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2024-04-24

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共7篇)

篇1: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进入21世纪始,我校衷敬高校长就提出了二次创业——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发展目标。2001年12月我校教代会通过决议,将学校的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先行一步,示范推广,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打下基础。同一时间,我校成立了翠园中学课程委员会,由衷敬高校长任主任,刘人云副校长和何智强副校长任副主任。专门负责课程改革工作。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和全省高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进一步明确到,我校高中课改的目标是:在三年内,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富有时代精神和特色的我校高中新课程体系,实现我校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省级样本学校的带头示范作用,继续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奠定基础。四年多来,在上级的领导和关怀下,我校的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先行一步,示范推广”的效益。

现将我校这几年新课改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培训,重视观念转变,在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经过学校长期的宣传发动,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新课程理念悄然进入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教师的中心话题。同时,我校把加强教师培训,重视观念的转变,在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从2002年8月开始,学校按照市区教育局提出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先后派出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等举办的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座,我们先后于2002年9月26日,邀请国家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应俊峰教授在翠园中学做“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专题报告;2002年12月20日,邀请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陈钟梁来翠园中学做《民族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报告;2003年1月9日,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方明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博士来翠园中学做“考试评价及数学教育”报告等。专家们为老师们解析课改中的疑惑,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增强老师们的课改信心。通过学习培训,广大老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开始实现以下的几个转变:一是关注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价值是多元的;二是关注课程内容的转变,课程中实践性学习的内容多了;三是关注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获得信息等能力;四是关注评价方式的转变。大部分教师通过培训改变了过去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摆正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发现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注重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通过课改来打造学校教育教学品牌,办有特色的示范性高中。

我校自2001年始,率先启动了高中、初中的课改实验,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稳步推进,不断取得了崭新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在省、市率先,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如罗湖区课程改革成果汇报现场会(2002年12月6日),全国历史学会年会现场会(2002年11月6日),全国综合实践课现场会(2003年12月22日),广东省教研室国家级课题“中小幼STS课程构建与实施”实验现场会(2005年1月)先后在我校召开。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在以下8个方面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品牌:

1、课改领先,样本示范(全省50所样本学校之一)我校为全省50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之一。为从2004年9月起在我校高一年级有效地模范地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特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教育厅对样板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试验方案。要点为:

一、指导思想;

二、目标任务;

三、基本原则;

四、重点难点;

五、组织领导和分工;

六、保障措施

七、有关学习的组织;

八、启动工作进度安排;

九、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安排:

1、课程方案的制订。

2、课程的选定和审定。

3、教师开课指导。4学生选课指导。

5、班级的组织和指导。

6、课程考核和学分认定。

7、教师评价体系。8校本教研的组织。

9、试验工作的检验。

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总的做法是:长短结合(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循序渐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近的先解决,远的缓解决),划出时间特区(即在高一年级划出统一时间开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支撑(在翠园中学网站上设置了“高一新课程”专栏,并开发工作软件)。近一个学年来,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起到了“样本”作用。我们制定并实施高中新课程的选定和审定制度,制定并实施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制定并实施新课程考核和学分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新课程班级的组织和指导制度,为了促进新课程样本示范,我们建立高一学生选修课网上报名系统,建立新课程实用工作网页。在翠园中学网站上设置了“高一新课程”专栏,里面设有上级文件、学校方案、选课系统,教学效果等内容,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种种方便。我们还富有创造性地独力开发并设置了高一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该系统包括了开课选课上课的全部过程和主要内容,即教师申报、课程介绍,网上选课报名,网上统计,网上安排,网上开题报告,网上成果展示等。为学生选课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极大的方便,并为兄弟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省市属一流。

完善建设校本课程。随着中小学课改的逐步推进,开设校本选修课已提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自2001年9月我校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同时,率先开设了一些选修课。2003年12月4日,翠园中学《关于“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决议》交校教代会讨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2004年初,迈出大步,在高一同时开设了42门校本选修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社团、辅导五大系列,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6月中旬,学校两次召开了学生选修课成果展示会,声势浩大,成果显著。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至今,我们已编印翠园中学校本课程用书4本,正式出版3本。

我校这一做法及其成果,在全市引起了很大影响,2004年6月23日,《深圳青少年报》头版头条发表《选修课成为翠园学子课程超市》和长篇通讯《课程超市:供销两旺》,介绍翠园中学的选修课成果。2004年7月14日,《深圳教育》报发表长篇通讯《自主选课,开启学生发展的新空间——翠园中学学生选修课成果展示综述》一文,产生很大影响。

2、全省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

从2001年秋季起,在省、市、区教育局和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校作为省、市、区该项新课程的重点实验示范基地,先行一步,落实到位,并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在全国、省、市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教育报》、《深圳青少年报》等报刊纷纷予以报道,省内外许多学校纷纷到我市参观,市、区现场会先后在我校召开,全国、省一些现场会也纷纷在我校召开,我校还作为广东省典型向国家教育部汇报。

2001年上半年,我校参加了省厅、省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纲要》和《方法指导》两书的编写,我校执笔的《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和《立项指示》得到了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收入这两本书中,作为示范,为全省高中师生使用。学校还在2001年9月召开的全省“研究性学习”课程研讨会作经验介绍。我校正式出版专著《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全景》,为全国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百科全书。该书已于2002年由北京华龄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达28万字,收集了学校的实施方案、计划总结、管理条例、科研文章和学生的研究报告等,受到全国读者的热烈欢迎。

创造“翠园模式”。2001年秋季开学后,我校全面落实我们制订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扎扎实实,逐步推进,并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我们的安排是:高一年级各班一个学期成立一批研究小组,各完成一个课题。在实践中,我校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翠园模式。正如2002年12月7日的《深圳特区报》所说:翠园中学是省、市、区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示范基地,该校已形成了以问题(课题)为中心、以开放为形式、以探究为过程、以实践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的“翠园模式”。

学生成果累累。至今学生研究成果质量优秀,丰富精彩,令人叹止,如2001届高一年级12个班第一学期共138个课题,其中科技类47项,占总数34.1%;人文类42项,占30.4%;社会(经济)类30项,占22%;国际类14项,占10.1%;体育类5项,占0.4%。三学年内学生共查阅各种书刊资料近7千种,积累资料约近7千万字,进行社会调查约1100次,写成研究报告1100多篇。学校举行全年级辅导讲座20次,有几十篇学生研究成果已发表,收获巨大,社会反响强烈。学校还制作了“研究性学习”专项网页,成为罗湖教育网的热点网站,获全国中小学第二届网站评比二等奖和罗湖区第二届科技信息节优秀专题学习网站一等奖,并被广东省电教馆挂上省科研网,向全省展示。至今学校和教师发表的“研究性学习”文章近50余篇,其中有10多篇作品在全国获奖。

2003年12月22日在我校召开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现场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委员会主办),全国90多所学校的代表和领导前来观摩,好评如潮。

3、全省“专题学习网站”课题领头

课题《专题学习网站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为2002年11月确立的广东省电教馆国家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我校作为子课题实验学校和子课题主管单位,自2003年3月在我校开题以来,我校及其它实验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完成了一系列专题学习网站,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定为主管单位,设立工作平台。2003年3月29—31日,子课题《专题学习网站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在翠园中学召开了开题大会,总课题组领导、省电教馆科研办主任刘峻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子课题组顾问李克东教授作了学术报告,子课题组作了《实验方案》报告,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全省20多所实验学校作了交流,翠园中学被省电教馆确立为该项实验的主管单位,刘人云副校长被确立为该项实验项目主管。我校立即建设了支持课题运作的专《专题学习网站》实验工作平台,指导协助实验单位落实实验任务。

我校现已建成“专题学习网站”30个。其中领域类的有3个,即“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禁毒网”;学科类有15个,包括了各个学科;模块类有11个,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它们全部挂上“翠园中学网站”(www.szcyms.net)。“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与学”、“语文索道”和“SST数学实验网站”已挂在“罗湖教育信息网”上,前两个还挂上了广东省电教科研网站,作为示范。这其中,有3个网站在第一、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暨教育特色主题网站,有2个网站教育部德育“十五”科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二等奖,有15个网站在2005年罗湖区第三届科技信息节获奖,占全区中小学网站获奖总数的五分之一。

这些网站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栏目全面,时常更新,点击率高,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如我校的“研究性学习网站”,成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示范实施的教学平台。其中含有大量的指导文章供师生学习。每学期各学生研究小组写的《开题报告》和《研究报告》,均得制成电子文本和电子课件向上提交交流。近四年来,已汇集了学生提交的大量的《开题报告》和制作的大量电子课件(即《研究报告》),其中如《中英街的商业调查》、《废旧电池的利用》、《钓鱼岛的主权**》、《深圳文化历史游设计》、《城市遗产保护工程》等电子课件已成为“样板作品”被各处广泛介绍。这就不断为广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学习的样板和途径。全国各地的师生均点击入网浏览,它充分显示了翠园“研究性学习”示范实施的作用。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暨教育特色主题网站,在罗湖区第三届科技信息节荣获一等奖。

又如洪飞老师的“高中数学教与学网站”,内容充实、丰富,信息含金量高,对指导数学高考起到有力的作用。荣获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特色专题学习网站“特色网站奖”,在K12网站数学类中点击率排名第一,总类排名第三。

又如刘人云、鲁力老师的“语文索道”,2004年4月建成,不到半年,浏览人数已多达2万5千多人次。其内容正确、全面、丰富多彩,覆盖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还具有前沿性,展示了近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大量新成果。能及时地提供优质服务。如今年6月“试题精编”栏目及时荟萃了全国各地高考题,一时上网人数猛增。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暨教育特色主题网站。

又如张振国老师的“SST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整合实验”专题网站,对这个国家级的实验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它不仅是一个优质数学教学资源库,而且是一个师生互动学习的乐园,是一个数学科学探索的平台。

政治学科《高中哲学漫画》和《农业》专题网站具有强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荣获了教育部德育“十五”科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二等奖。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使用,大大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并形成了我校的教育教学品牌和特色。

4、语文343实验全国闻名 深圳市罗湖区语文课堂教学“343”创新设计实验在2001年被全国中语会教改中心确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又在2002年4月被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专家指导委员会确立为“十五”重点科研项目。它也是罗湖区教研中心2000——2003年重点科研项目。它于2000年4月在翠园中学(初中部)正式开题,全区有三十多所中小学参加,不少省市都有学校参加。2003年12月圆满结题。

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教育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深圳教学研究》、《深圳商报》等多家报刊都对该实验进行报道。课题组已将实验论文汇集成《创建语文课堂教学的系统设计》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6月出版。该实验的《优秀教案选》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在2003年8月出版。

在全国中语会2002年全国语文教研成果大赛中,该实验设计者、翠园中学刘人云副校长撰写的〈〈创建语文课堂教学系统设计——343实验理论纲要〉〉荣获了全国优秀实验课题和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该课题荣获广东省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和罗湖区教育成果二等奖,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项实验得到了上级行政领导、国内语文界专家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如全国中语会理事长(代)张定远先生,副理事长陈钟梁先生,箸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主编桑建中先生等都担任了该实验的顾问,并亲临指导。该实验为全市、全省、全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5、“数学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实验全国先进学校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翠园中学担任“图形技术在高中数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02年9月7日,该课题广东实验区开题会暨实验学校挂牌仪式在深圳市举行,我校共有8个班参加试验,有张振国、周德山等多位老师参加,得到了全国数学知名教育专家章建跃博士和方明一编审的亲自指导。2003年1月在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实验学校第四次工作会议,我校实验教师多次在区、市、省级进行了实验课展演,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翠园中学在实验中全国知名,被评为2003-2004学全国优秀实验学校。

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张振国老师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聘请为课题专家组核心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编委,代表广东省在2002年全国研讨会作了专题报告,多次为全国、全省实验教师作教材培训和实验技术指导,并参与编写了许多论著、教科书(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 数学》第一、二册)、教学辅助资料、信息技术手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等,为整个实验的进行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6、STS课程课题实验取得优异成绩。

《中小幼STS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与实验》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近几年我校承担了其子课题《人文与科技选修课程的开发建设》的实验任务。“科学•技术•社会”(STS)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中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科学、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作为这项课题的省级实验校,参加了这一实验。总结我们近三年来的工作,可概括为:一个理念,四个贯穿和一种基本模式。一个理念,即充分认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个贯穿,即是:

1、贯穿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

2、贯穿校本课程实施;

3、贯穿社会实践课实施;

4、贯穿学科教学实施。一种基本模式,即是: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采取的翠园模式,即“以学生为主角,以问题(课题)为中心,以开放为形式,以探索为过程,以实践为依托”扩大到上述的四种贯穿中,作为基本要求。

我校STS课程的成功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既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又为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005年1月6—8日,在翠园中学召开 “中小幼STS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与实验”课题中期评估、交流会议, 省教研室领导、罗湖区教育局领导、各实验学校主要课题研究负责人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翠园中学的经验成果得到大家高度评价。

7、青青翠园文学社:打造全国中学文学社团旗舰

走进翠园中学青青翠园文学社展室,奖杯奖牌熠熠生辉:深圳市十佳文学社第一名、广东省十佳文学社、全国十佳文学社、全国20佳校园文学社刊、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示范单位„„《作文通讯》、《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语文报》、《美文》、《中华文学选刊一一少年写作精选》、《中国校园文学》等全国中学生主流杂志2001年以来发表翠园中学文学社作品700余篇、推出专版30多个。2003年,刘一奔等5名文学少年考入北大、北广等院校影视编导专业„„

翠园文学社正以“青春文化、深圳特色、中国气派”为追求,进一步加大运作力度,倾力推出以青春文化为旗帜的“青青翠园原创文学网站”,正式出版《中学生文学社团教程》、《中学生文学社团系列活动设计》、领衔主编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感与励志》中学生原创文学作品丛书等,该丛书(共五本)已由海天出版社于2004年12月出版,被《文艺报等多家报刊推荐。

2004年10月,由翠园中学发起并参与起草,全国中学文学社团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校园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国校园文学发展海盐宣言》,该宣言为校园文学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衷敬高校长认为:“人文精神需要积淀,人文教育重在创新。只有被赋予人文精神的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只有被赋了人文精神的学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我们的文学教育并不以培养作家为终极目的,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以文学为职业。我们就是要以此赋予学生一种美好的情感、一份诗意的气质和一份创新的能力。”陈凯鸿是翠园中学文学社成员,19岁的他,和中国股市已有了将近10年的亲密接触,他的《一个深圳中学生的“股市报告”》被《深圳青少年报》以封面人物加三个版面推出,并配发编者按、记者专访、股评人士点评,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国内第一篇由中学生撰写的股评作品,是素质教育和财商教育的典型案例。中国作协《作家通讯》已将连载这篇作品。

8、启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

该课题是中国科协《2049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002年至2007年间的实施载体。由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领衔,委托“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项目办”具体负责实施。让中小学形成追求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能让学生和老师关注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中的优秀学生不断脱颖而出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机制。

我校已正式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学校,2004年6月26日在我校举行了挂牌仪式,省市区科技局和教育局领导莅临会议。学校正乘此东风,进一步大力开展科技教育。一是成了实验课题组,校长挂帅,加强领导;一是积极培养骨干教师,2004年暑假派出10位教师参加全国培训,现已展开课题实验;三是结合高中课改,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科技教育的力度;四是增添了一批现代科学技术实验的设备设施。我校的主要举措有:

(1)、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普及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结合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群众性的科研活动。三年来,有多个学生研究小组提交了300多份科研报告。如《深南大道的光污染调查报告及对策》、《对市场护眼仪的调查研究》、《化学与社会生活》等。2004年在高一设置了十多门科技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如《机器人设计》、《无线电子制作》、《航空模型》、《班级学生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学校还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宣传普及科技知识。

学校还编印了《科技刷新地球》一书,全面介绍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图文并茂,受到社会及市、区科技局的大力赞扬。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近年来我校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涌现出许多优秀科技苗子,如航模竞赛,学生在全国、省、市频频获奖,今年又有学生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奖;又如在近两届全区科技信息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总数为全区前列。

三、课改实验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课改实验工作在我校实施顺利,效果显著,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与老师们的建议归纳如下,望上级部门能给予关注。

1、课改的深入必然会促进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与高中课改不配套的问题应尽快解决;

2、高中新教材在体系上连续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教材“偏旧”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但“繁难”的问题并未解决好,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受到挤用。

3、新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理想化,在操作上较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设计者的用心是好的,但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班额小,一般是二三十人,校内教学资源也充分,开选修课问题不大。而我国的中小学班额大,一般是五六十人,校内教学资源平时就不足,学校人力、物力、空间有限,现在要开大量的选修课,师资、场地、设备等需求成倍增加,更是捉肘见襟。像我们这样的深圳的区级重点高中都有很大困难,县城、农村的学校就不用谈了。

所以,建议选修课

(一)系列要简化,现太繁太多(数学是典型,选修1竟多达四个系列21个模块或专题)。应逐步推行,应逐步开设。

4、由于高考的压力,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有时受到冲击,有些品牌普及推广还不够。总之,我校的课程改革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班主任工作计划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为学校的发展铺设了快车道,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支撑点,也对其他学校产生了示范辐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改工作,使学校的课改品牌特色发扬光大,为把我校尽快建成全国示范性高中而继续努力。

篇2: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翠园中学45周年校庆口号1.热烈庆祝深圳市翠园中学建校45周年2.薪火相传 出类拔萃(校庆主题)3.蓝天下我们追逐教育梦想 大地上我们播撒杏坛阳光4.运用蓝海战略建出类拔萃功勋 谋求多元发展立智慧乐园丰碑5.上善若水滴水自能穿石 厚德载物润物但求无声6.丹心共翠园一色 智慧与梦想齐飞7.春风化雨以教学智慧开启学生性灵上下求索凭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8.晨曦中看翠园之花美丽绽放 日出时乘智慧之船扬帆远航9.春风润桃李莘莘学子建功勋 丹心育栋梁青青翠园树丰碑10.为人师愿献青春树栋梁砥华夏 做园丁甘洒热血育桃李芳天下11.崇德重智潜心造就世纪英才善教尚学精心培育国家栋梁12.源远流长发卌五积蕴根深叶茂谱翠园新章13.校友是母校靓丽的名片母校是校友温馨的家园14.时光如水忆往昔岁月峥嵘岁月如歌看今朝再谱新篇15.昨天您以母校为骄傲今天母校为您而自豪16.书香恒久远智慧写人生17.让心灵沐浴翠园智慧之光18.感恩翠园和谐翠园精神家园-

篇3: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多年来, 教育人士一直在寻找其中的症结。特别在高中阶段, 实施了大胆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一波又一波地大力推进, 却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原因何在呢?

“学非所用”应该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最大障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曾经在中国思想界和教育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也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批评。在这里, 我不想坠入“实用主义”的泥潭。但是我还想“鼓吹”:“教育应该追求实用”。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有不少的理论家定义, 我不敢班门弄斧。我只有一种朴素的信念, 教育应该为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服务。可现实中的很多教育不同程度上都在做“无用功”。文史学科能丰富人的涵养, 我历来相信, “韩信用兵, 多多益善”, 无须多说。

第一要打倒的学科就是英语。曾经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 可怎么就没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英语”呢?现在的中小学生, 是“满城尽背英语包”, 小孩从还没有学会普通话拼音的时候, 就英语起步了, “剑桥英语”“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等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天下学生熙熙攘攘, 辛辛苦苦十多年, 拼命追着英语学习的热潮, 耗费的是宝贵的青春岁月, 可等到过了中考、高考甚至学位考试、职称考试以后, 普天之下能再真正用到英语与世界接轨的有几人欤?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 英语仅仅成了芸芸众生应试的敲门砖!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 全中国的大学生要拿学位, 成人要评职称, 不需要任何母语的水平测试, 但一定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即使是攻读古汉语博士, 或中文教师, 首先“精通”的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英语。这或许就是中国特色之一——“灭自己威风, 长他人志气”的语言教育!中国人丧失自信心到如此地步, 岂不悲哉?大家想想, 有哪一个国家把全国的所有考试过关, 赌在非母语的第二外语上?

我到过加拿大, 一个移民盛行的国度, 中小学生精通三到四国语言是常有的事, 但加拿大的教育崇尚母语, 在著名的BC省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 英语是唯一一门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必修课, 12年级只有一门必修课了, 那就是英语, 中学毕业的关键学科还是要参加统考的英语, 不仅于此, 英语考试还是宽进严出的大学教育实行60%淘汰率的唯一标准。不要以为加拿大在排外, 相反, 他们特别注重和优惠国际学生的教育, 并以国际学生的教育为服务全球的使命之一, 也鼓励土著居民选修多国语言, 但就是永远不会把某一种第二语言作为全民必过的门槛。这就是加拿大从小学到大学视母语为生命的教育。这或许是切实有效的语言教育, 适合国情的语言学科教育。

第二要大胆改革的就是数理化生等学科。中国基础教育数理化生的艰深, 全球闻名, 国人引以为自豪。可是, 中国的学生, 特别是高中生, 绝大多数在艰深的数理化生教育中咀嚼着失败, 即使屡败屡战, 也难得有成功的机会。据我了解, 在我们这样的所谓名牌高中, 三年数理化生等学科从来没及格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他们的自信心被可怜的失败一点一滴地吞噬掉了, 不由自主地充当起“陪考”和“陪学”的学生角色, 不知不觉中“谈理色变”地恐惧起来, 其身心的创伤怎堪与人说?慢慢地, 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教育, 挫败着他们在学习中的革命斗志和创造激情。

加拿大10~12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教育, 其课程是这样设置的:10年级有英文、数学、社会、自然科学、体育等5门必修学科和一门班课教育 (相当于我们的思想品德) 必选课, 另外根据个性发展选修两门其他学科。11年级有英文、数学、科学 (理、化、生、农、牧等必选1门) 等3门必修课, 另根据个性发展有法律等5门选修课。12年级只有英文1门必修课, 其他7门均为选修课, 根据自己发展方向确定。由此可以看出, 他们的高中课程设置, 母语是毫不动摇的第一位置, 要贯穿整个高中学段, 数学是基础学科, 至少要学两年, 其他课程的自由度就大了。最为不同的是, 他们的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不求艰深难懂, 而顺从浅近自然, 力求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不搞空对空的演算与证明, 更不做无谓的玄而又玄的学理推究。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实在, 学得大有收获。我们参观过他们的科学教室, 里面陈列的学生科学设计作品, 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 有桥梁设计, 自行车设计, 小区建设设计, 房屋设计等等, 完全像出自专业人员之手, 非我等普通高中生所能及。当我们的学生在大量题海战术中勇敢作战的时候, 他们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新生活了, 难道我们还没有改革这些课程的需要?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砍掉那些空洞的学究课程, 多增加实用性强的探究呢?

第三要让课程设置与人生际遇紧密相连。中小学时期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奠基阶段, 教育的目的应该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生存本领, 不遗余力地向学生教会提升生活质量的知识, 而不应该定位于培养全民学术型人才。目前, 我们的基础教育恰恰相反, 不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 我们一生受用的心理、生理健康知识, 烹饪、基本水电维修、美术设计等等基本技能, 都统统被作为副科束之高阁, 不受教师、家长、学生关注。我们学校是湖南省著名示范性高中, 多年来坚守素质教育阵地, 省内外闻名, 高一年级开设17门课程, 物理化学等学科严格按国家计划每周只开设2节, 没有早晚自习, 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电脑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课程开齐开足, 这本来是教育的正道, 而现实生活中, 却往往被视为异端, 家长不满意, 社会不理解, 说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 说我们学校抓得不紧, 却不为人民满意!我们的社会, 只要求高中生为六门高考学科忙得团团转, 耗得精疲力竭, 只求捞得一张大学入场券, 任他时光悠悠, 管他学有何用!

加拿大的高中教育是全不这样的。他们的课程设置, 没有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之别, 不存在我们这种纯粹传授知识的所谓普通高中。注重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注重学有所用, 在做中学。除极少数必修课外, 其他课程大部分与学生的人生规划有关, 他们的选修课不是花拳绣腿, 汽车修理、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电脑测绘、电工、焊工、木工等等, 都是真刀实枪的, 边理论边实践边考核, 层层过关, 一步一个脚印, 一门课程实践操作120小时, 算4个学分, 如果上大学选择相应的专业或者当学徒拿执照, 高中的学分和实践时间都能得到认可。我们参观过一些学校, 走进他们的木工、机械、烹饪、手工、制陶等教室, 就像走进了一间间加工房, 学生创造的各类作品, 已经是很成熟很有艺术性了。

加拿大不求高深的基础教育, 培养出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培养的高科技人才也远远超过我们, 这是他们的骄傲, 也是他们的成功。而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似乎有些压抑人性, 更大的目标在于瞄准升学, 在这艰苦的求学过程中, 更多学生成了“陪读”者, 不懂也要装懂, 不会做作业也要偷偷抄着做, 整天云里雾里, 身在教室, 心在天外, 瞎混着活跃的生命。我们的职业教育历来尴尬, 政府大力宣传, 大量投资, 政策倾斜, 但在“父望子成龙”的中国, 就是行不通, 职业教育永远是块伤心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 或许还真是一条出路。但愿有一天, 中国的基础教育能高举“学以致用”的旗纛, 少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篇4: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语文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标准

(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评五)

2018年1月19日

1.(3分)C(“因传承不够,导致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较少”错,强加因果)2.(3分)D(“提出了具体的步骤”错,文章只是提出期望,并没有具体步骤)3.(3分)A(“才能达到民乐创作形式的‘本土化’”错,“民乐创作形式的‘本土化’”本身就存在,只是一个丰富和成熟的问题)

4.(3分)C(主人公不是周阿狗,而是群像)5.(5分)①应该严肃媒体舆论导向。小说中的各种媒体报道,将偶然事件大肆渲染,进行错误的价值导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②应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小说中的人们为了获取灵芝,不惜损毁那片自生的竹林,这是一种悖逆自然的行为。③应继续改造和重塑国民性。小说中的民众猎奇逐利,进而发展到利欲熏心,疯狂破坏,这揭示出国民性中卑劣的一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果有其他思考,只要结合作品,言之有理即可)

6.(6分)理解:与传统小说相比,这篇小说成功运用了影视艺术中的叙事板块表现手段,由镜头、场面组合进行叙事,是一2分)种新的探索。(分析:①由“报道”“传说”等组成小说板块,结构新颖独特。②运用短句组合连缀板块,使叙述节奏紧凑,营造出一种紧迫感。③四个“传说”的插入,打破叙述时空的限制,形成叙事的空白和跳跃,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④用报道后的“第二天”“第三天”使看似跳跃的内容有了内在的关联。(4分)(“理解”2分,“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7.(3分)B(“无印量限制、制作成本低”不属于传播优势)8.(5分)A、D(B项,“首度超越传统报刊”错,在2014年就已超越。C项,“停滞不前”错,应为“逐年下降”。E项,退出历史舞台”错,于文无据)“即将(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9.(4分)①可以不考虑印量的限制,一本也可以开印,不会影响成本。②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市场风险,从而大大增强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③富有灵活性,能降低再版图书的市场风险,满足不同读者的购买需求。(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B(原文标点为:其秋,驾幸东都,次永宁之崤谷,驰道隘狭,车骑停拥,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并失于部伍,上令黜其官爵。)

11.(3分)A(侯是排在王、公之后的爵位)12.(3分)A(“出身名门”错,宋与其先祖宋弁相隔久远,其父官职也是因宋而赠封的,算不得名门)

13.(10分)(1)我一定知道说了这样的话,祸患紧跟着就会来到,然而内心被正义激励(不能不这样做),即使是死也毫无遗憾。(5分。大意2分,“从”“虽”“恨”各1分)

(2)宋就退休回到东都私人府第,杜绝人事交往,来(专心)求医问药(保养身体)(5分。大意2分,“私第”“屏绝”“就”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是邢州南和人,他的祖先从广平迁移到这里,他是后魏吏部尚书宋弁的第七代孙子。父亲宋玄抚,凭借宋显贵,被赠封邢州刺史。宋自小为人耿直,有高尚的节操,博览群书,擅长文学。二十岁就考中进士,任职后多次调任转为凤阁舍人。为官正直严肃,武则天很器重他。不久升任左御史台中丞。张易之和他的弟弟张昌宗更加放肆骄横,满朝官员尽数依附于他们。张宗昌私下里让相师李弘泰观占吉凶,言语涉及忤逆朝廷,被人用快信告发。宋在朝廷上奏,请求彻底追究张氏兄弟罪行,武则天说:“张易之等人已经自己上奏本让我知道,不能再加罪了。”宋说:“张易之等人是在事情败露以后才自己陈述的,按照情理,难以饶恕,况且,谋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不容赦免的。请下令交付御史台勘查判罪,来表明国法的威严。张易之等人长久受到重用,特别受到恩宠,我一定知道说了这样的话,祸患紧跟着就会来到,然而内心被正义激励,我不能不这样做,即使是死也毫无遗憾。”武则天不高兴。神龙元年,升任吏部侍郎。唐中宗嘉奖宋为官正直,仍然让他兼任谏议大夫内供奉,退朝后与他谈论政事得失。不久被授予黄门侍郎。当时,武三思依仗受皇帝宠幸执掌大权,曾经有私事托付宋,宋严正地对他说:“如今天后已经还政于皇子,你这个王应当降爵为侯,怎能又干涉朝政,王爷难道不记得吕产、吕禄的事情吗?”因此被武三思排挤,历任杭、相二州刺史,在职治理清廉严明,下属没有敢犯法的。睿宗即位,宋升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在东宫时,宋兼任右庶子,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一年多后,宋又转任京兆尹。又被授予御史大夫,受牵累获罪贬为睦州刺史,调任广州都督,仍然为五府经略使。广州人依照旧风俗用竹子茅草建造房屋,多次发生火灾。宋教他们烧制陶瓦筑墙,改造店铺,从此再没有火灾绵延的忧患。当地人都感激他的恩惠,写颂文记录他的政绩。开元初年,被征召封为刑部尚书。开元四年,调任吏部尚书,兼任黄门监。第二年官名改换,任侍中,连续受封至广平郡公。这年的秋天,皇帝前往东都,住在永宁的崤谷,驰道狭窄,车马拥挤停滞,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都没有跟上队伍,皇帝命令罢免他们的官职。宋进宫请奏说:“陛下正当壮年,如今开始巡守,一旦因道路不畅部曲羸弱困苦而治罪于二臣,我私下担心将来百姓要遭受艰难困苦。”皇帝立即命令释放他们。开元十二年,皇帝又冬巡,宋仍在京城留守。皇帝临行时,对宋说:“你是国家的元老,是我的得力助手。如今我将要巡视洛阳,分别要经历一些时日,你所有的好的计谋策略,应当告诉我。”宋于是极力谈得失之策,皇帝特别赏赐他彩缎等物,还亲手写下规定说:“我要把你进的忠言,写在座右,出入观察反省,用来警戒终生。”宋被皇帝器重到这样的地步。不久,又兼任吏部尚书。开元十七年升为尚书右丞相。开元二十年,以年老为由上表请求退休。皇帝发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仍然让全额供给他俸禄。宋就回到东都私人府第,杜绝人事交往,专心保养医治身体。开元二十五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封太尉,赐谥号为文贞。

14.(5分)D、E(D项“运用借代手法”错,此处没有用到借代。E项“由近到远”概括不准确;“用语丽”错,应是“用语自然质朴”,2分,答出两项给5分,答出一项给

15.(6分)①尾联写道:清明节难得的好天气,不妨尽情游玩,但千万不要忘记回家的时间。②从全诗看,“恣行事”“兴逐乱红”“莫辞盏酒”,都体现了“不妨游衍”的行事态度,但在尽情游玩之中又隐含着对春的珍惜挽留。③诗人借郊行即事说理,告诉人们,人生要及时释放自己的本性,但也要注意把握尺度。(每点2分)

16.(5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每句1分,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空不给分)

17.(3分)A(①文不加点:意为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借以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此处使用不合语境。②息息相关:连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处不合语境。③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处使用不合语境。④世代相传:祖祖辈辈传下来。泛指祖辈技艺的相传、人间事物的祖辈传递等。⑤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⑥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此处使用误当作贬义词。)

18.(3分)D(A项语序不当,“有更多”应放在“在安全和战略政治事务方面”的后面;B项搭配不当,“坚持”应改为“坚定”;C项成分残缺,应在“航空等”后面加“服务业”)

19.(3分)C(A项“涂鸦”是用来说自己作品的自谦之语;B项“高寿”是问老人年龄的敬语,不能说自己;D项“叨扰”是感谢别人款待的客套话)

20.(6分)①花的香味更令人气爽神清②这是因为花瓣中含有油细胞③但闻上去也有香味(每句2分)

21.(5分)②不是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③不是上了好的大学,毕业后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答出一句给2分,答出两句给5分)

22.参考立意

①勇于尝试,即使错误,也远胜于不思进取的苟活。②正确的未必是有意义的。

③可以追求完美,但不可能事事完美。

④人生是变化无常的,不能用固有标准来评判。

篇5: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高中课改工作(2010—2011学年)总结

教务处 夏军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省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编办《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和《平昌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平教[2010]41号)相关文件精神,在全县课程改革总体格局下结合我校实际对高中2011级4个教学班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现总结如下,希望能为全县新课程改革提供原始数据参考。

一、工作回顾

1、明确工作思路,建全管理体系

成立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加强管理、服务教学、发扬民主、加强督查”的管理策略,形成了推进课改的长效机制,确保了新课程实践的有序推进。

一是制度建设。在课改推进中我们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云台中学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云台中学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办法》、《选修课开设及选课指导方案》、《云台中学新课改校本培训制度》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加强了对课改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二是服务教学。课改进程中我们注意强化学校各个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需求,把工作做到实处,为学校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教务处组织教务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及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三是发扬民主。成立了高中课改研究小组组,定期进行课改会诊。广泛征集教师及学生意见和建议,把综合形成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及时运用到样本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四是加强督查。开展了高中课改实验各种环节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课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2、提高培训效益,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确定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训策略,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开展的教育管理人员和高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多样化。我们的培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通识培训,第二是学科培训,第三是管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是培训方式多元化。我们注意把集中培训和平时研修相结合,开创了集中面授和网络远程研修互补的组织形式。采取了听取专家讲座,教学点评,案例分析,互动研讨,角色模拟,提供菜单、定制服务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三是培训途径多方位。我们采取了参加全市集中培训、县区培训、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修研训相结合的方式。

多种形式的培训形成了基于平等、对话、合作为特征的研修文化,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3、狠抓关键环节,突破实验难点

选修课是新课程实验的亮点,但是教师缺乏选修课的知识储备,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存在畏难情绪。为此,我们成立选课指导组、制定选课规程、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提出明确要求,还对学校选修课的开出数量、开出门类做出了与县城学校同步的相关规定,逐步提升学校选修课的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改革。我们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各高中校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4、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在课堂教学,我们自始至终都把“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作为新课程实验的核心课题,我们开展了高中课程改革探究实践课活动,同时开展了“聚焦课堂”、“高效课堂教学”、“同课异构”等系列交流研讨活动。

5、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科研引领

“以教育、教学先进理论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学试验,以达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是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

由市教科所、县教研室指导的高中课改实验阶段确立了14项微型研究课题和三个12.5规划课题,这些课题涵盖了各个领域、学科、模块、校本课程开发、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各个方面。

6、健全运行机制,推进校本教研

我们积极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以教学反思和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激发了研究热情,活跃了教研气氛。在推进工作中,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校本教研运行机制。要求学校建立校本教研组织管理体系,切实把教学研究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整合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科教研组、年级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体制,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

二是探索校本教研组织方式。各学校确立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研究实体和中心,使校本教研活动常态化,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是尝试采用网络教研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网站,进行课改热点和难点问题讨论;搭建了“高中优质课程资源平台”,上传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7、创新评价方式,改革评价制度

为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我校成立了云台中学中学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对高2010级全体学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评价。成功进入网络管理系统,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评价系统了解每一个中学生每一阶段的发展状况。评价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应有适应的条件。

二、改革成效

经过一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基本上达成了预期目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评价方式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1、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可喜变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正逐步内化为广大干部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理念日益被广大干部教师所认同,并逐步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追求,广大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2、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教师队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进入了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蔚然成风,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转变。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指导者、组织者、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日渐清晰;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关注点由“教”逐步转向了学生的“学”。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学习方式正逐步由单一转向多元,在活动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社会支持课改的舆论氛围初步形成。广泛深入的宣传为课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社会对课改的认识提高了,了解全面了,支持的力度更大了。总之,新课程实验正有力地促进我市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问题分析

尽管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仅包括,高中课程方案设计层面的问题;制度机制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包括课程实施层面的问题。

1、课改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2.、课程执行力需要大力提升。

3、选修课程种类少有待开发。

4、课堂教学改革要深入推进。

5、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

此外,在教师队伍建设、校本教研开展、教育科研支撑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大家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仍然需要用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去破解它。让我们大家认真遵循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继续投身课改实践,积极探索,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就将跃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篇6: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铜仁市实验中学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教基【2001】17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文件精神,我校从2010年秋开始实行新的一轮课改,通过三年的探索,现将课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改回顾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处、教务处、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对新课改方案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改实施规划、新课程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同时,在全校教职工中进行广泛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地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

培训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通过培训来让教师接受、领悟,从而变成自觉行动。2010年暑期,新课程启动初期,对上高一年级所有任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2011年暑期、2012年暑期又分别对所上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每次集中培训都采用点名制度,做好考勤记录,以保证培训效果。

加强校本教研,强化听课制度。

我校积极推进以校本教研为主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以教学反思和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使校本教研活动常态化,学校内部各学科经常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年轻教师通过拜师,新教师“结对子”等形式。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解决教学过程中遇 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每学期都举办“极爱偶像活动周”活动,实行推门听课,并要求每位教师在此活动中至少听课三节以上,学校领导还专门成立听课小组。每学期对年轻教师必须听课一次。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我校两次请市教科所专家来我校听课,还分别与浙

江省宁波姜山中学开展了两次教研活动,与我省三穗中学进行了“同课异构”交流。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努力打造“艺体”特色,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民族体育进课堂》一书,并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还专门在各年级组建了“体育班”和“艺术班”,经常开展体育文娱活动。努力打造以“艺体”见长的特色学校。

二、课改成绩

1、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可喜变化。“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正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理念日益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正在悄然发生积极的改变。

2、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发生转变,课堂上,教师指导者、组织者、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日渐清晰;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关注点由“教”逐步转向了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学习方式正逐步由单一转向多元,在活动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愉快中学,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受益匪浅,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进入了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态度,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4、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厌学情绪有了明显改观,精神面貌发生力变化,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困难

1、许多教师虽然对新课程进行了培训,但对新课改认识不足,观念转变不彻底,有的老师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和知识更新仍然存在问题,有的老师工资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新鞋走老路的问题,难以该表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议下轮课改要继续对教师进行再一次的培训,从而使新课改的理念、教学方法得以彻底改变。

2、新课改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特别是对于我校教学设施还不够完备,连多媒体都没有进教室的情况,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忙于赶课,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完善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别是硬件设施建设和解决高中大班额问题。

3、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有许多教师还没有处理好,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高考,忽视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只注重课程改革而忽视高考,建议上级部门今后在高考命题中与课程改革密切结合。

篇7:翠园中学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在信息社会,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媒介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以网络、手机、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相互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大众传媒已构成了中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大众传媒凭借自身优势对中学生价值取向发挥了导向功能。其中既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导向。以下是真实的案例:

光明日报2012 年3 月31 日文章《超半数未成年人接触“黄色”,“重口味”猝不及防》原文:记者刚在搜索栏中键入“初中生”三个字,搜索栏就自动弹出一个下拉框,其中“初中生激吻”竟然排在了第一位,继续点击则出现一连串关于“激吻”的链接,充斥着各种不堪入目的视频和图片。这些“重口味”信息在记者搜索过程频频出现,令人猝不及防!正常的搜索却有如此“不正常”结果,“殴打门”“激吻门”竟能登堂入室,肆意传播,其背后是目前网络色情暴力信息的泛滥[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众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已经成为高中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相对于成年人,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模仿力都处于旺盛的阶段,对媒介的接触较多,但是对于媒介信息的理解却是简单和缺乏判断的,受到媒介信息的伤害程度也比成年人高很多。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已经刻不容缓。笔者利用校本课程进行高中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索,帮助青少年在媒介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媒介、辨别媒介及其所承载的信息,做“主动的受众”,不成为媒介的奴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媒介:我们所说的媒介通常是指大众传媒媒介, 他们是现代信息的传播载体。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有: 手机、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图书、期刊、电影等。

媒介素养: 据学者鲁宾分析, 主要有三个层面, 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2]。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知识模式观点认为, 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而理解模式的观点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多力量的强制作用。概括地说,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3]。

校本课程开发:由1973 年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率先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倡以学校为基地, 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通过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 开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4]。“校本课程开发”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5]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是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国内外高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的英国,文学批评专家里维斯(F.R.Leavis)在他的著作《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训练》(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1933)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这本书提出了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建议,书中还设计了一些以媒介传播信息为题材的课堂练习[6]。

英国在70 年代开展媒介素养的教育,1989 年,英国科教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到1997 年,英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 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毕业生参加GCSE考试科目(General Certificate of School Education) 中媒介研究学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7]。

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步开始,很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虽然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略有差异,但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我国台湾地区于2002 年公布了《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课程,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视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目前,台湾的媒介教育已经贯穿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主要通过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专门课程来实施[8]。

我国大陆地区的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1997 年卜卫在他的论著《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国内第一次介绍了欧美国家的媒介教育情况。2004 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 传媒素养教育课程,成为大陆地区第一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高校。目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没有健全、独立的课程体系。

四、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认为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摈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模式[9],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帮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理解信息,主动地加工信息,并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利用原来所有的知识背景、各种经验、心理发展阶段及认知结构进行积极意义创建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地“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强调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主动的阅听人”。媒介素养的教学要巧妙地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的经验去建构知识,指导他们与环境进行积极的互动,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发现,促进知识的建构,如有可能使学生有能力通过媒体产品表达自己的观点[10]。建构主义理论在认识论、学生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对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受众理论

大众传播领域内将接受信息的公民统称为受众,有的研究者称为受传者、阅听人等。国内外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将受众理论作为研究的热点,认为受众理论非常适用于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媒介素养课程的实施与推广。

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大众传播媒体的受众,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他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把受众理论分为四个方面[11]:

1. 受众的个人差异论。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各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

2. 受众的社会分类论。受众可以根据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不同的特征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同一群体的成员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心理结构,因此他们在传媒的选择、内容的接触上会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3. 受众的社会关系论。受众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在受众的媒体接触中,社会关系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体的影响。

4. 受众的文化规范论。受传者能够从媒体内容中学到新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加强或改变原有看法。

受众理论对于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研宄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即了解高中生对媒体的认识程度;其次由于大众传播对不同受众的传播效果有很大差异,因此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校本课程有不同的教育方案;再次,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一些负面影响,如色情、暴力、享受主义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高中生消除媒介的不良影响,引导他们合理、有效地使用媒介,使媒介成为他们生活和未来工作的有力工具[12]。

五、高中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独立课程和学科渗透两种形式。相对于学科渗透的形式,独立的媒介教育课程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某一模块,使得学生对大众媒介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是媒介教育的理想方式,也是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然而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没有专门的媒介素养国家课程,媒介素养教育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现实的做法是开设媒介素养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启迪高中生的反省意识、批判意识及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能够成长为信息时代的优质公民。

事实上,教育部在2001 年7 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理念,也为媒介教育成为校本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校本课程在保证国家对教育的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课程,它在一定范围内补充了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通过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媒介课程实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普及的探索,不断取得媒介素养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为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国家正式课程打下基础。

六、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理念

1. 不应片面地将大众媒介视为洪水猛兽,将高中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统统归罪于大众媒介,试图限制甚至禁止学生与大众媒介的接触,而是客观评价大众媒介对高中生的影响。

2. 通过课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理性思维、积极质疑和批评性思考。

3.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合理、健康、负责任地使用大众媒介。

(二)课程目标

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对媒介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应用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常用媒介的基本概念、术语及其原理,了解媒介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使用各种常见媒介工具,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根据媒介信息的类型来源,能评价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2. 能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有效的媒介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3.能采用合适的媒介发布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能辩证地认识媒介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2. 能理解媒介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媒介。

(三)课程单元内容(如下表)

(四)课程活动设计

1. 实践法

媒介素养校本课程不同于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媒介素养的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合理、健康、负责任地使用媒介信息。因此,实践法自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活动方式,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创作等活动,如参观电视台、访问媒体从业人员、调查同学媒介使用情况及其态度、给动画片配音、制作一张小报、制作录像节目等。实践法的实施过程是:确立主题——组织活动(制定计划)——开展活动(计划实施)——总结反思。鉴于校本课程条件的限制,教师可选择适合在课堂上完成的实践任务。

2. 角色扮演法

教师设置合适的情景,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比如在广告单元中,设置明星代言人、广告主、电视台编辑、广告受众等不同的角色,提示各角色的特点和职责,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有关情景、模拟各种角色,引导他们通过信息收集、分析思考、尝试体验,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立场和态度。通过角色扮演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各种媒介问题。

3. 亲历法

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学生亲历媒介的环节,学生亲历媒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媒介分析、评价、应用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媒介的内涵,更熟练地使用媒介工具解决现实问题。如在手机媒介教学环节,增加“钓鱼短信”的体验环节,学生亲历钓鱼短信的诈骗过程,从而让学生对如何分析、评价媒介信息有更切实、形象的认识。

(五)课程评价

1.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参考学生的课程反馈、课堂学习单、课外学习单及媒介作品进行。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向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等多种角色转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问、辩论等方式自由抒发见解,理性批判思考,并在实践中使用媒介工具表达想法。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双方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决策,转变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从评与被评”转变为“联结机制”[13],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得出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论。

3. 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不仅仅关注于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学生学习媒介素养的过程。如在课堂活动中,小组讨论及简报、辩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等,教师采用合适的标准, 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发展。

七、总结与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0 年开设媒介素养校本课程之后,通过平时的课堂观察、调查问卷、学生学习心得体会和教师学生访谈等方式,笔者发现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在媒介意识、媒介知识和媒介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角度上,将媒介素养列入独立的国家课程是最有效的形式。但是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在高中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尚具有很大的难度。高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利用校本课程的形式可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方式,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和开拓的研究领域。

摘要:大众媒介对高中生的影响日趋严重,在高中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刻不容缓。相对于境外大部分地区已经开设了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健全、独立的课程。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在高中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尚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开设校本课程可以成为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形式。本文阐述了高中开设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对媒介素养校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单元内容、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

上一篇:那片绿叶在我心里作文500字下一篇:拣石头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