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

2024-06-27

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精选6篇)

篇1: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

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

【内容提要】高等教育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因此,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计划手段已无法解决。高等教育需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摘要题】高教与经济

【英文摘要】Thecontradictionsand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都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教育思想僵化、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管理简单粗糙、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用传统的计划手段、行政命令的方式已无法解决。因而,只能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现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但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成为市场主导型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拟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现存的矛盾、问题、体制与机制的弊端,阐述市场模式的优越性,对如何转变思想观念、高等教育如何变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从而达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在建国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对高等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000年,我国通过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在校生总数为:本科生862万人,研究生29万人,合计890余万人。如果加上函授、自学考试等接受其他高等教育方式的学生,其总数已达11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1.7%左右。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近几年增长是很快的,与1995年在校生547.7万人相比已经扩大了一倍。即便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是偏小,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5%,其中北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0%以上。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相继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并向高等教育的终身教育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偏小,而且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计划体制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目的、内容、质量标准等,长期处于一种落后的、僵化的、不确定的状态中,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本身更不满意。广东省有关部门最近就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的仅为2.7%,而不满意的竟达77%。《中国教育报》登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所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80%的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既包含学历的层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也包括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的配比。从学历层次上讲,我国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人才缺口比较大。再者,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严重缺乏。在深圳,有些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薪酬与硕士、甚至与博士的薪酬相同。

从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来看,也没有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高校坚持自己成熟的学科、专业,不关心社会、经济的变化与需求,不关心毕业生的发展。比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迅速,接纳社会就业的70%以上,创造的产值占GDP的近50%,可是到现在第三产业中的多种业态,并没有在高等教育中设置相关专业,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品质和质量的提升。

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

高等教育模式僵化在这里主要是指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我国高等教育从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可培养人才的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思想、真理、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把他认为学生应该接受的东西强加在学生头上,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能。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地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难以培养出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

在这种僵化的培养人才的模式之下,教育内容和知识的陈旧落后也就是必然的了。

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为: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没有自由的思想就没有平等、民主、法律等现代意识;没有创新精神社会就不能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这两点。造成我国大学生现代素质低、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社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创新。创新能力就成了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如此,企业、个人也是如此。

(三)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

现在谈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人们往往归罪于政府投资过少。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1996年2.46%,1997年2.50%,1998年2.55%。1999年上升到2.79%,而同期以色列7%,挪威6.8%,美国5.8%,发展中国家巴西5%,马来西亚4.9%,韩国、泰国3.6%。从比较中可看出,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生均年成本大多在2万元以上,有的已超过3万元。这样的培养成本不论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是对人们的收入状况来说都是极其昂贵的。这种昂贵的高等教育,国家和消费者都是难以承受的。在这极其昂贵的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等教育不讲效率、不讲效益造成的。如果与同是高等教育的民办大学相比,这一点就会看得更为清楚。民办大学的学费,低者每年3000元左右,一般5000元,高者8000元。这些学费之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包括办学者的利润,扩大办学的投资等。国有高校与民办高校相比,办学成本有的竟相差10倍之多,很显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是被白白浪费掉了。

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既存在于宏观管理之中,也存在于微观管理之中。

1.宏观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国家集兴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于一身。学校的兴建、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招生、分配等都在国家严密而具体的计划之中。计划手段造成以下后果:

第一,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短缺,一方面是重复建设、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第二,我国高等学校从建国以来,分分合合、搬迁重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给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流失。第三,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使用的随意性。

2.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管理。我国现在的大学还是以完成上级的计划、指令、任务为工作方向和目标。完成了上级的计划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拨款和其他资源,没有经营之责,也就不用过多地考虑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在高等教育这种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增加对高等教育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会不会给得越多,浪费也就越多?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政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大学运作机制造成的。

(一)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1.集中控制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它对整个教育行业形成了绝对的垄断。第一,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资金、土地、实物等有形资源,还包括政策等无形资源。第二,垄断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资源,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消费市场。高等教育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上,而且渗透到大学内部管理的各种过程和层面上。

2.纵向分级领导

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往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纵向约束,高等学校只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是行政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办学的主宰是政府官员,而不是大学的校长和广大教师。行政化的高等学校完全按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行政人员是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2]。这种体制是分级纵向领导的,领导的方式是计划、文件、指令以及各级政府的决议等。

3.用计划手段进行管理

在宏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和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的配置等。在微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规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人事、财务、后勤、招生分配等都要按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计划进行。这种计划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有着同样的性质。

(二)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1.剥夺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一切都要听命于教育主管机构,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广大教育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服务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都与高等学校本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学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限制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表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应不断扩大上。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终身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达到或超过50%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接下来就是终身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近12%,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远远低于北美洲地区的8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高校每增加一名学生仅基本建设投资就达3.8万元左右,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所需资金就更加惊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也就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那么,因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需增加建设性投入累计约4500亿元左右。这种巨大的投入,仅靠政府是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政府又严格限制其他资源介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全行业垄断。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入条件极为苛刻。

大学的功能就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以任何理由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剥夺公民消费高等教育的权利,都是违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上文谈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这种状况也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高等学校不必对社会负责,不必对学生负责,只要对政府负责就行了。当一个产业不对它的消费者负责,那它就不可能对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由于扩招造成的,从而强烈反对高等学校再进行大规模扩招。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什么时候高过?我国最好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年招生几乎把全国高考的拔尖人才一网打尽,但它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其他普通院校又有多大的区别?清华大学在世界知名大学中排名二百四十多位;北京大学校长也说,我们没有世界名牌大学。现在,有的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下降是事实,但更多的是因为

[1][2][3]下一页

学生入学时的整体基础素质下降了,从教育增值的角度看教育质量没有多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僵化体制和单一的质量模式才是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本所在。

3.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主要还是计划手段,这种配置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和流动。第二,人为划定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把有限的资源向少数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倾斜,这必将对大多数高等学校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名牌大学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不是政府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政府越培养,大学功能越退化。

4.缺乏长远规划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缺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长远规划,缺乏战略构想。高等教育决策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短期行为居多。

(三)大学运行机制的缺陷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也存在着种种缺陷,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学校机关化、行政化严重

高等学校首先是一个办学实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运行、教育科研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点。但现在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是反向操作的,不仅教育主管部门把高等学校看成是自己的附属机构,而且高等学校本身也把自己看成是准官方机构、准行政机关。党委、政府所设置的部门,高等学校也大都存在。行政机构、行政人员是支配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按行政权力的意志来安排。

高等学校内部的运行方式也是行政化的。学校把政府的有关计划分解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然后用行政手段实行,各级部门也只能去执行、去完成计划和任务。

2.人事分配制度僵化

与高等学校行政化机制相配套的是僵化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的进出,干部的上下,刚性十足。这种人事制度不是根据需要设计的,更不是根据高等教育市场化设计的。分配制度也同样不合理,工资、奖金的多少,只与每个人的职称职位相联系。有了相应的职称和职位,即便是工作没有业绩也不影响其收入,所以,大家拼命的是职称职位而不是工作。

3.管理的封闭性、保守性、经验性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几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相当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很少与社会发生直接的联系,也很少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这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管理的封闭性才造成了管理的保守性、经验性,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尝试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对制度创新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4.教育观念落后

对我国培养人才观念的落后陈旧,刘道玉先生曾有过一段比较典型的总结:“‘三型三性’,即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与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很明显,它们与现代教育的开放型、创造型、思辨型与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理念是相悖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3]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之下,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对现有的大学培养人才机制进行全面的革新。

三、市场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不论是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高等教育效率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已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准备,不但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日常生活也会遇到种种麻烦。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和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要有很大扩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性质要有根本性的变化。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市场的价值取向,是为受教育者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竞争态势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将以更快、更深的程度融入到国际体系中去。WTO中关于教育方面,共有四项约定:(1)教育服务贸易可以跨越国境支付,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进行;(2)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国外求学或者培训,即到他国进行教育服务消费;(3)他国可以到东道国设立教育机构办学,或与所在国高等学校联合办学;(4)国外教师可以通过自然人身份到国内任教[4]。在上述条款中,目前我国已承诺兑现2、3、4项,第1项还可进一步谈判。这样,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的态势。高等教育市场与资源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对我国高等教育将会产生如下影响:

第一,直接影响。一是国外的高等学校通过其优质的教育产品把中国的学生吸引到国外求学;二是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国内办学,或独资、或合资。以上两方面将对我国高等学校造成强烈冲击。

第二,间接影响。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加速,中国的产业结构将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那么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结构、专业、培养方向随着它的调整而调整。

3.民办大学对国有高校的冲击

我国民办高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产生的。据统计,全国上规模的民办高校已达一百多所,还有一些国有高校兴办的二级学院。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场不仅要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民办高校终究会获得国民待遇,这就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将会与国外教育机构发起对国有大学的夹击。

(二)高等教育的属性

现在对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讨论的焦点,是高等教育的属性问题。高等教育如果属于上层建筑,那么它必然就会采取政治、学术价值取向;如果把高等教育看成公益事业,纯公共产品,那么也必然会排除市场化,排除竞争、效率、效益等这些市场化的手段。而持高等教育产业化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不一样,它带有更多私人产品的性质,属于服务产业(第三产业)。这样高等教育就必然采取社会、经济的价值取向,追求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高等教育作为服务产品完全可以进行市场化经营。

请看表1中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情况对比。用内部收益率法计算的高等教育收益率,见表2。

表1 按国家估算的高等教育的收益率(1994年) 单位:%

地区 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 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

撒哈拉、非洲11.2 26.6

亚洲* 11.7 18.9

欧洲、中东 10.6 15.9

拉丁美洲 12.3 16.8

加勒比海国家11.9 16.3

OECD国家 8.7 12.4

世界平均水平10.9 18.1

* 非OECD成员国

资料来源:Psachaopoulos(1994),“ReturnstoInvestmentinEducation:AGlobalUpdate”,WorldDevelopment,Vol20(9),P.1328

表2 按国家的经济状况分类

国家 人均国民收入 高等教育的 高等教育的

(美元) 社会收益率 个人收益率

低收入国家

(低于$610) 299 10.6 19.3

中低收入国家

(低于$2449) 1402 11.4 18.7

中高收入国家

(低于$7619) 4182 9.5 12.7

高收入国家

(高于$7620) 13100 8.2 7.7

世界平均水平 2020 10.7 15.7

资料来源:同表1

通过对比,可看出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已大于社会的收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已远远大于社会的收益。高等教育已越来越带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产业进入市场。持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观点的人,是没有看到高等教育由于其发展而产生的质的变化。这种观点将会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见,不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客观形势,还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属性,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的革新。只有这样,国有高等教育才能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结构,以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机制

1.法人治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获得法人资格,拥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利,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才能存在和发展。高等学校要进入市场,进行产业化经营,必须获得独立自主的法人资格,拥有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人事、工资、财务、学科、专业、教学内容诸方面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独自决定。

如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管理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高等教育由各州分权管理。州政府对高等教育也主要是宏观管理:制定高等教育市场的法规、发放办学许可证等。一旦高等学校创立,其管理、招生、课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师聘任等都由学校自主决定,州政府不得干预。法国对大学实行合同管理,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面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

2.供需平衡

供需平衡是市场机制规则之一。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商品就必然会抬高价格,企业因而获得超额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种资金、资源就会聚集到这个产业中来,使这个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产品大量增加,供需也会趋于平衡。这时价格下降、利润平均,发展进入正常阶段。如这一产业的产量继续增加,超出了市场的需要,那么就会产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继续下降,一些质量差、效益差的企业就会亏损、甚至倒闭,退出这一产业。市场用这种方法淘汰劣质企业,使优者愈优愈强,以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问题、大众化问题、质量问题从市场的角度看,都是由于高等教育供需不平衡造成的,高等教育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国民对此的巨大需求。国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但在现有的体制下,扩招已达到了极限,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仅仅达到了12%左右。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后,教育规模偏小的问题、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3.竞争

市场机制最主要的是它的竞争机制。企业的活力、创造力、企业的发展都来自于激烈的竞争。在残酷的竞争中企业会用所有力量、所有资源去争夺消费者、占领市场,同时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要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学在思想、意识、管理上之所以落后于社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也就不会产生新思想和现代文化。

4.质量

国际标准ISO9000中对产品的质量是如此定义的: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这是一种以符合性为特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质量观,它抛弃了那种以产品为中心的质量观,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品的质量及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以消费者是否满意为中心来考虑的。

上文曾谈过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没有现代的清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尽管高等学校现在也很重视教育质量,但由于概念不清,没有现代的质量标准,所以也很难抓出多少效果来。

那么,什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李学禄先生是这样界定的:“在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这个定义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教育行为(或活动)首先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管理的基础;第二,教育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需要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第三,教育产品的质量应加以表征,把特征、特性转化为具体的指标和标准[5]。这是一种“符合性”的质量观。我们承认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只要能够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愿望,这样的高等教育就是高质量的。要想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仅有现代的质量观还不够,还要有科学的质量标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手段。

5.效率、效益

效率和效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效率是效益的前提和手段,效益是效率的结果和目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企业竞争所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正是对效率和效益的强烈追求,才使企业不断创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大量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为企业提高效率、创造效益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高等教育效率低、效益差既有产权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观念和具体管理手段方法落后的原因。比如现在企业所普遍采用的成本核算、边际利润、投入产出比、内部模拟市场、划小核算单位、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等等手段,高等学校大多没有采用。还有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也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国民需要的是相对廉价的高等教育产品。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消费得起高等教育,应该是政府和高等学校共同努力的目标。

四、政府的责任

(一)完善市场机制、转变管理方式

高等教育以市场为主导,并不是政府的责任就减轻了。实际上,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能的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政府的责任会越来越重。完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等都是政府要做的工作。只是这种管理主要的是宏观的调控、间接的管理。

1.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正如经济领域一样,仅靠市场的力量还是不够的,政府还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政府调控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制定高等教育的长远规划,确定高等教育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实现它们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2.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契约化管理

为了改变高等教育计划体制下的随意性、不规范、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利益不分、职责不清等问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要走向法制化。由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与大学双方的责任、权力、义务和行为,最终政府与大学形成一种契约关系。这是高等教育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所必须的。

3.培育、规范教育市场的发展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巨大的,市场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但这种需求并没有完全变成市场的需求,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教育需求很难在自由的选择中流动起来。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是极不相称的。政府需要站在世界的角度、未来的高度去观照高等教育,破除壁障,使高等教育市场成熟起来。

4.监督大学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大学自主权的获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深入,都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更令人关注。如何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政府宏观管理的又一方面。政府应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对不同的学校、专业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监督。

5.保证教育拨款的持续增长

高等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产业,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极为重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必须持续增长。我国1999年教育投入占GDP的2.79%,这是远远不够的,离4%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付款的方式也应改变,可根据不同类别的大学,不同层次的大学,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质量,给予价格不同的付款,而且这种付款要以学生单位来进行。名牌大学、高质量的大学,国家急需人才,学生单位获得的拨款要远远高于一般院校。对于那些质量差、招生困难的学校,可以少拨款,甚至不拨款,优胜劣汰,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更佳配置。政府还可运用拨款这一手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进行调控。

6.努力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

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后,有一些大学的学费肯定是要增加的,会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更难进入大学学习,特别是名牌大学。这个问题现在有些地方(农村、山区)就比较突出了,如果政府不采取有力措施,高等教育市场化后将会变得更加严重。政府的教育拨款中,转移一部分直接支付给贫困学生,要比支付给大学,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要好得多。

(二)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发展较快,但在整个高等学校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太小。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鼓励多种形式办学。一些高等教育的大国强国,同时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日本民办高校占其总校数的73.6%、美国73%、印度80%、菲律宾68.9%[6]。像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一批久负盛名的大学都是私立的。发展民办高校不仅能够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它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发展民办高校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竞争,竞争又反过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面对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我国应该用民办高等教育激活国有高等教育,激活整个高等教育市场。

(三)对国外教育机构来我国办学持积极态度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场对外开放已成必然,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是如何应对。垄断、被动地应付显然不是好的办法,只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落后。

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华办学,一方面抢占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一方面也会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华办学,会给我国带来大量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所急需的;其次,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必然加剧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国外的高等教育模式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迅速革新:提高质量、提升竞争能力、抢占市场空间;再次,市场的开放都是对等的,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对外开放时,国外的高等教育市场也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打开大门。我国高等教育在积极应对国外教育机构挑战的同时,还应主动地打出去。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文化学科、中医药学科、汉语言学科等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汉语言教育拥有巨大的世界市场。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到中国来,不仅能促进对外交流,还能使高等学校获得更多商机和效益。

(四)帮助高等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高等学校要想进入市场进行竞争,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政府除了革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应对大学现代制度的建立提供帮助。现代大学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法人治理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利益机制、监督机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政府对大学的帮助,一是要给大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一个相对宽松有利的环境;二是要废除影响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文件、规定,改变对待大学的方式;三是政府应积极提供大学体制创新的信息,使大学在现代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林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6):91-94.

[2] 李江源.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不足略论[J].教育现代化,2001,(2):8-17.

[3] 刘道玉.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32-35.

[4] 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2,(3):8-12.

[5] 李学禄.高等教育质量与质量管理新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114-119.

[6] 刘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0,(4):26-29.

上一页[1][2][3]

篇2: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

【内容提要】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制造成的,因此,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计划手段已无法解决。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机制应是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目标。只有如此,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摘要题】高教与经济

【英文摘要】Thecontradictionsand

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都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部存在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僵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管理简单粗糙、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用传统的计划手段、行政命令的方式已无法解决。因而,只能寻求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新模式。

现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但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各个环节和层面,使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成为市场主导型的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大国、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拟从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状出发,分析现存的矛盾、问题、体制与机制的弊端,阐述市场模式的优越性,对如何转变思想观念、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何变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规模偏小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我国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毛入学率达到15%,从而达到美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提出的高等教育(www

篇3: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

1.1 社会因素

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现在的教育意识相较以往以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对精神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另外,在政府对教育政策不断地完善下,对文艺素质地培养也渐渐地列入了教学固定板块之中。在这个情况下,作为审美需求的媒介之一的艺术活动———美术,它凭借这背景因素得以迅速成长,并且显现出可观性的经济效益。在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运行并逐步形成了市场化的模式之时,各大教育单位以及部分社会人士发现了其中的肥厚盈利,便开始设置各大考级项目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艺术赛事,这些行为更是大大地成为了加速校外少儿美术培训开设的重要因素,以此构架了循环式的盈利机制,促使了少儿美术市场化的推进。

1.2 学校因素

若我们去分析学校的美术教学课本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的美术教育设定已能足够地去满足学生在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那么为何,在一个教育大纲制定考虑合理的情况下,少儿美术市场却势头凶猛,遍地开花。经过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这方面,学校虽然都一直在强调和号召要贯彻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艺术培养在学校总是处于被忽视地位,相较于主科,艺术教育课总会被沦为调动课程或是休息课,这形成一个问题就是课程有名无实,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培养。再者,问题也出在学校对艺术教师的要求和培养。大多老师在执教过程中比较默守陈规,不会进行结合多方面的媒介来完善课堂教学,也有许多教师为了应付教学,让孩子随便操作,或者只跟着老师单一的作品展示步骤,毫无创新的照搬照抄以此应付课堂,草草了事。这个现象循回往复,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许多的教研都出不了心意,在校的美术课停滞不前。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于学校缺少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和整顿,使得在少儿美术教育这方面变成只是一个课程表里的挂名,学校也往往为了应付一时的教学检查临时做好门面,所以上级也看不到实际的问题厉害,因此得不到最终且有效的解决。因此,在近几年即使政府多么重视地去号召加强美术教育的培养,但学校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体制依旧无法得到一个很好的完善和发展。

1.3 家长因素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加大。许多的家长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孩子生活的每个时间段,所以许多家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半将让孩子报各种的培训班。而美术教育培训作为艺术培训类比较热门的其中之一,是大多数家长的重要选择对象。所以这也是促进少儿美术教育能得以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不仅如此,许多家长对于艺术都充满好奇感和喜爱,所以他们会把自身对艺术的向往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在培训机构里得到艺术方面的开发来补充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缺失。而这点恰恰是处于普遍家长现阶段对孩子艺术教育认识和了解不断提高所采取的行动,在这个背景下也大大地推动艺术培训的成长和发展。于此同时,家长的期望又与各大少儿美术机构推出的各项考级政策一拍即合,一方出钱一方提供平台,家长的教育资金的投入使其能转化为白纸黑字的证书,这种双向刺激性的结果也是成为一个对发展起到重要的有利因素。

2 市场化的优点

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在市场化模式的运营和发展下,整体呈现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无不体现了其独有的竞争优势。从主要的机构分类上看,美术教育培训相较于文化补习机构,是属于一个艺术发展需求,并不是人人都必须去加强和充实。但它能在短短几年之间成为一种主流形式的发展姿态在市场上占据了自己的立足点,也在一次证明它在当今市场中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从刚开始零散的开展模式,到现在逐渐注册挂牌成熟的发展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市场化能够补充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在课外进行深一步的拓展,为属于初级阶段或喜爱美术的少儿提供一个学习平台。其二,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开设能大大地促使少儿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的研究的推进,经过调查,我们可以得知的数据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创业者和从事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因为自身的喜爱或者属于自己所熟悉的专业,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及擅长的方向投入到教研实践当中,经过营业模式的美术教育,也使得这些教育从事者能够以开放式和散发式的思维方式去追求独属于自我品牌特色的个性来吸引更多的生源。生源成为了一个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全部,所以不得不多加提升自身的教学品质来博得更多的教学成就和教学口碑。其三,少儿美术市场化的发展,使得整个美术教育能够更广泛地面向社会,能够让更多对艺术模糊不解的大众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特别是家中有孩子的家长,他们对学校的文化课的了解多大于对美术课的认识,而少儿美术市场化的发展打破了学校承担一切教育的局限,家长可从校外获取更多艺术信息,也获得更多选择使其孩子能够更早地去受益。

3 市场化的弊端

从宏观来看,少儿美术教育的市场化给整个社会经济提供不小的推动力,同时也给政府教育负荷减轻了不小。可以说,少儿美术教育在近几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当一个教育方块转变为市场化时,它便带上了市场化的特性,那便是商业化。少儿美术的商业化表现在近几年随着少儿美术开设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地扩大和增加,某些单位盯上了这一条财路,开展许多非官方性的比赛和考级,而这些大部分都需要交纳一定的金额,这种形式往往形成了一个拿着少儿美术教育的幌子来让家长变向消费。但,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消费家长确是主要推动力,因为大部分家长所关注的是资金投入之后所得到的成果,那么考级机构给孩子提供“证书缴纳平台”,使得家长得到暂时的满足。其次,少儿美术教育培训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十分乐观的,许多与之相关的人士看到这个经济利润,纷纷参其一脚。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是参差不齐,教学环境更是谈不上规范,市场化的加速发展将会导致培训机构把主要心思投入到如何增加经济收益之中,过分忽视教学成果展现,缺乏对少儿心理发展的全面考虑。

4 美术教育市场化的发展和规划

篇4:市场营销教育实践的思考

一、我国市场营销实践及教育的现状

1、对市场营销理论及实践活动有了充分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营销于80年代初又重新引进我国,并在经济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宏观意义上讲,市场营销既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又是对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事实上,无论是教育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对市场营销的重视已逐步形成了共识。

目前,市场营销理论不仅应用于企事业单位、非赢利机构和政府机构,而且广泛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2、市场营销教育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营销实践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循环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不少大学陆续建立了市场营销系或市场营销学院,市场营销成为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的重要专业和核心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走出了大学校门,成为各类社会办学机构和培训机构开设的必修课程,从职业培训到下岗工人的培训、从技术等级考试到各类职业资格认证,无不开设市场营销课程,使市场营销理论迅速在社会各层面得到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发表了具有世界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少企业家发明创造了具有国际适用性的营销技巧和方法,为丰富和发展世界营销理论宝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营销技能和方法不仅能使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有助于人们树立诚实守信、互敬互助的良好道德风尚。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新世纪里,只有那些营销技能超群的国家、企业和个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不仅为市场营销教育提供了更广的空间,而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是不高的,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对市场营销的规律和知识的认识还不够。随着市场营销知识的广泛传播,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市场化实践,市场营销知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企业结合市场与自身特點,精心策划、演出了一幕幕或精彩、或无奈,时而硝烟弥漫、时而偃旗息鼓的生动营销悲喜剧。我国企业以自己的理解和行为方式,不仅创造着生动的市场营销奇迹,而且用实际行动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为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巨大贡献。海尔、联想等企业发明、创造了具有国际适用性的营销技巧和方法,为丰富和发展世界营销理论宝库作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贡献。市场营销在推动企业改革、培育和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市场营销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理论尚未建立起来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即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发展。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理论是由几代人共同研究、继承发展和不断积累而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我国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基本上是引进和解释西方的营销理论,缺乏充分的吸收和消化,至今还没有把西方的营销理论中国化。

当前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充斥市场,层次不齐、良莠混杂,大多数仍处于对西方理论和程序的咀嚼与消化阶段,真正具有思想性、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著作屈指可数。这与市场营销实践活动形成了巨大反差,理论上的严重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市场营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创新。

2、教学研究脱离实践

我们知道,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而实践又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或教科书上程式化的东西,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该灵活机变,活学活用,这就需要人们思想上的融会贯通。

从事市场营销教学活动的教师,大都是研究型学者,很少有从事过市场营销实践活动者,很少有人能深入企业管理实践、深入市场营销活动第一线,亲身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从而了解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使教学研究与企业联系起来,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使理论研究更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意义。

3、对国外市场营销经验的吸收借鉴不够,生搬硬套

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市场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所有的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只有适合中国的具体条件才能行得通,但这往往受到研究者学术背景和经历的限制。我国市场营销教学研究者缺少对中国本土企业经验的研究分析,对国外营销理论的吸收消化又缺乏深度和实践的检验,其结果是生搬硬套,只触及表面而缺乏其精髓。

4、与国外交流不够,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风格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具有世界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我国企业也发明创造了具有国际适用性的营销技巧和方法,但由于中外研究模式和方法差别较大,很难找到合适的能共同研究的课题,阻碍了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同时,由于资料来源的差异与限制,国内研究者对相同问题也存在不同的解释,同行之间很少进行沟通。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国外专家主导整个研究的设计策划,而我国参与者仅负责数据的搜集,合作交流很难深入开展,研究成果也难以中国特色风格在国际学术界传播。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企业和市场营销专家更加关注我国的营销问题,特别是现在的经济形态、政府行为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市场营销实践的独特影响。这对我国市场营销理论和中国特色的营销风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文化,关系着我国未来的竞争力。目前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任何一个理论,如果没有能够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得到检验,就无法说明其理论的普遍意义。

5、我国市场营销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设施、方法落后

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与活生生的市场营销实践相去甚远,也与生活中处处有营销、时时有营销、人人在营销的市场营销本质相去甚远,与国外的案例研究、角色模拟、情景模拟等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相比,也是相形见绌。我国市场营销教育的发展繁荣,需要全体市场营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不仅要深入企业营销实践,而且要研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丰富和发展世界市场营销理论宝库作出贡献。

三、我国市场营销教育的未来发展思考

1、市场营销教育研究工作者应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第一线,站在市场营销实践的前沿,亲身感受、参与其中的经历,才能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理论,否则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课堂是研究不出市场营销理论的。当今中国丰富的市场营销实践,要求研究工作者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对此做出解释与反思,或者说是思想上的升华与总结。开放的中国是当今世界营销思想最好的实验场所,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在中国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也才能通过乡土化的清新气息,教授、传递市场营销学知识,这比生搬国外教科书更具有时代意义。这也是我国市场营销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担负的历史责任。

2、我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市场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所有的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只有适合中国的具体条件,才具有实用性。作为市场营销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的经济形态的变化、政府行为和传统文化演变对市场营销方式的

影响等,来检验、丰富和发展世界市场营销理论,以开放性、国际化的眼光分析发生在中国市场上的人物与事件,丰富和完善市场营销理论,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3、努力形成不同的理论学派,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形成不同的理论学派,才能为市场营销实践和教育的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营销教育和实践要想有一个大的飞跃和发展,也应在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的前提下,形成不同特色和风格的学派,共同推进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创造一种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各学派之间要打破界限与门户之争,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4、密切跟踪国际市场营销的最新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21世纪的市场营销将会发生更加迅速的变化,新概念、新理论将不断涌现。我国市场营销教育工作者要想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必须及时掌握、消化和吸收国外最新成果,及时了解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学术研究机构、大型国际企业建立密切、稳定的交流关系,参与学术探讨,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并在国内推广应用。

5、积极探索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我国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在引进、借鉴国外的案例研究、角色模拟、情景教学等先进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手段,将活生生的营销实践转化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进行理论上的创新,还要进行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的创新,使我们的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不致变成书本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真正有所收获、从中受益,进而成为我国市场营销实践活动的骨干力量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

篇5:水务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思考

针对当前水务行业市场化运作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操作,我们将从政府和投资者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层面应关注的问题

1.资产溢价与综合目标的权衡

市场化运作的目标应是综合性的,同时考虑稳定、发展和效益,充分体现“引进资金、引进机制、平稳发展、提高城市软环境和发展竞争力”。供水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否成功的引资并改制,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发展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如果一味追求资产转让价值的最大化,忽视其他矛盾面的合理解决,合资公司成立后,投资者将通过各种非理性的手段弥补损失,最终将影响到城市水务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2.非相关业务的剥离

既有的城市水务企业大多承担着政府办社会的各项任务,如大量的担保任务、公益事业的承建与维护等,这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负担,也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应该通过融资改制的契机,将企业原有的非经营性业务进行剥离,不给即将成立的新公司留下隐患。

3.新建项目的承担程度

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政府要求新成立的水务公司承担一些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项目,并以此作为合作的边界性条件。这些项目有的已经立项,有的仅在规划中,投资者为了拿到水务经营权,一般都予以接受。但是,如何控制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又是政府应该考虑和关心的问题,应通过合理的收益回报预测,如果项目任务过重,即使新公司成立后,投资者仍有可能应无法获利而采取违约手段,到最终收拾摊子的仍是政府。

4.合理监管

水务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后,并不是一放了之,政府应加强对新企业的监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对新公司的监管,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司收益,使公众和企业双赢。

(二)投资者层面应注意的问题

从投资者角度考虑,主要应该注意的是,充分调查、正确测算、合理预测、理性投资。水务行业具有以下产业特征:经营形式的垄断性、投资的低回报性、经营合同的长期性、政策的高风险性、经营回报的稳定性、资本的高沉淀性。这些特征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企业主体必须要具有长期从业的战略,具有稳定的、低成本、大容量的金融通道,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服务品牌。

篇6:市场化条件下粮油信贷工作的思考

市场化条件下粮油信贷工作的思考

本文按照农发行要充分发挥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广东粮食主销区实际,分析了农发行当前面临的形势要求,提出了政策、业务、效益、机制、人才等方面履行职能,实现发展的设想.

作 者:黄进强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广州,510100刊 名:南方金融 PKU英文刊名:SOUTH CHINA FINANCE年,卷(期):2004“”(5)分类号:F830.2关键词:农发行 宏观调控 信贷管理

上一篇:幼师母亲节的祝福语下一篇:部编版历史九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