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记叙文表达篇

2024-07-01

读懂记叙文表达篇(通用3篇)

篇1:读懂记叙文表达篇

读懂母爱作文(汇编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懂母爱作文(汇编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懂母爱作文(汇编篇)1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坐在教室里,心不在焉地听着老师讲课,心里不断想:妈妈会来接我吗?

三天前,我傍晚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响,妈妈回来比我都晚,我埋怨妈妈,把她气得哭了。这两天,妈妈连看也不看我一眼,也不跟我说一句话,妈妈不爱我了?

放学铃响了,雨下得这么大,我怎么回家?忽然,听见一声响亮而又熟悉的声音。是妈妈吗?我简直不敢相信!哦!真的是妈妈!她骑着车,穿着雨衣,停在雨中。

我立刻不顾一切地飞奔过去,接过妈妈手中的伞。那一刻,我多么幸福啊!妈妈温和又亲切地说:“铭杰,还在生妈妈的气吗?”我使劲摇着头,轻声说:“不生气了。”“你知道妈妈那天迟烧饭的原因吗?”“不知道。”

我坐在妈妈的车后,妈妈缓缓地对我说:“那天,邻居张阿姨的婆婆生病,叫我去给看看,原来是腰骨不好。我给她按摩一会儿,就这样”

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无声无息地流着,为我自己的不听话,乱发脾气而感到后悔、内疚。

读懂母爱作文(汇编篇)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记

孟郊,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他把自己对的感悟用《游子吟》一诗表达出来,而我,是在读懂了《游子吟》以后才读懂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原来慈母手中线缝进去的是温暖。今天上学起得早,天气很冷,亲手缝的棉衣让我不惧怕风寒。在我半睡半醒时,早已起床去准备早饭。望着母亲那布满血丝的眼睛,我觉得母亲明显比以前消瘦了许多。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原来慈母手中线缝进去的是牵挂。到后,每当我想溜号时,总能想起上学前时母亲絮絮叨叨的叮咛。早上上学的`时候母亲非要送我到校车上,一路上她叮嘱我到后要听的话,不犯错,出去玩的时候把帽子手套戴上,要是有事儿的话就跟说。

车子开动时,母亲又叮嘱我在学校要注意安全,这时我看见了母亲脸上露出了期盼的神情,我想,母亲牵挂儿女的心情是多么的沉重,所以才流露出了这样期盼的神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为母爱,我学会了感恩,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患得患失。感谢给予了我阳光和雨露,感谢母亲对我的爱,感谢老师教会我知识,甚至感谢困难和挫折,它使我经受磨练走向成功。感谢母亲的陪伴让我有了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母爱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经典……

篇2:如何读懂一篇小说的人物形象

怎样读懂和正确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以斯坦贝克的《开小差》为例, 来具体剖析。

在斯坦贝克的《开小差》中, 第一题就是“试概括文中斯莱戈的形象。”要想知道主人公斯莱戈是什么形象, 就需要细读文本, 全面分析, 以达到正确解读人物形象的目的。

在做这篇阅读时, 我们的很多学生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他们认为斯莱戈是一个反面形象, 觉得他作为士兵, 却开小差当了逃兵, 从战场所在地逃回美国家里, 是十分自私的行为。因此, 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中, 他们基本上是使用狡猾、奸诈、自私等贬义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实是因为学生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他们仅仅是根据一般的生活常识和阅读积累来理解这篇小说, 没有读出战争的背景和文中的关键细节透露出的作者的感情倾向。例如, 在文章的开头处, 作者写道:“斯莱戈和他的朋友没精打采地消磨着他们48小时的假期。”假期了, 照常理应该是开心快乐, 欢欣鼓舞的, 但“没精打采”“消磨”“48小时”这些字眼透露出这两个人对眼前生活的厌倦, 觉得假期是无聊的。又如, “我倒宁愿呆在10号街自己家中。”“我情愿在那儿而不愿在其他任何地方。我要看到我老婆, 我要看到今年美国的棒球联赛。”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斯莱戈有强烈的回家的欲望, 他对眼前的这个假期和旅游胜地都不感兴趣。在下文中, 斯莱戈说的“我要回家。”“我要观看棒球联赛, 我要第一个来到看台上, 就像1940年那样。”告诉我们这件事发生在1940年之后, 我们能够感受到斯莱戈想过正常的生活的强烈愿望。此外, 还有一个关键的细节也常常被学生忽略:100名要装上船运到纽约去的意大利俘虏, 他们穿着美式卡其军服。看上去所有的俘虏没有人因为要去美国而愁眉苦脸。这个细节暗示出了俘虏都心甘情愿当俘虏, 不愿意打仗的心理。那么, 在一线战场上的士兵呢?他们自然更不喜欢战争和打仗。因此, 这篇小说想表达的是厌战的主题, 而不是批判美国士兵不负责任的态度。

还有的同学认为斯莱戈的人物性格特点中是爱钱、贪财等, 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在他们看来, 斯莱戈多次提到“二十块钱”。二人打赌时约定“20块”;斯莱戈上船前“20块”;“我还会找到你要钱的”;当朋友不明白斯莱戈的用意时, 斯莱戈提醒他说“不要跟着我, 你这个笨蛋。20块, 不要忘了。再会, 在10号街再跟你见面”……学生会这样“定位”斯莱戈, 其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习惯用我们中国的方式来揣测人物的心理。此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在西方, 玩牌打赌是生活常事, 只要意见不一致, 双方都会不自主地赌上一把, 至于赌金的多少, 只要两人同意即可。《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杰克就是靠玩牌打赌赢得了船票, 才有了与露丝的感天动地的爱情。当学生了解美国人的习惯后, 他们就能理解斯莱戈的行为了。

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美国作家斯考特·奥洛斯基的《朋友》中的主人公亚当·塞巴斯坦, 中国作品《英雄的舞蹈》中的张小赖, 都很容易被学生误读成一个反面人物。一旦误读成反面人物, 学生就会误解作者一系列的表达, 就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因此, 教师要探索正确的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辩证地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

在解读人物形象时, 我们的基本方法是: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由于细微处更见人物, 我们常要求学生要关注有关人物的细部描写, 注意人物的身份属于哪一个阶层, 职业是什么;注意人物间的关系, 特别要抓住矛盾冲突;注意人物与他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是顺应环境还是反抗环境;关注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

如《朋友》中的片段:“亚当, 47岁, 他像往日一样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他的衣服是沾着污点的白衬衫, 外面罩着一件旧的军用胶布雨衣, 裤子是用一种质量差的料子制成的, 裤线多得就像他额头的皱纹。他颓然坐在凳子上, 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堆破布。”“过去的25年中, 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 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 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 甚至没有人注意我, 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这些地方要么是作者的直接介绍, 要么是作者借助语言给我们介绍主人公的情况, 他们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小说的主旨。

《英雄的舞蹈》中的开头一段写道:“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地会合的地方, 有一座小的村镇。它总共不到两百户人家, 然而, 中国应有的东西, 它都有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 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 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 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 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天黑下来的时候, 一只蜡烛亮了, 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 爬上了高台。”这一段非常重要, 它不仅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氛围, 还暗示了这个村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是一个典型, 并且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张小赖的身份是说书人。

“我们来说华容道, 关公知恩放曹操!”这句话告诉我们说书人说的是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历史故事, 那说这个故事的目的自然就是向听众宣扬正能量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可是, 结果呢?“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他的听众们, 有些涣散, 有的在谈话, 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酒馆的老板, 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看到这些描写, 我们就会猜测到底是因为什么事, 导致他的说书不像平时那么引人入胜了呢?就会好奇对面在做什么,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原来“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 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哎呀呀, 我的心!’”这样的场景, 显然是世俗文化或者低俗文化在向古典文化挑战了, 通过解读小说, 我们会发现显然这里的人们对世俗甚至低俗文化更感兴趣。主人公拼命反抗, 甚至“发狂”但“台下的人们快乐地哄笑着。”于是“他觉得窒闷, 可怕的窒闷, 于是拚命地叫喊了一声。”后来主人公死了。

这些细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应该是正面的, 他是古典文化的代表, 他努力与世俗文化抗争, 却失败了。但是, 我们的学生由于没有抓住这些关键细节, 误读了主人公, 认为他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疯子, 认为小说塑造的是一个反面形象。

陈忠实的《马罗大叔》中有这样一段:“我实在是太饿了而偷了玉米, 看守玉米地的老光棍马罗发现了我, 抓住了我, 我惊恐万分, 马罗大叔的表现是:像疯了似地在庵棚前的草地上, 跳起又落下, 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假积极!你欺哄毛主席, 放你妈的臭……卫星!你得了奖状, 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我听了这些话, 戒备, 羞愧, 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 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而马罗大叔怎么处理这件事呢:马罗蹦着, 骂着, 声音渐渐远了, 钻进包谷地里去了, 随之传出咔嚓咔嚓断裂的脆响。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 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 点燃麦草, 再加上树枝, 火苗哧哧哧蹿起来, 冒得老高, 在一个用铁丝扭成的支架上, 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从这些动作语言描写中, 我们可以知道马罗大叔虽然觉得“我”偷玉米是不对的, 但那时的大环境是“浮夸风“盛行, 老百姓吃不饱肚子, 所以他选择了对抗他所生活的环境, 又是骂坏风气, 又主动掰玉米棒子, 还烤熟了给我吃。这些细节描写, 就体现出了主人公马罗大叔嫉恶如仇、耿直善良的性格特点。

篇3:读懂记叙文表达篇

新法出台后,各类型企业都做出不同程度的应对行动,比如提高雇佣门槛和企业监管职能;而员工对此却反应平淡,大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嫌。不知是否是因为媒体把焦点不约而同都对准了“企业”,而使个人找不到“应对门路”的原因。总之,本期《职场》将专从个人角度出发,倾力打造员工运用新法全攻略。

★ 实战篇:如何快速“读懂”你的企业用工合同?

★ 警惕篇:新劳动法“悬而未决”4 大疑题

★ 自强篇:新法新变化,维权10 章法

★ 星座篇:12 星座2008 年跳槽运

★ 态度篇:在“习惯性失业社会”找到“金饭碗”

★ 趋势篇:伟大的预测,新法实施后时代!

实战篇

如何快速“读懂”你的企业用工合同?

我深以为,“合同”一类的东西就好比是一台器械的安装说明书,都属于全世界最枯燥乏味的东西,然而却又不得不仔仔细细地看,生怕哪里读漏了一个词句,就导致结果的面目全非。所以很期待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快速浏览便能抓住一份用工合同的实际信息和敏感词汇,让人可以像吃快餐一样把它迅速打发,而不用做足烹炸工夫还要担心自己消化不良。或许,你和我想的一样?

看合同,找准8 组关键词“劳动合同的条款现逐渐在趋同。”劳动法律专家、《劳动合同法》细则起草员韩智力说,“所以要快速读懂一份用工合同可以从8 组关键词入手。”这8 组关键词包括:用人单位信息、劳动者信息、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和劳动卫生以及职业危害防护。

“如果说得不那么法言法语的话,就是要注意工作地点在哪儿,要去哪里履行这个合同,劳动报酬是多少,具体工作内容要干什么,社会保险有没有,劳动期限是算短期还是长期……这些都要跟之前谈好的情况做对照,说得越清楚,将来发生纠纷的可能就越小。”韩智力说。

增加敏感性,谨防模糊言辞

法律做出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但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用一些“虚词”来代替明确的安排,从而在后期有可能产生的纠纷中逃脱责任。于是作为个人,尤其是要注意企业的这种“小技巧”,在阅读劳工合同时如果发现以下提及的敏感词汇一定要即时点明询问,增加补充条款。

用人单位—比如之前谈好的聘用归属是集团,现在可能变成了其旗下的某个分公司,这就要分外注意。就好像进入电视台的新员工,被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台、电视台的某一部门或是电视台的某一项目组聘用,其享受的职能和权益都是大不一样的。工作地点—韩智力说如果看到工作地点写成类似“中国”这样的字样时就要当心,“实际上工作地应该写得更具体,北京就是北京,山东就是山东。如果笼统地签成中国或者华东,那具体工作地的可能性就太宽泛,可能是北京,也可能是贵州。模糊的工作地域,容易把劳动者置于不利地位。”他说。

工资数目—如果在工资一栏看到的是诸如“不低于工资标准”一类信息需要特别留心,因为国家法规规定任何劳动报酬都不应该低于劳动工资最低标准,所以这是一句废话。真正有效的信息是写出具体的应得数字或是工资构成。

工作时间—韩智力说,“我们很多企业在合同里不写工作时间,然后让你加班。法律上的标准工作时间一天8 个小时,每周不超过40 小时,每周必须有一天休息。但是很多企业让员工加班也不给加班费,还说自己是弹性工作,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真是弹性工作时长,那就在合同上标明,而且必须劳动部门审批通过才行。”

社会保险—“现在这块比较乱,国家社会保险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所以法律明确规定,交保险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的义务,都要交,不能说员工本人放弃交,用人单位就可以默许、同时企业也放弃交纳保险。这是用工合同中的必备条款,应该很清晰地写在里面。同时,有些职业还涉及到职业危害防护,比如靠近辐射或者高危地带的工种,这些员工都要看是否在合同中对此环节做了约定条款。”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牙刷喷画》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听,那青春的声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