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4-07-02

【2001】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

篇1:【2001】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述题(开卷)

2017年6月

一、论述题(50分)

答: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4、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25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实践是最硬的标准,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一九七九到二〇一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八,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百分之二点八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1.谈一谈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解。(25分)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人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比如,有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之前的三十年曾经出现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因而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有的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矛盾,甚至认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因而用前三十年来否定后三十年。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决定着能否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能否正确评价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对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

第一,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第二,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虽然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第三,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

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想当初,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5.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化发展。

二〇一三年六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是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经艰难曲折,付出巨大牺牲,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在三十多年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改革开放是怎么搞起来的?很关键的一条是我们党正确判断世界大势,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才有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才有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启。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三是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九十多年来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在做好党的建设日常性工作的同时,先后开展整风、整党、“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等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五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二、材料分析题(50分)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1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一大批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材料2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材料3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来源《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5分)

答: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我们对内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外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与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我国的中心任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我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外交政策原则的理解。(25分)

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或联系实际展开论述。答:和平发展的目标对内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对外是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指导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要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争取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延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要以我们的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大家庭的和平,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

高举共赢的旗帜,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最终达到我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持久和平环境。我国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又通过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包容互鉴,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因此,追求共赢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

当前,国际关系步入新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随着大国力量消长和战略心态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与美、欧之间战略互信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于频繁见诸西方报端的发问和责难,如“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和平崛起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等,既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也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此时,“外交”对于弥补所谓“守成国”和“上升国”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尤为重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有助于用低成本的外交途径或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管控分歧,符合国际道德。对于一些亚太国家来说,这还意味着不需要在大国之间划线、排队、选边,这也是中国用自身发展惠及周边的切实举措。

篇2:【2001】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正确 错误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正确 错误

3.邓小平理论的主导原则是生产力和发展经济()正确 错误

4.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正确 错误

5.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担负起了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正确 错误

6.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正确 错误

7.我们党的全部的实践和理论都是我们党的宗旨的一个体现()正确 错误

8.我们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正确 错误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先进性()正确 错误

10.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形成共同认识。()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下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 B.由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 C.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废除,这一体制大约约存在了()

A.10多年 B.20多年 C.30多年 D.40多年

3.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 B.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5.中共八大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国家、集体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B.人民政权同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6.新阶层的问题出现在()

A.毛泽东思想阶段 B.邓小平理论阶段

C.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阶段 D.科学学发展观阶段

7.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包括()①马列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作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的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邓小平南巡讲话 D.党的“十四大”

9.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主导原则是()

A.阶级斗争理论 B.自由竞争理论 C.强者生存理论 D.适者生存理论

10.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④杜会主义本质理论⑤“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

1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开始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 D.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13.“每一个原则在一定时间内都曾经是主导原则,当整个世界皆据此唯一原则来解释时,这就叫做哲学系统。”是()的名言。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列宁

14.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党章,是在()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5.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三、多选题(10 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包括()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毛泽东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提法,包括()

A.解放思想 B.开拓创新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有()

A.城乡矛盾 B.人与环境的矛盾 C.阶级矛盾 D.群众与干部的矛盾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

A.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

5.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来看,“中国实际”包括()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 D.社会主义发展

6.十七大提出的“四个建设”是指()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A.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B.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C.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统一

8.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正确的是()

A.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B.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要求 D.解放思想是个长期的过程

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觉得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D.中国人民的积极进取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的三个重大的问题是()

篇3:【2001】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作为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主干课程, 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培养、政治意识与能力意识进行培育的重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 树立他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坚定信念, 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道路建设的接班人。然而, 由于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断裂性,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在情感与价值观上难以形成共识。因此, 思想教育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必须立足现实生活, 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深入改革, 从而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本文从下列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效性进行探究, 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充分阐明课程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在教育教学中, 一门课程能否让学生们喜欢、认可和有效掌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课程本身的用途。如果学生们认为一门课程对于他们来说不具有实用性, 那么这门课程很难被学生们接受, 教学效果势必不佳。就拿概论课来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它没有什么用途, 完全限于考试拿分、提升成绩与学历、考研、就业等等短期利益。基于对概论课的认识不够, 学生们普遍不予重视, 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 导致教学实效性不佳。因此, 要想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先提高学生们的重视程度, 想方设法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概论课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多角度地对概论课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将教材中理论化、概念化的知识转变成与大学生生活相关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诉求。在教学过程中列举鲜活、典型、贴切的具体事例, 让学生们懂得概论课不仅具有在考试学分与考研、就业方面的短期利益, 还让学生明白学习概论课能够提高自身政治理念素养的水平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学习概论课对国家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 才能消除学生们对概论课的认识偏差, 在思想上上位, 形成高度重视, 从而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提供一个必备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概论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概论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教学效果较差。为了实现概论课教学理念上的改变, 提高实效性, 需要从教学方法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究。

1. 改革教学方法,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可以采取多种手段 (1) 课题组型教学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 在每个课题小组再根据学科的背景、时事确定出若干个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定课题的研究计划, 查阅相关资料, 完成相应的课题任务。 (2) 讨论教学法: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的机会, 让学生们自行选择一些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由教师指导进行有秩序的发言与自由辩论, 期间教师不进行干预, 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完全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待讨论结束后, 教师再进行点评总结,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 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 (3) 辩论赛教学法: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重点时事, 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选择具有可辨性的题目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选择正方、反方、旁观, 然后课下搜集资料、组织语言, 进行课堂辩论赛。待正反方辩论结束后先由旁观方进行点评,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法, 综合教学, 把单一、平面的课堂转变成丰富的立体课堂, 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4) 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这样可以让教学内容更有条理、信息量更大、思路更清晰。课件中的表格、图片、动画等还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活跃, 在教学中还可以播放历史文献片, 例如《国庆记事》、《马克思》、《周恩来外交风云》、《秋收起义》等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 将概论课教学由单一化向丰富的立体化转变, 使概论课真正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价观的目的。

2. 改革教育方式, 注重大小课堂的结合。

在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实践教育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学生认识社会, 深化了解国情与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让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中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实行调研教学。调研教学前让学生就身边的人、事开展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可以包括三农问题、经济问题、政治腐败问题、民主建设问题等等一切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联的问题。调研中就是针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统一的整理、综合分析, 围绕其中的重难点进行整体讨论、学习, 实现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重要环节。当然, 让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社会, 在社会中了解国情, 开阔眼界也是概论课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去现实中寻找答案, 带着理论去社会中实践检验, 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提高教学概论课的实效性。

四、理论认知、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形成

《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而言, 有着其自身的理论观点、内容、方法、框架与体系。《概论》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认知, 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价值观形成与政治意识的锻炼功能。因此, 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 重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结合学生所学课程与专业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培养创造能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分析社会的热点问题, 让学生们从理论走向社会, 激发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度, 提高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突出开放性

传统的理论课考核方式弊端可以简单归结为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简单说就是学生被当做进行机械加工的材料, 片面追求课程的考核效果。考试被当做是检验学生是否合格的唯一工具, 让概论课从教育学习转变成了应试教育的目的, 让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扭曲了学生的个性与自主发展的潜力。因此, 在考核上要注重多样化的方式, 在坚持正确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多样的评分方法, 例如, 综合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发言次数、社会调查结果、论文成效等进行总成绩测评。同时, 还可以采用奖励的方法进行成绩总测评, 凡是在学校开展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论文比赛中获奖的同学, 在最后的总成绩中给予相应的加分、颁发奖品、证书等, 激励学生们的积极性。

六、结语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 巩固专业理论功底, 全面、完整、准确、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掌握好的教学模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有效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与政治意识, 培养新一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课程, 也是核心的主干课程。为了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生动性与教学实效性, 必须从教学理念上将既定结论灌输转向师生共同研究科学结论的方法, 切实转变教学理论与方法。在教育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充分阐明课程的重要意义;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三是理论认知、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形成;四是改革考核方式, 突出开放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实效性,探究

参考文献

[1]陈淑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三求”[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 .

篇4:【2001】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篇5:【2001】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

---

----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30=30分)-线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B)----A.科学发展观B.毛泽东思想----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

---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B):---号-A、批判主观主义B、实事求是

--学--C、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D、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性

---

3、毛泽东认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是认清(A)----A、中国的国情B、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C、谁是我们的敌人D、谁是我们的朋友

----

4、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B)-封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5、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B)----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D.抗日战争时期 名--姓-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A)在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大主体、三大补充”----的设想

---A 毛泽东B 刘少奇C 周恩来D 陈云

-密

8、邓小平在党的哪次会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B)。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 级--班-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B、改革C创新D、效益

----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A)。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29、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B)

级--班---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A .四个现代化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小康社会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D、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的人权是(BC)A、公民权B、生存权C、发展权D、政治权

33、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ABCD)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D、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4、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是(ABC)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党的建设

3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AB)。A、什么是社会主义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 D、怎样建设党

36、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CD)A、体现时代性B、保持先进性C、把握规律性D、富有创造性

3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D)A.土地革命B.统一战线C.武装斗争D.党的建设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ACD)

A.科学发展观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

39、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BC)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D、强国之路

4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ABCD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

篇6:【2001】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答题纸上。(在小题序号后填上字母。如1。A;2、B;„)

1、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被称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

驱的是:C

A、鲁迅B、陈独C、李大钊D、毛泽东

2、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B

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

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当代时代主题是 C

A、改革开放B、依法治国C、和平发展D、一国两制

5、党的十六大把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B

A、消灭贫困人口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消除贫富差别D、实现共同富裕

6、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

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中共二大

D、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7、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对象不同D、革命的前途不同

8、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A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 B

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75年

11、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D

A、欧洲模式B、美国模式C、日本模式D、苏联模式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

D、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B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D、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14、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

A、发展B、稳定C、改革开放D、依法治国

15、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B

A、团结、改革、发展、稳定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经济、政治、文化、社会D、物质、精神、政治、社会

16、“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20世纪末,GNP比哪一年翻两番,人均

收入800——1000美元 D

A、1978年B、1980年C、1990年D、1991年

1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B

A、发展B、改革C、革命D、调整

18、中国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多层次B、多角度C、全方位D、宽领域

19、中国今天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属于 B

A、经济形态改革B、经济体制的改革

C、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D、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20、一切可用于生产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和土地是 B

A、资源B、资源配置C、资源稀缺D、资源利用

21、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 D

A、股份制B、公有制C、私有制D、公司制

22、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我们在微观收入分配中坚持 C

A、兼顾效率B、公平优先C、兼顾公平D、效率优先

23、市场经济运行中 “看得见的手”是指 D

A、经济规律B、法律法规C、经济政策D、宏观调控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公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公有制为主体D、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2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从哪两方面表现出来 A

A、公有制和私有制B、股份制和合作制C、计划和市场D、质和量

26、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矛盾D、人民群众

27、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是采取的 D

A、共和国联邦的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 A

A、创新B、改革C、革命D、发展

2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下

哪点统一起来 B

A、法制建设有机统一起来B、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C、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D、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

30、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 C

A、团结—批评—团结B、大鸣大放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该题多选、少选均无分。每题有2-4

个正确答案,把每题正确答案的字母号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答题纸上。如1。A、B;2、B、C、D;„。

1、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是:BCD

A、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以下属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三个代表”的内容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ACD

A、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改革的发展趋势

C、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1978年发生以下哪些重大事件:ACD

A、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C、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D、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表

5、以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的是BCD

A、民族资本主义B、官僚资本主义C、帝国主义D、封建主义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C

A、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指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生产力不发达

D、指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7、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

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古代及近现代的作用公式正确的是:BC

A、古代是“科学——技术——生产”

B、近现代是“科学——技术——生产”

C、古代是“生产——技术——科学”

D、近现代是“生产——技术——科学”

9、以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表述正确的是ABCD

A、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第二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第三阶段:“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D、第四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BD

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为人民服务D、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21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

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5、经济特区

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用减免税收等优惠办法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的特定地区

6、现代化

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五、问答题(共19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10分)

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9分)

(1)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

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

(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上一篇: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下一篇:党员干部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