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

2024-06-24

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精选10篇)

篇1: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

***乡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情况的报告

为了确保元旦、春节期间我乡的食品安全,按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乡政府严格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多方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早介入,从组织领导、目标任务、监管重点、监管措施、职责分工等方面作了周密安排部署,全力确保了元旦、春节期间我乡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落到实处。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切实为元旦春节期间我乡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组织保障。为确保圆满完成元旦、春节期间我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各项任务,乡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卫生院、中心学校、畜牧站等部门人员为成员的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领导小组,对全乡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集中开展了食品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元旦、春节期间我乡不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监管重点,全力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结合我乡实际,按照专项整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开展了“拉网式”巡回检查,主要对全乡餐馆、超市学校及周边地区、农村集贸市场等进行了专项整治。通过整治,有力地保障了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和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及时将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狠抓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乡政府因地施措,充分发挥集贸市场的宣传主阵地作用,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口头向中小学生、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截止目前,共张贴食品安全宣传标语6条,工作人员口头向中小学生、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达14人次。通过大力宣传,真正实现了食品安全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村庄的目的,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自我防护和依法维权的意识,有力提升了食品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四、强化纵横向协调沟通和资源共享,有力确保了元旦、春节期间全乡食品安全信息、材料的交流和上报。为了确保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信息及时传递,乡政府严格执行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并严格按照《****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求,认真做好应对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安排专人24小时全天侯值班,做好信息、材料的收发、上报工作,确保发生事故后能及时处置和汇报。

篇2: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

隐患排查整治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深入做好全县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严防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按照县食安委和市工商局的要求,我局结合辖区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强化食品市场巡查,督促食品流通经营主体完善并落实自律制度,进一步规范食品流通环节经营行为。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要求,专门制定了《尚义县工商局关于集中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各基层分局严格按照网格化监管原则,对辖区内食品经营户开展巡查工作,在监管巡查过程中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加强对食品经营户进行行政指导,提高食品经营者自律意识。

二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一是突出重点整治品种。以酒类、肉类、食用油、乳制品以及“食品添加剂”为重点品种。二是突出重点整治区域。以农贸市场、农村市场、学校周边等为重点区域。三是突出整治单位。以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为重点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食品市场巡查,拉网式排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隐患。

三是强化措施,排查隐患。对肉类、蔬菜、饮料、糕点、水产品、乳制品、儿童食品等各类食品经营户采取跟踪监管,对不符合质量标准、未经检疫禽畜肉、无出厂检验合格证的各类食品要求立即下架、禁止上市,对经教育和责令改正后,仍未按要求建立好食品进货台帐等自律制度的食品经营户一律严肃查处。对排查发现,抽检经费不足,有关部门前置许可不发放,县城农贸市场责任主体和责任单位不明确等隐患问题,正在逐步进行解决。

截止12月4日,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765人次,执法车辆134车次,检查食品经营户1300户次;对未按要求做好食品进货台帐等自律制度的食品经营户责令限期改正;期间立案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4起,罚款4700元。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县食安委和市工商局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排查食品安全隐患,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规范食品市场秩序。

一是加强领导,针对基层辖区监管实际情况,做好工作任务的细化分解工作,保证工作任务落实到岗到人,严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食品质量、食品经营户自律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私屠滥宰、违法使用瘦肉精和销售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确保整治工作无死角、无盲区。

二是加强督导巡查。县局成立督导工作组,通过定期下户检查、不定期抽查、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等方式,督导各基层分局落实监管任务。

三是加强统一协调。在县食安办领导下加强与公安、质监、食药、畜牧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联合执法,破解监管死角,严厉查处食品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诚信经营的社会氛围。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力量。

篇3: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

改革开放以来, 食品工业得到极大发展, 食品流通也更为迅速和广泛, 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极大地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更容易发生和扩散。为此, 作为肩负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重任的工商行政部门, 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实行了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以及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来促进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到位,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近年来我国市场频现的“毒大米”、“注水肉”、“苏丹红食品”, “三聚氰胺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 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健康安全, 也不断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性、法制性、机制性等深层次问题。勿庸置疑, 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角度出发, 提出构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及监管的调查分析

1、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区域为广西柳州市柳南区, 该区是能代表柳州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的典型区域。调查对象包括柳州市的食品经销户和工商行政人员。随机抽取31个食品经销户, 其中有效返回问卷22份。在柳南分局及其下辖的红光、南站、鹅山、柳邕、太阳村5个工商所共发放了30份问卷, 其中有效返回问卷30份。

2、调查方法。

在调查方法上, 把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结合起来。其中对食品经营户和工商行政人员的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的形式, 对柳州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调查采用查阅有关文件、资料的方式, 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采用查阅统计年鉴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 把问卷设计成两种, 食品经营户调查问卷和工商行政人员调查问卷, 问题答案由被调查对象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单选和多选。

二、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1、食品经销户的调查分析

(1) 被调查食品经销户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和了解情况。调查商家和商贩是否知道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10类产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且认识QS标志时, 54.5%的商家回答知道, 近半数的商家竟不知道也不认识;调查商家所经销的食品中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 是否都贴 (印) 有QS标志时, 只有36.4%的商家回答其经销的食品全部有, 其余63.6%的经营户回答其所经销的食品中部分有;调查经营户是否知道怎样识别假冒伪劣食品时, 31.8%的商家回答基本上懂, 40.9%的商家回答懂一点, 27.3%的商家回答根本不懂。如果他们回答知道或知道一些, 则调查其是如何得知的, 41.4%的商家回答是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学习的, 34.5%的商家回答是工商部门宣传的, 24.1%的商家选择是别人传授的, 没有商家选择是质监部门宣传的。

(2) 被调查食品经销户的食品经营状况。在调查商家经销的食品是否都有合格证时, 63.60%的商家回答其经销的食品部分有合格证, 36.40%的商家回答其经销的食品都有合格证;调查商家在进货时是否碰到过假冒伪劣等有质量问题的食品, 18.2%的商家回答经常碰到, 68.2%的商家回答有时碰到, 13.6%的商家回答从来没有碰到;调查商家在其销售的食品中是否有假冒伪劣等质量问题的食品 (如过期变质食品) 时, 9.1%的商家回答有很大一部分, 50.0%的商家回答有一小部分, 40.9%的商家回答没有。对于销售过假冒伪劣食品的商家, 则进一步调查他们销售的是哪种食品, 选择酒及饮料的占52.6%, 选择各种糕点、糖果等零食的占31.6%, 选择奶粉及乳制品的占15.8%;在调查商家对于假冒伪劣食品的态度时, 90.9%的商家表示痛恨, 9.1%的商家表示无所谓;调查商家在发现购进了假冒伪劣食品会选择怎么做时, 77.3%的商家选择与供货商协调解决, 13.6%的商家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投诉, 9.1%的商家选择不理会, 继续销售。

(3)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情况。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食品消费者和经营户不了解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已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 40.9%的商家选择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选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政府的各占到9.1%, 4.5%的经营户认为是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 只有36.4%的商家选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工商执法人员是否经常到商店或摊点来检查食品安全质量时, 有22.7%的商家选择经常来, 有31.8%的商家选择从来没来过, 有45.5%的商家选择偶尔来;调查工商执法人员对食品的日常检查方式时, 选择通过看、闻、尝等直观方式的商家占72.7%, 选择用仪器检测的占9.1%, 有18.2%的商家不清楚;调查工商执法人员来检查时, 是否依法按章办事, 有59.1%的商家选择能够依法按章办事, 有40.9%的商家认为没能依法按章办事。

2、工商行政人员的调查分析

(1)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现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是政府监管食品市场的手段。我国近期以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但在调查工商局 (所) 最近是否重视学习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时, 只有7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在调查对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制度的看法时, 有超过80%的选择了“有一定的缺陷”, 并有10%选择非常不完善, 而85%则表示必须尽快颁布新的食品安全法。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的商品市场准入制度, 以期实现对不合格商品的围堵态势。准入制度从始至终贯穿流通领域监管工作, 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 就是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的法规制度和工作制度[1]。但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推行食品准入制度工作中存在困难。

(2) 工商行政企业信用监管。企业信用监管是基础性工作, 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监管工作都离不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做好各项监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调查工商局 (所) 对食品经营户的信用记录是否完备中, 只有65%选择了“是”;在回答工商局 (所) 建立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奖惩机制情况时, 80%受访者表示还不完善。这说明本市工商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机制还不健全。

(3) 实施食品检验检测状况的情况。检验检测技术方法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在调查工商局 (所) 是否重视食品快速检测, 有超过80%的问卷表示重视。但有70%表示其所在的工商局 (所) 没有配备快速检测装备。经常性开展食品的快速检测和法定检测是维护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调查中发现工商局 (所) 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快速检测和法定检测的频率并不高, 选择半个月一次占60%, 一个星期一次的只有20%, 选择2、3天一次仅占5%。

(4) 工商部门巡查情况。工商部门对学校附近、农贸市场、偏远小店等监管重点必须经常、反复地巡查。巡查是基层工商部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调查中发现, 只有56%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工商局 (所) 对辖区内学校附近经常进行巡查;而对辖区内农贸市场经常进行巡查只占65%。市、区工商部门检查为不定期检查, 一年仅一两次。平时主要依靠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所进行巡查。由于地广人多, 食品日常检查部门 (工商行政管理所) 经费不足、人员有限, 监管区域大 (一乡一镇六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 等原因, 检查人员较少深入到偏远地区。

三、工商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柳州市柳南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得出的结论对柳州市具有普遍性。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监管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工商部门推行食品准入制度, 困难重重。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商品市场准入制度, 食品市场进入制度的核心, 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发票、合格证档案及购销台帐。调查发现柳州工商部门在实施推行过程中存在相当的难度。

调查问卷显示, 柳州市处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 经营方式多样, 市场主体绝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 这些个体户文化素质不高, 法制观念淡薄, 存在着较大的投机心理和侥幸心理。调查问卷还反映, 他们对食品安全知识严重缺乏了解, 不愿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加大投入, 所以在食品的采购、检验、贮存等方面未建立完善的规范和制度。因此, 存在相当一部分不提供索票索证档案、不设立购销台帐的经营户。但工商部门没有处罚的权利, 《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要求经营对商品质量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 并没有强制经营者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商品质量的核查与管理, 所以无法保障这套体系的长期、规范运作。

2、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受“三鹿奶粉”等全国性恶性事件的影响, 食品行业信用形象急剧下降, 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公众信任危机。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我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是柳州工商行政管理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表现为:

(1) 食品经营户的信用记录不完备。调查中将近半数的工商行政人员表示食品经营户的信用记录不完备, 大多数只是建立了经济户口, 对其守信、失信的全过程缺乏记录, 不能全面反映每户食品经营者诚信守法的真实情况;一些基层工商所的数据缺项、漏项、错项多, 数据不准确, 不完整, 更新不及时, 严重影响工商登记信息作用的发挥, 严重影响完整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的建立。同级工商部门内部之间各个业务管理系统缺乏互动, 各区之间的信息平台还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 已有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 缺乏信用激励和信用惩罚机制。调查中这个问题反映突出。这也是食品问题违法成本低, 违法者屡犯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工商部门没有很好的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 包括公示企业良好信用信息, 提高企业知名度。以及企业不良行为信息, 对被吊销营业执照、未及时参加年检、验换照以及其他违法行为没有通过媒体予以公布。其次是柳州市工商部门没有建立较好的企业奖惩制度, 就是要让讲信用的受到尊重, 得到实惠;让不讲信用的无立足之地, 使不良行为付出代价, 名誉扫地, 直至绳之以法[3]。

3、工商部门对食品的快速检测机制不健全。

快速检测具有检测周期短、成本小、易操作等特点, 特别适合对保质期短、易腐败变质且价值低的食品的检测。但调查显示, 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快速检测不重视, 同时发现工商局 (所) 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快速检测和法定检测的频率不高。他们认为检测结果既无法定效力, 又占用了一部分工商力量, 购买检测试剂、试纸还要花费不少的费用, 充其量是做给老百姓看看的, 这就造成了检测设备和仪器的闲置。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将样品直接送检至法定检测部门, 但定量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有时使工商部门很被动。经常性开展食品的快速检测和法定检测是维护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4]。调查还显示, 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基层工商所大多数还未配备快速检测设备, 在检查时依然还是用“眼睛看、鼻闻、手工摸”的传统方式检查食品, 所以在对问题食品的监管及检测过程中, 只能通过先确定监测对象, 怀疑可能存在问题食品, 最后送法定鉴定部门检验, 但事后存在隐患, 食品有问题可以处罚, 如果没有问题, 还要支付大量的检验费用,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没有达到惩治问题食品的预防效果[5]。

四、优化工商行政监管的对策

从调查的结果看, 不管每一件假冒伪劣食品案的发生有多少原因, 最根本的是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缺位和失职。加强监管, 保障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就成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尽的责任。政府监管效率直接影响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状况, 监管效率越高, 食品安全状况也就越好;反之, 监管效率越低, 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也就越差。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必须构建符合柳州市特点 (消费特点和经营特点) 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即在完善法律保障的前提下, 形成在工商监管为主、经营者自律为辅、居民积极参与全民监督的基础上, 强化食品进入流通领域的市场准入、信用监管、中间检验检测、缺陷产品退市和食品安全评价的全方位长效监管。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J].工商行政管理, 2006, (2) :9-13

[2]刘华楠, 宋春祥.食品安全信用缺失原因的系统分析与治理模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07) .

[3]宁波市工商局慈溪分局.由快速检测到市场监管[J].工商行政管理, 2006, (5) :62-64.

[4]吕东裕.创新监管模式构建四位一体食品检测体系[J].工商行政管理, 2006, (5) :58-59.

篇4: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

关键词:铁岭市;乡镇财政;监管

一、资金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机构配置合理。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以来,各级财政部门按资金监管工作的要求相应的成立了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资金监管工作机构,全面地推进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但是,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规定,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项目也发生了增减变化。并且,乡镇领导和财政所人员也在发生着变化,资金监管工作变化和人员调整,使原有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分工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根据新形式要求,对资金监管工作机构和人员分工及实地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保证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有序进行。

(二)强化资金监管平台建设。2007年全市实行的以“业务上划、国库代管、集中核算、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乡用”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规范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账户统设、专项资金管理等财政管理工作;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向乡镇延伸,充分发挥了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作用,推进了惠民补助资金“一卡通”发放工作的顺利进行;西丰县、清河区乡镇预算编制改革试点工作,提高了预算执行力,强化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为推进全市乡镇预算编制改革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逐步推进农村“三资“纳入乡镇财政管理,划分了乡镇财政和经管的职能,使“村财乡代理”工作由乡镇财政间接管理变为直接管理,规范了村级资金管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平台的建设,加大了惠农政策的落实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力度,监督检查融入到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的全过程。

(三)实行资金监管工作的考核评价。2013年出台《铁岭市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暂行办法》(铁市财发[2013]243号),将考核评价结果与以奖代补资金挂钩,有效地推进了县乡资金监管考核评价工作。各县将资金监管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制定了考核评分标准,打分排名,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政风行风建设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乡镇资金监管工作水平有了一定提升。通过2015年7月开展的全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检查可以看出,资金监管工作有所提升,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西丰县工作更加扎实,清河区提升加快,涌现出像金星乡、陶然镇、房木镇、金钩子镇、兴开街道、老城街道、新台子镇、横道河子镇、大明镇、张相镇等一批工作扎实的乡镇,也涌现出了像钓鱼镇、柏榆镇、明德乡、中固镇、庆云镇、阿吉镇、白旗寨乡、调兵山街道、红旗街道、向阳街道等一批进步较快的乡镇。

(四)制度建设得到了加强。各乡镇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制定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方案,方案内容基本上做到了监管组织健全、范围内容全面,措施办法具体,目标任务明确,权限责任清晰;根据方案要求制定了公开公示、抽查巡查办法及工作流程;完善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账户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村财乡代理等业务操作规程和业务管理制度;实现了资金监管工作步调统一、规范、完善。

(五)监管台账逐步完善。通过近几年来乡镇财政干部培训,以及各级财政部门的督促检查,乡镇财政人员不仅加强了认识,而且清楚台账的设置和处理,补助性和项目性资金台账设置趋于完善,记录内容基本全面,登记时间及时。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信息通达不全面。信息通达到乡镇财政所的只有相关政策及部分指标文,在主管部门管理的其他补助性资金的基本信息和资金还没有到财政所。因此,要按照“指标到乡、决算到乡”的原则,将各级财政、部门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及以下的各种财政资金,全部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指标管理范围,建立和完善预算指标管理台账。

(二)监管工作底稿不健全。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过程中,由乡镇财政管理的工作底稿比较全,由其他各站办所管理的大部分工作底稿乡镇财政没收集。因此,乡镇财政在监管工作中要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及时收集各项监管材料,并积极向乡镇领导汇报,以利于工作协调;通过“一卡通”工作的开展,彻底理顺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等方面工作程序,以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

(三)监管信息反馈工作滞后。部分乡镇财政没有这方面工作认识,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也存在工作指导不力的问题。因此,要把此项工作列入对县、乡财政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中,加强工作指导,提高反馈信息的质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强化资金监管制度建设。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必须以制度为依据,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资金监管职责,通过乡镇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明确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明确财政所在每个监管环节的监管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财政所在加强资金监管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制度上强化资金监管工作。

(二)确保财政信息传递告知制度更加通畅。县(市)区财政局要做到专人负责,确保将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下发的资金文件、制度办法、监管重点和具体要求等及时下发给乡镇财政,使其掌握开展监管工作所必需的信息;县财政要加强与财政所信息的沟通工作,保持上下信息资料统一口径。

(三)完善抽查巡查考核工作制度。各县(市)区主管部门每年至少要组织3次以上到乡镇抽查资金监管工作,以现场抽查为主,检查财政所各项监管制度是否健全,监管措施是否到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数据库资料是否齐全,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监管是否有效。

篇5: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首先从统一职工思想认识着手,全所上下牢固树立起“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第一要务”观念,并将作风建设融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

其次是实行食品网格化监管,干部分乡镇包干,做到定员、定岗、定职、定责。每个乡镇或乡场确定一名工商干部全面、专职负责该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分片包干,从食品经营户证照办理、日常经营、票证索取、台帐建立、食品质量等情况对该局域所有食品经营户进行全方位监管,将职责落实到人,做到登记、监管、规范、清理、负责一体化。

第三是坚决落实“六查六看”和四制两查工作机制。一是落实和完善工商食品监管台帐,做到监管有记录、有专人、有专职;二是发放特别印制的《食品安全监管宣传资料》和《规范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公告》,进一步宣传建立食品进销货台帐的要求、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检查和督促经营户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填写粘贴式台帐,并装订成册;三是逐户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食品经营者责任和义务;四是对综合市场食品经营摊点逐户登记造册,监管和督促并行,做到监管有痕迹;五是普查和快速检测重点抽查相结合,重点检查饮料、儿童食品、豆干和腌腊制品等食品有无过期、变质、三无和含吊白块、亚硝酸盐、瘦肉精等问题,要求经营户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六是查验经营户卫生许可证到期情况,敦促经营户在期限内及时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并做到亮证亮照经营;七是认真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工作,要求蛋糕店、卤肉店等涉及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经营户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各类添加剂,不得违法违规乱添加。

第四是因地制宜,五个统一,标准化打造“食品安全示范店”。目前,xx工商所已按照市局要求标准化、规范化打造了2户监管栏(含工商徽记、监制单位)、店招墙柱、亮证亮照、经营者承诺书、监督投诉电话等“五统一”的食品安全示范店。

篇6: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

品安全监管工作

在端午节和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保障我场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根据《黑龙江省“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总体部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上愉快、安全、放心的双节,大西江工商所在2014年的5月12日和2014的5月16日开展了节日期间食品安全大检查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大西江工商所高度重视“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专项行动,将此项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按照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要求,认真进行了布署。

二、普及知识宣传到位

以3.15、4.26等特殊日期为契机在集市、主要路口等人员密集地方散发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单400余份并出动了宣传车一辆。正确引导公众食品安全消费观念,增强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群众识别假劣食品的能力。

二、精心组织检查到位

2014的5月20日,大西江工商所联合农场卫生科、质量技术监督所和农场商务科共同组成了一个检查小组,对我场主要街道食品经营户进行了一次大检查,无“三无”食品,发现一处食店杂店有少量过期食品,已责令其立即下架,并对其进行了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大西江工商所

篇7:工商局食品监管工作总结

工商局食品监管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工商局努力更新监管理念,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多管齐下,通过实施五到位落实《**市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季一考评”工作方案》全面提升食品监管水平,促进**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形势的好转。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强化领导职能。该局实行分管局长亲自抓,工商所长具体抓,各巡查队长分头抓的工作态势。并结合《**市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季一考评”工作方案》抽调专人组织督办专班,每周督办每月现场督察检查工作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针对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再组织、再动员、再改进措施,全面安排部署后一期的整治工作,形成了整体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政策宣传到位强化氛围营造。一是对食品经营户开展行政指导,要求各工商所向食品经营户下发《食品经营户规范经营行政指导告知书》、《食品安全法》、《现场制售监管手册》等食品类法律法规宣传;为每户食品经营户制作发放食品安全监管公示牌并上墙,督促经营者亮证亮照经营、公开向消费者承诺,并公布监管人员信息,公布举报电话。二是开展《食品购假工商先行赔付》,利用“三下乡”等活动向**市民、农村村民发放《食品购假工商先行赔付》宣传单、并在市局及各工商所张贴《食品购假工商先行赔付》提示牌,引导群众合理消费、安全消费,强化经营户自律意识,引导经营户守法经营……

三是重点巡查到位,强化监管责任。今年以来**市局要求各工商所按照片区监管责任制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绘制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图,明确所长、分管副所长、片区监管人员、食品流通许可人员、食品快速检测人员职责;层层签订责任状,工商所与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人员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网格监管员与食品经营户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做到明确职责、相互配合、高效监管实现市场监管无盲区,明确网格责任人履行职责及市场巡查内容,通过检查证照、五合一公示牌、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有无销售过期食品三无食品、散装食品标签的规范性、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行为的规范性以及对散装食品进行快速检测、对食品案件进行查办等巡查措施,落实了各网格人员谁分管谁负责谁查办原则,有效强化了监管人员责任。

四是目标考核到位,强化绩效管理。今年以来**市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考评工作,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一季一整治”考评方案》,提出相关要求:市局由分管局长牵头,消保分局及督察队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每月对工商所进行随机抽查,每次抽查10个食品经营户;()工商所以所为单位每月20-30日对所内网格监管工作进行抽查、暗访、检查、督办。分别从巡查到位率、巡查问题发现率、检查问题转办率三方面对监管人员、工商所进行考评,看是否落实到位。先由工商所开展自评,再由局考评组开展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绩效。

篇8: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

一、情况

(一)监管工作的主要做法。德惠市开展监管工作的主要做法是把握三个环节、强化三个保障、 完善三种机制 。

1.把握三个环节 。

(1)信息通达是基础。在信息通达上,德惠市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专人负责。财政局相关科室指定1人为信息传递员,负责本科室相关信息的归集和传递。二是坚持统一管理。对乡镇的信息传递统一由乡财科负责,财政局直接拨付到乡镇和财政局拨付到同级业务主管部门用于乡镇的财政资金,由局内相关科室负责,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乡财科,并履行传递手续。三是坚持网上传输。利用财政内网,乡财科及时将收到的各类信息传递到各财政所,财政所对各类信息进行下载、分项目装订成册。财政所通过财政内网把资金监管工作情况、发现的问题及建议等,及时向市财政局反馈,确保了信息畅通。

(2)公开公示是关键。未实施监管前,乡镇财政资金在拨付和发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规、不合理、不透明、不公正现象,甚至被虚报冒领。究其原因,主要是暗箱操作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德惠市十分注重抓好公开公示这一环节。实践证明,公开公示是确保资金拨付和发放到位的关键环节,是防止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按照规定进行公开公示,能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就能受到广大群众的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否则,群众就会提出异议。在实际工作中,德惠市制定并认真执行公开公示制度,明确公示主体、公示内容、公示方式、公示时间。总的原则是“谁分配,谁公开,分配到哪里,公开到哪里”,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监管时,重点监管公示主体落实执行公开公示制度的情况,对公开公示内容不完整、公开公示时间不足等问题及时纠正,并督促其重新进行公开公示。市乡两级都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箱,专人负责接受举报并认真处理,把握住了关键环节,有效防止了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3)抽查巡查是手段。德惠市始终把抽查巡查作为资金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抽查巡查的具体内容是:对补助性资金,主要是查发放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程序,补助对象是否符合补助条件,补助标准是否符合上级规定。对项目资金,主要是看是否具有可行性,工程招投标是否全程公开,完工后是否及时组织验收,资金是否按规定程序及时拨付到位。对乡本级安排的资金,主要看是否执行计划,乡镇组织的集体经济收入是否按规定使用。抽查巡查面不低于5~10%。

抽查巡查时以上级相关政策、资金文件、管理办法为依据,选派熟悉和掌握政策的工作人员,由2人或2人以上组成工作小组,深入村屯,进家入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开展抽查、巡查工作。并将抽查、巡查情况形成文字材料,填写监管记录表,定期整理、装订成册,按要求上报并妥善保管。

乡镇财政资金项目多、额度大、范围广、变动频;而乡镇财政所人员少、任务重,矛盾十分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德惠市的做法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主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重点项目,把新实施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项目作为重点进行监管。二是重点人群,将负责登记补贴资金名册或发放补贴资金的部门和责任人,作为重点监管目标。三是重点区域,把虚报、冒领、骗取补贴资金易发村屯和站所作为监管的重点。四是重点环节,把容易发生虚报、冒领、骗取补贴的工作环节作为风险点,进行重点监管。

2.强化三个保障。

(1)强化组织保障。德惠市市、乡两级政府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乡镇财政所增设资金监管员职位,分为专职和兼职资金监管员,总共2—3人,并聘请各村文书作为协助监管员。明确岗位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对监管员进行资金监管业务培训,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

(2)强化制度保障。三年来,德惠市制定和完善各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制定下发了《德惠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通达制度》、《德惠市乡镇财政资金公开公示监管制度》、《德惠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抽查巡查制度》、《德惠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考核办法》等,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制度,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强化经费保障。财政所是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经费不单独核算。为了解决财政所的经费问题,德惠市自2009年起,在乡镇年度财政预算中每年为每个财政所单列经费3万元,年中和年末还根据各乡镇财政所存在的实际困难给予不同数额的追加。由于市财政财力有限,经过努力,向市政府争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经费20万元,从2011年起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

3.完善三个机制 。

(1)部门联动机制。用于乡镇的财政资金来自上级多个部门,在乡镇由各站办所发放,单靠财政一家是管不了、管不好的,必须相关部门联动,紧密配合。在县级,一是财政局与相关部门联动。如,为了创新公开公示手段,2011年10月,财政局与市纪检委、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公开惠农政策及资金的通知》(德纪发[2011] 3号),明确规定了公开内容和具体工作要求,并要求各乡镇把落实情况和公开公示内容的电子版分别报市纪委纠风室、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乡财科)。二是财政局内各科室联动。乡财科与局内各相关业务科室经常沟通,紧密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如,对乡镇在监管中反馈的问题,涉及局内其他科室或市直业务主管部门需要协调解决的,乡财科及时协调主管业务科室或业务主管部门拿出意见后,再反馈给乡镇财政。财政局各业务科室都把拨付到乡镇的专项资金监管作为科室工作内容之一,坚持跟踪问效。三是上下联动。县级处在省县乡三级的中间位置,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在监管工作中,德惠市一方面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协调,勤请示勤汇报,求得上级的指导,吃透上情;另一方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吃透下情,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加强检查指导。通过努力,形成了上下齐动的良好局面。在乡级,一是财政所与相关站所联动。如,在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公开惠农政策及资金,各乡镇都是由纪委书记牵头,财政所长协助纪委书记做好协调督查工作,拨付、发放资金的站所负责提供依据文件、政策规定和发放名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验收,乡镇农经中心负责输入微机和传送到电子显示屏上。这一做法既解决了公开公示不到位问题,也解决了“都是邻里乡亲、不好意思搞监管”问题。二是主动与相关部门或人员联系。乡镇各站所都掌握着大量与惠农资金有关的信息,财政所主动与这些站所或经办人员联系,取得信息,为开展监管奠定基础。如岔路口镇财政所,事前从派出所取得全镇农业人口的户籍信息,在监管发放到户、到人的各种补助时,核对起来非常方便。

(2)点面结合机制。监管工作一开始,德惠市岔路口镇财政所就被确定为财政部资金监管工作联系点。三年来,监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在岔路口镇先行一步,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及时总结点上的做法和经验,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经过面上的实践,总结升华为基本路数和工作制度。随着监管工作的深入,继岔路口镇之后,德惠市又抓了大房身、米沙子、天台等典型,形成了巩固老点,提高水平;培育新点,梯次跟上;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3)奖补激励机制。德惠市根据省厅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德惠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考核办法》,确定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每年考核一次。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德惠市把本级安排的监管工作经费和省厅的专项补助统筹使用,作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以奖代补资金,通过年度考核进行奖补。2011和2012两年,分别进行考核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奖励经费多的在4万元以上,中等2—4万元,最少2万元以下。乡镇聘请村会计协助搞监管,一般平均每人每年给500元补助,也实行以奖代补。如岔路口镇聘请19个村文书,镇政府每年拿出1万元,根据工作实绩,分三个档次发放。监管经费实行以奖代补,起到激励先进的作用,能充分调动乡镇财政开展资金监管工作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工作干得不好,则既没面子又没钱。

(二)主要成效。

1.确保了惠农政策落实。一是资金监管工作把原来的事后检查监督前移,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不仅加大资金拨付后的抽查巡查,尤其注重资金发放前的审查把关,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一些偏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对监管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及时移交相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追回了违纪资金。到2012年末,德惠市共追缴骗取、挪用惠农政策资金86.2万元。三是监管工作抓住典型违纪案件公开曝光,广泛宣传,起到了警示、威慑作用,使个别想搞歪门斜道的人不敢搞。

2.带动了党风政风好转。一是把公开公示作为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把惠农政策落实置于社会各界监督之下,减少或杜绝了暗箱操作。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乡村两级的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扩大了村民的知情权,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二是纪检监察机关把查处惠农政策违纪案件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查处力度,违法违纪党员干部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到2012年末,德惠市共查处违反惠农政策案件46件,处理违纪党员干部58人,遏制了监管前违反惠农政策案件频发高发势头。三是乡镇财政干部职工把服务农民寓于监管工作之中,深入村屯,走家串户,在开展抽查巡查的同时,倾听群众呼声,为村民排忧解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村民的称赞。

3.促进了干部素质提升。一是观念转变工作转型。通过学习教育,乡镇财政干部转变了思想观念,对资金监管从不自觉到自觉;乡镇财政所工作由管理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二是业务素质提高。通过以会代训、办班讲课、平时自学,乡镇财政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懂监管、会监管、善监管的人越来越多,资金监管工作质量越来越好。三是事业心责任心增强。乡镇财政干部职工不负财政部重托和广大农民期望,以搞好资金监管、服务广大农民为己任,认真履职尽责,经常加班加点,发现疑点紧盯不放,抓住问题穷追不舍,不愧为财政一线的尖兵。

二、问题

回顾总结德惠市三年的监管实践,主要问题是五个不适应 、三个不协调 、两个不配套 。

(一)“五个不适应” 。

1.思想认识与监管职能不适应。一是在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业务工作忙、没有时间搞监管”,“信息不掌握、没有办法搞监管”,“业务素质低、没有能力搞监管”,“都是邻里乡亲、不好意思搞监管”,“没有处罚权,不愿较真儿搞监管(犯不上得罪人)”等模糊认识。二是在乡镇领导和干部职工中,存在着监管限制了乡镇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特权”,触及了个别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有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说:“都是一样的乡镇政府人员,你为啥监管我。”

2.管理体制与监管责任不适应。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吉发[2005]20号)确定:“乡镇党政机构原则上设‘三室一所’ ,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和财政所” 。财政所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县乡共管、以县财政管理为主变为乡镇政府内设机构。这种管理体制对乡镇财政行使监管职权十分不利,监管职能作用受到一定限制。如,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上报前要向乡镇党委、政府汇报,有的乡镇领导说情,有的乡镇领导反对,有的乡镇领导向财政所施压。

3.干部队伍与监管任务不适应。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政策条文多、基础数据多、监管对象多、监管任务重,而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是:一是人手少,德惠市平均每个财政所4.5人,有的所只有两个人,只能维持正常工作,顾不上资金监管工作。二是年龄大,德惠市乡镇财政所干部职工平均年龄46.7岁,50岁以上的33人,占36.3%;三是素质低,德惠市乡镇财政干部中,财会专业毕业的41人,占45.1%,专业知识欠缺,不胜任资金监管工作的人占一定比例;四是没资质,德惠市乡镇财政队伍中,事业编占42%,这些人不能取得行政执法证,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

4.制度安排与监管要求不适应。财政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指导意见》(财预[2010]33号)要求:“乡镇财政要将各级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以下的各种财政资金,以及部分乡镇组织的集体经济收入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而现实的情况是,乡镇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多,有些不由财政所经办,资金分散在主管业务部门;项目种类过多、过细,增加监管工作量,增大了工作难度。

5.监管手段与繁重任务不适应。资金监管工作面广量大,相对于繁重的监管任务,监管手段显得落后,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二)“三个不协调” 。

1.上级财政部门内部机构之间不协调。有些财政资金本应该由财政所直接发放,而中央和省财政在制发文件时,不从方便资金监管考虑,把财政资金发放权给了业务主管部门。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原来是村提留,农村税费改革中改为农业税附加,取消农业税后变成政府转移支付,纯是财政资金,却从财政拨到综改办、再拨到乡镇农经中心发放,乡镇财政所不掌握;再如农机具购置补贴,原来在县级兑现奖补,后来一律上收到省里结算,不仅乡镇财政所不知道,县级财政也不知情。

2.财政系统上下级之间不协调。一是管理机构不统一。全省乡镇财政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有的市(州)、县(市、区)设有专门机构,有的则由某个处、科(室)兼管。二是职责范围不统一。财政部在《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乡镇财政……要加强对村级组织财务的管理,积极探索村账乡代管等管理模式。要对上级部门补助村级组织的专项工作经费进行专账核算。要加强对乡村资产的管理……” 。而在吉林省,村级“三资”(资产、资源、资金)一直在农业部门管理,由乡镇农经中心经办,乡镇财政无权管理,何谈“加强”。三是资金渠道不统一。用在同一项目上的资金,上下级来源渠道不一致。如农户科学储粮补助,中央财政在基建投资中列支,走经济建设司,省财政走粮贸处,县级没有粮贸科则由企业科负责;而县级配套资金,有的在预算科直接列支,有的走农财专户。再如机械深松整地补助资金,分别来自农财、经济建设、农发三个部门。

3.同级部门之间不协调。一是在县(市、区)级,财政部门与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对资金监管工作在思想认识上不统一,有的业务主管部门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具体行动上不一致,有的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有的则消极怠工、推诿搪塞,甚至不接受监管,德惠县就曾发生农业部下达的专项资金违纪不接受财政处罚的案例。二是在乡(镇、街)级,站办所之间不协调表现得更加突出。有的站办所认为是财政所多事,说风凉话、挑拨离间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两个不配套” 。

1.法规与职能不配套。乡镇财政履行资金监管职责属行政执法,需要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以前凭的是《指导意见》(财预[2010]33号),自2012年5月1日施行的《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财政部第69号令)第二十八条规定:“乡镇财政机构在规定职权范围内,或受上级政府财政部门委托,依法实施监督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并未对资金监管工作的职责、对象、范围、手段、程序、方式等内容予以全面规范,乡镇财政行使资金监管职能缺少法规制度依据和规范。

2.权利与责任不配套。财政部赋予乡镇财政监管财政资金的责任很大,而乡镇财政对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却没有处罚权,只能报给上级相关部门。责任大,权利小,有的问题查实后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弄得财政所及监管人员里外不是人。

三、建议

(一)努力构建“大监管”工作格局。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以财政部令颁布《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把资金监管工作指导意见及其他文件提升到法规层面,对资金监管工作的职责、对象、范围、手段、程序、方式等内容予以全面规范,为乡镇财政行使资金监管职能提供法规制度依据。

2.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都要牢固树立大监管理念,把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与履行财政资金分配职能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切实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贯穿于财政中心工作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总体设计之中,形成财政部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联动”的同步监管机制,彻底改变“重分配、轻监管”,“重投入、轻绩效”的情况。如,出台惠农政策要考虑便于监管,与其他部门会签文件要有利于监管等。

3.创造资金监管良好环境。资金监管舆论氛围不浓、社会环境不优,是乡镇财政开展监管工作一大障碍。建议采取内外同步的举措,大力扫除各种障碍。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造成一种声势,形成一种舆论,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重视,不断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支持监管工作,为资金监管打造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财政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对资金监管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增强自觉性,站在维护强农惠农政策、维护财经纪律、惩治打击腐败的高度,准确定位自身的监管职责,切实履职尽责。

(二)切实加强乡镇财政机构队伍建设。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财政所机构设置不适应、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编制偏少、人员素质高低不齐、办公条件差、监管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大力加强标准化财政所建设。

1.理顺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乡镇政府内设机构改为“三权”上划,至少也要双重管理以县财政管理为主。

2.增加乡镇财政所编制。应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乡镇规模(耕地面积、村数、人口)、财政收支规模等,按系数计算方法配备和充实。同时,健全乡镇财政干部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增加和吸纳新人,重点考虑财税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兼顾虽不是大学学历但有多年财会工作经历的人员;杜绝和尽量减少既无专业又无实践的“关系户”进入。否则,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就不能进入更高层次。

3.健全完善乡镇财政干部职工培训机制。紧紧围绕乡镇财政工作中心任务和资金监管工作,以财政业务培训、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骨干人才培训为重点内容,分层分期分批对乡镇财政干部实行轮训。省级负责培训县(市、区)乡财科科长、乡镇财政所所长,市(州)级负责培训县(市、区)乡财科除科长以外的其他人员、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员,县(市、区)级负责培训乡镇财政所未接受上级培训的人员。建议省财政协调相关部门,对事业编制身份的财政所人员举办资金监管业务专题培训,经过考试合格,颁发行政执法证件,做到持证上岗。

4.为乡镇财政所配备指纹采集认证系统。德惠市2012年高龄老人(1257人,年领取补贴142.9万元)、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对象(4230人,投入455.9万元)、不缴费直接领取新农保基本养老金村民(91622人,领取金额6246万元)、革命伤残军人(4986人、领取金额1399.3万元),合计达102095人,年补助资金达8244.1万元。经常发生老人去世后家属不主动及时报告,继续领取补贴补助现象。配备指纹采集认证系统后,至少每年采集核对一次指纹,发现人员死亡即停发补助,减少多领补贴问题的发生。

5.加快资金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搭建全省统一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平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开发涵盖面广、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信息管理软件,把各项惠农政策、资金管理办法、申报审批手续、资金分配文件、项目建设进度、拨付领取情况、监管工作记录等信息全部纳入,实现监管手段现代化。

(三)着力解决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多、交叉分散问题。目前,乡镇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多、交叉分散,多个部门对“三农”“撒胡椒面”式地投入,既不能集中资金办大事、投资效益不佳,又加大了监管工作难度。建议搞好支农补贴制度顶层设计和整体、长远规划,稳步增加惠农补贴总量,优化财政支农补贴品种结构。中央和省级财政应明确规定,对分配到乡镇的财政资金实行相对集中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由县或乡镇财政一个“漏斗”向下。如,把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高龄老人补贴、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及特别扶助等补助资金收回,由乡镇财政所“一折通”发放。再如,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合并为一项补贴,把农财、经建、农发的深松整地补贴整合发放。

(课题组成员:李建国、王沛才、曲祥仁)

篇9: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汇报

——县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汇报

好范文版权所有

监管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营造安全和谐的食品消费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神圣职责。近年来我们××县工商局牢记所肩负的责任,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

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和上级局《2006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依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建立“工商监管、业主自律、部门配合、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构筑四道食品安全的坚强防线,使全县的食品市场始终保持了平稳有序的态势,安全和谐的食品消费环境初步形成。

一、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探索建立工商监管机制,构筑食品安全外部防线。

近年来,我们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无小事的责任意识,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来重视,来强化。在推进工商执法监管上,积极做到“四个强化”,达到“四个到位”。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到位。专门成立“××县工商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鲁金旺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其他4名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直属机构负责人、股长、所长为成员,加强对全县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下设办公室,指定一名副局长主抓,明确由公平交易局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全县食品质量检测和大要案的查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层级责任制,由局长负总责,所长为全所责任人,管片人员为辖区责任人。年初局长与所长、所长与管片人员、管片人员与经营户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做到责任明确,个个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初步形成了领导主抓、公平交易局组织实施、各二级机构协助配合、各基层工商所抓监管、片区人员具体负责的管理网络,为抓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措施,做到执法到位。一是认真落实巡查制,加强日常监管。制订《××县工商局食品市场巡查制度》,规定城区工商所每周巡查不得少于1次,农村工商所每两周不少于1次,集中检查每两个月不得少于1次,并把检查、巡查发现的食品质量问题,特别是儿童食品质量等问题,及时予以处理,通过《食品安全信息公告栏》及时发布,告知消费者。同时将巡查情况及对有问题食品的处理情况及时在食品市场巡查记录上登记,便于统一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二是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加强执法办案工作。根据市局的统一部署,今年我们先后两次集中开展了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清理整顿工作。第一次是年初,一方面按照“谁登记、谁规范、谁负责”的原则,由注册登记机构从年检和验照着手,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前置条件、《营业执照》依法进行查验、审核、规范和登记;另一方面按照“谁监管、谁清理、谁负责”的原则,由各基层工商所对本辖区内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主体逐户进行摸底排查,清户登记,对主体资格不合法的逐户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督促办理登记手续。第二次是6月份,结合市局组织的“食品无照经营整治月”活动集中开展了主体资格清理整顿工作。我们还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结合我县食品市场实际情况,先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儿童食品市场、夏秋时令食品市场、月饼市场、白肉市场以及“五一”、“十一”等节日市场专项整治。通过以上专项整治,依法查验、审核和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查处无照经营行为7户,其中依法取缔7户次;查获假冒伪劣食品案件27起,当场销毁过期变质食品1000公斤,总价值5万元,较好地整治和规范了全县流通环节食品市场主体准入行为,有效地净化了食品市场环境。三是延伸监管触角,拓展监管领域。各工商所主动把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乡、村及学校、邻县周边地区的各个角落。随着食品流通的日趋活跃,这些边远地区出现了一批食品生产的“小作坊”、地下食品加工的“黑窝点”、藏匿“三无”食品的“黑仓库”。这些手工作坊人员利用时间差送货上门,廉价推销食品。而一些个体商店,小商小贩图便宜、图省事、图暴利,经常销售这类食品,这给消费者,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把监管的范围扩大到宾馆、饭店、学校;把监管的重点放在食品生产、批发的源头。严厉打击生产经营者借“送货下乡”、“厂家直销”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霉烂变质的食品,坑害农村消费者的行为。

篇10:乡镇工商所食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考评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增强食品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食品经营者的自律意识,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和诚信经营的标准,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规定,县局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辖区内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和各自辖区内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

第三条本办法考评的是:基层工商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履职情况、食品经营者落实经营责任的情况。

第三条 本办法规定:基层工商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实行百分之计算,其中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情形各占25分

第五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扣分考评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利辛县工商局基层工商所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考评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增强食品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食品经营者的自律意识,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和诚信经营的标准,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规定,县局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辖区内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和各自辖区内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

第三条本办法考评的是:基层工商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履职情况、食品经营者落实经营责任的情况。

第四条 本办法规定:基层工商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实行百分之计算,其中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情形各占25分

第五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扣分考评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所片区责任人扣分:

(一)责任区内有无照食品经营户或有无效证照食品经营户,出现一户扣0.5分扣分,累计不超过2分。

(二)责任区内食品经营户有照无证,照证未悬,缺一项

扣0.5分,累计不超过2分。

(三)责任人不认真落实管理责任,与食品经营户未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的,扣0.5分,累计不超过2分。

(四)责任区内食品经营户未建立索证索票、进货查验、查验记录、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的,出现一次0.5扣分,累计不超过3分。

(五)责任区内食品零售户未建立进货台帐(票证通)、批发户未建立进销货台帐的,缺一项扣0.5分,累计不超过2分。

(六)责任区内食品经营户建有进货台帐(票证通),但没有进行装订成册、归档整理的,出现一次扣0.5分,累计不超过2分。

(七)食品零售户进货台帐(票证通)登记不全或批发户进销货台帐登记不全的,每次抽查5个以上的品种,有未登记的,每个品种扣0.5分,累计扣分不超过3分。

(八)食品经营户进货未索取有效证照复印件和进货发票的,每少一个供货单位证票的扣0.5分,累计扣分不超过2分

(九)食品经营户有销售不合格食品、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霉变食品 或其他腐败变质食品行为的,或存在上述食品但未下柜、不退市的,出现一个品种扣0.5分。累计扣分不超过3分。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所辖所分管副所长扣分。

(一)工作制度不建立,责任不落实,导致片区监管工作人员责任不清、任务不明,影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

(二)对工商所部署的食品安全工作,实施不到位,检查、督查不力,致使部署的工作未落实的。

(三)组织辖区内食品经营户食品安全法规知识培训每季度少于一次的,少一次扣分。

(四)组织本单位食品监管工作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市场巡查每月少于一次的,或者巡查,但无记录,或巡查记录无被监管人签字的,少一次扣分。

(五)对辖区内食品经营违法违章行为或上级交办的案件及群众举报的食品案件,不组织人员认真进行查处,有应办而未办的案件,出现一件扣分。

(六)对辖区内食品安全监管突发事件、重大事故和其他重要情况不及时向所长报告或隐瞒不报的。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所辖所长扣分。

(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分工或分工不明确、不具体,导致本单位监管工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影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扣分。

(二)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认真部署,不重视、不支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或有失职、渎职、失察行为的。

(三)对县局通报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问题不认真整改,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致使食品经营户食品安全原问题依然存在的。

(四)对辖区内食品经营户情况不了解、问题不分析,对辖区内食品安全监管突发事件、重大事故和其他重要情况瞒报、缓报、漏报的。

(五)对辖区内违法违章食品经营行为的查处工作不督查,致使年度内食品安全查处案件少于十二件的。

第十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被上级督查中发现或通报,其中责任有第七条、第八条所列情行的,予以双倍的扣分。第十一条因监管不到位,导致辖区内食品安全发生重大事故的,年终考评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二条县局成立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考评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检查安全监管工作落实情况,执行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督查与责任追究工作。工作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人副组长,成员由局机关各股室、直属机构的负责人组成。

第十三条本办法规定扣分采取检查、抽查、暗访的形式进行。县局组织的综合检查、专项检查,由检查组成员负责本考评办法的实施,检查组组长负总责;县局安排的抽查、暗访检查,由局监察室、食品股组员联合实施,监察室主任

负总责;上级督查中发现或通报的,由县局监察室、食品股组织实施,分管食品安全的副局长负总责。

第十四条本办法扣分由第十三条规定的责任单位填制现场检查或实地核查登记表,5日内汇总,经局长审查、分管局长审核后,交由人教股和办公室。

第十五条本办法扣分的具体内容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季度内扣分累计超过分的,年度内累计扣分超过分的,取消当年评先、评优、授予荣誉称号资格。同时对责任人予以诫勉、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第十六条本办法由县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promos系统培训资料下一篇:怎么写倡导文明出行的倡议书最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