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赶海导学案

2024-06-09

11赶海导学案(共6篇)

篇1:11赶海导学案

11.春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学习重点】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享受语感默读 【学习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课时安排】2课时 【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 擞()2 下面四句话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密蜂嗡嗡地叫着 B 一年之季在于春 C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 家,诗人,代表作有,等。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5 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

二、新课学习

(一)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设疑: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春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春天的?描绘了几幅图?

讨论: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提出的问题并作解答

3 学生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与朱自清的《春》作比较。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 赏析:

A 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你最欣赏的是哪幅图?请说出理由。

B 这些春的图画中,找出文中用来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C 选用文中的例句,仿造例句拓展延伸

仿句练习:仿照“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一个句子

(三)当堂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迷藏()宝藏()A zàng B c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A sǎn B sàn

(3)薄烟()薄弱()薄荷()A bò B bó C báo(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ã B hâ C huò D huó 2 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A 万物 B 全部 C 它们 D 大地

(2)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A 夸耀 B 炫耀 C 显示 D 卖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A 陪衬 B 衬托 C 渲染 D 突出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A 计算 B 打算 C 计谋 D 设计

散文中叠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语气的音律性,同时使词语更为活泼,生动,词义更鲜明。叠词有多种类型,试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形式相同的叠词。

(1)AA型:(嫩嫩)

2(2)AABB型:(稀稀疏疏)

(3)ABAB型:(抖擞抖擞)4 从下面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

①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1)写嗅觉的:

(2)写听觉的:(3)写触觉的:

三、发学案,指导预习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知文章整体,领悟诗画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着重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感受作者用词的正确,生动,赋予春天的感情和生命,可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手笔,将其运用到我们日后的写景文章中。

一、预习导学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字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写春天,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感情线索,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 3 的思路和表达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学习

(一)合作探究案 1 引导赏析, 探究问题

(1)风不可捉摸,人是有感觉的,作者怎样传达出他对春风的感受的?

(2)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但是在江南的春天里,这句话却不适用,请问,江南的春雨妙在何处?三个比喻句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师生互动平台

(1)文章开头第一段,怎样体现人们对春天的盼望之情?找出体现这种心情的词语。

(2)试着分析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与前文绘春的关系

(3)写出四个含有“春”的成语及四个含有“春”的古诗拓展延伸

根据文中的五幅图画,分别扮演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人等,阐述自己对春天的贡献,通过这个活动来感悟课文。

(二)当堂达标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室的。做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g niàng。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4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应 和()撑起伞()yùng niàng()第①段着力描绘了春草勃发的景色,其中最能表现小草动态和透露出它顽强生命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描写桃、杏、梨争春比美,竞相开放的句子是: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它还像什么?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春雨的哪些特点?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表现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B 第②段从盛开的花写到秋天的果,从树上写到地面,描绘了百花争春的繁荣景象。C 第③段用拟人的修辞,从触觉和视觉角度,突出了春风的和暖和它带给人特有的清新感。D 第④段描绘了春雨中特有的优美温馨的景象及和平安宁的气氛。6 透过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句,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一名句描写春景的妙处。(1)红杏枝头春意闹(2)踏花归去马蹄香(3)春风又绿江南岸(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选的名句是: 这一名句:

(三)小结

三、发学案,指导下节预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检测案

基础题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1分)

(1)风qīng qiāo qiāo________的,草软绵绵的()的。

5(2)风里带来些新fān________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 shī__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3)鸟儿将cháo________ān________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ãng yǐn bàn____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 ____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________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________戴着lì________。

2.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作简要分析。(9分)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3.比较下边各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9分)

4.请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写嗅觉的:________(2)写听觉的:________(3)写触觉的:________ 5.课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并展开想像,因而把它写得形象可感。下边的散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试举一二例作分析。(5分)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啊,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6.模仿下列句子造句(括号内提示了须用的修辞方法)。(6分)(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排比)

7.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中,作者也写了人的活动,请默写出这几幅图中有关人的活动的句子。(12分)(1)春草图:

(2)春花图:

(3)春风图:

(4)春雨图:

8.文学常识填空。(5分)

课文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综合题

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1)赞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轻悄悄 ruǎn miān miān(2)翻 润湿 yùn niàng(3)巢 安 呼朋引伴 hóu long 宛转 yìn hâ(4)黄晕 hōng tuō(5)蓑 笠

2.(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景象,表达了对百花怒放的春天的喜爱之情。(2)“像母亲的手”,这里写春风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表达了对温柔的春风的喜爱。(3)农民的房屋在雨里“静默”,用拟人手法,渲染了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景象,它们也像农民一样,为受春雨沐浴而感到喜悦。

3.(1)B句表达效果更好。用两个“盼望着”,更好地表达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A句 7 中“春风”“春天”不如B句中的“东风”“春天”有变化。(2)A句表达效果好。“偷偷”写春草不知不觉地就长出来,更富于情趣;“钻”比“长”更能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绿绿”,用叠词,更能表达对春草的喜爱之情。(3)A句表达效果更好。“也赶趟儿似的”,写人也像花儿一样争春,十分生动;“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比“舒活”“抖擞”动作的次数多,而且读起来有韵律,有节奏。4.(1)②(2)③④(3)①

5.作者用视觉,写了春天的色彩,又用听觉,写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又展开想像,写听到春的美妙旋律,勾画了一幅春的立体画,把春天写得形象、可感。6.略

7.(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2)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4)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8.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荷塘月色》《背影》《绿》

综合题

(1)赞美了春的新、美、充满活力。(2)三个比喻句的排列顺序与课文所写春景的时令顺序相一致,即从早春到仲春到暮春。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赞春的三点说得全面,比喻句的排列顺序与全文写景顺序的内在联系说得正确。良:赞春的三点只说了两点,后一问说得大致正确,语言尚通顺。中:赞春的三点只说了一点或二点,后一问尚能说出意思,但表述不清楚。下:两问的回答较乱,没有说对,表述也不清。

篇2:11赶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知识构建】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散文阅读属于记叙文的范围,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就是帮助考生把握散文的特点,了解散文的分类,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形成阅读散文的基本能力。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

特点: 形散神不散

分类: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写景散文 散文表现手法:想像 联想 象征

意境:雄浑或质朴典雅 语言:华丽优美或朴素自然

【内容导航】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用他们那颗敏锐的心灵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心中的春天 【知识链接】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自主学习】

(生自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嗡嗡.()散.()在草丛里 酝酿..()应和..()黄晕.()蓑.()笠.()抖擞.()卖弄.()眨.()眼 二.解释词语。

1.欣欣然:

2.朗润:

3.赶趟儿:

4.卖弄: 5.酝酿: 6.抖擞: 7.应和:

8.烘托: 9.呼朋引伴: 10.花枝招展:

11.宛转: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文中疑难)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聪明的你想想朱自清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呢?展现了几幅图画?

2.讨论下看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是哪种方式的结构?各部分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并完成下面的提纲

盼春:()

春草图

分()

()

3.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写几句。《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美句品读。读第1自然段做题。

4.文中第一段连用两个“盼望”,你知道为何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3.“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一句描写的是________,表现了它的____ ___ _。4.“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仿佛”能否删除?理由__ 两个“盼望”吗?_________________。两个“着”,两个“了”给人一种_____________的感觉。读第2自然段做题

5.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了 修辞手法。“一切”指的是__ “刚”照应了上文的_____ ____。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睡醒”情态。其中“山”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_ _“水”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 __其中“太阳”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 __ 6.作者抓住春,春,春 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拓展延伸】

仿句练习:仿照“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一个句子。【当堂检测】(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1.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课文中有两处引用,请你填写。

①“____ ____”不错的,__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条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B.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适得其反。

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边的广告词有没有毛病?请作简单分析。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②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第 二 课 时

【合作探究】 读第3自然段做题.1、在描绘春草图时,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这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这个字该如何去理解呢?_________________ _ 读第4自然段做题.2、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_______ _,_______。这一段可以按照由高到低来排序,你试试作者是由_____写到_________再写到_________“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他们之间的顺序能否颠倒?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要写自然景物,有何作用?

__ 有句古诗叫做“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静默”二字用的最妙,你能体会到吗? 字将春天写活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闹着”这句话中,“闹”也比较有新意,你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吗?

8、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四个侧面 写出了春景的美,而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透出了3 在春花图中,有暗写阳光和春风的句子,你能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第5自然段做题.4 春风图中,有采用引用的手法的句子,找出来,看看谁默写的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________ _来聪明的孩子们,把它默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风图,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角度来写春风的。第一个角度突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类推第二,第三个角度分别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本身是没有声音的,例如春风图中“风轻悄悄的”,但是在春风图中,风变成有声音的了,你能找出来作者的风是哪几种声音构成的春天交响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第6自然段做题.6、作者写的是江南的春雨,开头第一句,写出江南春雨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连绵的春雨是什么态度呢?______________你从哪两个字看出来的啊?________

7、写出 “看”后面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比喻突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找出暗写春风的句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写了哪几种雨中的自然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知道这种表现方法叫什么吗?________________ 读第7自然段做题.9、在迎春图中,为何要挑选风筝来描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中有个词语照应前文中的“春花图”的“赶趟儿”,找出来?________________ 如何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朱自清的五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了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________________ __感情

读第8、9、10自然段做题.1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写出了春天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写出了春天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写出了春天的。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合作到现在,你感觉到这篇文章的优美吗?来,可爱的孩子们,为了增加你们的语言积累,感悟美丽的春天,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一起把文章背诵出来,看看组内谁背的最好,谁读的最有感情!大家为他(她)加油!【拓展延伸】

老师在这里设置了不同层面的问题,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题完成并交流展示。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A、朱自清先生以散文的形式为我们表现了“春”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的美。你能不能从其他的文学或艺术形式里找到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春”的影子? 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 __________ _________,还 经常用来比喻事物B、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曲、成语、对联、俗语、谚语。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①像牛毛 ②像花针 ③像细丝

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A、B两句任选一句)

[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阅读文段,做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

整个诗句运用了___ ___ _的修辞方

法,“杨柳风” 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① ② ③ ④

答: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和 的特点。

篇3:11赶海导学案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认识叹词, 体会所表达的情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赶海的无限乐趣。

3.初步了解作者“首尾呼应”表达方法。

一、复习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1.读题, 说说“赶海”的意思。

2.海水退潮了, 沙滩上有: (出示) 螃蟹海鱼贝壳海星大虾

(1) 指名读准音;齐读。

(2) 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让它们成为你“赶海的收获”。

出示填空:__螃蟹__海鱼__贝壳__海星__大虾

学生填后出示: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捏大虾

(3) 你发现所填写的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都是动词, 都是提手旁) 练读。

3.文中还出现一类比较多的词: (出示) 嘿哎咦哦

(1) 指名读,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口字旁;都是从嘴里发出的声音)

(2) 师讲述:这些词我们叫它“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巧妙地运用叹词, 能增加句子所表达的情趣。学了课文, 大家就明白了。让我们一起读好它。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时候, 谁去赶海?

二、学习课文,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学习2自然段, 体会“我的兴奋”。

1.出示第2自然段

(1) 引读, 那是———

(2) “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 从“闹”字说明“我” (特别想去赶海) , 练读。

(3) 来到海边, 我看到了什么?浪花怎么会回头呢? (作者把浪花当作人来写了) 练读句子。

(4) 看到这么可爱的浪花, “我”兴奋极了, 指名读最后一句。

(5) 让我们把整段连起来读, 读出浪花的可爱, “我”的兴奋。 (齐读)

(二) 学习第3自然段, 感受“赶海的乐趣”。

1.这时, 沙滩上已经有——— (出示第3自然段第一句)

(1) 指名读。此时的沙滩上人 (很多) , 他们捉螃蟹的捉螃蟹, 捞海鱼的捞海鱼, 非常 (热闹) 。

(2) 这句话是怎么写出人多、喧闹的呢?

(直接写;有的……有的……有的……排比的手法, 让人感受到人多, 事趣;一个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人, 还有很多有趣的事。)

(3) 你能读出这种喧闹、快乐的感受吗?练读。

2.“我”和小伙伴们也加入其中, 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想想这里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

(1) 交流:这里分别写了“我抓海星;小伙伴捉螃蟹;我捏大虾”。

板书: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2) 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事?通过朗读, 把这个“趣”字表达出来。各自练读。

(3) 根据学生回答, 分别出示句子。

★出示描写“我摸海星”的句子。

(1) 指名读, 说感受。 (我没有想到会摸到小海星, 心里———特别高兴;摸了好一会儿好不容易才摸到小海星。)

(2) 这是意外收获, 从哪发现? (“嘿”一词, 一下让我们感受到抓海星的惊喜之情。)

(3) 指导朗读:笑着读这个“嘿”字, 会读得很好。自己试试?齐读。

★出示描写“小伙伴捉螃蟹”的句子。

(1) 指名读, 说说这里谁很有趣, 有趣在哪儿。

(2) 螃蟹很有趣。

a它一会儿逃到东, 一会儿逃到西, 这就是 (东逃西窜) 。指名读。

b螃蟹东逃西窜, 因为它 (不想被人抓住) 理解:“不甘束手就擒”, (不愿意乖乖被抓) 练读。

(3) 小伙伴的样子很有趣。

a开始, 他———想告诉我———后来“哎哟”一声叫起来。指名读。

b想象小伙伴被螃蟹咬住手的样子, 指名表演 (邹着眉, 咬着牙, 不住地甩着手, 这样子可真有趣呀!) 练读, 读出虽然被咬, 有点疼, 可心里很高兴, 乐在其中的感觉。

(4) 小伙伴的表情、动作、叫声, 螃蟹逃跑, 让我们感觉到小伙伴捉螃蟹太有趣了。

(分组练读)

★出示描写“我捏大虾”的句子。

(1) 读句子, 这里最有趣的是———大虾。

(2) 它摇摆着两条长须, 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看大虾图) 大虾瞪着眼, 摆动着头上的长须, 非常 (威武、神气) 所以说———练读。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3) 可是 (引读) 我轻轻———哎呀, 抓大虾真是 (太容易) , 哪感觉到? (轻轻一捏) 看来这大虾看似威武, 其实无力抗争, 只能 (束手就擒) , 练读。

(4) 指导朗读:好的朗读不仅体现在声音上, 而且体现在表情里、动作中。男女生对比读。

(5) “咦———”表示 (感到很奇怪, 疑惑不解) , “哦———”表示 (一下子明白了, 恍然大悟) 读好整段话。

3.边小结边划分层次:这一段, 作者先总写了“人们赶海的表现”, 然后具体写了“我抓海星, 小伙伴捉螃蟹, 我捏大虾”三件典型的事。让我们加上动作, 带上表情, 连起来读读第3段, 再次体会赶海的乐趣。齐读。

(三) 学习第四自然, 感受“大海的平静之美”。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出示第4自然段, 范读。

(1) 赶海的人们 (离去了) , 这时的海滩 (恢复平静) 。作者怎么写出大海的平静? (直接描写;海鸥飞翔更显现了海滩的平静。)

(2) 指导朗读, 体会大海的平静之美。

2.欣赏着大海的美景, 满怀着赶海的快乐, “我”一边往回走, 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 回归整体, 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1.如今, 每当我唱起这首歌, 就会想起……

2.仔细读读第一、第五自然段, 告诉大家, 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文章用一首歌开头, 回忆童年赶海的趣事, 又用这首歌结尾, 这种写作方法叫做“首尾呼应”, 深深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三、认识叹词, 体会所表达的情趣

1.今天, 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赶海, 体会到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文中巧妙运用了叹词, 把作者内心的惊喜、疑惑、好奇、恍然大悟等情感表达了出来。

2.读一读, 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趣。

出示: (1) 嘿, 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惊喜之情)

(2) 哎, 那边一个小伙伴, 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疑惑、好奇)

(3) 咦, 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疑惑不解)

(4) 哦, 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恍然大悟)

3.想一想, 你还知道哪些叹词? (呀哇呵嗯哎呀)

4.读读下面的句子, 填上合适的叹词, 体会所表达的情趣。

(1) (呀;嗯;咦) , 这棵树怎么会走路呢? (惊讶、好奇)

(2) (哇;哎呀;嘿) , 这么多有趣的事, 我们也去乐一乐吧! (太高兴)

(3) (呵;哇;哎呀) , 你可真聪明! (惊叹)

(4) (喂;哎;嘿) , 我在这儿, 你快过来吧! (呼唤)

四、布置作业

篇4:11赶海导学案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人民代表大会导学案11(精选)

【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分类及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产生及其职责。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3.结合全国人大会议上“一府两院”向大会作报告,分析人大的法律地位、职权;通过“两

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行为,并通过实例来理解人民代表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

【学习重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

【学习难点】人大代表的职权

【自主学习】

一、人民怎样当家作主——探究与共享

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和

1、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方式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并。

(2)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

(3)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他们与一起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三、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1)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其产生方式有两种。即和间接

选举。

(2)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年。

3、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和,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

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行使管理国家权力时,除、外,还

享有和。

(2)人大代表的义务

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与人民群众保持,听取和反映,努

力,并。

【点拨】:(1)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国家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必须报全国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它不是独立的立法机关和行使立法权;国务院有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

(2)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判断并改错。

(1)在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3)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同级人大的常设机关。()

(4)人民代表大会和同级“一府两院”是相互领导,相互监督的关系。()

(5)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6)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行使人大的职权。()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8)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的权力是一样的。()

(9)地方各级人大也拥有立法权。()

(10)各级人大拥有任免任何国家机关干部的权力。()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拓展探究

1、人大的监督权与公民的监督权有什么不同?(提示:从监督的对象来考虑)

2、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区别有什么不同?(提示:全国与地方的不同)

3、人民、人大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从他们的产生及职责)

【合作探究】

【材料】: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拟定的《2012年中央国家预算草案》;会议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对触犯刑律的在押服刑人员探视权利的行使做了新的界定和规定;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提交的新的驻外大使人员名单。3月15日本次会议在北京圆满闭幕。

上述材料中,全国人大行使了什么职权?

【课程检测】

1.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D.人大常委会

2.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大代表对报告作了认真审议,根据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报告进行了修改,最终《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上述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①最高立法权 ②最高任免权 ③最高决定权 ④最高监督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倾听群众心声,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这是因为

A.人大代表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权力B.人大代表应当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C.对人民负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D.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4.某镇人大组织该镇县、镇两级人大代表60余人开展了“进村夜访”活动。代表们利用夜晚走进群众家中,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做好记录。此项活动开展以来,代表们归纳整理了30多条意见和建议,书面报告镇人大,由镇人大交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上述材料体现了人民代表具有

A.质询权B.监督权C.表决权D.提案权

5.2011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为了更好的反映社情民意,部分人民代表在互连网上利用QQ、E-MAIL、BLOG等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征求网民的意见,并及时予以反馈,深受网民欢迎。这表明

①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③人民代表的发言不受法律追究④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受人民监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④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回答6—7题。

6.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在行使最高()

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是()

A.相互监督,分工合作B.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D.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8.2011年9月,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郑州召开。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

①是地方权力机关②是河南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③拥有立法权④是地方行政机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2012年3月5日9时,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据此回答9—10题。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A.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C.我国最高国家检察机关D.我国最高审判机关

10.如果你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召开会议期间你将享有()

①提案权②立法权③表决权④任免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11.下列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就是全国人大

C、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全国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相互监督

12. 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这是全国人大常委在行使()

A.任免权B.立法权C.监督权D.决定权

13.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监督权D.最高决定权

14、会议分别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这表明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 ③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必须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④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人大代表不管来自哪个地区,也不管来自何种行业,都()

①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②可以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②③

16、在G市2010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就G市该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财政局长几次到会就预算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是()

A、立法权和决定权B、审议权和质询权C、任免权和监督权D、提案权和表决权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司法不公案件进行个案监督。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据此回答17—18题

17、上述材料说明()

A、人大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B、人大可以代行司法机关的职权

C、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D、我国司法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大监督

18、上题中的“个案监督”()

A、是人大最重要的职能B、是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体现

C、对司法机关既是制约,又是支持D、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19、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下列关于人大常委会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①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同级人大的常设机关

②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依照宪法行使部分国家权力

③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可保证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实施经常性监督

④人大常委会与人大是从属关系,对本级人大负责,受本级人大监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非选择题

20.材料一: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在内容上,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反映了对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要问题的强烈期待;在质量上,许多建议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材料二: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等。

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表明人大代表享有哪些权利?结合材料说明人大代表如何做到更好地反映和代表民意?

21、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合材料,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12分)

1.B2 .C 3.B4.D5.C

20.(1)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材料二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行使最高决定权和监督权。

(2)①人大代表的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

②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21、【解析】:首先概括这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然后进一步结合教材重点分析其政治意义(为什么),可以从选民和人大代表两个角度展开。

【参考答案】:①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

②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③强化同选民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

参考答案:

篇6:11敬畏自然_导学案_配_答案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让我们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敬畏

1.把握“敬畏自然”的内涵,理解作者观点。

2.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3.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品味兼有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鲲(kūn)鹏斥(yàn)蓬蒿(hāo)...

咫尺(zhǐ)狼藉(jí)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精巧:精细巧妙。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佳肴:精美的菜肴。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2.作者简介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独立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简要概括每段的内容。全文一共有11个段落,可分为5个部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第2-5段):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第6-7段):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第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2.再次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问题:

(1)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交流点拨】敬畏。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最后一段。

(4)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交流点拨】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交流点拨】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6)“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交流点拨】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四、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人应当敬畏自然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五、拓展延伸

是人类征服自然,还是对自然保持敬畏,从来是争论的话题。作者将大自然拟人化,令我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但也有学者以犀利的语言驳斥本文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示例:我赞同本文的观点,人类发展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后悔晚矣!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深认同了“敬畏自然”这个观点,作者让人们警醒不仅仅是观点本身的正确,更是通过充满哲理和思辨的语言,就让我们一同来体会吧!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语言赏析

(一)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

1.先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并品品其中包含的深意。

2.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或段落。

3.小组交流品读的语句;对疑难语句、语段讨论质疑。

【交流点拨】

1.人类为自已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体会: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是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已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体会: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

1.对比:

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

2.比喻: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拟人:

(1)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

(理解:把宇宙比拟成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

(2)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理解: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3)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理解:拟人。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4)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4.反问: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反问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3)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理解: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4)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理解: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

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交流点拨】

示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合作,我们不应只求改变世界,而应力争改变自我。

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11赶海导学案】相关文章:

11赶海教案简04-08

11赶海教学教案05-31

赶海-作文05-06

赶海教案一05-01

赶海讲课稿05-05

《赶海》说课稿05-10

课文原文赶海06-10

课文赶海教学反思06-19

赶海教学设计06-23

赶海的小姑娘04-22

上一篇:社戏 教学设计AB下一篇:商城2011年感恩节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