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教学论文

2024-06-23

法理学教学论文(共8篇)

篇1:法理学教学论文

法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法理学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6学分①

课程学时:总学时96学时,其中讲授92学时,讨论4学时

适用专业:统招全日制法学本科专业

适用教材:《法理学》,主编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法理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本科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的基础学科,相对于各部门法学、应用法学而言,法理学关注的是法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论。《法理学》课程既是法学教育的起点,又是法科学生为养成法律人素质而须终生修习的一门知识。

《法理学》教案全面归纳、系统介绍法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内容包括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法学的历史、法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法的一般理论知识、法的现象、法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法的运行、法的价值、法与社会和依法治国等;对贯串整个法学体系的法学基本范畴(如:法、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价值)等作解析;对法的要素、法的部门、法的体系、法系等法学本体论知识作系统介绍;对法的本质、法的历史继承性、法的特征、法的历史类型和法律发展、法律现代化、法治等法理学传统理论和前沿问题作归纳。

(二)目的任务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是法学教育的起点,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首。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学习,掌握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科学的法律观和民主的法制观,确立法律思维方法,培植法学理论素养,既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①

②② 法理学

(一)2学分,法理学

(二)4学分法理学

(一)32学时,法理学

(二)64学时

方法观察并思考法律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问题,又要通过专

门训练养成法律人独特的理念、知识同、思维和经验。

在几千年前,人类先贤已给“法学”下了一个定义:“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正义与

非正义之学。”该定义表明,法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研究人的事务、探求法的真理,它属

于“知识”的范围;其次关注人类命运、论证法的正义,则涉及价值判断,可归入“思想”

范围。法学,依其研究对象和使命不同,而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法理学》是理论法

学中最主要的一门,以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所关涉的是整体法律现象中的普遍问题和

根本问题,因而在法学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作为

一门课程,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是法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

开设法理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法律观和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熟悉

并掌握法学思维方式,从而为有效地学习其他法学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具体而言,法学学科的本科生学习法理学应当达到以下目的,亦为教学的最终任务:

1、法律理念:经由感性、知性的认知,通过系统的思维,达到对法律理性化的认识,防止情绪化的表达和人云亦云的盲从;了解法学的特质、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特征、法学应有的人文关怀及其与其他社科门类的联系与区别。

2、法律思维:掌握法学法律概念、规则和推理的特点,掌握系统的法学、法律方法

论。法律思维的特殊性是法学得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法学附属于神

学、政治学时代,法学的个性泯灭,正是因为人们不认可其思维方式的特殊价值。这种特殊

性,一方面表现在法学的概念虽然源自生活但却高于生活,比较抽象,仅凭生活经验并不能

对抽象的自成一统的法概念进行逻辑展开,这是法律知识必须由大学法学院专门讲授的重要

依据;另一方面,在现代民主社会和法治国家,法律的作用日益渗透至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各领域,法学渐成各门社会、人文甚至自然科学门类关注的一门知识,学科之间的相互

影响非但没有弱化法学方法的独特性,反面使得一些新的法学概念、法学方法得以产生,从

而使法学知识在开放的同时更加具有自治的专业性、科学性。

3、法律知识:理解法律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法律

规则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来自民商法学、社会法学、行政法学、宪政法学、刑事法学和

国际法学,但又高于这些部门法学。法理学视野中的法律知识,尽管未必能够直接用来解决

利益冲突和权利争议,但是,一个法科本科毕业生如果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司法人员,或者为

进一步研究法律学打下基础,本科课程《法理学》的法律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法理学》

知识不仅是国家司法资格统一考试必考内容,更是法学研究生、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

试的单独一门。一个法律人(LAWER),称职与否,法理学掌握的程度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4、法的价值判断能力:运用法律解释社会、解决问题。

一个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唯有掌握了法理学的精华,才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如果误

以为法律就是成千上万的条文堆砌、司法不过如同街头的自动售货机那般机械,则毕业以后

枉有一张大学文凭!因为一台价值数千元的电脑完全能够达到输入人类全部法律条文并进行

相关处理的功能,人们又何必到法学院去研习法律呢?因此,可以说,学习法理学的终级目

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法的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法理学知识解释社会、解决实际

问题。

二、课程要求

(一)本学期课程学习要求

《法理学》课题共计96学时。首次讲授应当着重向学生讲解法理学的逻辑结构,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讲授各单元和章节内容时,应当首先简介各章内容及其在法

理学课程中的地位,提示重点内容;课程结束前,应当通过串讲引导学生回顾全课程内容。

期中布置作业若干次,作业题应当体现法理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法律现象。

学习法理学,要在认真研读教材、掌握法理学框架体系(精读)的前提下,广泛阅读

相关的法理学著作(泛读),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关注并解读民众生活中的各种涉法故事(案

例分析)。要让学生做到“四知”、“三然”、“两结合”和“一个信仰”。

四知:知道法是什么(WHAT)、为什么需要法并且为什么法是这样的(WHY)、法如

何运行(HOW)、谁拥有法律思想和法律知识(WHO)。

三然:既然、实然和应然,过去的法、现在的法和未来的法,亦即历史的法、现实的法和理想的法。法律是什么?它是先人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故事,它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代社会的规则,它更是我们的后代应当生活得比我们更好的一种理想。法律是人类历史的凝结,研究法律足以让我们了解先人的经验教训,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不少是通过法

律文本得以保存下来的,因此研究历史的法,也是为了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法;

法律是逻辑的展开又是经验的创造,它是规律和意志的有机统一,它使我们更自觉地认识人

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白如何更加公正地分配社会的资源和利益;而研究理想中的法,则是

为了给法律改革提供目标和参照。

学思两结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踏实地“学”,才可能掌

握法的概念、规则和原则,建立起法学的知识体系;只有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突破,思有时

表现为在体系化知识基础上的灵感。只有“学”而没有“思”,则只能得到前人的知识、不

能有效地转化为自已的能力,只学不思,无以创新,不能超越,结果则“罔”;只思不学,不打下坚实的法学知识基础,光靠苦思冥想,则会胡思乱想、想入非非,最终必“怠”。

树立一个信仰——对法的信仰。法治作为一项使人的行为服从于规则治理的事业,其

终极关怀应当是人的福祉;法治的建成,固然需要理性,但法律必须被信奉,否则它不会运

作,法律之治不仅涉及理性和意志,而且涉及感情、直觉和信仰,涉及整个社会的信奉。从

政治角度看,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信奉法律其实正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一个基本

要求。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时间分配

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法是什么?(法律是什么?)

主要讲授法的性质、本质特征、结构功能作用、法的要素和法系等法的一般理论知

识;法的现象以及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等。

2、法应该是什么(法的应然性)?法律的目的何在?

主要讲授法的理念、法的精神、法的价值、法的目的、目标及理想

3、法如何(法的实然性)?

主要讲授实在的法和实在的法律制度,包括法的创制、法的实施运作及其效果如何。

4、不是什么(法与社会)?

通过讲授法与道德、国家、宗教、经济、政策等的区别和联系来认识法律,通过其

它社会现象来观察法律,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功能、地位和角色。

5、法治问题

主要讲授作为社会控制方式的法律组织、法治国家是怎样的,法律秩序如何等问题。

为了让学生掌握上述知识,我把法理学的讲授内容分为七部分,共二十三章分别讲授,具体授课计划如下:

第一部分:法的一般理论44学时

第一章:导论法学和法理学 ①32学时

第二章:法的概念3学时

第三章:法的作用2学时

第四章:法系2 学时 ① 包括法理学

(一)的内容

第五章:法的渊源及分类2 学时

第六章:法律体系1 学时

第二部分:法的现象8 学时

第七章:法律文化2 学时

第八章:法律关系2 学时

第九章:权利、权力和义务4 学时

第三部分:法的历史演变8 学时

第十章: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3 学时

第十一章:法律的发展2 学时

第十二章:资本主义法3 学时

第四部分:法的运行10学时

第十三章:法的制定3学时

第十四章:法律的实现3 学时

第十五章:法律责任2 学时

第十六章:法律监督1 学时

第十七章:法律解释1 学时

第五部分:法与社会的关系8 学时

第十八章:法与政治、国家3学时

第十九章:法与道德2 学时

第二十章:法与经济1 学时

第二十一章:法与科学技术2 学时

第六部分:法的价值8 学 时

第二十二章:法的价值8 学时

第七部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 学 时

第二十三章:法治6学 时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书面闭卷考试

2、成绩评定:为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综合成绩的评定以卷面成绩为准,同时兼顾

学生平时的作业到课等情况。

(1)卷面成绩采百分制,六十分及格,不及格者补考及分数极低者重修,及格者可以提出重考,遵照学校规定办理;

(2)试卷结构:客观题(规则知识)约占50%左右,主观题(理论知识)约占30%,技能题(应用能力)约占20%,客观题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强调准确;主观题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强调创造;技能题考察运用能力,强调严谨。根据学校教务部门的规定,综合题即主观题和技能题部分,可以由学生从若干题目中选答部分试题;

(3)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对学生作业实施检查,若作业未交或者旷课等严重情况者,则应在综合评定成绩时在30%以内酌情扣分;若平时作业完成并且遵守教学纪律,则为体现实质的公正,以卷面成绩为主,参考平时成绩,判定综合评定的成绩。

五、参考书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沈宗灵主编,张文显副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罗斯科.庞得:《法理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

5、[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美]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9、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曾宪义:《法治与文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

12、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梁治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苏 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李龙主编:《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2:法理学教学论文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2011年)

授课教师强世功教授

(jiangsg@pku.edu.cn)

助教:

第1、6组:徐斌

***

pku.xubin@gmail.com 第2、7组:朱琳 *** pkuzl1988@163.com 第3、8组:李威克 *** liweike06@163.com 第4、9组:史志强

*** xiaoshi8418@gmail.com

第5、10组:张佳俊 *** 2006715006@163.com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围绕主权与法治的问题,结合美国宪法与中国宪法中的重大案例,讨论现代法治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一方面训练学生阅读判例和文献的能力,由此掌握法律分析和推理基本能力,培养法律人思维;二是通过对这些判例和文献的阅读和相关问题的讨论,全面把握并思考法理学的主权概念,以及主权在现代国家中面临的问题,培养政治家的政治视野。

二、授课方法:

1、个人阅读:课程大纲所列文献为每个人必须阅读的文献,其中黑体字标示的案例和文献,每个人必须提交案例摘要和读书报告,没有用黑体标示的部分可以不做读书报告,有兴趣和余力的同学可以提交读书报告。

作业需要提交到网上: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网站(论坛)http://jus.pku.edu.cn/bbs/thread.php?fid=40

需要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注册,课程板块的密码问助教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10组,根据课程进程由助教组织小组讨论。

3、模拟法庭:为了深化学生的法律推理能力和表达、论辩的能力,组织三次模拟法庭。具体要求已经写在每个模拟法庭的内容和要求中。请助教注意提前组织大家讨论,并作法庭辩论的准备。参加第一次模拟法庭辩论小组的组长,需要提前组织本组的同学阅读案例,并提前准备法庭辩论的材料,双方需要提前一周将自己的上诉或者答辩材料提交对方

三、课堂纪律和考试:

1、每个学生按照课程进度须课前向助教提交“案例摘要”和“读书报告”,由助教根据提交的内容讨论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2、考试成绩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40分,由助教根据提交作业、参与模拟法庭的表现给出成绩。

3、期末开卷考试占60分,写一篇小作业。

四、课程参考资料:

美国宪法(中英文对照); 中国宪法(1982年); 香港基本法(1990年包括人大释法的内容)

涉及到美国宪法案例,如果要了解相关的历史和问题,可以参考王希:《原则与妥协》和布莱斯特等:《宪法的决策过程》(上、下)

五、授课内容大纲(案例和文献可能根据情况有所调整):

专题一 法理学、法律职业与法治国

第1讲:法律是什么?

1、法理学在西方的转型:

2、法律是什么的立法视角: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

3、法律是什么的司法视界: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现实主义

4、法律人:大陆法与普通法

第2讲:法律职业:理性与激情:

1、霍姆斯:“男孩想要的东西”,《霍姆斯读本》

2、霍姆斯:“法律的道路”,《霍姆斯读本》

3、霍姆斯:“法律职业”、4、霍姆斯:“以律师为业”,《霍姆斯读本》

5、霍姆斯:“法学院的功用”、6、霍姆斯:“大学的功用”,《霍姆斯读本》

7、霍布斯:《利维坦》第六章,第十一章。

8、科耶夫:《黑格尔导读》,代序

9、强世功:“法律共同体宣言”

第3讲 :法律职业:法律人-政治家

1、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韦伯作品集》(I)

2、克罗曼:《迷失的律师》,第一章

3、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第一章

第4讲:主权与法治国

1、霍布斯:《利维坦》,第十七、十八、二十一、二十六和二十九章。

2、施密特:《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第三、四、五、六节。

第5讲:现代主权秩序的形成:民族国家与帝国

1、施米特:《陆地与海洋》(1-100页)。

2、科耶夫:“法国国事纲要”,《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

3、强世功:碳政治:全球化时代的战略抉择

4、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第七章。

5、强世功:“当代‘和谐世界’之路:从中非关系看‘第三世界共享发展计划’”。※第一次小组讨论:助教需要组织本组同学讨论一次本专题的内容;

专题二:现代法治国中的主权问题

第6讲 :主权与司法审查:

马伯里案

1、Marbury vs.Madison(1803)

2、Eakin v.Raub(1825)

3、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第78篇 齐玉苓案与河南种子案:

1、黄松有: “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从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的一个《批复》谈起”,《人民法院报》。

2、宋春雨 :“ 齐玉苓案宪法适用的法理思考”,人民法院报2001.8.13

3、河南种子案判决书以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的文件

4、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第二、三、四章

5、陈端洪 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中外法学2008.2

6、赵晓力:“司法过程与民主过程”

第7讲

※第一次 模拟法庭:吴嘉玲案

第一组

vs.第二组 第三组

vs.第四组

要求:

1、全班同学需要熟读吴嘉玲案的终审判决书,并撰写案例摘要。

2、全班同学需熟悉香港基本法的有关条款,仔细阅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二条第四款和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的解释及其说明。

3、法庭辩论双方需要阅读该案的初审、上诉审判决书(英文),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

4、参考文献:

强世功:“和平革命中的司法管辖权之争”,《中外法学》(第8组)强世功:“司法主权之争”,《清华法学》(第8组)

5、注意:不要受判决书书写次序和逻辑的影响,要从辩护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把整个案件分拆,重新组装。

6、法庭辩论的双方要精心准备案例,掌握自己和对方的推理逻辑,每一个方出庭5人。

7、法庭辩论双方需要参考判决书形成自己的辩护意见;在阐述相关大法官的法律推理和法理原则之外,可以超越判决书的内容,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行发挥。

第8讲:主权的法律建构:单一制、联邦制与一国两制

必读文献:

1、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第15-16篇;第37-39篇。

2、塔利:《陌生的多样性》,第三章

3、赵晓力:“以共和反对民主”,《清华法学》,2010年6期

4、甘阳:“公民个体为本,统一宪政立国”

5、强世功:“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人大释法’的技艺”。

6、强世功:《中国香港》,第七、八、九章。

第9讲:联邦主义:美国宪法中的商业条款 ※第二次模拟法庭:United States v.Lopez(1995)

第五组

vs.第六组

第七组

vs.第八组

要求:

1、熟读案例,全班每个同学都需要提交案件摘要(Brief),助教指导学生撰写案件摘要,并组织本组同学讨论案件的内容,以准备参加模拟法庭。

2、全班同学需要熟悉McCulloch v Maryland(1819),Gibbons v.Ogden(1824)案例,并提交案例摘要,以了解美国宪法中联邦与州的关系的争论核心。

3、法庭辩论的双方需熟悉美国宪法中商业条款(或贸易权力)的发展历史: 参考书:

《美国宪法的决策过程》(上),P.445-592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P.115-192

4、法庭辩论的双方要精心准备案例,掌握自己和对方的推理逻辑,每一个方出庭5人。

5、法庭辩论双方需要参考判决书形成自己的辩护意见;在阐述相关大法官的法律推理和法理原则之外,可以超越判决书的内容,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行发挥。

第10讲:谁是主权者:民族与人民

1、Dred Scottv.Sandford(1857)

2、Civil Right Cases(1883)

3、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1954)

4、Regentsof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Bakke(1978)

5、Lochner v.New York(1905)

6、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第九章

7、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导言、第六、七、八章。

8、哈贝马斯:“作为程序的人民主权”,《在事实与规范之间》附录

第11讲:主权的文化构造:国家认同与文化象征

1、Taxes v.Johnson(1989)

2、卢梭:《社会契约论》、第四卷第八章

3、哈贝马斯:“公民身份与民族认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附录

4、强世功:“言论自由与公民宗教”,《清华法学》,2009年1期

5、强世功:《中国香港》,第一、二、三章(第4组)

※第二次小组讨论:助教需要组织本组同学讨论一次本专题的内容

专题三:法治国及其超越

第12讲:灵魂秩序与法治秩序(上): 柏拉图:《理想国》,第四卷、第六卷、第七卷

第13讲:灵魂秩序与法治秩序(下)

1、柏拉图:《理想国》,第八卷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 第二部分,第七-八章;

3、罗伯斯皮尔:“关于政治道德的各项原则”,《革命的法制和审判》。

4、朱熹注:《大学》

5、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

第14讲:法治与公民不服从

※第三次模拟法庭:苏格拉底审判

第九组 vs.第十组

要求:

1、熟读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吴飞译,华夏版)正文部分,法庭辩论同学最好看一下注疏部分,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提前看一下《斐多》篇。

2、每个同学都需要提交读书报告,并准备观摩模拟审判。

第15 讲:法治国的精神基础

1、柏拉图:《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

2、林肯:“葛底斯堡的演说”(1863)

3、朱熹注:《中庸》。

篇3:法理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探析

关键词:法理学,教学,现状,改革,方向

法理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在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但是, 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致使很多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力知识结构, 更加无法掌握法理的本质。法理学除了要传授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外, 还要实现对法学方法和法律思维的培养。只有具备较高的法理素养, 才能够在法律现象中发现法学的价值所在, 实现对正义的不懈追求。

一、法理学的地位

法理学是高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务实能力的培养, 是法学研究和学习的向导。法理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对不同类型的法学提供理论依据;同时, 法理学属于宏观性的学科, 能够开拓视野, 实现法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用途, 实现法学地位和价值的提高。对于法理学的研究是治国的根本, 缺少法理学, 就意味着文明和现代化的程度需要不断提升。

二、法理学教学现状及原因

(一) 高中教育与大学课程存在衔接问题

对于大学法学教育, 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 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高、法学素养过硬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 在高中没有接触过法学的实质性知识, 不具备对法律基本知识的认识, 社会经验匮乏, 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法学理论, 面对抽象性极强的法学理论, 感觉无所适从, 心生恐惧。同时, 对于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法理课程中的定义和精神。

(二) 学生和教师对法学理论教学存在轻视的态度

当前, 在各个领域里, 对于实用性的追求十分迫切, 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实际功效, 甚至与经济效益等同, 要求所有理论学习和研究为其提供基础, 同时, 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成效, 没有认识到各学科、学术之间的区别。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 很多从事理论教学的学者忽略了理论性学科的价值, 很多学生也将其视为借口, 将对理论学科的不重视视为一种正常现象, 忽视了理论知识和储备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在短时间看, 是找到了一条捷径, 但是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三) 法理学教材内容比较乏味和枯燥

虽然法理学的教材种类比较多, 但存在风格统一化的问题, 千篇一律, 毫无活力。在教材中, 所有的原则、定义等内容被堆积在一起, 内容缺乏形象性, 晦涩难懂, 教条化比较严重。同时, 在教材中, 对理论的阐述层次比较低, 理论观点比较陈旧, 一家之言严重, 没有融合当下最新的思想和理论, 无法引起学术上的共鸣。

(四) 教学思想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在当前的法理学教学中, 主要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 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之间的联系, 没有将教材上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相结合, 各自独立, 脱节严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学辅助都源于网络, 不加更改, 直接照本宣科, 忽视学科发展趋势与学生的认识层次直接的关系。一旦出现法理学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 就将责任推给学生的不勤奋。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落后。

三、法理学教育背景的变化

(一) 法学教育生源受到冲击

鉴于法学就业前景的不乐观, 尤其是一些低等的法学院, 学生质量不是很高。虽然我国法学教育层次相对完整, 但是近年来, 法学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 边远地区的基层很少有人问津, 而中层法律岗位又供过于求。为此, 很多优秀的高中生源流入其它专业。生源质量的下降是影响法学教育品质的关键。

(二) 法学就业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局面

当前, 法学就业市场呈现多元化局面。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判定就是社会对法学毕业生的评价, 也就是对法学院的定位, 因此, 法学院校不得不将这种职业市场的导向作为教学的指导。鉴于公检法招录的饱和状态, 更多的法学毕业生流动法律服务行业, 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基层部门等。多元化的行业导向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素质的同时, 还要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 法学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教育方向, 实现与市场的接轨。

(三) 法学学生的精力不集中, 用于学习法学知识的时间逐渐被减少, 对法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 很多学生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司法考试、培训等行为中, 有些学生在踏入学校的初始就进入备考状态。这样就导致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投在专业学习中。同时, 在司法考试的热衷下, 很多法学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发条的梳理和传授上, 以至于学生对法理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但是, 司法界当前逐渐开始重视法理课, 认为其有助于培养法科学生法律素养。因为一旦缺乏法理知识, 学生是不可能胜任法律职业, 不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而掌握法律职业技能需要以相应的法学理论知识为前提。

四、如何实现法理学教学的改革

(一) 不断改变教师和学生对法理学的轻视态度

从事法理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法理学对于法律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树立完整的法学观念, 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形成有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改变急于求成的思想, 实现理想与长远发展规划的有机融合, 使学生明白:一个合格的法律从业者既要掌握法律条文、司法程序, 还要培养自身对于法律本身思辨性的理解, 因为再多法律条文不能实现对所有法律现象的概括, 一旦遇到新的问题, 需要运用法律的思辨性来进行解决。

(二) 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不断优化

对于法理课程, 至少要达到96个学时, 最佳课时数量为120个学时, 这样可以实现对法理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 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 可以在高年级设置思想史等选修课,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

鉴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法理学的教学思想要实现与时代的结合。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重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拓展思路, 实现与法学发展步伐相一致, 达到对法学理论的传授。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法理的抽象性, 培养耐心, 实现法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发展过程, 帮助他们扫清法理学习过程的障碍。要选用新型的教材, 实现新颖教学方式与生动素材的结合, 同时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用实例揭示法学观点, 以法理透视生活。注意师生之间感情的增进, 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展多种讨论会, 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 改变被动的教学形式,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素质。事实上, 生活中具有很多法理教学素材, 尤其是一些争议较大的案件, 其立法提案不是对相应法律条文的异议, 而是对理论背后公正机制的衡量标准的争论。因此, 对于法理的学习要突破课堂的限制, 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检验理论。依法治国的提倡使得社会成为法律生活的模式。书本的理论知识是静态的, 社会生活才更具动态变化。因而,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到生活中去寻求学习的源泉。法理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整合, 提高教学品质, 灵活运用各种案例, 实现对价值的考量, 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司法体现的是一种理想思维, 需要通过长期法实践才能形成。

五、结语

鉴于我国法学教育的争议性, 为了适应我国的法治环境,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实现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的结合。法理学的课堂教学要满足法学专业的教学目标, 采取合理、科学的教育手段, 尊重教育规律, 传播现代法律的精神, 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法律思想, 形成高素质的法律素养, 塑造理想的法律思想人格, 同时也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爱龙.论法理学教学与法学思辨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 :157-160.

[2]程静.最近发展区视角下高校法理学教学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 2014 (20) :33-34.

篇4:案例教学法在法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理学教学;运用方法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法理学教学的一大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必要了解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以及它的作用,了解案例教学法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并注意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区及问题,合理的避开这些误区,将案例教学法更有针对性的运用于法理学教学中。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作用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将现实存在的实际例子作为最基本的教材,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里,在其中扮演某一个角色,与此同时,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不断地思考和互相交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寻出现这种问题的相关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找机会,做出合理决策。

案例教学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学前充分的准备。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不仅要做相应的准备,如根据本学科的特征以及教学目标设置案例;而且学生也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即根据代课老师的安排,找寻案例中所提到的相关重要的信息,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②对于案例进行讨论。讨论案例主要是为了分析此案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③總结案例。在进行相关的讨论之后,老师应该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全面的总结,注重分析学生的思路及方法。④总结案例分析,并以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分析报告作为案例教学法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反思案例讨论的过程及结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理学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大学教育的作用,如:①提高了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能力,因为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和同学进行讨论,聆听别人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其中,学生要想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必须合理的看待其他同学的看法,并包容理解对方的意见,和其他人做到团结协作。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在案例讨论法中,看重的并不是讨论的结果,而是讨论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讨论时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培养自身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应对问题沉着冷静的态度。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当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法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采取推理式的案例进行教学

推理式的案例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法理学教学中,将分析一个案例作为切入方向,并从这一案例中得出对应的关于法学的原理,推理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主要适应于法理学课程中一些具有开放性质的概念。因为这些原理并没有被设立统一的概念。所以说可以从不同层面去理解,而且每种理解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在这种基础上,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应具备的知识总结出案例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含义。

2.采取说明式的案例进行教学

说明式的案例教学指的是在法理学教学过程中,最开始要确定的则是法律的概念,并且假设这些法律概念都是不容置疑的,然后再用已经确定的案例证明这些概念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说明式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法理学的相关概念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键词,而所确定的案例也是为了说明这些概念所确定的。采用说明式案例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能力。比如说在法理学教材中所提到的“法律责任”,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对于其中概念的构成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代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说明概念以后,再利用说明式案例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三、在法理学教学中应用到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理学教学中,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合理的选择案例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第一点,选择的这个案例是不是符合教学的目的。开设法理学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法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让学生对法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法律基础的分析能力。第二点,选择的案例学生是不是可以接受,对于我国学生来说,接触法律这门课程比较迟,对于整个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确定学生在接触了这个案例之后,能否从中有学到知识。

2.能否科学的定位教师

对于教师来说,对于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比如说,有的教师总是将自己看作是各个环节的主角,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但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一的参与或者旁听,并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学生对案例的剖析和讨论中去。但事实上,在案例教学中,老师最重要的作用则是在学生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至于偏离主题和目的。

3.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之前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讨论及分析中去,对于学生来说,要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在开始之前首先要大致的浏览了解案例,并且善于归纳和总结其中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最后经过讨论和剖析确定最终的方案。只有通过上述的方法,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结果,

四、总结

案例教学法要更好的应用于法理学教学中,必须要了解其最基本的概念和作用,在应用过程中,可采取推理式的案例进行教学,或者采取说明式的案例进行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更要合理的选择案例,科学的定位教师,以及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张俐,李晓雨.论法律逻辑在法律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J].2015(12).

[2]费世军.论案例教学法在地方院校法理学课程的应用.[J].2014(06).

作者简介:

篇5:《法理学教程》教学具体安排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教学计划中未能印刷《法理学教程》教学具体安排,现提供如下,望学员们认真完成作业。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现实进行教学。通过学习,掌握法的一般理论、法的结构、法的运行、法制与社会等基本问题,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学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运用法学基本理论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二、学习书目:石泰峰、张恒山教授主编的《法理学教程》(2006年11月印刷)。

三、学习时间:安排19周,每周4学时,共76学时。其中面授辅导5次,20学时;其余学时为自学、作业和复习考试时间。

四、教学安排: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

(一)学习时数:20时(第1-5周)。

(二)学习内容:绪论、第一篇。

(三)学习重点:

1、法学的研究对象;

2、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

3、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4、法的基本特征;

5、法的规范作用;

6、法的社会作用;

7、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

8、法产生的原因;

9、法的继承;

10、法的移植。

(四)实施方式:面授辅导1次,4学时;自学、作业16时。

(五)作业题:

1、什么是法学?(教材第1页)什么是法理学?(教材第11页)

2、如何理解法理学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第11--12页)

3、如何理解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

(教材第15--17页)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教材第18--21页)

5、如何理解法的基本特征?

(教材第22--24页)

6、如何认识法的规范作用?

(教材第28--30页)

7、如何认识法的社会作用?

(教材第30--36页)

8、社会主义法的作用与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作用有何区别?(教材第30--33页)

9、如何理解法的局限性?(教材第37--38页)

10、试述资本主义法的特点。(教材第43--44页)

11、资本主义两大法系有哪些区别?(教材第45--46页)

12、如何认识法的继承?(教材第47--48页)

13、如何认识法的移植?(教材第49-51页)

第二单元

(一)学习时数:20学时(第6-10周)。

(二)学习内容:第二篇。

(三)学习重点:

1、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征;

2、法律规范的种类;

3、法律渊源的概念;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

5、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方法;

6、法的一般分类和特殊分类;

7、法律体系的概念;

8、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法系、法学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门;

10、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1、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12、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3、。

(四)实施方式:面授辅导2次,8学时;自学、作业12学时。

(五)作业题:

1、法律规范有哪些种类?(教材58页)

2、如何理解法的渊源的含义?(教材66页)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表现形式有哪些?(教材第67--73页)

4、法的一般分类有哪几种?(教材第77-78页)

5、对法律部门进行划分应遵循什么标准?(教材第85--86页)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哪些法律部门组成?(教材第86-92页黑标题)

7、什么是法律关系?为什么说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教材第95--98页)

8、什么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教材103页)在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种类有哪些?(教材107页)

9、什么是法律事实?什么是绝对事件?什么是相对事件?(教材115--117页)

第三单元

(一)学习时数:16学时(第11-14周)。

(二)学习内容:第三篇。

(三)学习重点:

1、法的制定;

2、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我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4、法的适用的概念和特征;

5、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6、法律解释;

7、守法的构成要素和条件;

8、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免除;

9、法律制裁;

10、法律监督的概念和意义;

11、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

12、社会监督。

(四)实施方式:面授辅导1次,4学时;自学、作业12学时。

(五)作业题:

1、什么是法的制定?立法行为由哪些方面构成?(教材118--120页)

2、我国的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是什么?(教材120--125页)

3、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有哪些?(教材140--146页)

4、法律适用中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教材第150页)

5、什么是法律解释?法定解释分为几类?(教材152--154页)

6、什么是守法?(教材156页)守法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教材158--159页)

7、什么是法律责任?如何认定法律责任?(教材164--166页)

8、什么是法律制裁?法律制裁的种类有哪些?(教材168-169页)

9、法律监督有哪些种类?(教材172--173页)

10、试述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教材174-180页)

第四单元

(一)学习时数:12学时(第15-17周)。

(二)学习内容:第四篇。

(三)学习重点:

1、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2、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3、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4、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5、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6、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7、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8、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与内容;

9、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关系;

10、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1、社会主义法与宗教。

(四)实施方式:面授辅导1次,4学时;自学、作业8学时。

(五)作业题:

1、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教材189--190页)

2、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教材第192页)

3、如何认识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教材192--194页)

4、如何理解法与国家的一般关系?(教材196页)

5、为什么说民主政治是法制的政治基础?(教材199页)

6、如何理解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教材200--201页)

7、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和政策的关系?(教材203--206页)

8、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教材201页)

9、如何理解法律意识的特征、结构和作用?(教材211--216页)

10、如何理解法律文化?(教材217--218页)

11、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律文化基础?(教材222--223页)

1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用?(教材234--237页)

13、如何认识科技对法的影响?(教材241--244页黑标题)

14、如何认识法对科技的影响?(教材245--247 页黑标题)

篇6: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性质

法理学是江西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法律专业开设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为必修课性质。按教学计划的规定,该课程的学分为5分,学时为90学时。

二、本课程的地位

法理学课程是整个法学专业的开门砖,是学习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和关键。

三、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法理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法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的教学层次

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重点掌握等三个层次要求。属于了解层次的,考试时所占份量较轻;属于掌握和重点掌握层次的是考试的重点,一定要深入理解。

五、课程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主、以教师的辅导为辅,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化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中心的转变,突出开放教育的特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法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网络教学(包括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和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教学手段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六、教学媒体

(一)文字教材

法理学的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分为主教材和辅导教材两类。主教材为中央电大出版的孙国华主编的《法理学》一书(1999年版),是学员们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音像教材的基础。本书分为五个单元,共二十一章。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研讨

为保证法理学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保证教学质量,江西电大课程组与试点电大课程组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

(二)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

周次

教学内容 学时 一

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二、掌握社会调整的分类。

三、了解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性。

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认识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二、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人民民主专政。

三、认识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了解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

二、了解基本法律部门

篇7:法理学教学论文

中央电大文法部 吴丽娟

绪 论

第一章 法学和法理学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即法律现实。

2、法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3、法学体系是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我国法学应划分为六大类,其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4、学习法理学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可以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和法律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法的起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社会调整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个别性调整就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调整。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作出具体的处理。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确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它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与个别性调整相比较,规范性调整的优点在于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人们认识到个别性可以弥补规范性调整的不足,因此产生了规范性调整加上个别性调整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是一种规范性调整,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调整方式。这种调整方式把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3)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2、法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国家和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的表现。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演变到法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法的各种因素逐步成熟起来,最终形成为法。法的产生的标志有两点:(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3、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第三章 法的概念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法的形式渊源,是国家命令人们必须遵守的文件,这种文件有国家确认的判断人们行为公正不公正的标准。法的外部特征也就是法律的特征,主要是:(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指定或认可的;(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2、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以下特点:(1)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2)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层次之分,根据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特点,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法的第一级本质,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二级本质,统治阶级确认人们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意的,而是被历史、阶级规定了的在客观上能够而且允许作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法的第三级本质讲的是人们的行为自由和责任,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3、理解法的概念要注意几个基本方面:(1)法这种规范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意志、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分不开;(2)法这种规范总是与国家权力分不开;(3)法这种规范总是一定事实、一定社会关系的认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法的经济基础。

4、在归纳法的定义之前,一定要理解科学定义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之后,我们就可以给法下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充分的定义了。“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四章 法的作用、价值、利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内容:

1、首先明确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法的作用侧重讲法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生活的影响。法的职能侧重于法发挥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向。一般来讲,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用法是一致的。法的作用和职能可以划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和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又能分成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要正确理解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

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还取决于该法律制度能否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和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客观性,一是主体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法或同一法律制度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时间、地点的同一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法的价值又具有变异性和多维性。法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里又有若干具体的价值。

3、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体现在:(1)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2)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从内涵上看,法制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它是一国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2、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类型的法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3、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一般认为,法系可以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大陆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1、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2、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执行着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3、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首先,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其次,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4、“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一国两制”首先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只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其次意味着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港、澳、台回归祖国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再次意味着两种制度不是并列的,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两种制度不搞敌对,而是要在一国的前提下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最后,大陆的法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而港、澳、台的法也保持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出现了“一国两法”的独特情况。“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3年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对这一章不做硬性的规定,希望通过你的生活、工作发现我们的法对我们起到的实实在在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进行学习。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规范、社会调整系统的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明确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团体规范、乡规民约、宗教规范、技术规范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社会规范的种类和社会调整系统。

2、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3、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4、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团体(组织)规范。社会主义法与乡(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法与宗教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技术规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以下内容:

1、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调整的方法分为:(1)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2)协调的调整和隶属的调整(3)集中的调整和非集中的调整。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允许的调整方式、禁止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的类型有两个基本形式: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

2、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手段的整个系统。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2)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阶段。

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其中法的适用是机动要素。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以法为核心的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法治是运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法律制度与国家并存,有国家就有法,就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但是有国家、有法律制度不一定有法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有联系但含义不同的概念。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3、治理国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法办事,另一种是为所欲为。依法治国是上策。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厉行法治是重要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2)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3)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条件和途径主要有:(1)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2)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普及法律常识。

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化。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

第三编 法的创制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的认可两大类。此外,在某些国家中全民公决也是法的创制的一种形式。

2、法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步骤。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科学的创见性;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有:(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4)逻辑性。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适用。处理,就是行为规则本身,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这部分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部分。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则—否则”的公式。在现实中的法律规范往往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假定,第二个因素是处理或制裁,这两个因素按“如果—则”的公式安排。这种法律规范被称做命令性规范,以区别于逻辑性规范。

3、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的分类,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规范、专门性规范。(2)按照法律调整方式不同进行的分类,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3)按照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进行的分类,分为绝对确定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4)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的分类,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的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法的体系和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照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法的部门通常由若干具体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组成。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包括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和基本法律部门,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法、诉讼法。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含义,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指“形式渊源”,是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历史上存在过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判例法、君主饬令、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法律学说等。

2、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典编纂。

第四编 法的实现

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1、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1)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和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2)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

2、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利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法的适用是法的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适用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的结果的法律文件。法的适用结果可以产生、变更或消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对一定主体实行法律制裁。法的适用的种类有:(1)执行调整职能的法的适用和执行保护职能的法的适用;(2)权力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司法机关适用法的活动、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适用法的活动。

3、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4、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

5、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度。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组织;仲裁是当事人选择处理争议的方式,可以选择仲裁机构,可以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对于一方提出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对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又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仲裁庭审理案件不公开进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此外,国际仲裁还具有境外可执行性。

6、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停疏导,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和方式。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2、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

3、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关于对人的效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大致有四种:(1)属地主义原则;(2)属人主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则。我国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采取折衷主义原则。

4、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法律解释一般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为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进行的解释。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又称为无权解释或非官方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又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

法律解释的方式,通常有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按照法律解释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还是比条文的字面含义有所扩大或缩小,分为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和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的统一体。(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除了按照其产生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分为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以外,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按照法律关系依法的职能的类别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1)公民和组织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2)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公民、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

4、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1)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法律权利具有以下特点:它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它是以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为目的;它是和义务密切联系的;它授予权力人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2)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律上的必要性;它是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段;它界定了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范围。

(3)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内容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

5、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具有以下特点: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法律关系客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

6、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基本上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事件又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行为,指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合法行为是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2、违法行为是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违法性。违法的构成要件有: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方面、违法的主体、违法的主观方面。违法的种类有: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3、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的种类划分为:(1)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2)过错主任、无过错责任;(3)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法律制裁的种类有: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监督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

(1)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2)法律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各种法律活动,包括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执法、守法的活动。

(3)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各种法律活动,监督他们是否合法。

2、法律监督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监督的主体,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3)根据法律监督阶段的不同,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

3、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法的创制活动的监督、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4、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在我国目前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

5、审判监督,是指由人民法院实施的法律监督。审判监督包括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监督、人民法院对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6、检察监督,是指由人民检察院实施的法律监督。包括法纪监督、侦查监督、审判基督和监所监督。

7、社会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实施的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考试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名词解释、问答题。以上所讲的知识点都是考试所要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关于名词解释和问答题这些比较大的点希望大家看教材的目录。教材的目录很明确的标出定义、规范、体系、渊源等等需要大家掌握的名词和概念。

问: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1、“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2、“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的本质。

“一国两制”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一国两制”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不同于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一国两制”与解放前中国存在的两种不同本质的法律是不同的。当代中国法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不改变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也不会改变中国法主体部分的社会主义本质。

3、“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仅涉及到当代中国法的本质问题,它必然还要影响到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的渊源,立法制度和法律解释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必然要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法制建设,因此深入探讨“一国两制”下的中国当代法律,法制建设问题,是当代中国法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应当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吴丽娟:回答的角度不错。

问: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1、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2、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3、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4、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吴丽娟:回答的四个方面是正确的。

问:四 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成几个阶段?

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经过法的创建,法律、法规被通过并付诸实施进入法律调整过程。所以这个阶段是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确立了法律调整的规范性根据,把一定的社会关系纳入了法律调整的领域。

2、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当出现一定法律事实,根据法律的规定,使一定主体之间产生,变更或消灭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使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的关系的阶段。

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的阶段,其特点是把包含在法律规范中的要求,转化为主体社会关系参加者之间的具体行为尺度,又转化为社会关系参加者的实际行为。法在生活中获得了实现,法律调整到此结束。在法律调整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获得实现,往往会出现障碍,这些障碍的排除需要再次运用国家权力,并把一般的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化,因此,法律调整过程还需要一个机动性的第四阶段,这个阶段有时不需要,有时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前,有时产生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后,这个阶段的使命在于保证法定权利、义务的实现,运用法律制裁,这就是法的适用,其特点是有管辖权的机关,发布产生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

吴丽娟:这个问题回答的比较好。

问:一 社会主义法是如何产生的?

1、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

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决定了新的政权和法制的特点。中国革命是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逐步扩大工农革命政权,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发展起来的。

2、中国社会主义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革命根据地的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条件在建国的开始就宣布彻底地无保留地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旧法。

3、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一过渡时期,根据地的法经过改造,发展为全国性的法,并由新民主主义法转变为社会主义法。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法制为社会主义的创建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吴丽娟:这个问题粗线条法回答即可

1、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问:中国社会主义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革命根据地的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条件在建国的开始就宣布彻底地无保留地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旧法。

吴丽娟:回答的不是非常全面。

问:社会主义法是如何产生的?一 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决定了新的政权和法制的特点。中国革命是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逐步扩大工农革命政权,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发展起来的。

吴丽娟:回答得不是很全面。

问: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一 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二 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三 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四 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吴丽娟:这四个方面是正确的。

问: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成几个阶段?一 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经过法的创建,法律、法规被通过并付诸实施进入法律调整过程。所以这个阶段是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确立了法律调整的规范性根据,把一定的社会关系纳入了法律调整的领域。二 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当出现一定法律事实,根据法律的规定,使一定主体之间产生,变更或消灭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使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的关系的阶段。三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的阶段,其特点是把包含在法律规范中的要求,转化为主体社会关系参加者之间的具体行为尺度,又转化为社会关系参加者的实际行为。法在生活中获得了实现,法律调整到此结束。在法律调整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获得实现,往往会出现障碍,这些障碍的排除需要再次运用国家权力,并把一般的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化,因此,法律调整过程还需要一个机动性的第四阶段,这个阶段有时不需要,有时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前,有时产生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后,这个阶段的使命在于保证法定权利、义务的实现,运用法律制裁,这就是法的适用,其特点是有管辖权的机关,发布产生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

吴丽娟:回答的比较好!

篇8:高职院校法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作为理论法学, 法理学具有高度抽象性, 其内容是抽象理论思维的结晶, 与法律现象有一定距离。为此, 学习、研究法理学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知识, 具备必要的法律实践感性认识, 而且应该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 法理学学习通常安排在法学专业学习的开头, 与刚刚结束高中学习, 初入大学校门, 知识面、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十分有限的大一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 结果造成教和学的不相适应———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作为教师, 感到法理学课堂缺少活力;作为大一学生, 感到法理学抽象难解, 又不能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这就为法理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直接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必要结合法理学的学科特点, 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法理学课程的合理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法学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职业性教育和通识性教育。法学教育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观, 旨在培养以品德素养为首位、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为主干、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法科学生毕业后,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既可以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从事法律职业工作, 又可以到党政部门、公司、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部门从事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工作。作为大专学历的高职类法学教育, 既不同于本科类院校, 更不同于专门从事法律课程教学研究的政法类学校,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法学教育应当定位于培养掌握一种或几种实用技术的法律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法律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法、懂法并具有一定的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成为研究法律、精通法律并具有很强法律运用能力的人。

作为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不同, 是专门以训练学生理论思维和提供方法论为主要目标的学科。掌握法理学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是学习和研究部门法学的必要准备和前提, 对学习和深入研究部门法学及法学其他分支学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而, 高职法理学教学应当帮助学生把握法的一般精神, 培养学生在法律职业中根据法的一般精神, 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正义的需要。

二、法理学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与应用法学不同, 法理学作为理论法学, 其所阐述的各种范畴、原理的可操作性并不强, 它们往往需要借助于应用法学的具体化之后才能用于解决现实法律问题。因此, 不具备应用法学知识的大一学生经常会对法理学的内容感到困惑, 法理学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大瓶颈。而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法理学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义式教学法, 即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这种讲授方法很难向学生传递大量的法学理论信息, 往往使整个课程流于形式化, 使整个法理学教学陷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头昏脑涨”, “空洞”且“晦涩难懂”的怪圈,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教学双方缺少热情, 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在课后, 也甚少有课外作业, 考试也多以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这种刻板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 不利于法学思维的培养和法律方法的形成, 难以实现法学教学目的, 其弊端显而易见。因此, 要缓解法理学教学中所面临的抽象与具体、一般的理论与现实的法律问题间的矛盾关系, 就应对目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采用多元化、复合式教学模式, 使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协调, 以适应法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三、构建法理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 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我国的法学教育总体上是以教师为模式, 即以“教”为中心设计的, 教育目的、内容、方法都主要体现教育者的意愿与偏好,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是一批批符合社会期望的标准“法律人”。而随着高校的扩招,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 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进入司法机关, 成为“法律人”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 根据现有政策, 我国的高职院校所招收的普通高考生往往是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任务完成后剩下的学生, 相比之下, 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 理论功底比较薄弱。因此, 高职法学教育应有自己的特殊教学模式, 不能机械地模仿法学本科教育的模式, 忽视高职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事实,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志和愿望, 从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转换, 并尽可能帮助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设想做好准备。这样, 学生自己关于未来的设想受到重视, 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地学,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二)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法理学的授课过程之中, 应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还要积极扮演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合作者等角色, 归根到底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重点讲授法

讲义讲授法是法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注重学术性和系统性, 强调法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传统的讲授法有利于学生根据教师的系统讲授来全面了解法学理论基本框架和历史发展背景。不过, 片面地依靠教师单方面长时间的满堂灌, 容易将课堂变成走过场。因此, 在课堂讲授时, 其内容应有所选择, 对于部分重要内容, 由教师根据某一章节的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课堂讲授;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 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增强针对性, 以提高教学效能。

2.典型专题研讨法

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教材的重难点, 确定一般知识与重点知识。一般知识作为背景资料给学生讲解, 而重点知识除了讲解以外, 可以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专题来进行研讨。在研讨时, 教师作为互动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要摆脱原来在讲台侃侃而谈的主角心态, 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互动交流气氛, 多以微笑、眼神的赞许等动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此时的责任主要是倾听并做好相关的发言记录, 当然对于离题的学生的发言, 应及时用简短的话语为其指明方向, 巧妙地将其发言限制在本主题相关的范围内, 切实提高上课效率。通过典型专题的研讨, 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与思考, 激发他们对法律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3.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法的方法起源于美国, 由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所创设, 教师选取某一法律领域的特色案例, 指示学生课前阅读, 课堂上采取苏格拉底式问答法,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彼此之间的探讨和辩论,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某个法律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如何应对新的情况。其构成要件包括理论、案件与操作三大块,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也能增加法理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次, 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时, 一方面要着眼于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 也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使教学内容有所发展和延伸。

(1) 案例讨论教学法实施步骤

第一, 发布讨论案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提前两周将确定的案例及材料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理论思考。

第二, 导入前期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进行课前讨论, 在网上BBS区或QQ群发表对案例的看法, 这样, 形成并营造出一定的前期讨论效应。

第三, 实施课堂集中讨论。以班级为单位, 由任课教师主持, 依次由推荐的学生有选择地对每个案例进行集中发言、自由讨论, 之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

第四, 延伸讨论。在课堂讨论之外, 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上BBS讨论区或QQ群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进一步看法;甚至还有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与讨论案例有关的信息在网上转贴, 从而引起“案中案”式的连环讨论。

第五, 课后小组讨论。以案例为契机, 组织学习兴趣小组, 进行深入专题讨论。

(2) 采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具体说来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 案例分析法所选择的案例, 应具有典型性和疑难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而相关法律规范的适用则更能反映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 等等。而具有一定疑难性的教学案例, 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 并注意到现实案例的复杂多样性,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教师要担任“引路人”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不必给学生过多提示, 适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 注重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注意适当提示, 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时加以引导。

第三, 教师就案例分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一方面要肯定成绩, 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对于一些有创意的观点要给予推广, 同时要找出不足, 针对案例分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给予重点讲解。另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 力求给学生留下条理清晰、富有说服力的深刻印象。总之, 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旨在通过训练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裁判案件的程序合法性和实体正当性,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学批判精神及论证说理能力。

摘要:法理学作为一门对法知识高度概括、抽象的法学理论课程, 是学习和掌握各部门法学知识的入门向导, 是培养专业法律人才正确法律观的基石, 是高职院校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凸显出众多弊端, 文章针对上述弊端, 从高职院校法理学课程合理定位进行分析, 结合法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 综合运用重点讲授法、典型专题探讨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法理学,案例分析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爱荣.面向实践的法理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14-15.

[2]白平则.我国高职法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6) .26-27.

[3]谷旭牧.浅谈“案例讨论教学法”在《法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18-19.

[4]赵迅.走出法理学教学困境的理性思考[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62-6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法理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法理学教学05-10

法理学论文07-05

法理学教学05-10

法理学论文题目05-01

法理学 论文题目05-01

法理学论文范文05-08

法理学论文提纲11-15

法理学教学论文范文05-14

法理学研究论文04-15

法理学变革探究论文04-17

上一篇:班级管理改进措施下一篇:初二年级错过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