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2024-06-30

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通用6篇)

篇1: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关于利弊之争已告一段落,大体定格于“机遇大于风险”,也即利大于弊的共识上。当前的问题应是具体研究在“入世”后的新环境下,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以谋求电信业新的繁荣。我们一贯认为,利与弊是共生的,也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如何应对。只要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就能够趋利避害,化解不利因素。同时认为,风险是现实的,而机遇则要依靠努力才能争取得来,所以应把防范风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宁愿把风险与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周到一些,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取得主动。

“入世”后电信业的风险是什么?一是市场风险,二是制度风险。市场风险需要防范,而制度层面的风险更应予以重视。下面试就这两方面的风险和防范对策分别说些看法。关于市场风险

为什么“入世”后电信市场看来相对平静?

外资在近期内大举冲击国内电信市场的可能性并不大。主要原因是:

第一,外资进军中国电信市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一是确定经营空间,二是选择合作伙伴,三是制订营销策略,四是做好人才准备。做好这几件事需要时间,尽管国外一些公司对此已做了不少工作,但许多事不是匆忙就定得了的。比如中国电信的拆分重组还刚开始,四大公司何时成为全业务公司以及新的移动牌照何时发放和花落谁家等等,现在都是未知数,国外公司又如何能确定它的合作伙伴和经营方针呢?

第二,我国电信对外承诺的内容中,对于外商持股上限和过渡期的协议对外商具有约束作用,特别是不准许外商独资经营电信业务和坚持我国国际通信的进出口主权的规定,对维护我国电信市场的稳定特别重要。有关执行承诺中的具体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法律解释。

第三,全球电信业正处于萧条局面,由于网络泡沫破灭,许多国外的电信运营公司出现了大幅度亏损,因而对于在国外投资,特别是对于在中短期内不可能盈利的基础电信业务领域,一般均持谨慎态度,这种情况与一、二年前迥然不同。此外,中国电信业务尽管在技术、资金、管理上不如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但它有自己的优势:包括市场的先占优势、本土优势、网络规模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拿市场先占优势来说,我们已逾4亿电话用户,你要夺我的用户就不那么容易,只能在发展新用户、特别是高端用户方面做文章;我们在自主研究开发新技术方面固然落后,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执行了“引进、合作、创新”三层次战略,发挥了后发优势,“入世”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外部条件,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有些媒体宣传我国电信业在“入世”后会“不堪一击”,那是耸人听闻。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入世”后的电信市场,应当有充分的自信。

这样说,并不是电信市场就没有风险了。相反,风险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从全球电信业的复苏、国外公司的战略调整、国内电信业的整合、投资环境的完善等方面看,外商投资中国电信业的高潮可能出现在两三年后。因此,抓住这几年的“缓冲期”,利用“入世”契机,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自身的比较优势,保持和巩固电信市场的主导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外商经营我国电信业的方式和特点

外商投资经营中国电信业的方式,大体估计有以下几种:(1)利用国际出租电路与本地网相连,与当地电信业建立战略联盟;(2)投资中国电信企业的股票,直接或间接购买国内电信运营商的股权;(3)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合资或合作公司;(4)对新兴信息产业或业务进行风险投资;(5)采用BOT方式参与开放中西部电信建设;(6)承揽电信建设的外包业务;(7〕相互提供网络元素的出租业务,对于各种合作方式,在外商权衡利弊优劣的同时,我们也要从当地电信业的发展利益和具体条件考虑,权衡利弊优劣,确立自身的方针。正如外商在中国境内寻找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一样,国内电信企业也应主动探求与国外的合作意向,寻找国外的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

由于我国在“入世”承诺中只准许外商与中方合资经营电信,并由中方控股,因此外商不可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电信市场竞争的主体,将是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入世”后的电信市场竞争,将表现为中资企业与合资企业之间、中资企业与中资企业之间以及合资企业与合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外商通过它所投资和合作的企业,在扩大电信市场中谋取自身利益,它的利益渗透在国内各电信企业的竞争中间。换句话说,它必须通过“内战”才能在竞争中谋取利益。这样,在国内电信业的竞争中便存在着国际竞争的影子,这就是市场风险的由来。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是“入世”后电信市场的两大陷阱

市场本来充满风险,开放后的市场更加充满风险。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特别需要防范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盲口扩张,重复建设。在前几年全球电信业“高烧”期间,各国电信运营商普遍对电信市场期望过高,下大手笔进行豪赌,结果事与愿违。随着网络泡沫、宽带神话相继破灭,企业财务陷于困境。德、英、法、日、美等各大电信公司均出现大规模经营亏损,虽说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如欧洲一些电信公司主要因争购3G牌照而付出了数百亿美元之巨,而无法从市场上收到回报,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对3G市场估计失误。有一段时期,对于新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等宣传过头,似乎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可以改变一切的时代。某机构曾在一份正式报告中扬言:中国已进入了宽带时代,中国电信的6000多亿元资产已统统成为垃圾。在这种浮躁盲进思想的支配下,出现了争相重复建设光缆网,争抢宽带接入地盘,不惜成本包装各种高端业务等现象,造成全国光缆网严重供过于求,大批资产埋在地下等待报废,许多新业务市场反应冷淡,投资无法收回的尴尬局面。如果说,国外的企业经营不好,可以破产的话,那么在我国则都是国有企业,经营再不好也会得到国家保护,所以更为可怕。

毫无疑问,包括宽带通信在内的各种新兴信息业务是电信发展的方向,电信企业应当下大力气去研究开发,开拓市场。但是,企业经营毕竟要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技术上的先进性并不能保证商业上的成功。从我国情况来看,制约宽带业务的因素,一是内容,二是价格,这两方面跟不上,市场就很有限。可喜的是,在经过一段弯路以后,众多电信运营商终于醒悟过来,开始回归理性,使宽带通信重新走上务实发展的道路。

第二,恶性竞争,搅乱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还刚开始,但火药味已经很浓,有些竞争方式已经违反了游戏规则。我们可以在各大公司的对外宣传广告中,找出许多不符合公平、公正、客观、真实原则的内容来。有的地区为了争夺客户,将移动电话资费降低到每分钟6分钱、8分钱,尽管可能有其客观背景,但显然搅乱了市场秩序。“入世”后,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如果过分沉溺在自相残杀的内战之中,那将对谁有利?

我国电信企业在产权体制没有改变以前,电信业的竞争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说白了只是由政府导演的一种虚拟的竞争,或者说是一种伪竞争。明乎此,则各家公司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到底为何来?!现在,许多企业中的明白人,懂得了竞争与合作的辨证关系,树立了新型的“竟合”思想,并提出了“合作高于竞争”的理念,将市场竞争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应当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怎样规避上述两方面的市场风险,办法无非两条:一是提倡理性投资,二是加强政府监管。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遵守严格、公正的管制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信市场。关于制度风险

与市场风险相比,“入世”带来的制度风险对于中国电信业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如前所述,“入世”后的电信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内战形式”的特点,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政策对头,措施得当,监督有力,始终保持理性,不误入陷阱,市场风险是可以规避的,而且可以化风险为机遇,把中国电信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制度层面的风险是不能规避的,市场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政策和规则的全球化、产业结构的全球化、企业体制的全球化、人才的全球化等等我们只能应付,而不能规避。而应对“入世”后制度层面的挑战,需要作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应当特别指出,我国是在市场经济尚不健全、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形态下对外开放的,和其他国家相比,尽管20年来电信业发展迅速,但是电信的普遍服务目标尚未实现,地区间的发展显著失衡,电信立法严重滞后,有效竞争尚未形成,企业管理和改革中强调中国特色多,强调国际规则少,这些在“入世”后势将受到冲击和挑战。

制度层面的风险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六项,即:电信政策和规则的全球化,国有企业产权体制的改革;人才的争夺,电信普遍服务;网络和信息安全;腐败因素的影响。电信政策和规则的全球化呼唤加快立法

中国已在基础电信协议上签了字,这不仅意味着在电信对外开放上作出了承诺,而且在遵守电信服务贸易的国际规则上作出承诺。“入世”后,电信领域的国内政策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国内问题,而将演变为国际贸易问题。众所周知,WTO制订的政策和规则,是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制订的,它侧重保护发达国家的利益。特别是美国,为了凭借其在电信技术和网络上的优势地位,加快扩展全球电信市场的步伐,近几年竭力迫使其他国家推行与美国政策标准相一致的电信政策,建立以市场开放为核心的全球化政策环境。

再拿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电信资费来说,我国长期奉行的交叉补贴政策,是WTO的规则所不允许的,因为它不符合各运营商间公平竞争的原则,但它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广大低收入者的利益。如果过早放弃交叉补贴,各项业务均分别按发达国家的方式计算成本,必将导致国际、长途的资费大幅度下降,市话、农话的资费大幅度上升,而这只能对富人有利,对穷人不利。我国的移动电话双向收费办法改单向收费之议,引起境外股市下跌,认为影响了国外投资者的利益而终于流产。在电信的经营管理中,类似涉及国际规则的有市场准入、互联互通、资源保护、融资上市、采购招标、会计制度等很多很多。这些都是在我国“入世”以后将要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亟待通过电信立法予以解决。产权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入世”后外资进入中国电信市场,必须与国内电信企业合资方能经营,这就逼着国有电信企业非改革产权体制不可。我国电信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已有10年,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没有触动所有制这一要害问题。所谓现代化企业制度,是以法人财产为基础、以三权分离为特征、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委托代理制度,从电信企业来说,涉及企业法人的界定、法人财产的操作、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政企职能的区分、上下权限的划分、业务收入的摊分、主业副业的分流、三项制度的改革、企业领导制度的规范化等一系列问题,而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好投资主体多元化,也即企业所有制改革。所有制不改变,政企能真正分开吗?两权能真正分离吗?党政能真正分工吗?所谓“新三会”、“老三会”的矛盾能解决吗?党的十五大解除了姓公姓私的思想桎梏,为所有制改革扫除了障碍。但是,电信所有制的改革毕竟是存在着风险的,而我们又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比如,按照国际通例,在对外开放前应先对内开放,电信企业既然允许同外商合资,又为何迟迟未让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盟?既然可以在境外上市,为何又迟迟不在境内上市?对内对外同时开放后,又如何保证国家的控制权?因为电信毕竟不同于一般企业,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机密的要害部门。

这些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再如,今后企业中党的领导究竟如何体现,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在序言中强调了加强企业中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条款中只字未提,直到现在没有看到官方的正式提法。现在有些企业实行书记兼任董事长或监事长,或书记兼总经理,或由书记、总经理两个人交叉兼职等等,也只是解决党委领导干部的安排,并没有解决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这些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可能不突出,但在改组成为合资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后就突出起来。总之,电信企业要加紧做好准备,抓住电信重组的契机,跨出所有制改革这个大门槛,这已成为当务之急。人才的争夺将空前尖锐

正当“海归派”在国内大行其道的时候,国外电信运营商却在伸展触角,盯住“本土派”,搜罗所需人才。外商进入中国经营电信,带来的是资金和技术,所需人才主要依靠在国内搜罗。“入世”后的人才争夺战必然异常尖锐,成为国内企业最感头疼的问题。应当承认,国外公司几年来在中国推行的本土化策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挖走了国内许多优秀人才甚至尖端人才。办法也很简单,无非是高工资包括年薪、奖金、期权期股、职务津贴等等,比国内企业高上几倍至几十倍,允诺优越的培训和升迁机会;还有各种福利待遇。近年来他们更着重于参照各人专长,允诺安排较原岗位更高的职务以激励事业心和成就感。人才争夺的结果,一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电信企业人员流向民营企业的可能性不大,但流向外资企业的可能性就很大。二是人力资源成本提高。除了企业合资后员工薪酬提高外,不合资的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也不得不相应提高薪酬待遇,从而增加了经营管理的压力。三是竞争力受影响,被挖走的人才多数担负技术或管理责任,有的还是关键性人物,如被竞争对手挖走,势必对企业竞争产生负面影响。电信的普遍服务面临威胁

“入世”后最蒙受不利影响的电信领域,并不是如有些人所估计的,在外商争相投资的国际电信、移动电话和增值业务,在率先开放的17个城市和东部富庶地区,而恰恰在外商不愿投资的农村电话,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偏僻地区和农村地区。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特征特别明显的国家,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支持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通信建设,在统计规划和全国财务调度下,实行“城市支持农话、沿海支持内地”的方针,通过全国通信部门的共同努力,使这些地区的通信建设有很大的发展。“入世”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电信业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外商一般不愿前往投资,全国各地区通信投入的水平将会严重失衡。二是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中国电信,在连续下调资费以及划出移动通信、IP分流长途业务等情况下,已逐渐减弱其继续支撑普遍服务的能力。三是政企分开后,政府已不能任意使用行政权力调拨企业资金来支持通信建设。这样,有可能使这些地区的通信发展受阻,使城乡、地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影响电信普遍服务目标的实现。

确保电信的普遍服务,是每一个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为了在新形势下确保电信普遍服务目标的实现,当前迫切需要的事情是,第一,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设立普遍服务基金。各国政府过去通行的补偿方式是对承担普遍服务的主导电信企业授予各种特权,如免除捐税、特许专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等,这些在“入世”后不再适用,目前全国较普遍地采用设立普遍服务基金的方式,即由全体经营电信的运营商共同合理承担,政府指定机构分配使用基金,由指定的主导电信企业组织实施。具体补偿方式,有成本补偿、收入补偿、价格补偿等,据悉,信息产业部正在组织研究具体方案。这里想补充一个意见,就是普遍服务的补偿对象,应该是广大的低收入群体,也就是通过对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主导电信企业的补偿措施,给予低收入群体以具体帮助,使他们能够与所有人一样享受基本电信服务的权利。因此不宜用笼统的地域来区分。西部地区总的国民收入低,但它也有大城市,也有富人(中国首富就出在四川);东部地区的国民收入高,但也有贫困的地区,发达的大城市中也有穷人,包括下岗、失业、退休和流动民工等。在制订方案时,建议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第二,积极引导外商参与投资开发中西部和农村不发达地区的电信建设,一方面可对外商投资开发实行优惠政策,另方面可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在与外商谈判中实行“肥瘦搭配”,把中西部的项目予以合并考虑。第三,在企业经营上要区分普遍服务市场和商业服务市场。普遍服务市场,要奉行普遍接入、用户平等、资费的可承受性和质量的规定性等原则,不以赢利为目的;商业服务市场则应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为国家和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不同的市场,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才能防止顾此失彼。

WTO基础电信协定的谈判中,对于普遍服务的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WTO同意各国根据本国情况自行规定政策,但要求对电信企业普遍服务的负担合理,做到透明和非歧视。需要提出的是,国内有些人士对于电信企业承担普遍义务不以为然,认为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是政府转嫁的额外负担,对普遍服务采取消极态度。须知,任何一个国家的电信企业,都把实现普遍服务目标列为首要任务,何况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来不存在姓社姓资,我们冠以“社会主义”的名称,无非是强调在市场经济中,要更多地强调公正与平等更好地照顾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以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对于电信普遍服务的任何漠视,都是对电信企业性质的曲解和对社会主义目标的背离。网络和信息安全受到严峻考验

“入世”后政府部门对电信业最担心的可能莫过于网络与信息的安全。我国政法部门一直不赞成电信业过早对外开放,就是考虑到开放后有可能危及国家的安全机密。深圳特区开发之初,在与外商合资经营电信的时间中,就为此走了一段弯路。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并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所有领域。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要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可以想象,在外商参与电信经营以后,网上的斗争更为尖锐复杂、激烈。

这里讲的安全问题,包括互相依存和密切联系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对于电信部门来说,主要职责在于管好网络安全,要从技术上、管理上、法律上切实采取措施,堵住安全漏洞。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构建信息关防平台,堵塞和过滤有害信息,重视网上斗争,确保信息安全。腐败因素的滋长将构成全面失控的危险

在对外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为贪官污吏和奸商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腐败现象可能使对外开放的努力成果全部葬送。为此,中外历史上有着不少惨痛的教训。一百年前我们的洋务运动,招引外股之所以最终失败,并不是由于当局决策不当,也不是缺少法令规章而是由于这些决策和法规到了下面就层层走样,一些地方官吏和国有企业领导人与外商相互勾结,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谋取私利。手法多种多样。如明明规定合资企业必须“权操自我”,外资上限不超过三分之一的,一些官办企业却采取向上隐瞒手法,让外资股甚至由外商独资,一些地方政府不但成了各种违纪事件的保护伞,而且直接参加了分肥勾当,甚至充当了外商代言人;清廷则遇事“通融”办理,法同虚设。最后,这批贪官,奸商大发了“开放”的横财,而把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拱手送给了洋人。

中外历史告诉我们:不怕开放,只怕腐败。对于“入世”后的中国电信业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比如,我国承诺的分期开放和外资约束条件,能够保证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吗?只要在某个地区对外某个外商实行了超越承诺的条件,那么所有地区和所有外商,都可以援引WTO关于优惠共享的原则,无条件地一概照此实行。我国政府15年艰苦谈判取得的成果,可能在15分钟内毁于一旦。不少人士反映,中国电信市场中有许多现象叫人看不懂,看不懂的后面难道就不存在着黑洞的可能吗?

我们常把外商市场称作“狼来了”,激励大家要学会“与狼共舞”的本领。其实,主要的危险并不来自狼,而是来自内贼。官商合谋,内外勾结,挟洋自重,卖国求荣,将是“入世”后腐败现象的新特征。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要以我国的法律和对外开放承诺为准绳,严密审视开放后的电信市场,谁擅自违反法律或承诺底线,不论冠以何种堂皇的借口,谁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就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

总之,“入世”对中国电信业带来新的契机,但也不能忽视风险。要防范市场风险,更要防范制度风险。防范的关键,一是遵守规则,防止腐败;二是政策上不出现大的失误。“入世”是中国电信对外开放的延续,也是新的起点,只要我们政策正确,应对得当,审视度势,趋利避害,一定有使中国电信业在“入世”后出现新的繁荣,对此我们抱有充分的信心。

篇2: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行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自80年代以来,电信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14621.9亿元,年均增长8.8%;电信业务总量提升至30954.9亿元,年均增长22.0%。

但是电信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体制不够健全,一直都问题重重。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垄断没有被打破,行业服务水平堪忧。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活跃着的有五大电信服务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大服务商之间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最大的股东依然是国有资本,真正的良性竞争没有出现。仅仅由原来的单一寡头垄断,转变为现在的多个寡头垄断。这一现状导致了电信资费居高不下,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

近几年来,短信乱收费、运营商单方面修改价格约定、代理商违规经营、电信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不提供话费详单、电话卡余额作废和不能使用等问题日趋严重,这引起了消费者的很多不满。

长此下去,电信企业的信誉度必然会缺失,导致消费者不敢尝试新业务,增加企业新业务市场的开发难度,加大开发成本。

创新营销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信业务发展不够成熟,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市场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因此,中国的电信业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这利好的市场形势下,电信企业应当实施积极有效的营销战略,扩大业务规模,在促使我国通信产业走向成熟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一、产品创新

对企业来说,产品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最重要的可控因素。对电信企业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特色通信产品和提供特色服务。

一方面,电信企业应继续加强传统产品和业务的发展,拓宽市场范围和层次。以客户为中心,着力开发中、低收入群体的客户群市场,满足不同消费层对电信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为了顺应通信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中国电信应立足于技术和产品和创新与开发,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市场提供信息技术设备、信息服务、商务交易平台、全球性多媒体移动卫星通信技术、移方式数字通信网络等。

二、服务创新

电信业在追求规模扩大的同时,要想在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就必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与用户的通信服务关系。

目前,我国消费者对于电信资费颇有异议,对电信企业的服务普遍感到不满。这是各大电信企业必须要努力改变的现状。

有关资费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弹性价格在话务量营销中的积极作用,对于经常使用电信业务的用户,要相据使用频率和用量,采用不同于标准资费和资费方案,以鼓励用户多打、多用。

有关服务的问题,电信企业应严格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健全企业内部服务规章制度,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最终以服务创新赢得市场。

三、宣传和公共关系创新

电信企业除了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高技术设备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宣传和公共关系在营销中的创新作用,宣传和树立中国电信企业的新品牌。

一方面,电信业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新业务介绍,向消费者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并进行品牌和形象宣传,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社会上消费者及新闻媒体对电信颇为关注的敏感问题,电信企业应面对现实,采取积极适当的途径与用户进行沟通,争取公众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希望工程、募捐救助等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上树立起电信企业的良好形象,以便形成对电信业有利的舆论气氛。

结束语

篇3: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1.1 IPTV传输服务业务的定位

IPTV传输服务业务利用互联网虚拟专网, 通过IPTV传输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具备极强交互性的视听业务体验, 它不仅是国际上一致认可的未来电视业务发展方向, 也是最能体现我国“三网融合”特征的关键业务。IPTV传输服务业务的快速推广不仅是我国广播及通信行业在“三网融合”政策下积极发展的标志, 也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视听娱乐和互动沟通的需求, 更是推动文化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我国信息化步伐的关键性业务。

IPTV传输服务为用户提供看电视的新选择;IPTV传输服务能够较好地满足家庭用户对视听娱乐和互动沟通的需求, 为用户提供差异化内容与应用服务, 在IPTV传输服务上可开发灵活实用的行业应用和信息服务, 有利于推动创新服务业态, 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比如家庭宽带的多媒体应用业务, 包括互联网视频业务和手机视频业务两类。其中, 互联网视频业务包括IPTV传输服务业务与互联网视频业务, 分别针对TV屏和PC屏。TV屏、PC屏和手机屏业务均包括基础产品和增值产品。三屏互动业务是三屏业务的融合和互动, 是家庭宽带多媒体应用业务中最具特色的业务。

1.2 IPTV传输服务业务发展策略

根据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 电信企业需将结合宽带提速, 全力发展IPTV用户规模, 形成光速宽带下的国家级重点三网融合核心应用。IPTV传输服务业务将通过提供更清晰、更智能化的视讯服务, 在未来客户市场形成差异化服务, 并以现有套餐结构为基础, 融合到高带宽产品体系中, 形成分梯次的高带宽产品套餐。

IPTV传输服务的业务发展将配合电信企业光进铜退战略, 充分发挥电信企业的网络带宽优势, 通过高码率、高清技术不断提升业务体验, 提供高带宽下的高清视频服务。同时基于电视屏做精视频节目, 提供用户喜闻乐见的基础视听类及视听增值类内容和精品化的非视听增值类内容, 如游戏、购物、卡拉OK等, 并结合终端能力, 开发互动增值应用, 提供在网用户ARPU值。

1.3 IPTV传输服务网络技术基础

1.3.1 接入网基础

电信企业需根据国务院要求, 在2013-2015年全面推进城市光网建设, 实现城区带宽100兆全覆盖。在大幅提升网络带宽的同时, 有效利用资源, 保证业务质量, 不断优化组播部署和QOS部署, 以实现对IPTV传输服务业务的安全、合理、高效传输, 确保服务水平。

1.3.2 城域网建设基础

电信企业需启动城域网二平面建设, 新建二平面核心, 设立物理独立的网络域。新建多台业务路由器作为二平面业务控制层设备。保证二平面所承载业务的可控制、可规划、可预测。

根据国务院发展战略, 在2013-2015年全面推进承载网、业务内容分发平台的新技术应用, 积极推进IPOE的SESSION级部署, 对IPTV传输服务用户可以做到精确管理、提供更精细的增值服务及应用。

1.3.3 业务平台的建设

业务平台需能支撑IPTV传输服务用户的服务能力。开发三屏合一业务, 使用户通过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以及其它具备网络接入的显示屏共享便捷的融合业务。

1.4 IPTV传输服务业务平台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对接的基础

IPTV传输服务业务平台功能包括:视频流媒体服务、EPG传输分发服务、内容存储分发与计费、用户认证与业务鉴权、终端管理、业务统计、用户管理与客户服务等。目前已经开展了便民资讯、互动游戏、卡拉OK、电视银行等增值服务。

根据IPTV传输服务业务特点, 电信企业可提供IPTV业务系统运营平台及基础网络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包括宽带接入网、承载网、内容分发系统和计费结算系统等、负责基于IPTV服务系统平台上增值业务的业务规划、资源整合、与市场推动, 用户开户安装、日常维护、技术支持服务。内容集成播控方则通过内容集成播控平台, 负责IPTV业务系统运营平台上的所有视听节目内容的组织、转播、监看、播控, 并对该部分所有视听节目内容的安全负责。双方协商进行各类EPG界面的设计、管理、发布。

内容分发:各省级IPTV集成播控平台应与电信企业侧IPTV传输服务业务运营平台省级核心进行对接, 并由电信企业侧省级内容分发系统负责省内分发。

业务推广受理、计费及客服: (1) 双方合作共同推广IPTV业务。 (2) 通过运用现有电信企业成熟的BOSS和CRM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保证。 (3) 业务受理和客服相统一, 及时、快速、有效的解决客服问题, 方便用户的业务使用。内容集成播控方作为IPTV视频内容的提供方及EPG制作方, 在IPTV面向用户的客户服务过程中, 应积极配合电信方面进行客户服务的处理。 (4) 由电信企业负责统一计费、出账结算, 满足用户的一站式服务体验。电信企业采取非实时的话单与内集成播控方进行对账及账务结算。

业务服务:在三网融合试点期间, 建议沿用原有业务服务模式, 由电信企业负责IPTV传输服务业务的运营服务, 以保证面向用户的形象统一,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服务内容:业务管理、用户信息管理、业务认证、终端管理等。

1.5 提供IPTV传输服务所需电信网承载层的技术基础

1.5.1 全网部署组播

需在IP城域网三层网络部署PIM-SM/SSM+MSDP组播路由协议;宽带接入网二层支持IGMP Snooping/Proxy, 由业务控制网关终结IGMP处理, 基于端口下发组播;接入设备 (DSLAM/OLT/MDU等) 采用组播VLAN, 降低组播对带宽的占用, 可控组播实现IPTV业务的可运营可管理;IP骨干/城域网核心层和业务层可选部署组播VPN, 节省带宽, 解决组播地址重叠问题

1.5.2 用存储换带宽

存储成本下降的速度远远快于带宽成本下降速度, 单播流量主要有两种:快速频道切换的流量和点播流量, 视频热点符合2/8原则。随着IPTV用户的数量的不大增加, 以及单播等业务的开展, 可以按需把Cache推倒更加靠近用户的边缘, 用户的体验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 承载更加高效。部署i VSE卡, 解决快速频道切换及网络抖动或者丢包现象。

1.5.3 Qos保障

加强Qo S, MPLS等网络能力的部署, 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Qo S (Quality of Service) , 又称服务质量, 是指为使用户在吞吐量、延迟抖动、延迟, 丢包率等方面获得预期服务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的集合。更简单地说:Qo S就是针对各种不同需求, 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的网络服务。Qo S的实现模型主要有集成服务模型 (Integrated Service) 和差别服务模型 (Differentiated Service) 。集成服务模型是端到端的基于流的Qo S技术, 它通过信令向网络申请特定的Qo S服务, 网络在流量参数描述的范围内, 预留资源以承诺满足该请求。差别服务模型是一种基于类的Qo S技术, 它在网络边界将数据流按Qo S要求进行简单分类, 并根据业务的不同服务等级约定, 有差别地进行流量控制和转发来解决拥塞问题。目前主流是采用差别服务模型, 在IP城域网中针对网络电视等视频类的业务提供高Qo S的保障。

2 安全保障策略

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IPTV传输服务网络安全运行, 包括技术安全和运行安全等。对于自建的平台和网络实现事先预警、事中可控、事后可溯源, 具备全网的监测、预警、跟踪和处置等综合技术能力。可从网络安全认证、保证设备安全和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等角度着手, 全面保证手机电视分发和公共互联网音视频服务的网络安全, 落实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与措施。

2.1 网络设备安全认证

(1) 通过用户名、账户以及用户接入设备线路在DSLAM/PON中插入Option82‘线路信息规程’, 为接入认证提供物理网络通路的定位信息。

(2) 利用终端MAC地址或Option60信息等‘终端固有网络物理属性’进行身份识别、鉴权, MAC地址共48位, 最大可为280万亿个终端不重复排序, 可称之为:‘IP指纹’;Option60采用加密方式携带用户帐号和密码。

以上两种绑定的方式任一种对用户唯一性进行标识, 即IPOE用户认证方式。使用日志记录用户接入的线路、端口、分配的IP地址、在线时间等信息, 确保用户行为可溯源。电信侧的业务平台对用户帐号认证方案基于成熟的宽带接入认证技术, 由电信侧互联网集中认证系统负责接入帐号认证。业务认证方案依照行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认证模式, 由业务管理平台负责。

2.2 城域网内的设备安全

设备安全主要包含设备被攻击、受大业务量冲击、灾难影响等几方面。

2.2.1 设备隔离

在节目源与IP城域网接口处部署大容量防火墙设备, 通过防火墙把IP城域网与节目源进行网络隔离, 避免城域网中不安全因素的扩散。灵活的网络隔离特性是防火墙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 只有合理的划分了网络区域, 安全策略也可以更有效的实施。区域隔离同时要针对隧道、VPN、VLAN等各种虚拟接口的实施以及和各种VPN、VLAN等业务的配合实施。使网关设备具有入侵检测的功能, 对可疑的连接、非法访问进行监控, 对未经防火墙的登录和频繁试验密码的行为进行告警。

2.2.2 设备业务量控制

网络设备容量向着大容量、集中设置的方向发展, 设备具备经受大业务量冲击的能力。部署MPLS TE, 通过MPLS TE, 可以精确地控制流量流经的路径, 从而可以避开拥塞的节点, 解决那种一部分路径过载, 另一部路径空闲的问题, 使现有的带宽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同时, MPLS TE在建立LSP隧道的过程中, 可以预留资源, 保证服务质量;为了保证服务的连续性, MPLS TE还引入路径备份和快速重路由的机制, 可以在链路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切换。对于节假日、重大活动等业务量的高峰时刻, 设备能根据自身的业务承受力控制业务的接入量,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2.3 设备网络容灾

Multi-Play要求IP承载网高可靠性, 对BRAS等重要网络设备部署1+1热备份, 当发生各种灾害而导致系统瘫痪时, 依靠设备的容灾备份能力, 启动备份设备继续提供服务。用户数据可以实时的同步在主备两台BRAS上, 用户可以实现主备倒换无感知。利用Link BFD技术快速检测BRAS下到直连交换机的链路状态, 配置Peer BFD检测对端的连通性, BRAS-1和汇聚交换机之间链路出现故障时, BRAS-1通过这BFD状态, 可判定是下行链路故障, BRAS-1会由主用状态降为备用状态, BRAS-2监测到BFD, 则认为主设备MSCG-1出现故障, MSCG-2由备用状态升为主用状态, 热备技术可实时备份用户的认证信息, 计费信息, 接入位置信息, 及Qos信息等, 可实现真正用户无感知。

2.2.4 应急措施

全网部署SIG流量监控设备, 建立面向全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流量分析系统, 通过深度报文检测DPI (Deep Packet Inspection) 及深度流检测DFI (Deep Flow Inspection) 实现对所有已知的或未知的网络攻击和病毒进行准确捕捉。针对各种异常流量攻击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和预警, 并通过统一的网络攻击防御平台对各种网络攻击进行及时的过滤、拦截, 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保障正常业务的流量, 阻断攻击流量, 从而大幅度提升安全预警、防护能力。

2.3 严格执行各项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2.3.1 安全管理职责

制定安全管理的机构职责、人员职责、系统管理职责等;制定网络主机系统升级和补丁程序的处理流程, 以及对主机系统和网络安全进行报告和诊断的制度。

2.3.2 网络设备安全管理

制定相应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如网络设备口令和用户帐号管理制度、网络设备日志管理制度, 并对网络设备安全扫描的周期和时间进行了规定。

2.3.3 数据安全管理

需要保护的数据包括系统数据、客户数据、计费数据、与生产相关的其他数据。对重要数据采取备份机制, 制定重要数据的备份策略, 对备份介质制定了管理制度, 对容灾数据的恢复制定详细计划。

2.3.4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

这里的计算机病毒除了包含普通意义上的计算机病毒外, 还包括计算机蠕虫、木马程序以及其他恶意代码。为了防治计算机病毒, 购置正版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 组织实施计算机病毒防治教育和培训, 制定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的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1]纪越峰.现代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4.

[2]韦乐平.三网融合的思考.电信科学, 2010.

篇4: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根本保障,评价产业安全可以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入手。在此,本文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对我国电信服务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波特认为,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要素有4项,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再加上机遇以及政府两个要素,构成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参照波特“钻石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择生产要素状况、国内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结构、政府监管机制四个方面对我国电信服务产业的安全现状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状况

(一)自主技术水平低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电信产业采取高起点、新技术的引进措施,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自主研制开发相结合,缩短了与世界的技术差距。特别是在2000年5月,大唐集团代表中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方案被国际电联确认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之一,是中国百年电信史上零的突破。然而,由于我国的电信产业长期落后于国际社会。电信技术的进步基本仍处于追赶世界潮流的境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信产业的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主技术创新的水平依然低下,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电信网络技术方面,由于大部分技术、软件都是引进国外。致使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大大降低。缺乏自主技术的支撑。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二)人力资源隐患重重。随着电信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是否拥有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成为电信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电信服务产业依然存在着冗员包袱沉重,缺乏高素质经济管理、营销和技术人才。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用人制度僵化,严重流失人才等问题。而且,随着入世后的不断开放和国外电信运营商的进入,外国电信企业必然实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与我国电信企业抢夺优秀人才。面对着如何提高现有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如何留住现有人才、吸引新的优秀人才的多重挑战,我国电信服务产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国内市场需求

(一)市场需求存在地区性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电信需求最显著特征就是地区差异性。西部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不及东部地区的50%,中部地区的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与东部地区也有较大差距。发达地区的通话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数字需求快速增长,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欠发达地区,大量中低档需求得不到满足,降价的市场要求强烈。

(二)服务质量引起消费者不满。电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几年对电信服务的投诉在全国各种投诉中仍居高不下,电信服务投诉总量依然呈上升趋势,其中服务质量和资费争议投诉增加迅速。

三、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电信业经过拆分重组,形成了六大企业集团并存的竞争格局。从表面上看,多家运营商竞争的局面已初步形成,然而恶性竞争的市场行为表明,有效的竞争秩序远未形成。

我国电信服务产业的竞争格局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拆分而成,各电信运营商也都是政府扶植的企业,并非真正通过竞争所形成,企业奠定的竞争基础并不牢固,不具备擅于竞争的能力。加上企业间缺乏合作竞争的心态,缺乏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刺激因素和良好的竞争环境,导致我国电信市场离有效竞争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虎视眈眈的国外运营商。如果我国电信企业还深陷互相打击的恶性竞争不可自拔,将难以具备雄厚的实力与国外运营商抗衡。这可能成为威胁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最实质的问题。

四、政府监管机制

电信服务产业属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干预行为明显。制定的政策法规对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政府在法律制定、监管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保障电信服务产业的安全:

(一)《电信法》迟未出台。没有一套完整、成文的法律法规对市场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导致市场竞争行为无章可循,加剧恶性竞争。特别是对外开放后,外资进入中国电信市场,更会对我国电信监管法规体制提出新的挑战。

(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由于我国信息产业部具有市场监管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加之中国的电信监管人员和企业人员都是从过去的邮电部系统分离出来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失去电信市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目前监管的主要问题是权威性不够。事后补救多,预防措施少,更多的是恶性事件发生后的监管,缺少前期控制。“政监合一”的管理体制对政策目标执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保障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一、实现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微观对策

(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防止人力资源危机

为防止人力资源危机,保证电信服务产业的快速安全地发展。应尽快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如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从战略上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和使用。避免出现人才断流,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加强对现有员工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才;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知人善用,以人为本,为人才规划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从根本上避免人才流失。防止人力资源危机,杜绝人才流失,既有利于保证电信企业的商业机密,又有利于企业人才的经验积累,从而有助于电信服务企业稳定快速安全地发展。

(二)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自主技术创新

在现有的国际技术标准中寻求中国的位置将是未来我国电信服务产业技术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自主技术创新将是电信服务产业应对全球经济的战略对策。因此,在我国鼓励自主创新,加大科研投入,保护知识产权的引导下,企业作为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应以满足市场需求、增强网络功能、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网络效率为目标,在继续进行技术引进和交流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技术研究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等方式,建立由创新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支撑机制和运行机制有机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出符合世界技术水平和我国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惟有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才能够提升电信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威胁,实现电信服务产业的安全。

(三)活跃的业务和服务创新能力,适应市场多样需求

对于业务和服务创新而言,市场需求是基础和前提,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即把满足电信客户全面、独特的需求作为电信业务和服务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电信业务应面对传统话音与现代数字市场,同时展开低

端普及与高端推进,提供日益丰富、多元化的通信产品。注重实行客户关系管理(CRM),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电信客户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准确发现客户的需求,及时推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业务,并不断提升与完善企业的服务内容、意识、方式和质量,凭借高满意度的服务来维持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保证客户的忠诚度。面对开放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我国电信服务产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积累多年的广泛客户资源。不断进行业务和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国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赢得客户忠诚,才能避免在国外电信运营商进入后出现消费者一面倒的现象而危害本国电信服务产业的正常发展,保护电信服务产业的安全。

二、实现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宏观对策

(一)法律法规先行,保障产业安全

良好的法律框架是电信服务产业有序发展的前提。政府管制的基础和依据是法律制度,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管理部门执法和电信企业经营依据,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就没有真正的保障。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电信条例》等一系列有关法规。但远远不能适应入世后开放的电信市场局面。因此。加快电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以《电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电信管理和管制法规,为我国电信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确定法律基础和依据。电信法规的制定应以打破垄断、维护公平竞争为宗旨,以与国际接轨。满足当前电信改革与发展需要,兼顾国内各有关集团利益为目标,以达到既能为管理部门监管行为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又能有效规范电信企业经营行为的目的。只有具备一套完善、透明的电信法规,才能将电信服务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尽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障电信服务业产业安全。

(二)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实现市场有效竞争

篇5: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影响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1.科技发展因素

科技发展也是影响电子通信产业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电子通信产业的科技发展能力,主要表现在电子通信产业的关键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新产品的销售率等方面。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在起步阶段,相应的技术与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自从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电子通信新产品的销售额占市场总量的大概有30%,从此之后,我国电子通信产业显示出了非常强的产品研发能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电子通信产I平均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达到多项,其中包括了平板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接受器、巨型计算

机等诸多方面。我国消费群体非常多,对于电子通信产品具有非常大的需求,这也为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促进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电子通信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关键设备和零件,还要靠从国外进口,这就大大降低了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竞争力。

2.企业和市场因素

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在自身发展需求和政府的支持、倡导之下,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不断的优化、完善企业内部的结构和组织管理,使得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初具规模。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不断发展成为了大型企业,并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这些企业所在的区域也成为海内外投资商的热土,企业获得大量的投资之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便会相应的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国人口众多,对电子通信产品的需求非常大,消费能力也非常强,因此,国内的电子通讯市场非常大,这为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优势。同时,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也越来越高,因此购买力也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我国电子通信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产业链因素

企业链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电子产业链,也就是电子产业集群的通俗含义,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发展的比较晚,因此,我国电子通信产业链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最著名的产业链有环渤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等三个产业链是比较著名的。产业链的生产合作模式独特,在产业链之中,电子通信产业能够得到飞快的发展,现在我国电子通信产业链的生产水平也比较高,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但是我国的产业链生产水平缺乏自我创新能力。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链如果不提高自我创新水平,不提高电子通信产品的科技含量,那么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资源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同时,虽然我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出于保护环境的角度,某些稀少资源的开发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而我国电子通讯产业发展的时间非常短,各种技术水平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这也会增加我国电子通讯产业的成本。此外,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比较多,但是人才比例却非常少,人才资源比较缺乏,这也会影响我国电子通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高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竞争力的措施

1.政府方面的有效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营销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行业发展的秩序,避免被垄断者扰乱市场秩序。法律的保障能够使我国电子通信产业有序稳定的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制度,在执行时也应该严格的贯彻相应的制度,了解并购涉及的范围,加强对影响国家安全的支柱产业的管理和控制,限制外资企业有关国家安全的范围并加大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大规模企业的控制。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应该既有利于吸收外资,也应该有效地阻止外来的垄断。政府应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也应该了解国际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公约,合理地维护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知识产权。

政府还应该着力改善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环境,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高新科技区的发展,吸引高技术人才,降低电子通讯产业的重建,支持电子通信产业研发更多的新产品,以促进电子通信行业的持续发展。对于港澳台地区可以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大力的引进国外的资金,进行产业的升级调整,促进产品的创新研发,扩大产业集中地带。

2.产业层面的有效应对措施

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起步的比较晚,现有的发展水平也不够高,许多电子通信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生产产品的类型比较单一,并且人员不足,科研水平有限,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应该向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集群化的方式发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扩大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规模,实现资源共享。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能够发挥不同企业的各自优势,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资源,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使各个企业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吸取各自的经验,形成密集的产业集群中心,结合各个企业的优势并联系实际情况,促进我国通信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还应该建立产业创新研发体系,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来我国市场进行投资,我国政府制定的众多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科研能力不足,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以提高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3.企业层面的有效应对措施

我国的电子通信企业若想提高竞争力,应该大力的发展科研,提高企业的科研力量,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虽然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近些年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发展的比较晚,缺乏大量的科研人员,自身的创新研发能力不够强,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也不够充足。因此,我国通信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应该增加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培训大量的高科技人员,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我国的电子通信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应该创建自己的品牌,打开自身品牌的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信誉。

三、结束语

我国的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改善电子通信产业的环境,保护并支持电子通信产业的发展。电子通信产业应该向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产业创新研发体系,企业自身应该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了,研制自身的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信誉和形象,全方面地提高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保红,陈荣邦,吕廷杰.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标准化研究:以移动通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11).

[2]吕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辽宁大学,.

[3]杨洵.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研究―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06).

篇6: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竞争国内化成为必然趋势,国内各产业、各部门都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电信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信息安全的重要部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为进一步推进电信体制改革,全面适应WTO《基础电信协议》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维护正常的电信市场秩序,确保民族通信运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认为,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电信立法进程须加快

电信改革需要《电信法》

纵观世界各国电信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各国都是从电信立法入手,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规范的变革,让改革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美国、英国、日本及欧盟成员国概莫能外,他们的电信改革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我国目前的电信体制改革没有专门的基本法可以遵循,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决策。政府部门试图在体制改革完成以后,通过立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这种做法虽然有着决策迅速,易于在短时间内推广的特点,但是由于没有公认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的目标,既不能保证尊重法律权威,也不能确保遵循市场规律,使得改革中的电信企业和其他电信运营商感到茫然。

将改革程序、举措和目标法律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多方面人员参与、各方面利益平衡的过程,涉及整个电信行业兴衰的改革。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难免因为某些局部利益使得整个改革出现偏差。年,中国电信首次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收入急剧下降、增速显著放缓的情况。虽然固定电话放号数量再创新高,累计新增电话用户350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9亿户,但中国电信的收入增长不明显,收入增幅显著下降,仅为5%,较上年下跌13个百分点,不仅大大低于中国移动20%、中国联通58%和整个通信行业14.7%的增幅,而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7.9%的增幅。这是中国电信从1984年以来首次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各行各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迎接WTO挑战的时候,这种局面亟待扭转。

电信竞争呼唤《电信法》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电信行业已经市场化了,竞争的电信市场已经形成。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各个主体、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都要遵守法律规范,一旦出现纠纷,一般也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从管理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手段是最强有力和最常用的手段,行政管理、政府干预逐步淡化成为辅助手段是必然趋势。从市场主体的角度看,法律法规则是各自利益的强有力保护手段。

目前正处在电信体制改革和转换的时期,电信法律法规的缺乏和管理力度不一造成了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例如IP电话卡市场的无序竞争,异地卡、折扣卡充斥市场;电信增值业务市场无证经营、多头管理现象共存;价格战与互联互通的限制战此起彼伏等等,不胜枚举。

根据我国政府对入世所作的承诺,中国电信市场将在6年时间里逐步走向全面开放,民族电信企业面临着对手更强、范围更广的新一轮竞争。如果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国内的电信市场,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电信合作及境外电信企业与中国电信企业在中国本地的竞争、合作与往来,直接影响国内电信业的有序发展。为处理好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关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制定一部兼顾各方面利益,保证竞争秩序的《电信法》。

法制建设需要《电信法》

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并由全国人大颁布一个基本部门法,例如《铁路法》、《公路法》、《电力法》等等。而2001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预计完成3500亿元,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0亿元,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电话用户达到3.24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5.3%。这样一个规模庞大、涉及千家万户的行业,又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的代表和推动器,却仅有一个层次较低的《电信管理条例》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与党和人民“依法治国”的要求就有相当的差距了。

WTO规则对电信立法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我国电信监管要符合《基础电信协议》及《第四议定书》、各成员方提交的承诺表、最惠国待遇豁免单和《关于电信管理准则的参考文件》的要求。其核心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无差别地向缔约方承诺部分或全部开放国内的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是《基础电信协议》中的四项根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要求,在入世以后,我国电信监管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发生新的变化。

9月底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和日前出台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反映了当代通信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考虑了国际接轨,但由于种种因素所限,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在促进“三网融合”、独立管制机构、普遍服务等方面都没有予以进一步明确,其法律效力和层次方面仍然需要上一个台阶。因此,应当加快制订以《电信法》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业管理和管制法规,充分体现出电信改革精神,既符合国际电信立法的潮流与趋势,又立足于本国国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促进电信市场与国际接轨,为电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法律保障。

规范管理和放松管制都需要《电信法》

在电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电信市场的管理必须规范。而一个完整全面的《电信法》则是规范管理的前提。美国《电信法》出台以后,打破了市场进入的界限,引发了国际电信管制宽松化的浪潮。WTO《基础电信协议》进一步推动了各国放松对电信的管制,其体现是政府从直接对企业行为的管制,转为导入竞争机制,调整市场结构。同样地,放松也必须建立在完备的法律基础之上。所以,尽快制定《电信法》就成了当务之急。

不对称管制亟待取消

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中国电信实行的不对称管制是方方面面的,从原来的拆分方案、资费结构和水平、管制内容到业务范围不一而足。

例如:通过几次剥离,中国电信原有的业务范围大大缩小了,寻呼、移动业务等都不能够再经营了;在与中国移动分营的时候,中国电信承担了巨大的人员和债务包袱,才成就了移动公司的优良人员和资产结构;固定电话的资费水平远远低于移动电话的资费水平;在降低因特网业务资费一项中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针对不同用户需要和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网络使用费(即上网费)标准,只要报各级主管部门备案即可。但是,由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有接入网的优势,其网络使用费则须报信息产业部批准。

一段时期内对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国电信实行不对称管制,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角度上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何种程度,市场竞争到何种程度,才会取消对中国电信的不对称管制呢?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的规定了。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实际不对称管制并不意味着不给灵活政策:如法国ART规定,如果一个企业的互联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25%,就要对其实行不对称管制,而目前中国电信的互联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5%。如德国规定,“对于那些市场占有率超过33%并具有市场操纵能力的公司,如果它滥用其市场势力”,将对其进行指控并责令改正(这就意味着即使一个公司市场份额超过33%,如果不滥用其市场势力,仍不会对其进行不对称管制)。又如波兰规定,对市场占有率超过40%的电信企业,政府管制部门将要求其上报其资费。但目前对中国电信实施的不对称管制,如资费问题等,就限制得很死,这对中国电信开展话务营销非常不利。所以,在对中国电信实行不对称管制时,应该给一些灵活的政策。

另外,实施不对称管制,应该尽可能按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限制低效率企业进入市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资源并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目前各大运营商在电信网络上的重复建设。

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时,不对称管制的现象也暴露无遗。对新兴运营商有利的互联互通条款立马得到细化、补充,而对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的`补偿却无声无息。

这样不对称管制的后果,使得中国电信今年的发展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农村信息化速度也相对放慢。

全业务经营是当务之急

在历经了从三个“倒一九”到不对称管制的政策巨大变迁之后,中国电信是在取消初装费、固定电话城市普及率基本饱和、通话资费水平低廉以及移动业务异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展的,面临的困难相当多。

受资费调整影响,现有主营业务获利空间变小,新的收入增长点难以形成,企业的收入增长趋缓。以武汉电信为例,资费调整以后的2001年3-5月国际长话业务量月均增加了11%,而收入却月均下降了4.5%。出租电路收入自2001年1月资费调整后迅速下降,1-9月月均下降15.3%。

在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当中,本地电话业务增量不增收,不可能短时期内脱离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而单独大幅度增长;长途业务收入受IP技术发展的影响,正急剧萎缩;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增长幅度虽然较大,但是基数太小,一直不能够成为收入的主体;新兴的宽带业务受用户承受能力、网络基础、设备投入、应用规模以及产业价值链尚未成形的限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电信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反观移动业务,其已经成为当今通信业发展的方向。由于移动通信具有随时随地通话、符合个性化发展方向的先天优势,网络窄带接入的无线化是电信网发展的战略趋势之一,移动电话业务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盈利能力也越来越强。而目前只有移动、联通两家公司在经营,已难以充分刺激整个市场开展多层面的竞争。因此,应该让更多运营商参与竞争,共同经营好移动通信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加入WTO后,《基础电信协议》成为我国管理电信业服务和经营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外国电信公司将与国内有资格的运营商合作,经营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高效益业务,从而必然分流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利润。

要维护正常的电信市场秩序,确保民族通信运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保证各通信运营商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各个运营商能够经营相同的业务,展开同质竞争。

上一篇: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2004年工作总结人大政协下一篇: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