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2024-06-0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通用9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四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东星资源网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范文,欢迎借鉴参考。想要获取更多文章,敬请关注东星资源网,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篇一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总之,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篇二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自主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集中在知识的全面覆盖上,而在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不断地增加,这些问题也难以得到实时解决。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开始思索自身学习模式的不合理性,但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依旧难以加以合理地接受,导致相应的学习进度十分缓慢,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教师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

比如,在学习立方体的表面积时,由于学生在以往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内容,因而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虽然学生在相应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之处,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自主的思考和研究,实现迅速合理地学习。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学生能够迅速地提高自身的多方面思维能力,尤其是数学知识的解题能力和探索能力。对于较为困难的数学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解题,共同思考。而这样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成长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

2.改善学生学习认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失去了以往的数学学习活力。教师可以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努力改善学生的实际学习认知,探索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综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时,教师需要分别根据数学知识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数学教育。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迎合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不同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和实践性。比如,在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出不同图形的轴对称状况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形成状况,进而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此外,对于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教师也有必要开展特殊的教育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合理的地方,还应当进行迅速调整,以改善最终的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篇三

1.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

有效对话的实现需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培养其探索与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驱使学生进行知识探索与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建立起有效对话,引导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发表自身意见,让其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与所问问题相差很远,也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要尽可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从中学会如何探究和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教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情感取向,设置适当且有趣味的问题,并引导其积极探索。例如,教师讲解“10以内加减法的应用”时,可以从创设情境开始,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小朋友们,现在小白兔有一个问题想要大家帮忙,兔妈妈在超市里买了7个苹果,小白兔吃了2个后,还有多少个苹果啊?”这个小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使用不同方式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剩下5个的结果。通过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其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2.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设置有效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对话。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并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课堂讨论问题时以其为中心,实现数学学习目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生活实例,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内容,实现课堂多角度、多层面的有效对话。

例如,教师讲解“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1)1+1+1(2)3+3+3+4(3)4+4+4,改写之前可以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导,如4+4+4“小梅笔盒里有4支铅笔,小明和小红各有四支,问:三个人加起来一共有几支笔?”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可以顺利地将(1)(3)改写,对于(2)学生有不同意见,有些认为可以改写为3×3+4有些认为是3×4+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篇四

依托问题牵引,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依托数学问题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利用数学问题的牵引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进而主动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探究意识会有很大的提升.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盲目性,很多时候抓不住数学问题的核心.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材,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指向明确的问题,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更有针对性,效果才会更好.首先,明确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提问.如,在讲授“平行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两条直线,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证明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在生活中,存在平行线的事物有哪些?”这样的问题指向明确,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会加大思维的深度.其次,以数学知识为原型,创设问题.如,在讲授“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可以提出问题:“圆的面积要如何计算?利用圆形的纸片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会觉得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此时,教师可将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并提问:“圆的面积与近似长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近似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圆的哪部分相当?”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会自主学习探究,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建模意识,促进数学思维生成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非灌输多少数学知识.简单来说,数学模型就是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以数学思维和特定的假设条件为基础,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数学模型对于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强小学生的建模意识,逐渐生成数学思维,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教师提出“单位水价为每吨1.75元,本月小明家使用了8.5吨水,求小明家本月应付水费?”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两个数字的具体含义,即单价和数量;之后,提问:“问题求的是?”学生会给出答案:“水费总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以上述因素为依据建构数学模型,即单价×数量=总价,这样,学生很快会得出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增强建模意识,教师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以学生为本,关注课堂。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

2、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 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不够了解,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 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

1.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很多数学教师认为,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依靠系统、扎实的机械训练, 做到熟能生巧,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未充分认识到数学素养的真正内涵, 大量的日常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使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 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2.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有些内容则不然。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 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 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 无论哪一节数学课堂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 与具体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

3.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化背景。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 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是一种教育形式化的表现, 表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对策

(一) 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 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 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 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 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 树立大数学观, 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2. 注重挖掘课程资源。

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 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 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二) 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中, 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果园里的桃树占全部果树的1/3, 梨树占全部果树的2/9, 苹果树占全部果树的1/4, 请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可多了, 如:1.桃树和梨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2.桃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3.梨树和苹果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4.三种树共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5.桃树比梨树多占全部果树的几分之几?……然后,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能正确解答。

(三) 启发学生构建模型思想

所谓数学模型, 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 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解决“我家这个月用水8.5吨, 每吨水1.75元, 一共应缴水费多少元”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说出两个信息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答出表示单价和数量。我又问:问题求什么?学生说出求总价。那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模型呢?学生顺利答出“单价×数量=总价”, 我顺势告诉学生, 我们根据这个模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再如:当解决“小华的体重是30.5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小华的2.4倍,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 我都是先要求学生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出“小华的体重×2.4倍=爸爸的体重”这个数学模型, 再让学生接触模型进行解决。

(四) 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 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能力呢?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和交流中, 小学生爱思考, 爱表达。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 对数学概念、法则等比较抽象的知识, 就无法正确地用数学的语言和思维来增强认识。特别是低年段学生, 生活经验缺乏,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学习时比较吃力, 对于数学语言表达和思维扩展经验就更少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各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拓展,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 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教给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 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得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从而使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得到加强, 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表达方式的习得, 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建构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建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发展创新意识。如教学这样一道例题:“出租车计费。出租车起步价是5元, 2千米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我要去的地方离这儿有20千米, 至少需要多少元?”我先引导学生运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的出租车费=一共要付的费用”解题后, 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终于探索出“20千米都按1.2元算的计费+少算的2.6元=一共要付的费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形间得到了培养。

总之,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 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 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 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 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 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是传授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其日后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

参考文献

[1]胡晓梅.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2 (73) .

[2]孟晓婕.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祖国:教育建设, 2013 (5) .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 教学方式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48-0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数学学科来说,“数学素养”成为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很多国家数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教师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在学科教学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养中。那么,对于低段数学教学而言,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呢?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还涵盖更高层次的如创新意识、数学的美学价值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的,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数学学科来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一个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的学习,而能够达到的一个综合性的能力。

“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生活的能力。”这种观点的提出意在告诉广大的数学老师们,我们要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数学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系统的、长期的学习,形成一种数学意识,碰到问题能够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有人将这10个核心素养解读为“概念”性的东西,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我们这里所提出来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具体的目标,不是具体知识与技能,而是一个种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高于知识与技能的素养。它对于研设计数学教材,开展数学活动,进行数学评价,甚至布置数学作业,都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对于研究数学教学,进行数学教材解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策略

数学的10个核心素养都是相对来说不太好实际去落实的东西,不是学生能够一眼确定掌握与否的知识,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对于各个年龄段和学段来说应该掌握哪些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低段数学教师,在本文中,我主要想讨论一下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我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数学素养;2.改进评价方式,培养数学素养;3.养成观察能力,培养数学素养;4.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

(一)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和形成的,实现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低段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注意力有限,教师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真正树立“生本意识”,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挖掘教材背后的课程资源,在备课的时候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合理地利用数学教具,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授《七巧板》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小,注意力不十分集中,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设计了好几个活动。例如在认识七巧板这一板块时,我采用了把自己当作一块七巧板来跟别人打招呼,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巩固七巧板的知识,当学生说我有三种颜色,老师与同学握握手,并亲切地说:“你好!漂亮的七巧板!”当学生说:“我有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时,老师一边和学生握手,一边和蔼地说:“原来你有三种图形,七巧板,我能和你做朋友吗?”老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既使课堂显得活泼有趣,也达到了及时评价的目的,通过这样简单又有趣的活动设计,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教师潜心钻研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假以时日,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逐渐培养起来。

(二)改进评价方式,培养数学素养

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既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同时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既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同时又要注意学生在家里学习的状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学结合起来。其次,教师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是书面评价;可以是物质性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可以是教师亲自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家长参评等方式来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多元的评价方式,并且通过各种评价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养成观察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观察、分析是数学学习中两个很重要的品质,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来讲,培养数感是非常重要的。低段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才进入小学,开始比较系统性的数学学习,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认识度都不够高,很多学生对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教师在低段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逐步地培养起一定数感,逐步加深对数的理解和把握,那么,等到学习“数的认识”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显得为难了。我们常说的“数感”是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进行数学运算,形成的数学感知,是一种动态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进行《回收旧电池》的教学时,我考虑到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教授(1)班和(2)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这个问题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师板书出算式122+77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行地去探讨计算方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老师先出示合作要求,鼓励更多的学生动手,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小组派出的代表来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算法,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可以提问,可以补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数感,减轻他们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的压力。

(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学习数学,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而不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或者脱离具体实践来教授抽象的数学运算,更是违背了数学的本质属性。小学低段学生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低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表达数学观点的时候能够尽量的说一句完整的话,尽量的有条理。

总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通过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培养的,对于低段的学生,教师应该更加耐心、细致的进行引导,为后面更加深奥、更高层次的数学素养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学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9.

篇5: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学生 核心素养 影响 培养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学生不但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7+75、69+47+53、68+32+49…..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3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三组的同学做的题目简单,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三组所做题目前两个数相加得100,算起来简便。”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结合律的内涵。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新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能力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从中学到新知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例如最近在学习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我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体验分月饼(把一块月饼,如果给两个人平均分,每人会分到多少?如果给咱们班每人都分呢?)这样设计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大这一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待学生,耐心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会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三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猜想、发现、验证等活动去认识、归纳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热爱,个个充满信心。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例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布置会议厅大概需要多少吧椅子?估算给桌布做花边要多少材料?……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小小设计师”是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参考文献】 1.陈婷婷:以素养为本 促全面发展——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年24期

2.高伟成:浅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修养[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年03期

3.杨红萍:国内外数学阅读研究概览[J];数学教育学报;2013年05期

4.王善森: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期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作为一名基层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及个人品格?

其实,英语课程是基于语言的综合课程,内容具有百科全书特性,活动可以以语言为基础发展各项能力与品格,从而可以很好地培养每一项核心素养。

一、关注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逐渐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获得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口语和书面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其恰当表意的语言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 和书面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在对话、阅读、故事教学中,更要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得文化体验,汲取文化精华,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创新迁移。

二、关注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对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全人发展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其中适性学习最为关键,比如适合不同学习需求的单词记忆词典、适合不同风格的读物等。学生通过学习,具有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 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监控和管理学习过程,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

三、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指辨析语言和文化表现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的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证券各种思想观点,更改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多元思维能力。然而,思维素养长期以来都被忽视,我们应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学习的都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尊重学生活泼开朗的天性随着学生年 龄的增长,到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也于质疑,关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更改分析,做出独立判断,教师要积极鼓励,不可抹杀。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提问,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合理质疑。在故事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表达,比如制作英语阅读绘本、中国故事绘本等活动,可以是小组完成,也可以是全班同学一起完成,它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关注文化品格的培养

篇7: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终身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其也是学生化学关键能力以及品格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培养 学生 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知识、态度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保存在学生生命当中,并对推动学生生命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一种综合素养。化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而高中时期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也比较好,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方式的构建以及实验探究的实现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应该基于化学本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促使学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当代高中学生特色的化学核心素养。[1]

一、培养学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设计可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并对教学的后期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引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不断完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通过二氧化硫溶于水这种可逆反应来设计目标,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目的。在化学当中,二氧化硫和水之间可以形成可逆的反应,高中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充分利用该理念,对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予以适当的调整,促使该目标能够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来进行,也能同时向逆反应的方向来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复杂反应。这种目标之间的转变看似只发生了很小的变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花絮思维以及迁移式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及素养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当前我国高中学校对化学知识的考核,主要通过成绩考核的考核来评断学生的能力。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过于重视成绩分数,力图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获取到高分数。虽然这样能在短时间之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是,这样实际上是无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因此,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就明确指出,应该要将以往以成绩为目标的方式转变为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在教授《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如果依照以往以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在课堂之上将化学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听即可。但是,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应该在课堂上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原则,使用多媒体等创新手段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氮及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了解含氮化合物的应用以及对社会生产的作用。虽然,这样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会消耗掉较多的课时,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还能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化学学习方法。反过来,学生通过可逆教?W目标,基于含氮化合物的性质知晓含氮化合物对空气可能造成的污染,并研究出可预防氮污染的有效建议。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还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融入环保绿色的理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化学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掌握这个社会所需的化学素养。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化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环保方面,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越来越频繁,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比如说,在空气污染当中,其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合物。基于此,为了能有效缓解空气污染,基于其化学特点,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化学方式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例如,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及氮氧化合物,给空气带来一定的污染。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对化工、炼油以及硫酸厂等进行严格的管控,并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寻找出可替代的化学资源。随着我们居住环境的不断变差,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保理念越来越强。在此背景下,作为新一代的学生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比如,汽车在运行之后,会产生尾气,并发生N2+O2=2NO(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也就是氮气的生产反应。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2CO+2NO==N2+2CO2,通过这种转移电子的方式来废除汽车尾气当中的氮气污染。这样将环保绿色理念融入到化学课堂之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环保的理念,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核心的情感素养与责任素养。[2]

二、结论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简单来讲就是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融入到骨子里的东西,其会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发展,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当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及习惯,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其是学生良好习惯关键环节,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对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培育核心素养来保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唤醒问题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有了疑问,就要大胆地提出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身边的数学问题。

比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出示多媒体资料:

(1)我校大约占地40亩,绿化总面积约为21.2亩,约占学校总面积的53%;

(2)我校现有学生856人,其中男生有438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51.2%。

师: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些信息,大家有没有看到新的数?这是什么数?

生:百分数。

师: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百分数,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到底有什么好处?除了这些问题,你们还想了解有关百分数的哪些问题吗?

生1:百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2: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3:百分数能不能化成分数?

生4: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

生5:百分数怎么读?为什么这样写?……

师:太好了,大家想了解这么多问题,我们就把这些问题整理一下,然后逐个来解决,好吗?

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问的机会,学生就提出了许多有关百分数的问题,进而积极地去寻求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假设、转化、猜想与论证等;使学生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进行沟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让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节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应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然后引导学生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边说边画对角线进行演示)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应该等于底×高÷2。这样,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积算法。给学生添设思维阶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其知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三、培养探究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量出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有几名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由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被教师一一猜中,这样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是怎样猜的呢?疑中生奇,奇中生趣,教师抓住此“黄金”时期,及时点拨,引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接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各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2.算一算:把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度。3.折一折:把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编上号码对折。4.拼一拼:把对折的三个内角拼一拼,看拼成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5.想一想:把正方形纸板沿对角线对折成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正方形的四个内角360度,从而推测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实际的操作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了“导演”,学生则变成了“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作用。

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义、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验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表达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外显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要充分给学生表述思考过程的机会。这一思维过程的表述,不仅是培养数学语言的有力载体,更是让其他同学学习怎样思考的机会。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让学生在表述思考过程中,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俄罗斯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展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不能仅依靠亲身地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他的同学传递的信息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良好建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便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研究学生学习小组的编排、组合,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空间由个体转向群体,尽量地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学习的信息渠道,使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时,要求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表达要流利、正确、完整,叙述有条理,让其他同学听的明白。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又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首先要让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及时质疑补充。还要让学生形成集体精神,教师要将多年的口头禅“哪个学生愿意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相应的,学生应该说:“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这样想”,而不是“我认为”“我这样想”。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小组上台汇报,可以上台一位学生,也可以上台多位学生。

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拓展”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经历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检验等发现和再创造历程,发展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惟一正确的方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在习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春游。老师25人,学生120人。公园门口的售票处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孩子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孩子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1)全体都买团体票:

(25+120)×20=2900(元);

(2)不买团体票,分开买:

30×25+15×120=255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买学生票:

(25+5)×20+(120-5)×15=2325(元)。

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得出了比较优化的购票方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意识。同时,孩子们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运用中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真谛。

篇9: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5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地理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各大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除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抱以更大的期望,也对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寄予厚望。而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中贡献自身力量。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

一、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人地协调从更加通俗的角度分析就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追求一种平等、融洽的相处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然在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中取得显著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在以后社会发展中,依然采用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那么地球资源枯竭的可能性便会随之增大。为了保证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后代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就要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协调的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地矛盾和处理方法,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人地关系。例如我们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一片荒废土地(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地协调的观念去探讨这片土地荒芜(或不合理利用)的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开发这片土地应采取的对策建议。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温室效应现象产生原因、产生过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出温室效应最主要影响的因素是二氧化碳后,再引导他们对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进行探析,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课本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的。在本节课的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延伸,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分别讲述,要引导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地理资源运用不合理的事实。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治理措施。

学生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可以透过事物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挖掘内在联系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教材知识,对产生这种联系的原因、经过、结果进行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用辩证思维解释生活中各种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矿产资源分布。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矿产资源很丰富,如新疆、青海、贵州等地。很多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的林业和冰雪产业、西藏的雪山、江南地区的园林等,只要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特色有了基本的认知,再学习深奥的地理知识就会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区域认知的方法,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区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现象,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当地地理环境与人们生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理念。

四、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以应考为主要目的,以讲授为主,学生的思想不易体现,学生的素养不易提升,能力不易提高,往往形成“高分低能”的怪象。因此地理课堂应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和知识特点,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地理教学。例如在讲解月相变化的时候,如果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大部分学生会搞不懂月相的变化,认为这部分内容太难太枯燥。教师可以采取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月相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鼓励学生自主分组合作,组织观察月相变化的实践活动。当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也要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路,提示学生什么时候观察月相变化是最佳时期,并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观察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月相观察实践活动中,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地理核心素养。对观察结果的评价也很重要。观察结果的评价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包括是否坚持每次记录和是否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小组评价包括是否完成在组内承担的任务和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教师评价包括记录是否真实、可信和能否查找资料并简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变化,绘制出月相变化图。这样学生对月相变化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比较轻松。对月相变化的观察是一种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活动,是能够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

综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下一篇:库存物资盘点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