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2024-06-30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通用3篇)

篇1: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马永顺律师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一、概念及其构成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是指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农用生产资料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是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国家为了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如《产品质量法》规定“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国务院发布的《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兽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必须保证质量,确保安全有效”;“兽药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不得出厂”。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规定:“经营的种子质量应当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的种子质量标准,并附有种子检验、验收合格证书”;“经营种子严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等。针对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先后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发出了《关于整顿和加强兽药管理,取缔假劣兽药的通知》、《关于加强农药管理坚决制止和取缔生产、经销假劣化肥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农药管理严厉打击制造、销售伪劣农药活动的通知》。生产、销售伪劣农用生产资料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国家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监督管理制度,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对农业危害很大,应受刑法打击。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农药、兽药、化肥、种子。

所谓农药,是指用于防治药、虫、草、鼠害、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农用化学药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所谓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功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兽用药品。

所谓化肥,是指经化学或者机械加工制成的各种化学肥料,又称无机肥料,用于为农业、林业生产提供一种或者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或者兼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物质。化肥的范围包括:化学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微量元素肥、其他肥料(上述列举以外的其他化学肥料)。

所谓种子,是指用于农业、林业生产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芽等繁殖材料。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农、林、牧、渔等生产管理法规,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致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生产、销售伪劣农用生产资料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所谓假,是指农药、化肥、兽药的成份名称不符合有关标准所规定的应当含有的成份名称,或用非农药、非兽药、非化肥冒充农药、兽药、化肥,或用此种农药、兽药、化肥代替另一种农药、兽药或化肥,以及其他应按假的来处理的农药、兽药和化肥,如未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或者国务院农牧业行政管理机关明文规定禁止生产或销售的兽药等。

2、销售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效能,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与价值。失去使用效能,则就是指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因过期、受潮、变质等原因已经丧失其有利的作用及价值。使用它已无法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如农药已无法防治病、虫、害,化肥已不能给植物养分而促使其生产等等。

3、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和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及种子。所谓不合格,是指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次品、劣品,其虽有一定的使用效能,但无法达到合格产品所应有的使用效能,如农药、兽药、化肥的成份与产品质量标准不相符合,超过有效期尚未完全丧失效用等。这点与假的或失去使用效能的上述物品不同,后者是对于所要防治的或应该达到的目的是毫无效果。

无论行为人实施的是生产、销售哪一种行为,针对的是何种对象,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只要出于故意,并达到了一定的危害结果,使即可构成本罪。

生产、销售伪劣农用生产资料的行为必须造成了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结果才能构成本罪,这就是说,本罪为结果犯。如果只有生产、销售行为而没有危害结果,或者虽有危害结果,但致使生产损失没有达到损失较大的程度,也不能构成本罪,但这不排除可以构成他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任何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依本节第150条之规定,单位也能构成本罪之主体。

(四)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其故意的内容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故意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二是明知是假的或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而故意予以销售;三是故意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过失行为,如在不明知的情况下销售了假的或失去使用效能的农约、兽药、化肥、种子,不能构成本罪。

本罪的犯罪目的,大多都是为了谋利。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使生产遭受重大的损失,是本罪的后果,不是本罪的目的。

二、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依本条之规定,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只有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才构成本罪。如果没有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就不构成本罪。另外,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虽没有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但销售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二)本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界限

1、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了国家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后者则侵犯了国家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犯罪对象不同。前者的犯罪对象是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后者犯罪对象的范围很广泛。

3、构成犯罪的标准不同。前者的犯罪构成要求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才构成本罪。而后者则是数额犯、其犯罪构成要求“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

依本节第149条之规定,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不构成本罪,但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依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处罚。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同时又构成生产、销笛伪劣产品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

(三)本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界限

认定本罪要注意与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区别。其主要是:(1)本罪一般是出于非法牟利的目的,后罪则是出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2)本罪在客观方面一现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并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行为与结果之间并非直接相连,而是通过消费者购买并使用了所生产、销售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后才发生危害结果的。生产、销售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后罪则是采用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等直接方法破坏生产经营,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直接相连,没有被害人从中介人这一因素;(3)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有关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质量的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对象具有不特定性,后罪的客体则是某一单位的生产经营,对象具有特定性;(4)本罪的主体不仅限于自然人,而且还包括单位;而后罪的主体则只有自然人才能构成。

三、处罚

犯本条之罪,依其情节分别承担以下刑事责任:

1、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2、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3、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据土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篇2: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件侦查研究

作者:肖汉强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6期

篇3: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一) 概念

根据《刑法》第147条规定,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是指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 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 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 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 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二) 罪名释义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的主要特征有:

1.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秩序和农业生产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 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 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一) 》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是指使生产遭受损失二万元以上或其他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情形。

3.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任何单位和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且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二、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件的特点

(一) 发案数量大

近几年来, 假冒伪劣农药、兽药、化肥和种子给农民和市场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例如, 2004年全国质检系统查获伪劣农资货值3亿元, 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2.5万起;而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资商品的抽检合格率仅为30%-70%, 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生产、销售伪劣农资产品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

(二) 案件发生原因的多重性

当前,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件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有:第一, 利益的驱动,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资产品的应用十分广泛, 市场需求巨大, 而制售伪劣农资产品又有高额的利润空间;第二, 消费者势单力薄, 鉴别能力较差。农药服务的主体是农民, 由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鉴别假冒伪劣农药的能力有限, 容易上当受骗, 促使假冒伪劣产品得以生存和泛滥;第三, 监管存在问题。当前, 对农资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监管主要是农业行政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在监管实践中容易出现由于多头管理而都不管理的局面, 且各行政执法部门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制售假农资的犯罪行为实行“以罚代刑”, 放纵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 犯罪手段的多样性

目前制售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的手段多种多样,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 生产假劣农资。这种方式多以地下工厂为主, 他们从产品名称、三证、包装到单位名称、地址甚至电话号码全部是虚假的;第二, 生产假冒农资。这种方式多是直接冒用知名企业和品牌的产品名称、商标、三证甚至企业名称;第三, 生产仿冒农资。一些中小型农资生产企业, 经过合法登记注册, 产品三证齐全, 产品质量也基本上合格, 但是在商标与名称上仿造国内外著名农资品牌。

(四) 犯罪后果的严重性

生产、销售伪劣农资的犯罪活动不仅会给种植户、养殖户由于减产、绝收、禽畜死亡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某些案件中还容易造成人畜二次中毒事故, 更主要的危害是由于伪劣农资在使用过程中渗透进入土壤、水体对环境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危害。

三、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件的侦查

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农资的假冒伪劣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 公安机关应密切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配合, 及时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事实, 并及时立案侦查。在此类案件侦查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对涉案的农资样品进行鉴定

公安机关应对被害人提供的剩余农资取样鉴定, 对于行政执法部门移送的案件中应由相关部门出具鉴定结论或检测报告, 对于公安机关在初查阶段获取的农资样品也应当及时鉴定。农资样品的鉴定主要是查明涉案的农资产品是否由合法的经过行政审批的厂家或经销单位生产、销售;农资产品是否在成分、功效、质量等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其产品说明书上所标示的成分含量、用途和功能;农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对农作物、禽畜造成损害, 是否会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等。

(二) 调查销售单位和个人

如果经鉴定涉案的农资产品属于伪劣产品,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立案侦查。立案后, 公安机关应首先排查营销网络:根据购买农户的指认和农户所持有的购买农资发票、凭证查明销售的单位和个人;对销售伪劣农资的经销网点、摊位和仓库进行搜查, 查封、扣押涉案的伪劣农资、帐目单据, 根据其进货记录、联系记录、收据发票上记载的信息查明其进货渠道, 是直接从非法生产厂家进购还是从上一级批发、代理商家进购。

(三) 对非法生产、加工窝点进行现场勘查

对于非法生产、加工窝点的现场勘查时侦查人员应当对厂房及周围环境进行拍照、摄像并绘制现场图;对生产、加工的设备进行拍照, 详细记录设备的名称、型号、功率和特征, 并提取设备上附着的农资残留物;对现场的农资加工原料进行拍照、扣押;对现场使用的包装材料、包装设备、商标标识进行拍照和扣押。

(四) 查证销售人员的主观故意

上一篇:学校治安防范下一篇:护士的心理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