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党八股》想到的

2024-06-03

从《反党八股》想到的(精选6篇)

篇1:从《反党八股》想到的

从《反对党八股》中想到的

学习了《毛泽东选集》的一些文章之后,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关于原著文章的背景、基本思想和意义,还有从原著中看到的毛主席的文章风格以及一种连贯的、没有被切割的关于自己思想的阐述。

对于毛泽东关于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我决定从教条主义的表现形式“党八股”来思考。《反对党八股》是写于1942年2月延安整风运动时期。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是《整顿党的作风》,而《反对党八股》,应该是《整顿党的作风》的延续和补充,因为非常带有连贯性。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党存在学风、党风、文风不正这三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随后又明确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任务。

如此可见,当时“党八股”这种不正文风在党内有蔓延趋势。追溯其源,可找到“五四”运动遗留的问题。“五四”运动正是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反对旧八股和旧的教条主义成为一种潮流,然而即使在这种革命的洪流中却排除不了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存在。党内存在的这些不正之风,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应归结为没用运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没有实事求是地去做严肃认真的调查就写文章,这样就很容易受到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毛泽东为了真实还原党八股的有害形式和无聊内容,也讽刺性地以八股文章的笔法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党八股是针对党当时的理论研究和学习以及讨论会的不良形式和风气而提出的。在今天,是否仍存在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做详细的研究,所以不能多说什么。但要从现实生活中举出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行文和行事作风的例子,还是可寻的。前面说过这种形式的主要产生原因是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篇的空话套话,没有一丝生动活泼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思想。文章如果不能切中时弊,谈真实的内容,讲真挚的话语,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而这种感情也会伴随着文章的千篇一律而形成浓烈的厌烦,给社会形成不良的风气。做研究、写文章,无论在哪个层次上,都不能不负责任地去面对,不论从哪个细小的问题谈起,都应该切实立足于客观现实,立足于历史,从理论的抽象达到理论的具体,不能将口号型的标语通通挂在嘴边,而是要把跟想要说明的问题息息相关的东西展现在读者面前,以便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党八股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敢质疑。近年来,“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如此之紧,以致于给人一种感觉,什么东西加上了“创新”一词的帽子就变得光辉无比。可是“创新”真的可以随意使用吗?创新的基础是质疑,是否定之否定的另一个体现,创新的存在是事物发展的一直重要推动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创新“好”就不加思考地频繁去使用它。当提出这个“创新”的理论之后,我们做的不应该仅仅是大肆渲染赞美,而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审视这个理论是否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能否给与现实前瞻性的指导,这才是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一个思想或理论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那么看它创新与否,也应该通过实践去检验,而不能妄加评判。

对于《反对党八股》的思考,我不能通过研究当下理论研究是否存在八股趋势,我只能通过我看到的一些文章和会议流程去以小见大,这个方法也许有欠缺和不当之处,但是,这也仅仅是我的一个感想罢了。从今年4月的一名中学生偷偷换掉国旗下的讲话稿“讨伐”教育现状,到过两天即将出现的某些高考“零分”试卷,这种表现不正是一种质疑吗?虽然谈不上创新,谈不上指导,但是能够发现问题,并且立足于实际情况,虽然没有深刻地去阐述这个问题,然而这种热忱,这种想要冲破形式主义的理想是值得肯定的。

我学习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感想就是,文章的写作一定要讲真话,并且语言的运用尤其重要,某些文章表达的内涵基本一致,但因为表达的风格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一些文章给人一种眼前一亮,想要迫切阅读的欲望,但另一些文章却无聊寡味,使人无意阅读。毛泽东这篇文章也使用了他一贯的风格,是非常生动活泼不流于形式的,语言通俗让普通大众都能体会什么是党八股,党八股的危害在哪里,语言平实,偶尔辛辣。令我非常感动,感触良多。

篇2:从辩证的角度谈“八股文”

“存在即合理”, 八股文, 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形式, 在其盛行的时代, 无疑应有其合理之处。传承传统文化, 我们的态度是剔除其糟粕, 吸取其精华, 对待八股文亦应如是。

一、八股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板块, 它滋养了一代代士人

八股文要求对儒家思想学说须系统而娴熟的掌握。士子们为了写出锦绣文章, 沉浸于《四书》、《五经》之中, 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思想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们的思想、品行、人格得以端正。“正途”出身的士人们, 如方孝孺、于谦、海瑞, 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顾炎武不事二姓, 归庄野服终身, 黄周星变名隐逸, 方以智削发为僧……

“八股文”规范的格式, 严格的要求也滋养了一批批文人学士。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考试, 八股文的功底, 为他们撰写《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 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以说, “八股文”对文学创作均有着有益的启迪。

二、骈散相间, 极具音节美

八股文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正式议论部分, 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 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这些个句子极富音节之美。“间阎之内, 乃积乃仓, 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田野之间, 如茨如梁, 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取之无穷, 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 何患乎有事而无备?”这样精美的句子在耳边回荡, 无异于天籁之音, 行云流水、抑扬顿挫、一唱三叠的韵律, 怎能不让人陶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化骈为散, 骈文便似乎已交末运, 然而, 八股文奉行散文的骈文化。八股文集骈散于一身, 堪称中国文学的结晶。

三、八股文有利于倡导简约的文风

写八股文, 曾是一件很时尚和高雅的艺术创作。由于八股文写作形式的特殊性, 研习它, 可以训练文章章法。其起、承、转、合, 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八股文被人们非议最多的是创作受到了严重束缚, 其实它的形式也是灵活的, 常式是八股, 但两大股、四股、六股皆可, 一般要求写作议论文, 但也可以使用散文、记叙文的笔法。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 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 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 构成一种新的文体。

当代竞技体育, 如跳水、体操等, 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则, 正是这些规则, 使运动健儿们, 在一瞬间做出了成套高、难、雅、美的动作。其严格化、规范化、程式化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正因如此才会有无与伦比的运动效果和艺术魅力。

我们应该把“八股”理解为写文章的一般规律和规范的要求。语文教师不妨多看一些优秀的八股文, 吸取其精华, 借鉴“八股文”的可取之处, 用以规范和指导学生文章的写作, 当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邓云乡.清代八股文.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篇3:从死亡想到的

It was my junior year注 in high school, there was a kid who was a year younger than me that committed suicide[自杀]. Not long after, a fellow peer that I went to junior high with passed away from a disease called Cystic Fibrosis[囊肿性纤维化]. After hearing the news on one random[任意的], rainy day at school, I was in utter[全然的] shock all day. I remembered those times I spent with him, both the good and the bad. I began to tear up sometime during school, but I refrained from[忍住,控制] actually crying.

有时候,我不知道界定纯粹生存和真正活着的界线是什么。显然,二者是两码事。这个问题在我的人生中出现过几次。当我发现自己和其他同龄人成熟得更加快的时期,这个问题恰巧出现得更加频繁。随着我们开始成熟。我意识到有些严肃的话题,过去都被我们轻视了,而更不幸的是,它们往往被我们用来开玩笑。

高中三年级,一个比我小一年的学生自杀了。不久之后,和我同年级的一个同伴因为患了一种叫囊胞性纤维症的病而去世了。某一个雨天,在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一整天都处于震惊的状态。我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在学校里我开始变得心烦意乱,但始终强忍着泪水。

I remember crying for long hours when I had someone dear to me pass away. It was my close friend’s father. He was not only a husband and father, but he was the friendly man that everyone wanted to be around at church, as well. He used to joke about me being his daughter-in-law and I joked along. I remember when he and my father used to drink together and both of them had the potential to crack me up[使捧腹大笑]. I loved seeing him make everyone smile. After his unfortunate death, I realized that people could leave without the slightest warning. From then on, I lived everyday in honor of that. After seeing his body in his casket[棺材], I could swear I saw him smirk[傻笑] a bit. I guess the happiest of people never lose their light. Even till this very day, I feel the warmth of his smile glistening[闪光] upon me.

After the recent death of a close relative, I understood that death is inevitable[不可避免的]. It happens to everyone at one point and all in a different manner too. Some deaths are faster than others, and some are by choice, while others are not.

Death comes in different forms, but, again, the truth behind it is that death is inevitable. Beyond the idea of what will end up happening to each individual, it’s the fact that we do die. What makes death matter so much? It’s all about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t’s about what you accomplish[完成,实现] or what you can prove. Just like my friend’s dad, my fellow peer, and the student from my school, it’s the impact[影响] you have on the lives of people around you. The legend that lives beyond the death of the person is what truly matters.

我记得当我听说一位亲密的人去世时,我哭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是我好友的父亲。他不仅是一位丈夫和父亲,还是教堂里每个人都想接近的和善的人。他以前总是开玩笑地把我称作“儿媳妇”,我也跟着一起说笑。我记得他以前和我爸爸一起喝酒,他们总有让我笑翻的能力。我喜欢看到他让每个人发笑。他的不幸离世,令我意识到人可以毫无征兆地离开。自那以后,我每一天都谨记这一点。看到躺在棺材里的他,我可以发誓我看到他依旧脸带笑意。我想最快乐的人永远不会失去他们的光彩。直至今天,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笑容在闪闪发光。

在一位近亲最近过世后,我领悟到死亡不可避免。它会在某一个时刻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方式各有不同。有些死亡比其他的快;有些人选择死亡,有些则不是。

死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再次说明,背后的真理就是死亡不可避免。每个人最后将有怎样的结果,撇开这个想法——事实是我们都会离开。是什么让死亡如此重要?关键在于你是怎样度过你的人生——你的成就或你能证明的事情。就像我朋友的爸爸、我的同伴,还有我学校的那个学生——关键在于你对身边的人造成的影响。超越个人死亡的传奇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篇4:从“千种粟”想到的

到了吃饭的酒楼,却发现店名是“千种粟”,莫非我们走错了地方?赶紧打电话问朋友,朋友却早已到了楼上,正催我们一家快点上去。

进了酒楼,一位打扮非常时尚的女子热情地迎了上来,把我们带到了吃饭的“小南海”雅间。朋友说,这位女子就是这家酒楼的老板,漂亮、时尚、很有生意头脑。我问,这酒楼的名字是怎么回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嘛,你这都不知道?据说这家酒楼的名字是来这里吃饭的一位市级领导起的,当时老板娘费了不少工夫呢!”朋友半是奚落半是自豪地说。我愕然,“千钟粟”什么时候摇身一变而成为“千种粟”了?

也许是那位领导的字写得有点潦草,老板误把“钟”当成了“种”;也许是领导记错了,老板也不太清楚“千钟粟”的来历,所以就有了“千种粟这样一个奇怪的店名。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皇帝真宗赵恒》) 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六石四斗为一钟。千钟粟,意思是五谷丰登,良田千顷,粮食满仓,在这里特指官员的俸禄,形容高官厚禄。《孟子·滕文公下》里也说:“兄戴,盖禄万钟。”看来,世上只有“千钟粟”之说,而无“千种粟”之称吧。假如我国古代真有千种小米,那我们早就成为了发明大国,科学技术早就突飞猛进了吧。

想到这里,顿觉吃饭不太自在。本以为进了一个文化品味比较高的酒楼,感受一下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美好,却是这样的“熏陶”!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生活好了,自然就觉得应该提升一下自己的精神境界,讲究讲究品味。衣食住行,哪一样不讲究都不行,这当然是好事。可惜庸俗商业社会中把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传统都变成了“交换价值”,视之为“商品”,这样的“品味”从此去“品”何止千里!酒楼老板娘就是想借用一下“文化”的价值,提升一下酒楼的品位,可是弄了个这么样的店名,实在是不伦不类!

席间,有一小姑娘送来一张传单。“‘美仑美奂美容院,不开刀,不手术,包你百斑全消”,偌大的标题下,一个美女盈盈含笑。“美仑美奂”,有这样的成语吗?应该是“美轮美奂”才正确吧。“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大壮美的词语怎么也用到了制造人工美女的美容院的广告了?假如知道这个成语意思的美眉,恐怕不敢跨进这家要把自己弄得又高大又壮美的美容院吧。

其实,在商业社会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未尝不可。但切不可不懂装懂,附庸风雅。与其贻笑大方,不如就从现在做起,切切实实读点书、上上网、查查资料才是真正提高文化品味的好做法。

篇5:从汶川地震想到的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现代社会中,危机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灾难、重大生活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均属于危机性事件,如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洪水、风灾、传染性疾病等)、意外事故(矿难、空难、海难、严重交通事故、爆炸、火灾等)、人为灾难(战争、饥饿、恐怖袭击等)。这些危机事件会同时对公众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可能引起明显的心理危机。如果没有及时干预,短期的心理危机可能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危机事件所导致的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很高,一般台风为7%,工业事故为6%,大规模的枪击事件为33%,暴力事件为19%。有资料显示,SARS期间一线医护人员3个月内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为8.33%,经积极干预,一年后部分缓解。因此,针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的心理危机,心理援助是救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援助不仅能够帮助受灾人群缓解情绪,提高心理平衡能力,走出心理阴影,勇敢面对灾难,做好心理重建,而且还可以帮助受灾人群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精神创伤,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心理援助需要及时、就近、简单、紧扣重点,一般采用个别、小组、团体治疗等多种适宜方式,主要方法有倾听、理解、支持、沟通、表达等。

除了接受专业心理救援人员的帮助,受灾个体和群体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帮助自己和他人渡过心理危机。

1.要接纳自己。出现心理危机是正常反应,不是软弱、无知、愚蠢的表现,其他人也会出现这些问题。

2.要学会倾诉,不要憋在心里。跟身边的人相互倾诉,相互鼓励。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当亲朋好友诉说他们的伤痛时,要用平等、尊重、接纳、鼓励的态度去倾听别人的诉说,尽可能地让他们说出来。

3.如果无法向别人倾诉,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埋在地下、撕碎或烧掉。

4.尽可能快地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到原来的节律,以便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伤的“控制感”。

5.尽量保证睡眠、休息和基本饮食。良好的体力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灾难创伤、恢复身心健康、重建美好家园的保证。

6.可以借助一些悲伤的电影、电视、音乐等,痛哭一场,把积压在内心的悲痛发泄出来。

7.惊恐发作时,做一些事情分散注意力。尽可能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减少独处的机会。

TIPS:

心理危机是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打击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当危机事件或境遇波及到大多数人时,就会造成群体性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基本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情绪改变:麻木、否认、焦虑、害怕、内疚、责难、愤怒、噩梦、感到被遗弃、孤立、悲伤、抑郁、易激惹等。

认知改变:记忆、定向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不能不想灾难事件、无助、难以作出决定等。

行为反应:工作效率下降、易激惹、沉默不语、与人疏远、对人不信任、对环境警觉等,回避触发回忆的场所与活动,严重者出现自杀、冲动等。

篇6:从木偶明星想到的

童话中的木偶当然是经过艺术创作之后的一个夸张的典型形象,但在我们的学习和教育生活中,有太多的效仿木偶、培植木偶的经历了。从我们上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上课前先把手背过去,昂首挺胸,老师讲课或者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话,等等。等到我们开始走上三尺讲台,并立志要在这样一方神圣的土地上栽植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时,传统教育的一脉又自然地让我们传承下来。对学生约束方面的中规中矩,并且我们还常常为亲手制造生产出的听话、顺从、遵守纪律和规则的“产品”而津津乐道,却不知通过我们已经培植了多少缺乏个性和独立性、失去灵性和活力的孩子。更有甚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本着一种对事业几近虔诚的心态,不惜用冷漠乃至冷酷去对待。我们认为,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指令培育出“俯首帖耳”的学生。

多数老师都是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去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我们首先要把她的初衷归类于责任感,不仅是因为同行,更主要的是自己也常常把一些对待没能按照自己要求去做的学生的种种不冷静行为视为职责所在。所以我们为了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百依百顺”,完全按照要求指令坐立行走,甚至他们的言行乃至所有的作业都要是“标准答案”类型,否则,一有不“轨”行为,立刻要“修枝打杈”、反思检查。因为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推崇的是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强调的是教育的整齐划一。为此我们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育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要求、衡量着智力、爱好、兴趣和经历、基础迥异的学生。

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的发展,培植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并且在将来走上社会后能够有尊严地工作生活。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教育目标。

上一篇:企业广告词――形象篇下一篇:公司联络函格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