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解读

2024-06-25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解读(共6篇)

篇1: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解读

五位一体是什么:

“五位一体”,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是什么: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意识是什么:

“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是什么: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篇2: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解读

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大局意识,主要指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核心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看齐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三、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四、五位一体

篇3:“四个全面”系统论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哲学

2014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时, 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2015年2月,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 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并阐述了“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四个全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彼此制约的顶层设计。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加以系统认识, 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内在逻辑与实践意义。

1“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

“两个以上事物或对象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统一体, 叫做系统;因相互关联而被包含在系统中的那些事物或现象, 叫做系统的组成部分, 简称组分”。[1]根据系统论的定义, 可以得出“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的结论。四个全面尽管所涉及的领域不同、范围不同和内容不同, 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结构, 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可以说它是成为四个全面中的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 可以说它是围绕目标实现而提供的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 可以说它是围绕目标实现而确定的法治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奋斗目标实现而采取的组织措施和提供的组织保证, 是目标实现的控制系统”。[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分别是组成这个大系统的独立系统;“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3]同时, 四个方面又各自是一个小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子系统, 全面深化改革又可分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子系统;全面依法治国又可分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子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又可分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还可以再分为更多的子子系统。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些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的竞争、协同、生灭演变中发展着。

2系统哲学与“四个全面”的关系

“四个全面”蕴含着丰富的系统哲学思想。具体说来,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四个全面”符合系统哲学中的层次转化规律。

系统哲学认为, 物质世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 而且是由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又是分层次的, 层次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物质世界就是以层次转化的形式运动或发展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分层次的, “这个战略布局, 既有战略目标, 也有战略举措,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 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 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可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层次, 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第二个层次, 是三大战略举措, 是为实现全面小康服务的, 每个战略举措都是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 都围绕着战略目标:“只有全面深化改革, 破除利益藩篱, 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 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 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 端正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 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5]也就是说,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方略,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其次, “四个全面”符合系统哲学中的整体优化规律。

系统哲学的整体优化律认为, 系统整体是系统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整体呈现出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系统性质, 每一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及系统与系统之间,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转换。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追求系统整体全面优化的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整体发展的社会, 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要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都会影响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内含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与依法治国的方略和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奋斗目标的实现和治国方略的推进,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让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小康、党的建设步上法治轨道;全面从严治党为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提供坚强保障。”[6]

最后, “四个全面”符合系统哲学中的差异协同规律。

“系统哲学认为, 系统物质世界是一个差异协同体。差异是系统内整体诸要素、诸层次、诸功能在结构核和在时空中的差别。差异是系统存在、自组织涌现、层次优化、协同发展的内在自组织非线性相关机制的渊源。系统的发展是系统内部要素差异协同的非线性相关的运动, 是系统结构功能差异耦合的结果”。[7]小康社会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社会, 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每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四个全面”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 各个系统中有着各自的着重点和侧重点。小康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党建等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因此, 要科学把握和统筹协调“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 不可偏离和偏废。

总之, 从系统哲学的角度来看,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无疑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科学真理, 我们要全面系统的认识“四个全面”, 贯彻落实每一个“全面”以及每个“全面”的具体内容, 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无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4.

[2]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J].党建, 2015 (2) :28.

[3]魏岳江.准确把握“四个全面”逻辑关系[J].前线, 2015 (4) .

[4]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 2015, 02-03.

[5]人民日报.2015年2月26日第1版.

[6]刘文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意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

篇4: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解读

关键词:四个全面;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71-02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一、“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

“四个全面“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时代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表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小康”这一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因此,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作为“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和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由此,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整个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的重大发展战略举措,是“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动力战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鲜明标签,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表明“法治中国”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趋势。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保障战略。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提到,“今天这个大会……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二、“四个全面”对安顺同步小康建设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是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支撑。

在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家统计局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77.1%的群众认为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但是,各种腐败问题、职务犯罪的情况依然存在。仅2013年,安顺检察机关就查处职务犯罪案件71件、81人,从罪名分布来看,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从涉及领域部门来看,涉及发改、住建、农业、电力、社保、安监、教育等。这一方面有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私欲贪梦、心态侥幸等主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完善等客观原因。因此,“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迫在眉睫。

“四个全面”是新常态下实现安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发赶超的有机保障。

(表1 2014年贵州各市(州)GDP及其增速情况表)

2015年,安顺一季度经济运行开了一个好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93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排全省第一,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三大主体指标增长都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平稳、总体向好。对此,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绝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表1反映了安顺市2014年以520.06亿元的经济总量排名垫底,在质量上、结构上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是巨大,但14.5%的增速却名列全省的前茅。这既反映了安顺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也体现了安顺与其他市(州)发展的巨大差距。因此,安顺更应该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支撑,加快实现安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三、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促进安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调研时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对此,安顺市应该紧紧围绕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保好、又好又快”,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用好新机遇,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承办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抓手,全力以赴打好“一二四”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依法治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nlc202309030532

1.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后发展地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同等重要,如何协调环境与发展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安顺的一项重点难点课题。对此,安顺应该以承办全省第十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抓手,深化重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特许经营权转让、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打造安顺旅游发展升级版。强力推进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强化节能减排,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材料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执行力度,落实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节能减排责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节能技改,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2.在“人”字上下功夫,促进人的发展。

一方面要落实习总书记在贵州重要的惠民讲话精神,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习总书记在遵义枫香镇考察时谈到:“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实际上,习总书记在贵州关于惠民的重要讲话具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要通过推进就业创业,发展社会事业,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着力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总之,要将民生同发展、维稳、扶贫、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全社会同步、全面小康。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习总书记清镇市的清镇职教城调研时谈到: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安顺目前有二本院校一所,高职院校一所,各县(区)也都设有相应的职业学校。整合安顺现有的大中专院校,调整办学模式既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级别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为增加就业,转移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提供强大的动力。

3.建设服务性党组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习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承担着上情下达、上情下传的重大任务。离开了基层,党组织就难以巩固,事业就没有了根基。因此,建设一个坚固的、服务型的基层党组织成为我们实现“同步小康、后发赶超”事业的必然要求。对此,一是要高度关注安顺乡(镇、办事处)、村基层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加强指导和管理,使各类基层组织按需设置、有人办事、按职履责、有章理事,既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又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二是要纠正基层工作中“错位”、“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使基层党组织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服务型党组织。

4.提升改革水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

首先,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营经济互相参股,力争实现民营经济高速发展,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其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再次,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习总书记在贵阳市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调研时强调:”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必须在信息化方面多动脑筋、多用实招。”

篇5: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解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意识: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五位一体:

篇6:“四个全面”解读之教案

一、“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背景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基于怎样的历史背景提出的,最重要的背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已经近在咫尺,党中央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得更好。通过深入总结了2002年以来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经历了几届中央领导集体持续的努力,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这个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大以后两年多的实践当中对这个问题的继续探索和思考,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相继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决定,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面总结了反“四风”、反腐败的最新经验而得出的需要全面从严治党,在这一系列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把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后来的十七大、十八大把它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几代领导集体共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加以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注释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

我们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在党的十八大之前,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重申了这“一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8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而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此后,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也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就把“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不久,2014年12月14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把“三个全面”首次扩展为“四个全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虽然都提出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全面从严治党”是总书记在这次江苏考察调研中首次提出来的,并且是同全 2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组合在一起,作为“四个全面”首次提出来的。

对“四个全面”的定位也有个发展过程。最初,这“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党的工作战略布局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工作布局正确,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这个问题有过三次权威表述。

第一次是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第二次是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不久,就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他还说:“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第三次是在2015年2月2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 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他还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它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注释2: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关系。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这里说的气候,指的便是从政环境。大气候是由小气候组成的,浑浊不堪的小气候多了,改善大气候便无从谈起;各地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小气候,当然有利于在全国营造出良好的大气候。

气候影响人,人也影响气候。良好从政生态的营造,离不开良好的大气候,也离不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干部的小气候。坚持从严治党,不仅要看中央怎么部署、全国怎么贯彻,还要看基层怎么落实、干部怎么行动。只有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搞好了,才能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反之,如果小气候恶劣,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形成连锁反应,导致整个政治生态的恶化。当前,改作风、守规矩、反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从严治党的大气候已经形成。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山西吕梁等地出现的“塌方式”腐败和“窝案式”腐败,折射出个别地方、部门的小气候问题仍旧严重、亟待整治。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一个地方或部门有良好的小气候,党员、干部才能把心思放到谋事业、促发展上。这样的小气候多了,才能推动大气候持续好转,党和政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注释3:反对“四风”

一、形式主义

问卷调查显示,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形式主义”排在第一位,达43.7%。

1、学风不正,学用脱节。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理论武装,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学了也是为应付场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用、学而不行。有的学用严重脱节,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还是老一套,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无心也无力在实践中认真运用,碰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

2、文山会海,空话套话。有的地方和单位文件、简报“满天飞”,没有实质内容,只注重形式和数量,成了华而不实的 “党八股”。

3、弄虚作假,4 欺上瞒下。有的虚报浮夸,不说实情、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 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

4、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有的下基、层习惯于“被调研”,走的路线、看的点、见的人、听的话都是事先安排的。有的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身下心不下、隔靴搔痒,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 “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

5、不切实际,不求实效。

二、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线调查干部作风问题,选择“官僚主义盛行”的排在第二位。

三、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的要害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问卷调查反映的突出问题中,“精神懈怠”、“信仰缺失”排在第三、四位,达34.2%和 32.5%。

1、思想空虚,精神颓废。

2、庸懒松散,不思进取。

3、迷恋特权,弄权贪腐。

4、计较待遇,追名逐利。

5、玩心太重,生活腐化。

四、奢靡之风

奢靡之风的要害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线调查干部作风问题,选择“贪图奢侈享受,经费居高不下”的居第一位。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小康的涵义

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1979年,邓小平首次用“小康之家”表达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三十多年来,不断顺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小康社会已如“那轮朝日”喷薄欲出,但是却到了步履维艰,攻坚克难的阶段。

几十年来,我们整个发展还真的是按照这样的“三步走”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的。邓小平同志原来设想的三步中,第一步是到1990年,总产值翻一番,解决温饱。这个目标我们实现了。第二步是到上世纪末,总产值也是翻一番,进入小康。这个目标又提前实现了。到1997年,就要进入新世纪了,前两步已经实现,后面就要走第三步了,为了把第三步即21世纪前50年再细化,十五大实际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小“三步走”战略。到2002年,十六大明确规定,21世纪前20年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很鼓舞人心,也很科学。到2010年,前10年的目标顺利实现了。

新世纪的第一步是前10年,第二步是第二个10年,第三步是后30年。前两步很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30年算什么?恐怕还不能说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应该还算小康社会,但它已经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还要一步一步地向现代化的目标逼近。现代化不是某一天突然就实现了。它是一个过程。作为小康社会,原来的标准比较低,后来的标准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殷实,于是,它也就越来越朝着现代化的目标逼近。到2050年左右,就基本实现现代化了。

到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人民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理想。“中国梦”,至少从现在来说,包含着三个依次递进的目标:第一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到建党100周年,即2050年左右,实现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具体的数字上来说,十八大前后,对一些重要的数据做过测算。在2010年开始的10年间,只要保持平均7%的速度就能够实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但因为十八大离2012年已经过去两年,前两年的发展速度还算比较高,所以,如果随后的发展速度保持在6.8%左右,就可以实现了。当时对2020年的发展目标也做了一个大体的界定,主要包含两个目标,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一个是人均收入再翻一番。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关键的指标。为了实现这两个指标,还规定了改革开放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是有信心、有条件实现的。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人群之全面,即“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二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领域之全面,也就是“六个更加”,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三是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之全面,即推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以利于缓解一系列重大矛盾;四是指我们党在新世纪之初要推动建设的三大文明协调发展之全面,即要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五是指人的发展之全面,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更加关注并努力满足中国十几亿人口特别是普通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四个体现”:

一是体现了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大局观,二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造福、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观,三是体现了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四是体现了我们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应该指出,由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充实和完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5条至关重要的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经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修改完善后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不仅由新世纪新阶段之初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之全面,扩展为包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之全面;而且,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拓展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之全面。

(二)全面深化改革

1.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

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逐步实现“三证合一”,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2.深化国企国资改革

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多渠道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健全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3.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

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等区域合作。

4.推进农业现代化

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支持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开展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试点。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突出加强水和路的建设,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全面完成西部边远山区溜索改桥任务。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今年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5.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

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6.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 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7.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

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提升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工资和保障标准等政策受益面广,各级政府一定要落实到位。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8.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

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地区各类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9.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10.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

1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做好地震、气象、测绘、地质等工作。

12.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什么要确定这个主题?我们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无论从重大现实意义看还是从深远历史意义看,它都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

从重大现实意义看,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是姊妹篇,二者的主题可以说是一个“破”和“立”的关系。因为,三中全会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表述的话就是“改革”,改革就是变更、革新,相对来说更多体现为“破”。四中全会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表述的话就是“法治”,而法治更多体现为“立”。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改革过程中有破也有立,法治建设进程中有立也有破。对“破”与“立”,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和对待。“破”是为了破除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是手段,其目的是“立”,即建立起运转良好的制度体系和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破”与“立”的有机统一,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从深远历史意义看,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于解决法治与人治的关系问题,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法治与人治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经过法治国家建设这个坎。从世界近现代史看,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与人治关系的。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决策的形式,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引导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深化各种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思维,基于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认识,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断,基于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落实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总抓手的新高度来把握,把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纳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范畴中来展开,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置放到维护国家治理权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格局中来落实,把建设法治体系、发挥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引领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发展、构建有序社会、保证长治久安的具体实践中来实现。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

依法治国的要义是,通过反腐治权、依法治官和监督制约公权力,通过尊重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人民民主。因此,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政治地位和主权权利,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对依法治国的新期待,不仅表现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享有管理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权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社会民主与社会权利,如自我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经济民主与经济权利,如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获得财产或企业股份、参加工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带薪休假、适当生活水准权、安全生产等。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权利、民主政治参与,更需要具体实在可参与、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权利;不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即的民主政治权利,更需要兑现实在实惠实用的人身财产权利、经济社会权利、环境生态食品安全权利等具体权益。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制度、体制和机制,已通过立法程序规定在国家法律体系中,表现为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因此,发展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构建完备科学的法律制度体系,实质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归根结底是要增强治理国家的权力(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强化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力、遵守力,提高国家制度体系的运行力、执行力。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社会分工、公平竞争和自由等价交换,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将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过分干预,依法保证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分散决策;必须保护财产权利与人身自由,保证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实现公平竞争;必须贯彻诚实信用原则,降低交易成本;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效解决争议,维护市场秩序。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法治体系,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过民主科学立法,实现初始环节资源配置的分配正义;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实现法律的执行正义和矫 14 正正义功能。司法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可以为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一种缓和机制。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秩序、尊严幸福等法治价值的崇高追求,是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工作法治化的实践过程,是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治理社会、配置资源、保障人权、驯化权力的良法善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不断深化法制改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推进依宪治国,切实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推进民主科学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建设独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推进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军,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努力推进地方法治建设,夯实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推进法治国际合作,完善国际法治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和保障。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

公平正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但却见仁见智,没有共识性的最大公约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不宜抽象地主张公平正义,而应当通过法律和法治来表达和实现可操作的公平正义: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功能,重构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评判体系,把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诉求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科学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义诉求转化为具体明确的法定权利或权益;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公众通过法治方式,依法维护和实现自己表现为法定权利或权益的公平正义。二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实体法,合理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和利益、科学配置各类权力与责任,实现实体内容上的分配正义。三要通过民主科学的程序法,制定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程序规则,从程序法上来配置资源、平衡利益、协调矛盾、缓解冲突、规范行为,实现程序规则上的公平正义。四要在发生矛盾纠纷等利益冲突问题时,通过包括司法程序在内的各种法治程序、法治机制来解决,实现法治的实体与程序公正,至少是法治程序的公正。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

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死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大障碍。应当更加重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放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切实从体制、机制和法治上遏制并解决权力腐败问题。腐败现象千变万化,腐败行为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公权力的腐败,因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所以各法治国家要依法分权和治权。公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公权力腐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是权力寻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权力的各类主体的腐败,而这些主体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所以各法治国家不仅要依法治权,而且要依法治官、从严治吏。在我国,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维下反腐治权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须治权,治权必靠法治。延伸阅读

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

——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改革,就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陈规,就是放开手脚打破条条框框。正因如此,“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当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为改革划定“法治边界”时,给世界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推动我们的事业滚滚向前。

循此回望,一条治国理政的主线,清晰可见。2012年12月,履新不到一个月,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013年3月,刚刚当选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人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两个场景,一种态度:尊重法律、厉行法治,是必须把握好的施政之要。基于30多年的法治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法治探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集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绘就全面依法治国新蓝图,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新的里程碑。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回答法治统一性的问题;“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既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也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执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的棋局中,才能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大刀阔斧,到党的建设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国比喻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成为关键一环;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成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领和规范,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审视,一个鲜明的感受是,无论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还是在中国现代化百年征途上,或是世界社会主义几百年演进中,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都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探索。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高度,将目标设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立足点是坚持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作为治国重器,全面依法治国书写的是法治史的新篇章,开启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在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如总书记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法者,治之端也。”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沿着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我们一定能在“四个全面”相互激荡的伟大进程中,绘就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四)全面从严治党 1.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充分认识从严治党是贯穿党的建设的一条红线。总书记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把从严治党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挑 战的高度警醒,对肩负历史使命的强烈担当,对自身建设战略部署的概括提升。从严治党必将在广度深度力度上得到新拓展,党的建设必将升华到新境界。

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总书记指出,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我们必须把从严治党摆在突出位置,上升为长期指导方针,有机融入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强调了八点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落实党委从严治党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刚柔并济、相得益彰,不断解放思想,探索从严治党规律;严明党的纪律,做到有纪可依、执纪必严,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营造一个良好政治生态,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和发挥人民监督作用,保持吏治的清明、对干部的正向激励和政治环境的风清气正。

纪检监察机关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讲话精神,要着重把握“四个关系”。一是把握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自觉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局下来思考、谋划和推进反腐败斗争,始终坚持“两手抓”不动摇。二是把握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关系,充分认识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建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引领依法治国的标杆,不断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能力。三是把握抓严与抓实的关系,坚持标准“严”和作风“实”有机统一,以遏制腐败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四是把握从严治党与从严自律的关系,牢固树立“不从严自律无以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

2.坚持“四个从严”

从严监督。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加强对各级党委、纪委履行“两个责任”的监督,牵住“牛鼻子”,增强监督实效。加强约谈工作,推行“一对一”约谈制度,推进信访函询、诫勉谈话的制度化、经常化。积极推进通过信访渠道和新兴媒体手段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完善作风问题暗访机制。强化巡视和派驻监督,巡视要继续坚持“四个着力”,坚持常规巡视和专项巡视相结合,在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发现问题能力上下功夫。派驻机构要进一步处理好“派”和“驻”的关系,履行好“派”的任务,加强对所“驻”部门的监督。

从严执纪。树立全面执纪观,不论贪污受贿还是作风问题,不论违反党纪还是违反政纪,不论乱作为还是不作为,都要一并查处。查处案件不设指标,有多少查多少,形成常态。严肃查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的问题,既解决腐败的存量,更要遏制增量,形成有利于遏制腐败的鲜明导向。坚持抓早抓小,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推进“以案治本”,运用发生的案件开展形势教育、警示教育和条规教育,推动堵塞漏洞,防止“光打不防、越打越忙”。

从严问责。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规定,进一步明确问责情形、问责内容、问责程序,运用好问责结果,形成问责的常态化。突出对履行“两个责任”的问责,推动各地各单位制定落实“两个责任”的实施意见,为追责问责提供依据。落实问责措施,层层传递压力,做到敢于碰硬。纪检监察机关要敢于担当,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切实解决问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从严自律。纪检监察干部只有严于律己,才能让党信任、让人民放心。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严防思想滑坡和“破窗效应”。要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构建定责、定岗、定流程、定风险、定措施“五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对信访线索处置权、案件检查权、定性量纪权、执法纠风权、干部任用权、资金资产支配权等“六种权力”的规范与监督。建立内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引进外部力量加强对纪检监察机关内部权力运行的监督。要严格正风肃纪,把监督执纪问责的措施贯穿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坚决防止“灯下黑”,以严明的纪律彰显党的卫士的政治本色。3.落实主体责任

抓工作,首要在明确负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部署。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正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牛鼻子”。

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党委负主体责任是党章规定的职责。有责任就要担当。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不抓谁抓?对各级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

作风在抓、腐败在查、风气在变„„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级党委决不能淡化责任、放松要求。当前,还有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委,或是“挂帅不出征”,只是每年开个会、讲个话;或是只重业务不抓党务、只看发展指标不抓惩治腐败;或是对主体责任不以为然,把党风廉政建设的事全推给纪委。事实证明,哪里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好,哪里的党风廉政建设就会出问题;哪里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哪里的反腐败工作就有新进展。

落实好主体责任,根本在担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发挥着清淤排阻、助力护航作用,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没有党风之清,凭什么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没有政风之廉,靠什么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当作各级党委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真正把担子担起来、把职责履行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才不是一句口号,反腐败斗争才有坚实的依靠,改革发展才有稳固的根基。

主体责任究竟该如何落实?简单表态、唱唱高调肯定不行。关键在狠抓作风建设,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让党员干部不敢、不能、不想腐败。关键在狠抓严明纪律,严防纪律松弛、克服组织涣散,执纪必严、违纪必究,不让纪律成为一纸空文。关键在狠抓惩治腐败,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特别要坚决查处那些顶风违纪、不知收敛、群众反映强烈的贪腐案件,形成有力震慑。

清代名吏余小霞曾在官署前贴上一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封建官吏尚有如此认识,共产党的干部更应恪尽职守、赤诚为民。各级党委负起自己的责任,以担当无愧于己、以行动取信于民,才能真正让党风好起来、政风清起来、民风正起来。延伸阅读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破除“例外”思想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4年11月,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这一次,则在“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提出8点要求。其中要求,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强调指出,党纪党规严于国家法律,要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破除“例外”思想,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规则面前没有“例外”。

政治立场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政治坚强始终是第一位的,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犯糊涂,都必须戴上“紧箍咒”,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要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摇摆,要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决不做“两面人”、“老好人”,决不说“两面话”、“风凉话”,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坚守底线、不碰红线,谁突破底线、越过红线,就要追究谁的政治责任。要切实加强思想建党,强化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不偏离方向。

制度执行必须不折不扣。制度管根本,更管长远。党内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而言,都必须无条件遵守。在着力抓好制度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的基础上,要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确保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对法律规范、纪律制度的敬畏之心,切实做到落实政策不走样、执行制度不打折。对于落实走样、执行打折或违规违纪的行为,要坚持原则、不和稀泥、严肃处理、严厉惩戒,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切实提高制度的刚性约束,发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作用。

作风建设必须驰而不息。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永恒课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例外”,必然要求作风建设没有终点、不得停顿、不能休息。应该说,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坚决反“四风”的深入推进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作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入了作风建设新常态,但越是这个时候,各种矛盾和问题越会接踵而至,越不能有松劲情绪、懈怠思想。党员干部作风是斗输赢、论高 低的风向标,不能淡然置之、等闲视之。我们必须牢记,办一百件好事积累的信誉可能因为干一件坏事而丧失殆尽,而干一件坏事造成的恶劣影响可能办一百件好事也难以挽回。各级干部要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对群众的尊重,切实避免长官意志和简单粗暴,要在群众工作上下细功夫、苦功夫、真功夫,一步一步“赚积分”,不断积小胜为大胜,驰而不息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扎扎实实把人心凝聚起来。

从严治党没有例外,从严治党更没有捷径。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从严治党的特殊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从严治党的责任感、紧迫感,真正把从严治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好的作风、好的形象争取群众、凝聚人心,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四个全面”的本质和意义

“四个全面”的本质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意义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上一篇:描写赛尔号传奇旅行的作文下一篇:干部作风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