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

2024-07-03

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共7篇)

篇1: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

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论文

论文摘要本课题根据贵州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适合贵州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而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众多、方法先进,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

贵州省内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体育资源相对富裕,如何使相对富裕的人才、物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实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回馈于大学”的功能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料50多篇,及其它相关书籍和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贵州省内该领域的10名专家、9个市(州、地)的10个城市社区、10所高校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758份。

3.数理统计法

熟练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5.0、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原则可以为群众体育和健身活动提供建设场所和必要器材,为部分体育专项爱好者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区内群众性的体育专项运动提供便利。

2.资源共享原则

目前我省开展社区体育有几大难处: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缺少设施、缺少资金投入。可见社区体育在有形资源上严重匮乏,同时我国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却在学校。但社区在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无形资源方面却比学校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3.互利互补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为大众健身服务的,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校体育的大部分设备应向社区内体育运动爱好者有控制的开放,以利于社区内居民健身;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在技术上给予社区体育活动以支持和帮助。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1.贵州省高校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现状

在对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据很大比例。在学校没有形成很好的活动氛围,没有朋友陪同,一个人不愿意去占到26.6%,也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

贵州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空闲时间选择网上冲浪和看书写作业的占到了69.4%,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4.8%,并且有10.8%的同学选择了其它,可见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电脑游戏、视频聊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2)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外,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这说明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达到或接近了体育人口标准(中国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为:(l)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2.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限选一项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为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散心解闷、休闲娱乐、增加人际交往、与同伴交流、缓解压力和减肥治疗疾病。大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这说明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娱乐消遗的主要方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2)贵州省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

贵州省中心城市经济及生活水平与地区、县形成差距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较强,而辐射、扩大能力较弱,体育资源优势向周边地区扩大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对健身环境的不满意。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区健身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补充。

(3)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的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4)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要求

目前我省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2216.2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5)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强。数据显示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每月50元以下的占69.6%,每月50-100元的占21.8%,每月100-150元的占6.7%,每月150元以上的占3.1%。我省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的比例较少,所以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资源共享

(1)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我省现有各种高校20多所,每年约有3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上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各类群众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热心体育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我省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中体育教研室(部、系)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的主要部门,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体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条件和设备,对体育锻炼方法及其锻炼效果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应充分发挥、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为社区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

社区体育发展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同时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也比较丰富,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向社区居民投入了大量经费,高校也可以和他们共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从社会发展出发,更新观念,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重新定位,来提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认识,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实行开门办学的新思路,以高校体育为突破口,实现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优势形成资源共享

如果将社区中心和高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高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

(三)专门配备组织机构及专职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的不同,各司其职,为了能让两者更好地联结,可以考虑组建成立专门“高校与社区互动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相应的组织工作,高校和社区各设一个分办公室,来负责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事宜,高校负责人由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领导担任;社区的负责人由街道办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五、结束语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即社区体育要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凯珍.21世纪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一面向21世纪的思考[m].人民体育出版社..4.

[2]贵州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综合情况分析[m].贵州省体育局..11.

[3]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

[4]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5).

篇2: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

1997年,国家体委、教委、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在文件精神的指导,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得到了一定的投入与发展,但由于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还不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群众体育文化健设中去。高校拥有着丰富的场地器材资源和人力资源,如何借助高校的资源优势建设适于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体育形式已成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方面,而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也将学校体育与终生体育相衔接,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思想、理念的建立形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陕西是我国的教育大省,本文通过对陕西部分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调查问卷,分析目前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我国新时期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西省高校20所,其中西安院校13所,渭南院校2所,咸阳院校2所、汉中院校1所、榆林院校1所、安康院校1所,学校周边社区20个。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作者设计了两种问卷,分别对陕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管理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陕西境内高校体育领导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社区领导问卷20份,回收19份,回收率95%,有效率为94.7%,并对社区居民及相关专家进行了走访调查。

1.2.2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运用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1.2.3 逻辑归纳法

根据调查分析后的数据和资料,运用逻辑法进行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陕西省高校只有部分学校体育场管与器材设施对外开放,有些学校占采用有偿开放的形式,给周边的社区居民的健身锻炼的确提供了一定条件,然而,在调研访谈中也了解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2.1 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较低调查数据表明,20所高校中有16所院校对外开放,占80%,这16所中又有5所院校采用的是有偿对外开放,占到40%,在对外开放的部分只局限于一些室外的场地器材,而对室内的场馆全部都是有偿开放,有的学校场馆开放只限于本校的师生,限定外来人员。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61.7%的体育设施集中在学校,而高校又是其重中之重,在统计的20所院校中,共有室外体育场地58处,室内26处。有六所院校有综合性的体育场馆,陕西高校基本上都建设在城市中,周围的交通方便,高楼林立,城市居民也较集中,我国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文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题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调查20个社区中有自己独立场馆的社区只有6个,占到30%,且面积均较小,体育活动有限,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匮乏,而高校体育在保证教学训练需要的同时,为社区居民开放,提供健身服务已成为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现状与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与陕西省经济发展都有关系,陕西经济在全国属于中下位置,这两年虽然有了发展,但与一些大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财政给高校的投入毕竟有限,在场馆的对外运营中势必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此外还有安全问题。在无偿服务时,场地器材的损坏保养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就造成了目前陕西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低的现象。

2.2 高校人力资源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够高校拥有着完善的体育组织机构和强大的体育师资队伍,这其中有许多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专家,20所院校中共有体育教师731人,其中学士245人,占33.51%,硕士432人,占59.1%,博士54人,占到7.3%,教授102人,占14.1%,副教授304人,占41.5%,讲师或以下职称教师325人,占到44.4%,说明陕西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这么丰富的高校人力资源可以成为城市社区各类体育活动开展的指导者和推广者、而且能为社区培养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并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优质的服务。一般来说,体育指导员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组织的有效性,在调查中,20所院校有7所院校为社会培养过社会指导员,在20个社区中,只有9个社区有人取得了社区体育指导员证书,而其余社区参与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训练,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因此在进行技能传授或相关活动时就缺乏相关的理论体系作支撑,而高校内不管是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还是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指导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比率都很低,只偶尔参加的占22.6%,经常参与的只占到0.62%,这说明了当前陕西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并没有被社区体育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尚未健全。

2.3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沟通过少,相关领导思想存在着误区调查中发现,曾主动与高校体育沟通的社区有8所,占40%,而其余社区基本上没有与高校联系过,社区也佷少聘请高校教师担任社区的健身指导员,这可能与高校教师要承担学校里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并且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因此时间相对比较固定,而社区体育活动一般都在早上、下午或晚上,体育教师由于一天的工作可能已经没有体力和精力来进行社区里的文化活动,所以社区领导就会在本社区内寻找有爱好,有精力的人员承担社区体育工作,这也成为许多社区领导的共识。而高校是以教学为主的单位,高校体育相关领导首先考虑的是教学的需要,并没有关注到周围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即使学校场地使对外放也只是教学八小时之后、双休日和节假日则基本上是闲置的,对于社区一些体育活动有关领导也是抱着能不参与尽量不参与的观点,造成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脱节,两者资源不能共享的现象。

3 加强陕西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的的对策

3.1 相关领导应转变观念,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交流高校体育相关领导应转变观念,摆脱社区体育发展与己何干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正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一些社区体育活动在高校校园里举行,大学生看到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职业的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的激情与热情,一定会被感染,并且重新思索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比如太极拳现已被陕西高校列为必考内容,作为其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是因为大学生都是年轻人,许多学生心浮气躁,根本不愿意学习,教师的教学难度较大,如果看到社区太极拳活动,一定会被练习者那行云流水的动作所吸引,重新认识这项运动的魅力,也会端正思想,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练习的主动性,同时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压力。社区相关领导也应认识到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创造条件,对一些社区体育工作中的问题向有关专家请教,使社区体育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3.2 高校应利用优势,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培养社区体育人才高校可发动教师、社团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节假日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社区居民。体育自愿者的积极参与还可解决社区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的体育设施向居民开放,无疑也给了高校体育自愿者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社区居民从事健身活动。这样,一方面是对他们专业知识、能力的检验,另一方面为他们今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机遇。高校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在完成教学、训练任务的同时,培养社区体育人才,提高社区体育居民的健康知识和运动水平,根据年龄、性别等差异选择,建立不同的健身俱乐部,充分发挥其科研优势,对不同人开设不同的运动处方,使社区群众能够有针对性的科学锻炼,减少伤病得出现。

3.3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高校场馆的对外开放发动学校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后成立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还以成立“高校全民健身指导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共同管理、组织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对这些组织和协会的工作高校应给予支持。创造条件,延长场馆的对外开放时间,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形式,但必须加强监督,有偿服务时注意收费尽量合理化。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对陕西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认为,目前陕西高校体育资源存在着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现象,陕西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偏少,缺少与高校体育的主动沟通。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陕西高校,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0-111.

[2]郭菁等.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2-104.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会.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篇3: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

摘要本课题根据贵州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适合贵州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贵州省 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资源共享 研究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而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众多、方法先进,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

贵州省内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体育资源相对富裕,如何使相对富裕的人才、物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实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回馈于大学”的功能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料50多篇,及其它相关书籍和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贵州省内该领域的10名专家、9个市(州、地)的10个城市社区、10所高校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758份。

3.数理统计法

熟练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5.0、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原则可以为群众体育和健身活动提供建设场所和必要器材,为部分体育专项爱好者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区内群众性的体育专项运动提供便利。

2.资源共享原则

目前我省开展社区体育有几大难处: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缺少设施、缺少资金投入。可见社区体育在有形资源上严重匮乏,同时我国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却在学校。但社区在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无形资源方面却比学校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3.互利互补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为大众健身服务的,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校体育的大部分设备应向社区内体育运动爱好者有控制的开放,以利于社区内居民健身;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在技术上给予社区体育活动以支持和帮助。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1.贵州省高校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现状

在对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据很大比例。在学校没有形成很好的活动氛围,没有朋友陪同,一个人不愿意去占到26.6%,也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

贵州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空闲时间选择网上冲浪和看书写作业的占到了69.4%,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4.8%,并且有10.8%的同学选择了其它,可见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电脑游戏、视频聊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2)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外,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这说明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达到或接近了体育人口标准(中国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为:(l)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2.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限选一项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为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散心解闷、休闲娱乐、增加人际交往、与同伴交流、缓解压力和减肥治疗疾病。大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这说明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娱乐消遗的主要方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2)贵州省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

贵州省中心城市经济及生活水平与地区、县形成差距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较强,而辐射、扩大能力较弱,体育资源优势向周边地区扩大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对健身环境的不满意。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区健身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补充。

(3)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的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4)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要求

目前我省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2216.2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5)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强。数据显示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每月50元以下的占69.6%,每月50-100元的占21.8%,每月100-150元的占6.7%,每月150元以上的占3.1%。我省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的比例较少,所以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资源共享

(1)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我省现有各种高校20多所,每年约有3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上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各类群众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热心体育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我省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中体育教研室(部、系)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的主要部门,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体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条件和设备,对体育锻炼方法及其锻炼效果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应充分发挥、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为社区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

社区体育发展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同时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也比较丰富,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向社区居民投入了大量经费,高校也可以和他们共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从社会发展出发,更新观念,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重新定位,来提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认识,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实行开门办学的新思路,以高校体育为突破口,实现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优势形成资源共享

如果将社区中心和高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高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

(三)专门配备组织机构及专职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的不同,各司其职,为了能让两者更好地联结,可以考虑组建成立专门“高校与社区互动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相应的组织工作,高校和社区各设一个分办公室,来负责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事宜,高校负责人由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领导担任;社区的负责人由街道办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五、结束语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即社区体育要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凯珍.21世纪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一面向21世纪的思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2]贵州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综合情况分析[M].贵州省体育局.2004.11.

[3]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

篇4: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

关键词:贵州省,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升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课程,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许多高校体育设施资源短缺,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体育设施的开发、利用价值,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多功能作用。

1 贵州省地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调查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一套是针对高校大学生问卷。随机选取了毕节学院、铜仁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安顺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这5所,对着5所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针对贵州省地方高校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进行调查。教师问卷,发放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29份有效,有效率为96.6%;学生问卷,发放360份,357份收回,回收率99.2%,355份有效,有效率9 9.4 3%。

1.1 人力资源匮乏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合理、科学的师生比例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在对贵州省5所高等学校师生人数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师生比例最高的是1:600,师生比率最低的是1:212,甚至没有一所学校的师生比例与国家要求的1:150相吻合。体育教师资源缺乏必然会导致班级单位的学生过多或者老师的课时量。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发现,约有92.1%的体育教师每周都超过10次的超负荷工作,还有的学校教师超过14次/周。体育教师资源的严重缺乏,必然导致现有教师的工作强度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很容易导致体育教师的“力不从心”,正常体育教学的质量都不敢保证,更谈何体育资源的开发。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课的实施质量。在现阶段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大背景下,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体育课程开发与发展的需要。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约有88.3%的被迫继续学习,从而满足评审职称或者高学历的要求,只有不足20%的体育教师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或自己主动继续学习。从调查结果来看,贵州高等学校对体育老师的在培训以及体育教师个人主动提升能力与素质的意识有待提高。

1.2 体育设施资源不足

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贵州省5所学校自身的体育场设施几乎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大约40%的学生认为体育场地不能满足正常的学习和锻炼。一方面,由于学校的扩张导致学生数量的剧增,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比较缓慢,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另一方面,深受学生喜爱运动项目的场地与现有的设施建设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比如说,篮球场“人满为患”,足球场“空空如也”。另外,室内体育馆大都面向体育专业学生开放或者只是体育课使用,体育馆的使用“供不应求”。

时空资源利用不合理。虽然说每个学校都可保证一星期两个学时的体育课程,但基本上体育课程都安排下午时间和上午的三、四节课,晚上和上午一、二节课都没有体育课程的安排。这就导致了部分时间内体育场地“人满为患”,不分时间段体育场地“空空如也”,体育课程的时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开发。

1.3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单一

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发展,在所调查的贵州省5所高校中都采用了必修项目+选修课程的教学,开设的教学内容也突破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基本上选修课程都在10项以上选修课程。除了篮球、足球、排球之外,学生们还比较喜欢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等。但是,在整体的情况上来看,体育课教学内容仍然比较单一,只限于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对于新兴项目的利用和开发程度不够,对于新兴运动的引进意识尚待提高,只是限于几个比较简单运动的引入,而对于急需普及和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开发和引进程度较低,比如轮滑、瑜伽、网球等。

2 贵州省地方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2.1 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的措施与对策

首先,学校需要加快自身师资建设力度,通过过重措施,积极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每一所高等学校中,都是实现老师与学生1:150的合理、科学配比。加快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这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其次,全面提升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想全面提升教学素质,必须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综合能力。老师不仅需要学习,而且需要长期进行学习。学校有责任和有义务组织体育教师定期的培训、学习,从而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鼓励体育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开发与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积极致力于体育教学事业当中,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卓越的贡献。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时刻本着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与时俱进的相应教育部门的要求,真正做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

2.2 充分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首先,积极加快高等学校自身的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国家对于体育教学的经费投资,从而更好的满足学生与体育设施之间的相互协调,满足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娱乐的需求。其次,对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应该充分提高有效利用率,本着布局合理、有效利用的原则,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无穷的力量;本着“一场多用”的原则与要求,充分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比如说,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在同一场地进行,同一场地也可以开展不同的运动。可以撤掉网球场的网变成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在篮球场地上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羽毛球场地和排球场地等等。

体育器材也可以“一材多用”。虽然说高等学校中现有的体育设施都是有限的,如果反复、长期的使用,学生们肯定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就可以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开发“一材多用”。比如说,把长绳剪成短绳供学生们花样跳、双人跳,也可以把多条短绳接成长绳,或者用短绳做“两人三足”的游戏,还可以将短绳团成一团,进行“投准”联系,还可以把绳子做成圆圈,进行推拉游戏等等。从这个小案例就可以发现,只要是转化思想、积极开发潜力,任何体育器材都可以得到创新的使用。

2.3 充分开发贵州当地自然地理资源和民族民间资源,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首先,对现有的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改造”,这主要是针对田径运动、篮球运动和排球运动,对这些传统进行全新改造,改造器材和规则,最重要的是简化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和规则,从整体上降低难度。

其次,加快新型运动项目的开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追求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发挥传统竞技项目的优势,还需要积极引进学生喜爱的、新兴的运动项目,这些新兴运动项目需要开动脑筋、转化思想,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众所周知,贵州是一个好山好水的地方,自然环境和地利环境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还有丰富的传统运动项目,比如说,民间地区的传统武术、高脚马,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蹴球、打陀螺、踢毽子等活动项目,这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就可以直接或创造性的拿到我们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体育教学内容,而且,还是得传统的文化、民俗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利用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可以进行有氧操、慢跑、散布等耐力运动。利用阳光,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日光浴,促进学生身体、骨骼的健康成长。利用水资源,可以开展游泳等项目的教学。利用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滑雪、越野跑步、沙滩排球以及春游、秋游等活动。利用我省的山清水秀宜远足漂流、奇山异洞可攀援探险、野外生存等方面的教学等等。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自己学校与地区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创造性的为教学服务。

3 结语

贵州省高等院校的确存在着体育资源劣势,但也可以充分利用地区得天独厚的体育资源优势。贵州省是一个具有高山好水的省份,地理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而且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所以从贵州省地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周边自然地理环境,并挖掘整理贵州省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吉峰,曹莉,解毅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

[2]陈丽,孙天明.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11).

[3]卢月强.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4]郭琼珠,黄景东,林建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

[5]张亮,熊静梅,肖宪平.湘鄂渝黔边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1(28).

[6]李世光,兰涛.对郑州市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9).

[7]胡达道,阳芸,袁晓智,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视角下田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10(5).

[8]周占军,刘军,钟全宏,等.甘肃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9]冉启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信息,2010(16).

篇5: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研究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

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可以说是全民健身、群众体育活动的最基础部分。社区体育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到群众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因此对研究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社区体育

城市社区体育(简称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 。

二、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调查

(一)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场地调查

当前贵州省的城市社区体育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和特有地形地貌的限制,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非正规、区域性特点明显。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街头、小区附近的空地、河边湖畔等场所43.3%,公园、广场35.1%,花钱去体育俱乐部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7.7%,公共体育场所5.3%,家里或单位体育场地4.6%等地方。

(二)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遇到问题调查

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贵州省体育场的占地面积为2216.2148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目前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项目调查

通过对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喜欢的体育项目的调查发现,目前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是散步、健身器材、球类、健身操和太极拳武术。其中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健身项目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中年人选择的健身项目较多,而且都是一些强度较大,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如球类和健身器材;而老年人选择的项目较少,以休闲和非对抗性的为主,花钱较少,场地比较简单,易于开展,如散步和太极拳。

(四)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调查

按照规定,辖区内固定体育活动站点须配备1名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然而,在对贵州省城市社区的调查中发现,最近几年,我省曾在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贵州大学开始举办社会体育辅导员培训班,培训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截至到2008年贵州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达到了1745人,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也由1998年的303人猛增至11659人。尽管贵州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稳固增加,质量先不提,但放在贵州省的人数总和里面达到40:1的比例,进一步扩充和优化贵州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仍然迫在眉睫。

三、影响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因素

经调查,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四、结束语

到2004年4月止,我省经过三批申报,有6个社区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共有16个社区获“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已覆盖5个市、州、地,占全省9个市,州、地的55%,在全省76个街道办事处中所占比例也达21%,呈现出与我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04年6月,贵州省体育局群体处又开始组织实施第四批“贵州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争创工作。全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以来,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了小型、多样、分散的竞赛活动,我省社区体育出现了晨晚活动网点多、群众比赛和表演多、健身活动内容多和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数多的“四多”现象,有的地区还专门为残疾人、少儿和妇女组织了比赛,使我省全民健身真正地在社区里开展起来。

★基金项目:课题来源:贵州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参考文献:

[1] 徐宏.试探社区体育中的几个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2] 郝国栋.贵州省城市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

[3] 程路明.现代体育与和谐社会[J].浙江体育科学.2006.2.

[4] 杜伟,闻扬.社会体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28-31.

篇6: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

贵州省为残疾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12年实施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强调:“……到2015年,建立起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2014年颁布实施的《贵州省残疾人保障条例》中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不得拒绝招收符合国家招生录取要求的残疾学生入学。……”经过不断努力,贵州残疾人保障体系构建扎实推进,残疾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康复保健、就业、扶贫等事业成效显著;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以来,我省每年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残疾大学生超过300人;残疾人竞技体育得到了长足发展,2013年我省残疾人运动员获得第二十二届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羽毛球女子双打亚军、在世界轮椅与截肢人运动会上获得2金2银、在亚洲青年残疾人运动会中获得1金1银,在参加的全国残疾人游泳、羽毛球、田径、举重等单项赛事中,共获金牌25枚、银牌27枚、铜牌14枚。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贵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残疾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还处于弱势地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考核体系等方面,与残疾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于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1 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 . 1 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保障残疾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客观要求

残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中仍然处于弱势群体,侵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等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的残疾人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体系、物质条件、教育途径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残疾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边缘化,这严重侵害了参加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不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 . 2 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丰富高校体育研究体系的客观要 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以健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体育管理等内容,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大学生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促进高校体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1 . 3 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残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 求

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的机会,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加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根据伤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显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在高校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2 . 1 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不均衡

对凯里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态势。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残疾人所占比例较低,仅为0.08%左右,高职院校比例较高,可以达到0.5%左右;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类别分布不均衡,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将残疾人分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八种类型,贵州高校肢体残疾所占比例达到97.3%,视力残疾占1.5%,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展1.2%;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等级分布不均衡, 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语言残疾的残疾等级99.1%为四级,三级以上仅为0.9%,残疾大学生具备独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 . 2 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

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贵州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贵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残疾人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院校仅占2%;体育场馆设置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的院校比例为23.7%;设置有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的院校比例仅为3.4%。

2 . 3 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开展教育的基础,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力军。从问卷调查来看,贵州现有体育院系均未开设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养力量极为薄弱;在现任体育教师中,参加过专业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仅为11.3%,参训教师中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短期培训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93.2%,88.7%的体育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特殊体育教育培训;在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指导调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学生申请免修、不参加任何形式体育教育的方式,仅有4.7%的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所有高校均未开展较为系统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看待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态度上,43.6%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27.3%的体育教师认为可有可无,12.4%的体育教师认为非常重要,16.7%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

2 . 4 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缺失

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学生培养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在问卷调查中,91.7%的高校没有明确的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养要求。在对部分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调查中,85.3%的残疾大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残疾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2.2%的残疾大学生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89.1%的残疾大学生未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10.5%的残疾大学生有零星的体育锻炼,0.4%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35.6%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残疾人体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是体育设施不健全,20.6%的残疾大学生归因为自身体育锻炼知识的匮乏,15.1%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指导力量欠缺。

3 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3 . 1 夯实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制定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保证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支持、公益捐助、兴办产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来源,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经费纳入高校整体预算,确保经费的筹措和专项使用;完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造,增加残疾人专用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残疾人专用体育锻炼及康复设施。

3 . 2 加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贵州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充实残疾大学生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大力开展特殊教育培训,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业院校、残疾人组织的专家学者,对现有体育教师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的履职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鼓励教师以开设选修课、体育锻炼辅导、体育康复康复指导等多种方式参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的成长。

3 . 3 构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蓝图,培养体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高校应重 视残疾大 学生体育 教育培养 体系的构建,召集专业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残疾人大学生共同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实施的特殊性,使培养体系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体育教育,使残疾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全面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实现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伤残情况为基本依据,严格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项目,使残疾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组织应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残疾大学生按伤残特点进行分组,不同组别执行不同的教学标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实践为主进行学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弹性考察为主, 重点考核其对基本的锻炼保健知识的了解、基本锻炼动作的规范等内容,避免以测验成绩为依据进行硬性考核。

3 . 4 丰富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育途径

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应高度重视课外活动的积极作用,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残疾大学生参加艺术节、体育节等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积极鼓励残疾大学生在活动中成长、锻炼、成才,在活动中提高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参加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积极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成立残疾人体育运动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残疾大学生的现实状况,鼓励残疾大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在竞技体育中振奋残疾大学生的体育精神,推动高校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积极开展残疾人社会体育活动,组织残疾大学生走出学校,进入机关、社区、工厂、企业及残疾人组织,鼓励残疾大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显著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摘要:残疾学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丰富体育研究体系、促进残疾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当前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体育教育存在的人员分布不均衡、物质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匮乏、培养体系缺失等问题的分析,了解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夯实物质基础、加强师资力量、构建培养体系、丰富教育途径等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途径,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7: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

一、高校体育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一:学校由于多年积累,体育场地设施等还是比较完备的。同时,国家规定要求,高校必须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知识水平。此外,由于高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所以在城市各社区分布相对均匀。再有,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物力、人力资源,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仍占到67%以上。

优势二:高校有较为完善的体育机构,有组织、策划、开展大中小体育活动的经验和能力,能为社区提供全套的、优质的体育服务。

不足之处:当前高校体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在全国都在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还有许多体育教师在闭关自守搞教学,没能跨出高校门槛。另一方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使高校体育的面向对象受体制、产权以及传统观念的约束,难以使高校体育获取丰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实现高校、社会体育一体化。

二、城市社区的体育现状和问题

199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颁发《全民健身纲要》等文件,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同时,城市社区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社会化的产物,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受到了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喜爱,城市居民追求健康、休闲娱乐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对城市社区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当前的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多由基层组织,活动多在每天早晚进行,参与人群主要以老年人和小孩为主,在组织管理上,一般为行政型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活动场所不正规。自《全民健身纲要》颁布以来,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稳步上升,特别是群众体育人群数量在不断上升。在人们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原有的单位体育组织却在逐渐弱化,这都使得城市社区体育的地位日益突出。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社区体育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优势,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城市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义我们知道,体育場地、体育设施是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些年来,国家增加了很多全民健身路径,但只限于部分大城市,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基础建设仍然比较落后,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增强的需要。

此外,城市社区体育人才缺乏,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状况也十分突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撑,这里的人才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管理人才,二是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再者,城市社区体育形式、内容单一,参与人群结构不合理。管理层多重视对大型运动表演的投入,只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对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支持和投入,从居民的健身目的出发,活动缺乏实效性。在体育项目上,一般选择适合老年人的传统性、保健性强的活动,或者是适合儿童的游戏项目,比较忽视中青年群体参与,影响了青年群体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得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群结构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结构。

三、高校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的条件和途径——体育资源共享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必须相辅而行,否则势必影响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从理论层面分析,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一部分,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从时间上看,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的开展主要应集中在高校的非授课时间,因为大学生与社区成员锻炼的时间与习惯不同。大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而社区大部分成员的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晨以及晚上。如果高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这样高校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获得共享。

从空间上看,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固定,活动半径较小,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高校恰恰均匀地分布在城市中,这给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共享和体育产业开发利用的角度看,高校中场馆设施的租赁,对社区开放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之一。具体的形式可采用如承接各类型的运动会、比赛、体育表演;设立单项体育俱乐部;联系社会各大型企、事业位,注资建设,互惠互利,共同开发利用等。

高校不仅有大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有特有的文化氛围。城市社区体育不但拥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有发展健康的体育组织、协会和俱乐部,还有广博的民俗文化。因此,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人力、物质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城市社区体育缺乏体育指导员、缺乏场地设施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在不断交流活动中,还会使高校里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得到有效传播,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对高校来说,可以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的同时,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便于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培养体育兴趣。同时,这样还有助于在较宽的社会领域内宣传高校,树立高校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城市社区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伸,而不是两个体系的问题。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和社区可以利用学生和居民锻炼的时间差,使高校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调配,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解决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

高校一般均匀分布在城市之中,这给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高校中场馆设施的租赁,对社区开放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可以促进高校体育向社会化发展。

从产权明晰着手,解决高校体育的资源浪费问题,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丰富的体育资源来发展城市社区体育。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本质作用,利用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为社区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能够促进社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建议采取调动退休老教师的积极性和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采取以上两种方式有多种优点:便于实施操作,也可以调动社区内青少年在节假日参加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还会使高校体育在社区中得到延伸。

上一篇:乡村真美500字作文下一篇: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