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会发言稿

2024-06-04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精选8篇)

篇1:新书发布会发言稿

《大诗歌》一书出来三个月,已经有许多作者和读者在议论关于“大诗歌”的事情了。至于“大诗歌”是怎样的一种诗歌,我想大家的理解应该都不一样、甚至还比较模糊,然而,直觉告诉这些诗歌作者,这是一种诗歌文学在当下的一种新的话语倾向。今天,来了这么多诗坛的前辈和现在活跃在诗坛的诗歌界同仁、以及关心诗歌文学发展的领导,本人由于参与这本书的编选,在此代表散文诗方面的作者,向大家汇报一下与这本诗歌选集诞生过程相关的一些事情和关于大诗歌的粗浅想法。

一、“大诗歌”的由来

关于大诗歌的提法,最初应该追溯到《诗潮》举办“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的筹备会议。3月,《诗潮》主编李秀珊来京与诗人周庆荣会聚,会晤时,关于在《诗潮》上强化当代散文诗作品的推介问题交换了意见。周庆荣就《诗潮》应该关注散文诗这一诗歌体裁的理由谈到了“大诗歌”,也就是不要过于拘禁于以往的关于是诗还是散文诗的区别和身份问题,无论是分行的新诗还是不分行的散文诗,其实都是诗歌文学,都包含在更为宽泛意义的“大诗歌”的美学范畴。只要作品写得好,不能因为散文诗的不分行写作而拒绝散文诗这一种诗歌写作形式。

在这一点上,《诗潮》应该走在前面,办出特色,接受全国许多正在运用这一形式写作的作者,这样才能凸显《诗潮》的胸怀与眼光。李主编接受了周庆荣的这个建议,同意“大诗歌”的提法,认同了这种诗歌理念所具备的现代汉语诗歌艺术的包容性和审美性的反思意义,认识到对于促进现代汉诗的发展“大诗歌”这种理念的重要性。为此,商量决定在《诗潮》举办一届全国性的(包括海外华人)的华文散文诗大奖赛,以此推动当代散文诗的创作与繁荣。

一年之后的3月14日,在京的十多位诗人在北土城的德恒会馆汇聚,决定成立“我们”散文诗群,这应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散文诗名义成立的诗歌写作群体。“我们”散文诗群的诗歌理念就是“大诗歌”,而写作的倡导定位在“意义化写作”的问题上,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写出与当下的生存意义、生命意义有关的情怀。拒绝无病呻吟,拒绝心胸的阴暗与狭隘,让日常情感升华到做人的情怀高度,明确诗歌文学作为社会心灵公共话语承担者所必须具备的健全品格。到了这时,我们对于“大诗歌”的理解,已经不只是对于文体意义的突破问题,而是上升到关于写作者情怀、境界的认识之中。

由于“我们”散文诗群成立时计划每一年出一本散文诗年选,正在我们收集作品,准备编年选的时候,中国诗人俱乐部发起人、组织者楚天舒也在酝酿编选一本“中国诗人俱乐部诗选”,由于楚天舒也是“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人之一,而“我们”散文诗群的成员中多名作者都是“中国诗人俱乐部”的骨干成员,就这样两种计划合二为一,“我们”就决定改变原来编散文诗年选的计划,编选一本新诗与散文诗的。“我们”之所以做出这种决定,那是因为“我们”散文诗作者在成立散文诗群时候,坚持的一种写作态度,那就是虚心向新诗学习。因为长期以来,散文诗与新诗相比,其探索与发展严重滞后。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能让散文诗作品跟新诗放在一起,对于散文诗的作者来说,那是最好的比较、学习的机会。也能让读者最终作出对于两者选择的审美判断。

在做出这种决定之后,由新诗和散文诗的代表性作者组成编委会,首先商定这本选集的书名。中国诗人俱乐部最初的愿望是取名“中国诗人俱乐部诗选”,可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全国各大出版社每年出版了许多年选、作品选之类的书,这样的书名没有特色,不能体现我们编选这本作品集的意义。经过讨论,大家觉得这本选集应该超越“中国诗人俱乐部”或者“我们”的群体封闭理念,应该具备更为宽泛的、开放性的视野,那么周庆荣所提倡的“大诗歌”就比较合适。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把“大诗歌”作为这本选集的书名。就这样,编委会决定由潇潇和灵焚分别担任新诗和散文诗的执行主编,组稿、编选各自的作品。

二、编选这样一本诗歌选集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都知道,散文诗这种文体的在中国的出现与新诗几乎是同时期的。然而,几十年来新诗的发展异彩纷呈,除了特殊的颂歌时代之外,新诗的探索者一代接着一代。可是,散文诗却与此完全不同,基本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发展。第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本来是一座里程碑,却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许多写新诗的人一般都在拒绝这个文体,长期以来对于散文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从而让中国现代汉诗的发展存在着严重失衡。

当然,人们对于散文诗的偏见,其主要原因不在别人,就在散文诗作者本身。首先,在鲁迅的《野草》之后,虽然还出现了陆蠡的《海星》以及丽尼等人的散文诗,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具备大影响力的作品。而到了新中国建国以后,随着“郭风体”、“柯蓝体”的流行与滥觞,散文诗基本上只被当作花边文学,彻底退向主流文学的边缘,即使有几位重要的前辈,如耿林莽、李耕、许淇等在文坛上被读者所认识,还有邹岳汉、海梦等前辈也致力于创办杂志,编选作品集,为扩大散文诗的影响竭尽努力,可是由于各刊物上发表的散文诗,编选出版的散文诗集,无论审美性、艺术性、探索性,都无法与新诗相提并论,那么,当然主流文学对此不予以认可。

相反地,长期以来散文诗却成了一些既写不好新诗,也写不好散文的作者用来粉饰自己,以此获得文学身份的投机取巧的话语工具。著名诗评家王光明教授曾经写过一篇题为《野草,散文诗传统的中断》,对于散文诗发展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确实,如果我们把《野草》作为中国散文诗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的话,那么,几十年来中国的散文诗该继承的没有得到继承,该中断的没有予以扬弃。相反,该扬弃的那些幼稚的,不成熟的部分被继承,被扩大解释成为散文诗核心美学,该继承的深刻的思想性、前卫性的因素被人们回避,拒绝。

作为散文诗作者,我们充分认识到散文诗存在着这些问题。然而,更为重要的我们也看到了当代散文诗领域存在着一批“没有话语权”的非主流的作者,他们在苦苦探索着散文诗的突围之路,就是这些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散文诗的希望和未来。这些作者与新诗的作者都比较接近,他们一边主动从新诗中吸取好的要素,一边寻找散文诗与新诗所存在的不同的美学元素,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道路。许多写新诗的作者对于那些写得比较好的散文诗,都会觉得那就是诗,不把其当作散文诗看待。说散文诗是诗基本上没有错,散文诗就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是诗。

可是,不能简单地说散文诗就是诗,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总把诗与新诗划等号,严格地说,诗和新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分行的新诗也只是诗歌的一种,而散文诗也是,两者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其内在的节奏,情感和思想的展开方式上也不一样。对于这一点既写新诗,又有过散文诗写作经验的作者都应该有所体会。而文学研究者们对此也有过相关的论述。比如,林以亮先生指出:“写散文诗时,几乎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内在的需要才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写诗或者写不好散文,才采取这种取巧的办法”。而王光明教授则指出:“是诗的内容就不该为了追求自由而写成散文诗”,等等,这两位学者的叙述方式不同,其内涵是一致的,那就是散文诗写作都是为了内在的必然需要所采用的表现形式。(他们在这里所说的“诗”也都等同于“新诗”)。

其实,我们只要纵观中外诗坛不难发现,一些文学大师都是到了其人生、艺术达到很高的境界的时候开始采用散文诗这种文体写作,鲁迅如此,日本的萩原溯太郎如此,圣琼·佩斯、纪伯伦、兰波、里尔克等都是如此。萩原溯太郎甚至认为,散文诗是思想诗,在自由诗中,只有比较上乘的作品是散文诗。他是日本现代诗的奠基者,最后的作品集《宿命》就是用散文诗写成的。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否定散文诗是一种肤浅者回避和自卫的方式,因为自己无法写出好的散文诗。散文诗与新诗不同,不能凭借语言的巧妙运用、通过意象技巧的经营来掩盖一些自己本来并不具备的深度与高度,散文诗是袒露的,裸体的,作者的思想中有多少东西,就会呈现多少,作者的天分和高度、深度在作品中是一览无余的。

因此我相信,大家年轻的时候写新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会有更多的人不得不写散文诗,因为散文诗写作需要非常明确的思想,饱满的艺术体验,那时,仅仅使用新诗的形式已经远远不够,不能够完成自己饱满思想的承载。散文诗写作是在自己不得不采用这种形式的时候才出现的,所以,散文诗这种文体形式,它的可能性是深不见底的,拒绝散文诗就意味着拒绝自身的发展和未来。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诗歌文学,从中国的古典汉诗向现代汉诗的发展和演变,光有分行的新诗是不够的,散文诗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写作形式。然而,长期以来这一点却被人们忽视了,这个领域在今天还是一块尚未得到很好开垦的处女地。那么,我们在这本书里,把这两种诗歌体裁放在一起,让大家比较、选择,提醒大家关注这块处女地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散文诗仍然继续被人们所忽视,现代汉诗就不可能完全实现从古典向现代的健全发展和演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相信,这本选集的编选出版,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我们相信历史会收割这一切。中国当代诗歌如果放弃了对于散文诗的关注、认同,那就是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向更丰满的、更高的美学境界飞翔的一边翅膀。

三、从思考诗歌对生命的意义审视“大诗歌”

今天来了这么多前辈、同仁,以及媒体的朋友,我想大家基本上都与诗歌有关。然而我们每当想到诗歌在当下的境遇时,不得不承认一种无奈。因为在这商品经济主宰一切的时代,唯有诗歌不能成为商品。在文学门类中,写小说的和写剧本的多少还可以挣来一些养活自己的粮食,而诗歌(当然散文也基本一样)只是一种奢侈品,除了以一种朝圣般的情感面对自己的这种爱好之外,诗歌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诗歌写得再好,也不可能给自己带来属于物质性的补偿。然而,即使这样,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作者乐此不彼地在诗歌中流浪,流浪在这个不钟情流浪者的时代。即使生活再拮据,写诗的人也会竭尽所能从牙缝中挤出出版书籍的钱,希望更多的人读自己写的诗歌。

这种迷狂究竟为了什么?我想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主要的向度考虑,那就是从生活和生命的两个层面看待这种想象。从生活的层面看,为了生存,我们每一天都要面对自己周遭许许多多疲惫不堪的事情事物。为了应付工作、住房、子女、职业、人际关系、疾病,等等生存问题,一个完整的人被物质性追求的当今社会弄得支离破碎,时间和空间把人拆成了不完整的零部件,活下去,靠什么支撑?靠什么把那些零部件重新组装起来?那只有靠一种精神性的坚守,一种属于自己的,在任何状态下决不放手的“奢侈品”的犒劳,我想诗歌就是这种奢侈品之一,不,对于写诗的人来说,这应该是唯一的奢侈品。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写诗的人,诗歌应该是其生命品质的保鲜。这就牵涉到写诗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对于人来说,生命是有长度的,并且这种长度是一种消耗品。生命的每一秒钟时间都是不可复制的,过去了就不再存在,为了让这种不可复制时间的一部分得以保留下来,一般是通过文字记录。然而,生命的律动、情感的潮汐是一般的`语言叙述方式不可能鲜活地记录下来的,除了音乐、绘画之外,诗歌也是为此而诞生的,在语言中保存生命痕迹的艺术。诗歌最初诞生于集体劳动的需要,为了统一集体的力量,需要一种统一的劳动号子,这号子是吟唱出来的。吟唱需要节奏,这节奏是根据人的呼吸来决定其舒缓快慢、抑扬起伏。所以,诗歌艺术的诞生应该与节奏的追求紧密相连的,而这种节奏是根据人的呼吸来决定的,那么,诗歌应该是最接近生命本身的艺术。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性,而抒情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种抒情性背后是人类原初生命在大自然宇宙中的本能反应,当然可以给人类的本然生命带来本真愉悦的效果。由于诗歌的这种近乎自然的节奏感以及抒情性特点,使其具备了容易记忆的传颂功能,在无文字的时代,自然地逐渐发展成为先民们传承其族群文化的载体,叙事史诗应运而生。世界各民族史前文化的叙事内容,一般都是通过这种抒情的方式得到传承的,而在这些人类原初的史诗中,人类生命的鲜活性才得到了保存。

当我们追溯到诗歌的起源所拥有的这些本质特征,就不难理解人们至今仍然为此迷狂的理由了,它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本能性需求的艺术。因为任何时代的生命都是需要愉悦的、需要抒情的,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克服艰难困苦,继续活下去的愿望。之所以要谈这些,主要是为了思考关于我们所说的“大诗歌”究竟追求一种怎样的诗歌写作的问题。

周庆荣所说的“大诗歌”,最初也许只是从散文诗应该作为诗歌文学来看待,不要停留在以往的诗歌只是新诗这一种写法之上,不能把诗歌文学单一化、狭隘化的思考出发的。然而,自从《大诗歌》这本作品集出版之后,“大诗歌”的理念就已经不再是周庆荣的个人的、或者“我们”散文诗群的一个群体理念了,现在许多人都开始使用“大诗歌”这种说法。至于每个人所理解的“大诗歌”究竟是否一致那是另外的问题。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大诗歌,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呢?我的一位福建的诗友李仕淦认为:“它是探索人类起源性综合史诗要素回归的诗歌美学追求”,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

周庆荣所提倡的“大诗歌”,它远远不是一种新诗和散文诗,再加上诗词等诗歌文学的统合概念,不仅仅只是为了打破当代文学的诗歌版图,完成一种文体健全发展的吁请这么简单的问题。它应该是一种反思当下诗歌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意义、视野、情怀以及美学追求的集合问题。它的追求应该是最终打破所谓的新诗、散文诗的区别,超越于这两者的文体独立性意义的狭隘论争,完成一种回归生命原初诗歌的抒情性与叙事性在当下、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做到有机融合的、崭新的诗歌艺术的抵达问题。这就是他反复强调散文诗的“意义化写作”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应该可以说,因为诗歌,我们多了一种热爱这个世界的理由。然而,我们生存的现实存在着太多的不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形成我们周遭的事情事物包围着我们,甚至有时让我们感到窒息。那么,如果我们不能穿过这些面前的遮蔽物让目光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如何热爱这个世界?

如果不热爱这个世界,我们还能坚持活下去吗?因此,诗歌如果仅仅只是个人不快乐的情感、扭曲的视角的放大镜,总在作品中倒自己的阴暗的、潮湿的情感、思想垃圾,那样的诗歌将会离自己的生命本真越来越远。西方现代主义主要是通过揭示现实生存的丑陋、阴暗、变形以及人的生存异化等得以确立的。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工业化、甚至还有信息化双重的重压,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的生存现实,能不能不借用那种被殖民地的情感、思想、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后现代社会,找到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对于世界的审视、审美的角度呢?我觉得我们到了需要彻底抛弃被殖民地的大脑的时候了。

一个国家的经济大繁荣之后必然带来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而最终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只有这些文化中所携带的我们生存过的生命痕迹。那么,我们应该为历史留下怎样的、无愧于21世纪中华复兴时代的辉煌文化遗产呢?这是每一个文学、艺术探索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以诗歌文学著称世界的国度,“大诗歌”艺术的探索,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再造辉煌的一种探索途径。

篇2:新书发布会发言稿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篇1

《大诗歌》一书出来三个月,已经有许多作者和读者在议论关于“大诗歌”的事情了。至于“大诗歌”是怎样的一种诗歌,我想大家的理解应该都不一样、甚至还比较模糊,然而,直觉告诉这些诗歌作者,这是一种诗歌文学在当下的一种新的话语倾向。今天,来了这么多诗坛的前辈和现在活跃在诗坛的诗歌界同仁、以及关心诗歌文学发展的领导,本人由于参与这本书的编选,在此代表散文诗方面的作者,向大家汇报一下与这本诗歌选集诞生过程相关的一些事情和关于大诗歌的粗浅想法。

一、“大诗歌”的由来

关于大诗歌的提法,最初应该追溯到2008年《诗潮》举办“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奖赛”的筹备会议。08年3月,《诗潮》主编李秀珊来京与诗人周庆荣会聚,会晤时,关于在《诗潮》上强化当代散文诗作品的推介问题交换了意见。周庆荣就《诗潮》应该关注散文诗这一诗歌体裁的理由谈到了“大诗歌”,也就是不要过于拘禁于以往的关于是诗还是散文诗的区别和身份问题,无论是分行的新诗还是不分行的散文诗,其实都是诗歌文学,都包含在更为宽泛意义的“大诗歌”的美学范畴。只要作品写得好,不能因为散文诗的不分行写作而拒绝散文诗这一种诗歌写作形式。

在这一点上,《诗潮》应该走在前面,办出特色,接受全国许多正在运用这一形式写作的作者,这样才能凸显《诗潮》的胸怀与眼光。李主编接受了周庆荣的这个建议,同意“大诗歌”的提法,认同了这种诗歌理念所具备的现代汉语诗歌艺术的包容性和审美性的反思意义,认识到对于促进现代汉诗的发展“大诗歌”这种理念的重要性。为此,商量决定在《诗潮》举办一届全国性的(包括海外华人)的华文散文诗大奖赛,以此推动当代散文诗的创作与繁荣。

一年之后的09年3月14日,在京的十多位诗人在北土城的德恒会馆汇聚,决定成立“我们”散文诗群,这应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散文诗名义成立的诗歌写作群体。“我们”散文诗群的诗歌理念就是“大诗歌”,而写作的倡导定位在“意义化写作”的问题上,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写出与当下的生存意义、生命意义有关的情怀。拒绝无病呻吟,拒绝心胸的阴暗与狭隘,让日常情感升华到做人的情怀高度,明确诗歌文学作为社会心灵公共话语承担者所必须具备的健全品格。到了这时,我们对于“大诗歌”的理解,已经不只是对于文体意义的突破问题,而是上升到关于写作者情怀、境界的认识之中。

由于“我们”散文诗群成立时计划每一年出一本散文诗年选,正在我们收集作品,准备编年选的时候,中国诗人俱乐部发起人、组织者楚天舒也在酝酿编选一本“中国诗人俱乐部诗选”,由于楚天舒也是“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人之一,而“我们”散文诗群的成员中多名作者都是“中国诗人俱乐部”的骨干成员,就这样两种计划合二为一,“我们”就决定改变原来编散文诗年选的计划,编选一本新诗与散文诗的合集。“我们”之所以做出这种决定,那是因为“我们”散文诗作者在成立散文诗群时候,坚持的一种写作态度,那就是虚心向新诗学习。因为长期以来,散文诗与新诗相比,其探索与发展严重滞后。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能让散文诗作品跟新诗放在一起,对于散文诗的作者来说,那是最好的比较、学习的机会。也能让读者最终作出对于两者选择的审美判断。

在做出这种决定之后,由新诗和散文诗的代表性作者组成编委会,首先商定这本选集的书名。中国诗人俱乐部最初的愿望是取名“中国诗人俱乐部诗选”,可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全国各大出版社每年出版了许多年选、作品选之类的书,这样的书名没有特色,不能体现我们编选这本作品集的意义。经过讨论,大家觉得这本选集应该超越“中国诗人俱乐部”或者“我们”的群体封闭理念,应该具备更为宽泛的、开放性的视野,那么周庆荣所提倡的“大诗歌”就比较合适。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把“大诗歌”作为这本选集的书名。就这样,编委会决定由潇潇和灵焚分别担任新诗和散文诗的执行主编,组稿、编选各自的作品。

二、编选这样一本诗歌选集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都知道,散文诗这种文体的在中国的出现与新诗几乎是同时期的。然而,几十年来新诗的发展异彩纷呈,除了特殊的颂歌时代之外,新诗的探索者一代接着一代。可是,散文诗却与此完全不同,基本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发展。第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本来是一座里程碑,却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许多写新诗的人一般都在拒绝这个文体,长期以来对于散文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从而让中国现代汉诗的发展存在着严重失衡。

当然,人们对于散文诗的偏见,其主要原因不在别人,就在散文诗作者本身。首先,在鲁迅的《野草》之后,虽然还出现了陆蠡的《海星》以及丽尼等人的散文诗,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具备大影响力的作品。而到了新中国建国以后,随着“郭风体”、“柯蓝体”的流行与滥觞,散文诗基本上只被当作花边文学,彻底退向主流文学的边缘,即使有几位重要的前辈,如耿林莽、李耕、许淇等在文坛上被读者所认识,还有邹岳汉、海梦等前辈也致力于创办杂志,编选作品集,为扩大散文诗的影响竭尽努力,可是由于各刊物上发表的散文诗,编选出版的散文诗集,无论审美性、艺术性、探索性,都无法与新诗相提并论,那么,当然主流文学对此不予以认可。

相反地,长期以来散文诗却成了一些既写不好新诗,也写不好散文的作者用来粉饰自己,以此获得文学身份的投机取巧的话语工具。著名诗评家王光明教授曾经写过一篇题为《野草,散文诗传统的中断》,对于散文诗发展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确实,如果我们把《野草》作为中国散文诗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的话,那么,几十年来中国的散文诗该继承的没有得到继承,该中断的没有予以扬弃。相反,该扬弃的那些幼稚的,不成熟的部分被继承,被扩大解释成为散文诗核心美学,该继承的.深刻的思想性、前卫性的因素被人们回避,拒绝。

作为散文诗作者,我们充分认识到散文诗存在着这些问题。然而,更为重要的我们也看到了当代散文诗领域存在着一批“没有话语权”的非主流的作者,他们在苦苦探索着散文诗的突围之路,就是这些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散文诗的希望和未来。这些作者与新诗的作者都比较接近,他们一边主动从新诗中吸取好的要素,一边寻找散文诗与新诗所存在的不同的美学元素,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道路。许多写新诗的作者对于那些写得比较好的散文诗,都会觉得那就是诗,不把其当作散文诗看待。说散文诗是诗基本上没有错,散文诗就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是诗。

可是,不能简单地说散文诗就是诗,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总把诗与新诗划等号,严格地说,诗和新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分行的新诗也只是诗歌的一种,而散文诗也是,两者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其内在的节奏,情感和思想的展开方式上也不一样。对于这一点既写新诗,又有过散文诗写作经验的作者都应该有所体会。而文学研究者们对此也有过相关的论述。比如,林以亮先生指出:“写散文诗时,几乎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内在的需要才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写诗或者写不好散文,才采取这种取巧的办法”。而王光明教授则指出:“是诗的内容就不该为了追求自由而写成散文诗”,等等,这两位学者的叙述方式不同,其内涵是一致的,那就是散文诗写作都是为了内在的必然需要所采用的表现形式。(他们在这里所说的“诗”也都等同于“新诗”)。

其实,我们只要纵观中外诗坛不难发现,一些文学大师都是到了其人生、艺术达到很高的境界的时候开始采用散文诗这种文体写作,鲁迅如此,日本的萩原溯太郎如此,圣琼·佩斯、纪伯伦、兰波、里尔克等都是如此。萩原溯太郎甚至认为,散文诗是思想诗,在自由诗中,只有比较上乘的作品是散文诗。他是日本现代诗的奠基者,最后的作品集《宿命》就是用散文诗写成的。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否定散文诗是一种肤浅者回避和自卫的方式,因为自己无法写出好的散文诗。散文诗与新诗不同,不能凭借语言的巧妙运用、通过意象技巧的经营来掩盖一些自己本来并不具备的深度与高度,散文诗是袒露的,裸体的,作者的思想中有多少东西,就会呈现多少,作者的天分和高度、深度在作品中是一览无余的。

因此我相信,大家年轻的时候写新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会有更多的人不得不写散文诗,因为散文诗写作需要非常明确的思想,饱满的艺术体验,那时,仅仅使用新诗的形式已经远远不够,不能够完成自己饱满思想的承载。散文诗写作是在自己不得不采用这种形式的时候才出现的,所以,散文诗这种文体形式,它的可能性是深不见底的,拒绝散文诗就意味着拒绝自身的发展和未来。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诗歌文学,从中国的古典汉诗向现代汉诗的发展和演变,光有分行的新诗是不够的,散文诗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写作形式。然而,长期以来这一点却被人们忽视了,这个领域在今天还是一块尚未得到很好开垦的处女地。那么,我们在这本书里,把这两种诗歌体裁放在一起,让大家比较、选择,提醒大家关注这块处女地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散文诗仍然继续被人们所忽视,现代汉诗就不可能完全实现从古典向现代的健全发展和演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相信,这本选集的编选出版,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我们相信历史会收割这一切。中国当代诗歌如果放弃了对于散文诗的关注、认同,那就是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向更丰满的、更高的美学境界飞翔的一边翅膀。

三、从思考诗歌对生命的意义审视“大诗歌”

今天来了这么多前辈、同仁,以及媒体的朋友,我想大家基本上都与诗歌有关。然而我们每当想到诗歌在当下的境遇时,不得不承认一种无奈。因为在这商品经济主宰一切的时代,唯有诗歌不能成为商品。在文学门类中,写小说的和写剧本的多少还可以挣来一些养活自己的粮食,而诗歌(当然散文也基本一样)只是一种奢侈品,除了以一种朝圣般的情感面对自己的这种爱好之外,诗歌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诗歌写得再好,也不可能给自己带来属于物质性的补偿。然而,即使这样,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作者乐此不彼地在诗歌中流浪,流浪在这个不钟情流浪者的时代。即使生活再拮据,写诗的人也会竭尽所能从牙缝中挤出出版书籍的钱,希望更多的人读自己写的诗歌。

这种迷狂究竟为了什么?我想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主要的向度考虑,那就是从生活和生命的两个层面看待这种想象。从生活的层面看,为了生存,我们每一天都要面对自己周遭许许多多疲惫不堪的事情事物。为了应付工作、住房、子女、职业、人际关系、疾病,等等生存问题,一个完整的人被物质性追求的当今社会弄得支离破碎,时间和空间把人拆成了不完整的零部件,活下去,靠什么支撑?靠什么把那些零部件重新组装起来?那只有靠一种精神性的坚守,一种属于自己的,在任何状态下决不放手的“奢侈品”的犒劳,我想诗歌就是这种奢侈品之一,不,对于写诗的人来说,这应该是唯一的奢侈品。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写诗的人,诗歌应该是其生命品质的保鲜。这就牵涉到写诗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对于人来说,生命是有长度的,并且这种长度是一种消耗品。生命的每一秒钟时间都是不可复制的,过去了就不再存在,为了让这种不可复制时间的一部分得以保留下来,一般是通过文字记录。然而,生命的律动、情感的潮汐是一般的语言叙述方式不可能鲜活地记录下来的,除了音乐、绘画之外,诗歌也是为此而诞生的,在语言中保存生命痕迹的艺术。诗歌最初诞生于集体劳动的需要,为了统一集体的力量,需要一种统一的劳动号子,这号子是吟唱出来的。吟唱需要节奏,这节奏是根据人的呼吸来决定其舒缓快慢、抑扬起伏。所以,诗歌艺术的诞生应该与节奏的追求紧密相连的,而这种节奏是根据人的呼吸来决定的,那么,诗歌应该是最接近生命本身的艺术。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性,而抒情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种抒情性背后是人类原初生命在大自然宇宙中的本能反应,当然可以给人类的本然生命带来本真愉悦的效果。由于诗歌的这种近乎自然的节奏感以及抒情性特点,使其具备了容易记忆的传颂功能,在无文字的时代,自然地逐渐发展成为先民们传承其族群文化的载体,叙事史诗应运而生。世界各民族史前文化的叙事内容,一般都是通过这种抒情的方式得到传承的,而在这些人类原初的史诗中,人类生命的鲜活性才得到了保存。

当我们追溯到诗歌的起源所拥有的这些本质特征,就不难理解人们至今仍然为此迷狂的理由了,它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本能性需求的艺术。因为任何时代的生命都是需要愉悦的、需要抒情的,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克服艰难困苦,继续活下去的愿望。之所以要谈这些,主要是为了思考关于我们所说的“大诗歌”究竟追求一种怎样的诗歌写作的问题。

周庆荣所说的“大诗歌”,最初也许只是从散文诗应该作为诗歌文学来看待,不要停留在以往的诗歌只是新诗这一种写法之上,不能把诗歌文学单一化、狭隘化的思考出发的。然而,自从《大诗歌》这本作品集出版之后,“大诗歌”的理念就已经不再是周庆荣的个人的、或者“我们”散文诗群的一个群体理念了,现在许多人都开始使用“大诗歌”这种说法。至于每个人所理解的“大诗歌”究竟是否一致那是另外的问题。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大诗歌,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呢?我的一位福建的诗友李仕淦认为:“它是探索人类起源性综合史诗要素回归的诗歌美学追求”,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

周庆荣所提倡的“大诗歌”,它远远不是一种新诗和散文诗,再加上诗词等诗歌文学的统合概念,不仅仅只是为了打破当代文学的诗歌版图,完成一种文体健全发展的吁请这么简单的问题。它应该是一种反思当下诗歌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意义、视野、情怀以及美学追求的集合问题。它的追求应该是最终打破所谓的新诗、散文诗的区别,超越于这两者的文体独立性意义的狭隘论争,完成一种回归生命原初诗歌的抒情性与叙事性在当下、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做到有机融合的、崭新的诗歌艺术的抵达问题。这就是他反复强调散文诗的“意义化写作”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应该可以说,因为诗歌,我们多了一种热爱这个世界的理由。然而,我们生存的现实存在着太多的不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形成我们周遭的事情事物包围着我们,甚至有时让我们感到窒息。那么,如果我们不能穿过这些面前的遮蔽物让目光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如何热爱这个世界?

如果不热爱这个世界,我们还能坚持活下去吗?因此,诗歌如果仅仅只是个人不快乐的情感、扭曲的视角的放大镜,总在作品中倒自己的阴暗的、潮湿的情感、思想垃圾,那样的诗歌将会离自己的生命本真越来越远。西方现代主义主要是通过揭示现实生存的丑陋、阴暗、变形以及人的生存异化等得以确立的。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工业化、甚至还有信息化双重的重压,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的生存现实,能不能不借用那种被殖民地的情感、思想、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后现代社会,找到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对于世界的审视、审美的角度呢?我觉得我们到了需要彻底抛弃被殖民地的大脑的时候了。

一个国家的经济大繁荣之后必然带来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而最终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只有这些文化中所携带的我们生存过的生命痕迹。那么,我们应该为历史留下怎样的、无愧于21世纪中华复兴时代的辉煌文化遗产呢?这是每一个文学、艺术探索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以诗歌文学著称世界的国度,“大诗歌”艺术的探索,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再造辉煌的一种探索途径。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你们好!非常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的新书发布会!

首先感谢学校和学院为我举办的这次新书发布会,感谢领导和老师的鼓励支持,感谢身边朋友们的热心帮忙。因为我只不过是一个喜欢写作的平凡的学生而已,我一个人的确办不来这么多事情。在这里,我尤其要感谢学生会的众多同学。为筹办今天的新书发布会,他们劳心费神,细致周到。据我所知,他们还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分配工作。中午十二点多还在这里布置会场,非常辛苦。

当然,在今天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里,我也要非常感谢那些给我鼓励支持以及热心反馈的读者朋友,感谢你们愿意接受我的询问,谢谢你们给我建议。每一次写新的短篇小说的时候,我总是会群发短信问他们:你们希望看到什么结局?我常常给出两种答案供他们选择,而他们通常都会非常配合。今天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来到了发布会现场,那就允许我在这里亲口道一声:亲爱的朋友,谢谢你们。

人生不会有太多的二十年,但仅仅一个二十年也可以成就很多的事情。二十年了,如今我手捧着由自己的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集,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而我心里非常明确,作为文坛新人,我的个人经历或资历实在微不足道。在我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很大程度地得到写作课邹华芬老师以及文学课邱艳萍老师的栽培与扶持。而在我创作的过程中,也得到身边的很多读者朋友的支持与鼓励,这些对我个人而言是莫大的荣幸,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辈子能够在这里遇见你们真的很幸运。所以,我想,新书发布会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个以新书发布为名而举办的广泛而热烈的聚会,一次文化的聚会,思想的聚会,情感的聚会。这样也就让我有了一个公开的机会表达我的由衷感激之情。

总而言之,这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它是我来到蓉城之后的全新创作。里面收入的所有文章都是我来到成都以后开始创作的。其中有少部分是我过去在校报以及各学院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后期当我在校对稿件,重新回去阅读那些文章的时候,心里就溢满了幸福甜蜜。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当下,我的心里不断有涌动的慨叹,因为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成长,我还看到了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改变,这些对我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收获。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记录我在蓉城走过的痕迹,一点一滴。记录在这里遇到的人,发生的故事;记录在这里付出的努力,得到的收获。让身边的或者远方的朋友都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我成长的影子,希望他们能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我和他们并不那么遥远。至于说我的文字,首先我自己必须承认,书出来前前后后我都认真地读了好几遍,自我感觉文字还可以,但不是一流的,更不是超一流的,而我心目中的一流文字是巴金、余华的那些文章。

异域他乡的生活总是让我们有生存状态的边缘感和感情世界的疏离感,并且,如果单纯是异乡朋友的聚会,交流所产生的离不开离愁别绪,失落或是迷惘,有时候甚至迷失。来到这里,除了环境的不适应,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淳朴温暖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情谊。我一直相信蓉城有爱,民大有爱,所以,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我都坚持下来了。

我承认起初自己也有些许困惑和忧伤,因为我来自阳光明媚的绿城南宁,而成都总是阴沉沉的,很少有像南宁那样充足的阳光。可是,这些并不能影响我的心情。因为我很快就发现这里的人们流露出来的那种纯粹而善良的天性,让我感到暖意漫流。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相关文章:

1.新书发布会答谢词

2.新书发布会的主持词

3.新书发布会主持词

4.新书的生命作文

5.我的新书作文

6.买新书教学课件

7.发新书小学作文

篇3:新书发布会发言稿

本书的德文原著作者蔡豪格(Hogler Zeltwanger)先生同时也是CiA协会的主席,他在本次发布会上进行了精彩演讲。从他的发言中介绍,CANopen是一项经过十多年发展的非常成熟的高层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车辆、医疗设备、电梯和运动控制等诸多领域,蔡豪格先生还介绍了CANopen的管理机构CiA组织以及加入该组织的方式。他特别强调CiA协会很重视在中国的推广,此次发布的新书仅在德国和中国出版,也是中国第一本CANopen专著。

北航出版社的代表芦潇静女士介绍了本书出版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背后故事,并透露本书作者蔡豪格先生和本书的翻译者广州致远电子为了推广CANopen的普及,双双放弃了该书的版税。

致远电子有限公司是本书的翻译方,由译者之一的严寒亮先生作为代表致辞。严先生表示翻译这本书的初衷是出于对CANopen的热爱以及对其前景的看好,希望通过这样一件公益的事情来推广CANopen在国内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篇4:新书发布会发言稿

责任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

5 月29 日,北京出版集团隆重举办了“崔大夫诊室”栏目12 年纪念暨

《崔玉涛:宝贝健康公开课》新书发布会。新书作者崔玉涛, 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乔玢,《父母必读》杂志主编恽梅,著名影视演员马伊琍、贾乃亮等共同出席并发言。新书发布会现场,崔玉涛大夫、《父母必读》杂志主编恽梅共同回顾了栏目创办的历程。2002 年,“崔大夫诊室”栏目由《父母必读》杂志携手国内超人

气儿科医生崔玉涛共同创办,该栏目开创了儿童健康知识普及的新模式——个性化指导与儿童整体性相结合,从个性、

人性化视角解读健康、解读儿童疾病;不分科,将孩子作为生命整体来看待。发布会上,出席嘉宾对该书给予

高度的评价。著名影视演员马伊琍、贾乃亮两位圈内人士分别从母亲和父亲的角度,轻松畅谈了自己的养育之道。他们对于崔玉涛大夫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表示真诚赞赏,并感谢本书作者崔玉涛带给他们的育儿指导与帮助。

马伊琍还透露她觉得崔大夫的号很难挂,所以她很关注崔大夫的微博,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崔大夫发的最新育儿知识。对于她如今依然保持着生产前的好身材,她笑着说:“母乳喂养有助于妈妈恢复身材的,每次母乳喂养都会大量消耗妈妈的体力,你也可以不用因减肥节食,可以没有负担吃很多有营养的食物。”

作为一名父亲,贾乃亮还特别给大家分享了一段他和他女儿之间的小秘密。“小甜馨看我时的眼神和看所有人都不一样,看我是抛媚眼的,那一瞬间我就融化了。”“自从有了甜馨,我变得更忙了,但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我觉得孩子给我和小璐的生命带来了不一样的意义,不管在外面吃再多的苦都觉得无怨无悔。”贾乃亮感慨道。

活动当天,北京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乔玢为崔玉涛大夫颁发了“京版集团健康专家宣讲团特邀专家” 证书。同时,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凡也为崔玉涛大夫颁发了“儿童健康知识普及杰出贡献者”奖。

在发布会现场,崔大夫的话让所有人为之感动:“在不断的实践、交流中,我真切地体会到,家长需要的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利益驱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儿童医学科普知识。儿科医学科普应该是儿科医生与家长交流的纽带和儿科临床工作的延伸。虽然,以一己之力,我并不能满足家长的全部需求,但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马伊琍说:“其实崔大夫就像一位朋友,一位有着非常丰富儿科经验的朋友,经过他的帮助,我就心安了。”

贾乃亮说:“崔大夫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不仅仅是一名专业的儿科医生,更重要的是他带给人爱和关怀,这种爱和关怀能给每一位家长信心。”

篇5:新书发布会方案

布 会

策 划 书

《》发布会策划书

一、前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可社会中的不和谐现象却越来越多。“感恩”,在当代社会中慢慢变得遥远,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爱”意,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二、活动单位:荥阳第七小学

三、活动地点:荥阳七小校园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本次新书发布会将重点激发学生的感恩和关爱亲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意识。同时本次活动将能浓厚校园文化气氛,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

五、活动内容: 1.活动主题: 2.活动时间:

3.参与活动对象:荥阳七小全体学生及学生家长。4.活动形式:邀请 做感恩演讲。

六、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活动宣传期,时间为一个星期()第二阶段:活动准备()邀请嘉宾,包括学生家长。第三阶段:活动进行期 1.布置场地。()2.确保活动有序进行。3.活动结束,进行各项后续工作

七、活动后期工作:

1.整理相关稿件,把活动中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及时整理并进行后期保存。

2.全体教职工认真写好活动总结。

八、活动注意事项:

篇6:新书发布会答谢词

首先答谢。我要感谢XXXX等诸位领导赏光参加我的新书发布会。感谢各位作家文友对于我的新书出版工作所给与的支持。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敬意!

第二关于我。我的祖籍山东蓬莱。1954年秋出生于广袤的呼伦贝尔。上山下乡是我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当过社员、会计、代课教师、生产队长、共青团干部从团支部书记开始一直到呼伦贝尔盟团委常委,后因政治因素复回农村执鞭牧羊、乡镇文化站长、后来并兼任司法所内勤、文物考古工作队员。

1987年客居古城XX,当过工人、成本会计、总公司秘书、经理办主任、部门经理,国企转制后下岗,成为一个打工者,做过街道保洁公司经理、广电报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现在市老龄办具体采编《XX老龄》工作简报,管理政府网站的“老龄委”网页,老龄新闻宣传工作,市老年学会的日常工作。这就是我,还有39个月就告老还家。

自高小之时幸遇一位做人教学都很优秀的老师开始,我从记日记开始,渐渐习文成癖,直到今天。我以为习文很好,最起码能逼迫自己医愚立德,学会善良、崇尚真诚、坚守良心、担当责任,用这样的态度来平和为人、平实做事、平淡生活。

痴心写作,我原本不想张扬,也因为我不善张扬。但在我的挚交们极力推动和大肆鼓吹下(呵呵),我动摇了。心想,写书就是给人们读的。我的坎坷人生,点滴精神,微亮思想也许能给亲爱的读者们带来些许的心灵洗礼和精神享受。还是广而告之吧。于是下决心得瑟一回,跟把小风,挤进出书热的队伍潮流一把。我十分关注《XX日报》开展的“重估文学”的大讨论,我以为这件事很好。我赞赏著名作家蒋子龙观点:“文学的希望仍在传统作家身上”。见《XX日报》12月3日。我虽然位卑言轻,但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生活时有坎坷,我依旧会敬业,会爱文学,热爱生活。借用一句古话:为文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今天是朋友们帮我搭建这个小小平台。我要向栾福山先生、刘宏利先生、张靖利先生、李凤女士,王玉娟女士真诚道一声;谢谢了!

第三关于这本书。这是我处女作,是我爱好写作的一个结果。之所以取名《XX》,是因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生命的摇篮,连绵不断的大兴安龄,广袤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清清山泉水,黑黑的黑土地养育了我,我是个混血人,是蒙古族、满族和汉族人的后代。我是生活的漂泊者,但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根在草原,我的心在故乡,就是这样的心情我为这本散文集定名为《XX》。程凤山老师说的好,草原给我臧龙海留下的是美好,是芳香,是温馨,是骄傲。从五月以来,我开始散文、随笔、言论、诗歌、报告文学创作,先后在XXXX杂志发表作品80余万字。散文《寸草报春晖》获全国敬老孝亲好文章三等奖。我选了105篇散文编辑了这本书,共分四个单元:怀念故乡的“根生草原”;关于亲情的“亲情暖心”;关于友情的“握紧友谊”;关于第二故乡的“襄平岁月”。全书计24万字,单篇文字最多的是8000字的《XX》,最短的是1100字的《纸灯笼》。

关于文学,我赞成文学即人学的观点。我以为诗文即心声,即思想。我推崇先做人后写文,做不好人也写不好文。如果文人不良影响更坏。罗列一二三,说出了我的心语。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以市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写作,笔耕不辍,为繁荣XX文学事业,建设特大型城市奉献热情和汗水。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文友们给与我的支持。

篇7:新书发布会策划案

一、新闻发布会及背景

活动主题:当茉遇见莉,当我遇见你 活动名称:

新闻传媒系作家老师李菁新书《当茉遇见莉》发布会 活动时间:

十一月六日(暂定)下午四点至六点,周五下午与会的人员时间大多宽裕。活动地点:

西京学院图书馆U型报告厅,该报告厅面积宽阔气氛适合,座位安排围绕讲台中心,举办新书发布会十分适宜让李菁老师与观众有亲切感。

活动对象:

新闻传媒系作家老师李菁,参加发布会的西京学院学生。活动目的:

此次新闻发布会包括了三个部分,前段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李菁老师及其相关情况,中端介绍新书的写作历程以及李菁老师同广大师生的交流讲座《人生中真正的贵人是自己》,后端主要为签售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了解李菁老师的创作历程和学习历程,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去发现和关注身边的事物,并通过新书的发布活动,让同学们提高阅读量,善于发现美发现生活。

讲座内容让同学和李菁老师更亲近,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理解老师,并通过李菁老师更喜欢文学和艺术,同时李菁老师的创作历程和人生历程对现在在校大学生产生启发和激励。

活动具体内容安排:

场景布置:

在西京学院图书馆U型报告厅内。在图书馆门口可放置活动大型海报,从门口一直到图书馆二楼的报告厅内可在地上设置“茉莉花”形状的引导图案,让与会者从一开就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在活动现场的报告厅门口可在左右各设置海报插画一副,内容相互对立或者相互统一,以凸显“当茉遇见莉,当我遇见你”的艺术主题。

在门口周围设置照片墙,内容为李菁老师不同时期的的摄影作品,用茉莉花图案串联起来,展现李菁老师在摄影艺术上与文学艺术的非凡创意和统一。

在入口设置签到桌,并准备与图书内容有关的明信片或者小礼品发放给到会者,展现我们的温馨和轻松的现场气氛。

在入口处放置长型的全身镜子,让每个与会者进场都能看见自己,体现了李菁老师新书主题中的一点,“当茉遇见莉”,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可以引发人的思考。

在会场布置的整体风格上我们坚持素雅和简洁。U型报告厅内,中间的空地上,可安排深色布艺沙发两个,左侧沙发可安排李菁老师就坐并在后方放置一个高脚台灯,形状简单高度超过沙发即可。在两个沙发后方的黑板上可用与茉莉花同色的粉笔书写“《当茉遇见莉》李菁老师新书发布会”字样,字体优雅飞逸,并配上茉莉花样的图案在黑板的左上角与右上角,再次展现主题。

在沙发前放置一个精巧的圆桌,上面安防基本李菁老师出版过的书已经两部单反相机(或者放置李菁老师的第一部微单相机),在放上几幅老师的摄影作品。

在黑板的右侧方,也就是整体会场的右上部可放置大兴海报两幅和整体背景图。背景图为李菁老师新书的封面及其拓展,长度约为四米,宽度约为一米五,放置在沙发的右后侧作为背景图案,形式可为打印或者人工手绘。

在沙发的左后侧可放置李菁老师准备讲座的名称海报《人生中真正的贵人是自己》内容为打印配上图案,放置在美术作画用的画架,整体显得艺术风格明显。

同时在靠近沙发的前排观众席上放置长型的全身镜子,再次凸显“当茉遇见莉”,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引发与会者的思考。

沿着U型报告厅的轮廓可放置李菁老师的摄影作品墙和书中的经典语录墙,再次将书本内容烘托而出可以用茉莉花状的图案串联起来。

二、具体流程安排:

活动前段:在活动正式开场之前,播放悠扬的古典音乐,准备好热水。

方案一,主持人简单的介绍和引入,话风文艺并幽默,关注李菁老师和现场的与会学生。重要的是主持人交代大家准备好问题写在工作人员发放的纸上,活动讲结束时收齐提问李菁老师。接着通过播放前期拍摄制作好的关于李菁老师新书引入短片,打开整场活动的局面。时间大概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方案二,主持人简单的介绍和引入,接着一位或者多位女生,装扮素雅走上台站在沙发前,悠扬的诵读书中的一篇故事摘录,气氛融洽舒缓。主持人再度出场,做关于文字的介绍,打开整场活动的局面。时间大概控制在二十至四十分钟左右。

活动中段:

承接前段,介绍李菁老师出场,接着开始李菁老师的讲座《人生中真正的贵人是自己》并配合事前做好的相关ppt播放。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出场,与李菁老师交流详谈关于《当茉遇见莉》的创作历程和人生体会。并且回顾和解释李菁老师的刚才的讲座主题和核心内容。交流中间穿插李菁老师的几次重要人生转折和经历:童年的成长历程,遇见人生导师作家雪小禅,求学历程,写作的转折点,西藏归来的人生思考,摄影和设计的艺术感受。

这样的安排主要是通过李菁老师本身向同学展现艺术和文字的力量以及发现生活发现生命的美丽和情感。交流过程配合事前录制好的视频或者照片用ppt的形式展现出来。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左右。

活动后段:在交流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准备提问(问题来自现场观众),并作一个结尾比如李菁老师接下来的写作安排和在校的工作安排。由李菁老师回答问题。最后让所有与会的现场观众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由李菁老师推荐吧啦原创文学公众号并参与摇一摇活动,抽取现场的幸运观众并赠送神秘礼品。最后在报告厅的门口签到桌上,李菁老师举行签售活动,可以与会的现在学生合影留念和交流。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人员安排

现场工作人员同意穿着白色的活动主题服饰

邀请媒体:西京新闻中心,动静传媒工作室,西京数字艺术中心,华商报,西安晚报,中国青年报

我校媒体工作:需要时事跟踪报道。

四、前期宣传方案

通过校级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建立相关的公众平台持续推广,在我校图书馆,餐厅,大学生发展中心前安置宣传海报和新书发布会的门票获取方法。

方案一,上传读书笔记,摄影作品或者个人心得,赠送门票 方案二,关注平台推广内容积极互动,赠送门票。

方案二,获取我校超市餐厅的赞助,推出茉莉礼包,达到相关要求后可获取门票和书籍。

篇8:中央企业发展系列报告新书发布

目前第一批成果:《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 (2010) 》《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报告 (2010) 》《中央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报告 (2010)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 (2010) 》《中央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报告 (2010) 》于2010年7月正式出版。

《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 (2010) 》从总体上分析2009年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宏观环境, 总结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特点, 提出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行业分类对中央企业并购重组进行描述, 以宝钢集团、中煤集团、中铝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诚通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企业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 推出“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排行榜”, 将中央企业可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排序, 以期更直观地展现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情况, 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并购重组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上一篇:白马山管委会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养成记录冠军赛”标兵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