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比较

2024-05-29

幼儿教育比较(精选6篇)

篇1:幼儿教育比较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 一. 儿童教育观念不同

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孩子“三观”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父母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学习不是唯一重要的任务。比如,美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穿上小西装,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了解结交礼仪等。2.幼儿园教育目标不同

发达国家的早期理念是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

在我国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地交给孩子,让孩子不走弯路。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示范+模仿”模式。

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幼儿教育便进行了改革,提出幼儿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生了重大的令人注目的变化。原六大领域(健康、自然、社会、音乐、美工、语言)改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两个领域不变,其余三个领域是:人际关系、环境、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感受力,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自我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放到了第一位,而这正是音乐、美术等一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儿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相对比来说中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至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 教育方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儿童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的智力开发上面,加快学习的速度和加大学习量是我国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现象,家长一般认为幼儿能比同龄人更多更早的懂得成人世界的东西就是聪明的表现,而忽视幼儿品德、健康和习惯的发展。二. 儿童的培养的方向不同

国外的教育注重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即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一种技巧或掌握一种技能。例如在艺术、科学、游戏等幼儿教学中进行其创造力的培养的。

在美国教师的眼中,孩子是在感受和情感的世界里进行艺术活动的。他们认为,我们成人不能看见孩子的精神世界、体味孩子的感受,艺术是非曲直精神的,孩子所表达的这些观点是他的,而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是为取悦我们而艺术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切也就结束了,他的创造热情也就迅速消失了。在孩子的这种早期阶段,最后的作品并不是艺术经历的重要部分,这只是他自己的表达,而不是为了什么结果。这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常常没有漂亮的画作带回家,也不能表演好看的舞蹈的原因。而绝大多数的中国教师认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观点来看孩子的艺术创造,开始时应当允许孩子尽量地自然地去表现,然后通过仔细的指导,为创造满意的艺术表现效果而提供接触技巧的机会。以绘画为例,用这种形式来表现客观世界是需要高超技巧的,许多孩子由于缺乏技巧而难以表现这一世界,往往会失去绘画的热情。因此,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一绘画发展的低谷,使其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以自如地通过绘画比较客观地表现自我和客观世界是十分必要的。总而言之,技能是把想象表现出来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和美国在艺术创造力培养上的差异,那就是美国人更重视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强调以一个艺术的环境和氛围召唤出孩子自然的原始的创造力,而中国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强调技能的培养。三. 幼儿园里的文化启蒙不同

在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外孩子之间的差距是从幼儿园起就拉开了。

日本的教育具有大国风范,从幼儿园起就培养孩子关注世界。譬如,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挂着巨型世界地图。当孩子们在吃中国豆腐时,教师就引导孩子在地图上找到中国;吃西班牙海鲜饭时就鼓励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在地图上找西班牙;吃麦当劳时则顺便将美国介绍一番。日本的教师还教孩子唱各国的民谣,学到哪国的民谣就同时介绍该国的相关知识。

美国的职业教育课也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譬如,每年到了“万圣节”时,幼儿园教师就把一个大南瓜带到教室里,教孩子们做南瓜饼。写下南瓜饼的配方,由小朋友一起参加整个活动,最后一起分享成果。

我国的学前教育内容比较狭窄,仅仅集中在识字、算术、美术、音乐这四个领域中,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幼教中不仅缺乏,而且还没有收到应有的注意。四. 儿童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不同

有一项关于“中美儿童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当我们对中美两国儿童的不同答案进行比较之后,会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儿童社会化之差异。譬如:

1、如果你在大街上捡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皮球,你将怎么办? 美国儿童的回答是多种多样:“我把它装进口袋里”;“我把它送给最好的朋友”;“我把它卖掉”;“我把它交给老师”等等。中国儿童的回答只有两个,即多数人答“交给警察叔叔”,个别人答“交给爸爸妈妈”。

2、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人不小心把你撞倒了,你怎么办? 美国幼儿的回答有:“哭”;“告诉汽车司机”;“告诉我爸爸来揍他”;“把他打倒在地”等等。中国幼儿的回答大都是“如果他说对不起,我就说没关系”、“不要紧”,只有一个例外的回答是“我说他”。

3、如果你突然把一个小朋友碰倒了怎么办? 美国幼儿的回答包括:“说对不起”;“跑开”;“去告诉老师”等等。中国幼儿的回答则一律是“扶起来,说对不起”。

从中美儿童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可发现两个基本现象:

1、美国儿童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而中国儿童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这表明美国人在儿童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幼儿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2、从美国儿童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从中国儿童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儿童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儿童高,而美国儿童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儿童高。

总之,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益的社会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会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个体都训练成一个模式。社会化也绝不是个体对社会的消极适应,单纯的消极适应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而不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应当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与创造。在强调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

篇2:幼儿教育比较

——《爱弥儿》读后感

摘要:《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关键词:天性自然教育爱弥儿

一、《爱弥儿》内容: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全书共分为5卷,《爱弥儿》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前四卷提出九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论述男子教育的改革,揭穿法国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谬,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至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至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十五岁至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借爱弥儿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子女的革新。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爱弥儿》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至今仍然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围绕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而展开。这本书全面体现了卢梭的教育观点,他的观点虽然是立足在法国18世纪的社会和教育环境,而今他的理论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也不乏可取之处。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6岁时由于不堪师傅的虐待逃离日内瓦,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尔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长年流浪生活使他对社会有了独特的见解。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

而《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二、读后感: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全书宣扬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认为人秉有天赋的自由、理性的良心,顺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实现善良的社会。所以教育应受天性的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书中把受教育者的成长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呼吁教育要适应各时期的年龄特征,同时还要适应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它对于体育、感官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子女教育,都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主张。

该书题材新颖,词语锋利,尖锐地批判了法国封建社会及其教育。该书因触怒贵族和僧侣阶级,出版后即被宣布为禁书,在巴黎遭到焚毁,卢梭被迫出走国

外。书中阐述的思想对于康德、裴斯泰洛齐、杜威以及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史上,《爱弥儿》也占有重要地位。但该书把儿童的天性作为兴办教育的根据,却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不对孩子横加干涉,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许多年轻的家长因为自己的遭遇而不愿再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担心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于是人人便有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从小孩生下,甚至在怀胎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这是好还是坏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番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曾在教育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关于神童魏永康的事迹。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而在3年后,却因生活无法自理被中科院劝退回家,这样一个天才,为何被退学回家了呢?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他的教育方式。

魏永康出生于华容县的而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魏炳南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已有70多岁,靠发放的补助生活从小天资聪颖过人的他也确实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幸福。生下两三个月母亲曾雪梅就教儿子识字,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尽管还不会说话,但这种早期的教育还是取得了效果。在母亲的倾心教育下,魏永康在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时,基本学完初中阶段的课程,后来连小学也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年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又已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的魏永康毕业后考上中科院高等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的生活却无法自理,这一切都与他的母亲有关。曾雪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于是所有的家务都包在了她的身上,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在其读高中时,还要母亲喂饭,读大学时,下岗在家的母亲继续决定陪读,从此母亲仍形影不离的陪在儿子的左右,甚至帮他洗头。智力上的“高能儿”在生活中却是个“低能儿”,他甚至连与人交流都困难。

究竟是什么原因早成了这种现象???

没有了童年的欢声笑语,没有了调皮叛逆,从一生下来就被读书的生活所填满,他的人生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除了看书就是看书,母亲的严格教育却最终

造成了孩子的悲剧,这不得不给父母敲响了一个警钟。

而卢梭的《爱弥儿》对此提出了质疑?

卢梭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自然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要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与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相一致。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应从此原理产生。他在第二卷中写道:“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

根据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卢梭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从旁仔细地观察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

任何违背自然地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孩子并不是任人随便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他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在教育生活中,应该把孩子当做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仁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处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而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在自由中尽情地奔跑,肆意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气的有个性的孩子。

如今,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

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因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一切随着孩子的本性发展,让孩子在自己的环境中舒适快乐幸福地生活、成长!相信只要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自由成长,他们才可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三、参考文献:

1、武守志;《爱弥儿》与素质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03期

2、杨帆;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S1期

3、晏志伟;浅析《爱弥儿》的女子教育思想[J].知识经济 2011年03期

4、孟晖;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篇3:中美幼儿教育比较

一、教育思想的比较

成功的教育源自正确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思想指导教育事业的进行。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思想理念, 中国的教育及其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孔子的儒家教育掀起了尊崇知识和权威的热潮, 延续到现在, 对知识的学习和继承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这两种教育理念显示出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 中国的教育是对知识的顺从与接受, 美国的教育是对知识的反思与改变。美国的教育宽泛, 中国的教育精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缜密的思维。中国的学生注意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习惯于固守陈规。美国的学生喜欢自由和个性, 习惯于与众不同。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服从与听话, 做家长和老师喜欢做的事情, 说家长和老师喜欢听的话, 做个乖乖的小大人。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做家长和老师没有做过的事, 说家长和老师没说过的话, 做有思想能自立的孩子。

二、课程与教材的比较

从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 美国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分科教学, 而且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普遍偏难。虽然现在正在进行综合课程改革, 包括高考已经采用综合卷,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实行分科教学。

中美在课程指导上的差异较大。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教基[2001]20号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提出了统一的要求。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纲要, 幼儿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方案, 制订适合本园和本班幼儿的教育计划。如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确定的课程目标是:丰富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粗浅知识, 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美国幼儿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

中美两国课程上的差异也反映在教科书上。美国的课本可以比得上插图精美的辞典, 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介绍新发现,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我们国家的课本也有大量的插图, 但是都是为了学习系统的知识服务, 有明显的知识本位的特色。

三、教与学的比较

1、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我国学科教学结构紧凑, 以教师的讲解、提问为主, 启发引导学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主要使用讲解、演示和让幼儿按指令操作等方法, 重视用正规的教育活动来完成教育任务。教学是件严肃的事情。

美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也十分随意, 教学是轻松愉快的事。

美国在课程实施方法上深受皮亚杰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认为幼儿教育必须在“做中学”。因此, 在教学中, 美国的幼儿教师主要使用发现法和探索实验法。一般都是创造教学条件, 如准备各种教学场景、教学道具、实物或者标本等。开展各种实地或者是仿真游戏和活动。做各种小实验, 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 自己得出科学结论。美国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个别的探索活动, 其中教师的指导很少。

2、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我国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一步步提出概念或理论, 然后使用例题或实例来证明。

美国则倾向使用归纳推理。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经验事实开始, 逐步逼进概念和理论。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我国强调学习理论, 演示和实验常常被忽视。只要能够用语言解释清楚, 就不会动手。

美国则强调学习实践。只要能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理论。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我国的学生从上学起, 就紧紧围绕着教师转。要提问时, 先举手, 允许后方能提问。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美国学生上课时随便提问, 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美国学生在学习时更加主动、独立。

5、书本学习与动手操作活动

我国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动手操作活动是实验性的。美国学生以动手操作为主, 是探索性的。

四、对幼儿评价的比较

我国学生在国际性的比赛中, 常常载誉而归, 成为我们的骄傲。而且在基础知识上掌握的比较扎实。但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时常受到局限。

中国的儿童教育, 经常采用表扬与批评的教育方式, 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孩子, 看谁表现好。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以其他孩子的优秀表现来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 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对孩子的评价是对孩子自身发展情况的比较, 更注重幼儿自身的体验。比如鼓励孩子的时候常说:“有进步”, “好多了”。对不良行为的批评方式经常说:“如果这样做, 你会做的更好”, “如果你不那样做, 你一定会愉快”等等。

篇4:中日幼儿教育比较

在日本期间,笔者在研究比较教育以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对日本幼儿园的观察和研究上,所作的硕士论文和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都以幼儿教育为题。

本文中,笔者想先从历史角度人手,简单地向读者介绍我国幼教发展初期日本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影响,然后,笔者会用一个看似平常的现象和一个看似简单的社区活动,为读者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思考和反思。

历史上日本幼教对中国的影响

1903年,第一所由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办的正规幼儿教育机构一一湖北幼稚园在清政府监督下诞生。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经验的国人来说,借助发展幼儿教育较早的邻国日本的经验就成了最便利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于是,湖北幼稚园不仅教育方针和保育方法全盘模仿日本,就连第一任园长也由日本女性(户野美知惠)担任。另外,这一时期创办的其他幼教机构,基本采用的都是日本模式,有的就连教材、教育、乐器都从日本进口。

幼儿教育初创期对日本经验的借鉴和学习,虽然在日后引发了学界和全社会的极大反思,但是不得不说初期对于日本幼教模式的学习,给中国幼教的起步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在于幼教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更大的影响在于日本的先行经验给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制度建立、理论研究、实践方法提供了相对理想的范例。同时,很多由日本人翻译的西欧幼儿教育思想的书籍也被引入到中国,由于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有些专业术语虽本是日语,但已被我们当做中文沿用至今(如:福禄贝尔理论中的“恩物”等)。

今天我们还要借鉴日本幼教的经验吗

与幼教发展初期不同,今日中国的幼儿教育已经摆脱一味模仿他国的阶段,我国幼教在制度、理论、实践层面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本土、原创的成果,甚至我们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在走向海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止对于他国幼儿教育的研究,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再学习、借鉴,转而固步自封。那么,就拿我们的邻国,这个与我们互相抱有复杂感情的国家一一日本来说,我们还要如100多年前那样继续学习其经验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不想设置固定的答案,但是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下文中笔者对日本幼儿教育的观察和案例介绍,得出自己的答案。

日本幼儿的衣服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经常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儿童,他们穿着整齐的小西装式的园服,带着圆形的小礼帽,蹬着近乎可以反射阳光的小皮鞋,拉着妈妈的手结伴离园回家。作为学习教育学的笔者来说,起初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有一个疑惑——“难道日本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不活动吗?为什么他们的衣服会这么干净整齐?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的幼儿园存在着小学化现象?”

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走进日本的幼儿园,当看到幼儿们活动时的场景时,这些疑惑也都随之消解了。原来,幼儿来到幼儿园后先要换鞋,再换一身便于活动的衣服,这些鞋和衣服基本都要每天换洗,因为每天离园后,它们都会被弄得脏兮兮,甚至沾满泥点、颜料,根本看不出衣服本来的颜色。

对于中国的教师或家长来说,到幼儿园后换一套衣服和鞋可能会显得有些多此一举甚至是麻烦透顶。但是,看看日本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各类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我们就会明白这种做法的必要性。首先,日本的幼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不仅是简单地进行跑、跳等游戏活动,而是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在土里滚,在泥里爬,夏天还可以跳到小池塘或小游泳池里捉鱼,爬杆、踩高跷、跳马等更是必不可少的户外活动方式。而且,幼儿们还会在幼儿园里进行劳作,不单单是种蔬菜、种庄稼,做木工活、垒砖、打扫小动物的小窝棚等都是幼儿喜欢做的“劳动”。

可见,对于日本的幼儿来说,一套在园内可以随意弄脏的衣服和一身行走在街道时干净整洁的衣服是多么必不可少。前者可以保证幼儿在幼儿园里恣意随性地嬉戏游玩,解放天性;后者可以保证幼儿在公共场合对自己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

相比日本,我们的幼儿在结束了一整天的幼儿园生活后,他们的衣服是干净的吗?据笔者观察,大部分是非常干净的。但与日本不同,其原因不是因為我们的幼儿更换衣服,而是我们的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没有那么开放,没有那么酣畅,更没有那么无拘无束。这种差异来自哪里,是教师还是家长?笔者在南方某省会城市幼儿园参观时听到的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或许能给出答案——“(教师语:)小朋友们,因为昨天刚刚下过雨,院子里还很湿,所以我们就在教室里进行活动吧。不然我们的小鞋子和小袜子会弄脏弄湿,妈妈会不高兴的……”

日本社区里的幼儿

近来,日本教育出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叫做“三间减少”。所谓“三间”,指的是儿童户外游戏的空间、时间和仲间(伙伴、同伴),而“三间减少”所指的是城市化严重的现代日本,提供给儿童游戏的空间(公园、广场、绿地等)在不断减少;电子化游戏和娱乐的大量开发使儿童户外游戏的时间大大减少;现代社区住房的封闭性和注重个人隐私使儿童拥有的同龄伙伴的数量逐步减少。

为了应对这种现象,一直强调教育国际化的日本开始转向注重教育的本土化、社区化,在提供给儿童充足的空间资源的同时,通过让儿童亲近社区来达到儿童户外游戏、玩耍的时间和处于同一空间内的伙伴的增加,来应对城市化、电子化、信息化时代带给儿童的影响和冲击。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常参加幼儿园、小学和社区联合组织的课外活动,这类活动的参与者大部分来自幼儿园的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活动的主题通常与社区的事物、环境有关。其中,由东京港区“谷中儿童俱乐部(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的一次活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我的谷中”,组织者是来自社区的志愿者和多所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参与者是4-9岁的幼儿和儿童,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和儿童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社区里有趣的地方,抑或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把社区里最有特色的资源介绍给来自社区外的大学生们。

nlc202309020049

笔者有幸作为一名普通志愿者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开始前,幼儿和儿童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两名志愿者带领,各小组按照自己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行进,并且每个小组都配备了一台摄像机,用来让小组员们轮流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地点,活动结束后集中刻成光盘留念。

活动中,笔者加入的小组先拜访了小组员们经常跟父母光顾的豆腐店。豆腐店的老板非常和蔼热情,但即使这样,小组员们还是中规中矩地先鞠躬,再有礼貌地说“您好,打扰您了,我们可以问几个问题吗?”经过豆腐店老板的同意后,小组员们有的观察豆腐的种类,有的向老板问东问西,当然也少不了那个虽然操作不太娴熟,却在一丝不苟地记录着的“小摄像师”。

就这样,小组员们拜访了豆腐店、甜品店、烤肉店、铜锣烧店,最后又去了社区里的孩子们最喜欢的“火箭公园”。出行结束后,大家集中在社区的活动室内,小组员们一遍放录像一遍向其他组的成员们介绍了他们眼中社区里最有意思、最喜欢的地方,有些小组员还像小导游一样诚恳地邀请我们这些志愿者日后多来社区游玩,品尝美食。

通过这类社区活动,幼儿和儿童不仅收获了探索、表达、交流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社区里点滴的美,还能使这些情绪渐渐升华为对社区、对自己所處环境、对社会、对祖国的热爱,这才是具体的、切实的且有效的爱乡、爱国教育。

难能可贵的是,在日本,这类社区活动是连续开展的,有些社区甚至将其作为日常工作开展,每天下午和每个周末都会有社区人员组织社区内的幼儿和儿童参加各类活动,既能挖掘和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还能促进不同年龄儿童间的交流活动,有助于“三间减少”问题的解决。另外,相信这也能够成为我国幼教界近来倡导的“家园共育、社园共育”的良好参考。

你得出答案了吗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了中国教育界。文章中,日本孩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体能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较之下,中国孩子的软弱和依赖令许多教育工作者深感担忧。今天,20多年前存在于中日青少年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吗?再过20年,当今天的幼儿成人,那时的中国青年和日本青年再站在一起比较,会有怎样的差别?如果你能亲身走进我国的幼儿园和幼儿的家庭、社区,再与日本相比较,或许能得到一些答案。

(作者单位系青岛智田教育)

篇5:学前比较教育试题

一、填空题

1、日本第一所幼儿园创办时间是 34、韩国幼儿教育分两个渠道管理,重于教育方面;福利部管理游戏室、儿童之家等幼教机构,功能侧重于保育和托儿方面。

6、建国不久,以色列政府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从岁开始。这一规定意味着将幼儿 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8、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在1966年开展了旨在帮助贫穷幼儿的“开端计划”,1994年又提出了《早期开端计划》,把教育服务对象延伸到贫困家庭的两岁孩子。

7种。

8各种语言,各种表达方式的场所,也是教师研究儿童的场所。

9、1816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12、德国的幼儿园有

315、学前教育是法国初等教育的一部分,从年开始,实行免费入学。

二、判断题

1、日本的学前教育体制健全,实施保教二元制,立法规范。对

5、意大利幼儿教育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错

6、意大利幼儿园规定一个班级一般不超过25名幼儿。对。

8、在英国,家庭不可以开办保育机构。错。

9、法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每个任教5年以上的教师可在其今后的任教生涯中享受18周的在职教育。错。

二、名次解释

1、学前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各国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影响和决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教育科学。

2、学前教育中心:是美国学前教育的一种体制,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主要招收

2.5—5岁儿童,为儿童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纪做好准备。

3、High/Scope课程方案: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吸取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已经成果,建立起的依照那个颇具特色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其主导思想就是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学习并获得发展。

5、生成课程:是意大利课程教学的一种形式,就是强调课程实在一定的情景和中介环节下,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条件,在具体情况下具体形成,也就是说,课程不是预先设计好目标、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不是让幼儿被动的适应教学。

6、日托中心:是英国的,由卫生部门领导,属社会服务性质,主要招收由社会救济部门送来的、或因母亲外出工作无人照管的5岁以下的幼儿,由保姆负责保育工作,以照顾为主要目的,一般由地方当局、企业单位及私人团体开办。

三、简答题

1、学前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统计法、移植法

2、简要回答韩国学前教育教学的特点。

“开放式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

“仁性教育”是韩国最有特色的学前课程;

民族的自尊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在韩国学前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启蒙教育,各领域教学强调通过日常生活来进行。

3、简述蒙台梭利学校对教师的要求

尊重幼儿,深入地了解幼儿的需要;

用科学家的态度研究儿童;

相信儿童,热爱儿童;

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儿童。

4、简述瑞吉欧教育的主要特色。

全社会的幼儿教育:社会支持和家长的参与;

民主与合作:学校管理风格;

项目活动:弹性课程与研究是教学;

百种语言:儿童学习与表达的手段;

合作学习和反思实践:教师的成长;

开放的环境:学校的第三为教师。

5、简述英国学前教育教学的特点。

一般而言,英国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偏向以幼儿为中心;

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

通过音乐活动提升儿童的创造性;

推行计算机教育

定期举办大型专题活动;

积极开展游览活动。

6、简要回答乌缩娃的学前教育思想。

将马列主义教育原理中的“教学”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中,并加以具体化; 确定了学前教学的任务;

对学前教育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

创立了感觉教育的新体系。

四、论述题

1、、详细论述杜威的学前教育思想,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儿童观

教育本质论

关于教学方法

关于师幼关系

篇6:学前比较教育笔记

朱利安:《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比较教育之父:康德尔:《比较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个别的、深入的、剖面的研究。②问题研究: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托儿所保姆:参加国家托儿所保姆考试局的考试以获得资格

(4)英国学前家长参与与家长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的教育行政和管理制度,重视研究儿童的个别差异和教学个别化

1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文件过主要问题:○2法国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不够重视○3多○2.(1)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一方面在于借鉴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接触的日益频繁,各国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注意向外国介绍本国学前教育的成就和经验,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2)学前比较教育的意义:①加深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②吸取外国学前教育的经验教训,作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借鉴③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3)学前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以比较法为主)①调查法:包括参观访问法、现场研究法、问卷法②文献法:通过分析重要的学前教育文件来了解外国学前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③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④分析法:学前比较教育研究中最具理性色彩的部分,通过适当运用因素分析、质量分析、数量统计等方法,对比较研究的结果„„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

3.(1)学前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①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全面考察学前教育,而不是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研究和分析问题②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考察学前教育,而不是以静止的、凝固不变的观点研究和分析问题③用实践的标准来检验学前教育理论,而不是以主观想象来分析和判断问题(2)学前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①区域研究:指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对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分为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

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

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

专题比较: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就这一类问题从比较中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势。总体比较: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全面的综合比较研究,揭示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的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判明决定和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第一章英国学前教育

1.(1)1816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创办幼儿学校(2)1820年怀尔德斯平在伦敦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3)1931年麦克米伦姐妹在英国创立保育学校(4)1981年,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5)1933年颁布《哈多报告》,是推动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文献(6)1995年公布幼儿凭证计划

2.(1)英国政府近现代幼教政策的特点(2)《普洛登报告书》非常重视幼小衔接的问题,特别关注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对发展幼儿教育提出许多具体建议。(3)英国1972年《教育白皮书》提出扩大学前幼儿教育

3.(1)英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管理述评

由举办部门分为:社会福利部门举办的,教育部门举办的,卫生保健部门,私人或团体

英国学前教育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负责制定幼教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地方负责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学校负责日常事务的具体操作。(2)英国学前教育课程 课程由各地方教育当局及学校自行确定,并无全国统一的课程与教材(3)英国学前教师的培养

教师: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学业,大学教育系接受训练

家长参与的最广泛的形式是学前游戏组运动

4.(1)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利弊 在英国,学前教育指义务教育开始年龄5岁以前的儿童教育。幼儿教育指7岁以前的儿童教育,属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幼儿教育重视儿童优良个人习惯和社会习惯的训练及身体的发育,注重个性与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校的经济效益。在家长参与上教师虽然认为是好事但没有真正理解其意义,也没有为有关活动制定相应的计划。(2)英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英国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由教育和科学部以及社会福利部两个部门负责。越来越多的地方当局正在计划和设法以教育、社会服务和健康各部门协作的方式为岁以下儿童服务。

第二章法国学前教育

1.(1)编织学校,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前儿童(2)凯果玛:母婴学校的先驱教育家(3)母育学校招收2-6岁儿童,并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

2.(1)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2)法**育学校的课程和方法

课程:○

1体育活动 ○2交流、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活动○3艺术与审美活动○4科学技术活动

教育方法强调直观和利用实物。3.(1)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功能及管理体制述评(2)战后法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3)法国幼教师资培训制度述评 ○

1职前培养:包括师范学校的招生和教学○

2在职培训(4)法国重视幼小衔接的做法及其经验○

1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

2合并母育学校和小学的视导监督工作○

3增加男性教师 4.(1)当代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2)法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革趋势

法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建立了行之有效

供不应求

未来发展趋势:○1发展的方向应是多元化○

2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交际的发展及认知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 ○

3研究计算机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5支持家庭每日的需要○6残疾儿童的教育

第三章德国学前教育 1.(1)巴乌利美托儿所

(2)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德国出现了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3)福禄倍尔幼儿园: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4)1924年《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5)1970年《教育结构计划》(6)情景教育论

2.(1)近代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时期(2)德国近代学前教育政策的特点(3)德国当代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指导性理论

功能论、学科论和情境论

(4)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1传统幼儿园○2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3根据不同的教育家名字命名的幼儿园

3.(1)德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及其特点(2)德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指导性理论及其实践述评(3)德国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制度述评

学前教师训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训练学院、技术学院和大学(4)德国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援助项目述评

主要有几种:○

1家庭社会教育援助项目,是为其幼小儿童处于困难境地的家庭设立的免费援助项目○2家庭互助项目,目的是帮助家庭○3临时保姆项目,以职业女性为对象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儿童看护项目 4.(1)当代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2)当代德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各地婴幼儿教育机构供不应求且很不平衡,入园、入托难。第四章美国学前教育

(2)1869年,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刊物《幼儿园》(3)乌申斯基强调幼儿教育的民族性原则(4)《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谕许可法》将幼儿园的保姆改为教谕(3)日本教育行政与现行学制

2.(1)日本的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第四阶段,学术课程复兴,但考虑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2)瑞典的父母教育(3)澳大利亚父母教育计划p201(4)新西兰1.(1)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幼儿学校(2)美国幼儿园的创立者舒尔慈和皮博迪

1855年舒尔慈创立美国最早的幼儿园,1860年皮博迪在波士顿创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3)美国幼教机构的类型:幼儿园和保育学校(4)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几种模式: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银行街模式、直接指导模式、发展适宜性课程、显性课程、零点计划课程。2.(1)美国“先行计划”:1965年秋开始实行目的:p86

内容: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的4-5岁儿童进行数月至 的保育。(2)美国“发展适宜性”课程:即把适应儿童的发展作为决定课程质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重视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即个别儿童发展的差异,反映了课程发展的综合趋势。(3)美国幼儿教育标准化运动

3.(1)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2)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述评(3)美国幼儿教师培训制度述评

教育幼儿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必须由训练有素并持有证书的人来承担。P96(4)美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况 4.(1)美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特点和经验美国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但其教育并非全部市场化,托幼机构也并非全是私人办的。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政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渠道办托幼机构的格局(2)美国早期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儿园地位削弱,早期儿童教育项目更难与障碍儿童的教育整合到一起,学术压力,儿童看护危机增加。制定全国性的幼儿教育标准。第五章俄罗斯学前教育

1.(1)1860年,俄国近代第一所幼儿国

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

2.(1)苏联托幼一元化的发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一体化。1962年,苏联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综合婴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大纲》 1989年苏联《学前教育构想》确定了苏联幼儿园改革的基本原则:p108(2)苏联《幼儿园教育大纲》及其多次修订(3)苏联学前“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教学目的是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偏向于面向全体的教育形式,儿童游戏被严格禁止。

3.(1)俄罗斯学前教育的工作目标和管理模式的变化

目标:保证儿童免受一切生理和心理的伤害;满足儿童情绪交往的需求;保证儿童创造性才能和兴趣的发展;对儿童发展中的缺陷矫治予以帮助;保证儿童与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权利;保证儿童的充分发展与家庭相互作用。(2)俄罗斯关于学前教育改革的法律规定(3)俄罗斯1994年发布的学前教育国家标准述评(4)俄罗斯制定学前教育机构评估鉴定和资格认证制度

4.(1)俄罗斯学前教育改革述评(2)俄罗斯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解决措施:依靠有偿教育服务和部分收费,接受慈善捐款和赞助以及发放教育贷款;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赋予其进行企业活动的权利;促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第六章日本学前教育

1.(1)1876近代日本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东京女子师范附属幼儿园(2)教谕与保姆

1948年,《儿童福利法施行规则》规定称保育所的保教人员为保姆;1949年,《教

1964年日本开始第一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七年计划),旨在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

1972年第二次,旨在提高4-5岁幼儿入园率;

1991年第三次,确保今后10年内,使3-5岁的幼儿有充分的入园机会(2)1956年《幼儿园教育大纲》的主要内容:健康、社会、自然、语言、音乐韵律、绘画手工六个方面。(3)日本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经验与特点

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改善师资培养制度,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p145 3.(1)《幼儿园教育大纲》在日本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变革与重要影响(2)日本学前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趋势

问题:实行幼保一元化前须处理好幼儿园和保育所两者的关系和职能分工;学前教育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很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竞争压力越来越早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对二战不能认真反省的顽固立场给学前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4.(1)日本学前教育事业变革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动力(2)日本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学前教育改变的启示

第七章欧美其他国家及大洋洲国家学前教育

1.(1)悉尼幼儿师范学院(2)1938年澳大利亚高丽夫人儿童中心(3)新西兰《米德报告》建议政府公平对各种学前教育结构,增加资金投入,设立学前教育管理系统。(4)1975年巴西学前教育协调局,目标是为学前教育制定细致的国家规划。2.(1)西班牙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演进第一阶段,课程模式建立在对工人阶级的慈善行为上,安排并不全面 第二阶段,课程是学术课程

第三阶段,课程受到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和得可乐利的影响,考虑到儿童的发展水平,重视明确的活动和感觉刺激

毛利语言所:起源1982年毛利文化再生运动,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使用毛利语言和文化(5)巴西学前教育主导观念的变化

3.(1)匈牙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的发展 幼儿园的权限放宽了;早期技能的发展正在受到重视; 幼儿园在课程和目标上也有所更新。(2)新西兰《5岁之前》报告的内容及其意义 日托中心只有符合最低标准,签订协议才可以获得政府资助; 规定了师生比;

规定了教师资格,设定了培训计划。(3)澳大利亚学前师资培训述评:教师、教养员和保育员。(4)巴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问题: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

有相当数量的学前教育教师没有教师职称;

学前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 提供给贫困儿童的补偿教育计划质量不高。

趋势:政府采取措施改变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提高为贫困儿童服务的补偿教育的质量;

加强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待遇;

依照国情,批判的吸收外国先进的经验,不要盲目照搬照抄(5)墨西哥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措施

问题: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缺乏幼儿教育师资;

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6)瑞典学前教育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父母教育活动内容:增加必要的知识;互相交流体会;增加有关社会给予家庭关系影响的了解。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学前教育家长只付少量费用,政府关注家长权益,提供资助,学前教育机构多种多样,重视家园合作。重视师资培训和学前教育的研究

4.(1)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特点:澳大利亚为联邦制国家,教育分权于各州,各州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全社会比较重视学前教育。(2)新西兰学前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幼儿园和儿童保育中心的融合关系得到高度发展,幼儿园和保育中心的教师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

游戏中心一直保持器独立性;

毛利语言所保持独立,由毛利人事物部提供资助。(3)加拿大早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看护服务的需求量增加; 资金来源; 师资队伍质量令人担忧;看护悬着多样化;

私营机构面临困境;幼小衔接问题; 学校开办日托所的比率不断上升。第八章亚非国家学前教育

1.(1)1982年,韩国指定并颁布了《幼儿教育振兴法》,该法将“新村合作幼儿园”更名为“新村幼儿园”。(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儿童保育教育法》 规定: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生6个月开始到入学前在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3)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成立于1939年,力图说服政府认可学前教育学校,并对其提供财政资助,制定幼儿学校的最低标准,印刷一些出版物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2.(1)韩国学前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内容包括:健康、社会、自然、艺能和语言五个方面。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内部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社区资源。(2)朝鲜学前教育的特色、不足与发展趋势 特色:重视礼仪教育;重视艺术情感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集体对儿童进行教育;师资培训规格高、再教育体系完善;办园形式多样、支援体制健全。不足与发展趋势:p245(3)南非学前教育的两难境地

经济上有差异,黑人群体的人口数目在急剧增长

3.(1)印度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政府只是关心学前教育,并没有将其当成总体责任;

学前教育机构的内容和质量各异,没有任何核发执照、立法、监控和管理学前教育的机构;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学前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初等教育的向前延伸; 教师不能灵活的适应各种情况。发展趋势:需要社区的积极参与,政府与非官方组织的通力合作;

需要建立正式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 要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以儿童为中心;

师资培训的范围应扩展。(2)苏丹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国家需要思考它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角色问题;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不像其他国家那样保育与教育并重; 教师问题;

继续开展学前教育研究。(3)朝鲜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4.(1)韩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改革:1991年11月韩国开始第6次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规定了教育课程的目的,规定了教育课程的构成中心、领域、教学组织的基本方针,明确了幼儿园的责任,市道教育厅的职责。课程改成p237五个领域,规定了教育方案和评价措施。

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运用地方自治团体的预算扩建保育设施; 充分利用公共设施,设置托儿所、幼儿园; 政府拨专款实施特殊的支持与扶持; 督促当地有关部门履行义务设置保育设施的规定;

义务设立幼儿教育机构;

利用当地公共设施开办幼儿教育机构; 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2)非洲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趋势 主要问题:学前教育机构大多设备简陋; 学前教育目标有待发展; 幼儿园工作不够完善;

资培训质量不高。发展趋势:p262

第九章蒙台梭利与蒙台梭利教育法 1.(1)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了“儿童之家”的经验,出版《蒙台梭利教育法》,全面阐述了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2)“生理胚胎”和“心理胚胎”儿童具有生理和心理双重胚胎期:“生理胚胎”和“心理胚胎”(3)“工作”: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发地选择和操作活动材料并经由专注于活动而有所发现和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4)“有准备的环境”必须具备:适合儿童发展的节奏和步调;儿童能自由操作各种活动材料;对活动材料有所限制;有秩序;与成人环境有关联;能保护孩子并让孩子有安全感;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美的。(5)“导师”:“儿童之家”的教师。任务有:为幼儿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的可供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切实成为活动中的“主体”;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

2.(1)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

1儿童心理发展是“潜在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 ○

2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蒙 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4儿童心理发展通过“工作”实现,儿童的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游戏,二是工作(2)蒙台梭利的教育观: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观。○1教育目的是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并通过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

2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教育内容和区域教育活动内容,主题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和幼儿一起在红黄等色的标志线围成的圆圈上进行的团体教育活动。区域教育内容分为日常生活训练、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历史地理教育和艺术表现。(3)当代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教育活动的安排○1团体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是班级里幼儿共同参加的活动○

2分组和个别教育活动(区域教育活动),有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历史地理教育和艺术表现力的培

养。(4)当代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主要特点p290○

1一个有准备的环境○2教师是儿童的导师○

3教具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对象 3.(1)怎样全面认识和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有准备的环境” 为核心,由“有准备的环境”、作为“导师”的教师,作为活动对象的“工作资料”三个要素组成。

如何把握:全面认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内容;认识到蒙台梭利教育法存在的局限。(2)在借鉴与利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1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尽可能地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幼儿教育模式的优点和长处,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儿童发展的实际,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2以他为主,他我结合——真正地解决好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本土化”问题。

问题:○

1教育内容问题 ○2班级组织形式问题,蒙是混龄编班,我国是同龄编班 第十章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与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四个基本概念p311(1)图式(2)同化(3)顺应(4)平衡2.(1)儿童的认识结构(2)制约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p313(3)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P315(4)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关系(5)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中关于组织课程的关键经验 ○

1主动学习方面的关键经验○

2语言运用的关键经验○3经验和表征的关键经验○

4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

5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键经验(6)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的主要特点○

1丰富而又有秩序的学习环境——活动区○2环环相扣的一日生活安排○

3主动学习的儿童○4支持、协助与引导儿童学习并进行课程开发的教师3.(1)分析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关系(2)分析海伊斯科普教育方案中关于组织课程的关键经验

4.(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幼儿教育改革主要影响是什么

皮亚杰为人们打开了新的研究儿童知识获得的大门,使人们认识到在教育中,要为儿童提供适应并支持其发展水平的环境与活动,以使他们更好地发展。欧美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给儿童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形式多样化;在特的表现形式;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制约;智力是多维的。(6)光谱教育方案的评估领域与关键能力

评估领域:运动、语音、数学、科学、社会理解力、视觉艺术、音乐、工作风格 立起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3)瑞吉欧方案教学的主要特色

3.(1)分析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首先,儿童是发展的主人,积极而有能力,有着独特的个人的、历史的和文化的特征。其次,儿童不是孤立的,不是抽象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与其他儿童、家长、及其模式

行为主义课程理论的学前课程,代表性:美国先行计划中的设计的学前课程、恩格尔曼和贝雷特的课程方案、DARCEE早期训练计划、阿帕拉齐尔早期教育课程方案等;

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发展课程,代表:为卡特的课程和凯米、德沃里斯的课程 教学内容上,一定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不断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当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光谱方案

1.(1)多元智力理论(2)加德纳在1983《心智的结构》首次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3)非普遍性理论(4)言语—语言智力p357(5)音乐—节奏智力(6)逻辑—数理智力(7)视觉—空间智力(8)身体—动觉智力(9)自知—自省智力(10)交往—交流智力(11)认识自然的能力也称为自然观察者智力指善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饲养、种植的能力,表现在对自然现象敏感和对探索自然的热爱上。

2.(1)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依据 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对特殊儿童的研究;

对智力类型和符号系统关系的研究;对某种能力迁移性的研究:对某种能力独特发展历程的研究;对多种智力学说的研究;对不同智力领域需要不同神经机制或操作系统的研究;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研究。(2)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定义 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3)多元智力理论关于智力结构的主要观点 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构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4)光谱教育方案的两个理论基础

多元智力理论和非普遍性理论。(5)光谱教育方案的主要内容

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

关键能力:p367(7)光谱教育方案的主要特点

课程和评估相结合;课程的开展以儿童的强项为线索;发展性的评估;学习环境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

3.(1)分析光谱教育方案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关系(2)分析光谱教育方案中关于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估的基本观点(3)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理论改革和发展有什么启发

启示: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为进一步澄清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第十二章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1.(1)方案教学:方案是对某一个来自现实世界的、值得儿童关注的话题进行的深入而广泛的调查,一般是由小组儿童完成,当然也可以是儿童集体或个体完成。方案教学是一个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2)《儿童的百种语言》:儿童的百种语言意味着儿童用100种不同的方式或者100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表达他们的态度。百种语言强调儿童利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来学习、探索和表达,也正是在结合并跨越各种感官功能、穿越于各种媒介之间,儿童的创造和想象得到了最明显的表现,形成瑞吉欧幼教体系中最明显的特征。

2.(1)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历史和理论基础(2)研究式教学,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同时很难预料结果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能够很好地协商,共同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即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师生之间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建

教师、社会和文化背景联系着的。最后,儿童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和研究者,和儿童一起进行学习和研究。(2)评述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开始、发展和结束。开始:确定主题,制定概念图,提出要探索的问题。第二阶段:发展,对问题进行直接探索,提供各种材料,建议展开探索的方法,这一阶段是方案的核心。第三阶段:整理并展示结果。(3)分析生成课程的内涵

4.(1)瑞吉欧教育方案可以给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特别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哪些启示

重视在儿童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生成课程;让教师成为幼儿的合作研究者;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作;(2)比较分析蒙台梭利教育、海伊斯科普教育、光谱方案和瑞吉欧方案的异同点 第十三章各国学前教育比较 1.(1)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四项原则:

儿童的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意见原则;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原则;无歧视原则。(2)早期儿童教育(3)家园共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行计划把家长参与和家长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成果的保证。

1989年,日本把家园共育加入《幼稚园教育要领》。

1990年起,在第三个幼稚园振兴计划中进一步强调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家园共育,如印度的“菩提计划”

2.(1)《儿童权利公约》与学前教育改革(2)当代国外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理论

人文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课程,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根源于欧洲的人文主义。(3)各国学前师资培训的主要类型: 师范型、非师范型、混合型师范教育三种。(4)国际早期儿童教育研究与交流 3.(1)各国学前教育机构及管理体制比较

行政管理模式有:平行模式、两层次模式、统一模式(2)各国学前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比较(3)国外幼小衔接问题的探讨重点发展入小学前1-2年的预备教育;设置跨越幼儿期和儿童期的教育机构; 提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接触的机会;改革师资培训。(4)各国幼师培训制度比较

上一篇:福建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下一篇:学年度第一学期沪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