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14

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要实现白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步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这是白河富民之路、兴农之本、强县之源。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8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黄姜、烤烟、蚕桑、畜牧、林特“五大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牢牢地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特别是主导产业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全县黄姜留存面积高峰期达到10万亩,年种植烤烟稳定在2万亩左右,目前有13个乡镇发展烤烟,总面积可望突破2.5万亩。年养蚕达到3.8万张,以猪、羊、鸡等畜禽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产业迅猛发展,以木瓜为主导的林特产业形成规模,新建木瓜基地10万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56元增加到2004年的1698元。其中,人均产业收入392.51元,劳务收入967.42元,其它方面收入338.15元,分别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3%、57%、20%,人均减负增收129.93元。

可以说,这几年是白河对农村投入资金最多的几年,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的几年。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今后要继续咬定产业不放松,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当前,随着农民求温饱、图平安短期目标的基本实现,大多数农民思想上都有了松劲之感,“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有所抬头,农民的进取心、创造性和风险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以及信息意识受到制约,不愿紧跟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偏低,整体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较差,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运用很不平衡,大多数农民对新技术是一知半解或茫然不知,他们搞生产经营用的还是他们所熟知的传统方式方法,不会运用新技术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新建房屋、治疗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特色产业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主导产业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发挥效益不理想。主要产业的产、供、销衔接不到位,特别是黄姜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抵抗市场风险,黄姜价格一跌再跌,市场难以调节,农民束手无策。烤烟、蚕桑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畜牧产业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肉禽蛋产品“卖难”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2004年全县种植烤烟1.35万亩,产烟1411吨,产值664万元,烟农亩均收入492元,较技术成熟区亩产值698元低28.6%。去年全县养蚕发种3.67万张,产茧1061吨,产值1751万元,全县平均张产28.9公斤,比养蚕老区平均张产36公斤低19.7%。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农民顾虑重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产品贱农民伤”;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主导产业布局不合理,有的乡镇发展产业五花八门,抓不住重点,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基本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有的仅仅只能影响到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小规模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常常感到困惑和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6、劳务输出工作需强化。白河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紧张,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劳务输出是目前投资最少、风险最小的农民增收方式,我县近年来虽然在抓此项工作,劳务输出人数超过5万人,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很大比例。但是,劳务输出数量与隐形的农村富裕劳动力数量相比,仍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输出的劳务质量较差,没有形成白河劳务输出的优势品牌。再加上,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务工人员从事粗、重、累的体力劳动,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吸引人才回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党委、政府与在外务工人员主动联系不够,少数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多是自愿行为。

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农民要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给了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但农民能否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执行政策的人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情况。作为政府应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四大职能,用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手段为民谋利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超常规、追赶式、跳跃型的思路引导农民增收。作为农民应克服思想上的满、懒、散问题,增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具备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和魄力。

2、在“多予少取”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路、水、电和通讯建设步伐,改变客观条件落后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能源、农村公路、扶贫开发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中央的政策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要逐一落实,兑现到农民手中。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把免征农业税,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来看,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家庭经营收入回落,二产业收入极低的态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结构,重点发展“姜烟桑林畜”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黄姜产业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理,留足种子”的方针,加快优势种源基地建设,紧跟市场,蓄势待发;烤烟和蚕桑产业要稳定面积,进一步提高质量;林果产业要以木瓜为重点,不断壮大林产品基地;畜牧产业要大力推广林下土鸡的养殖,用优越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形成规模化养殖,对牛、羊等传统养殖项目要加快圈舍改造,推广良种扩繁,引进优质饲草。同时,无公害蔬菜产业要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同时优化发展其它蔬菜品种;以杜仲、丹参等山地药材产业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抓好种植示范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扶持龙头,壮大基地,组建中介组织。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县企业少,实力弱,一旦发展起了真正的龙头,必然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要积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现有木瓜酒、茶叶、腊肉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食品、畜禽、中药材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要抢抓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及县城狮子山开发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要认真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要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是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臵、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主动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劳务输出经济收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强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多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至少掌握一门种、养业或其它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有条件的可提供机会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业局要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使每个执证农民都成为科技明白人;最后,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中介组织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各项服务。

(作者系白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篇2: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刘义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47 更新时间:2005-11-29 15:01:26

白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要实现白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步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这是白河富民之路、兴农之本、强县之源。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8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黄姜、烤烟、蚕桑、畜牧、林特“五大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牢牢地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特别是主导产业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全县黄姜留存面积高峰期达到10万亩,年种植烤烟稳定在2万亩左右,目前有13个乡镇发展烤烟,总面积可望突破2.5万亩。年养蚕达到3.8万张,以猪、羊、鸡等畜禽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产业迅猛发展,以木瓜为主导的林特产业形成规模,新建木瓜基地10万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56元增加到2004年的1698元。其中,人均产业收入392.51元,劳务收入967.42元,其它方面收入338.15元,分别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3%、57%、20%,人均减负增收129.93元。

可以说,这几年是白河对农村投入资金最多的几年,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的几年。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今后要继续咬定产业不放松,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发

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当前,随着农民求温饱、图平安短期目标的基本实现,大多数农民思想上都有了松劲之感,“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有所抬头,农民的进取心、创造性和风险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以及信息意识受到制约,不愿紧跟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偏低,整体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较差,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运用很不平衡,大多数农民对新技术是一知半解或茫然不知,他们搞生产经营用的还是他们所熟知的传统方式方法,不会运用新技术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新建房屋、治疗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特色产业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主导产业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发挥效益不理想。主要产业的产、供、销衔接不到位,特别是黄姜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抵抗市场风险,黄姜价格一跌再跌,市场难以调节,农民束手无策。烤烟、蚕桑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畜牧产业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肉禽蛋产品“卖难”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2004年全县种植烤烟1.35万亩,产烟1411吨,产值664万元,烟农亩均收入492元,较技术成熟区亩产值698元低28.6%。去年全县养蚕发种3.67万张,产茧1061吨,产值1751万元,全县平均张产28.9公斤,比养蚕老区平均张产36公斤低19.7%。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农民顾虑重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产品贱农民伤”;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

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主导产业布局不合理,有的乡镇发展产业五花八门,抓不住重点,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基本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有的仅仅只能影响到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小规模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常常感到困惑和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6、劳务输出工作需强化。白河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紧张,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劳务输出是目前投资最少、风险最小的农民增收方式,我县近年来虽然在抓此项工作,劳务输出人数超过5万人,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很大比例。但是,劳务输出数量与隐形的农村富裕劳动力数量相比,仍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输出的劳务质量较差,没有形成白河劳务输出的优势品牌。再加上,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务工人员从事粗、重、累的体力劳动,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吸引人才回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党委、政府与在外务工人员主动联系不够,少数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多是自愿行为。

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农民要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连续

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给了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但农民能否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执行政策的人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情况。作为政府应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四大职能,用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手段为民谋利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超常规、追赶式、跳跃型的思路引导农民增收。作为农民应克服思想上的满、懒、散问题,增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具备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和魄力。

2、在“多予少取”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路、水、电和通讯建设步伐,改变客观条件落后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能源、农村公路、扶贫开发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中央的政策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要逐一落实,兑现到农民手中。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把免征农业税,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来看,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家庭经营收入回落,二产业收入极低的态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结构,重点发展“姜烟桑林畜”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黄姜产业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理,留足种子”的方针,加快优势种源基地建设,紧跟市场,蓄势待发;烤烟和蚕桑产业要稳定面积,进一步提高质量;林果产业要以木瓜为重点,不断壮大林产品基地;畜牧产业要大力推广林下土鸡的养殖,用优越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形成规模化养殖,对牛、羊等传统养殖项目要加快圈舍改造,推广良种扩繁,引进优质饲草。同时,无公害蔬菜产业要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同时优化发展其它蔬菜品种;以杜仲、丹参等山地药材产业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抓好种植示范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是扶持龙头,壮大基地,组建中介组织。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县企业少,实力弱,一旦发展起了真正的龙头,必然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要积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现有木瓜酒、茶叶、腊肉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食品、畜禽、中药材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要抢抓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及县城狮子山开发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要认真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要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是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臵、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主动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劳务输出经济收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

篇3:梁河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 自然条件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西南侧。全县国土面积1159平方公里,境内海拔860~2672.8米,光、热、水资源丰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雨量在1075—1868毫米之间,多数年份在14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8.3℃,≥10℃活动积温6438—6884℃,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2.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9℃;年日照时数为2083—2524小时。全县热区总面积215239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3.1%。适宜发展粮经作物生产。

1.2 社会经济条件

梁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农业县,是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辖6乡3镇、62个村委会、4个社区,389个自然村,674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乡村总户数40465户,全县常住人口16.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7万人,农村劳动力8.7万人。耕地面积21.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0.2万亩,旱地面积10.9万亩。境内主要聚居着汉、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佤等13个民族。在全县农业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3%。其中阿昌族和德昂族是全省七个人口较少特有民族。全县有贫困人口8337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5.7%。

2011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76354万元;财政总收入1765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68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9839万元,财政自给率不到20%。粮食总产量5.73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1.3 农业生产现状

农业是梁河县的基础产业,在历届党委、政府及各级涉农部门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全县农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现已形成农、林、牧、渔、副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011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34万亩,其中:粮豆面积20.12万亩,产量5.73万吨;油料面积2.75万亩,产量0.28万吨;甘蔗面积6.6万亩,产量28.19万吨;蔬菜瓜类面积1.72万亩,1.47万吨;马里兰烟0.68万亩,产量875.75吨;其他农作物面积1.78万亩,产量1.12万吨;茶园面积5.2万亩,产量1936吨;大牲畜出栏5436头,存栏25583头,肉类总产量8558吨;猪出栏76277头,存栏112171头,肉产量7315吨,出售仔猪16万头;羊出栏4229只,存栏6083只,肉产量1243吨;奶类产量63吨;禽蛋产量266吨;水产品产量2305吨。农业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 梁河县农业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全县耕地面积总量小、人均耕地少

全县国土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中,坝区面积144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12.42%,而山区、半山区面积1015平方公里,却占了总面积的87.58%。海拔高差较大,境内最高海拔2672.8米,最低海拔860米。全县耕地面积为21.1万亩,水田有10.2万亩,旱地占了10.9万亩左右,农民人均耕地仅1.3亩;有效灌溉面积仅为9196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人均基本农田为0.64亩。而山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更大,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和地质灾害严重,条件恶劣。

2.2 国家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有限

梁河县是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是德宏州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县份。全县境内主要聚居着汉、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佤等13个民族,全县少数民族人口54681人,占总人口的33.85%。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7.58%都处于山区、半山区。德宏州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隶属德宏州行政区域的梁河县是边疆中的内地县,虽是靠近边境的县份,却又没有一寸土地与国外接壤,许多边疆县市享有的政策,如:“兴边富民”工程涉及到的各类项目及资金,梁河都享受不到。而当前国家、省下达帮助的扶贫资金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特别是许多争取来的项目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县级财政愈加困难,有的项目更是资金缺口相当大。

2.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现有的耕地以中低产田地居多,且灌溉沟渠许多修建不配套、有效灌溉率很低,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为9196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人均基本农田为0.64亩,水利化程度仅为40%。农业生产面临缺水、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作为县一级政府,梁河县财政收入低微。由于县级财政困难,财政对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上级安排项目及投入支持虽然力度加大,但投入有限,仍显得捉襟见肘;市场融资方面,信贷机构及个人投资大多只倾向于营利性项目。因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效率低下,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防洪、抗旱功能退化,配套不全,保障能力明显下降,农业很大一部分只能“靠天吃饭”。直到目前,芒东坝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洼、冷浸低产田,南甸坝区域内的河西乡、曩宋乡二台坪子、二台坡脚以及其它乡镇的部分区域还存在着许多渴水田、雷响田。

2.4 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和农民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梁河县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传统小农式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处于一种农民自发状态,规模小、效率低、效益差、产品流通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效益。

2.5 农业科技队伍年龄老化情况突出,缺乏科技创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就业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从农业院校毕业到县农业系统的大中专学生较少。目前,35岁以上人员达85%以上,35岁以下人员不到15%,新生力量补充不足;大龄科技人员下基层蹲点难度加大,而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却很难得到县级有经验的老同志的“传、帮、带”,出现人才“断层”,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极大影响。

3 加强梁河县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树立农业强县的理念

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梁河县农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树立以农为本、农业强县的理念,把农业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对待。从多年的统计资料来看,全县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在50%以上,而且在现有的企业中,税收贡献最大的是蔗糖企业,而蔗糖企业完全依托农业,以甘蔗为原材料。由于梁河县国土面积小,缺乏区位优势,矿产、水电、森林等资源拥有量少,开发潜力有限,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还无法取代农业产业链对财政的贡献,因此梁河县发展的定位就是农业强县、农业富县,应加大力度发展特色、精品、高效生态农业,使农业走上一条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3.2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一是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市场供应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实的物质基础。对种植业的调整,要在保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常规稻、优质杂交稻,做到既要重视食用品质,又要注重高产;大力推广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不断提高有限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根据资源优势,曩宋、九保、河西、芒东、勐养、遮岛等坝区乡镇重点发展“双高”甘蔗原料生产、优质稻生产、双季稻、冬早蔬菜、冬玉米、冬马铃薯、烟草、食用菌、西瓜、肉用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滇皂荚种植、魔芋种植等产业。大厂、小厂、平山等山区乡及其它坝区乡的山区村重点发展茶叶、仔猪、春玉米、油菜、魔芋、滇皂荚、马铃薯种繁、绞股蓝种植等产业。近年,应抓住全省新烟区开发的历史机遇,全力抓好烤烟试点、烟区规划和晾晒烟种植工作,力争做大做强烟草产业。三是加大生物资源特色产业建设,讲规模求效益。在巩固提高粮、糖、茶、林、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地域、季节和市场差异,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改变一般农产品趋同性的状况,充分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特色“绿色食品”。可大力发展白花油茶、石斛、核桃等特色产业,加大种植规模,形成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化,从而达到有规模才会有效益的根本目标。

3.3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一是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长效工程”来抓。二是要多种渠道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不足的问题。要积极争取向上级要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请农民集一点的办法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可创新方式,探索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在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制订优惠政策措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田灌溉条件为目标,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金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并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渐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3.4 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服务整体水平

3.4.1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引进年轻、学识水平高、事业心强、熟

悉现代信息技术的中高级人才,解决科技推广队伍中的年龄断层问题;加强知识更新培训,派出去,请进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激活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力。

3.4.2 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到先进发达地区观摩取经,从对比

中找准差距,积极寻求发展路子;从县域经济圈中跳出来,将梁河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之中;加强引进试验、示范产业,发展新的产业,建立后续支柱产业群。

3.4.3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

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一是广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从事标准化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针对核心农民组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针对一般农民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掌握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知识。二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按照农技人员到村、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的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实施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建立农技人员挂钩联系、分片包干的农技服务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5 建立稳定的县级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个民生产业,发展农业对于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梁河县是德宏州农业投入最少的县份,如每年县级财政投入大小春经费17万元,而州内其它几个县市财政投入经费高的达150余万元,少的也达30万元。因此,每年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财政预算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6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

一是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能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虽然梁河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小、散、弱情况短期难以改观,但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所以必须坚持不懈的将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之一。二是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来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司+基地+农户”。要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认真制定落实扶持如白花油茶、核桃、魔芋、茶叶、滇皂角、石斛等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要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急需的资金、技术等需求。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助、金融贷款、科技服务等。

3.7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工程

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时修订、完善标准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对全县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加大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程度,加快创建一批新品牌,巩固保持一批老品牌,尽力提升一批好品牌,打出梁河的农业品牌优势。

3.8 推进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

一段时期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极大地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难度大,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二是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小,农产品外销成本增大,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实行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发展外向型订单农业,才会更有希望。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应大力加快推行。梁河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种养殖大户和农科人员勇于参与土地流转经营,努力推进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3.9 积极发展农协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协作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生产上,将分散经营的农民连结起来,发展优势产品,发挥规模效应,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努力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在体制上,把发展农民协作组织作为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开展村民自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来抓,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组织内技术协作水平,疏通与外界构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

3.1 0 抓住历史机遇,推进农业稳步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根本目标和要求,紧紧抓住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瑞铁路、腾章公路等大动脉、大通道建设、兴边富民行动等重大历史机遇,立足实际,超前谋划,切实抢抓机遇争取各类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落户梁河,充分发挥梁河县的热区优势,进一步推进当地农业的稳步发展。

3.1 1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抓住当前和今后国际国内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看好的机遇,充分利用边疆农业生产环境好、污染源少的优势,加大优质农产品产地认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建立和完善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实行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为今后全县农产品市场准入创造有利条件。

3.1 2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增加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

梁河县人多土地少,劳务输出是解决全县人地矛盾突出和加快农民脱贫增收致富进程的一条有效措施。劳动力输出有利于减轻当地粮食供应和资源压力,为在家的农民腾出致富空间;有利于县内劳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增强社会购买力,拉动内需增长。全县各级相关部门应统一思想认识,密切协作,采取有组织有计划培训输出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发输出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加快全县劳务输出的步伐。

3.1 3 要坚持生态与效益并重,着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梁河县山水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独特条件。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做足山水文章,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结合《十二五》规划,搞好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好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生态农业休闲园区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生产基地。同时,要建设和创办好能够让旅游观光者直接参与和享受的农家乐、垂钓场、葫芦丝节和茶艺节等经济旅游活动,使观光农业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1 4 加强农业信息工作

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目前,梁河县在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网络建设、信息发布、机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县农业局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一些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各级、各涉农部门、各类农业中介组织、农业企业等也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云南数字乡村、云南农业信息网、当地电视台、广播台同时开办有专门的农业信息栏目。今后需要不断地更新手段,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为支撑,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科技含量;不断丰富内容,以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策信息的服务为重点;不断创新方式,通过多种形式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快的信息服务平台。

梁河县农业发展虽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挖掘潜力,真抓实干,梁河县农业的发展一定会迈向一条现代、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宏高.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5).

[2]陈莉凤.未来农业发展探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06).

篇4: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宁河县;林业;林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62-1

宁河县的林业产权改制从2000年开始实施,是天津市林权改制工作起步最早,做法最具特色、措施最完善的县。通过10年努力,造林专业户由最初的16个,增加到9896个,非公有制造林面积达到33.4万亩,占造林面积的98.8%,全县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基本赋予了农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造林管理跟不上,人员不到位和重栽轻管、只栽不管,成活率、保存率偏低的局面。林木覆盖率比改革前增加了13个百分点。

1 主要经验做法

1.1 精心组织凝合力

突出抓好“三动”:一是宣传推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权改制的意义和作用,面对面给农民算细账,解疑释惑,营造了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上下联动。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组织领导机构,将造林面积、质量、成活率等指标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示范带动。首先确定了“三镇六村”作为林权改制试点,制定了切实可行实施方案,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经验,为推广工作提供了借鉴。

1.2 完善机制增活力

积极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投融资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达5.83亿元。二是林地流转平台。制定了《关于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先后盘活林地6.1万亩。三是政策扶持平台。2009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宁河资金扶持及奖励办法》,将市、县补助资金打捆统一使用,重点用于造林苗木补贴。同时,设立县林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造林先进单位的奖励,调动了全县投身造林绿化工作的积极性。

1.3 规范运作凝民力

注重做到严把“三个关口”:一是严把方案制定关。在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收益分配比例的基础上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产权制度改革初步方案。二是严把产权转让关。在拍卖、承包过程中,坚持林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按照“公正、公开、公平”和“谁承包,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依法对林地的使用权进行转让。三是严把确权发证关。出台了《宁河县关于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宁河县关于开展林权发证工作的实施方案》,组建了专门的林权登记发证部门,加强工作人员的政策知识培训,确保依法规范运作。全县林地确权发证面积达到100%。

1.4 优化服务提引力

做到不断优化“三项服务”:一是提供优种。严格执行“一签两证”制度,严把种苗出圃关,注重做好苗木出圃前的质量检验、检疫和等级划分,切实做到不让带菌、带病的不合格苗木出圃。二是技术支持。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先后派出各类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送药、送科技、送信息,大力推广生根粉、保水剂等高新科技产品,并现场为林农讲解林木栽植、培育、修剪、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三是严格管护。林业技术人员建立包户包片负责制度,与林农建立长期互助关系,有效地解决和及时处理技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造林成活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5%以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程序不规范

个别村的部分有林地和宜林地,拍卖或发包程序及签订的协议简化,村民上访和民事纠纷时有发生。个别林农虽然按规定程序取得了经营权,但缺乏司法公证手续,给确权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2 种植不科学

部分林农不结合地域、土质特征实际,一味地选择成长周期短、效益高的速生树种栽植。雖然先期栽植成活率较高,但因水土原因,造成部分地区的林木出现焦梢、死树现象。同时因不按规划植树,栽植过密,造成了不利生长环境,承包期内难以成材。

2.3 林地权属不清

尤其是二级河道承包者有与村委会签订合同的,也有与水利部门签订合同的,界限难以划清,给确权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4 集中采伐矛盾突出

近几年非公有制造林发展相对集中,林农与村集体大多签订的是十五年左右承包合同,种植年限较近,成长周期近乎相同,致使林木成材后采伐、更新换代相对集中,影响林木覆盖率。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成立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健全技术服务互助网络。积极引进和推广林业新技术、新品种,培植科技兴林示范典型。林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监控全县林木生长,监测森林病虫害,为林农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3.2 突出重点,规范运作

坚持改制工作的规范化,在充分考虑林农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改革方案,进一步规范拍卖、承包程序,确保公开、公正和公平,真正实现“不造一片无主林,不栽一棵无主树”,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管理机制。

3.3 明确林权,合理确权

对部分权属不清的林地、宜林地,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对权属进行确认,确保林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4 制定措施,稳定绿化率

针对集中采伐,降低绿化率的问题,对在承包期内已经成熟和未成熟的林木,由乡镇与村委会、林农沟通,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延长或缩短承包期,错开采伐时间。也可采取由政府出资,按市场运作方式,对需要采伐的林木,按当时市场价格收购,然后分期分批采伐,确保绿化率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中发[2003] 9号).

篇5: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xx地处湘鄂边陲,xx脉东北端,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xx片区特困县。振兴乡村就必须探索依靠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近期,县委政研室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课题,先后到部分乡镇、县直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对xx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xx应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努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以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着力强基础、调结构、转方式、上标准,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形成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烤烟、生猪、家禽六大支柱产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3年的53.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8.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7259元增加到2017年的10561元,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为顺利摘掉贫困“帽子”、加快建设xx片区经济强县作出了突出贡献。

1.标准化生产日益规范。按照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深层次推进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实地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按照办点示范、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立起绿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县创建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3万亩,年改造低产园1.5万亩以上,改良优质品种约0.6万亩。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9000多亩,有机茶转换或正在转换认证面积3.4万亩,新确立20个标准化茶园建设,先后获得

“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湖南省放心菜基地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规模。全县拥有湘佳牧业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壶瓶山茶叶、德尔耀、金湘源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1家。登记注册及认定的家庭农场达到208家,覆盖到全县27个乡镇区、街道和农林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骨干力量。

3.农产品加工业更加火红。引进了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金湘源、德尔耀、杨氏鲜果、福慧达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率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44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2.9亿元,出口创汇达6000万美元。注册出口柑橘加工厂29家,其中湖南德尔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最大的柑橘深加工出口基地。茶企、茶叶合作社206家,年加工“红、绿、白、黑”四大茶类2.1万吨,出口5000多吨,综合产值12亿元。

4.品牌营销日臻完善。组织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凸显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外部市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成功举办柑橘节和茶文化活动,在央视、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播放宣传片,提升xx柑橘、茶叶品牌影响力。“xx柑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

”,并荣获中国地理证明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和“湖南省2017十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品牌评估价值达18.04亿元;“xx银峰”“白云银毫”“东山秀峰”等茶叶品牌多次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国际文化名茶金奖,xx被评为全国茶业品牌百强县。同时,全县还培育了“湘佳”中国驰名商标,“xx马头山羊”“xx土鸡”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土鸡”品牌价值达45.94亿元。

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xx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规模较小、成本较高、效益较低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少数镇办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三农”工作重视不够,总是把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认为抓“三农”工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远不如上几个工业大项目立竿见影,抓“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劲头不足;认为现在的农业农村工作难搞,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镇办干部队伍严重不足、青黄不接现象较为严重,甚至还有很多镇办干部兼职太多,既要抓农业工作,也还要分心抓民政、安全生产等其他工作,主责主业不够突出、不够专业。

2.上级政策不接地气,本级政策实际操作难。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存在少数不够合理、不接地气,得不到很好落实或落实力度不大。①关于特色养殖准入门槛。生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全县面积的32.73%,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260万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7个,限制开发地区达到250平方公里,多集中在适合特色养殖的西北乡镇,土地供给问题突出。

②关于小额金融贷款。如,从新铺镇岳家棚村情况看,该村小额信贷贫困户28户、贷款140万元,少数贫困户在三年期满后还不上本息,贷款由谁来还,基层干部很担忧。又如,壶瓶山镇桐木山村贫困户申请的小额金融贷款(3年期、5万元),实际都集中参股在三圣乡山水湾专业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三年到期后能否继续享受,心中没有底。③关于产业扶持奖励基金。个别后盾单位由于资金有限,所承担的5万元补助资金迟迟无法到位;基金分配有待合理,村大村小都是20万元,“等米下锅”和“富余闲置”并存;奖励基金补助差异较大,向贫困户倾斜较多,非贫困户产业受益没有贫困户明显;大多数乡镇政府出于短期见效增收的考虑,基金基本用于养殖奖励,没有集中投入到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中,产业不能得到根本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缓慢,组织化程度不高。流转机制还不健全,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小规模状态,没有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仅30.51万亩,耕地流转率45.8%,低于全市49.4%的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难以接轨,如,全县44万亩柑橘,由9.83万农户分散种植,每户平均4.47亩,规模相对较小,亩产不足1000公斤低产橘园在40%以上,果实品质较差,比较效益不高。一家一户的高山蔬菜生产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上连市场下连生产基地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对接市场能力较弱,造成产销脱节。

4.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就xx而言,南北投入差异较大。为了通过上级验收,大多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在南部地区,反而需要急切的西北山区项目不够,配套设施未跟上,从而导致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足,损失较大。如,橘园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发展而来,标准低,灌溉、排水、机耕道等设施装备基本未配套建设,现代果园所需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轨道型采运系统应用率较低,施肥、施药、采摘等工序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同时,传统农业产业大多以原始人畜生产为主,不少地区

“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加上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责任。

5.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品牌效应不明显。多以提供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如,xx柑橘与县域果品企业、合作社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品以鲜果销售为主。垚泰峰、金湘源、壶瓶山等茶企还处于起步阶段,实力不强。xx茶叶品种较多,但少有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龙头企业,企业自有品牌不够响亮,且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如东山峰、南北镇、壶瓶山等传统产区的夏秋茶,由于缺乏精深加工和产品营销渠道,成为安化黑茶的原料产地。xx银峰与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认知度大的品牌相比,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

6.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且55岁以上技术人员占比较大,专业知识老化,“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现象普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如柑橘、茶叶是xx县重要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是山区群众重要的增收来源,而全县柑橘、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不到260名,平均每村不到1名。而且,农业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很少愿意扎根基层。缺乏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在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难以实现对代养户的技术服务全程跟踪指导,产品合格率难以有效保持。加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完全务农者越来越少,“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的问题已经显现。

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强则基础牢。xx县农业产业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应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着力构建“七大体系”,促进农业产业更好更快更优发展。

1.着力构建政府支持引导体系。政府职能部门要成为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下大力建强农业工作部门,增加预算经费和人员力量,特别是基层站办所要明确专人专职,充分发挥好综合服务和调研指导作用。要强化资金扶持,抢抓xx片区县等政策机遇,积极争资争项,力争每年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6亿元以上,设立现代农业引导扶持基金,鼓励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更多地进入现代农业领域,放大财政资金效能。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项目整合利用,提高项目综合收益,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2.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要重点从提质增效上做文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农业支柱产业基础。补齐产业短板。解决好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大力发展脐橙、冰糖橙、茶叶等种植业,有序扩大香猪、岩蛙等特色养殖业,培育市场前景好、效益稳定的产业。推进品质提升。全面落实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改树形、密改稀、改土壤、改面积,每年改造低产园3万亩;推行茶叶全域绿色有机化生产,推广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有机认证转换,每年改造老园5000亩;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结构,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切实提高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朝设施农业、订单农业迈进,重点支持柑橘基地建设果园生产道、水利灌溉设施,支持企业和合作社新建水肥药一体智能化管理、轨道化采收,建设果品收藏与加工设施;稳步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每年推广先进茶机50台、茶园机械100台、频振灯200台以上,加快建设白云山、太青山茶叶产业园,规划创建红茶产业园;打造壶瓶山镇高山蔬菜生产基地,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着力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不断健全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力争每个产业都建立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加大技改升级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杨氏鲜果、德尔耀、福慧达等深加工企业,加快开发橘瓣罐头和橙汁饮料等新产品。重点抓好100家标准初加工厂、50家精品加工企业、10家深加工企业建设,推动壶瓶山、东山峰、安溪、楚韵等老茶业公司技改升级,实现产销一体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实行精准招商,加大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引进力度,千方百计引资入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和招商引资互促双赢。引进一批对柑橘、茶叶、养殖等乡村主导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愿意投资兴业的,帮助协调贷款支持,提供优质服务。

4.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组织化体系。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道路,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适度扩大土地流转。建立健全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新建集中连片万亩、千亩基地,建设现代化农场。加快培强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加工、运销、代销等服务。落实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奖励力度,支持指导湘佳牧业尽快在新三板上市。推动德尔耀、天画罗坪茶业公司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白云山、大同山、禅茶公司等现有茶企与民营联合或混改,早日组建xx茶业集团。

5.着力构建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机遇和信息化条件,在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份额。抓品牌经营。重点推动企业作为品牌主体的建设,对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及产品认证给予扶持,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的再给予额外奖励。并加强与农超市场的对接,继续在周边大中城市市场设立窗口,挂牌销售,让xx农产品走进大中城市超市,进一步扩大xx农业品牌影响力。抓出口带动。巩固发展传统出口基地,积极拓展新的市场,逐步扩大xx柑橘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市场的出口份额,鼓励茶叶出口外销,开通xx茶叶“中欧班列”,打进国际市场。抓电商平台。发挥好智慧党建电子商务功能,对特色农产品种类进行全面摸底,建设精品型站点,让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6.着力构建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立一支稳定而有战斗力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队伍,解决好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强本土技术人才。探索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各乡镇有种养技术、懂产业经营的村民纳入进来。加大现有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承担培训任务,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招引外地技术人才。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外出创业或务工能人回乡兴乡,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可以把专家团队请进来,设立科研工作站,为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育后备技术人才。参照免费师范生和医学生的办法,在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特别是依托湘北职专探索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培养农业人才。

7.着力构建农业延伸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xx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搞好顶层设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星级农庄、星级农场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突出打造xx农业休闲旅游

篇6: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后,国家烟草专卖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行业稳定发展、确保烟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加快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思路,明确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五社”的内涵特征和运作模式。

【关键词】烟草、烟草在我州的地位、一基四化五社 一基即打牢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烟区水窖、水池、沟渠、机耕路、烤房等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四化即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五社即育苗服务社、农机服务社、植保服务社、烘烤服务社、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2010年烤烟生产基本情况

以XXX为例。XXX位于XXX城东南部,国土面积360平方公里,最高海拨2550米,最低海拔1640米,年平均气温17—18℃,全乡辖8个村委会,1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036人,总耕地面积26839亩。通过多年的培育,烤烟生产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

2010年全乡种植烤烟9800亩,涉及8个村委会102个村民小组 387户。其中规模化连片达47片,面积5078.5亩,完成烟叶收购任务130万公斤,正组均价16.76 元,与上年相比增0.94元,综合均价15.4元,与上年相比增1.24元,实现产值1788.6万元,1

比上年增287.64万元;烤烟实现财政收入383.3万元,比上年增56.3万元;实现烤烟人均增收72.2元。

二、2010年现代烟草农业开展情况

(一)搞好基本烟田建设,夯实烟叶发展后劲

1.烟水、烟路工程。按照“依托水源定项目、围绕烟田抓配套、因地制宜搞建设”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思路,全乡1.85万亩基本烟田,规划11个项目,建设水窖1435个,容积28700立方米,泵站2座,建成蓄水池594个,蓄水量达8722.8立方米,小坝塘共建设5个,蓄水量达19000立方米,建设三面光沟渠82个,总长27179.30米,输水灌溉管道41条,总长34032.1米,已建成田间机耕道8条,总长4232米,已完成烟水配套面积11204亩。

2.育苗设施。全乡按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原则规划建设高标准育苗基地1个,50个大棚,可供大田移栽面积6100亩。

3.密集型烤房。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和基本烟田规划及规模化种植发展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全乡已规划建设密集型烤房15群375座。

4.农机具配套。按照实现烟叶生产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的要求,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机具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地理环境配臵深耕、起垄、中耕培土、植保机械。

(二)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提高。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是基础,专业化服务是载体,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是关键,充 2

分发挥烟农的主体地位作用是保障。调整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烟叶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推进烟叶种植的规模化,经营的集约化,使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全乡共发展15亩—49亩的烟叶种植专业户24户、50亩—200亩的家庭农场2个、4个烟叶种植合作社、2个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育苗服务社、1个烘烤服务社、1个植保服务社。

(三)规模化连片种植得到稳步发展。2010年全乡共落实规模化连片种植47片,面积5078.5亩,其中30-100亩连片34片1937.5亩,100—200亩8片1270亩,200—300亩连片2片431亩,300—400亩连片2片740亩,500亩以上连片1片700亩。

(四)积极探索多种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推进种植规模化。目前,我乡在烟叶生产组织管理的探索中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互助合作农场式种植管理、大户承包农场式种植经营、土地合股农场式种植经营。

1、互助合作农场式种植管理。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农事操作,经营效益据实分配的生产组织管理。此种方式在我县比较普遍。具体做法是:以独立核算的方式建立烟叶种植管理服务中心,对烟田实施专业化作业,为烟农提供有偿服务。服务中心与烟农签订种植管理协议,明确烟叶生产各个环节技术标准、双方责任义务、烟农承担的费 3

用、种植管理服务费及收费办法等。服务中心按生产环节将烟农组成相应的作业组,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操作,现金支付劳务报酬。生产过程中的物资费、机耕费、起垄费、水费、苗费、烘烤费、劳务费等由服务中心筹集资金垫支,烟农交烟时扣回。烟农按烟叶总收人的l-3%支付服务中心管理费用。

2、大户承包农场式种植经营。通过土地租赁、承包等方式,集中大片土地到种烟大户手中,由业主独立承包种植经营,风险和盈亏自负。整个生产过程由业主以直接支付劳务费方式聘用劳动力,分组承包种植管理,全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作业。具体做法是:由政府协调,在农户自愿流转土地的基础上,业主租赁农户土地,并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租赁费用由业主直接支付给农户,业主与烟叶站签订种植管理协议。

3、土地合股农场式种植经营。在坚持依法、有序、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农民以土地折价的方式入股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统一生产组织管理,现金支付劳务报酬,经营效益按股分配。此方式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按章程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将烟农编成相应的作业组,实行专业化分工作业,经营效益按股(土地折资)分红,理事会按经营利润的5%提取管理费和公积金。

三、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XXX烟叶种植历史悠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烟叶生产就成为县域经济支柱和农民收人的主要来源,经过二十年的探索 4

和实践,已形成了一整套生产服务体系和稳定的市场,县、乡两级政府狠抓烟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不衰,群众种烟的积极性相对稳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种植烟叶投人高、产出低、效益差等不利因素日渐凸现出来,种烟的优势被新的矛盾掩盖,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

主要表现为土地田块零碎,不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整型任务重,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化率不到60%,有效抗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机耕条件不配套,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力不高。就目前而言,全县烤烟生产总体机械化率不到40%,其中:整地约60%、起垄I5%中耕和采编全人工,烘烤40%。由于技术工人缺乏,现有的农机具不能较好发挥作用。

(二)种烟比较效益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其他经济作物如花卉、蔬菜、林果等的产业化种植、加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种植此类农作物的收益与烟叶种植的收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同时,当前化肥、地膜、烤煤、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价格上涨也给烟农种烟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种烟比较效益优势的逐渐减少,使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呈现出下降趋势。

(三)经济作物用地与基本烟田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烟叶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有利于烟叶产量的提高,有利于烟叶品质的提升,也利于各项技术及管理措施的统一和落实。所以近几年来,烟草行业利用资金、技术优势,依靠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对烟田、基础设施等进行了集中规划,基本形成了烟叶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在稳步提高烟叶生产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农村其他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可供农民选择种植的作物越来越多,而种烟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比较效益优势逐渐减少,对农民的吸引力减弱,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用地与基本烟田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烤烟的合理布局及轮作受到较大影响。

(四)烟农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

随着种烟比较效益的降低,加上受国家劳务输出政策的影响,现阶段,农村劳务输出已占据了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较大比重,多数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加剧了种烟劳动力的不足,农村中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烟农队伍严重流失,从事烟叶种植的多是妇女和50-60岁的老人、他们文化偏低、生产技能较弱,创新能力不足,对烟草部门推行的新技术新科技不易接受,一些技术要求很难落实到位,对烤烟种植管理水平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烤烟种植效益整体水平偏低。

(五)种烟劳动强度大、风险大的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是烟农种烟劳动强度大。虽然烟草行业在农村、农田 6

基本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由于我县广大农村仍然以个体农民是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体,其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小生产模式由于受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投入不足制约,目前尚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水平。加之目前我县的烟叶种植有“坝区萎缩、山区贫困地区扩张”的趋势,由于种植分散,单块烟田面积小,制约烟叶生产机械化的运用,种烟劳动强度大的问题难以解决。其次是种烟复杂程度高。烟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农作物,其种植、生产、交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较高,要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比较困难,所以烟农普遍感到种烟不如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简单。其次是风险较大。一方面虽然按合同种烟的市场风险并不大,但烟农仍然要承受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压力。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行业烟叶生产安排具有超前性,而收购相关政策的出台具有一定滞后性,这样导致烟农普遍感到对当年烟叶生产及收购的政策把握不准。另一方面,烟叶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其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而,如果没有相对合理的种植风险防范机制作为保障,那么势必会让烟农感到种烟风险太大。

(六)土地流转难度大。

一是农民恋土地情结重,不敢流转。一些农民对外出打工或发展其它产业能否赚钱没把握,把土地当命根子,认为有土地就有退路,宁可土地抛荒也不愿流转。二是土地没有税费,不思流转。由于农业税全免、粮食价格上涨、国家粮食直补政策的实 7

施,土地税费负担降低至零,留住土地有利无害。因此农民不必流转。三是流转机制不完善,不好流转。转让手续不全,流转程序不规范,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四是龙头带动不强,难以流转。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为数不多等,使土地难以流转。五是宣传力度不够,不懂流转。比如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的贯彻执行,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村基层干部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从目前看,由于宣传不够深入,一些地方和基层干部不理解或片面理解30年不变政策,存在误解。如有人认为土地承包30年不变是“承包的地块不变”,也有人认为是“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实际上,30年不变政策指的是“土地使用权不变”。又如土地经营权可以转让(买卖)的政策连不少县乡村干部都不知晓,大部分农户更是一无所知。六是耕地条件差,影响流转。因交通不便、光照不足、地方条件差、田块分散、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一些耕地产出效益低,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加大,难以流转,出现耕地抛荒的现象。

四、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现代的物质条件基础、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组织管理理论发展烟叶产业,使烟叶生产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充分提高烟叶生产的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环境。我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一)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大意义

1、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可以引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但目前我县农业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起步,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2、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解决烟农减工降本增效的根本出路。传统烟草农业,靠手工、简单工具劳作,加上千家万户、零星分散种植,只能靠“苦干拼命干”应对烟叶生产工种繁杂、工序多、技术严密的要求,严重制约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使烟叶生产在农业生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成为烟叶生产发展的“瓶颈”。只有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努力提高烟叶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资源集约配臵效率,才能有效减少生产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烟农效益,解决目前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烟叶生产成本迅速增加、比较效益下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烟草农业零星分散小生产方式与烟草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现代化经营手段,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承担风险多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不断提升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有效 9

地让烟农轻松种烟,增加收入,促进烟叶的可持续发展。

(二)找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着力点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期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重点。

1、加强“三个建设”。⑴加强基础、烟田基础建设。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和要求,对种烟规模集中的重点烟区的烟水、烟路、土壤改良、土地整形等进行统筹规划,配套建设,提高烟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机械耕作水平,使重点烟区的优质烟叶生产得到更加充实的基础保障。⑵加快烤房和烟叶收购站建设。密集型烤房建设要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烤房群方向发展。烟叶站建设要坚持“合理规划、相对集中、方便烟农、便于管理”的原则,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

2、推进“四化”进程。⑴推进规模化种植。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是促进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要在认真做好基本烟田确定、基本烟户确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种植布局,做好基本烟田的规划和调整,大力推广连片规模种植,集中向生态环境适宜、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政府组织比较重视、自然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调整转移,向种烟科技户、专业户、规模户调整转移。要在巩固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10

基础上,以有偿转让、租赁、承包、包租和长、短期相结合灵活多样形式,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努力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市场,政府和烟草部门要加大投入收储现代烟草种植适宜的土地经营权,增强其对土地经营权的支配和盘活能力,加大土地臵换力度,积极探索股份制的现代烟草生产经营合作形式,优化配臵整合土地资源。要集中精力、财力扶持种植百亩以上的农场主、大户和种植能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农场化。⑵推进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可以很好地解决烟农因缺技术而影响生产和质量效益的问题。一是选择种烟水平较高、面积较大的烟区作为烟叶专业化生产区域,可以解决雇用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二是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化组织+烟农” 的生产组织模式,强化专业队伍管理,烟草公司应当派出得力人员参与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服务烟叶生产紧密型的专业组织;三是专业组织应以本地农民为主,以利益共享为发展空间,烟草公司拿出一定的资金注入到专业组织,与专业组织在经营中产生的收益共同形成专业组织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强发展后劲,同时为保障烟农的既得利益提供财力支撑。⑶推进集约化经营。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首先,应把配套烤房、专业服务组织建在农场,对于长期租用土地(5年以上)者,水、路、电等都要直接由农场主牵头建设,并确认经营权,以达到直接服务和促成自主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场化的现代烟草产业效益。其次,要推行土地资源的资本运 11

作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员,以乡、村或者片为单位进行规模化、合作化经营,以入股形式臵换农民土地,兼顾农民利益,促进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联动发展。其四,要全年统筹烟田资源利用率,合理规划烤烟茬口轮作作物,延长产业链。⑷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烟叶生产精细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达到过程与结果监控的目的,对烟叶生产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中要把电子信息技术贯穿于烟叶生产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烟叶生产内网,建立完善烟农信息库、生产管理信息、生产考核信息、远程技术指导、远程病虫害诊断指导、烟叶收购远程监控等,实现烟叶生产全面信息化管理,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完善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政策支撑是关键。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稳定现有的政策,针对发展的新情况,研究出台烟叶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过程中的新政策。一是加大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开辟新的烟草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烟农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烟草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着眼于烟区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着眼于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对烟草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着眼于提高烟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基金的投入。二是加大发展现代烟草农 12

业的补贴力度。多年来的烟叶生产,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烟农的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烟叶生产补贴制度。当前要扩大农机购臵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增加密集式烤房新建、改建的补贴,增加烟田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对有完善生产设施和一定文化素质的种植烟叶20亩以上的大户,实行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保持烟农基础队伍的稳定。三是千方百计让烟农增加收人。烟农是烟叶生产的最直接的实践者,是烟草生产链中的重要成员,是烟草部门的“衣食父母”,离开烟农,烟草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爱烟农,就是关爱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关爱烟农最根本的是在生产上要切实做到周到服务,调动和保护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在处理政府、企业与烟农利益关系上,切实做到维护烟农利益。

2、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一是建立风险救助机制。针对烟农种烟担心风险大的问题,建立烟草、烟农、种植业主(管理中心)、保险共同组成的烤烟种植风险互助补偿机制。坚持政府引导、烟草补贴、烟农业主投保、保险运作、气象保障的原则,按照连片种植、家庭种植经营、农场式种植管理、农场式土地合股种植经营进行分类投保、分类补偿。烤烟种植保险资金由烟草补贴和烟农、业主缴纳构成。对发生冰雹灾害的田块按不同种植管理模式和不同受灾时期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利用行业的资金优 13

上一篇:着迷优秀作文下一篇:农机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