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题

2024-06-25

桃花源记复习题(精选12篇)

篇1:桃花源记复习题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6.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7.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10.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2)欣然规往()

14.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

15.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7.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8“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0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2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

篇2:桃花源记复习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 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3.请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二、阅读

(一)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1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6.外人此指____________,黄发垂髫指________和__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8.填出文段省去的句子。

9.便要还家中的通假字是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10.翻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三、试一试

12.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请再写出三个你能说出典故的成语。

参考答案

一、1.B 2.C 3.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4.B 5.A

二、(一)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 小孩

7.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妻子: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8.遂与外人间隔 不足为外人道也 9.要 邀 邀请

10.(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竟然连汉朝也不知道,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了。

篇3:《桃花源记》教学构想

一.拟定导学案, 指导学生预习字词句, 感知内容

本文词汇丰富, 词类特殊用法较多。“磨刀不负砍柴功”, 课内拟定详细的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导学案。

1、特殊语言现象

(1) 词语用法的古今差异:良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阡陌交通芳草鲜美无论魏晋。

(2) 一词多音多义:便舍向, 音shě译为舍弃;屋舍俨然, 音shè译为房屋;武陵人捕鱼为业, 音wéi, 译为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音wèi, 译为对。

(3) 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

2、问题思考与探讨

(1) 这篇散文以什么为线索?

(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沿路做了详细标记, 第二次探讨时为什么迷路?

(3) 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境地呢?

二.训练学生正确断句, 划分难度节奏

正确的有节奏的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和字词的前提, 真正理解了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才能读得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 读者作者的感情才能达到一致。文言文朗读讲究音节和谐, 气流顺畅, 意思连贯, 词语之间修饰搭配等。

1、本课以短句子为主, 四字句较多, 一般划分两个节奏。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本课也有部分长句子, 节奏划分难度较大, 先让同学们试着断句, 然后集体纠正, 并说明划分理由和方法。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一句划分三个音节, 前两个词语自成一个音节, 动词“避”与后面词语构成一个动宾短语构成一个音节。

例如,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一句划分三个音节, 名词“余人”自成一个音节, “各复延”成一个音节, “延”后面省略宾语, 不能与后面“至”成一个音节, 连在一起读, “至其家”是一个动宾短语成一个音节。

三.疏理课文思路,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采用客观记叙方法, 有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疏理出文章线索, 用简洁对称语言概括情节。

1、故事情节如下:

发现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进入桃花源———环境优美安居乐业

做客桃花源———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欣然规往未果病终

2、在每一个情节里, 围绕内容, 设计一个问题

桃花林景色有什么特色?

桃花源环境和人们精神风貌如何?

在桃花源里, 人们对渔人态度如何?

渔人离开时沿路做了些什么?

再寻结果如何?

这几个问题紧扣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归纳和在课文中找词句回答, 基本上掌握了内容。这几个问题又体现作者构思和目的, 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对课文整体意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探索文章主旨和意思

陶渊明生活时代, 正值晋宋易代之际, 东晋后期, 极端腐朽, 统治集团生活淫乱, 内部互相倾轧, 赋税徭役繁重。陶渊明对社会理想不满, 但又无法改变,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 描绘一个美好境界, 来寄托自己政治思想与美好情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主旨, 尽量设计问题简洁, 不宜宽泛, 点到为止, 拟设以下几问题。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 这样一个美好境地存在吗?

2、这篇文章寄托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实现吗?

3、今天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理想?

这三个问题体现作者在此文的思想和观点。回答这三个问题, 有一定难度, 适时作提示, 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 代表发言, 然后教师点评, 达到对课文内容探讨的目的。

五.积累词汇, 背诵课文

篇4:纽约桃花源记

十一月初,正是北方金秋天气。纽约上州高速公路两边山林,枫叶都次第变了颜色。一片红色,其间点缀几棵绿松,如诗如画。越往北开,颜色越深。从浅黄到深黄,再到殷红、褐色。好一派静美而喧闹的秋色!

这家农场,原是一个奶牛场。两层楼高的牛圈,外墙被漆成褐红色,估计为了有更好的卖相,油漆不久,颜色还很新嫩。农场原来养了数十头奶牛。由于经济危机和大奶牛场的快速扩张,小奶牛场竞争不过大奶牛场,只得关门。

带我们看地的经纪名叫Lynn,她告诉我们,这一带有许多小农场改养奶羊。羊奶的营养成分比牛奶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喝羊奶,养奶羊的农户也渐渐多了起来。如果有一定规模,专门的羊奶加工厂会上门收购羊奶。这家农场的主人经营奶牛有一套,他只会养奶牛,不愿意改养奶羊。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无法转型,只好把农场卖掉。

农场主人大卫6月份就搬走了,草地已经有五个月没有修剪了,浓密的草长到齐腰高。“这样茂密的草,要是养上几百只羊,就不必割草了。”朋友说。我向Lynn求证,她说“正是。羊吃草,连根拔。吃过的地方,不会有这么多草。”

这么大的一片好地,荒芜着,太可惜了。主人把农场租给一个叫布鲁斯的小伙子。布鲁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张开口,两颗门牙还在。但是,门牙两边掉了好些颗牙,也没有装假牙。他说,他就在这里长大的。小的时候还常到这家农场的水塘里游泳呢。

布鲁斯和他的女朋友就住在这栋农场的小房里。房子有两层,虽然建了有100多年了,看上去还非常结实。厅和厨房,各有一个烧柴的暖炉。地板是老式的宽条硬木。那天是个星期天,布鲁斯的亲戚带着一家大小来串门子。门上贴着一张贴纸:“别放猫出去;别让狗进来。”推门进到屋里,却见又是猫、又是狗,足有半打。可见主人是个爱动物的人。

我问布鲁斯租这些牛圈做什么用。他说,“美国经济,遇到困难后,有些人把马丢掉。我就去把这些马救回来。先养着,以后如果有人要,我再卖出去。”布鲁斯一共收留了22匹马,他只用了牛圈的一小部分。天气好,马都在圈外,悠然地啃着草。哪里知道它们曾被遗弃的命运。几匹毛色特别的马,白色和褐色的斑纹在阳光下闪耀。在布鲁斯跟我们说话的时候,他的女朋友和漂亮的女儿在给院子里的马丢草料……

朋友问我,“如果买了这块地,能派上什么用场?”我说,这块地有山坡、有溪流、有水塘。如果找到投资者,将它建成一个中国庄园,最适合不过。山坡上,种上梨、枣子、桃子等北方果树;沿溪流,开出弯曲的乡间小道,道旁种上水仙和菊花。溪流两旁,开出数十亩水田,引溪水灌溉;或种水稻、茨菰,或种马蹄、茭白。水塘里,养上塘鱼、乌龟和青蛙。水塘中,建一古亭。到了春天,桃花满坡,秧苗葱茏;春风徐来,摆渡登亭,听取蛙声一片。这幅田园画,跟晋太元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何其相似乃尔。疑是时空倒错,回到了千年前的魏晋。

门上贴着一张贴纸:“别放猫出去;别让狗进来。”推门进到屋里,却见又是猫、又是狗,足有半打。可见主人是个爱动物的人。

罗慰年:中国最早一批公共关系研究专家,曾就职于广东省委党校,现旅居美国纽约。喜爱研究异域文化,风土人情,倡导世界观,中国观。

篇5:桃花源记复习

一、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体裁:“记”

二、重点字、词。

1、词释: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奇。(意动)3)古今异义:

①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②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妻子。

③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④无论——(古)更不必说。(今)不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⑤仿佛——(古)隐隐约约,看不真切。(今)好像。⑦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4)多义词:

①舍 “便舍船”(扔下、丢弃)“屋舍俨然”(房屋)

② 寻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③ 遂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由是先主遂诣亮/后遂无问津者/遂许先帝以驱驰/遂逐齐师/遂用猖獗)“遂迷”(最终,终于)(然操遂能克绍/遂不可见)④异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奇)

或异二者之为(不同)

⑤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此忠之属也)属于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神情与苏、黄不属。(相似)属引凄异。(连续)

⑥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丹书帛曰/乃下令(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乃入陈/久而乃和(才)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⑦道 道不通/中道崩殂/伐竹取道(道路)

伐无道(道义)

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策之不以其道/咨诹善道(方法)

大道之行(政治理想)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⑧志 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志虑忠纯(志向)⑨间 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里)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又何间焉(参与)遂与外人间隔(间断)都:咸,皆,并,悉,毕,俱 说:云,道,曰,谓,言,语 省略句(课后3)

(5)出自本文的成语:

①世外桃源 ②豁然开朗 ③落英缤纷 ④无人问津 ⑤与世隔绝 ⑥怡然自得 ⑦黄发垂髫

能组成成语的实词

足——不足挂齿、微不足道

穷——山穷水尽、理屈词穷、黔驴技穷 既——既往不咎、一如既往

复——周而复始、死灰复燃、无以复加 为——不足为奇、指鹿为马(6)重点译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豁然开朗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三、内容要点:

全文的线索、内容与写作顺序是什么?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进入桃源——在桃源做客——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等情节;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1、具体概述作者笔下的桃源生活。——自然环境优美、富饶:“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 社会环境安定、祥和:“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 人们生活富足、自由、快乐。

2、体会作者的理想社会应是怎样的?

——是一个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能各尽所能,老人孩子生活幸福、快乐,人人之间团结和睦。文章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热情好客,淳朴,与世无争。

3、体会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1)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2)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4、理解首段描写桃花林景色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优美而神奇。

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

5、理解世外桃源得而复失,复寻未果的结局。

——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

6、“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句是?作用?

——“初极狭,才通人。”暗示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为下文“复寻未果”“遂迷”作铺垫。

7、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

桃源人为世间社会的动荡,百姓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8、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人人得到社会关爱,生活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②人人安居乐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③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讲信修睦”)

9两篇文章比较:同 思想内容上 :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世外桃源是脱胎于大同社会的,是对大会社会风貌的艺术再现。异:表达方式不同 《桃》 记叙为主,《大道 》议论为主。

四、思考:

1、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一方面,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具体表现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能各尽所能,老人孩子生活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这与当时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之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试用学过的古诗描绘陶渊明笔下理想社会中的环境或生活图景。

环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篇6:《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一. 文学常识

古代四大文体:铭、说、表、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谥号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

二.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 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味道)新鲜、可口

交通  

互相通达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不足 不值得 不够,不满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形容很像

 

不久

 

寻找

问讯  

询问消息

 

询问或问候

 

 

味道很重

间隔  

隔断、隔绝

 

事物在时空或时间上的距离

四. 一词多义

便舍船 舍弃 寻向所志 寻找 处处志之 做标记 乃大惊 于是

舍 寻 志 乃

寻向所志 标记 乃不知有汉 竟然

篇7:《桃花源记》习题整理

一、用原文回答。

⒈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⒉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

⒊渔人初见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

⒋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⒌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语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⒍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⒎根据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⒏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⒐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豁然开朗。

二、课文理解。

⒈作者协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通过此文寄托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⑴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⑵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⑶反应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⒉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美丽祥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康,社会风气淳朴的一种生活。

⒊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

作者所虚构的世外桃源是和所处时代相对立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这实质上是一个理想社会,然而它并不能实现,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带有复古倾向,因此只能是空想而已。

⒋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美景有何作用?

⑴渲染神秘的气氛;⑵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⑶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⒌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不愿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避免战乱;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⒍如何理解“不复出焉”的原因?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出去;桃源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生活自由、快乐、幸福。

⒎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式社会还是喜欢现代社会?

答案一:我喜欢桃花源式社会。因为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众人平等,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康,而且社会风气淳朴,人们热情好客。那里的生活平静而安详,没有尘世的纷乱与污浊,所以我喜欢桃花源式的社会。

答案二:我喜欢现代社会。桃花源式社会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毕竟只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田园生活,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科技不够发达,文明程度不高,生活也会有许多不方便之处。所以我喜欢现代社会,不仅科技文明发达,而且竞争也会使我们迅速地发展进步。

⒏你认为桃花源成为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桃花源与黑暗的现实相对立,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这是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会令人向往。

⒐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而后来又“处处志之”,寻找桃源的人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把桃花源写得亦真亦幻,可望而不可及?)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实际是不存在的,同时也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存在。

⒑《桃花源记》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平等富足的理想世界;渴望一个和谐安定、民风淳朴的社会;一种富足安康、自由快乐、人人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⒒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你读出了什么?

社会安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生活自由幸福,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⒓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理想是从哪处具体体现出来的?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和人们幸福生活的描写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⒔陶渊明描写出的世外桃源这样的佳境,这与老子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篇8:新桃花源记

华夏大地,历经沧桑,山河锦绣,田园沃厚。探粤西北之怀集,桥头镇之黑岩村,却别有天地,乃新桃花源也。

且看新之桃源,四面石山,拔地而起,悬崖峭壁,溶洞奇异,山峰参差,突兀峥嵘,灌木点缀。山脚桃林遍野,竹海茫茫,相互辉映,蔚为奇观。相传南极仙翁,云游至此,感其灵气萦绕,民风淳朴,遂卜石洞而居,秘传长寿之道,布施疗疾之术,造福百姓。仙翁化鹤,金身尊坐洞口,神法犹存,屡屡显灵。芸芸信众,但有求者,焚香虔拜,百愿皆遂也。山间盆地,方圆几十里,良田上百亩,数十户人家。农家屋舍,鳞次栉比,傍山而筑,廊通各宅;村前屋后,绿草如茵,瓜豆绕园,果树成荫,鸡沐旱澡,犬吠路人;巷口檐下,老翁闲弈;田边草坪,牧童逗乐。桃源中人,讲古方言,食粟米粥,喝家酿酒,唱贵儿①戏,长寿者众②。中国长寿皇后、金奖孔英,生长于斯,寿年一百廿四③。村人耕稻种粟,编织竹艺,秘酿桃源醇液,土蒸燕窝补酒,野饲石山脆羊,放养粟米香鸡,竞显所长,各得其乐也。桃源岩泉,聚为山涧,汇而成溪,潺潺而流。溪边翠绿,藤蔓攀缠,蕉叶摇曳,竹影婆娑。溪水清澈,鱼儿撒欢,鸭群嬉戏,拱桥倒映。溪水流淌,随日月更轮,历春秋易替,水涨水落,悠悠自得,注入南山岩洞。

岩洞之深,千尺有余,清清溪流,贯穿南北;岩洞之奇,如九曲长廊,似迂回迷宫,口宽数尺,洞腹开阔,犹如巨大厅堂,更似宽旷校场,可容千军万马。洞中皆岩,一片漆黑,伸手不辨五指,黑岩因此而名;洞中溪边小径,左弯右曲,爬高跃低,斜穿跨溪;进出桃源者,唯此独径也。黑岩虽黑,村民穿越,却心亮如炬,疾步似飞;更有携挑丰获,谈笑风生;欣歌而归者,落落成伍。黑岩虽黑,秉炬闲览,缓缓细品,乃别有洞天。洞中水面,坐莲观音合十,天然雕琢,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故又曰观音洞。更有奇石者,异形怪状,千姿百态,遍布洞穴。如弥勒笑佛、千年神龟、鸳鸯蝴蝶、瑶池胜景,不一而足,叹为观止。

山外洞口,桃林倒映;桃花溪水流淙淙,方方竹舟泛其中。两岸桃树,花开缤纷,清香阵阵,随风飘萦。洞前数丈,陶公塑像伫立,碑镌《桃花源记》,桃花绿丛簇拥。骋目远眺,溪流蜿蜒,波光粼粼,如游龙远去。四周群山,如诗如画,此起彼伏,远延天边。

美哉!新桃花源。

壮哉!有回文诗联云:

外世开花桃漫源,源漫桃花开世外;

川山美景峰偕洞,洞偕峰景美山川。

①贵儿戏是全国300个地方剧种之一;

②2011年,怀集县被入选“中国十大长寿城市”,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

篇9:2013中考《桃花源记》复习

一、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句子。

1、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5、(1)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1)再往前走,想走完这片林子。(或: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8、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这个人(渔人)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

1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二:回答问题

1、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答: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2、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复寻桃花源。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答: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答: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8、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桃花源?答:(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0、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5.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皆出酒食。

78.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10.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三、词语解释

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3、[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4、[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5、[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6、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成语:[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篇10:桃花源记练习题

二年一班苏坤泽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复前行,欲穷其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名(),字(),浔阳紫桑人。()时期著名()、()家、()家。他开创了()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5、林尽水源

6、仿佛若有光

7、豁然开朗

8、屋舍俨然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阡陌交通

11、阡陌交通

12、悉如外人

13、黄发垂髫

14、并怡然自乐

15、乃大惊

16、具答之

17、便要还家

18、咸来问讯

19、妻子邑人20、来此绝境

21、不复出焉

22、无论魏晋

23、具言所闻

24、延至其家

25、不足为外人道也

26、既出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30、诣太守

31、说如此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后遂无问津者

37、后遂无问津者

三、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四、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欲穷其林

渔人甚异之

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不足为外人道也

7、诣太守,说如此。

六、解释下列多义字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复前行,欲穷其林()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七、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八、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2、渔人初见桃花源的感受

3、渔人初到桃花林的感受

4、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

6、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句子

7、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8、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

10、成语“无人问津”的原句

1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12、文中与陆游诗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九、问答题

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以以下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况。

4、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5、你从“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可看出桃花原

人怎样的社会风尚?

篇11: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预习方案

1、阅读《中考指导》,研究去年中考考题,探讨文言文考点。

2 复习课文《桃花源记》的有关内容并探究本课考点。

3、找出与《桃花源记》有共同点的文章,对比阅读并仿照中考题的形式拟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经历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复习。

二、明确中考文言文的考点

㈠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评价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记诵积累的过程,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就以2012年的考题为例,看文言文从哪几个方面命题的?

㈡、研究2012年中考题,探讨文言文考点。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考点,然后师出示投影:

1、掌握文学常识

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

三、《桃花源记》考点探究

㈠、文学常识

1、请你说出本文作者、朝代、出处。

本文作者是 代 ,选自《 》

师问:你了解作者多少呢?生答。

2、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师追问:我们学过哪些“记”?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满井游记》

过渡语:同学们,坚定的步伐已经迈出,我们要勇往直前,进入基础闯关。

㈡、回顾课文内容

1、明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本文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经历。(板书主要情节)

㈢、基础闯关

1、背书关:⑴指名背诵 ⑵男女声背诵接力

2、字词积累关

文言文中的词语有特殊的文言现象,你能说出来吗?

通假字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学生结成小组,归纳总结文中出现的以上词语现象,然后小组内交流。

⑴通假字:便要还家

⑵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无论魏晋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⑶一词多义:

①、舍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②、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③、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⑷词类活用:

①、欲穷其林 ②、渔人甚异之

⑸重点实词: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阡陌交通

③、黄发垂髫 ④、具答之

⑤、咸来问讯 ⑥、延至其家

师:如何让自己在复习重点词语时,更能得心应手呢?老师支你一招。(出示投影)(生齐读)

通假字要勤整理 一词多义要分清 古今异义巧归纳 词类活用记心中 重点词语别放过

师小结:不管复习哪一课,只要你细心整理,相信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本文中概括一个成语,大家能说吗?(生:世外桃源),对,还有哪些呢?

学生自由发言:

篇12:《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

一.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二、文段阅读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

1、才 2、仿佛 3、豁然开朗

4、属 5、叹惋 6、要

7、俨然: 8、交通: 9、妻子:

10、绝境: 11、无论: 12、向

13、遂 14、规 15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中( )

2、志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三)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六)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来源:]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参考答案1

一、(1)《桃花源诗并序》 脍炙人口 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自己的政治理想 广大人民 (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时间先后

二、(一)略(二)(1) 寻找; 随即、不久 (2)做标志; 标志

(三)(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3)这里边的人告诉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4)(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5)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6)这个人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到)感叹惊讶。

(四)D (五)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5、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6、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上一篇:班主任竞聘报告下一篇:公司声明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