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

2024-06-26

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精选6篇)

篇1: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

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上)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记叙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清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第四册16课),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揣摩、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概括出层意、段意,能抓住篇、段中的关键语句。

4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语的音、形、义,把握关键词语,能够分析、比较词义,掌握用词的规律。注意文中标点的用法。

5.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揣摩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7.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8.分析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注意把握文章中描写人、物、景的方法,如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9.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

10.品评、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辨析文中思想观点的正误。

11.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2.注意阅读题中文学常识、汉语知识及修辞常识的运用等。

二、议论文阅读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能准确概括文段内容。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中的归谬论证等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三、说明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弄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4.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摹状貌等)。

5.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6.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7.能阅读图形,辨识表格。

8.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总说、分说,详写、略写,说明中的记叙、议论等。

9.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

例文

一、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 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这两段文字选自朱德同志所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属实用记叙文传记中的_____,这种文体在题材上要求写_____,写人物的_____都可以,在记叙中还可以穿插___________

2.文章最初发表在1944年的《解放日报》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

4.在文段中找出直接写“母亲”的六个句子,标上序号,依次写出各句的侧重点。①______②______ ③_______④______⑤______(6)______

5.文段中其余的句子写他人,先写_____,后写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都在于______。前者突出了______,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

6.分析、揣摩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 总是:________② 还:________③ 自然地:__________④ 常见:___________

7.就全文看,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照应篇首的_________句话,照应篇末的_______句话。

[分析]本题第1题考查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第2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意图;第3、4、5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6题考查对语言的揣摩运用;第7题考查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解答时,要紧扣语段并结合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细心琢磨。

答案:

一、1.回忆录 真人真事 一生或生活片断 议论2.不仅表达对母亲的悼念、热爱之情,也借此表达对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之心3.表现母亲勤劳的美德 4第l、2、4、5、6、10句 ①总述是劳动好手② 从不晚起③ 勤劳、能干④ 健壮⑤ 从无空闲③ 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5.全家妇女轮班煮饭“我”从小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了劳动技能、学到了生产知识衬托“母亲”勤劳母亲生活在劳动大家庭中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影响深远 6.① 强调天天如此,没有例外② 强调超出了一般妇女的劳动承受力③ 说明是出自习惯,可见母亲影响之大④ 说明母亲做饭经常累得汗流满面7.“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 一员”

二、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遭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请将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括号内。

[瞥]见()[似]乎()深[恶]痛疾()

2.“便使我良心发现”,这里的“良心发现”是什么意思?具体行动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能删去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从哪几件事体现“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每件事不得超过四个字)_________

5.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中考改革的趋势是增加主观性试题,以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此语段题除第1题外,都属于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特别是第4题,属“牵一题而动全文”型,要求考生能整体地把握材料,不能断章取义。同时,限定字数答题,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果照搬原句是不能得分的。

答案:

二、1.pie1 si4 wu4 2爱国思想、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不能这里藤野先生并非真的说话,而是作者的想象4.装订讲义。悬挂照片、努力写作5.抒发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崇敬之情,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三、①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②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③ 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理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④ 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⑤ 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⑤那时的我,美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①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8)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9)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选段共九句,按文理可分为三层。用|在下面划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

2.找出选段所写事件的六要素。

① 时间: ② 地点: ③ 人物: ④ 起因: ⑤ 经过: ⑤ 结果:

3.第⑤句的“反对派”和第(7)句的“心情如水的学生”加引号的用意分别是什么?“心清如水”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4.下边对选段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 第① 句的“小事”是指蔡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援助劝慰了我。

B. 第④ 句的“懂了些事”是指懂得担心父亲的安危。

C.第① 句“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与第(8)句“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不能互换。

D.第(9)句的“慈爱”“公平”“伟大”这几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

5.判断下边重读和停顿的对与错。

A.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

C. 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D.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

答案:

三、1.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2.① 我上小学时② 家里、学校③ 我、母亲、蔡老师、小“反对派”④ 母亲和我担心父亲的安危⑤ 小“反对派”欺负我,我很难过⑤ 蔡老师援助和劝慰了我,排解了纠纷3.前一个表特殊含义,后一个表引用心灵纯洁4.D 5.A./B.x C./D.x

四、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国,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趣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芭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和________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脆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3.选文中为何将学生读的文字不加标点而先生读的要加上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答案:

四、1.读书;静悄悄、人声鼎沸2.B3.D4.C

五、[甲)有一天,大约是中秋节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这,“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乙]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桥钱付清。已经够倒榻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甲、乙两段都采用了_____描写的方法。此外,乙段还兼用了_____和_____描写的方法。

2.甲段中的两处细节描写是_____和_____。

3.乙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______。

4.从甲段丁举人打孔乙己这件事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乙段“母亲”对于勒的称呼除了用“那人”以外,还用了___、____。联系全文思考,这些称呼反映了什么问题?

6.甲段中,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写成“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合乎情理?为什么?这样改行吗?分别说明“行”或“不行”的理由。

答案:

五、1.语言肖像心理2.掌柜正在慢慢结帐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算他的帐3.“我”对于勒充满同情心,但碍于父母之命,不敢上前相认 4.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有两种命运:爬上去 的就可作威作福,爬不上去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属后者,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5.贼、讨饭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人道德的堕落,良心的泯灭,人与人的关系只剩下金钱关系6. 改后也合乎情理,因为严刑逼供迫使认罪,也符合丁举人的性格。但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不足以表现丁举人对已经认错的孔乙己仍然不放过的阴险狠毒

六、只有陈景润……

陈景润令我钦佩,因为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大约在1963年,数学所办公楼里,陈问:“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不等于零呢?在一篇别人的论文里是这么说的,这个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算它呢?”这个问题如果硬算,单是乘法要算380万项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一分钟算一次乘法,一天算10个小时,那么也要算10多年)。虽然行列式计算有一般的“消去法则”,具体怎么用来计算这个10阶的行列式呢?谁也说不上。

可是约过一个月,他告诉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真想不到他有这样的毅力和耐性。问他怎么敢碰这么大的计算量?他说:“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会有时间去算它,一定是瞎蒙的。”

陈景润的内心充满自信。凡是碰到这种问题,他总不信别人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去做这些令人生畏的问题。这时他总说:“要作这种问题,就得拼命。”

他果真在拼命。他是老病号,晚上由于灯熄得早,他就在宿舍走廊的夜灯下,捧着一大叠稿纸就地计算,不管三更半夜和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他也就该住院去了。这种不惜代价地做数学,简直是毅力之战。

“作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制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一

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所以我知道每道路能爬多高。”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内行,以及能超过别人达到顶峰的秘诀。可是,谁敢这么做?谁肯付出如此时代价?

只有陈景润!

1.文章中概括陈景润性格特点的一个句子是______

2.文中用以叙说陈毅力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____

3.文中用以叙说陈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

4.第六段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

5.文中第六段是陈的一段话,它表现了________

6.文章的题目和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

答案:

七、1.他与常人不同,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2.用一个月的时间计算一个10阶的行列式3.不管三更半夜或黎明,每当你上厕所,总能见到他入魔地算着,待他解决了一道难题也就该住院去了4.常常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然后看哪种角度、哪种方法 最好5.陈景润在研究上从不满足的精神6.只有陈景润才有如此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惜代价的投入

八、早点回家

每到天冷了,胡同口就来了个卖铐红薯的老头。老人穿着件老式黑棉袄,脸上一道道极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沧桑,下巴上的胡子长得有点像用秃了的牙刷。老人烤的红薯很香,打老远就能闻到,不时有放学的学生和买盐打醋回来路过这儿的大娘称上一两个。老人像个怪尽职守的士兵,差不多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借着昏黄的路灯收拾家伙打道回府即使下雪天也是如此。

有一对年轻的恋人,是这儿的老主顾。每一次路过这里,那个长着一对漂亮的丹凤眼的姑娘都会跑 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大爷,您烤的红薯真香。”姑娘一边挂着双手一 边说。

“只要喜欢吃就常来,姑娘。”老人乐了。

“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一次路上,她的恋人对她说:“真没想到,你这么喜欢吃红薯。老这么吃也不腻?”

“哪儿呀,(我是想让那位大爷早点回家)”姑娘笑了,笑声敲打着夜空。

1.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① 沧桑 ② 恪尽职守

2.辨析下面的四个“打”字的意思。

① 打老远就能闻到② 打道回府

③ 买盐打醋④ 笑声敲打着夜空。

3.说明下面短句的含义。

① 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② 笑声敲打着夜空。

4.指出下面内容的表达作用。

① 文中对老人的肖像描写:

② 文中对姑娘的声音美和眼睛美的描写:

5.不能与文中画线句子形成照应的一项是()。

A.老人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回家。

B.每次路过这里,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C.姑娘声音清脆,很好听。D.“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

6.选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中进行了语言沙十貌、心理、动作的描写。

B.文章的构思美表现在:结尾出人意料,给人美感,意蕴丰富。

C.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表现青年人对老人、对劳动者的敬爱。

D.文章的主题是:能够理解人、关心人是一种美德。

答案:

八、1.略2.① 从② 开,这里是“取”的意思③买④ 击3.① 比喻声音在夜色中柔和而清脆②指笑声在夜空中回荡4.① 表现老人生活朴实,工作辛苦② 表现姑娘心灵美好,性格美好5.C6.A

九、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答案:

九、1.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2.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3.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4.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5.略

十、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已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

——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_____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_____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

答案:

十、1.起因: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结果: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2.贫寒;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种衬托作用。家境虽贫寒,爷爷却不贪财3.不占公家便宜4.她们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钱,以改善贫困的生活为了反衬爷爷的优秀品质

十一① 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② 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③ 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A地推理论证,B地测量计算,国地搞好实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④ 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⑤这粗心与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⑤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①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D研究,终于发现了“钒’。(8)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9)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研究,成了“溴”的发现者。(10)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11)这句话应当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1.从下面提供的词语中选出文中A——D的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精良 精密 精辟 精巧 精确 精深 精细 精心 精湛 精致 精明

A B C D

2.解释文中加点的下列词语。

① 端倪 ② 失之交臂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不超过35字)

4.这段文字共11句话,请划分层次(用||线隔开),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⑩(11)

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说出两种即可):

本段文字共设计5道题,涉及到议论文阅读的5个能力要点。第三题主要考查词语的选择性,涉及到词语的理解和准确运用问题。第2题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即语境义。解题时,必须联系上下文,细致思考,反复比较,才能找出答案。第3题、第4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要求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和中心论点,解题时,只要通读全文,根据议论文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划分出层次。至于归纳层意和中心论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答案:

十一、1.精密、精细、精确、精心2.略3.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4.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⑩(11)层意:① 层:提出论点(内容同上)② 层:运用对比、例证等论证方法论证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③ 层:结论,回扣论点,进一步说明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习惯5.对比论证、例证完;证

十二、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①,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国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②。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妾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1)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2)产生)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一段的论点是:

第二段的论点是:

2.这两段都是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论证的,但第一段还运用了的论证方法,第二段则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 辨伪去妄——指判别正误,提出新学说。B.懒惰——指全盘接受,从不怀疑。

B. 有问题——指提出疑问。D.美术上新的作风——指画家对美术创作的积极态度。

E.“学问① ”和“学问(2)”含义不同,“学说① ”和“学说② ”含义不同。

4.第二段画线的部分是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划在____前,是_____关系。

5.第二段中的“这样”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

十二、1.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引名言警句(引用);列举事实(摆事实)3.A D 4应画在“要这样”之前,是条件关系5.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

十三、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品味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 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② 务必…要必……

2.“万里长征”比喻______“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比喻:_______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4.文中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5.将全文分为两个层次应从哪里划开?

答案:

十三、1.① 增强语势,表达清晰,有力量② 语气坚定,不容置疑,表现出所提问题的重要性2.中国革命整个革命历程刚刚开始3.务必……务必……4.比喻论证5.从“更艰苦”后划开

十四、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1.朗读第一句话,应强调的一个字是:___

2.这段文字批驳的“对象”是:____

3.文中的“友邦”指的是:____

4.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____

5.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说明了什么?

答案:

十四、1好2.“友邦”人士,莫名惊诧3.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4.列举事实,运用对比5.所谓“友帮”人土,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篇2: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语文之友阅读指导与训练(中)

十五、

我国无论在农业方面或工业方面愿意参加建设和领导建设的人有的是,会建设和会领导的人却少得不像话。相反地,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无知的。不但如此,我们还有些人决心歌颂我们的没有文化。如果你不识字或者常写错字,并以自己的落后自夸,那你就是“产业”工人,你就得到荣誉和尊敬。如果你摆脱了没有文化的状况,认识了字,掌握了科学,那你就不是自己人了,你“脱离了”群众,不再是工人了。

我认为不消除这种野蛮① 和不文明的现象,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人的野蛮(2)态度,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如果工人阶级不能摆脱没有文化的状况,如果它不能造就自己的知识分子,如果它不掌握科学,不善于根据科学的原则来管理经济,那它 就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方面”是指_。(答案不超过10个字)

2.第一段中的两个引号,其作用是()。

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意义D.表示否定

3.第一段的叙述,对论证“青年必须掌握科学” 这一论点,起到怎样的作用?

4.第一段如果分为两层,应划在____之前,两层之间的关系是_____

5.第二段中的两个“野蛮”,含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各是什么意思?____

6.第二段的段意是____,这是从____面论证掌握科学的必要性,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

答案:

十五、1.工农业的建设和领导2D 3.摆出现象,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现实的依据,使文章具有现实的针对性4.不但如此递进5.愚昧落后。不开化蛮横粗暴民指出不懂科学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反讲道理

十六、

我们现在有一些很好的导演,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家,但是整个社会的艺术趣味,或者说人们对生活诗意的关怀,还是很缺乏。在这样的情形下,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些奇妙 的东西,是必要的。我相信,古典文学始终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精通外语和计算机固然很重要,但人们除了吃饭的本领外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东西,而诗歌、诗意可以带给人们(另一些东西。)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说,诗,是很无用的东西,读诗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然而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现在电视以及许多媒体中频频出现的“白领”或是“白领姿态”,大多很漂亮,可这些人一开口常让人发觉浅薄得厉害。那种深沉优雅的东西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难以找到。特别是人们在前些年一味关注金钱及其他实质性利益之后,又对“档次”“格调”格外地讲究起来。热衷于上“档次”的心态,是源于人们追求优越感的本性,然而,对所谓“档次”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却是很粗俗的,是人在追求优越中最低级的表现形式。摆高雅的姿态,其实和优雅本身毫不相关。而实际上,读诗、品味诗意,以及关注自己 的灵魂、关注生存状态的人与众不同,使人的气质不一样。

1.从文章中看,第一段中“吃饭的本领”指的是___________ 等,“其他的东西”指的是________,“另一些东西”指的是________;第二段中“最低级的表现形式’”指的是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_______。

深沉—— 优雅——

3.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A.多读一些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中汲取些奇妙的东西,是必要的。

B.诗歌、诗意可以带给人们另一些东西。

C.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

D读诗、品味诗意,以及关注自己的灵魂,关注生存状态的人与众不同,使人气质不一样。

4.文章说“诗是很无用的东西”,又说“完全不读诗的人恐怕也不行”。这样说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十六、1.精通外语和计算机 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对所谓“档次”的狂热追求2.浅薄粗俗3.A4.不矛盾。“无用”,是指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读诗可以使人深沉优雅,与众不同,富有气质

十七、想起了鲁迅一段话

人们在揭批李洪志的歪理部说时,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此荒诞的东西为何能在短短几年里蒙骗了那么多的人?我想,其中原因之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早在65年前,鲁迅在《运命》一文里剖析了这种迷信命运的“国民性”。他指出:中国人确是迷信“命中注定”的“定命论者”;但是,无论“命凶”或“命硬”,总有法子想,这就是“禳解”。也就是说,“这运命是有方法转移的”,只要舍得花钱,或拜神求佛或画符念咒或看风水旅法术,便能把“命中注定”的改变了。因此,鲁迅说中国人对命运的迷信,虽然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同时用来改变命运的手段仍是迷信的,即“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时至今日,面对“法轮动”泛滥一时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惊叹鲁迅的深刻的洞察力。

(1)(有不少人之所以拜倒在李洪志的脚下,(2)就迷信命运又认为仰仗李洪志的“大法”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3)或长寿或消灾或发财).他们中有的一开始对此也有点怀疑,然而却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心理接受了这样的迷信,结果陷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些和鲁迅所揭示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不正是一脉相承吗?

改造这样的“国民性”,就应当“用正当的道理和实行——科学来替换了迷信,那么定命论的思想,也就和中国人离开了”。鲁迅当年的这番热切呼唤,道出了我们今日的职责。我们不能让鲁迅失望。

1.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______。

2.第二段加点的“信”是指________,“很少‘坚信”’是指_______,“用来改变命运的手段”具体指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第________三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4.下面对第三段画横线的复句的第一层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③

因果 选择

C.① |② ③ D. ① ② |③

并列 因果

5.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不让鲁迅失望”

答案:

十七、1.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在短短的几年里蒙骗了那么多人,原因之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2.迷信“命中注定”“命凶”或“命硬”,总可以“捷解”(运命是有方法转移的)或拜神求佛或画符念咒或看风水施法术 3.讲道理(引证法)摆事实(例证法)4A5.用科学来改造某些人对命运的迷信思想

十八、

开展广阔的课外阅读,获益匪浅。

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如果不及时吸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这瓢水就会很快蒸发,留下的只是几粒又咸又涩的晶粒。)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只有多多地进行课外阅读,才能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朱自清的散文集怎能不给人以启迪?

① 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②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这就是缺乏课外阅读的表现。③ 如果多看书,[这些都迎刃而解]。④ 因为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个’。⑤ 当然不要求每个人都读万卷书,但是多读总是有好处的。⑤ 课外阅读还可以拓宽解题的思路。(7)这对于学好理科是有很大的帮助。(8)课外多读外语版的书,对于学好外语更是有很大的作用。(9)它可以增强语感,增加词汇量。(10)只要坚持,外语成绩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11)课外阅读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一句话从反面论证了____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这”“这些”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写出指代的内容。

4.这段文字共有几个分论点?分别是:___ 5.解释“迎刃而解”在文中的意思___。

6.第四自然段共(11)句话,请划分其层次(用||线隔开)。

① ② ③ ④ ⑤(6)(7)(8)(9)(10)(11)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A引证、比喻论证B.引证、例证

C.引证。例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D.例证、正反对比论证

答案:

十八、1.中心论点:第一自然段2.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3.相同指“有些同学写作文,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4.共有3个分论点,分别是②③④自然段的第一句话5.比喻课外阅读这个问题解决了,与此相关的写作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6.① |② ③ ④ ⑤ |(6)(7)(8)(9)(10)|(11)7.C

十九、

① 朱先生(注:朱光潜先生)遗产,弥足珍贵者,还有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② 他毕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③ 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④ 因有“出世”的精神,他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⑤ 不管风平浪静、春和崇明之时,还是波翻浪涌、黑云压城之日,他于学术始终楔而不舍,孜孜以求,真正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错炬成灰泪始于”。(6)大雾弥天,十年浩劫之中,焚书坑儒,毁灭文明,万古凄恻,学人无不心灰意冷。(7)朱先生写检查、挨批斗、蹲“牛棚”、扫厕所,受尽人间屈辱,但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竟能凝神静气,一心经营寂寞而伟大的名山事业一一翻译煌煌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8)如此自拔于现实悲苦之中而不失未来信念,处于困顿逆境之时仍勤勉学术,若非胸襟旷达、眼光高远者,若非将生命和学术融为一体、以学术为生命者,决难想象。

1.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____

2.文字中提到了朱光潜先生的座右铭,请分别概括其中“出世”“入世”的含义。(每项不超过15字)

“出世”是说_____ “入世’是说____

3.这段文字共8句话,请划分层次(用|隔开),并写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6)(7)(8)

层意:

4.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答案:

十九、1.段首第一句话2.“出世”是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入世”是说“用高超的学术成绩匡济天下” 3.① ||② ③ ④ ⑤ ⑤ ① ||③一层提出论述中心:朱先生遗产最珍贵的还有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二层举例论证朱先生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三层结论,说明来先生有如此人生态度、治学精神的原因:“胸襟旷达、眼光高远,以学术为生命”4.引证、例证

二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有人说自己死后不是去见列祖列宗,而是‘法见马克思”。这话虽然和“去见列祖列宗”一样虚幻,却自诩伟大,自命不凡,有一种与日月齐先的自豪感。

马克思一生实事求是,著作中引用别人的片言只语都要注明出处。一切揽功推过、作假谋利的人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生活艰苦,可他有了点额外收入就捐助工人运动。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损人利己的人又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无权无势,却著作等身,成就卓著。他的学说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吹响了人民解放的号角。他生前身后受人尊敬,著作被人推崇,靠的是伟大的人格和理论的光辉。那些位尊权重、自吹自擂的“思想家”,又哪里敢去见马克思?

说要“去见马克思”的人,要先掂掂自己的分量:我凭哪一点“去见马克思”?人能逃脱罪责,却逃不脱死亡,死后的“生命”比活着的生命漫长啊!

1.文中赞颂了马克思哪三种美德?鞭挞了某些人哪三种丑行?

2.作者在文中表述的观点是()。

A.有很多人没胆量去见马克思。B.有很多人不好意思去见马克思。C.有很多人没有资格去见马克思。D.有很多人没有条件去见马克思。

3.文中较多地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4.上文末句“死后的生命”怎样理解?它与“活着时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5.下边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见马克思”的说法是自诩伟大、自命不凡者向往的人生归宿。B.“吹响了人民解放的号角”是说马克思的学说唤醒了受压迫的人民起来求解放。

A. 文中的“思想家”加引号是表示否定或讽刺D.末段“掂掂自己的分量”意思是要正确认识估价自己,不要自命不凡。

答案:

二十、1.马克思三种美德:实事求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某些人的三种丑行:揽功推过,作假谋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位尊权重,自吹自擂2.C3.事实论证,对比论证4.‘死后的生命”指死后的名誉、名声,是比喻的说法。“活着的生命”是实指5.A

二十一①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② A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③ B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遂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④ C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国林是美术画,D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l.将“这是为什么?”一句插入文中A、B、C、D中,哪一处最恰当?()

2.文段中“自然之趣”的“趣”指的是()。

A.情趣B.兴趣C.乐趣D.趣味

3.这段文字抓住苏州园林建筑上的特点进行说明。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总一分B.分一总C.空间D.一般到特殊

5.这段文字的结构层次是()。

A. @|@11@@ B. @|@@||@ C.@|@@@ D.@@|@@

6.这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A. 分类别B.举例子C.列数字D.作比较

答案:二十一l.C 2.A 3.绝不讲究对称 4.D5.C 6.D

[分析]阅读说明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第二,明确说明方法;第三,分析说明顺序;第四,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揣摩语言的准确性。几乎所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都可以通过审题来明确,关键在于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而说明方法不外乎打比方、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画图表、分类别等。关于说明顺序,要把重点放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说明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上。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就能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语言的风格,并能快速把握句意、段意、文意以及上下文的联系。

二十二、①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②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③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④ 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⑤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6)其次是培植草皮。(7)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瞪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1.第一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A.培植防护林B.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C.培植防护林和草皮的作用D.怎样培植防护林。

2.第一段共7句,下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3.第一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从原因到结果B.从现象到本质C.从主要到次要D.从概括到具体

4.判断正误:

① 画横线句子中两个“固定”的意思是一样的。()

② 所选三段文字的中心句都是第一句。()

③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这两句话都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5.对第二段“怎样使沙丘固定下来”这一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任意放牧~沙丘固定B.植树种革成活~保护草皮灌木一沙丘固定C.植树种草~树草成长~沙丘固定D.树木草类成长~沙丘固定

6.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作比较B.摹状貌、列数字C.列数字、作比较D.举例子、列数字

答案:二十二1A项少了“培植草皮”,以偏概全;C、D项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说明,故选B;2.根据句与句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应选B 3.抓住文中“其次”这一关键调,确定选C; 4① X,此题考“就境品词”的能力,前一“固定”只指某一时期,后一“固定”具有永久性;② X,第一段第(6)句也是中心句,第三段中心句是第② 句;③ X,前句揭示了其他标点符号不具有的属性,属下定义,后一句只是作诠释;5.选B,A项漏说了用于流动沙丘的“植树·种草”这一治理方法,C项漏说了“保护”,D项混淆了“种植”“保护”“成长”这三个概念;6.D。

二十三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芦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

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A.由本质到现象B.由具体到概括C.由一般到个别D.由原因到结果

3.上述语段把拱桥比作虹,《北京立交桥》则将立交桥比作“立体的画”“无字的诗”。请根据文体特点比较说明这两种比喻的不同表达功能。

4.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互换? 为什么?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作比较

7.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______。

8.在“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白杨礼赞》)这一句中,作者不直接说“一株”,而是由“一排”说到“三五株”再说到“一株”,初看似繁而不简,细察则可见这样写更能突出白杨树的雄姿。在上述语段中运用类似手法“繁中见妙”的一句是______。

二十三、1.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2.C3.选自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设喻重在形似,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北京立交桥》是记叙文,设喻讲究神似,以加强诗情画意个不能换。“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作者语)5.“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表现了语言的准确性6.A7.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8.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

二十四(l)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的建筑艺术而流芳史册,都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养上有没有。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想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2)① 凡是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② 其中有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③ 它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④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⑤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3)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桥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5座。楼亭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5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事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4)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出色。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un,器物两部分相接处凸出的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桥、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把“从它们的作用来看”放到(1)段中去,应放在什么地方?用“*”号标出。

2.借助语境推断加点词语的含义: 流芳: 久负盛名: 蔚为壮观:

3.重新排列(2)段的句子顺序,只排序号。

4.写出各段段意。

5.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侗族桥B.风雨桥C.侗家风雨桥D.程阳风雨桥

6.用指定的线段勾画出作者在(3)段、(4)段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举事例——,作比较.....。

7.程阳风雨桥跟赵州桥不同的两个特点是()。

A. 建筑技巧高超,造型艺术独特。B.避风雨、供休憩,造型艺术独特。

C.形式优美,结构坚固。D.历史悠久,方便交通。

8.(4)段中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9.统观全篇,说明本文的说明顺序____。

答案:二

十四、1.放在“……史册”后2.略3.④ ① ③ ⑤ ② 4.()从作用上说明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特点(2)概括说明侗家风雨桥造型艺术独特、建筑技巧高超(3)以程阳风雨桥为例,具体说明侗族风雨桥造型艺术独特(4)说明侗族风雨桥建筑技巧高超5.C6.举事例:“著名……风雨桥”;作比较:“其坚固程度不亚于……不损”7.BS.作诠释9.先概括后具体

十五、在历法王国里,谁也没有我伟大,我就是历法之魁,通行全世界的公历。我的全名叫格里高利历,人们却喜欢叫我的小名:阳历,因为我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制定的。

我的父亲是儒略历,他也不愧为一代天骄。公元前古罗马人的历法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可每两年就需增加22或23天,因此日期常常变换,老百姓经常弄不清日期。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决定让我父亲掌管历法。父亲行使的权力主要有:一年分为 12个月,单月 31天,双月 30天k,唯有 2月是29天。因为在罗马,2月是行刑期,人们认为2月是个不吉祥之月,不能过得太长,所以从 2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也符合当时测得地球公转1周的时间。

父亲上任不久,儒略·凯撒死了,他的侄子奥古斯都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他征服埃及和结束国内战争是在8月,为了炫耀自己,奥古斯都给父亲动了个小手术:用自己的名字“AugU8t”作为8月的名称。他还嫌8月是小月,就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又打乱8月后面大小月的顺序,因而,大月变小月,小月变大月。他的手术很成功,一直到现在还是 l、3、5.7、8. 10. 12为大月,2、4.6.9.11为小月。

父亲掌管日期一千多年,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是由于过于年迈迂腐,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到1582年,所显示的日期和实际的日期已经相差了 10天。这样,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提出,让我接父亲的班。我上班后立即决定把这年的 10月 5日改为10月 15日,纠正了父亲的误差。为了使自己更完善,我还规定每400年中取消3个闰日。这样平均年长为365.2425日,比太阳年的实际长度365.24219日仅差26秒,从此,我就登上了历法至尊的宝座。

我的优点很多,一上任就被当时的天主教国家,如罗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重用。中国一直到1912年才把我引进。我虽然来中国较晚,但是我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下面关于公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历俗称阳历,全称格里高利历,是从罗马的儒略历和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发展而来的。

B.公历就是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C.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制订的。D.公历是通行全世界的历法,在我国使用较晚。

2.对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世界历法的发展过程。B.本文说明儒略历和公历、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C.本文说明公历和公历的来历。D本文说明公历的优点。

3.下面关于历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略历一年分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29天。B.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规定1、3、5.7.8. 10. 12月为大月,2.

4、6.9.if为小月,2月28天。C.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加 10天。D.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规定每400年中取消三个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比太阳年实际长度差26秒。

4.分析本文的写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采用拟人手法,以自述形式介绍有关历法知识,生动亲切,构思奇特。B.按罗马历法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楚。C.使用大量确凿的数据,保证了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D.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是本文的特点。

答案:二十五1.B2.C3.C4.D

二十六

(l)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囹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3)①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② 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③ 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④ 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明暗。⑤ 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4)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燃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5)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拓寺的大段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日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6)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扩,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谢。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彩色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大红和金黄的彩绘,水讲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7)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吧。

(注:“吴带当风”是宋代郭若虚评价唐代吴道子佛像画的话,意思是吴道子画的衣带因转,迎风飘举。)

1.借助语境推断下列词语的含义。

盛誉 博采 折服 浑然一体 水榭 依山傍水 粗算 栩栩如生

2.给本文划分层次,写出层意,并说明结构特点。

3.给第三段谕分段内层次并概括结构特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 |② ③ ④ ⑤ 总分式B.① |② ③ ④ |⑤ 总分总式

C.① ② |③ ④ ⑤ 并列式D.① ② |③ ④ |⑤ 层递式

4.对北京园林的总体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B.四朝帝都,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

C.博众采长,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和谐优美。D.注重建筑的雄伟、局部的精细。色彩的艳丽。

5.与苏州园林比较,完成下列镇空。

① 在建筑布局上,北京园林______,苏州园林_____ ,______。

② 在设计、建筑的匠心上,北京园林,______苏州园林追求_____

③在色彩上,北京园林______,颜色以_、___为主;苏州园林____,颜色以____、___为主。

6.第四段中加横线部分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7.在第四段的段末,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郭若虚的话?。

8.作者在第5段中说:“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其中的“大多”能去掉吗?为什么?

答案:二

十六、1.B2.C3.C4.D

四、1.略2.第一层(1---2)总说北京园林的特征 第二层(3一6)具体说明北京园林建筑的布局。设计、色彩等特点第三层(7)总结上文总分总3.B4.D5.① 布局工整、对称决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② 在细微之处见匠心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色彩艳丽黄红极少使用彩绘淡灰白色 6举例子列数字是为说明“细微之处见匠心”7.为了说明“嫦娥奔月”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8.不能因为“大多”表范围,如果去掉,北京园林的色彩就都是金黄或大红了,不符合实际

二十七

常年漂浮的海冰,是北冰洋最独特的景观。北极海冰不仅是北极熊、海象、海豹等北极动物A(qi)息的乐园,更具有气候学上的意义。科学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具有调节北冰洋温度的神奇功能,它是北冰洋天然的“空调器”。

那么,海冰调节北冰洋温度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呢?

直观地说,北极海冰覆盖在海洋表面,犹如隔热毯一般铺垫在大气与海水之间,阻隔了大气与大洋之间的能量交换。海水的反照率高达55%-85%,即使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夏季极昼时期,B热能还是被海冰反射回去,所以盛夏季节的北冰洋依然保持着“凉爽”的“体温”。

冬季极夜来临时,海冰又阻断了热能由海洋向大气的传输,减弱了海水热量的释放,有效地保护着北冰洋的热量,使得北冰洋在寒冷的冬季仍能保持“温暖”的“体温”。从北极海冰的变化过程来看,其季节性的成冰与消融过程恰恰是热量的释放与储存过程,海冰的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也有效地调节着海水。的温度。夏季的北冰洋,海冰特别是海冰的下表面处于大规模消融期,融冰过程所吸收的大量热能缓解了海水温度的上升;相反,冬季成冰过程释放的热量又会减缓海洋的降温。

北极的海冰,精心地C(he)护着北冰洋,维系着北极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着“de-一冰——气”耦合作用过程,灵敏地指示着全球气候与环境的变化。

1.根据拼音分别在A、C处填上恰当的字:。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海冰B.北冰洋C.海水的调温功能D.北冰洋的海冰

3.第3段中B处是否要添加“到达北冰洋洋面的”和“相当一部分”这两个限制语?选出正确的一项()。

A.两个都要加B.两个都不g加C·只要加前一个D.只要加后一个

4.第3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

5.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北极海冰一年四季都能调节北冰洋的温度。B.冬季的北冰洋,成冰过程是热量释放和储存的过程,也是减缓海水降温的过程。C.夏季北冰洋海冰的调温,主要是靠其下表面的冰层进行的。D.海冰不仅调节着北冰洋的温度,还维系着北极地区的生态平衡。

6.给文章设计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题目,不超过10个字(不含标点)。

答案:二十七l.栖 呵2.D3.A4.打比方、列数 字、举例子5.B6.海冰:北冰洋的“空调器”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篇3: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纵览近几年各省市地区的中考语文试题, 归结起来, 议论文阅读主要有六大设题点:1.寻找论点 (中心论点、分论点) ;2.把握论据 (辨别论据类型、概括论据要点、分析论据作用、补充论据) ;3.理解论证方法 (判别论证方法类别、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4.分析结构层次 (辨识结构类型、划分层次) ;5.体味推敲语言 (词句的含义、作用) ;6.谈阅读心得 (见解、体验、感受) 。

[破解六招]

1. 怎样寻找论点?

一看标题。一般而言, 能完整表达一个判断的标题 (主谓句) 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从标题入手寻找中心论点须注意几种情况:如果标题只提出论题 (论证的范围) 就不是中心论点, 文中表明对论证对象看法的句子才是中心论点;如果标题是设问形式也不是中心论点, 文中明确回答标题的语句才是中心论点;如果标题是由几个并列的概念组成也不是中心论点, 文中揭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句子才是中心论点。二看文首。很多议论文在开头部分就会亮出中心论点。三看结尾。分总结构的议论文, 一般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画龙点睛地提出中心论点。

2. 怎样把握论据?

(1) 辨别论据类型。凡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史实、统计数字等都叫事实论据;凡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谚语、名言警句等都叫道理论据。 (2) 概括论据要点。概括论据主要是指对事实论据作概括。第一, 可以借用首括句或收尾句进行概括, 因为首括句或收尾句常常已经对论据作了概括;第二, 在通读论据内容的基础上, 把握人物、事件等记叙要素, 然后按照“人+事”的“公式”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浓缩”。 (3) 分析论据作用。要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议论文中的所有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4) 补充论据。补充论据要遵守三个原则:第一, 补充的论据必须能够证明中心论点;第二, 要有真实性;第三, 要有典型性。

3.怎样理解论证方法? (1) 判别论证方法类别。凡是以事实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 可以确定为“事实论证” (摆事实) ;凡是以道理证明论点的, 可以确定为“道理论证” (讲道理) 。如果二者结合, 就是“摆事实, 讲道理”。还有, 在写法上运用对比、比喻、引用等方法的, 可以分别确认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 (2)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不管哪种论证方法的作用都可无一例外地用一句话概括:为了论证“……”的论点。

4.怎样分析结构层次? (1) 辨识结构类型。议论文部分与部分之间主要有总分、总分总、分总三种结构方式, 层与层之间可以有并列、递进两种结构方式。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构方式容易辨别, 层与层之间的位置如果可以互换就可以确认为并列关系, 反之, 就是递进关系。 (2) 划分层次。划分层次是为了对文章内容作深入了解, 因此, 解答这类试题一定先要整体把握, 了解全文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根据内容进行归类划分。其中有两个技巧:一是抓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三段式) 划分, 三段各为一体。一是抓住设问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重点语句来进行分析。设问句的问句和答句常常分属两个部分, 过渡句常常出现在部分之间, 总结句常常用于文章的终结部分, 中心句常常用于各个层次的起始。

5.怎样体味、推敲语言?体味、推敲语言的要求有两方面, 一是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了解词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词句的含义应该从词句的语言环境入手, 结合全段以至整篇细心揣摩, 舍弃词句的表面意思, 把握词句的深层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等) 。至于词句的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论点。

6.怎样谈阅读心得?谈阅读心得就是发表对文章某一方面的见解或谈阅读的体验、感受。这类开放性试题主要是考查对文章内涵的领悟能力、思维发散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考虑到一篇文章给我们的感受是多元的, 谈时要选好角度集中谈一个方面, 不可面面俱到;还要注意联系实际, 切忌空洞;既要有观点又要有理由, 既源于原文又有所拓展, 尤其鼓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以及创造性的表达。

[训练真题]

再论谦虚

我看一本书上写道:聪明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愚蠢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让我难以忘记。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一个人犹如沙海一颗沙粒一样渺小。而正是一粒粒沙组成了广阔的沙海, 从而使一粒沙在沙海中尽情驰骋, 焕发出光彩。社会是人组成的,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其实人没有骄傲的理由, 相对于世界, 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 我们应该用一颗智慧、谦虚的心看待人和人生。

谦虚的心使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 骄骄傲傲自自满满只只会会蒙蒙蔽蔽自自己己的的双双眼。谦虚使我们不断断地地想想自自己己, , 想想问问题, 增加与他人人的的比比较较, , 了了解解到到真真实实的的自我, 知道自己的不足, 有助于自己待待人人接物, 减少失败的机会, 使自己摆正位置。俗话说, 谦谦虚虚使使人人进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保持谨慎、谦虚的作风, 有助于我们取得成功。骄傲的人以为自己就是一切, 哪有进步的余地, 无视他只是沧海中一粟。谦虚的人进步的同时会看自己的不足, 检讨自己成功的经验, 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是一个拼搏的过程, 谦虚有助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和谐, 减少摩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 很多摩擦都是人性格偏激、狂妄引起的, 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抱有谦虚、谨慎之心, 宽容地看待他人, 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很多。

谦虚也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 谦谦君子, 豁达潇洒。谦虚的人懂事理, 知道进退, 能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人, 在人世间游刃有余, 潇洒自如。

谦虚的气质和风度不是一日两日养成的,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需要我们去接受人世间的磨炼, 不断地去充实、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虚怀若谷的心胸, 拥有谦虚、谨慎的作风, 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

谦虚、谨慎的作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品质, 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 我们都要保持和牢记它。怀一颗感恩的心, 用谦虚、谨慎的作风, 认真办事, 踏实做人, 去回报和创造社会, 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

(选自《鹿苑》2007年第4期)

【阅读训练】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请为中心论点补写出一个事实论据。

3. 为什么“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4. 阅读下面的句子, 再仿写一句。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一个人犹如沙海一颗沙粒一样渺小。而正是一粒粒沙组成了广阔的沙海, 从而使一粒沙在沙海中尽情地驰骋, 焕发出光彩。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一个人犹如

5.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养成谦虚的气质和风度? (概括谈两点即可)

生命的三分之一

邓拓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 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当他活着一天, 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 不肯虚度年华, 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 民既入, 妇人同巷, 相从夜绩, 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 怎么一月能有45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作了注解, 他说:“一月之中, 又得夜半为十五日, 共四十五日。”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 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

一个月本来只有30天, 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作半日, 就多了15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 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 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 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

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秦始皇“躬操文墨, 昼断狱, 夜理书”。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据刘向的《说苑》所载, 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在这里, 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 拼命抢时间, 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 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北史·吕思礼传》记述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学的情形是:“虽务兼军国, 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 夜即读书, 令苍头执烛, 烛烬夜有数升。”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 可见他夜读何等勤奋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 不肯轻易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态度, 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 向读者同志们做这样的谈话, 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 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 以轻松的心情, 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初中版》2006年第7期)

【阅读训练】

1.文题“生命的三分之一”揭示了本文的论题, 请通读全文后归纳中心论点。

2.文章引刘向《说苑》所载的史料证明的分论点是________。

3.文章第7段的结句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4.“从这个意义上说来, 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句中的“这个意义”指________。

5. 分析下列句子在文章建构上的作用。

(1) 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

(2) 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 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 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 ()

6. 探究:

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 理由是前面的论证已经很充分了。最后一段可否删去?谈谈你的见解和理由。

好不容易, 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吃饭了。没承想, 妈妈开始在饭桌上说起我的种种劣迹, 我似乎成了一个坏蛋。

我开始一直没吭声, 可是,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 应了一句:“不要你管!”妈妈抡起手便要打我, 我借机跑了出去。

深秋的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很冷。此时, 在这黑夜之中, 一切都是那么凄凉。我的心酸酸的, 涩涩的, 临近中考, 我忙死了, 考得不好又不全是我的错。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这么凶, 老是向我要成绩, 分分分, 分明成了妈妈的命根。以前那个宽容、慈爱的妈妈去哪儿了呢?妈妈真的不爱我了吗?

我慢慢地走, 不知不觉中已经站在了奶奶家门前, 奶奶已经睡了, 我不想打扰她, 便坐在院子内的石凳上, 望着四周。树间隐约挂着一条黑乎乎的绳子, 那是秋千。几年前, 妈妈天天陪我在这荡秋千, 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我开始在院内寻找, 寻找妈妈曾经的影子。那只装满水的缸, 是妈妈和我一起钓鱼的水池。那棵大树, 是妈妈给我讲故事时, 一把舒适的遮阳伞……寻找, 我在寻找妈妈的爱。可是全都是记忆中的!

突然, 我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 一个人影正向这边移动, 我连忙躲到大树的后面。再看那人。啊?妈妈!妈妈走到奶奶的门前, 抬起了手, 似乎想敲门, 但又放下了手, 她转过身, 回到院子里, 静静地坐在了石凳上, 嘴里喃喃道:“孩子, 你这是上哪儿去了呀?你怎么这么任性啊!嗨!都怪我, 我真不该这样说你!孩子, 你去哪了?”

我哭了, 我找到了, 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一直没走, 我跑过去扑在了妈妈的怀里。妈妈抬起头, 哭着说:“孩子, 妈可算找到你了!”

妈妈寻到了我, 其实我没有离开她;我也寻到了妈妈, 妈妈的爱其实一直都在我身边。寻让我明白, 多一些理解, 多一些体谅, 寻找的东西就会在你身边。

【简评】

本文情感真实细腻, 比起那些空话、谎言流行的习作, 真是难能可贵。小作者很聪明, 寻什么?我寻找妈妈到底爱不爱我的答案, 妈妈寻的是离家出走的我, 这里的寻是相互的, 答案就在寻找之中;我被妈妈委屈了, 到哪儿去呢?文中有一处细节可能容易被人忽视:“不知不觉中已经站在了奶奶家门前”, 这一笔看似闲闲

笔, 其实闲笔不闲, 这是生活的写真, 同时又为下文的展开设置了真实的情境。文中写“我”在奶奶家院子里的一段联想, 拓宽了时空,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技能。文章扣题行文, 虽然选材略显普通, 但普通的材料一旦染上了真情实感, 可读性“在不知不觉中”就增加了。

《再论谦虚》参考答案:

1.我们应该用一颗智慧、谦虚的心看待人和人生。或做人要谦虚。

2.红军长征到陕北后, 对马匪作战打了大胜仗, 为党中央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创造了好环境。为此, 毛泽东作诗赞扬了指挥得当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彭德怀同志看后, 提笔将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

3.社会为人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会, 一个人再有才能, 如果没有施展的地方, 就会一事无成。 (意对即可)

4.一个人犹如草原一棵小草一样卑微。而正是一棵棵小草连成了浩瀚的草原, 从而使一棵草在草原中快乐地生长, 绽放出绿意。

5. (1) 学习知识, 加强修养。 (2) 自觉接受人世间的磨炼。 (3) 经常反省自己。 (意对即可)

《生命的三分之一》参考答案:

1.注意珍惜占生命三分之一的夜晚时间。 (意思对即可)

2.许多大政治家十分重视三分之一的生命。 (夜晚时间)

3.战国时期的苏秦, “头悬梁, 锥刺股”, 秉烛夜读。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昼夜苦学, 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拥被夜读。

4.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作半日。

5. (1) 统领文章主体部分。 (2) 承上启下或回应上文, 引起下文。

篇4:现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金钱与教育(节选)——季羡杯教授访谈录

杨澜:有些人说,留学生之所以不回来,很多是因为那边的物质生活条件好,所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在您做学生的那个时代,中国的生活水平和西欧比,那个差距比现在还要大,为什么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留学生都回来了呢?

李羡林:那时候差距不大。

杨澜:不大?

季羡林:为什么在国外?在国内一回国,“清华”、“北大”回国以后不能当教授,“北大”叫副教授,得过渡那么几年,“清华”没有副教授这个名字,叫做专任讲师,得过渡几年。他回来拿的工资在国内,生活水平是高级的,三百块“大头”,四百块“大头”,那很高级了。反正起码不比国外低。

杨澜:现在中国的高校都在说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您觉得想要中国的高校……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呢?我们也在说我们要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北大”百年的时候也都提出这样的口号。您对这样的口号怎么看呢?

季羡林:这个口号很含糊,“北大”、“清华”就是一流,我听说,我不知道,没研究过。他们一流几流,有个条件就是经费,而经费,咱们只好甘拜下风。别的……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教授。就比美国大学教授差,有的差,有的不一定差。

杨澜: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季羡林:不是个人素质,不是的。

杨澜:像现在做一个大学的校长,可能最主要的精力,要放在怎么样去……能够拉赞助。

季羡林:弄钱。

杨澜:能够募到钱来。您有没有出去给学校拉过赞助什么的?

季羡林:我没有这个本领……我拉不来。

杨澜:比如说在邓小平时代的时候,也在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现在又提到一个“科教兴国”的口号,其实大家听到的口号都已经很多了,但是您觉得在实际当中目前高校的这些老师们、教授们,他们觉得最需要……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帮到他们的是什么呢?

季羡林:说句实话,最需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你把工资提高五倍、十倍,他的地位就提高了。像这样在那个收破烂的人的眼中,教授就不值钱了。那他自己怎么能够……摆架子也摆不出来。编的都是空话,就是提高了工资。教育经费是这样子,你不要提“科教兴国”!什么兴国?先给增加教育经费。

杨澜:我们现在国家的教育经费占孱民总产值的比例是百分之二点三,百分之二点四这样,当然年年都有增加,但比例是百分之二点三,但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它也已经达到百分之三点五。像马来西亚甚至达到百分之六点丸。泰国也接近百分之四。美国差不多百分之五点几到六,这个阶段,所以的确是……就这个比例采说,是比较少的。在发展中国家里也属于是最下边这四分之一的。

李羡林:对,得从后边数,排名的话。

杨澜:所以是不是觉得,如果要是能够把这个经费的问题,当然是国家有很多需要建设的方面。如果是国家的教育经费能够在国民总产值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的话,比如说老师的待遇能够得到实质的改变,那么刚才我们说到的所谓青黄不接的问题,留学出国的问题。还有教育质量的问题,可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季羡林:这样没有问题。我们现在教授工资等于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一个月六万港币,等于我们……我们等于他的百分之一,就平均而言,百分之一。

命题坊

阅读上述素材后,回答下列问题(宁夏模式)。

1下列对访谈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杨澜认为当年季羡林他们在欧洲留学,毕业后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留在欧洲工作生活,为季羡林回祖国有些不解。

B季羡林非常诚实地回答说,当时中西方物质条件差别不大,言外之意,若大的话,自己也许会留在欧洲。

C被访谈者季羡林最痛心的是大学科学研究经费不足,这会影响清华北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D“科教兴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应该落实在行动上,香港比内地教师待遇好得多,这是季羡林颇为内地教学担心的事情。

E作为曾经数次被总理温家宝专程登门探望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可能会对自己本行话题感兴趣,但是杨澜独辟蹊径,另寻活题,同样使得访谈十分成功。

2统观这篇访淡,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3季羡林教授在散文中曾经写过“荷花正在冰下冬眠,做着关于春天的梦”,这个“梦”是什么梦?请结合文章理解。

4根据季羡林的观点,我国教育怎样进行才能真正促进清华、北大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中军帐

2007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访钢琴演奏家傅聪》就是访谈录。我们该怎样阅读文本和解答问题呢?

1熟悉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访谈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对话形式构成。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手法较为单纯和浅显,不会很含蓄。《金钱与教育》就是本着这一特征和手法来展开的。

2把握访谈脉络,分层进行解剖。访谈录的构成特点有四: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访谈;线索清楚,话题衔接自然;喜欢用推荐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明真相;适时地应和,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金钱与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遵循这些特点来阅读,一般是较为容易从文本里寻觅到直接或间接的解答信息的。

3抓住主人公的精神实质,来解构文本。访谈录选取的对象都是名人,其身上渗透出来的毅力、风格、精神、面貌皆能展示强大的社会功用和不可忽略的人生价值,因此,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我们应关注的考点。

第1题涵盖了文本的大体内涵和访谈手法,A项包含了采访者的情感态度,但是根据前面信息和访谈者的口吻来看,她对季羡林回国是由衷赞叹和佩服的,没有“不解”的意思;D项属于访谈内涵和外延的问题,依照对话内容来看,季羡林是循着杨澜所提的问题,对大学教授与香港等地教授的差距感到担心,这里偷换了概念,延伸为所有“教师”,因而错了。

第2题针对文本层次结构和内容进行概括。而第3题是由文本所喻含的主人公精神,要求学生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第4题是从主人公本身考虑的问题出发,评价主人公就社会意义的话题进行概括。

亮利剑

李振声院士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研究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获得重大成果,因而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下文是新华社记者对他的访谈录,回答1~4题。(广东模式)

三位科學家对人生有很大影响(节选)——李振声院士访谈录

问:你为什么会学农,要考农学院?

答:我是在农村先上私塾。后上学堂的,上学堂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在亲友的帮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原来想到济南托人找个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的一个招生广告,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了,没想到考上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又有饭吃,

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是济南解放给我提供了这个条件,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

问:是什么原因使你爱上了小麦育种研究?

答: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对农业比较熟悉;在1942年山东大旱,我换过饿。知道粮食的珍惜、可贵。二是我考进了山东农学院,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我们上小麦育种课,讲得很好,从小麦的进化、分类、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余松烈教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两位老师的讲课使我从理论上提高了对小麦育种的认识;另外,学校农场繁殖了当时山东推广的几个优良品种,齐大195、扁穗小麦、鱼鳞白等,我将这些优良品种引回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使我认识到科学技术确实对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因此就产生了将来我也要争取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问:大学毕业以后,您非常幸运地分到中科院工作,调进了北京。在那一段时期,好象华罗庚、钱三强、艾思奇三个人对您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是什么?

答: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也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当时科学院在北京的人数不多,只有200多人。院部领导就请著名科学家给青年人做报告。我有机会聆听了一些报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

华罗庚先生讲怎样学习。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别人起床时,我已学习四个小时了;我研究教学是从小学教科书的数学一、二、三、四、五、六册开始的;要学会读书,要能将一本厚书读薄。

钱三强先生讲怎样做研究。他说:做研究必须注意基本训练,我跟居里夫人做研究工作时,第一个课题花了四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做研究的基本训练,包括怎样收集资料,怎样选题,怎样试验设计,怎样做调查,怎样整理分析数据,怎样撰写论文等等;而当我做第二个题目时,难度比第一个课题还大,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所以,他说,认真完成基本训练后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艾思奇先生讲唯物论和辩证法。听艾思奇先生讲课的收获主要有三点:第一,懂得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不是少数人的哲学,是大众的哲学,它对每个人的做人和做事都有指导作用;你不学也可以做人和做事,但是学习之后可以帮助你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第二,对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哲学原理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认识,如果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那就是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是错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同时,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要跟上事物的发展变化,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才不致落后。第三,学习哲学的捷径是读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儿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2007年2月27日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李振声说,对待机会应好好把握,他“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从全文看,李振声是怎样珍惜机会的?

3根据李振声的观点,要想在科学事业上获得成功,如何才能让自己“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参考答案

“赏读吧”:1AD2被访者为什么从西欧留学回来;怎样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学校长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什么地方;高校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国的教育经费问题。3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但是也盼望着春天到来,使自己再次绽放芬香。季教授做着“教育”和“金钱”的梦,这是他不回避的问题。4要有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教育经费要提高;加强科研。

“亮利剑”: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学农的原因;爱上小麦育种的动力;哪些名人对李振声产生了影响。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评价访谈对象的主要观点的能力,挖掘其时代精神。答案:農学院提供吃住,提供好的学习条件,济南解放。人身自由,学术宽松,促使他珍惜机会,上课认真听讲,能够及时地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育种的愈头。

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层寓意的能力。井要求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可能开始自己的目标会很低,但是可以根据社会实际进行调整;学习了知识就要多考虑为社会服务;求学过过程中力争知识面广,要能为名人的事迹打动;学习理科的,宜学习很多文科知识,反之亦然。以增强多层面思堆的能力;以伟人的行动为基准,确立目标和矫正方向。(答对三条即可)

二、传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宁夏模式)

巴金、冰心: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丹晨

到了1980年,巴金、冰心之间几十年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也是一种升华,使他们由文学界的老友,跃为人生难得的知己。

同年4月,巴金和冰心一起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当时巴金已是76岁的老人,冰心更已是八旬高龄。

一天晚上,代表团没安排活动,两住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客厅里聊天,这是相识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畅怀长谈。他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一直谈到午夜。那次聊天,使两位老友感到心的贴近。感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相知、理解。午夜十二点。冰心催促巴金休息,巴金才去睡。

回国以后。他们都在信中谈到这次愉快的旅行。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活。

1985年,冰心迁往新居,巴金去探望她,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长期以来,冰心对巴金一直有一个看法,觉得他是一位最可爱可敬佩的作家。她说:“我爱他就像爱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就是他为人的‘真诚’。”吴文藻也说过:“巴金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而且他们还认为已金“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是“最可佩之处”。当然,对“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的印象更是深刻。

巴金则认为冰心“是‘五四’文学运动最后一位元老”。对她十分尊重;自己年轻时就从她的作品中汲取过思想和感情的营养。现在他看到“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的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同时,她是“那么坦率又那么纯真!她是那么坚定。又那么坚强!……更难得的是她今天仍然那么年轻!我可以说,她永远年轻!”

1985年以后。他们因为年老多痛而不能长途旅行。从此不曾再见面。

以后。冰心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总是盼着巴金有机会来京一叙。

这样的想法几乎每年在信中都提到:“我十分想你们(巴金父女),很想同你们见面、谈话,人生几何!”“我真希望你何时能到北京来。”

巴金摔伤腿后慢慢养好了些,她又说:“好一点儿先到北京来。我们好好谈谈。”1985年那次见面以后的一年,她又惆怅地说:“你怎样?能到北京来么?我

们仿佛永远也不能见面!”“我无时不在惦记你。血压还低否?手还抖否?……”“今年如能来京一行。相对谈话比写信痛快得多,是不是?”“我们住近一点儿就好了,彼此都不寂寞。”“我想若能把我们两人弄到一处聊聊多好!”“倒是大家聚一乘。什么都谈。不只是牢骚。谈些可笑、可悲、可叹的事。都可以打发日子。”

巴金在1989年初又摔了一跤。住进医院治疗。冰心在信中关切而焦虑地说;“你近体怎样?何时出院?千万不要多见客人。我恨不能到你身边看看。”1990年。她在一次信中说:“知你不喝酒,但喜欢茶和咖啡。在这点上又与我相同。什么时候我们能坐到一起喝喝咖啡,谈一谈。多好!可惜我们都行动不便了。近来就常觉得心烦……”

晚年的巴金心灵深处是寂寞和孤独的。他渴望读者的理解,渴望心灵的沟通和抚慰。冰心这些情真意切的信函给了巴金最大的安慰和温暖。他一样也是那么思念牵挂住在遥远北国的大姊,即使住在医院里受着病痛的煎熬时也常想起冰心和吴青。当他收到冰心送来的红参时,他说:“我需要的是精神养料……你的友情倒是更好的药物,想到它,我就有巨大的勇气。”冰心就在回信中呼应说:“关于这一点,你有着我的全部友情。”巴金好几次向她诉说各种干扰很多,缠着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很反感。冰心复信表示同感。觉得这是“名人之累”,无可奈何。巴金谈到自己写的文章中说了一些真话。就有人不高兴;想到某些人和事。又觉得心情不舒畅。“整天想前想后,想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总是放心不下。”冰心让人传话叫巴金不要那样忧郁,那样痛苦。巴金说:“我正是在痛苦中净化心灵,才不得不严格对待自己。”冰心也一样忧国忧民。写的文章如巴金所说的“锋利”、“烫手”、有“辣味”。“感到很痛快”。巴金说:“老实说近一年来我常常想到您。我因为有您这样一位大姊感到骄傲,因为您给中国知识分子争了光。我也觉得有了光彩。”1989年夏。他在信中也惆怅地说:“我们不能见面,有话也无法畅谈,幸而我们能做梦……我还想,能做梦就能写书。要是您我各写一本小书,那有多好!”在祝贺冰心九十华诞时,他说:“想念你们,但抱病之身痛苦不堪。尤其是无法写信吐露我满腹的感情。”

从1980年4月访日到1999年3月冰心逝世的19年中,巴金和冰心因地处南北,受到空间的间隔,只有少数几次见面,1985年后不复相见。

完全依靠书信交流来沟通心灵。倾吐衷曲,几乎没有中断。巴金即使为病痛所苦,执笔困难,手发抖,但隔些日子也要勉力而为,给冰心写信。冰心把巴金的信珍藏在一个深蓝色的铁盒子里,准备以后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这两住文坛元老在晚年的感情变往也给中国文学史添上了一段佳话。

(节选自2001年1月28日《生活时报》)

命题坊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巴金和冰心之间的相知、理解真正得以升华的是1980年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日时午夜长谈所形成的。

B对访日的愉快旅行,两人常常在书信中提到,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活。

C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85年,冰心迁往新居,巴金去探望她。她开始把巴金当作弟弟看待。

D冰心无微不至的信函成为了巴金晚年慰藉心灵的重要信函,巴金在梦中也感到安慰和温暖。

E从1980年4月访日到1999年3月冰心逝世的19年中,巴金和冰心因地处南北,受到空间的间隔,只有少数几次见面,1985年后就再也没有相见。

2作者在文中描述道,“长期以来,冰心对巴金一直有一个看法”,“看法”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描述冰心、巴金真正倾心交谈的时候只有1980年促膝长谈的那一次,但他们却能相知相敬,原因在哪里?

4理解文章后,解析“冰心把巴金的信珍藏在一个深蓝色的铁盒子里,准备以后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的含義。

中军帐

2007年宁夏海南卷实用类文本《叶圣陶在四川》就是传记。我们该怎样阅读传记文本和解答问题呢?

1把握传记阅读文本一般都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追求真实的特点,对文本进行合理解读。上述文本就是围绕巴、冰二人真诚友情展开描述的,《叶圣陶在四川》是围绕传主在四川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展开描述的。两文都主题突出,没有枝蔓。

2养成阅读传记时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的习惯,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伟人巴金、冰心的友谊之所以能成为当代文坛佳话,就在于两人都能以诚相待。

3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冰心、巴金: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一文,以时空推移为顺序,间杂作者适当的评议,通过细节描述和书信引用,用客观、平实的语句把伟人的交往和相互鼓励呈现在读者面前。

伟人邓小平原名邓希贤,其女儿是毛毛。阅读下面传记片断,完成16-19题。(宁夏模式)

2月14日。父亲进入哈金森工厂,工号为5370。在这里,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制作防雨用的套鞋。他们每日工作10小时,星期六工作半天,即每周工作54小时。新工人实行计时工资,每小时工资学徒期为一法郎,以后逐步增加,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这种工作属于轻体力劳动,但要节奏快,适合心灵手巧的人干。郑超麟也曾在这家工厂做工。我去采访他时,他对我讲,他一天只能做十双鞋,而我的父亲则可以做二十多双。像父亲这样工作,一天大约可以挣得十五六个法郎。

1988年我去法国进行一个项目考察时,曾到蒙达尼去了一下,在工厂人员的陪同下,我参观了哈金森工厂。这个工厂今天仍旧是橡胶制品企业,拥有9000多名职工,在宽敞的庭院右边,父亲当年做工的厂房仍然完好无缺。现在这里楼上作为仓库,楼下也堆满了什物,已不再作为车间使用。这个厂房高大明亮,可想而知,比克鲁梭的施奈德钢厂的工作条件要好得多。工厂的陪同人员告诉我,这个工厂一百年前曾经失火。后来由法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家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了这个厂房。就像埃菲尔设计的举世闻名的巴黎铁塔一样,这个厂房也是由钢铁结构建造而成,据说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金属结构的厂房。回国后我问过父亲,你当年做工的厂房是埃菲尔设计的,你知道吗?父亲还真的不曾知晓。

据和父亲当时在一起做工的郑超麟回忆。在离工厂五分钟路程的一个小树林中,工厂拔出一个木棚,内有四十多个铺位,专门为中国勤工俭学学生居住。我去法固的时候,工厂的人告诉我,这个未棚早已拆摔了。但我可以想像得出它当年那种简陋的样子。当时住在这里的学生们搭伙做饭。推举两个人作厨师,大家照工厂计时制给他们支付工资,伙食账目公开。每人每日伙食费的三个法郎。

早晨咖啡面包。午、晚两餐都有肉吃。房子不需付租金,因而算起来,像郑起麟这样的计时工。每月可剩余一百多法郎。而像父亲他们那样的计件工,便可以剩余大约二百多个法郎。

当时在木棚中一同居住的,有郑超麟、汪泽楷、牵慰农、尹宽等人,最多的是安徽人。1922年6月9日以后,王若飞和他的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来到蒙达尼的哈金森工厂做工。也住到了这个木棚里,他和父亲从此相识。此后,他和父亲相交甚深,战争年代还曾互赠照片,作为留念。他送父亲的照片,一直存放在我们的家庭影集之中,“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没收后遗失。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郑超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田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两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蹦蹦跳跳,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选自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在哈金森工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传主进入哈金森工厂后,人生出现了巨大变化,可以说,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成长得没有这么快。

B一般情况下,传主做鞋子都要比别人多一倍,所拿的工钱也就很多。

C作者实地参观了当年父亲工作的场所,为其规模大和职工多而赞叹,也为父亲当时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而高兴。

D在作者参观回来后,启发父亲回忆这段生活。可是他还是不知道他当年做工的厂房是埃菲尔设计的。

E哈金森工作之余,传主也很少看书。但是跟大家熟悉之后。经常说笑话。开玩笑。

2作者描述道:“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你是怎样理解“转折点”这一词语含义的?

3在节选的篇章中,作者描述了传主工作、生活方面的哪些内容?请分条陈述。

4结合上述文段,请你说说传记创作应注意哪些具体环节?

参考答案

“赏读吧”:1AC(A项这里偷换时间概念。巴、冰长谈是晚饭后开始,到深夜结束的。C项把巴金当作弟弟看待,不是1985年才有的,根据原文信息。她很早就将他视为弟弟。)2这是一道探究式试题。认为好的:因为后面明确指这是冰心对巴金的敬佩之情的表现,也是对弟弟般的巴金的关切和提醒。认为不好的,可以这样说:名家笔下也会有笔误,这词带有“对别人有意见”的意思。这里用得不当。因巴金、冰心是知心朋友。不存在隔阂和意见。3,他们建国后相见的时机很多。而真正长谈的就是1980年的那次出国访问。那次聊天,使两位老友感到心的贴近,感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相知、理解。回国以后,他们都在信中谈到这次愉快的旅行,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活。可见他们是倾心交往。印证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谛。4,这是他们两个智慧、正直的心灵在撞击中产生的高度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情,所以她要珍藏。他们继续互相鼓励,抱病笔耕,并肩作战,写出寓有激情和思想锐利的文章,喊出依然是那样有力的声音。他们真的是晚霞似火,為国家、民族而忧患,而思考。他们在生活上、健康上互相关心。感情上的交融。使他们彼此深深地理解。他们已经成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至交,他们的晚年生活因此得到滋润、抚慰和温暖。感受到鼓舞和力量。这就是其内涵。

篇5:语文之友二课外阅读(二篇)

一、说明文:(l6 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其后的问题。

汉字的优势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汉字,在它成为现今世上仅存的象形表意文字系统后,“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一结论,就被 [ 名正言顺 ] 地载入 [ 典籍 ],并广为流传。

1977 年,钱伟长教授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汉字影响你们现代化。”外国教授对中国教授说,“ ____ 拼音文字 ____ 能救你们,____ 你们的文字是无法进入计算机的。当今,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也是脑袋!”

然而,外国教授说错了,中国人能在 6000 年前创造汉字,并且使它成为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个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说明这种文字具有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今天,中国人已经成功地把这种外国教授断言不能输入计算机的方块字敲进了计算机。

表意文字形、音、义的多码性,使汉字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像英文这样的拉丁化文字,是采用全息输入的方法(按字符逐个输入),只能靠熟练程度来提高速度,因此太有限了。汉字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的结合,采用非全息编码输入的方法,计算机的智能化又使中文输入由单个汉字输入进入了词语输入的新阶段。同样内容的英汉对照短文,汉字 161 个,英文字符(字母)778 个。汉字以每分钟 203 . 3 个的速度输入,输入一个汉字平均击键 1 . 5 次一 2 . 5 次,161 个汉字击键 371 次,用了 48 秒。英文以每分钟 500 键的速度输入,778 个字符击键 778 次,用了 1 分 30 秒,汉字比英文快了近一倍。世纪称之为科学奇迹的计算机,有史以来头一次证明:汉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的、凝聚了高度智慧的、科学而又实用的文字。

当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进入计算机神奇的时刻,“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个被外国人、某些中国人重复了无数次的“结论”,竟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借助语境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l 分)名正言顺___典籍____.在第二段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同语,完全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只要就那么 B .只有才因为 C .如果就否则 D .除非才因此.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是以 _____ 为主的说明文,其中一、二段是 ____,第五段是 ____。(2 分).对汉字输入计算机显示的拼音文字无法相比的优势表述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 .汉字有 6000 年悠久的历史。B .汉字是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个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

C .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形、音、义的多码性。D .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速度比英文快一倍。.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三种主要说明方法(3 分)

① 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用着重号标出下列句子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2 分)

①……只能靠熟练程度来提高速度,因此太有限了。

②同样内容的英汉对照短文,汉字 161 个,英文字符(字母)778 个。.什么是“全息输入”?什么是“非全息编码输入”?请根据相关语句完成下列句子。(2 分)

①全息输入就是 ________ ②非全息编 ______________ 码输入就是 _______________.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A .拼音文字的全息输入使提高输入速度受到局限。B .表意文字的多码性使汉字显示出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C .汉字的多码性使中文输入由单个汉字输入进入了词语输入的新阶段。D .汉字成功地进入计算机证明了汉字的优越性、外国教授“结论”的荒谬性。

二、记叙文阅读(19 分)上一篇

特别的奖励

恢复高考那年 , 我们正读初一。新来的班主任是位姓宋的老头,据说解放前他当过兵。

第一堂英语,宋老师将一张手写的字母表挂在黑板旁的墙上,看起来一目了然。之后,他又在黑板上板书一遍,一个一个地教我们学。这堂课纪律很糟,但他并不在意。下课时他告诉我们:“ [ 学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 ”我们想,他是指责我们在课堂上对他不够尊重。看样子,他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并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几天后上英语课,他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白纸,要求我们按顺序默写出 26 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并且说对这次测验成绩优异的学生将给予特别奖励。尔后,他就 ______ 地站在教室门口。20 分钟后,他立即收上试卷 , 并很快地批阅完了,然后轻松地宣布:“很好!除一个同学写错了 3 个字母外,其他同学都是 100 分,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能得到奖励。但在奖励之前,我不得不问问这个学生张小哲,请你站起来!”

张小哲是个一向沉默的男孩子,从不惹人注意。此时,他站了起来,两眼望着老师。

宋老师对他说:“我实在想不通,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母,全班同学都会写,而独有你一个人出了差错,你说你惭愧不惭愧?”张小哲默不作声,所有同学都地 ______ 地盯着他。

“你必须回答我!”宋老师一反以前的慈祥态度,透露出一种威严,“惭愧,还是不惭愧?”

“我不惭愧。”张小哲轻声地说。看来,他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脸绷得紧紧的。

“居然不惭愧。那么,你凭什么理由呢?难道大家都错了而只有你一个人是对的?”宋老师一步步向他走近,脸上有一科奇怪的表情,令人捉摸不透。这时,我们想,说不准他会打人哪,一个当过兵的家伙,出手肯定非同寻常……我们不再幸灾乐祸了,心里都紧张地为张小哲捏一把汗。

“我有理由,但我绝对不说。”张小哲望着逼近自己的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老师,如果你一定要通我,我现在就离开学校。”他真的提起了书包。

沉默,短暂的沉默。我们看见宋老师走到张小哲面前,双手放在张小哲的肩头,一改刚才的严厉,温和地说道:“好吧,我不再逼你,请坐下吧。”然后,他退回讲台,扫视着全班学生,________ 地说:“第一天上课我就讲过,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今天,我并不是急于要知道你们的英语成绩,而是很想知道你们的为人。请大家抬头看看我身后的那张字母表,你们别以为我忘记把它摘下来。它上面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全班同学除张小哲外,你们全部都照抄不‘误’。张小哲虽然没有得到百分,但他是个诚实的孩子,所以他敢说自己不惭愧。这种勇气非常难得,很少有学生能在老师的逼迫下坚持真理,保持诚实。请大家终生牢记:重要的不只是成绩,更有品格。这,就是今天我要给你们的特别奖励!”

那一刻,全班 54 个同学有 53 个低下了头。只有张小哲没有。.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 _____,具体地点是 _____。(2 分).依次加到文中“”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 分)

A .若有所思幸灾乐祸语重心长 B .表情冷漠幸灾乐祸循循善诱

C .若有所思心怀愧疚循循善诱 D .表情冷漠沾沾自喜语重心长.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宋老师为学生对他的不尊重感到气愤。B .来老师对学生们感到失望。

C .宋老师在逐渐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D .宋老师对学生们的调皮很无奈。.对本文写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B .文章构思巧妙,结果出人意料。

C .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D .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是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 .“奖励”实际上是对全班同学的告诫,而非真正的奖赏、表扬。

B .“特别的”是指“特殊的,不同寻常的”。

C .全班只有张小哲没有低下头,是因为他敢于和老师作斗争。

D .张小哲是一个沉默的、不惹人注意的、诚实的孩子。

.宋老师送给学生的特别奖励是(用文章中的话回答)(2 分)

.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来老师的特点。(4 分)___________

.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3 分)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说明文(l6 分)15 .理由正当而充分典范性的书籍 16 . B17 .说明事理叙述议论 18 . C19 .①作比较:拼音文字全息输入的局限性与汉字非全息输入的优越性的比较②举事例:同内容英汉对照短文输入计算机的实例③列数字:中英文的字(字母)数、每分钟输人的速度、击键数、共需时间等一系列数据 20 .①只能②同样内容的 16177821 .①按字符逐个输入②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的结合输入 22 . C

篇6:写人阅读与习作指导及训练

一、学会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是因为,外貌 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外貌描写包括静态外貌描写、动态外貌描写两种。怎样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呢? 第一、静态外貌描写: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 貌也定会有所不同。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 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 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 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 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 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 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 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 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 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

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 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 人一面”(都是“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俩酒窝儿”)的现 象。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 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怎么办?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局部的“特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 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 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 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

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 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 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 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 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 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动态外貌描写:就是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人 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 态表情上流露出来。因此,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 格特征。

在描写人物动态外貌时,最好与静态外貌描写相结合,与人物的语 言、行动描写相结合。这样写,不但具体,效果也好。如:

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忆铁人》)这两句话,把描写神态(“睁大了眼睛”)与描写语言相结合,真实具体地表现出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急于向阿姨赔礼道歉的 情景。

【思考练习】

(1)外貌描写包括哪两种形式?怎样把静态外貌描写和动态外貌描写具体?

(2)以“我的老师”或“爸爸生气了”为内容,把人物的外貌特征写具体。

二.学会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

写人记事时,常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这就 需要我们掌握把人物语言写好、写具体的方法。

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下面的这段话,会给我们许多 提示: 我哭着,哭着,听到有人走了进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继父,便把 头扭向一边。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丽敏,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别闷在心里。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

听了这些话,我张嘴想说点儿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1)描写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 等不同,所以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如同每个人的 长相一样。语言描写,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 象。所以,描写语言,就一定要真实、准确,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特 点。这是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重要前提。例段中的小作者,就很好地做 到了这一点。她所描写的继父的语言,合情入理,与当时的情景很贴切; 真诚坦直,朴实无华,非常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善解人意,饱含爱抚之情,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为人的特点。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 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 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来描写劳动人民,等等。其实,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错误的。

(2)描写语言,不但要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么 说的。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注意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又重视具体写出 人物是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等。这对刻画人 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有用的。如:例段中,“他在我身边 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是小作者在描写继父说话时 的动作、神态。这些语句,与说的内容互相映衬,真切而生动地表达出 继父对“我”的关怀、爱怜。

【思考练习】

(1)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为什么说“众人同腔”或让文中人 物说你(作者)设计的话都是错误的?

(2)回忆一下老师表扬自己的情景,饭桌上家人对话的情景。然后,任选一个内容写一段话,要求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

三.学会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

行动,包括动作、行为两个方面。动作,指人物一举一动的活动,如:抓、拉、扯、跑、踏、看、听、闻、说等;行为,指人物一连串的 动作,表现为一个过程,如赛跑的过程、钓鱼的过程、做游戏的过程等。行动,是人物性格、情感、质量、思想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不 光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因此,行动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又一重要手段。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呢?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否悟出一些方法。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 了!”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小磊,怎么又回来 了?”妈妈问。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屋子 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迭呢。“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 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 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 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骂小磊不把它们放好。小磊冒着满头大汗,一路上也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 雀无声了。

(1)描写人物行动要准确。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很简单的事例:男生 吃西瓜的行动,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此时吃起西瓜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 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 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如:例段中“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等,这些行为、动作描写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一个既淘气又毛手毛脚,生活和学习缺少条理的同学的形象。

(2)描写人物的行动要细致。

①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首先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 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当然,描写要有目的,事先要想好 为什么写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而不能一股脑儿全写出来。

如:例段中,作者把小磊回家取写字用具的经过分成“发现没带用 具、回家去取→找柜子、翻抽屉→返回学校”这三层,每一层又都将行为作了细致的分解;然后一层一层地、有顺序地进行描写。这样,整个 经过既顺畅,又具体。

②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 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神 态、语言、心理等。“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做”和“怎么做”,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 然也就具体了。

如:例段中,“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跑 进校门”这两个短句,“奔回”、“跑”是写做什么,“三步并作两步”、“气喘吁吁”则是写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样,把动作写具体了,人物急促、慌乱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思考练习】(1)为什么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描 写时要注意什么?

(2)观察妈妈是怎样炒菜的,或自己亲自试一试。然后写一段话,要求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

四.学会把人物的心理写具体

心理,又叫心理活动,指的就是人物想些什么,是怎么想的。心理 描写,就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状态,是直接刻画人物、把人物写真写活的又一重要方法。描写人物的心理,又分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描写他人的心理这两种形式。

(1)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作文时,无论是主要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往往都需要描写自己的心理,用来展示自己心理 活动的经过,或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怎么想的,自己最清楚,所 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采取“我想”的方式写出 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要注意:描写时,既要写出自己“想什么”,还 应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活动 写清楚、具体了。另外,要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 面化,遮遮掩掩。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的: 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只见一位看 自行车的老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可又实在觉得不好意思。唉,算了吧,下次不再随便扔了不就行了。我心里默 默地想着。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 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但显得很精神。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只图个人方便,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记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扔掉 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 不好意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了不起→自己图方便,给 他人带来麻烦),而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 想(见老奶奶捡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已),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 内心的思想活动。

(2)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因为我们不可能钻到人家的脑子里,所以要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就比较难了。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尽管他人头脑中是怎么想 的,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从他的表情神态、言谈话 语、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具体描写他人心理活动 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 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自言自语”,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 世界;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动作,来揭示 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描写人物幻景的方式,来具体展示他的心理活动。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体的:

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我说:“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要,不要!”接着就哭起来。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 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他哭了一会儿,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续续地哼着,还不时地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是注意他。他的目光从妈妈身上移到姐姐那儿,一会儿又移到我身上。我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他 把大家扫视了一遍,也就不闹了,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以后我再做 功课,亮亮也不要钢笔玩了。

这段话,写亮亮先是撒娇,继而以哭为手段要大人答应他的要求,最后见哭不能生效,只好“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作者通过具体描 写小孩的行动(摇、甩→哭)、神态(捂→偷看→移),逼真地写出小 孩的心理特点,反映出亮亮真是个聪明淘气、活泼可爱的孩子。

【思考练习】(1)心理描写分哪两种形式?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又怎 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2)以“我听到表扬之后”或“××生气了”为内容写一段话,要 求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文章欣赏:

【写人作文】我最尊敬的人

我的爷爷今年已经71岁了,他年逾古稀,两鬓斑白,但从不服老。你看他走起路来腰板直,脚步快,如果看他的背影,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古稀年龄的老人。

爷爷虽然上了年级,但他还是很爱学习,每天都要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一百多页的大本子,他已经写了八九本。每天中午和下午时都能见到爷爷认真地学习,有时候奶奶叫他吃饭他都听不到。我感到很奇怪,便问爷爷:“您这么大年级还用学习?”爷爷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七十还嫌 少。”

爷爷还很爱运动,每天早晨六点多就起床,然后在阳台上做一阵健身操,有时还出去买菜,我对爷爷说:“您要注意身体呀!”爷爷却说:“没事儿,生命在于运动嘛!”

爷爷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我犯错误的时候,大家都不理我,只有爷爷会耐心地对我说:“这样做不对,以后要改正。”每次我好爷爷出门时,爷爷都要给我买一些好吃的。他一心希望我努力学校,长大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爷爷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认真学习的人,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是我最敬佩的老人。

点评:

1.文章描述的是一位平凡的老人,然而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是一位认真学习、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人。

2.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发生在爷爷身上的点点滴滴。中心明确,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爷爷具有个性化的语言个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七十还嫌少;生命在于运动......老人乐观二豁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一位老人也更值得我们敬佩。-【写人作文】这就是我

“小歌手,唱儿歌,一唱就是一大箩......”从一幢楼房里传出来了一阵悦耳的歌声。咦?这首歌怎么这么陌生,好像以前从没听到过,肯定是这个唱歌的小姑娘胡编乱造的。“小牧童,骑黄牛,边放牧来边吹笛......”小姑娘的歌曲换了一首又一首,她可真有唱不完的歌儿呀!

这爱自编自唱儿歌的小姑娘是谁呀?咱们就去认识一下她吧。我们随着歌声而去,刚走近门口,那歌声戛然而止。我们从窗口向里望去,只见一个小姑娘趴在地板上,皱着眉头在苦思冥想着什么,可能是没歌词了吧。突然,她脸上又露出了微笑,不一会儿,她从地上跳了起来,清了清嗓子边唱边舞了起来:“,美丽的小蝴蝶,在空中飞舞,快乐的小精灵将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小姑娘唱了一曲又一曲,每一首歌曲的词儿都不一样。她边编边唱边跳,仿佛是歌唱仙女下凡间,完全陶醉在自娱自乐的无人境界中了。

有一次,她把鸡毛掸子挂在胸前当装饰品,把本子卷成筒儿当话筒,学着电视里明星的样儿,跟着电视机里播放的曲调边扭边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就唱歪了调儿。电视里的明星唱:“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她却唱成了“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你说荒唐不荒唐?咳,真是本性难移呀!

看了这么久,又听了我的介绍,也许你已经知道她是谁了。哈哈,怎么,你猜不着?嗨!让我告诉你吧,那个爱自编自唱、自娱自乐的小姑娘就是我!

点评:

1.小作者语言轻松、欢快,将一个活泼可爱、乐观开朗儿而又多才多艺的小女孩儿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运用第三人称,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向人们描述展示自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成功的范例。文章开篇设疑,吸引读者进一步探知谜底,完全抓住了读者的心。

上一篇:北京孔庙观后感600字下一篇:送教上门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