, 因其音阶之多素有“中国钢琴”之称, 我们将古筝和钢琴看做发声系统, 当系统输入相同 (同一首乐曲《春江花月夜》) 时, 分析其输出量, 即所发声音的频谱, 描绘声谱的包络, 比较其中的不同。

春江花月夜 (古筝) 频谱

春江花月夜 (钢琴) 频谱

分析二者整个音乐持续期,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古筝的频带较钢琴更为宽阔, 其频带可以覆盖整个人耳的听觉范围, 甚至在20000hz以上部分还有大量的信息存在。

2.古筝的频谱分布程序“凹”字状, 10000hz到15000hz中频信号较少, 而低频和高频信号极为丰富, 这可能和古琴本身的设计结构等因素有关。

3.钢琴的频谱较为狭窄, 其频谱宽度不足古筝的一半。从包络的角度看, 呈线性下降趋势, 即随着频率的升高, 其响度线性降低, 达到一定值后, 响度可以忽略不计。

由上无论是音阶、音色、音强还是音域等, 古筝从声音学角度较盛行的钢琴都有着自己的优势, 是具有推广和发扬的基础和价值的。

三、古声淡无味, 不称今人情——传统艺术在今天

早在唐代, 白居易就感叹“古声淡无味, 不称今人情”, 千年后的今天, 古琴、古筝等传统艺术在西洋音乐大量涌入的冲击下, 便更加落寞消寂了, 尤其是曾扮演者历史重要角色的古琴, 更是少有人问津, 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然而, 在寻根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 我们跋涉在荆棘与衰草之间寻找流逝的古典, 祈望从中华民族绵长的文化血脉中汲取营养, 获得前行的动力, 对于这些承载了如此多文化符号和民族记忆的古代艺术, 尤其是至今任存在着的古代艺术, 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加以保护和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 活泼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艺术也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围绕它所展开的一系列协会成立、主题会议等活动, 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赢得了一丝黎明的曙光, 也让我们有了期待和希望的信心。

摘要:我国传统艺术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以古琴为例探寻丰富的民族精神, 以古筝为例与西方乐器比较物理声学性质差异, 寻找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发展优势。

关键词:艺术,传统,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存国.太音希声.[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贤之.经典古琴故事:七弦味道.[M]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下一篇:公益慈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