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汇报

2024-06-23

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汇报(共6篇)

篇1: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汇报

全市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后,我们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并对全县流通业进行了全面调查,明确了工作思路。下面,我把我县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会议后,我们立即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并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学习了李群市长的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推进流通现化化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认为,推进流通现代化,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有效措施;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同时,推进流通现代化,还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未来的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远不能够适应消费者新的需求。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现货流通方式,有利于优化流通业态结构,及时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方便快捷的服务,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总之,加快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符合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以上认识,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

二、调查研究,摸清实情

为摸清我县流通业发展现状,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县流通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总结了我县流通业的发展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流通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综合百货商店及各类专业或综合批发零售集贸市场为主,散布于全县的各种小型专卖店、连锁店、超市为辅的多元化流通组织共同竞争发展的格局。2001年末,全县流通业企业网点达到1.5万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营业面积近8万平方米,200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7亿元。

主要特点:一是非国有制经济成为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流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分门别类,制定因企制宜的改革方案,通过组建股份公司、拍卖、租赁、破产等多种方式对流通企业进行了改革。同时,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投资流通领域,非国有流通企业成为全县消费品贸易额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全县国有流通企业转制率达90%以上,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国有制企业占到了88%以上。二是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在县城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目标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为主体商品,推进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准生活用品超市的发展,积极引进了华联、联华、苏果等连锁超市;在农村进行了农资连锁经营和现代配送的试点。目前,超市、专卖店、连锁店等新的经营业态发展快速,全县共发展超市10多家,专卖店50余家,连锁店80多家。今年1-10月份,又新发展超市3家。三是各类市场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县城区位优势,在县城建立了人民商场、建材商场等10处市场,进一步增强了县城的集聚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了石材、中药材、水果及罐头、土豆、大蒜等23处专业批发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的销售。进一步规划发展了乡镇集市,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乡镇集市为补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市场销售网络。目前,我县已建立各种专业批发零售市场76处,年成交额近6亿元。

主要问题:一是国有流通企业包袱沉重经营状况不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等原因,多数国有流通企业经营状况处于下滑状态。物资、粮食、供销、商业等行业负债沉重,有些企业至今没有摆脱困境,给流通现代化实施增加了困难。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流通企业人才缺乏,经营方式落后,传统的流通仍占主流,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偏低。流通市场发展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影响力弱。由于超市、连锁店、专卖店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网点布局和业态分布还不规范,竞争比较激烈,商家普遍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三是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是造成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直接原因。由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偏低、乡镇企业不景气等原因,导致了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育和消费景气回升。2001年我县县级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43.9%与我县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占897%)极不相称,这也说明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四是消费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整顿市场流通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

受利益驱动及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影响,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仍屡禁不止,还存在着服务质量低、欺诈骗销、缺斤短两和伪劣农资坑农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守法经营的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三、结合实际,明确思路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政府召开了县长办公会议,对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明确了发展现代流通业的目标、优势、重点和工作措施。

发展目标:到“十五”末,全县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4%以上本,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14.2%以上;积极培育发展规模较大、网络健全、辐射面广、服务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2家;运用现代流通手段,改造提升石材市场、农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把其培育成为辐射范围广、交易方式先进、管理规范、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集散枢纽;现代流通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优势:一是市场优势。2001年,我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4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0.7%,流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12.3%,流通市场具有较大的份额。同时,我县拥有76处专业市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可辐射面较广,发挥好这一优势,辐射周边市、县。二是交通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看,我县处于济宁、泰安、枣庄三市交汇处,东有京沪高速、西有京福高速,兖石铁路、327国道、日东高速、博徐公路纵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承接周边县市的辐射,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优势,形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三是信息网络优势。近年来,我县通讯、信息网络迅速,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平台。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过达到10万户、4万户,互联网建设迅速,形成了覆盖城乡、技术先进、完整统一、安全可行的多元化现代数字通信网络。全县上网用户已超过3000多户,为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支撑条件。

发展重点: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大流通的必然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现有商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参与物流平台建设等多种方式,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争取在“十五”末发展2-3个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企业。二是继续加快流通市场建设步伐。流通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大流通要依靠大市场来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和产品优势,新建、扩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发展山东沂蒙石材市场,郑城、流峪、铜石中药材市场、保太土豆、温水大蒜等专业农产品市场。继续发展城乡集贸市场。对现有集贸市场进行合理布局、增加设施、改善环境、提高档次,并着重向现代流通发展。利用县城人流、物流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超级市场。加强商业繁华区及网点建设,结合城区改造,小型超市进入社区。在农村重点发展生活用品、农资产品的连锁经营。三是促进零售业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发展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国流通体制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改革。我们将以超级市场和便利后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和发展连锁经营。加快现有流通企业、旧网点的改造步伐,通过合资、合作租赁、承包兼并等形式发展连锁经营,或以股份制形式创办连锁企业,力争在2-3年内建立1-2个销售金银花、石材等产品的连锁企业。同时,加强对连锁店、超市的宏观管理,进行规模和总量控制,对网点布局和业态分布进行宏观整体规划。

工作措施: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国已加入wto,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发展机遇。我们要提高认识,树立信心,迎接挑战。把发展流通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结合经济实际情况,抓紧制定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制定相关政策,从资金、税收、土地审批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向流通现代化倾斜,支持现代流通企业发展。同时,规划发展现代流通坚持做到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搞行政命令。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准入宽松、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流通业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进行认真清理,废除其不合理的规定,改革流通业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性审批。三是广开融资渠道,加大对现代流通业的投入。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流通业,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全方位投入体系。并筹集引导资金,重点扶持流通业发展中的示范项目;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业企业募集社会资金;促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四是加强流通市场宏观管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继续加大对流通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严格检查商品质量,认真清理商品价格,制止各种以次充好、变相提价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五是加快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开展商业诚信服务。衡量流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企业要有很高的商业信用,要遵守职业道德。推进流通现代化需要建立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提高也会促进流通的现代化。大力推行“黑名单”和“黄牌警告”制度,将那些不讲商业信用的企业记录在案,公开曝光,使他们无处藏身。六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首先,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其次,积极拓展分销渠道,方便农民购买行为。确定合理的分销渠道,引导城市商业组织向乡镇发展。发挥好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的优势,动员企业参与展销,集中定向送货上门,实行采购代理制。第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的消费意识。大力加强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公路等级,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强化农村通讯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商业设施水平。七是积极培养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对现代流通方式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和流通业从业人员对现代流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舍得花钱引进入才的同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现有流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尽快建立一支现代流通管理人员队伍。

篇2: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汇报

工 作 汇 报

二0一一年九月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开化县杨林镇人民政府

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我镇于2006年被授予“浙江省教育强镇”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我镇教育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更是对我镇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的鞭策与期望。创建教育强镇的成功,标志着我镇的教育工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同时也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跨入教育强镇行列以来,镇党委、政府一直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突出教育全面提升、城乡统筹、素质教育为重点,认真对照省“教育强镇”评估组反馈的意见和整改要求,及时制订创强后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切实做到“创强”机构不散,思想不松,步子不停,投入不减,新举措不断,持之以恒抓教育宣传,抓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改进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设备,巩固和发展“创强”成果,使全镇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依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镇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自查工作,现将本镇的自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杨林镇是开化县西南部省际边陲重镇,东接桐村镇,西邻江西省畈大,新建两乡,北连张湾乡、池淮镇,南以境内怀玉山脉和白云际山脉为屏,与江西省玉山县隔山相邻。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坑口,距离县城49公里。该镇交通便捷,17省道“华白线”从中贯穿全境。该镇气候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属高山丘陵地带,多为黄壤土质,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地势自西略向东倾斜,最高主峰南华山,海拔1166.6米。全镇镇域面积13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693.9亩,水田9995.6亩,林地164000亩,11个行政村,1.5398 万人口,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2.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03 元,比2005年增加

了3363元,年均增长12%,是增收幅度最大的时期;财政收入完成116.42万元,比2005年增加43%,年均增长7%。

全镇学校规划有序,布局合理,目标明确。现有初中 1 所,小学 3 所(完小2所,教学点1 所);幼儿园 8 所,其中镇中心幼儿园(公办)1 所,村级幼儿园7所(民办幼儿园);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 所,下设成校教学点 11 个。中小学在校生 1006 人,其中初中在校生 326 人,小学在校生 680 人;在校园幼儿 375 人。中小学专任教师 59 人,其中初中 25 人,小学34人。

二、近年来教育发展主要工作和成绩

自步入省级教育强镇行列以来,我镇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及教育要适应新时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在我镇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下,制定了我镇教育阶段发展规划,细化项目、明确目标、责任到人,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师资力量、加强教育宣传等方式,全面提高我镇教育质量,使我镇的教育水平取得新突破,上了新台阶。

(一)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

人才的教育培养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我镇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支持教育,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崇文重教氛围。镇党委、政府每年都把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学校发展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建立了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和人大列会教育汇报制度,每年由分管教育的党委委员主持召开两次以上全镇教育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办学情况,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谋求教育新发展。坚持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和新春教师座谈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每逢教师节,镇领导都为教职工送上礼品,让教师感受人文关怀。近几年来,我镇尊师重教的氛围深厚,全镇未发生一起侵害师生人生权利的事件,为全镇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了一个

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

(二)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

我镇全力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按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制订出台了《杨林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努力让每一位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

1、加强政策宣传,向群众讲明布局调整的意义;

2、落实“二对一”责任制,即一名驻村干部和一名村委干部负责做好一名需撤并学校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3、加强完小学校的生活设施建设,优先解决因布局调整需寄宿学生的需求。为便利学生上学,筹集资金完成康庄公路建设,对上学道路进行扩宽并水泥硬底化,全面解决撤并学校后学生学习、生活、交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落实布局调整措施,优化教育资源,撤并下庄小学、新源小学等。至目前,在全镇形成了1所初中、2所完小、1个教学点的学校布局,达到了教育资源优化配臵的目的。

(三)办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自从省教育强镇验收检查后,全镇中小学充分利用环境教育的优势,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环境教育做细、做精、做美。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全力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入100余万元新建初中综合楼、改建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和学生餐厅;投入40余万元改建中心小学、杨林小学教师宿舍楼,投入30万元新建了杨林小学综合楼;投入35万余元改造了中心幼儿园等。同时还先后为中心小学新配备了3套多媒体、一台数码相机;杨林小学新配备了1套多媒体、一台数码相机、并安装一个计算机教室;初中新装了4套多媒体,购臵激光打印机2台、办公电脑4台、摄像机数码相机各一台和高档音响设备1套,提高了各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中心小学添臵课桌椅400套,杨林小学100套,更新了初中教师办公桌21套,为中心幼儿园添臵了大型玩具等,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我镇初中、中心小学、杨林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镇初中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中心幼儿园被评为省三级幼儿园。

(四)教师素质整体不断提高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师德建设,强化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提高了大家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能力。

1采取各种途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活动、培训活动,促进自我反思,加快了教师教学艺术的提高步伐。学校邀请衢二中潘志强校长、衢州学院诸葛教授、县教研室领导、杭州结对学校等专家来校作讲座、对教学把脉、同时分批组织中小学教师到杭州保俶学校、古荡一小学习,给教师充电。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力度。我们开展了“岗位培训”、“师徒结对”、“写教学反思笔记”、“寒暑期读书活动”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我们还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评比,开展课题研究、外出学习等活动,有效地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

3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不断自我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细自我发展的目标。目前全校已有近90%的老师,编写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以上举措,我校教师的素质整体不断提高。2009年杨林小学徐乌龙老师被评为省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2011年中心小学徐永航老师被评为市首届红烛奖。2010学年,中小学教师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丁冬文老师获县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姚蕾、葛红夏、吴克金老师获县三等奖;江晨珍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展示评比中获县二等奖等。教育科研成绩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校教师获奖论文38篇,其中省一等奖

1、县一等奖

2、县二等奖9篇;课题研究结题6个,并全部获奖;申报各类课题共6个,立项5个,其中王燕春老师主持的《提高农村学生社政书面表达能力的探究》市里立项、何建波主持的《多媒体应用于农村科学教学实践问题的探究》省里立项等,教科研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五)素质教育有效推进

学校坚持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狠抓常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重视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探索“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方法,尤其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堂有效教学及分层教学的探索实践活动,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对课堂常规教学进行评估,并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绩效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才华得以施展,特长得到发挥。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学年,县第一届中小学安全教育手抄报比赛:蒋宝娟、陈雅洁、江琳、鄢慧玉等10位同学获奖,镇校获优秀组织奖;母亲节征文:初中组:柴路仙获县一等奖;方慧二等奖;毛甜华、陈佳毫、江琳三等奖,5人获鼓励奖;小学组:叶佳三等奖,9人获鼓励奖、镇校获优秀组织奖;献血杯中小学生征文:初中组三等奖1人,优秀奖2人,小学组优秀奖4人次;县第三届小学五年级铅笔字比赛:程燕燕、叶佳获县三等奖;县第六届二年级铅笔字比赛:曾艳、汪静、江鑫获县三等奖;县2011年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林佑航一等奖、童欢、周林枝二等奖,吴德婧、程明三等奖,余艳琴老师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初中科学竞赛杨勇三等奖等。

(六)德育工作有新成效

育人砺志,德育为本。德育是建立优良校风、班风的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校坚持以“做好小事、养成习惯、成就品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遵循“高处要求,低处着手”原则,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事抓起,扎实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1开展星级班级评比,每天由纪检部的学生配合值周教师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日日公布、周周抽查、月月评比”。2

开展“规范达标寝室”争创活动。每日对寝室检查,做到由值周教师的常规检查与德育处的随机抽查相结合,并每月评选,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推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一个个温馨舒适的寝室,它凝结着每个寝室团队的一种精神向往和对集体的理解,使寝室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生活空间,成为了学生们的家。3开展星级学生及十佳学生的评选、走进雷锋争做文明学生等活动,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发上进的动力,去做一个好学生。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告别校园陋习、校园歌手大赛、学科竞赛、文艺汇演等,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明白“成长是自己的事”,自觉实践“不需别人提醒的自觉”。通过以上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平安校园创建进一步深化

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它体现在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学校从不放松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1、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预案,从制度上规范安全保障。

2、加强隐患排查。坚持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校,对学校周边环境、教室、食堂、宿舍、用电线路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3、加强学生饮食安全教育,要求不吃生冷食品,注意食品日期防止发霉变质。

4、加强安全日常教育。坚持实行“小黄帽路队制”和“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利用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形式定期更换安全教育内容,同时要求班主任、值周教师加强学生上学、放学路队管理,并且放假印发告家长书,让家长做好学生假期管理,从各个环节加强学生安全工作。

5、加大安保技防设施投入。为中小学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并聘请了专职保安。通过以上举措,师生安全意识显著提高,确保了学校无一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校营造出了安全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幼儿教育发展有了新突破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镇实现创建省教育强镇目标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幼儿教育相对滞后,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成为我镇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研究制订政策性文件,先后制定了《杨林镇学前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及《杨林镇中心幼儿园项目建设规划》等政策意见,为健全我镇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空间布局和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作出明确要求,并按照发展规划认真加以落实。投资35万元,对中心幼儿园进行了全面改造,极大地完善了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同时,严格建立和健全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重视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保教水平;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生活化、活动化,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2011年,全镇学前三年和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入园率分别达到96.8 %、100%。

三、对照“省定教育现代化要求”的自查自评情况

对照办学现代化的要求,围绕“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我镇要实现办学现代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困难:

(一)学校文化底蕴相对不足。创建教育强镇以来,虽然尽力挖掘地方及校本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虽然外在的文化气象可以在短期内营造,但是要想达成内在的人文共识,尚有待于时日。学校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文化精神。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办学目标等,没有深入师生内心,难以内化师生的行为。由于认识偏差,加上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限,故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显得较单薄无力。

(二)素质教育推进力度不大。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真正让全体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的改革,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教育教学设备相对滞后。要根据实际制订规划,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大教育教学现代化设

备设施的投入力度,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设施设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四)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历史及制度的原因,教师年龄结构,尤其是小学教师不够合理,45周岁以上的占比例大;部分教师仍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传统等现象,教师学科结构、素质结构还不尽合理,全镇师资整体水平、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均衡配臵各中小学学校师资力量

(五)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没有形成。由于外出务工的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给教育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六)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进一步规范中心村幼儿园建设,健全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加强督导评估,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措施

近年来,我镇的教育整体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要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作为经济欠发达镇,我们倍感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将以教育强县复查、教育现代化试评估为契机,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不改变;坚持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决策不改变;坚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不改变;坚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想不改变;坚持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的主张不改变;坚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与吸收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思路不改变;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不改变,为普及15年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3:以信息化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

一、信息化是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科技热点频出的今天, 我们要充分重视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由于其具有渗透性、倍增性和带动性的基本特征, 一直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前导要素, 扮演着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与带动者的角色。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 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 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 引领了全球产业调整和发展潮流。新兴国家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大力推动信息化, 改善了发展条件,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承载现代社会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的神经系统, 有效地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促进整个市场体系的高效运转。可以预见, 信息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最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动力。当前“物联网”、“智慧地球”、“未来城市”等概念的提出, 已经预示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将继续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部市场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的情况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更加紧迫。信息化作为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不仅自身是现代生产力的代表, 而且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可以改善传统产业的结构和质量, 提高企业采购、设计、生产和流通效率, 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发展信息化, 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既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也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科技体系中的先导作用, 把信息化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 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信息化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有效途径

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 贸易流通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市场经济以需定产,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消费决定流通、流通决定生产。现代流通充当生产与消费媒介, 一方面面向生产者, 通过价格和信息传递, 引导生产;另一方面面向消费者, 通过把产品便捷、安全地传递到消费者手中, 服务消费。可以说, 流通在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居于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的地位,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一个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现代市场流通已经从过去局部的、断续的、国内的商品流转过程, 变成了全球化营销过程, 流通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与特征;流通对象从过去只有实体商品货物的流通, 发展到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有形产权与无形产权的并存和交融;流通主体从生产与流通相对分离、相对独立, 加快向日益融合的大流通状态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复杂性对流通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 我国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发展转变, 为此, 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个能够适应消费、出口和投资协调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现代流通体系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共同构成, 尤其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支撑的信息流已经成为现代流通区别于传统流通的最重要标志。信息流通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被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 对经济社会的价值就越大。因此, 要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协同, 实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协作顺畅, 生产者有序、高效生产, 消费者安全、便捷消费, 整个社会循环处于一种高效运行的状态,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我国要以实现整个流通系统的现代化为发展目标, 必须加快流通信息化改造, 提升流通体系信息化水平, 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鼓励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有效推进商贸流通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三、以信息化加快推进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现代化

经过多年建设, 我国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行业主管部门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 市场流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 信息化的作用仍局限在解决局部、个别问题的阶段, 从整体上流通体系与信息化还未实现有效衔接和互动支撑。同时, 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大型流通企业与中小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当前, 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坚持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现代流通体系的全面发展。

建设国家级流通领域数据库, 夯实流通行业管理基础。

数据分析是政府部门把握形势、科学决策的基础。特别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 准确把握行业运行态势、提高政府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 更加离不开行业基础数据收集。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业务系统的支撑作用,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内贸、外贸、外资、对外合作、对外投资等领域的信息搜集与统计体系, 形成国家级数据库, 并以此为基础, 研究建立国内情况变化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预测预警机制, 打造智能服务型政府。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扩大国内需求, 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难点在农民。多年来, 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完善, 农民的分散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在农产品流通方面, 物流成本高, 产品损耗大, 造成大量损失和浪费。针对我国农产品小生产、大市场的流通特点, 建设一个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对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民增收至为关键。要尽快建设农村流通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体系, 使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有效衔接, 加强市场动态监测, 及时调剂余缺, 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促进订单农业、现代物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城市便民服务网络平台, 构建现代生活服务体系。

发展便民服务业, 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破解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而且可以吸纳社会就业,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利用手机、互联网、电话等终端, 建设城市便民服务网络中心, 统一受理居民服务需求, 有力地促进了家政服务消费的规范化和便利化, 带动了服务人员就业,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已有城市便民服务网络中心基础上, 要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城市现代便民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实现便民服务资源跨地域发展, 促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打造城市便民的安全消费、放心消费、便利消费环境。

支持网络购物, 加快发展新型流通模式。

商务部最近发布了《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从多方面鼓励支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 提出到“十二五”期末, 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当前, 积极发展网络销售, 以信息化推动流通转型升级, 已成为众多流通服务企业的共识。不仅第三方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蓬勃发展, 北京王府井、武汉中百、上海百联等大型传统商贸企业, 也在积极发展自身电子商务系统, 推动网络购物平台建设。在这些流通大企业的带动下, 包括零售企业、批发企业在内的传统流通业态正在进入网络购物加快发展的新时期。要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推广进程, 积极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和传统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 促进传统流通体系向现代化转型。

大力发展“走出去”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服务,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实施“走出去”战略, 是党中央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针对国外投资环境信息少、对外投资成功率低等问题, 要加快“走出去”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实时的海外商情、项目信息、政策咨询、法律支持、翻译保障等综合信息服务, 逐步建立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风险评估与预防机制, 疏通资本流动渠道, 引导和促进企业更有成效地“走出去”。

开展电子商务国际交流与合作, 改善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篇4:韩国的出版流通现代化推进计划

一、出版发行结构上的落后状况亟待改变

在现行的出版发行结构中,退货率一般为20%,高的时候达到50%,物流费用占整个图书制作成本的30%。

从出版全行业的情况来看,出版社、批发公司、书店之间因为重复交易、重复投资造成的重复费用支出,成为了出版行业的巨大负担。不仅如此,由于图书杂志信息和交易资料没有实现标准化,有关出版物流通状况的准确资料不能获取,科学的出版策划和有效的市场营销不能展开,使出版的运作不得不长期处在“蒙事”、“拍脑袋”的低级阶段。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99年,以政府部门、出版和发行团体为中心组成了“出版流通现代化推进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使命是推进出版发行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后来,接着运作这一事业的主体,变成了该委员会下属的成立于2003年4月的出版流通振兴院。为了加快出版发行现代化事业的进程,韩国政府从国库中拨款31亿韩元,韩国民间投资31亿韩元,总共62亿韩元(约合4340万人民币)。

二、事业的目的

1.构建作为知识信息化社会中枢的出版发行信息化系统,实现属于知识基础产业核心的出版产业的现代化。

2.改变由传统的纷繁复杂的出版发行结构造成的高费用、低效率的状态,建立与信息时代相称的讲求实效的流通系统。

三、事业的内容

2001~2004年,韩国出版流通现代化推进委员会和出版流通振兴院,围绕出版发行现代化事业实施了第一期工程,具体事情如下:

1.2001~2002年为第一阶段,构筑发行信息化的基础

为了实现出版物发行信息的标准化,作为数据库格式,选取了国际标准ONIX(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e),构建了拥有37.8万种图书信息的数据库,同时还开发了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开设了诸多网站。

2.2002~2003年为第二阶段,开发发行系统

以第一阶段的成果为基础,大幅度扩充图书信息数据库,补充已出版图书信息9万种,增加新出版图书信息6.5万种,使这个数据库拥有53.3万种图书信息。开发大型发行公司的图书信息系统与开发电子商务系统相结合,使出版社、批发业者、书店之间的订货、发货、进货以及退货迅速而准确。

3.2003~2004年为第三阶段,巩固扩充发行系统

一方面,扩充图书信息数据库,在已有的53.3万种图书信息的基础上,又增加新出版图书信息1.5万种,使数据库中拥有的图书信息总计达到54.8万种。另一方面,与出版社、批发公司、书店的已有系统合作,开发构建出版社与书店的出版发行标准业务管理系统;与网络书店合作,共同灵活使用图书发行信息数据库﹔对中小书店提供POS系统,营造电子商务及活用图书信息数据库的良好环境。

四、有待继续进行的事业

韩国出版流通现代化推进委员会和出版流通振兴院从2001年开始的出版发行现代化事业,在2004年6月告一段落。但是,现代化的系统不能持续使用,就会失去实际意义。接下来,出版行业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出版发行现代化事业的必要性,进一步有效使用图书发行信息数据库及其系统,而且,相关行业能否自由参与出版发行也是决定这个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5~2007年,韩国出版流通现代化推进委员会和出版流通振兴院开始了出版发行现代化事业的第二期工程,主要内容是开展与发行流通有关的教育事业,开发RFID(无线IC标签)等。

链接:

韩国图书发行的交易形态

韩国图书发行的交易形态分为5种:委托、任置、纳品、买断和现金交易。

①委托:把图书的所有权和管理责任通过签订交易合同委托给批发公司,由批发公司批发给书店销售。委托一般附有退货条件。

②任置:类似于委托,但图书的所有权在出版社,批发公司只负有管理责任。

③纳品:图书交易者出于特殊目的向个人或团体销售图书,通过与出版社的协议采购图书。出版社通常按照比委托价格低5%的价格发货。图书交易者在1个月之内向出版社支付购书款(费用)。

④买断:为了积极销售图书,图书交易者买断一定数量的图书,原则上不退货。出版社通常按照比给批发公司、零售书店的委托价格低10%的价格发货。

篇5: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汇报

山左口中学位于东海县最西部,有12个班级,500余名学生,专任教师60名。2003年以来,省“危房改造”、“三新一亮”、“校校通”、“六有”等工程实施,为我校教育现代化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县的“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等措施,为我校现代化建设的“软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也为建设教育现代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16项指标已有部分基本达标。根据省教育现代化16条标准和县教育局给我们下达的目标任务,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一、统一思想 加强领导

开学伊始,学校就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时刻保持和县教育局的高度一致。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不折不扣完成上级交给的创建任务;力争使创建工作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放大亮点,强化推进,确保创建工作有步骤、按计划地推进。

二、加强宣传 扩大影响

全校动员,积极行动。年初,学校召开动员会,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现代化要求,要求全体教职工从我做起,人人为教育现代化作贡献。学校还充分利用了校园广播、报栏、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创建教育现代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意义能深入千家万户,切实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利用我乡逢大集期间在大街上挂横幅,出动宣传车,深入每一个行政村,面向广大群众、走村入巷大力宣传教育知识、法规和政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关注教育,扩大了我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三、对照文件 找出差距

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添置设备,努力改善基础条件。目前,主教学楼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正进行内部装修,预计暑期开学学生就能在新的教室里上课。新教学楼落成后,将为之配置计算机、幻灯片、电子白板等信息化设施,达到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二类标准。现在,购置电子白板所需资金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已得到解决。利民工程——教师公寓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目前已完成第三层的建设。投资数万元,从李埝林场买来树苗,按规划在校园内栽种了乌桕树、玉兰树等多种树木共计100余颗;从安徽灵璧县买来假山石,校园环境得到了初步的美化、亮化。学校门窗重新油漆,损坏课桌凳维修,院墙重新粉刷,室内美化和校园文化布置正在进行中。专用室台账资料整理已初步完成。

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情况

1、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在全校开展诗文诵读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师德系列活动,利用每周集会时间,结合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谈体会和做法,强化师德建设。

2、进一步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邀请督导室胡利民主任在多媒体教室作了题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讲座。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校展开讨论和研究,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抓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提高。近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从班级奋斗目标、班风的形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细小环节入手,通过宣传、活动、体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4、以课堂为阵地,以立体评教和推门听课制度为抓手,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

5、早在2009年我校就通过单位投入与教师自己筹取资金相结合,以初三教师为首次,每年投入一部分,争取通过三年时间,逐步为老师配备手提电脑;同时,花大力气,每个周二、周四下午对老师进行网络培训,通过学校提供网络平台,使教师在学校网络上讨论,交流,获取更好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校以达到前勤教师人均一台笔记本电脑,已建立起各学科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一个课时的研训制度,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典型课例的研训活动。集体备课时,主备人提前一天将准备好的教案发到同科教师的电脑中去,以备在集体备课时发表意见和在电脑中修改。现代信息技术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备课与教学活动,促进了校内多媒体教学的大规模开展。通过以上措施,从宏观上把握学校整体发展方向,在研究中不断反思、调整,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创建。

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推进情况。

2010年,我乡社区教育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区教育中心,为了让社区教育中心更快的适应教育现代化创建的要求,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我们多次向党委主要领导请示社区教育中心的创建工作,在资金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乡党委政府划拨资金800余万元兴建了居民健身广场、塑胶篮球场、室内羽毛球场、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室、完善符合需求的图书室,阅览室、壁报栏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职工学习、娱乐的需要。

四、责任到人 分工明确

迎接验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学校领导将教育现代化创建的16项指标分配给4个小组,并与各组组长签订目标责任状,组长再把各项指标中的每一条分解到每位教师手中,并督促检查质量、进度,及时总结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奖勤罚懒,从而保证各项资料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存在问题

1、为新教学楼购置课桌凳等配套设施所需资金目前尚无着落。

2、在一些偏远的乡村,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还存在差距。

3、校园周边环境亟需加强,特别是黑网吧的治理,需要当地派出所、城管、文化站等多个部门的配合。

4、缺乏专业任课老师,部分专业都由其他老师兼任。

5、外出务工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学生及家长素质有所下降,给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

下一步打算:

1、继续根据评估细则查漏补缺。

2、对照《工作手册》整理好本校的材料。

3、充分利用好假期,粉刷好学校所有的墙壁,使教室内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安排专人负责新教学楼和教师公寓建设,确保工期不推迟。

3、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打造优秀师德群体。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标语、条幅、宣传单等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现代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目标、意义、措施及要求深入千家万户,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关心教育、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5、组织协调完善整合各镇社区教育资源,切实做到“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篇6: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汇报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全面部署发展现代流通业。

国内贸易流通(以下简称内贸流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和先导性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做强现代流通业这个国民经济大产业,有利于对接生产和消费、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创新转型为引领、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的基本原则,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把内贸流通打造成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优化资源配置新动力的主要目标。>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 国发〔2015〕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内贸易流通(以下简称内贸流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开放竞争的格局,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和先导性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做强现代流通业这个国民经济大产业,可以对接生产和消费,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贸流通工作,对深化改革、开展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作了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现就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与超前谋划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法治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内贸流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流通主体公平竞争,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自由高效流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做好规划引导,完善促进政策,增强调控能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信息公开和共享。

坚持以创新转型为引领。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内贸流通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健全内贸流通法律法规、标准、信用等制度体系,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快建设法治市场。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内贸流通统一开放、创新驱动、稳定运行、规范有序、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使内贸流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动力,为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夯实基础。

二、健全内贸流通统一开放的发展体系

(四)加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降低社会流通总成本。

消除市场分割。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及做法。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禁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推动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鼓励各地就跨区域合作事项加强沟通协商,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

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反垄断执法机制,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加强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禁止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收取不合理费用或强制设置不合理的交易条件,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关系。

(五)统筹规划全国流通网络建设,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大流通网络建设。提升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流通产业集聚区和沈阳—长春—哈尔滨、郑州—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四大流通产业集聚带的消费集聚、产业服务、民生保障功能,打造一批连接国内国际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重要支点城市,形成畅通高效的全国骨干流通网络。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京津冀流通产业协同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三地流通设施,促进共建共享。依托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沿江物流主干道,推动形成若干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打造长江商贸走廊。将流通发展所需的相关设施和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实施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加强区域衔接。

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统筹规划城乡商业网点的功能和布局,提高流通设施利用效率和商业服务便利化水平。整合商务、供销、邮政等各方面资源,加强农村地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强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市场建设的支持,保障居民基本商业服务需要。

创新流通规划编制实施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将内贸流通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内容,做好流通规划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衔接,确保依法依规推进流通设施项目建设,各地制修订相关规划时应充分征求本行政区域流通主管部门的意见。探索建立跨区域流通设施规划编制协调机制和相关部门之间规划衔接机制,推动规划对接、政策联动和资源共享。

(六)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加大对流通企业境外投资的支持,统筹规划商贸物流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境外营销、支付结算和仓储物流网络,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

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培育一批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打造一批内外贸结合、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展平台。发展一批连接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范有序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进一步提高内贸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水平。放开商贸物流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外资投向共同配送、连锁配送以及鲜活农产品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商业模式和知名品牌,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营销等功能性区域中心。

(七)完善流通设施建设管理体系,加强流通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基础性流通设施建设模式。对于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建立投资保障、运营和监督管理新模式,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异常波动的功能。

完善微利经营的流通设施建设保障制度。落实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的政策,优先保障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和家政、养老、再生资源回收等设施用地需求。加强大型物流节点和公共物流配送设施系统性布局、协同性建设,提升物流配送的集约化水平。

改进市场化商业设施建设引导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开展城市商业面积监测预警,定期发布大型商业设施供给信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统筹大型实体和网络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三、提升内贸流通创新驱动水平

(八)强化内贸流通创新的市场导向。

推动新兴流通方式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加快流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鼓励发展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生活服务等各类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带动共享、协同、融合、集约等新兴模式发展。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引导更多农业从业者和涉农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各地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开辟农产品流通新渠道。推广拍卖、电子交易等农产品交易方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培育多元化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服务网络。促进电子商务进社区,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整合社区现有便民服务设施,开展电子商务相关配套服务。

推动传统流通企业转型模式创新。鼓励零售企业改变引厂进店、出租柜台等经营模式,实行深度联营,通过集中采购、买断经营、开发自有品牌等方式,提高自营比例。鼓励流通企业通过兼并、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发挥线下实体店的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支持流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网订店取、网订店送、上门服务、社区配送等各类便民服务。引导各类批发市场自建网络交易平台或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经营,推动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协同发展。推动流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管理,鼓励向设计、研发、生产环节延伸,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协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智慧物流,鼓励物联网等技术在仓储系统中的应用,支持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车源、货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高效匹配,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物流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创新。鼓励绿色商品消费,引导流通企业扩大绿色商品采购和销售,推行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推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推动完善绿色商品认证制度和标准体系。鼓励旧货市场规范发展,促进二手商品流通。研究建立废弃商品回收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责任机制,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处理网络体系融合,促进商贸流通网络与逆向物流体系(即商品废弃后,经消费端回到供应端的活动及过程,包括废物回收、再制造再加工、报废处理等)共享。制订内贸流通领域节能节水和环保技术、产品、设备推广目录,引导流通企业加快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改造。

推动文化培育传播形式创新。弘扬诚信文化,加强以诚信兴商为主的商业文化建设。加强对内贸流通领域传统技艺的保护,支持中华老字号创新发展,促进民族特色商品流通。鼓励商品创意设计创新,支持消费类产品提升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以创意设计增加消费品附加值。提升商业设施的文化内涵,引导流通企业在商品陈列、商场装饰、环境营造等方面突出创意特色,增加商业设施和商业街区的文化底蕴,推动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建立健全品牌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消费,培育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

(九)增强内贸流通创新的支撑能力。

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对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各领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群体,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加大对流通创新领域的投资。完善流通企业融资模式,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依法合规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支持创业担保贷款积极扶持符合条件的中小流通企业。

健全支撑服务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在线支付等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为电子商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支持和孵化服务,支持发展校企合作、商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发展,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完善创新成果交易机制,积极发展各类商贸服务交易平台。研究建立流通创新示范基地,鼓励创业创新基地提高对中小流通企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动流通企业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内贸流通领域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资本和国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励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完善相关政策,按照主体自愿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

(十)加大内贸流通创新的保护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制售侵权假冒商品行为,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

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健康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健全交易规则、管理制度、信用体系和服务标准,构建良好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加强区域间统筹协调,引导各地有序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四、增强内贸流通稳定运行的保障能力

(十一)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强化大数据在政府内贸流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提高市场调控和公共信息服务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开放,建立政府与社会紧密互动的大数据采集机制,形成高效率的内贸流通综合数据平台。夯实内贸流通统计基层基础,完善行业统计监测制度,建立完善电子商务、服务消费等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协作机制,强化统计监测制度执行刚性。

推动内贸流通行业中介组织开展大数据的推广应用。利用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等方式,鼓励行业中介组织深入挖掘和研发大数据公共服务产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宣传和推广,服务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

鼓励流通企业开展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引导流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市场拓展、精准营销和优化服务,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数据应用机制,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企业开放数据资源,引导建立数据交换交易的规范与标准,规范数据交易行为。

(十二)创新市场应急调控机制。

完善市场应急调控管理体系。按照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的原则,健全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应对全国范围和跨区域市场异常波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应对区域性市场异常波动主要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

健全突发事件市场应急保供预案。细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情况下市场应急保供预案和措施。根据突发事件对市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企业采购、跨区域调运、储备投放、进口组织、限量供应、依法征用等方式,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保障机制。

完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建立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建立储备商品定期检查检验制度,确保储备安全。推广商业储备模式,推进商业储备市场化运作和储备主体多元化。

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建设应急商品数据库,及时掌握相关应急商品产销和库存情况,保障信息传导畅通和组织调度科学有序。实施应急保供重点联系企业动态管理,保持合理库存水平,增强投放力量,合理规划设置应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网点。探索利用商业保险稳定生活必需品供应机制,推动重要生活必需品生产流通保险产品创新。

(十三)构建重要商品追溯体系。

建设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为重点,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逐步增加可追溯商品品种。

完善重要商品追溯体系的管理体制。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属地管理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统一的重要商品追溯信息服务体系,形成全国上下一体、协同运作的重要商品追溯体系管理体制。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商品追溯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扩大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应用范围。完善重要商品追溯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应用机制,加大商品追溯信息在事中事后监管、行业发展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力度,提升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功能。

五、健全内贸流通规范有序的规制体系

(十四)加快推进流通立法。

完善流通法律制度。加快推进商品流通法立法进程,确立流通设施建设、商品流通保障、流通秩序维护、流通行业发展以及市场监管等基本制度。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促进等法律制度。

健全流通法规规章。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的配套法规制度,强化对市场竞争行为和监管执法行为的规范。加快制订内贸流通各行业领域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规范相关参与方行为,推动建立公平、透明的行业规则。对内贸流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现行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及时予以修订或废止。

推进流通领域地方立法。坚持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鼓励地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先行先试。

(十五)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加强流通领域执法。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执法力量,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举报投诉服务网络,完善受理、办理、转办和督办机制。开展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

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信息共享、案情通报和案件移送制度,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相关工作纳入中央、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统一建设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

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加强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监管执法中的应用,推进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和流通企业信息公示,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创新企业产品质量执法检查方式,推行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制度。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健全消费者维权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

(十六)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

健全流通标准体系。加快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内贸流通标准体系。扩大标准覆盖面、增强适用性,加强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居民生活服务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强化流通标准实施应用。建立政府支持引导、社会中介组织推动、骨干企业示范应用的内贸流通标准实施应用机制。推动建立经营场所服务标准公开公示制度,倡导流通企业以标准为依据规范服务、交易和管理行为。

完善流通标准管理。加快内贸流通标准管理信息化建设,简化行业标准制修订程序、缩短制修订周期。选择具备条件的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建立重点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价制度,加强标准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准入、执法监督等行政管理中的使用。

(十七)加快流通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推动各地建设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及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依法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在行政管理中依法使用流通企业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管理。

引导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在商品零售、居民服务等行业推动建立以交易信息为基础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引导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入驻商户信用评价机制,鼓励按照信用级别向入驻商户提供差别化的信用服务。

支持建立第三方信用评价机制。支持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险、商业保理等信用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会员企业信用档案,推动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六、健全内贸流通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

(十八)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明确政府职责。加强内贸流通领域发展战略、规划、法规、规章、政策、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信用建设,提供信息等公共服务,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调控,依法管理特殊流通行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界定内贸流通领域经营活动审批、资格许可和认定等管理事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受理,规范行政许可流程,取消涉及内贸流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结合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推行内贸流通领域负面清单制度。

严格依法履职。建立健全内贸流通行政管理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等制度,公开涉及内贸流通的行政管理和资金支持事项。

(十九)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权责。

发挥中央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内贸流通领域全国性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加强跨区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信用建设、公共服务、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调控,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对特殊流通行业进行监督管理。

强化地方人民政府行政管理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内贸流通领域全国性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的贯彻实施,结合当地特点,制订本地区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着力加强本行政区域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信用建设、公共服务、应急保供等职责。

(二十)完善部门间协作机制。

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商务主管部门要履行好内贸流通工作综合统筹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探索建立内贸流通领域管理制度制定、执行与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探索建立大流通工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和优化内贸流通管理职责,加强对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重点领域规划和政策的统筹协调。

(二十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内贸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厘清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的职能边界,创新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的新型合作关系。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加快发展。制订支持和鼓励内贸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在加强行业自律、服务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等方面的作用。

上一篇:实习生第一天工作总结下一篇:有限元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