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2024-04-12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26《碧螺春》教学设计

唐山市滦县茨榆坨镇谢各庄中心小学

吴秀梅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

26《碧螺春》

二、教学目标:

1、回忆碧螺春的产地、传说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碧螺春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3、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感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4、体会描写细致与准确手法,积累背诵4、6段。

三、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文字描写,体会茶农勤劳和心灵手巧,了解中国茶文化。

四、教学准备:

写着重点句子的图片、配乐、制茶视频的课件

五、教学突破:

通过出示江南图片,学生当导游,配乐朗读,视频展现,进入情境,感受碧螺春的采摘、制作过程,体会茶农勤劳和心灵手巧,了解中国茶文化。

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

2、学生结合图片,当导游,回忆介绍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的来历。

3、这节课重点领会江南采茶、制茶的过程。(明确本节课目标)

二、读文品悟

(学习第四自然段,采茶。)

1、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闭眼想象,进入情境。)

2、引导交流(出示各种图片、文字)

看到:(1)采茶姑娘清晨去茶园的情景。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体会到她们很勤劳。

(2)翠色欲滴的茶园,令人陶醉。体会到江南茶园美。

(3)“太阳出来了„„”也令人陶醉。体会到江南茶园美。

(4)“采茶姑娘神采飞扬„„”从“灵巧”体会到采茶姑娘心灵手巧。从“敏捷”体会到她们动作娴熟,速度很快。从“神采飞扬”体会到她们很高兴。

理解词语“神采飞扬”请两名学生扮演采茶姑娘表演,理解。听到:“鸡鸣”体会到勤劳。“银铃般的欢笑声’体会到心情愉快,和她们爽朗的性格。闻到:弥漫的花香。

3、你觉得采茶过程中,哪里美?

(结合江南图片)体会到:茶园美、采茶姑娘美、劳动场面美。

4、为采茶图起名。(学习第五自然段,制茶。)

1、(师过渡)入夜又会是一番怎样的繁忙景象呢? 自由读第六自然段,用△勾画出制茶时的动词并体会。

2、引导交流。

(同桌讨论,一名回答。)

3、同学扮演制茶师傅,带领大家表演,一名同学朗读前两句话。(出示制茶时图片)

4、体会到茶手勤劳、心灵手巧。

5、制成的茶叶什么样子?(齐读最后一句话)为什么叫工艺茶?

6、请同学闭眼想象画面,一生配乐朗读5段,为制茶图起名字。

7、播放视频,制茶。

三、总结

1、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茶农?

2、学习她们热爱劳动,心灵手巧。

3、总结细致刻画手法。

四、作业

1、背诵4、6 段。

2、小练笔

学习细致刻画手法写一个场面描写,如《赶集》《打

雪仗》等。

篇2: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姓名:张雪萍

单位:迁安市上庄乡白庄小学 联系电话:***

《碧螺春》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茶乡的环境美,采茶的姑娘美,劳动时的场面美,炒出来的茶美,品茶的意境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从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以此点燃情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设计】:

一、我预习,我超越

1.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上节课,我们读《碧螺春》,已经知道了“碧螺春”是一种茶叶的名字,今天我们继续走近“碧螺春”,品读课文,感悟它的美!

2.大家看学案,各小组展开合作,讨论质疑,寻找答案。好,开始吧!孩子们!

3、我的地盘我做主

谈谈你对茶的理解(各小组发言补充)用小标题概括(概括发言,总结指导)

二、我学习,我快乐!

1.走进采茶图,赏“明媚春光”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

(1)请看导学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在体会着美美的读一读。

师:多美的文字!我深深地陶醉了,你们呢?

师: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这段话,说说你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

谁来读一读?【点评】读得很不错。

师:噢,金色。说到金色,你马上想到哪些和“金色”有关的词语。师:就是这样的美丽,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句话。生练读,指名读 师:美,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师:这是何等美妙,令人兴奋激动的场面呀!体会着读一读。学生投入地读。师:你认为美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师:神采飞扬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师:她们摘下一片片嫩芽,其实就是摘下一片片希望,一片片收获的喜悦,怎么能不神采飞扬呢!

谁来体会着读一读?点评„„

生: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从这可以看出采茶姑娘长得美。师: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充分感受到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但,这仅仅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吗?想一想,它还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师: “醒”字告诉了你什么信息?

师:说得多好哇!睡了一夜的湖山醒来了,重新焕发生机,迎接着朝阳,迎接着采茶姑娘,迎接着新的一天。

师:大家想一想,一个人置身在一片绿浪中,目之所及全是碧绿碧绿的,鼻中所嗅全是淡淡的香味,耳之所听全是银铃般的声音,此时此刻真是美妙极了。(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返朴归真,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充满不朽的生命力。这里教师充分调动六年级学生已有的教学经验,进一步理解诗句,提高语文素养。)

哪位同学把第四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遍?

(2)小结: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美美地读这一段。2.走进制茶图,看“明媚春光”

师: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他们银铃般的欢笑声,入夜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入夜制茶图”!这一副景象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 忙)

师:那你们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并用曲线画出有关制茶的句子。谁来说一说?

师:我们先来聚焦焙茶手的动作:(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指一名同学读。

师: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出具体的动词吗?(揉 搓 捺 抓),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呢?从这个句子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再找两三个学生体会着读一读。师:这些动作是有先后顺序的,能颠倒吗?(不能),请同学们体会着做一做。师:谁来演示一下(手势)。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学培茶手培茶动作,这是一个独特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象,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起伏,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师:随着焙茶手娴熟的动作,引读:此时的茶叶——(媒体出示)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师:为什么称它为“工艺茶”呢?(设计意图:生活是只是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一切有语文滋养的活动,都可以把它当做教材。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师:所有的一切都拿捏到好处,它已经不是普通的碧螺春茶叶了,在茶手的精心制作下,已经诞生了真正的艺术品。

师:碧螺春是美的,她的美来源于采茶、焙茶人辛勤的劳动,所以说“劳动就是美,劳动创造了美”。

3.师: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来自学月夜品茶部分(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来体会)。

师:这一幅图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齐说:陶醉)(板书: 醉)师:想一想作者醉在哪里了呢?

师: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眼看、鼻闻,充分领略碧螺春的香,一个一个都发出由衷的赞叹:碧螺春真美呀!碧螺春真香呀!碧螺春多绿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环境,就会使“把世界引出教室”、“把生活引进课堂”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

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啊!

师:同学们,一个“醉”字让我们看到无限春光,真是“问言与谁醉,却道春光明媚”。那就让我们再醉一回,这一次我们又醉在什么里?

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碧螺春的茶叶,我们也来细细观察,美美地品尝一下。(老师泡茶)

品完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三、我合作,我进步!

师:让我们陶醉的不仅仅是碧螺春的馨香,还有朋友间真挚的情谊。品心、品情、品真诚。

品茶是一种温馨,一种惬意,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从这句话中表达了外国诗人怎样的感情?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四、我自主,我超越!

师: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美丽、勤劳的采茶姑娘;技术炉火纯青的焙茶手。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

请你也学着老师的样子,也写上几句诗意的话。

此时此刻碧螺春一定深深地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呀!

五、我尝试,我收获!

1、如果你是江南碧螺春有限公司的广告策划人员为碧螺春进行广告宣传,你的广告语将怎样设计?

2、做个“茶博士”,介绍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采茶 美 26 碧螺春 制茶 忙

篇3: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1 良种选择

良种是生产优质碧螺春茶的决定因素之一, 本地茶农为了提早采收, 原先盲目引种“乌牛早”, 该品种不适合炒制碧螺春茶, 给茶农带来了经济损失。近年来, 本地通过良种工程繁育本地选育的优株系, 如碧螺1号、碧螺2号以及碧螺春茶群体小叶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生产优质碧螺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受到了茶农的认可。

2 基地选择

洞庭碧螺春茶具有独特的果香, 因而所建基地应位于碧螺春茶原产地保护区域, 其基地环境应符合国家绿色茶叶生产基地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同时与枇杷、杨梅、柑桔等经济果林混栽。

3 定植方法及要求

茶苗移栽的最适时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种植前, 要求土壤深翻或开沟深、宽各50cm以上, 种植沟内应施入羊粪或菜饼、复合肥等, 覆土10cm再种植。采用条栽种植, 行距为150~160cm, 丛距为30cm左右, 每丛定苗3~5株, 株距6~10cm, 667m2需苗4500~6000株。

4 土肥水管理

在2月中下旬~3月初、5月中下旬~6月初、7月上旬中耕除草;也可在茶树行间铺草, 可有效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减轻雨水冲刷, 保持水土;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稳定土温, 提高茶树抗寒、抗旱能力;减轻践踏, 促进茶树生长, 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茶园施入的肥料应符合《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质量标准要求。为了节省劳动, 茶园施肥一般与茶园耕除作业结合进行, 即在2月中下旬至3月初、5月中下旬至6月初、7月上旬中耕除草时同时开沟施肥, 10月底至11月初深耕时开沟施基肥。

水源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绿色食品环境技术条件》的规定。所用的水没有受工业污染或其它有害物质污染。根据土壤含水量、树相及本地气候情况作出判断, 适时灌溉。可采用沟灌或滴灌法进行灌溉。

5 合理修剪

洞庭山地区碧螺春茶修剪时间一般在春茶结束之后进行。采用水平平形修剪法, 树冠的高度一般控制在70~80cm;成年树采用深修剪方式, 修剪深度为10~20cm;幼年树采用轻修剪方式, 修剪深度一般为5~10cm。另外还有对衰老树采用重修剪、台刈方式进行修剪。

6 病虫害综合防治

篇4:《碧螺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2.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3.通过分析课文,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茶,体会文章表达的有序性。教学难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解决了字词问题,对课文内容和结构有了大概了解。谁来给大家讲讲关于“碧螺春”的传说?请同学讲一讲。文章还介绍了哪几方面内容?(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赢得人们喜爱)

二、重点段落赏析(顺序颠倒,从品茶谈起)1.月下品茶。

(1)师:同学们,你们对那一部分最熟悉呢?——品茶。(请同学读相关段落)

师:谁告诉我泡碧螺春茶需注意什么?

生: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生:先放水后放茶。

师:请同学们从色、香、味、形四方面找一找相关词语。生:色(嫩绿透亮,碧绿清澈)生:香(清香、扑鼻而来、浓郁、飞溢四周)生:味(清新爽人、甜津津、回味无穷)

师补充:因为碧螺春是和各种果树套作种植的,所以碧螺春的清香不同于一般的茶的香味,它的清香中有一丝丝淡淡的花香,还有一丝丝淡淡的水果香,花香果味,沁人心脾。

生:形(青螺入水、旋转、飞速下沉、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极其动人)

师:有这样独特的色、香、味、形的碧螺春,怎能不让人爱不释口呢?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这些句子,你来品味一下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

夕阳西下,一套青花瓷茶具,一小撮碧螺春茶……

(2)师:品茶的感觉真好,我们就像作者一样被陶醉了。作者陶醉仅仅是因为碧螺春有独特的色香味形吗?是不是只要有好茶就一定会被陶醉呢?品茶还需要有什么呢?

生: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 生: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师:品茶,品的不仅仅是茶,品的是心情,品的是朋友深情,品的是家人真情。让我们给它起一个优美的名字吧!(月下品茶图)

师:你有没有被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以及喝茶的独特韵味所陶醉?请同学把本段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

2.清晨采茶

课件出示泡好的茶汤,再问学生:你从茶汤中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师:可有人比我们看到的要美,你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吗?(读结尾)师:江南明媚的春光是什么样子呢?出示课件。反映了外国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碧螺春的喜爱和对江南风光的赞美。

师:你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江南春光呢?(鲜嫩、清澈、纯净、淡然……)美吗?

师:俗话说:饮水思源。品茶之余,我们也走进江南,走进茶园,去领略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采茶图。

师介绍:碧螺春的采摘技艺高超,有三大特点:

一、摘得早;

二、采得嫩;

三、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最为名贵。

师:看到采茶图,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美)让我们跟随作者脚步去去体味一番。

生默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来到湖山的茶园了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看到了清晨,采花女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我看到太阳升起来了,湖山的上空金光万道,茶园一片金色;到茶园里茶树丛翠绿欲滴,采茶女个个神采飞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

——听到了公鸡嘹亮的叫声,整个湖光醒来了。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听见了采茶女采茶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

——闻着淡淡的花香。

——感受到早晨湖山的景色很美;感受到茶园的空气很清新;感受到采茶女采茶时很快乐,有说有笑的;感受到采茶女心灵手巧,一早就在茶园采茶很勤劳;感受到采茶女的脚步很轻快;感受到采茶女的心情很快乐;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这湖山的晨景。

师介绍:同学们的读书收获可真多,读书就应该这样来读。苏轼评王维的诗与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读这段文字,也有这种感觉,不但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听到美妙的声音。

小结:是啊,江南的茶园美,采茶姑娘美,劳动画面更美,它们一起构成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茶汤,从茶汤中,你看到了这些吗?把本段美美地体味一番吧!

三、入夜制茶

1.师: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呢?(工艺茶)那么,你怎么理解“工艺”两个字?(学生谈,教师引导说出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技艺。)

师: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 课件出示: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谈自己理解。)

师:真所谓干之一分则焦,脆之一分则碎,青之一分则腥,细之一分则断。而碧螺春的烘焙恰好做到不焦、不碎、不腥、不断。被称为“工艺茶”真是当之无愧!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无怪乎)

师:老师觉得这句文字也像碧螺春一样充满了芳香,作者连用了几个相同形式的词语,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请同学读这一部分。

2.师:要炒出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必须有精湛的烘焙技艺。你知道是怎么炒茶的吗?(请学生读相关句子)师:炒茶手就是在这样滚烫的大锅里,用血肉之手来回翻拌啊!那动作是快是慢呢?(快)从哪里可以读出来?(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师:作者描写这种连续的动词或变化,用了什么句式?(忽而……忽而……)你能表演一下这些动作吗?(请同学表演,其他同学读句子。速度要快。)师:如果炒茶师傅在你的身边,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表达对他们的赞美、敬佩之情)

3.在炒茶师傅的精心烘焙下,茶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变深了,变细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直到弥漫芳香。

师小结:碧螺春经过炒茶师傅的精心炒制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4.出示茶汤,同学们,从茶汤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一杯碧绿清澈的茶汤;一阵扑鼻而来的芳香;甜津津的味道回味悠长;独特的姿态就是那一旗一枪。这就是碧螺春。

5.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走进了碧螺春的世界,欣赏了如画的清晨采茶,如舞的入夜炒茶,如诗的月夜品茶。难怪连外国诗人喝了它,都称赞:“: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也因此,碧螺春才能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而像第一段里所说——久负盛名(长时期的享有好的名声。)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观看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短视频,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茶文化。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咱们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博大精深,你们一定还意犹未尽,有兴趣的同学回去继续查阅资料,可以制作一期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或制作一张碧螺春茶的宣传海报。

六、板书设计: 碧螺春

清晨采茶图

美丽动人

入夜炒茶图

月下品茶图

“工艺”茶

陶醉

篇5:《碧螺春》教学设计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点难点

1.了解这篇课文讲了碧螺春的哪些内容。

2.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体会表达的有序性,描写的细致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人喜欢喝茶?你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认真做了调查。)教师适时评价: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课件依次出现图片)其实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自古就有大茶树的记载,唐代茶圣陆羽所作《茶经》中称:“茶,南方之佳木也。”茶现在在我国已有很多的产区,而品茶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时尚。空闲之余,听着音乐,品一壶茶,自己内心的疲备会放追逐在空寂淡泊里,感受的只有内心的一份快乐,这就是茶的魅力!古诗有云:“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享誉中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出示课题:碧螺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看看碧螺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读后回答)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久负盛名)什么意思?

2、文章究竟从哪几方面写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看哪几段分别介绍了这些内容?

(明确:茶传说第2段采茶3-4段制茶5-6段品茶7-8段)

3、课文中作者正是按照碧螺春的传说,采茶、制茶、品茶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你对哪一部分感兴趣,就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茶的传说

a.看来你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小姑娘,就请你为我们大家来读读这个故事吧!看看这个传说向我们讲述了什么?(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b.其实关于碧螺春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老师讲故事)看得出来碧螺春茶优美的传说故事打动了很多同学,那你还对茶的哪一部分感兴趣呢?

(2)茶的采摘(出示课件)

a.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采茶的繁忙景象。

b.请你看看这一部分,从中体会到什么?

C.一起来看看采茶姑娘是怎么采茶的。美吗?什么美?

d.让我们伴着清新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配乐朗读)

(3)茶的制作

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学生谈,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品”引导学生。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技艺。)

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描写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课件出示)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碧螺春茶成形后的特点,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呀!这样的茶被称为“工艺茶”,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无怪乎)谁来读出这种当之无愧的意味!(指名读)怪不得《茶说》一书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如此上等好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这么好的茶是如何制出来的?我们一起找一找。

(2)(出示这句话)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是动词?从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来做一做

这几个动作,炒茶是不是这样慢慢地炒,为什么?你知道炒茶时锅里的温度吗?是100-150度,这么热的锅,即使你再快的速度,你能把茶炒好么?看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难怪碧螺春茶被称为“工艺茶”。谁来读读这一句,让我们体会一下。(教师适时点评)

同学们,想亲眼看看怎样炒茶吗?(课件出示视频)炒茶手就是这样在滚烫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这样来回翻拌啊!此时此刻,如果炒茶师傅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表达对炒茶手的赞美、佩服之情。)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这一道道工序,让我们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艺,所以说无怪乎人们称碧螺春为工艺茶!正因如此,这种茶也被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四、走进“月下品茶图”

1、师: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来品品碧螺春了!下面我们来默读品尝的段落,静静地默读,细细地品味,你品出了碧螺春的什么呢?

2、交流:

师:品尝碧螺春时,什么让你陶醉呢?

(1)茶水入水的姿势。(2)茶叶冲泡后的样子。(3)汤色碧绿清澈。(4)香味清香扑鼻。(5)味道清新爽人,茶水入肚,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6)情谊。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刻却觉“朋友之情香如茶”啊!

(7)环境:咱们中国人品尝还十分讲究环境之美呢!

咱们中国人品茶可是很有讲究的,我们一齐看一下。

3、还等什么,让我们快来品品这碧螺春茶吧!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我们大家再来醉一回,如何?(再次读品茶这一部分)

4.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课件) 读着读着,这一诗句在作者眼里仿佛又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出示)

三、课外研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在课下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继续研究。

1、中国茶文化发展。

2、茶艺茶道,现在茶艺盛行。

3、茶与健康,茶与现代饮料。

四、欣赏品读

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茶文化等待我们去品尝,就让我们在品中学会生活吧!

篇6:《碧螺春》教学反思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要完成了。当教学到第六单元第一课的时候,我被文章那一段段精美的文字所折服。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碧螺春》,不要说文章之中关于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的那三段优美文字的描绘,也不要说那一组组四字词语的罗列,单说文章中那简单的几句过渡句,就令我折服。想象着文中作者高超的写法魅力,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绚丽的画面,真如在仙境云游一般。令我心驰神往,久久不能忘怀。

当我细心的品读着课文之后,更对文中作者关于碧螺春色、香、味、形俱佳的喜爱之情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所吸引。在细研文本之后,我开始了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文中重点语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语言文字,从而体会到课文的精髓。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就没有了味道;尤其这么精美的文章,真是不读为快。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方法读,始终把“朗读”贯穿与整个教学之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触课文的语言。从导入新课时的朗读开始,初读时的自由朗读到精读时的感情朗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读出了文字的内涵,读出了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文中有一段介绍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学生对这一段的热情大大超处了我的想象,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过程,在初步了解基础上,再次感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一次读时,我有目的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能够体会,茶手能够将茶叶制作的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师傅的手艺肯定了得。作者说茶手“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我让学生左手和右手做一样的动作,学生在自己的动手中体会了茶手高超的技艺,也理解了碧螺春为何称“工艺茶”了。

文中最后一小节中提到: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谈谈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也来为碧螺春写一句广告宣传语。有了前面的教学做铺垫,学生已经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碧螺春,因此他们都跃跃欲试,他们时而凝神沉思,而时斟字酌句…… 那份认真的劲头不溢言表,学生写出的句子虽然不是很精美,但从中可以容易的看到学生对碧螺春的那份喜爱之情,早已经易于言表。

篇7: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1 中国画和茶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通过茶道来修养身心、增进彼此间友谊,并让人静神、静心,去除内心杂念,陶冶情操,同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画,也是国人修养身性的重要方式。中国画属于作为传统绘画形式之一,追求意蕴的演绎,体现了画作创作者的情操与品格,其所展示的这一精神,与茶文化中所演绎的恬淡、清净紧密有异曲同工之妙。再者,中国画是有着优良传统的绘画品种,在当今美术体系中自成系统。中国画和西洋画相比,呈现出明显的艺术特点与民族形式,茶能让人在纷繁的尘世中享有片刻的情境。如果要营造这高雅的氛围,当属中国画,能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流中,产生悠远的境界,这一境界和茶文化所要传达的超然的境界正好匹配,将中国画运用到“碧螺春”茶叶包装中,不仅能传承民族文化,也能陶冶个体情操。

2 中国画在“碧螺春”茶包装设计上的表现手法

2.1 中国画作为“碧螺春”茶叶外包装图案

将中国画运用到“碧螺春”茶叶外包装上,常见的形式是将中国画转变成装饰性图案。传统的平面设计称之为装潢设计,能体现对包装设计本身的功能认识,起到美化、装饰产品的作用,这样让产品更易于销售。但是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选择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这些大多是以山水为对象,印制于包装上,通过画作本身展现名画效应和艺术感染力,提升“碧螺春”茶叶的包装形象,提升美观视觉冲击力,激发人们消费欲望。“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中,借助中国画作为装饰图案,让简单的修饰图案进行美化,提高茶叶包装的美化效果[2]。

2.2 借助中国画营造“碧螺春”茶叶包装意境

在“碧螺春”茶叶包装中,使用中国画能展现好的意境,这主要是通过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完成的。中国画展现的是写意性形态,并不简单追求物体表面的相似,尤其是通过玄妙莫测、博大精深的“意境”等特色,通过呈现色彩之间的关系来完成,而中国画所拥有的这种意境与茶带给人的意境有不谋而合之处,因此,在“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上,借助中国画来展示“碧螺春”茶叶包装上需要的意境,能让消费者在看到包装后,达到不谋而合的效果,让消费者产生联想,此处的联想是通过事物间的内、外部联系所产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利用中国画能更好地营造“碧螺春”茶叶包装意境。

3 中国画运用到“碧螺春”茶包装设计中的路径

3.1 注重结构和外观、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首先,注重结构和外观的融合。包装设计强调对制成品的容器在结构、外观上开展设计,重点是通过标志、文字、图像等相关的视觉要素进行编排设计。茶叶包装设计也应如此。尤其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一性的茶叶包装将不能保障其市场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其缺少情感,不能实现人、物之间的交流。比如,当前市场上的茶叶包装使用真实图片,这些图片多数经过简单编辑,虽然照片是真实的,但是其过分呆板、不够严谨,不能体现茶给人所展示的那种意境美,缺少情感。因此,在“碧螺春”茶包装上需要充分利用中国画进行创意,这样能让人对包装的茶叶产生典雅高贵、历史悠久的感觉,自然就产生浓厚的情感[3]。

其次,强调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展示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要在保持传统风格基础上,紧随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流行取向,就要尝试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为此,将传统中国画运用到“碧螺春”包装设计中,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同时,伴随市场销售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对茶叶包装中所传递的商品信息功能上提出了新要求,因为大量自助式上商店的出现,产品的外包装自然变成无声推销员。因此,将中国画运用到“碧螺春”茶叶包装中时,需要将中国画与“碧螺春”有机结合,更好吸引消费则关注的目光。

3.2 讲究虚实结合的设计包装理念

为全面提升“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功效,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要做到虚与实相互结合,体现了传统哲学思想,给“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比如,在“碧螺春”茶叶设计的“空白”,这主要是在开展茶叶包装设计中,需要做好“空白”处理,转变成视觉表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画中,画面中孕育了较为丰富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空白与非空白的对称或者互相对比,给予了生命力,通过绘画中的黑白、疏密以及虚实的互相对比,加以自然描绘,让人产生心旷神怡及空灵之感。所以,在开展“碧螺春”茶叶设计包装中,可适当遵守“计白当黑”的原则,按照“碧螺春”茶叶的特点以及包装情况,对位置、面积大小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给予良好的空白视觉效果,提升空寂虚白美妙境界,展示中国画所孕育的哲学理念。由于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画的传统审美哲学理念始终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碧螺春”茶叶包装的设计融入新内容,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中,讲究虚实结合的设计包装理念,有利于提升茶叶包装的审美品位,赢得消费者的认可[4]。

3.3 中国画的风格与“碧螺春”茶格调的衔接

中国画的风格要和“碧螺春”茶的格调相衔接,不然就容易让人产生排斥心理,要完美实现两者的衔接,在选择中国画时,应从“碧螺春”的特点出发,并充分考虑中国画的特点,依托中国画衬托出“碧螺春”茶叶的特质,准确表达其精神内涵,并通过视觉元素来准确传达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提高茶叶包装的形象,激发人们的购买欲。从根本上来说,“碧螺春”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中国画的运用和包装设计,需要设计师在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不断增加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判断力、感受力,不断拓宽设计思路,丰富包装设计语言,让“碧螺春”茶叶包装实际更能禁得起时间检验,让企业、消费者都满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全面弘扬茶文化。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画的风格与“碧螺春”茶格调相互衔接。

3.4 丰富“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方法

首先,在开展“碧螺春”茶叶包装图形设计中,保留中国画象征精神的同时,使用多样化的构图方式与方法,对中国画中的书法字体加以合理装饰,转变为茶叶商品的重要标志、特性与品牌;在开展整体编排设计中的关键图形应放在茶叶包装中的相对醒目位置,通过色彩以及整体空间对比,提升设计审美品品位,这既要有简约的画面,也要能产生相对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采用散点穿插、均衡式等手法,做到画面简约,对“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开展改良与创新,让茶叶包装设计展现出新气象。

其次,在开展文字编排时,使用象形法、齐边法、渐变式和斜排法等编排方式,发挥中国画的神韵。在进行文字设计编排中,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文字应力求内容清晰、一目了然,并能科学控制好文字方向,确定设计者的真正意图。二是全面控制文字编排位置,注重整体的视觉顺序及细节,不能因为文字的混乱或冲突,破坏整体设计意图。三是在开展“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作为重要形象元素,要确保字形良好,并开展科学合理的组合,给人带来美感,并能赢得消费者较好的视觉与心理反应。四是“碧螺春”茶叶包装字体,设计需要确定包装主题的同时,凸显字体独特性质,让人能产生全新的感觉,这要求茶叶包装的设计者需要从组合、形态等方面开展改造与创新,提高“碧螺春”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水平。五是在开展文字与画面相互配合的进程中,要确保效果完整性,提高茶叶包装艺术气息,形成独到的基调与风格,全面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审美诉求。

结束语

茶叶包装是保证茶叶质量的中心,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能在茶叶消费市场中,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进而实现好的销售量。面对“碧螺春”这一茶叶产品,设计者需要对中国画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全面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设计出能展现“碧螺春”风格的现代设计包装,让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能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彰显更大的艺术魅力,体现中国特色,让我国的茶文化能被世界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孙智强.用中国画表现方法来弘扬茶文化---“碧螺春”茶包装设计体会[J].机电信息,2005(14):33.

[2]罗文.中国传统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温百秋.传统文化符号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浙江工艺美术,2009(12):54-57.

篇8:碧螺春教学反思

唐山市滦县茨榆坨镇谢各庄中心小学

吴秀梅

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应用也越来越频繁,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使现代信息交互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因此,现代信息交互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交互技术势在必行,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6课《碧螺春》第二课时。

2、在本课教学之前,农村学生对于茶还仅仅是一种“看过”的理解,对于有关茶的知识是少之又少,对于江南茶园更是从未见过。基于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搜集并了解一些关于茶的知识,学生通过询问、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这些知识将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我就孩子们搜集图片及自己搜集视频制成课件,应用于本次教学过程中。

3、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忆已学知识,在多媒体图片及老师创设的去碧螺春茶园游览的情境中,扮演导游,回忆上节课知识,回忆了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的来历,学生们入情入境,进入文本,仿佛真到了江南一样。

4、接着,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有图片有音乐伴奏,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朗读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5、接下来出示文字图片,学生感情朗读,勾画制茶时动作的词语,同桌讨论交流,再让孩子们结合图片模仿制茶时的繁忙情景,体会到茶手的勤劳、心灵手巧。

6、最后播放一段制茶时的视频,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制茶的工艺,对茶手那娴熟的炒茶技艺无比敬佩。

篇9:《碧螺春》教学反思

学习的过程是充满激情的。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就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自己或同学提出的不理解的词语展开讨论。这时的学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那就是把面前的词语全部搞懂。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当他们从中获取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时,他们的心中有着一种无以伦比的高兴和满足,这种心态下的学习,是洋溢着激情的。

篇10:《碧螺春》的教学反思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自然就把这两个方面,作为了授课的重点,可是由于我们地处北方,孩子们几乎没有人亲眼看到过茶园,所以为了让孩子们对茶园有个清晰的印象,我从网上找了很多茶园景色的照片,然后经过认真的筛选,留下了自认为是能给孩子们以震撼感觉的照片,准备课上呈现给孩子们。事实证明,这些照片的出现,的确令孩子们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令他们的想象更加有灵性了。

对于碧螺春制作的部分,我采取了:说说文字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语——看炒制碧螺春的视频,体会茶手技艺的高超——看炒制出来的“蜷曲成螺”的碧螺春的图片,体会“工艺茶”的名不虚传的步骤,带着孩子们边读边动手边体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品茶部分重点放在了碧螺春的色香味形的“品”上。当那一杯碧绿的碧螺春呈现在大屏幕上时,我看到有的孩子真的在深呼吸,我想他们是想闻一闻它的味道。教学至此,孩子们说出“在清香地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作为本课的一个拓展,我补充了一部分关于茶的知识。我是想让孩子们在文本之外,对茶文化有一个稍微深一层的接触,以便让他们用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兴趣,自己主动地去阅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总体上来说,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感情朗读少了一些,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得到读的机会;由于是陌生的老师,课上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活跃起来,不想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在课前,如果我和孩子们能有多一些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状况应该会有所改变。

篇11:《碧螺春》教学反思1000字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组围坐,准备好碧螺春、绿杨春(本地特产)茶叶及简易茶具,创设一个围坐品茶的情境,从品茶入手学习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词──生活、体验。一开始就由生活中给客人倒茶谈起。这并非多余,一方面自然地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一方面又调动生活经验,引起本地茶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初步比较,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似乎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无关,但却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暗含了思维的训练,善观察善分析,不仅仅是语文学习所需的。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课堂上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个实践环节中,我将生活中的沏茶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对沏茶的过程会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因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种综合能力,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显现。师生间的交流、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加深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老师可以理解感受所达到的程度。

最后,通过学生满含真情的交流,我见时机已到,便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来“享受”沏茶这一过程,自然地将教学流程引到朗读品位这一重点,水到渠成。

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以下几个题目中选择一项认真做好调查,精心构思,试着写一篇文章。通过走访参观等,对家乡茶绿杨春作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

①、模仿《碧螺春》写一篇介绍绿杨春的文章;

②、比较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异同,并围绕这一内容写一篇文章,如《绿杨春与碧螺春之比较》;

③、家乡茶绿杨春虽然已小有名气,但名气还不及碧螺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绿杨春,请你为它构思一个宣传方案。可以同他人合作(2-4人),共同完成一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碧螺春 教学反思04-09

洞庭碧螺春05-25

碧螺春教案05-01

碧螺春的简易解说词05-01

上一篇:思想自由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600~700字高中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