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经济分析

2024-06-29

山西省经济分析(精选8篇)

篇1:山西省经济分析

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常规分析法分析和论证了山西省基础设施的`地位和作用,旨在为政府部门制定计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作 者:王国定 李来儿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年,卷(期): 22(5) 分类号:F224 关键词: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模型  

篇2:山西省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14-04-28 14:52:30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山西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着力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民生,转型成效继续显现。农业形势良好,投资较快增长,消费持续扩大,物价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初步核算,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631.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7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383.07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1134.83亿元,增长6.8%。

一、农业

预计全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912万亩,比上年略增;其中玉米面积2508万亩,比上年增长0.13%。目前全省冬小麦进入返青生长期,一、二类苗情明显好于上年。

二、工业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在全省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钢材、发电量、氧化铝、水泥5种产品保持增长,生铁、粗钢、焦炭、原铝4种产品同比下降。一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456.4亿千瓦时,增长2.3%;其中,工业用电量359.7亿千瓦时,增长1.5%。太原铁路局铁路货运量1.5亿吨,增长7.8%。

三、固定资产投资

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4.2亿元,增长19%。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2.2%、10.8%、23.7%。一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5.9亿元,增长19.2%。

四、消费

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7亿元,增长11.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51.3亿元,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6.4亿元,增长12.3%。一季度,全省旅游总收入388.6亿元,增长21.2%。

五、进出口

一季度,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29.9亿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5.6亿美元,增长7.7%;进口14.4亿美元,下降25.2%。

六、财政

一季度,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98.1亿元,增长5.3%。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支出565.2亿元,增长8.6%。

七、金融

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085.6亿元,比年初增加81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648.7亿元,比年初增加577.3亿元。

八、物价

一季度平均,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一季度平均,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9.0%,3月份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0%。

九、城乡居民收入

根据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7元,增长1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7元,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8元,增长12.7%。(按照旧口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3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280元)

总体来看,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长稳中放缓,转型成效继续显现。但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发展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经济下行特别是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一阶段,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奋力前行,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努力保持全省经济平稳发展。

篇3:山西省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山西省地处西部内陆, 它因为煤炭资源丰富, 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 山西省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经济实力在逐渐增强, 为山西经济今后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2759.44亿元, 比去年增长了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77.0亿元, 比去年增长11.5%, 连续两年超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9.9亿元, 比去年增长11.3%;海关进出口总额162.5亿美元, 比去年增长2.9%;公共财政收入1820.1亿元, 比去年增长7.0%;公共财政支出3096.3亿元, 增长2.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942.9亿元, 比年初增加67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559.4亿元, 比年初增加148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8元, 比去年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

二、山西省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1. 相关数据的整理。

本文选指标和数据来源于2013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本文中规定代表相应的指标, 即: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 (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元) , 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万美元) , 新增固定资产 (万元)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 财政收支总额 (万元) ,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 (亿元) 。

2. 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本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山西省市域经济进行主成分分析, 先根据数据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同时检验所选数据能否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 然后按目标累积贡献率的大小选取主成分, 从而得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并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 再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各市的综合得分, 并进行排名, 进而对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依次列出具体分析的主要步骤及结果。

检验可得出, 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分布值为138.114, 自由度为45, 显著性为0.000, 表明应该拒绝相关原假设, 数据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按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90%的原则, 提取3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有的10项指标, 达到了减少变量的目的。再对选取的主成分进行研究分析。

由因子得分系数可得, 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 (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万美元) 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载荷较高, 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平。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 (元) 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高, 表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 新增固定资产 (万元) 、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高, 表明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过分析与计算山西省各市的综合得分从大到小排序:太原市1.61379, 长治市0.46021, 晋城市0.3505, 朔州0.29055, 晋中-0.02235, 大同-0.06243, 临汾-0.14291, 阳泉-0.3365, 吕梁-0.53639, 运程-0.65486。

根据各市的综合得分, 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进行分组, 只有太原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大于1, 属于发达区;长治市、晋城市和朔州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大于0且小于1, 属于较发达区;晋中市、大同市、临汾市和阳泉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大于-0.5且小于0, 属于中等发达区;吕梁市、运城市和忻州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大于-1且小于-0.5, 属于贫困区。

三、建议

我们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上述结论, 由上述结论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山西省各地级市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太原市属于发达区应该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引导全省的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属于较发达区应该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政府政策带动经济向发达区过渡;晋中市、大同市、临汾市和阳泉市属于中等发达区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还比较欠缺, 经济发展情况一般, 需要下大决心、大毅力全力发展地区经济。吕梁市、运城市和忻州市属于贫困区, 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还很落后, 经济的发展需要外界的支持, 因此全省在制定发展政策的时候需要给予必须的优惠政策让这些地区走出贫困进入经济的高速发展区。

山西省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需要重点关注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各个地级市应注重教育公平的提高,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完善教育管理体系, 加大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增加社会的工作岗位, 提高就业率。

摘要:市域经济是指在我国现行的市管县行政体制下, 高于县域经济的一个经济层次。在衡量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山西省有11个地级市, 各市在山西省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本文选取了10个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对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经济发展建议。

关键词:市域经济,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庆春, 李帮义, 丁立波.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评价[J].价值工程, 2007, (9) :25~27.

[3]林海明, 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软件[J].统计研究, 2005.

篇4: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关键词:玉米;生产总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13

玉米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之所以为战略物资,是因为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国家安全的基础。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山西是中国十大玉米主产省份之一,玉米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山西中南部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是中国玉米生长的适宜区。2013年山西省玉米播种面积为1 67.004 万hm2,是小麦播种面积的2.47倍,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1.0%。玉米种植范围广泛,在全省11市均有种植。研究山西省玉米的生产成本收益对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玉米生产总成本,从构成上可以分为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和土地费用[1]。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在玉米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大,是其最主要的部分[2]。

1.1 物质与服务费用

玉米生产总成本中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2013年,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分别占物质与服务费用的98.7%,1.13%。2013年比2012年的物质与服务费增加了104.1 元·hm-2,增长率为1.84%。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种子费、化肥费、农家肥费、农药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等。在直接生产费用中种子费、化肥费、租赁作业费所占比重较大,2013年种子费、化肥费、租赁作业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5.11%,39.6%,33.7%。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包括了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期间费用。在间接费用中,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例较大。2012年、2013年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例分别为55.1%和61%,固定资产折旧费由38.25 元·hm-2上涨到3.99 元·hm-2。

1.2 人工费用

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共同构成了人工费用。与2012年相比,2013年的人工成本由449.6元增加到531.21元,增长率为18.2%。其中家庭用工折价增加了78.54元,增长率为17.9%;雇工费用增加了3.07元,增长率为27.1%。2012年、2013年家庭用工折价占人工费用的比重分别为97.5%,97.3%,可以看出家庭用工折价占人工费用的比例很大。

1.3 土地费用

土地费用包括了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近年来,土地费用不断上涨,2004年土地费用是711.45 元·hm-2,到了2013年是1 858.5 元·hm-2,是2004年的2.61倍。这是由于在山西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下,许多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最终导致土地价格上升。

2 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2.1 生产总成本变动分析

玉米的生产总成本反映的是单位土地上种植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总和,其高低直接影响农户是否愿意种植玉米和种植玉米面积的多少。本文选取了山西省2004—2013年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3],从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玉米每公顷生产的总成本呈不断上升态势。2004—2009年,玉米生产总成本呈缓慢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每亩358.71元增长到2009年的556.13元。从2010年到2013年是快速增长阶段,2010年玉米生产总成本是653.1元, 2013年上升到了1 040.14元,是2004年的2.90倍,这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生产要素的不断上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说明,在玉米的产出一定的情况下,玉米生产总成本增加,会导致玉米收益减少。

2.2 收益变动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两个指标对山西省玉米生产收益进行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2004—2013年,山西省玉米成本利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2007年,2004年玉米生产总成本从5 380.65 元·hm-2增长到2007年的6 354.9 元·hm-2,上涨幅度不大,而净利润由2 611.95 元·hm-2上升到5 766.3 元·hm-2,2007年净利润是2004年的2.2倍,所以成本利润率由48.54%上升到了90.74%。2008—2011年,玉米生产总成本从2008年的7 807.05 元·hm-2上涨到了2011年的11 674.95 元·hm-2,净利润从2 665.95 元·hm-2增加到8 466.75 元·hm-2,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玉米生产总成本的增加幅度,所以成本利润率从34.15%增加到72.52%。2012—2013年,玉米生产成本从4 189.25 元·hm-2上升到15 602.1 元·hm-2,但是净利润从6 555.15 元·hm-2下降到了3 507.15 元·hm-2,所以成本利润率从46.2%下降到了22.48%。成本利润率是净利润与玉米生产总成本的比值,从图1可以看出玉米生产总成本是一直上升的,所以成本利润率的波动受净利润的影响很大。

3 与山西省其他农作物成本收益的比较

山西省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在2013年播种面积分别为67.747 万hm2、1 67.004 万hm2、19.948 万hm2[4]。从表1可以看出,每50 kg的主产品的成本中最高的是大豆,最低的是玉米;就出售价格来看,大豆的出售价格最高,其次是小麦、玉米;从现金收益看,大豆的最高,最低的却是小麦。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各粮食作物的价格和产量不同。从产量上看,产量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大豆;现金收益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麦;成本最高的是玉米,其次是小麦、大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人工费用、土地费用高于其他粮食作物,本质原因是不同作物的生产过程和生物特性不同造成的。成本利润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大豆。从此分析可以得出,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应该首先选择种植玉米,虽然玉米的出售价格偏低,但是其产量高且适宜在大多数土地上种植,所以得到了农民朋友的喜爱,其播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4 与全国玉米生产成本效益平均水平的比较

在2009年到2013的5年里,山西省玉米生产成本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其每公顷平均总成本11 920.9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 598.54 元,但是每50 kg玉米主产品的生产总成本68.5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33元。每公顷的物质与服务费用4 782.75元,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543.05 元,其中种子费、农家肥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64.6%,36.9%,19.3%,126.4%,55.6%,而化肥费、农药费、工具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50.5%,11.0%,11.6%;人工成本370.8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5.40元;土地成本10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58.56元低。净利润是356.1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0.67元,成本利润率4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6%。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山西省玉米生产总成本的构成以及玉米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2004—2013年,山西省玉米生产的成本在不断升高,然而净利润却没有逐年增加,进而致使玉米的成本利润率下降。究其原因,是玉米生产总成本中的种子费、农家肥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较高,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为了有效降低山西省玉米生产总成本,提高玉米单产和总产量,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山西省种植玉米的多是留守的老弱妇幼,由于其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能力差,同时获取生产和销售的信息渠道较简单、单一,这无形中增加了玉米生产的成本[5-6]。因此,要实现玉米增产,必须要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解决山西省农业发展、玉米增收的最根本出路[7-8]。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从而减少玉米生产、销售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提高玉米生产的成本利润率。实践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玉米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为保证山西省粮食安全提供了智力支持。

(2)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玉米单产和总产量。目前,农村土地大多畸零不整,田间道路窄,地块规模小,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通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使分散的土地连片,同时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9]。这样优化了土地结构,改善了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

(3) 实施玉米价格保护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在全球粮食危机爆发以后,玉米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农民从其中获得的好处并不多。一般玉米的收购价格是1.6元·kg-1,而玉米的市场价格在2.2元·kg-1。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特别是实行价格保护政策,提高玉米的收购价格,刺激农民对玉米的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峰.山东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2] 刘志刚,吕杰.辽宁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社会科学报刊,2006(3):116-120.

[3]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2014.

[4]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 刘滨,王建中,刘峰.河北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变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15 438-15 440.

[6] 侯智惠,侯安宏,栗仲兴,等.鄂尔多斯市玉米生产效率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41-43.

[7] 侯有良,卢保红,魏荣业,等.山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2(11):1 129-1 131,1 168.

[8] 刘永忠,李万星,靳鲲鹏,等.山西玉米生产现状、优势及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5(2):11-13.

篇5:山西省经济工作会议

12月29日,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在太原举行。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小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分析新常态下我省面临的经济形势,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安排部署2015年全省经济工作任务。会议强调,明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指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全力推进“六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省委副书记楼阳生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薛延忠等出席会议。王儒林在讲话中,深刻分析新常态下我省面临的经济形势和挑战机遇,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李小鹏在讲话中,着重对明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我省 “资源型经济”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省上下团结奋斗,坚韧前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下行还未见底,对我省的压力在持续加大,这种严峻形势前所未有。在看到困难与挑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发展机遇。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我们不能消极,更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抢抓机遇,有效防控风险,深化改革开放。既要增强危机意识,未雨绸缪,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点;更要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动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省全面推进“六大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在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确保明年经济工作精准发力、卓有成效、深入推进。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认识“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走出新常态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三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眼于实现“稳”和“进”的相互促进,首先要解决好“稳”的问题,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发展快一些。四要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对发展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切实把经济工作重心放到提质增效上来。五要全面落实“六大发展”战略部署,深刻认识全面推动“六大发展”的针对性、必然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各项要求落实到明年的经济工作中。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七项重点任务:一要深入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切实围绕“六型”转变,深入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重点围绕山西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三大煤炭基地、三个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全力打造煤炭能源产业升级版,走出一条“革命兴煤”新路。切实围绕“七大产业”发展,深入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紧紧围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分类制定规划,扎实推进实施,尽快见到实效,走出“一煤独大”的资源型经济困局。二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经济增长新动力。要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高举“综改”旗帜,全力抓好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个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山西最大的改革工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分类分步积极推进各类市场主体改革发展,继续下好简政放权这步“先手棋”,扎实推进煤炭、财税、生态、民生等领域的各项改革。要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进我省新一轮对外开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军工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等重要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集聚发展要素。三要着力发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抓好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好项目;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发掘新的增长点,特别要重视发挥我省铝土矿和煤层气资源优势,把我省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和煤层气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特别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板块经济,催生新的增长点,特别注重发挥好各类开发区作为板块经济核心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打造新的增长点,在全省培育一大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和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名牌产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扩展新的增长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搞好发展规划和政策衔接,统筹推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放大新的增长点,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大力发展现代信息产业。四要全力在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大方面实现新突破。要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把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给予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各种人才创新创业作为战略性举措切实抓好;要扎实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拓宽投资领域和渠道,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重要支撑,要采取有效措施振兴和发展金融业,努力实现新突破。五要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重点打好太行、吕梁两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六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以煤层气为主体的“气化山西”工作,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全力推进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和保护,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做到补上旧账,不欠新账。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鼓励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支持发展清洁能源。七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做好就业工作,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多办为民便民利民的实事。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营造整洁、卫生、健康、宜居的城乡环境。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不断引深平安创建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

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提升解放思想的自觉,努力从封闭守成、陈规陋习、裹足不前中解放出来,下决心摆脱煤炭依赖、政府依赖、管制思维的羁绊,下力气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放胆发展、稳步前行;要抓住解放思想的重点,主动克服 “速度情结”“GDP崇拜”“换挡焦虑”的不良影响;要找准解放思想的途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全面提升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水平。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依法履行职能,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注重培养选拔政治上强、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快形成健康的政商关系,真正为企业松绑,持续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打造中部地区的改革高地;要不断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三个清单”的管理模式,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狠刹 “四风”高压态势、扫黑除恶高压态势,坚决整治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深入实施“六权治本”;要不断优化舆论环境,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发展信心。四是切实加大抓落实工作力度。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真正转变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当好抓落实的“一把手”。任务分解要细化,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要项目化,每一个项目都要把任务细分,落实到人头;督促检查要到位,实地查、细算账,找出问题,推动落实;考核评价要科学,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指标,改进办法,不断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不落实的问题要解决,针对不落实的事,找准不落实的人,依纪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作出具体安排部署。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依法依规促进安全生产,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相对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强考核问责,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并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二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煤炭20条”“煤炭17条”,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供给革命、科技革命、管理革命和开放合作,促进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重点抓好煤炭管理革命,巩固引深煤炭清费立税、公路运销体制改革成果,加快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煤炭行政审批制度和证照管理制度改革、煤炭交易方式改革。三要大力实施转型综改三年实施方案和“2285”行动计划,加快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探索制定负面清单,着力抓好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审批、煤层气矿业权审批、商品场外衍生品交易等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交通企业及高速公路资产债务重组等各项改革,向改革要发展活力。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低碳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加快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向创新要发展动力。五要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建设开放平台,改善发展环境,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以扩大开放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六要继续把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强大引擎、调结构的主要抓手、惠民生的重要载体抓实抓好,全力推进四个方面、十大领域投资,全力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抓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再掀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新高潮。同时,要重视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传统产业一体化、循环化发展,着力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八要持续增加“三农”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九要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启动实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十要在抓好文化、医疗、社保等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教育、就业、居民增收和稳定物价等民生工作。十一要持之以恒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力推进节能降耗,狠抓减排治污,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修复,强化环保工作责任。十二要做好财税金融工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增收节支力度,规范政府债务管理,推动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十三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扎实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专项整治活动,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考核督查,确保完成明年各项目标任务。十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2015年发展目标。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把握好扩大投资、项目和政策争取、煤炭资源税改革、加强民营经济和对外开放等薄弱环节、精准帮扶企业等重点工作,切实增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会议强调,要做好岁末年初的工作,特别注意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的走访慰问、民生保障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困难群众帮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节日祥和,维护社会稳定。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时刻不能放松、丝毫不能手软。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若干规定,确保务实节俭文明过节。要做好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前期工作,明年省委要提出关于我省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各地各部门要早部署、早行动,深入调研,认真准备,为省委提出建议提供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篇6:2018山西省适应历史试卷分析

试题以六个维度为抓手,体现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公平性、时代性等特点,试题以历史课标为准则,体现了时空观念、史料论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中考指明了方向。

一. 试题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卷是选择题,选择题做得不好,全年级只有一个学生全答对,有些差生只对了三个,得了六分。出错做多的是5、7、10、13、14题。

简答题答德好,材料解析题17题有部分学生只列举唐时期文化交流或者只列举宋朝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二学生不依据材料答题,答题时没有深入思考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准确的信息。18题有四则材料,我发现学生也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而且学生存在遗忘的现象。所以做得不好。第四大题探究题任务一容易,任务二有部分学生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正确的信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任务三对于史实说明说得不到位,学生出现遗忘现象。二. 答题卡情况分析:

1.选择题的涂卡,不标准。涂的浅,涂出格的情况,这种情况需个别指导,和标准的对照。

2.主观题答题不能写在相应的位置,这种情况指导学生,先数清各题的填空数。三. 综合措施

篇7:山西省对外经济贸易成绩汇报

一、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发展起伏较大

1949年以来,随着外贸机构的建立,外贸业务逐步扩大。尤其注重发挥山西的地方优势,狠抓产品的收购和出口,从而使全省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出口商品收购额不断增长

解放初期,由于山西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直接为省内市场提供的商品也是极其有限,根本谈不上供应出口。1952年,山西建立了对外贸易机构,并开展了业务,当年全省外贸系统出口商品收购额为756万元。随着生产的发展,1957年,全省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7044万元,比1952年增长8.3倍。其中矿产品3428万元,占48.7%;农副产品3616万元,占51.3%。这一时期,外贸出口商品收购中,主要以煤炭、硫化碱、硫磺、小米、蓖麻籽、竹叶青酒、鲜梨、核桃仁、羊皮、羊毛、羊绒等商品为主。在1957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中,五金矿产、化工、纺织品、粮油食品、土畜产等5大类的商品收购额达6921万元,占出口商品收购额的98.3%。

1958—1978年,由于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非常时期,全省外贸出口商品的收购时起彼伏,不尽正常。1958年,全省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达1.06亿元,比1957年增长49.8%;1959年收购额上升到1.39亿元,比1958年增长31.1%。1960年收购额有所减少,1961年收购额由下降为6251万元。以后的几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大都徘徊在1亿元左右。到1966年以后,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逐年下降,1971年收购额下降为7860万元。粉碎“四人帮”以后,山西对外贸易事业逐步好转,外贸收购额不断上升。到1978年,全省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2.3亿元。

(二)出口创汇水平日益提高

1957年前,全省外贸部门还未开展直接对外出口业务,主要依靠中央外贸部门有关进出口公司办理出口业务。1957年,国家为了扩大出口贸易,充分调动各省、市直接出口的积极性,并对外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鼓励各省、市大力发展对外出口贸易。这一年,全省对外贸易部门开展了直接对外出口业务,对苏联、朝鲜、越南、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直接出口煤炭、硫磺、水泥、石膏、果脯等商品,出口创汇共145万美元。其中出口工矿产品创汇119万美元,占创汇总额的82.1%;出口农副产品创汇26万美元,占17.9%。1958—1963年,为偿还苏联外债,国家外贸各专业公司下达山西省执行的外贸出口协议合同较多,出口额相对扩大。1963年,全省外贸部门出口创汇上升为1332万美元,比1957年增长7.5倍,平均每年增长35.8%。在这一时期,山西外贸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煤炭、水泥、石膏、硫化碱、硫磺、棉针织品、棉花、粮食、货车、钢材、矾土近20个品种。之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工农业生产重点以满足国家和省内需要为主,对外出口商品规模进行了适当的控制。1964年,全省外贸出口创汇额下降到891万美元,1965年又下降为806万美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对外贸易发展同样遇到严重的影响。十年**中,外贸出口创汇水平连年下降。到1976年,全省外贸出口创汇下降为162万美元,比1963年减少1070万美元,平均每年下降14.4%。这十年中,出口的商品品种大大减少,只有煤炭、钢材、石膏、硫磺、名酒、冻兔肉等十余种。出口的国家减少到仅有朝鲜和越南两个国家。

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山西开始从苏联等东欧国家引进了一批建设项目,对于迅速改变山西工业的落后面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技术引进工作逐步向更多的国家发展。如从罗马尼亚、芬兰、捷克、瑞士等国家引进发电机组。但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造成了在国际间经济技术交往的中断,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30年,山西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省进出口额由1978年731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15.7亿美元。

(一)对外贸易不断向纵深发展

篇8:山西省经济分析

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区, 2000年以来, 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0.6%提高到2010年的50.5%, 提高了10.1个百分点,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处于领先地位。但作为资源性地区, 多年来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初级化明显, 使得其经济结构极度脆弱, 易受外界干扰, 目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山西省, 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支量仅占到全国总量的0.6%, 其第一产业效率偏低, 第二产业比重偏重, 第三产业份额不足, 经济结构决定了其为现金净投放量省份, 在全国净投放省份中处于中等地位, 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净投放省份。

1.山西省经济波动与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流量。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流量包括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入、支出量, 涵盖了通过金融机构柜面支付给社会的现金和回笼到金融机构业务库中的现金, 其为一个时期的累积量, 在不考虑银行体系外循环现金的情况下,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用现量, 其变化趋势可以为金融机构更好的现金服务提供依据。山西省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入、支出数量一致处于上涨趋势, 从2000年的4780亿元、4933亿元到2010年26113、26472亿元, 10年增长了6倍, 表明社会用现量一直处于上涨趋势。从各季度数据来看, 其增长趋势与经济发展状况具有紧密的联系, 增速受经济影响较大, 且其变化幅度要大于GDP的增速。

2.山西省经济波动与人民银行现金投放回笼量。人民银行现金投放回笼量是一定时期内, 人民银行给金融机构投放的现金量, 只有当现金从金融机构柜面流出到社会才能形成社会的现金流。其主要由金融机构的需求决定, 但与金融机构的现金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山西省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从2000年的454亿元上涨到2012年的1853亿元, 12年间增长了4倍, 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 从各季度的数据来看, 受经济波动影响较为明显, 现金投放回笼量的增速与GDP的增速保持一致。

二、山西省经济波动对现金运行冲击效应的实证研究

1.变量的选取。本文结合山西省流通中现金的特征, 选择以下具有传导性特征的宏观经济变量。

(1) 工业增加值。山西省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 第二产业比重偏大, 从2000到2012年一直维持在45%以上, 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活跃, 导致社会用现量的增加, 从而加速金融机构现金的支出;另一方面, 一部分现金又通过居民储蓄和各种收入形式部分地又回笼到金融机构, 也会带动其现金收入的增加。

(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现金作为货币供应量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与物价波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物价的上涨具有非常迅速的传导性, 任何一部分商品的涨价, 将会很快的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其他商品的涨价, 在短期内为了防止物价继续上涨, 社会消费会增加, 用现量增加;长期内考虑到财富的保值, 居民会减少手持现金量, 社会用现量减少, 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支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动。

(3) 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投资的双重效应,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通过直接材料支出、直接人工支出增加现金的需求, 同时会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从产出效应来看也会拉动地区现金需求量的增加, 从而导致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支量的增加。

(4) 居民收入。凯恩斯将货币需求依据动机不同而划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 在正常情况下, 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 主要与经济形势和货币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 本文采用山西省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平均值作为居民收入指标。

2.计量模型及结果。

(1) 相关检验。本文通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 并根据SIC法则确定选取最优的滞后期, 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 样本考察期内在5%的水平上是平稳过程, 可以很好地通过单位根检验;使用基于向量回归 (VAR) 模型的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得出各变量的最佳滞后区间从1到5。在确定了序列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对变量之间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 发现: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速、CPI、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均与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入、支出量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二是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之间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CPI、居民收入增速与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三是工业增加值增速、CPI、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均与人民银行现金回笼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 脉冲响应分析。根据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 可以分析外部冲击 (即变量变动) 对现金变量的影响程度和速度。

一是经济变量对金融机构现金收入、支出的冲击效应。

①在本期给工业增加值增速一个正向的冲击后,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增速在短期内呈现快速上升, 在第4期 (一年) 达到最大, 后逐步趋稳回落, 且该冲击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②在本期给CPI一个正向冲击后, 对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增速正向的影响, 但在第3期迅速变为负的影响, 长期内一直为负值并保持稳定。

③在本期给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个正向冲击后, 初期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增速不受影响, 从第4期 (一年) 开始波动, 并产生正向的影响, 且影响程度逐渐加大, 延续到第7期, 随后影响程度逐渐减弱。

④在本期给居民收入增速一个正向冲击后,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在前4期所受影响显著, 正向影响在第2期达到最大后下滑, 在第4期转为负向的影响, 第7期转为正向影响后, 逐渐减弱趋于0。

⑤工业增加值增速、CPI、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对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支出的影响与其对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入的影响相似。

二是经济变量对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的冲击效应。

①本期给工业增加值增速一个正的冲击后, 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增速在第2期达到最大的正向影响, 后快速下降, 在第5期转为负的影响, 后延续负的影响, 并逐渐减弱。

②本期给CPI一个正向冲击后, 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增速在第2期受到正向的增大影响, 第3期迅速变为负的影响, 并维持负向的影响, 随后逐渐减弱。

③本期给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个正向冲击后, 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增速在前4期内会出现波动, 随后影响逐渐减弱, 逐渐趋于0。

④本期给居民收入增速一个正向冲击后, 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增速在前5期内受到负面的影响, 随后影响逐渐减弱, 逐渐趋于0。

三、结论

1.山西省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入、支出量受经济波动冲击影响显著, 表明社会用现量对于经济波动的反映明显。具体到经济指标而言, 各指标对其的冲击明显, 且在一年期影响最大。工业增加值增长在一年期对其产生最大影响, 且持续正向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在一年期到达最大, 随后逐渐减弱;CPI对其负的影响在一年期后显现并逐步减弱。

2.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受经济波动冲击短期影响显著, 各变量对其的影响大于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入所受的影响, 但一年后的影响明显减弱, 并逐步减退。

3.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支与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受经济波动影响的不同, 表明在经济波动的初期受用现量的影响, 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取款量明显增多, 但在一年期以后, 经济波动对于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收支量的影响仍在持续, 而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说明金融机构在收到柜面现金收入后并没有及时缴存人民银行进行清分, 而是进行了现金坐支, 调节了自身的现金需求。

4.山西省人民银行现金回笼量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不明显, 也是由于金融机构在现金库存不足的情况下会及时到人民银行取款, 但当其归行现金量增加时, 其会考虑自身柜面现金流通量及库存情况来确定给人民银行的交款量, 具有一定的主观操作性。

四、相关建议

1.密切关注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合理预测现金需求。经济的波动必然会对现金运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现金供应主体必须超前把握这种趋势, 以做出基本合理的决策。从本文的分析来看, 各项经济指标对于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的影响主要在一年之内, 因此要密切关注经济指标的变动, 在短期内合理确定库存, 满足社会合理现金需求;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流量受经济波动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各金融机构要关注经济指标变动, 做好现金需求计划和对人民银行的现金需求预约, 满足社会的现金存取需求。

2.关注用现的不同时期, 合理调整券别结构。在经济增长时期及其滞后的一年期内, 人民银行要首先满足社会用现总量, 优先保证大面额票币的供应;在经济增长的缓慢期可以调节券别结构, 加大小面额票币的投放量、加大残币回收量, 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 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

3.促进金融机构全额现金清分的进度, 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本文分析得出人民银行现金投放量与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流不一致, 说明金融机构现金坐支严重, 归行的现金未经过人民银行清分处理就直接又从柜面流出, 导致流入社会的现金整洁度得不到保障。因此, 金融机构需要加快全额清分的进度, 进一步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

4.督促金融机构对其业务库的管理, 满足社会用现需求。现金库在运营过程中, 应进一步推进现金供应工作和精细化管理, 分析其存在的内在规律, 准确、及时掌握全辖现金流动、分布状况、券别结构、票面整洁度等流通状况, 合理调度辖区库存现金, 适时满足社会用现需要, 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熊正栋.现金投放需求函数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6) :12-16

[2]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课题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政策演变与流通中现金关系的实证分析.西部金融, 2012 (2) :52-58

[3]赵勇.经济金融波动对浙江现金收支冲击效应的分析.浙江金融, 2010 (9) :25-27

[4]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货币金银处.资源型经济转型对山西省现金运行的影响效应分析.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现金调研课题

[5]黄向庆.基于系统动态分析的现金影响要素及趋势预测研究.上海金融, 2012 (1) :102-106

上一篇:商务技能三公众演讲下一篇:“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