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父亲的日记

2024-06-01

写父亲的日记(共14篇)

篇1:写父亲的日记

记得1970年秋天开学,我上了小学四年级。由于前任班主任分娩,我班新来一位50多岁的王老师做代班主任,她负责教我们算术和语文。

由于时代环境,教学已经乱了套,新课本还没有发下来。那天王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我们先是全体起立向伟大领袖请安,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坐下后王老师说,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毛主席去安源的故事。王老师讲的绘声绘色,我们听的聚精会神,想象着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晦暗岁月。下课前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每人写一篇日记。这下可把同学们难够呛,说实话在那特定的年代,虽然念了三年书,但汉语拼音都没学明白,就别说写日记了。

作业总要完成的,只好向父亲求教。吃晚饭时,父亲还没回来,我们只好先吃了。饭后我拿出本和笔,但不知写啥,搁那干楞着,一心盼着父亲早点下班。天完全黑了父亲才疲惫回到家,母亲把饭菜热了,催促说快吃饭吧,吃完了教孩子写日记,这憋一晚上了一个字还没写呢!父亲放下了筷子,打开那个上了锁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带红塑料皮的笔记本,边给我边说写日记要用日记本,我打开一看,日记本的扉页上印着“沈阳市商业局先进生产者纪念”字样。父亲说先打个草稿,再往本上抄。我说爸我不会写,还不知道写啥呢。父亲说,日记日记就是记每天发生的事,把一天中最有意义的事记下来。今天学校有啥事啊?我想了想说,语文书没到,新来的王老师上语文课,给我们讲了毛主席去安源的故事。父亲说那就写这件事吧!我轻轻地咬着铅笔,体会了万事开头难的滋味。父亲和蔼地说,我给你开个头,然后你接着往下写,我连声说行行。“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由于新教材没有到,新来的王老师…”我把草稿拿给父亲看,父亲帮我改了三个错别字,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我把“安源”写成了“安元”。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一生中的第一篇日记。次日,我把那个崭新的日记本交给了老师,看着其它同学用作文本写的日记,我心里感到特别的自豪。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记日记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1972年春,我步入了中学。那年夏天放暑假,老师领我们去了东陵公园,回来后要求每人写一篇游记,我写的游记竟成了范文,在全学年各班轮回演讲,使我信心大增,对写作发生了兴趣。从此我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源于那篇游记,但根子却是父亲教我写日记。

当我写的一些文章变成铅字在报刊上发表时,算是我对父亲在天之灵的告慰吧!

篇2:写父亲的日记

今天是“父亲节”,我正考虑用什么方式向爸爸祝福节日,邮递员叔叔送来了今天的《都市快报》和三封我的信件,我打开信件一看,哇塞!有两份获奖证书!爸爸也高兴地亲吻我的脸颊。

这就是今年“父亲节”我送给爸爸的礼物,爸爸说非常满意,希望我持之以恒、继续努力。我当然会努力的,请老爸放心吧!

篇3:写父亲的日记

电影天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叙事者, 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电影依靠一个个镜头的组接来叙事, 也可以说是靠运动着的造型 (影像和声音) 和话语 (有声语言和字幕) 的有机构成来叙事。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虽属于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方式, 但在叙事人称视点的选择、叙事时间的安排和叙事结构的编制叙事表现方式等方面, 电影叙事充分吸取了文学叙事的成功经验。反过来说, 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影这种既常见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帮助我们提高记叙文的叙事写作能力。时至今日, 记叙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事能力成了学生写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学生往往写不具体一个故事, 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所以, 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看电影”, 激活大脑中的表象, 形成丰富鲜明的画面, 把事情想具体、写生动。假如能从电影叙事中有意识地获取写作的技巧, 那么这将是一笔丰富的写作积累, 对记叙文写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出发, 探讨如何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事技巧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 是因为这部电影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第20届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张艺谋曾说这是他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 也是他最珍爱的一部,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讲故事讲成功了的影片。同时这部电影所选择的故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而是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之间非常纯粹的温暖人心的爱情。这种感情较之其他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它表现形式更丰富, 张力更大, 空间更大。

那么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说”故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来表现这个唯美动人的故事?它对记叙文的写作有哪些启发?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 景物画面的渲染

的确, 在这部影片中景物、画面的渲染为这个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画面色彩的使用、动静的搭配、造型画面的构造, 技艺是相当高超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 色彩即感情, 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 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 直至渗透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影片将过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现实部分拍成黑白。这样虽然有悖习惯思维, 但更能反映导演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爱情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隽永的回忆即使成为过去, 也永不褪色。而父亲的去世, 显然带走了一生挚爱的母亲心中的色彩, 只留下了单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题部分是过去时空, 色彩饱满、明朗、澄澈、如诗如画。金黄色绿黄色的树叶树林漫山遍野, 无穷无尽, 枯黄的柔软的草地绵延向远方, 还有明亮的太阳, 白色的树干、栅栏、雪地、深黄色的亭子, 加上母亲红扑扑的美丽的脸、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红色的发卡……缤纷而清朗, 丰盈而不染纤尘。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 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自然应该冰清玉洁, 而观众也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正是有了这些画面, 电影更好看了, 它成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 与故事中的人物相辉映, 有力地烘托了这个如诗如画一般美好的爱情故事, 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唯美的画面会产生这样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画面外, 还有人物、场面画面, 比如手扶门框的母亲、栅栏外听先生上课的村民和母亲, 小学门口坚硬的石头堆中独坐的年迈悲痛的母亲的背影, 这些人物活动的画面经过精心的设计更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意图, 增强作品的画面感。那么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时是不是也能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呢?

记叙文需要典型环境的选择, 这个环境可以是田野村庄、山川河流, 也可以是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我们可以通过描写它来衬托人物性格,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表现故事的主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 它可以是我们根据故事主题所选择的真实的人物活动的背景, 也可以是我们为了配合文章故事表达、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故事表现的情感、主题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应的景物描述。

2. 细节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这些细节在影片中非常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了“爱意萌动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 记叙文中的记事不是记流水账 (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 。它需要我们“大题小做”, 这里的“小”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 正是大师们的精妙的细节描写才使作品的叙事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也是他们创作成功的精髓所在。关于细节的问题我们平常已经讲过太多了, 这里不再具体展开。

3. 矛盾的建立

影片在这个故事的叙述中最让人揪心的情节是“骆先生的突然离去”, 这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记叙文写作能揪住人心的情节至关重要, 因为它能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情节”?什么样的情节才能揪住人心?那就是故事中因果逻辑关系的确立, 矛盾的建立, 差异的形成, 对立的产生。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组成故事的大小事件有了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 或是它不顺畅, 它有波澜, 在我们习惯思维之外, 违背了人物意愿。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剑桥大学所做的《小说面面观》演讲中对情节这个概念有一种非常机智的阐释。他举例说:“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死了。”这仅仅是事件;那么如果变成:“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这就是情节了, 它有了因果联系;那么如果再变成:“国王死了, 王后因兴奋而死。”这就更揪住人心了, 因为矛盾、差异产生了。他认为情节和故事都是对事件的叙述, 但情节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 故事注意的是依着时间顺序而出现的发展、高潮、结局, 而情节注重的是为什么。那么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是不是也能构思这样的一种矛盾对立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小说《高贵的施舍》开篇即写“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 它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 空空的衣袖晃荡着, 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 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正是设置了这样的一种矛盾的对立关系放置在小说的开头, 才增添了巨大的阅读吸引力。

4. 情节的暗示、象征

影片中路、奔跑、青花碗、发夹都有暗示、象征意义。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The Road home》, 改编的小说也名为《路上的爱情和往事》, 路在这部影片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因为在这条路上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 分别, 这条路是父亲母亲爱情的道路, 它的蜿蜒绵长也体现了这段爱情的艰辛和恒久。奔跑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主人公的姿态:初次见先生的兴奋, 到渴望与先生相遇的急迫, 到分别时的追逐, 最后是通向幸福的奔跑, 影片最后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都奔走在追寻父亲的道路上, 镜头重叠, 告诉我们“老去的是容颜, 不曾老去的是爱情”这样的一个主题。在奔跑中导演也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彰显。母亲是一个懂得爱, 懂得追求, 倔强地执著, 执著地倔强的人;爱情就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此外, 青花碗、发夹都是爱情的见证, 青花碗碎了, 发夹丢失了, 都暗示着爱情出现了危机, 最后青花碗被补碗的工匠补好了, 母亲也终于找回了“红发卡”, 这也暗示着爱情回归的可能。这样的一种暗示、象征手法的使用, 使得文章构思更具艺术性, 故事更显含蓄、意味深长, 对我们记叙文的写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记叙文写作同样可以引入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使得文章更耐人寻味。

5. 叙述人称的使用

很多导演都很喜欢运用以个人化的叙述作为贯穿故事的一条线索, 个人化的叙述将观众带入“我”的世界, 同“我”一起感知事情的发生发展。在感情上更容易使观众随故事的发展产生共鸣。同时个人化的叙述使故事详略得当。在需要展现父亲母亲爱情的发展的时候利用回忆的方式进行描写, 不需要展开的时候就充分利用“我”的叙述一带而过。这种叙述视角在叙事的深度上十分有力, 尤其是对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心态的呈现上。另外, “我”的叙述具有美妙的文学色彩, 在简简单单几句言语的表达中, 已传达出一种宏大的历史纵深感, 不仅使情绪铺垫上岁月流逝的沧桑感, 还有一种洞察世事后重归平静的知性愉悦。除此之外, 这种利用时空的距离而展开的叙述更能营造一种故事的意境。比如《红高粱》影片一开始就是画外音“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 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而后:“日子久了, 有人信, 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同时在记叙文写作中利用指称叙述也可以营造一种说故事的意境。比如2004年的高考满分卷《弃婴》:

80年代初, 一个江南小镇。

婴儿哇哇的哭声在清冷的午夜听起来特别的凄惨。

木门“吱———”地开了, 一个男人探出头来, 看见了脚底的婴儿。他眉头一皱, 待了几分钟, 然后下定决心似地“嘭”地关上了门。

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就是利用时空的距离把故事拉远, 产生历史的间离效果, 营造一种说故事的氛围。似乎只是只言片语, 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一听故事就总有“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在山的那边”“那年冬天”的感觉, 好像一切事情都正在发生, 历史和现实交叉在一起, 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读者也被卷入故事。

当然, 电影给我们的又何止是写事的启迪, 在电影中我们一样可以学写人, 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也可以学写事。本文仅仅是一扇窗, 希望写作者拥有的是一个世界。希望在阅读欣赏任何一种艺术作品时, 都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学写作的意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爱情故事, 但凭借高超艺术技巧获得了国际电影大奖, 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有意识地借鉴一些电影中讲故事的技巧使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呢?

参考文献

[1]傅腾霄.小说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2]李丽芳.影像叙事对文学叙事的承接与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

[3]张宗华.论影片《孔雀》的叙事策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0.1.

[4]余华.《高潮》.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0.

篇4:父亲的日记

[成长故事]有一年多没有回家的我,中秋节决定回家跟父母团圆。

晚上,父亲看到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的片名时,突然问我“剿”怎么念,我回答说:“jiao。”

“念什么?”父亲的耳朵最近有点背了。

“jiao”我回答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可父亲似乎还没听清楚。

“你再说一遍!”父亲又问道。

“是jiao”

“是念chao吗?”

“不,是念j-i-a-o!”我已经变得不耐烦了。

父亲这次似乎听清楚了,他沉默了好久。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手里拿着一本发黄的日记本出来了。

我好奇地看着他不停地翻动着本子,我知道那是父亲的日记本,他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父亲翻到十五年前的一页,然后开始给我读了起来:

“今天我给儿子买了本《智取威虎山》的连环画。儿子高兴地看了起来,中间,儿子指着里面的‘剿’字问我’爸爸,这个咋念?’,我告诉他‘这个字念jiao’。可过了一会儿,他又碰到了那个字,就又问我念什么,我说念‘jiao’……”

“我算算儿子反复问我那个字的读音问了有二十五次之多,每次我都很耐心地重复一遍。我真的为儿子这种执著的学习态度所感动。”

当父亲读完这页日记后,我已经热泪盈眶了。“爸爸,对不起!”这也是迄今为止父亲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忘的一次教育。

[成长感言]从一个生字的念音出发,父亲给我的不再是一种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做人的深刻教育。

在将心比心的对比中,我感悟到了如山一样厚重的父爱。体会了抚养与赡养之间的辩证,明白了反哺与感恩的人性光辉。

[成长语录]不要让孩子的哭闹成为要挟你的工具。

[成长故事]我小时候,一直就由奶奶带着,奶奶很宠爱我,因此使我养成了很多毛病,其中一个毛病就是,一有什么不合我意的事我就用哭闹来反抗。

篇5:写父亲的日记

小的时候,我总是习惯跟在父亲的身后,他那高大的背影就像一道坚实的屏障,时时刻刻保护着我,让我处于安全地带。那个时候,他似乎有着永远也使不完的力量,总是喜欢让我骑在他的肩膀上,能坐高望远,我自然是十分开心。爸爸那么地驯服,我一说:加速!爸爸就开始奔跑;我一说:停止!爸爸就紧急刹车。每次玩这个游戏,我都会沉浸在角色中,激动的口水直流,一滴一滴润湿了爸爸头发。他毫无怨言,只要我能快乐,他就满足。

当我慢慢长大一点后,父亲看我体弱多病,是医院的常客,加之视力又有些下降,就让我长期坚持锻炼,一方面能加强体质,一方面能提升视力。经过他反复地论证和考量,他最后决定让我练习羽毛球。那个时候信阳还没有普及这项体育运动,根本就没有羽毛球的专训场地和老师。为了能正确教导我,他从网上订购了各种羽毛球的教科书,一一悉心钻研摸索,并反复播看国家级羽毛球高手的比赛视频,经过爸爸不懈地努力和实操苦练,他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理论知识丰富、实战经验老道的羽毛球“高手”。就这样爸爸成了我的教练。

慢慢地,打羽毛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和父亲也因为“羽球”拉近了距离,变成了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说球、看球、打球、研球,练体能,我俩还经常走路时也在用手模仿握拍挥舞,双双“走火入魔”。我技术稍稍长进一些时,爸爸开始带我练习双打,我负责守前场,父亲负责后场,我就傻乎乎地站在那里,任球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而我就像一个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爸爸没有一丝埋怨,微笑鼓励我:成长需要时间,不急,咱慢慢来。

随着我技术的逐步提高,渐渐地,父亲开始负责前场守球,我负责后场进攻,但是只要父亲稍有一点失误,我就会抱怨声声,而对于我的每一次过错或误判,父亲则是轻轻拍拍我的肩膀,继续微笑示我。

有天晚上,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打不好球,你不应该埋怨爸爸,应该把眼光收回,从自身查找毛病和原因,再说,你爸爸整个身体状态呈下降趋势,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永远生龙活虎;而你处于上升期,应该对自己制定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爸爸,你要有一颗体谅、包容的心。”我听了妈妈的话,才惊觉自己对爸爸的态度,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后来,每每再打双打时,我看着守前场的父亲,看着他那逐渐老去并略驼的背影,我深呼一口气,告诉自己:唯有认真,方能不负父亲。

我的身高、技术都在赶超着父亲,每当听到别人夸我时,父亲的眼中总是充满了傲骄,那是生命的传承和突破。但是,父亲的身体却在不可逆地日渐衰老,他的膝盖受伤了。他下楼梯时,需要扶着栏杆,只腿向前移步,一跛一歪的。父亲总是习惯走在我前面,像是在为我导航护驾,望着他的背影,我终于在他的伤痛中领悟了父亲的伟大。

篇6:写父亲的日记

走在绿化带的一侧,一切都很安静,我默默地走在父亲的右侧,望着父亲,不必太多话语,这样足矣,多幸福。我从未撒过娇,特别是对父亲,因为我知道,父亲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十分刚毅的。,但一想到,父亲很难得在家和我促膝相谈,还是默默走上前,拉住父亲的手,孩子气地笑笑,继续走。

父亲仍是一脸坦荡,一脸让我崇敬地坦荡。我紧握住父亲的手,能触及父亲手上的每一块皮肤。两指深处,会有一段较粗糙的皮肤,像刚制成的尚未细细打磨的木板,有些许如木屑一般脱开的表皮,父亲的指甲尖,没有脏物,这是父亲讲卫生讲得似有洁癖的象征,一向就崇敬父亲的我,更是夸张地把这性格推崇到圣洁、高贵的地步。有时候,自己想起来也会发笑,这种心理简直莫名其妙,但是,也许在每一个子女的心中,都有这样一颗爱的种子吧,小时候播种下去,往后的岁月里,在它越长越高的茎秆上,就会绽出一朵朵精巧而圣洁的花,里面装的,是自己小小的心里,穷其天下所有褒义词编织给父母的光环。

我的小手紧贴着父亲的大手,很安全的样子,我仿佛能感觉到父亲手上的每一根静脉,乃至毛细血管里殷红的血液在流动,我能感受到父亲的体温,能感觉我们紧贴着的相同的黑皮肤下细胞的分化,能听到我们左侧胸腔内,两颗同时跃动着、呼应着的红色的心的跳动,独有的恋父情结在告诉我,我是父亲这根树枝延伸出的一个小小的枝丫,一脉相承,又是如此难以割舍,兴许,这就是血浓于水吧,无论相隔多远,记忆中的一次小小的触及,两个身体里的神经也会为此相互绷紧,遥相呼应的感觉真好。

父亲一点儿也没有多想什么,仍是大阔步,一声不吭地走着,他哪里知道,身边女儿的脑海中,正十分细腻地用柔和的色彩将他勾勒,一笔一画都饱含挚爱。

说真的,握着父亲的手,像是系上了安全带,分明身处喧闹的马路上,却如同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置身于一个插满康乃馨的房间,转眼间,一切都豁然开朗。穿过马路时,我想再次想起了一幅场景,六年前的场景:父亲迈着大阔别,牵着我的小手,穿行在大街小巷,车辆、行人、广告声,红绿灯之中,途径圣安娜面包店时,总会为我买上几个滑而不腻的奶油面包,作为诱惑我写完作业的饵,然而又像一个失声者一样静静走着,繁华中,沉默依旧。这和今天的情景多么相似啊!父亲,我,牵着手,沉默阔步,目光联想……这是穿越时光了吗?

篇7:写父亲的日记

父亲很少说话,更不会说废话,他说话的方式也比较独特,不只是嘴,而是整个五官,尤其是眼睛,如同一根绳子,在地上给我画了一个“牢”,“改造”着我的一生。

6岁那年,家里终于开始建新房了,我感到及其兴奋,“家里建新房,肯定每餐都有肉吃了”,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那时我已总结出一个规律:家里人越多的时候生活就会越好。

后来石匠陆陆续续来到家中,热闹非凡。这是我比较喜欢的场面,但是那次热闹却打破了我铁的定律,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失落。因为每次父亲和石匠们吃饭的时候,我只能呆呆地站在一旁,更别说吃肉,最后能捞到一点肉碗里剩下的辣椒已实属不易。

石匠们在我家吃第一顿饭的时候我记忆犹新,因为我很捣乱,母亲不让我和他们同时上桌,“等叔叔们吃完你再和我一起吃,要听话!”母亲摸摸我的脸说到。

石匠他们很热情,“孩子,赶紧拿碗筷来叔叔给你盛饭夹菜”,然后把目光移向父亲,“小孩子嘛,哪家都一样,都很不懂事,就让他和我们一起吃吧,没事儿的。”我很开心地跑去给母亲要碗,母亲再次强调:“小孩子要懂事,等大人吃完了再上桌。”

趁母亲不备我自己去拿了碗,刚去盛饭,“等一下!”父亲喝了一声,瞪圆了双眼,向上翻滚的瞳孔犹如枪口,无数颗子弹直接射向了我的眼睛,不!不只是眼睛,而是扫射整个身体,我几乎成了窟窿。父亲那种眼神,是我有生以来未成见过的,我还记得,我几乎是打着寒战向后退缩的。

打哪儿起,我再也不敢和石匠们一同上桌吃饭了。即便他们叫我去拿碗筷,我也只能说:“我还不饿,叔叔们先吃!”然后自己就站在一边,咬着手指,咽着口水,傻傻地注视着碗里的菜一点一点儿消失殆尽。

“你家这娃真是太听话了,每次都那么乖,这是我们见过最乖的娃儿了!”这是石匠们对父亲和母亲百说不厌的话。

有一次,石匠和父亲讲起他们到我家前一年的往事,他们和父亲谈起,有一次去给一家人砌墙,每次吃饭的时候,石匠们还没上桌,菜都被娃儿(4个)一抢而空,主人家(父母)也不管,他们每餐都吃不饱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心思砌墙。

那时候,我心里只有怨恨,总觉得父亲对我管教太严了,心理也很讨厌那些石匠。一个月后,家里的墙终于竣工了,寨上的人看到我家新房的墙无不啧啧称赞。

过了几年,听亲戚说,那家人的房子竟然开裂了!那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家的房子不会开裂呢?

初中时,父亲一如既往的严厉,但又不带任何的语言。尤其是我每次做错事或者是犯了错误的时候,我总感觉父亲在盯着我,就如同一根不松不紧的绳子,让我无法挣脱。

后来,我成了村里同年人学习的榜样,很多父母都用我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乖巧,这让父亲和母亲感到了一丝的骄傲。

篇8:写日记的烦恼

分享经历:写日记难

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提高写作水平

看了这个题目, 你可能会问:“写日记有什么可烦恼的?洋洋洒洒写个500 字不就完了?”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1. 难命题。当老师手中的笔在黑板上霸气地写下“日记一则”时, 我就在心里叫苦连天了。因为老师既不告诉我写哪一类的, 又不来个半命题作文, 往往我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个好题目来。如果给了我一个写日记的范围或是一个题目, 好歹可有个题目可想吧!这样看似可以自由发挥的日记, 实际上对我来说就是难上加难。

2. 难选材。我经常是在确定了题目之后又犯难了。很简单, 虽然是有了题目, 但是又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去写呢?我往往思前想后没有新意。所以, 写作材料, 都是在我的深思熟虑中确定的。

3. 难立意。虽然写作材料有了, 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写日记还很难立意。所谓立意, 就是确定你的写作目的。是褒是贬, 是批判是讴歌?还得杀死许多脑细胞才能搞定。

4. 难有中心。虽然日记字数够了, 可是经常没中心。没有了中心的文章, 就如一盘散沙。况且我都写了好几年作文了, 怎么能犯没有中心这样的错误?解决这个难题又得费一番功夫。

篇9:写父亲的日记

2007年3月,记者在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民警的帮助下,通过种种努力,最后终于说服丁思思的父母,拿到了这些记录丁思思心路历程的日记。为了真实还原一位少女泣血的呼唤,记者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日记整理成篇。

第一封信:希望爸爸回家

那天放学,我在路上无意中发现,爸爸挽着一位年轻阿姨的手在街上走。我偷偷地跟在后面,看见他们在电影院里头紧紧靠在一起,样子极其亲密……想起妈妈还在家里等我跟爸爸回去吃饭,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走出电影院,我拨通了父亲的手机。“爸爸,我骑车不小心摔倒了,你能不能来接我?”“思思,你等我,我马上来。”

为了不让爸爸看穿我的谎言,我朝路旁的电线杆狠狠撞了一下,当时膝盖就青紫了一大块,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疼。很快,爸爸就来了,把我全身上下检查个遍,确定只有腿上有伤,这才放下了心,骑车把我带回了家。

晚上躺在床上,我怎么也睡不着。爸爸总是说,他能跟妈妈结婚真的很不容易。但为什么爸爸要跟别的阿姨交往呢?难道他不爱妈妈,不爱这个家了?

星期五放学后,我早早地回了家,因为星期五是我们的“家庭聚会”。到家了,我看见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原来爸爸打电话回来说今天有事不能回来了。我猜想爸爸肯定是陪那个阿姨去了,但是我不敢告诉妈妈,我怕她伤心。

为了让爸爸下班后在家呆着,我骗他说我最近学习很吃力,要他在家给我辅导。爸爸尽管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可是过了几天,爸爸又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回来吃饭,妈妈好像也察觉到了什么。我劝妈妈说爸爸太忙了,可是这话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我知道要断绝爸爸的念头,得想出一个管用的办法。一天,我骗妈妈说,放学后我要留在学校复习。其实我决定跟踪爸爸。连续几天放学后,我都带着照相机到爸爸公司门口偷偷地等他。那个阿姨跟爸爸是一个公司的。那天,我看见她跟爸爸一起钻进了出租车……我拍下了爸爸跟她上车的照片。

从爸爸同事的口中,我打听到她叫刘娅,是爸爸的下属。我模仿大人的口气给爸爸写了一封恐吓信,信是打印出来的。和信一起寄给爸爸的,还有那张照片。“丁晓光:你最好离刘娅远一点,如果你再缠着她的话,那这张照片你的公司领导和你的妻子都会收到!”

或许是那封信真的吓住了爸爸,爸爸又跟以前一样,下班准时回家了。我感到高兴,可那天,我偶然听到爸爸在阳台上神秘地打电话,一句“宝贝”吓了我一跳。原来爸爸并没有跟刘娅断绝关系,他们还在偷偷交往。

第二封信:希望爸爸离婚

2006年3月的一天,我放学回家,推开门家里一片零乱,还看见妈妈给我留的纸条:“思思,妈妈有事情,去外婆家住几天,你在家好好照顾自己。”

难道妈妈发现了爸爸的事情?我急忙赶到外婆家,看见妈妈的眼睛又红又肿,脸上还有一个掌印。外婆告诉我是爸爸打的,我不敢相信,爸爸平时可是一句狠话都没对妈妈说过啊!

几天之后,爸爸知道错了,上门道歉,妈妈哭了一阵,最后还是跟爸爸回了家。但我知道,爸爸可能真的不再像以前那么爱妈妈了,他的心已经掰了一半给另外一个人。

从那以后,我们家再也没有以前快乐的气氛,妈妈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爸爸加班的日子也比以前多了。我所做的一切毫无效果,看来,爸爸是不可能回心转意了。大人的事情我搞不懂,但我不希望妈妈再这样痛苦下去,我希望爸爸向妈妈坦白,然后离婚。自从发现了爸爸的秘密后,我一直睡不好,晚上老做噩梦,我希望尽快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

2006年4月10日,我冒充一个追求刘娅的人给父亲寄去了第二封信:“丁晓光,如果你真心诚意地爱刘娅,就对她负责,这样让她不明不白地跟着你,算什么?如果你真是为她好,你就离婚!”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爸爸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一天晚上十点多钟,妈妈突然肚子疼,爸爸不在家,六神无主的我只有抱着妈妈哭。妈妈叫我赶快给爸爸打电话,然后去隔壁叫李阿姨过来,李阿姨帮忙把妈妈送去了医院。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手术做完后,爸爸才来。我用很复杂的眼神看着他,他被我看得低下了头,我发现他的颈上有一个红红的唇印。这一刻,我真的非常恨爸爸。

一个星期后,妈妈出院了,爸爸竭尽全力照顾她。但我却开心不起来,我的心里堵得慌。我已经不指望爸爸离开刘娅,我只希望爸爸早点跟妈妈离婚,不要再欺骗妈妈!

我找到了同班同学王小青,骗他说我好朋友的父亲爱上了别人,我朋友很伤心,所以决定帮朋友教训一下他父亲,王小青很义气地答应了。

第二天中午放学后,我们先背好了台词,然后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把电话交给王小青。王小青模仿大人的口气说:“你好大的胆子,我叫你离开刘娅你不愿意,叫你离婚你也不愿意,看样子你是想让我到你的单位去找你,是不是?”“你是谁?你千万不要到我单位来,有话好好说。”我在一旁听见爸爸说的话,感到很失望,难道婚外情有那么大吸引力,让爸爸连自尊也不要了吗?“准备5万块钱,否则让你名誉扫地!”爸爸竟然答应了。

晚上回到家,看到爸爸一脸愁容,我心里感到一丝快意,我知道爸爸肯定筹不到5万块钱,剩下的路只有两条:要不跟刘娅断绝关系,要不跟妈妈离婚。

几天之后,我又叫王小青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催他赶快筹钱。放学回家,我看见爸爸跟妈妈在吵架。原来,爸爸骗妈妈说要跟朋友合伙做生意,想先把我上大学的钱拿出来用一下,妈妈死活不同意。我上大学的钱是妈妈一点点积攒的,我们全家称它为“成才基金”,现在爸爸竟然连我也不顾了。我颓然地坐倒在地上,眼泪不知不觉流出了眼眶,爸爸不再爱我了……

没有拿到钱,爸爸三天两头跟妈妈吵,妈妈总是哭。我看见妈妈这样,也就没打电话催爸爸筹钱了。一天,妈妈把我叫到身边,对我说:“思思,你爸爸好像变了一个人,再这样下去,这个家要散了啊!妈妈决定搬到你外婆家去住,和你爸爸分开一段时间,各自想想清楚。”“妈妈,你不要走好吗?你走了,我怎么办啊!”“思思,妈妈也不愿意离开你,但你也不想爸爸妈妈离婚吧?”

我真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离婚吧,我支持你!但我还是不敢说,因为我知道,妈妈离不开爸爸。

妈妈走了,给我留下200块钱,叫我到外面小餐馆吃饭。我哭得肝肠寸断,爸爸什么也没说。冷冷清清地过了几天,也许爸爸觉得这个家还是不能没有妈妈,他跑到外婆家去接妈妈,连续跑了三趟,妈妈最终又跟爸爸回了家。

第三封信:

在天堂里为父母祝福

因为爸爸的原因,我变得很敏感,跟同学关系越来越不好,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两天的高考对我来说就是一场煎熬。考完试,爸爸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还行。爸爸一脸释然的样子,还安慰我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但我很清楚,他其实很在乎我的高考成绩,妈妈也是。

终于到了能查高考分数的那一天,我硬着头皮拨通了查分电话。奇迹没有出现,我只考了401分,上好一点的大专都成问题。我没有哭,我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爸爸没有埋怨我,他拍拍我的肩膀,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要不,明年再考?”妈妈不像爸爸那样善于控制情绪,她的痛苦和不满整天挂在脸上,家里的空气变得一天比一天沉闷。爸爸回家的时间比以前更晚了,有时还在外面过夜。妈妈长吁短叹了近一个月,再一次搬到了外婆家。

妈妈走后,爸爸似乎有些愧疚,让我给妈妈打电话,说我想她了,爸爸也想她,让她快点回来。我机械地重复着爸爸的话,其实并不真的希望妈妈回来。我真想大声地责问爸爸,既然你如此在乎妈妈,为什么不能和刘娅阿姨分手?

但话到嘴边,我又咽了回去。作为女儿,对爸爸说这样的话,是需要勇气的。我没有这种勇气,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这个家已经没人再需要我,妈妈不要我,爸爸有刘阿姨,大学对我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2006年10月15日,别的同学都去上大学了,只有我还待在家里。我给爸爸写了最后一封信:“亲爱的爸爸,我本来不想这样离开你和妈妈,可我没有办法,我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我也懒得再走下去了……爸爸,如果你还爱妈妈,就和刘阿姨分手吧,我会在天堂里为你和妈妈祝福……”我到医院里买了一些安眠药,骗医生说妈妈晚上睡不着觉,叫我来买,医生相信了我,但只肯开给我六粒,我又跑了其他几家医院和药房,总共买了四十二粒。回到家,我穿上自己最美丽的衣服,那是爸爸出差到北京给我买的,我把四十二粒药全部吞进了肚子里。在天堂里,我终于看见爸爸牵着妈妈的手,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女孩,那个女孩是我吗?(文中人物为化名)

幸福观点:

篇10:写父亲的日记

我的爸爸被他人称作抠小肚鸡肠老大!

平时一滴水一粒米都绝不放过,他总是在雨天,端着洗面盆雨中洁面和洗头发。地面上有一个可乐瓶,他会毫不犹豫的拾起来,用来做废料赚钱用,如果有生疏的人借款,他也只能拿一点点,怕他人是骗子公司。

可恰好是那样一个小气的老爸,在我的眼中是一个伟大的人。

有一次我们班要为这些穷穷的小朋友们献爱心捐物品,我也毫不犹豫的跑回家了里,将我的旧衣物和小玩具赶快找出去,老爸就问:“怎么啦那么惊慌?”我也告知老爸:“大家院校提前准备给这些灾祸区的小朋友们献爱心捐款捐物。”老爸就二话不说取出了500元钱,随后对我说:“孩子把这种钱捐赠这些灾祸区的小孩吧。”我也想那么小气的老爸,居然在他人有必须的情况下一点也不抠,那样的老爸在我的眼中是一种杰出的品牌形象!

也有一次,大家村子的一个亲戚朋友,他的妈妈生病了,急用钱,他四处借款都没有能拿来血汗钱,我爸爸就我毫不犹豫给了他5000块,那时候我的头脑就一直在想,平时给路人借款一点都舍不得给,可是协助有必须的人而且是亲戚朋友,他就十分大气,就这样的`,老爸在我的眼中是一种伟大的人。

有一天,院校的本子不足了,提前准备想办法筹钱买本子,那时候他二话不说就要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第二天回家就买来许多的本子。随后立刻跑到院校,就立刻把本子交给教师,老师们看到了一堆堆很厚的本子,便说要多少钱我给你。我的老爸就立刻说:“不要钱不要钱,”他说道协助院校是理所当然的。

篇11:写父亲的高一写人作文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次被老师在全班表扬了,我高兴地回家报喜。妈妈不停地说我好棒,但这时父亲冷冷地说了一句:“这算什么,还好意思回来说。”我一天的好心情就这么被打破了。正因为如此,我以后有什么事都不跟父亲说了,久而久之,我和父亲就越来越疏远了。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父亲的看法有所改观了。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发起高烧,迷迷糊糊间,我感觉有一双大手轻轻地将我抱起又轻轻地发下,当时我就在想:母亲的手可真温暖啊。

再有意识,就是第二天早上了,我睁开疲惫的双眼,就看见母亲正在向医生焦急的询问我的病情,突然转头,发现我醒过来了,脸上的表情由悲转喜,连忙把给我买的早餐拿过来,当我接过热粥时,我裂开嘴笑着对母亲说:“谢谢妈,昨天把我送来还那么照顾我。”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拍了拍我的头说:“傻孩子,昨天送你来的是你爸,你爸说为了第二天能照顾你,就让我先睡了。今天早上我刚到他就上班去了。”

听了母亲的话,我怔住了。父亲不是从来不关心我吗,为什么要这么照顾我?那次以后,我才明白父亲对我的爱,我才开始慢慢的去了解父亲。

篇12:写父亲的作文

成都的天气就像川剧里的“变脸”一样变幻测:昨天还是穿裙子的艳阳天,今天却又阴云满天了。中午时我喷嚏连连,室友们戏谑道:有谁在记着你呢!

谁会惦记着我呢——惦记着我的起居冷暖,惦记着我的喜怒哀乐?!

最惦记我的人也许永远是我年迈的双亲吧!

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父亲还是说那句几乎永远不变的话:我们一切都好,你要好好读书,千万别想家。可是我知道,其实在他心里,却一直一直都想着我的……

我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一个每月给我汇生活费时连签名都很困难的人。我的已年过六旬的驼背父亲历尽艰辛,中年才得以成婚,不惑之年终当上爹。妈妈说,我出生的时候,欣喜万分的他接连三次上街买各种营养品。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记忆中,父亲总是天蒙蒙亮就瞪着自行车带我去城里看病,中午,他总买一碗我喜欢吃的混沌,待我吃了他再端起碗将剩下的残汤送进肚里。可也许“上辈子他欠我太多,注定今生我来报应他”——曾经在一次顶撞父亲后他狠狠的丢下了这句话。而且以前,我也一直这么认为。

父亲是个性急而刚烈的男人,他的脾气的确很暴躁。现实的他从说不来豪言壮语,也不懂浪漫主义。为了支撑家庭,他辛苦奔波劳作。生活中的不顺常使得他辛苦恣睢,借题发挥、大发脾气是常有的事,对待孩子,他总缺乏耐心。也许是“有其父必有其女”的缘故,我完全遗传了他的倔脾气和急性子。和性格温和而听话的小弟相比,我一直都是个忤逆的孩子:小时候,被罚跪在地的我明明心里知错了却仍硬着头皮不认错,并一直辛苦的高昂着头在烈日下跪着。正如妈妈说的,我是个“输身不输嘴”的孩子。父亲责备时对我的“欲加之罪”,我常常忤逆的“据理力争”,我的拼命解释往往以父亲的气急败坏我的“抗拒从严”而告终的。初一时,我做了件令父亲伤心无比也让自己后悔终身的事。1999年夏季的一天,因为他打了我一巴掌,并生气的将一只碗摔在地上而且还说了句“以后不认你这个女儿”的气话,我竟幼稚的以为父亲真的不爱我了而负气离家出走……

年少时,我是个常惹父亲生气的忤逆女,但在内心深处,对父亲我却是深深敬佩而爱戴的。我常因同学取笑父亲的残疾而和他们吵架。我们同行时,常有不懂事的孩子指着父亲说:“看,那是个驼背。”每每这时,我都像受了极大的侮辱一样冲上前去不由分说的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并警告他“以后对人有礼貌点”。而父亲,每次都会喜笑颜开的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将此事说给母亲听。

妈妈说,其实父亲一直都很爱我,胜过于爱弟弟,只是他是个不喜欢表达的人。我考上高中的那年,父亲比我还高兴,省衣缩食、拼命干活却整天哼着小调。高考时我仅考上了一所专科院校,别人都说读这样的学校没前途白浪费钱,可父亲还是力排众议将我送入了大学。那一年,他61岁了——他说,宁愿他咬紧牙艰苦三年都不希望我以后像他一样艰难一辈子。

沉重的劳累剥夺了父亲的健康也加剧了他的苍老。暑假里父亲带我去买鞋,售货员问在一旁看鞋的父亲:“老大爷,您给孙女买鞋啊,她读几年级了?”父亲不但没有不高兴还无比自豪的指着我说:“我给女儿买,她正在那试穿,已经读大学了。”听到别人这样称呼父亲,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扔下鞋便拉着父亲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面对父亲我常常感到害怕,我真的很怕父亲等不到我尽孝的那天就累倒了。很多时候,我都恨不得自己能够挣钱养家,可父亲总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要为以后的腾飞蓄积力量。

佛说“前五百世的擦肩而过才修来今生的一次回眸。上辈子,父亲并没有欠我,而今生,我是他的梦想和希望——能成为父女的人,定是积了几百几千世的缘分。今生,我要真诚的感谢他的爱。

如今,我终于明白:父爱深沉,是那恨铁不成刚的无奈;是听说在外的孩子生病时的焦急和彻夜难眠;是新年收到女儿用寒假打工挣钱买的新衣时的嗔怒与欣喜;是咬紧牙关甘当石阶送子女走上一个又一个平台的无私……

许多日子里,我努力想做到的是,让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我前进的动力和今生的心愿。

篇13:培养学生写日记能力的尝试

一、明确意义, 激发兴趣

在学生写日记时, 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个目标, 让学生一级级攀登。这样, 有了挑战自我的欲望, 超越自我的想法, 学生才能快速爱上写日记。教师应给学生讲清写日记的重要意义, 激发其兴趣, 使其受到启发, 从而将写日记当成一件乐事去做。此外, 适时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 在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的日记本中, 夹上一枚漂亮的书签, 给获得好成绩的学生照上一张合影等。

二、上日记课, 教写日记

每周固定时间交一次日记, 上一节日记课。教师批改速度要快, 评讲要及时 (每次可以细看10 本, 其余浏览, 必须在24 小时内完成一切任务) 。上日记课的方式有:1.选典型日记, 教师自读自评讲。2.分组竞赛, 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3.教师做整体评价。

三、分步要求, 循序渐进

写日记和做其他事一样, 也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要求过高, 学生会一下子难以接受。因此, 在指导学生写日记时, 一般分三个阶段要求学生。1.放胆阶段。从日记的内容、字数的多少、表达方式的选择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号召学生各显神通。2.规范阶段。要求学生的每篇日记要有题目, 要围绕一个主题写作。同时还对日记的字数、书写质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不能达到要求的日记不能算一篇合格的日记。3.提高阶段。这里主要针对日记的质量而言。对学生日记采取交换阅读、抽签公开阅读 (经学生本人同意) 等形式, 督促学生提高日记的质量, 从语言是否形象生动, 感情是否真实饱满, 结构是否完整有序等方面去衡量日记的好坏, 激发学生的质量意识。

四、及时检查, 加强督促

小学生虽然热情较高, 但缺乏耐力, 很难持之以恒, 如果不加以约束, 势必由新鲜而厌倦, 最后中断日记写作。对此, 笔者采取班干部一周一查, 组长一天一查, 教师不定时抽查等方式加强督促, 对不能完成者晓之以理, 要求其补上所欠任务。实践证明, 只要能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学生写日记就会有始有终, 而且兴趣会越来越浓。

五、共同创写, 整体提高

教给学生写接龙日记的方法, 给学生提供素材、范本。第一个学生写完日记后, 下一个接龙的学生要认真批阅该学生的日记, 给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 并写上自己对该学生的美好祝愿, 以此类推。这样既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谓一举多得。

六、经常互改, 学会评价

让学生互改日记, 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借鉴, 取长补短, 培养其评价能力, 还可以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加深友谊。只要教师把批改要求讲清楚, 学生相互批改日记便能认真细心, 而且这样可以减轻语文教师的工作负担, 缓解自身的压力。

七、定期评比, 鼓励提高

对学生来说, 日记的评比既能增强其写日记的积极性, 还能激励学生有意识地提高日记的质量。日记的评比可以两周一小评, 期中、期末大评大比, 对优胜者不仅大力表扬, 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八、多写心语, 给予惊喜

教师在批阅学生的日记时, 应将评语改成心语。心语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 运用情感化、个性化、美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 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又起到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 学生不仅爱看, 而且“百读不厌”。心语的内容可以是:1.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2.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3. 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4.暗示日记中的某些不足。5.倾吐烦恼, 让学生感到教师信任他, 进而亲近教师。

实践证明, 写日记确实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尤其在现代社会里, 日记是我们对开放、改革的真实记录, 坚持写日记,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写日记,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用日记记录下自己的历程。

篇14:我父亲日记中的张仃先生

一件就是关于成立中国画院的事。据胡蛮1956年岁末的日记记载:

11月8日:晚上,到文化部开会七时开始,钱俊瑞同志宣布今天北京中国民族画院筹委会成立。先聚餐。饭后,由文化部教育司李司长(长路同志)宣布开会,首先由钱部长讲话,说明中央对国画和遗产是重视的。过去文化部对美术领导重视不够,对中国画遗产重视不够,今后将在画院发展创作(各种风格)、研究(研究画论可与画家合作)和教育工作。筹委会委员为叶恭绰(主任)、崔子范(副主任兼秘书长)。委员为于非闇、陈丰丁、叶浅予、徐燕荪、王雪涛、启功、陈缘督、秦仲文、胡佩衡、朱丹、蔡若虹、张仃、陈叔亮和我等。筹备处地点在雨儿胡同十六号(齐白石先生已搬出)。后,由叶、于、陈和仃等谈了一些意见。十一时散。

这则日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文化部领导检讨对国画遗产重视不够,决定立即成立国画院,名称是中国民族画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中央级民族绘画艺术机构。

我曾听父亲说过,当时著名国画大师陈本丁等四位画家专门向周总理反应情况,对解放后他们的创作和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由此来看,这可能就是成立中国画院的动因。周总理一定十分重视老画家们的意见,文化部才在晚上召集会议并很快确定了筹建画院的三项任务(推动国画创作,加强画论研究,开展国画教育),成立了有多位著名画家组成的筹备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齐白石旧居。对老画家们的意见,国家职能部门反应之快,效率之高,可见重视程度之高了。

案:张仃先生是筹备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之一。据胡蛮1957年日记载:“1月4日:下午到文化部开画院筹委会党组会,讨论院长、副院长人选问题。参加者:我和朱丹、蔡若虹、张仃、邵宁、崔子范、李长路同志(在教育司司长室)。方秀桐记录。并对作品出路价格问题提出由中央统一解决。”“3月5日:上午,到文化部参加国画院和国画界问题讨论。……(部内负责同志和部外张仃、王曼硕和我,若虹因事请假。)……”。

据此可知,这个筹备机构的负责人由文化部李長路司长和胡蛮、张仃、王曼硕组成,胡、张、王不是部里的人员。

筹委会的工作不只是决定人事安排,而是非常细琐具体的事务,例如,创作的专业化问题、创作经费的筹集、处理好创作与行政工作的关系,绘画产品的定价以及出路等等,这些在胡蛮日记均有所披露。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几位主要负责人,在画院正式成立后,都没有进入领导班子,他们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

另一件事就是张仃先生参与并领导首都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北京兴建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十所各具风格的建筑物,十大建筑充满现代气息,给古都北京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代表着年轻的共和国勇往直前的青春朝气,深受首都人民和全国人民赞赏。

胡蛮日记载:

(1959年)3月10日:看张仃写的《党的总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胜利》(中央工艺美院师生参加首都十大建筑工程的一些体会),文章指出,在1958年底,组织了七十五名师生,作为基本队伍,开赴工地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由室内装饰、壁画、陶瓷、织染等不同专业师生分别参加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宫、迎宾馆等建筑的美术设计工作。

执行了党对工艺美术设计方面所指出的:实用、经济、美观(三个)原则。首先考虑政治效果,个人风格必须统一于整体风格之中,必须统一于时代风格与共产主义风格之中。

他们研究了古代优秀图案的法则和规律,加以发挥发展,努力创造新的形式。把现代生活中的新内容新题材,组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图案(如把钢、粮、棉、煤等组成新四宝)。在建筑装饰方面得到国内国际的好评。在陶瓷设计方面,超过了1954年建国瓷的水平。织物设计和生产单位技术革新相结合,也超过了当前的产品水平,并创造了不少新品种。

根据张仃意见,工艺美术将有大发展。

首都十大建筑倾注了张仃先生的心血,当年独领风骚,成为共和国的建筑经典,至今仍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这十大建筑,除华侨大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拆除,其余九大建筑中,有七个就在神州第一街——长安街上: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电报大楼、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广播大厦、军事博物馆。

五十多年过去了,和长安街上陆续涌现出的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建筑物相比,它们风采依旧,毫不逊色。正是因为当初在实施工程时贯彻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体现了个人风格与整体风格的统一美学标准,它们才显得那么高贵、典雅、大气,体现着大国的尊严,成为一座座凝固的纪念碑,永远铭刻下人民共和国艰苦奋斗的光荣岁月。它们和今天的那些“新”、“奇”、“怪”的所谓个性化建筑(如,被人讥讽为大裤衩的央视新楼和鸟蛋的国家大剧院),有着天壤之别,无论就其外观和内涵来说,都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大师的时代是可悲的。

上一篇:怎样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海边游泳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