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欢会优秀作文

2024-07-01

家庭联欢会优秀作文(精选6篇)

篇1:家庭联欢会优秀作文

今天是大年初三,更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联欢会。

今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万里无云。小鸟在枝头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曲,仿佛要庆祝我们家今天的家庭联欢会。

如果说早上的鸟儿为我们的家庭联欢会来了一个预先庆祝,那么,晚上的烟花更为我们的家庭联欢会增添了色彩。我和爸爸、弟弟、叔叔 一起走到草坪上放烟花。一会儿放这个,一会儿点那个,放得兴高采烈。

庆祝的烟花放完后,我们的家庭联欢会也就拉开了序幕。担当主持人的邱昊哥哥落落大方的走上台说:“大家新年好,今天我们家的联欢会 正式开始了!首先请欣赏邱天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少年中国说》。话语一落,我就满面春风的走上台,拿起我的朗诵稿 开始朗诵,我朗诵时站如松,吐词清楚,博得了大家的赞赏。接下来我有弹了一首吉他曲子《雨滴》弹得优美动听,感情丰富,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接下来邱喆弟弟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他表演了小提琴演奏,又为大家朗诵了《阿房宫赋》,最后还为我们表演并揭秘了刘谦的《心想事成》魔术,让大家赞不绝口。

篇2:家庭联欢会优秀作文

我和姐姐第一个歌唱的是紫荆花回家了,歌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无比高兴的心情,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我俩越唱越高兴,一会和姐姐合唱,一会独唱,当主持人的爸爸没法主持节目了,只好退到一边,妈妈也无法评分。

后来,我和姐姐唱累了,就让爸爸。妈妈一起唱,我和姐姐当评委。

篇3:优秀孩子成长必修的家庭课程

一、习惯培养,奠基人生

不少家长认为,家长的责任是养育孩子,学校的责任是教育孩子。那些认为教育是学校责任的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忽略及时对孩子性格优化、良好习惯的示范和教育。当孩子出现问题征兆时,他们漠然;当应该教育、引导孩子时,他们没有发出声音;当孩子出现扭曲性格、不良习惯时,他们还在期待着学校教育会对孩子产生革命性的改善。但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积习难改,最终,孩子和家长都痛苦不堪。

可以说,所有问题学生的出现,其根源并非是知识缺乏或者能力不够,而多是因为性格的扭曲和不良习惯造成的。所有优秀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优秀习惯的奠定。

素质教育是奠定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要起到如培植大树蓬勃生长的根系般的作用,这种培植就是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落实优良性格与优秀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起点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可以画最美、最好的图画,但也可能画成一幅乱糟糟的涂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对学生做演讲时所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总书记将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习总书记的这个比喻恰当而深刻,可以说,孩子价值观培养的“第一粒扣子”是父母扣上的。

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首先应该从生活习惯开始。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有一种又懒又笨的通病——五六岁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小学时不会收拾书包,上中学时不会洗自己的衣服……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做家务了。有人把这些病因归结到独生子女的天性,更多的人说是孩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必然结果。真的是这样吗?调查显示,很多家长把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些对孩子而言举手之劳的事包办了,这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依赖家长、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便成为习惯。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刘锴先生的文章《英国独特的“餐桌教育”》中谈到的英国家长的做法。

在英国,从与家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先吃哪道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如何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他们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孩子无礼,既是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同时孩子长大后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不会有成就。有些家庭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一周岁左右开始,就懂得了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得体地与同桌客人交谈。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减轻了家长的家务负担,更为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及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把进餐习惯纳入餐桌教育的范畴。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认为,孩子“自食其力”,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独当一面是很有帮助的。英国的家长绝不让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作进餐的示范,改掉孩子任性的毛病。

英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环保意识的培养,他们把餐桌当成环保教育的生活课堂。在餐桌上,家长会教孩子区别哪些餐具是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英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都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而且也拒绝购买带塑料包装的食品。对于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孩子们也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分类。另外,在餐桌上,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节水、节能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在价值观和人格形成之前,他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孩子每天呼吸着融入父母性格、习惯的空气,吸吮着父母性格、习惯的养分,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在这种浸润、呼吸和吸吮中,父母的价值观、性格、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影响是遗传性、奠基性的。

言传不如身教,只有父母言行一致,精心示范,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素质教育,健康第一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学校、学生、家长都形成了“多读书—考高分—上名校”的教育理念。大量的学习任务压在孩子头上,挤压了孩子们走到操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他们只能整日坐在课桌前埋头苦读。更严重的是,对于这样的现象,学校和家长倒也不反感。在他们眼中,提高考分是王道,体育锻炼只是玩,会让孩子分心。也有家长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与学习相比,运动的重要性基本可以忽略。而且他们相信,多给孩子吃点好的、吃点有营养的,就可以让孩子身体棒,体育锻炼没有必要。

运动真的不重要,可以被营养品替代吗?强身健体是运动的首要与基本功能。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生长,让正值发育期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是能促进神经肌肉与心肺系统的发育。神经肌肉充分发育,能保证大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获得充分的营养,显著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学习效率。除对身体有益外,体育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因为体育锻炼是锻炼意志力、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团队精神的绝佳方式。例如,参加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会消耗极大的体力,必须咬牙拼命坚持;球也不能满场随意踢,必须遵守比赛规则;踢球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讲究团队配合。参加体育运动,虽然孩子出一身臭汗,但是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这是在课桌前无法习得的。这些品质很重要,是帮助孩子顺利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每年天一中学新高一军训时,笔者总看到有一些学生体重在100公斤以上,他们连特大号军裤都无法穿上。教官组织队列训练时,这些学生明显跟不上同伴的步伐。开学后,任课教师也反映,这些学生在上课时常犯迷糊、爱打瞌睡,渐渐地,他们的成绩也落后了。这些孩子为什么这么胖呢?有的确实有遗传的缘故,但更多是因为平时家庭生活中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膳食营养,而没有引导孩子适度运动,如此十多年的生活造就了一个“胖墩”。

素质教育,健康第一。长期以来,天一中学3000多名师生每天都坚持以班级为方阵,在校园环道上慢跑1500米。各年级的孩子都参加,不分大小;每一个孩子都参加,不分男女。刚开始进行这项锻炼时,有一些孩子甚至教师都不理解,埋怨为什么要长跑;不少孩子有畏难情绪,会找借口开溜。坚持了六七年后,孩子们跑出了体质、跑出了习惯、跑出了乐趣、跑出了朝气。现在,天一中学的长跑队伍精神抖擞。这样的长跑活动影响学生学习了吗?学校的高考成绩证明,完全没有!动静结合、一张一弛,只会让学生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最近几年无锡市高三学生体质监测调研中,天一中学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直都名列前茅,其中常年坚持的课间长跑起到很大的作用。2010年,邓一波老师带队参加在香港慕德中学举行的两岸十城智慧铁人比赛并获得团体亚军。智慧铁人比赛是以高中学生团队为主体,兼具创意性、竞争性、耐力性、技术性和戏剧性的综合性教育竞赛活动。活动结合了数十种闯关游戏及主轴任务,评审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创意来解决问题,因此,参赛队必须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除了比赛内容难度较大外,比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时间特别长,参赛选手在几乎不休息的情况下要连续参加72小时的高强度比赛,不但要现场答题,而且要完成主轴任务方案设计、模型制作、电子展板设计制作、比赛过程视频的拍摄和剪辑等任务。这样的比赛对参赛学生来说,是全方位综合素质的考验。回校后,邓一波老师感慨道:“咱们的学生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得益于天一学子在创造性、知识性方面具有的优势,优良的体质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过硬的体质能让学生在长时间的紧张比赛中保持旺盛的精力、精准的判断力与卓越的创造力。”

所以,笔者真诚地对家长提出建议:在家庭生活中,“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必须落实在家庭教育中并坚持下去。运动是孩子的天性,今天的孩子不喜欢运动,家长与学校都要对之负责任。不引导、不指导,甚至还不支持运动,让孩子总是宅在家中,是家长对孩子运动的常见态度。一到休闲时间,就手握遥控器或鼠标,这样的生活方式应该改变。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监督结果显示:视力下降是学生体质最突出的问题,超重排在第二位。这种状况实在堪忧。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多走向户外、多沐浴阳光,在亲子运动中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热爱劳动,才会热爱生活

现在,许多孩子已经不做家务了,既不会做饭,也不会洗衣。报纸上还说,大学生会把成包成包的脏衣服快递回家,让妈妈帮着洗;洗干净后,家长又给他寄回来。对这样的做法,笔者真是哭笑不得。2013年夏天,应多伦多大学的邀请,笔者与中国的十多位校长一起走进了该校。多伦多大学的张柏松教授给我们看了一段中国留学生公寓内部情况的视频,用该校国际部主任杰克•马丁的话说是,“卫生状况‘不能容忍’”。这种状况真的只怪孩子们吗?

在学校,中小学生也不愿意做清卫工作。做值日生时,他们不认真,不积极;大扫除时,无论派什么活儿,他们都嫌脏嫌累,想尽办法躲懒;班干部竞选时,劳动委员的职务也是最少有人竞聘的。最可怕的是,已有一小部分孩子变得不爱劳动,他们对“劳动最光荣”的说法很难认同。他们认为,劳动是可以花钱买来的,现在家务由爸妈做,将来家务可以由钟点工做。而自己怎么可以做钟点工的活儿呢?

孩子是天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吗?一项对1666名3—8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学生比例高达93.0%,“愿意学做家务活儿”的高达92.7%。当问及“劳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时,77.6%的孩子选择“培养自己的能力”,67.2%选择“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这说明孩子们很看重劳动对于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71.2%的学生不同意“现在的孩子是懒惰的一代”的说法。[2]

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对劳动缺乏热情呢?在这方面,家长的劳动价值观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调查表明,54.4%的长辈说过“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41.4%的长辈说过“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或去种地)”,44.8%的长辈说过“学生就是要学习好,闲事少干”,44.48%的长辈说过“看你笨手笨脚的,这点事都干不好”,54.7%的长辈说过“去干你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听长辈说这些话的孩子,对洗碗、扫地这类简单的家务活儿表示“没兴趣做”的,明显多于长辈从没说过这类话的孩子。[2]在不少中国家庭中,父母愿意包办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他们会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好,什么家务都不要你做。”这正是在暗示孩子:劳动远没有学习重要。生活中也常见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说:“你若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到工厂、到车间当工人。”这种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也有体现。例如,有些班级制定了这样的规定:作业不交,罚扫地一周;上课迟到,罚搬运纯净水一周。在上述家长、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劳动似乎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劳动者也是低下的,孩子们努力向上的目的就是可以不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包是神圣的。我们的语言中有成千上万个词汇,但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我认为是三个词:粮食、劳动、人民。”尊重和热爱劳动,做一个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自己、为他人创造幸福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

就个体而言,人的自理劳动是一项基本技能。劳动也是个体生存的手段。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能换得生活资料。就社会而言,劳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这些道理显而易见,家长也都懂,可他们说,“孩子现在还小,长大自然就会做事了”,或者“学习已经很紧张了,做家长的能帮他一点就帮一点吧”。这是一种错误且危险的思想。劳动是一种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劳动是一种美德,不劳动的人不懂自律,也不懂得珍惜。如果孩子不从小接受劳动教育,那么他将无法形成自理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尊重他人劳动的品质以及对人、对己的责任感。

让孩子参与做家务真的那么难吗?我们可以从美国家庭的做法中吸取一点经验。在美国,大多数孩子都有家务活清单。父母认为,孩子参与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体验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根据年龄大小,他们对不同孩子设计了不同的家务活:9—24个月,自己扔尿布;2—4岁,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5—7岁,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8—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四、懂得感恩,才有责任

笔者曾多次在学生大会上动情地说:“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教育经历、我的学校管理经历告诉我,人性、血缘包孕的母爱,仅仅用一个‘爱’字实在是难以描述。”笔者也曾多次在孩子们的周记本上这样写道:“随着你们慢慢长大,你们一定会懂得,母爱是你们一生一世也报答不了的深情。”

笔者曾好多次在学生会议上对孩子们讲述这样两个伟大母亲的故事。

欧洲有一对母女,去阿尔卑斯山度假滑雪,遭遇雪崩被埋。母女俩在雪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几次看见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都因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滑雪装,而未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女儿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她,是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是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后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片白雪,直升机才因此发现了目标。女儿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但是在这一瞬间,她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用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

唐山大地震中,一对母子被深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在她的身下安然无恙。几天后,救助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母亲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婴孩口中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续着孩子的生命,乳汁被吸干后,她拼命咬断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了下来。

每次听完笔者的讲述,孩子们都泪眼朦眬,低垂下头,半晌无语。但我们又看到这种事实:今天的独生子女,每一个都处于父母、祖辈的过度呵护下,他们几乎生活在虚拟的环境中,完全缺乏在风霜雨雪中求生存、在同伴竞争中求生存的历炼以及真实的成长体验。他们习惯了在家庭生活中呼风唤雨的“主尊”地位,唯我思维强烈。由于缺失兄弟姐妹间相互照顾、搀扶的体验,独生子女也不懂得谦让为何物。不少孩子听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甚至会不解:孔融的妈妈为什么不多花点钱都买大梨呢?这样的孩子,他尚未长大。

但是也有另一类孩子,他们内心深知,在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中都有父母、老师无限的关爱与帮助。

江晟,2000年考取天一中学少年班,他用四年时间学完中学六年的内容,2004年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目前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江晟对待生活有着一颗阳光灿烂的心,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她总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例如,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她考得很差,但是她并没有灰心,而是自我打趣道:“成绩差倒充分说明了我的提升空间很大,看样子还得继续努力呀!”

六分勤奋,两分阳光,还有两分是什么?江晟的答案是:感恩。对生活、对父母、对老师心怀感恩之心,勤奋与阳光的个性才会变得厚重。面对取得的成绩,江晟更愿意将之归功于父母的谆谆教诲和老师的悉心教导。

五、遵守规则,才有美丽人生

当笔者听到“中国式过马路”的说法,听到对中国大妈广场舞的批评,看到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纷乱时,常会想起亨廷顿的名言,“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在英国,许多行为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公民规范,在中小学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明文规定的学生行为守则。但在世代相传的长期积淀中,许多行为已变成一种约定俗成,变成积淀在盎格罗-撒克逊民族血液中的行为基因,变成了弥散在英伦三岛的社会行为文化。在英国,被人认为生活行为粗鲁可以说是奇耻大辱。一代又一代英国绅士就在这种文化浸润中成长,而且这种绅士文化具有感染性和继承性,一批又一批外来移民就在这种社会文化熏陶中成为新的绅士。许多次乘车外出,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叹行车的有序、宁静、礼貌,马路上很难听到车辆鸣笛,驾驶员遇到交叉路口,必先左顾右盼,然后通过。我们常见在较窄的通道上,两车相遇双方礼让,不少驾驶员摇下窗玻璃让对方先行,而先行的驾驶员必定挥手致谢。在这种礼让中,驾驶员少了很多争执带来的烦恼。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已经在不断地反思:我们极大地重视了孩子们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但我们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孩子们德性与人格的培养;我们重视了远大目标的灌输,但我们却没有夯实孩子们最基本的礼仪习惯、文明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道德素养;我们片面地把“全面发展”理解成了“总分发展”(或称“全科发展”);我们高位地给了孩子们伟大的人生理想,但我们却没有夯实孩子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所必需的基本素养。面对当今孩子中确实存在的信念淡漠、品德障碍、道德感缺失等问题,我们是否该大声疾呼“归来,归来兮,中华之文明”?

我们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增长及技能提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德性的发展。而对孩子德行的培养应该做得更具体点、更有针对性,要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诚实的品质、与人相处的礼仪、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对恪守社会秩序的自觉等素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不仅仅需要学校及教师,更需要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一起努力,从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着手,具体指导,让孩子先成“人”。

初访欧洲,当地的交通礼仪给了笔者很大的震撼。笔者总结了对欧洲交通的印象。一是“车等人”。当人行横道上有人在行走时,汽车会悄然停车,即使面对行动迟缓的老人,驾驶员也不会鸣笛,总是耐心地等待。二是“人等车”。当人行灯为红灯时,即使路上没有汽车行驶,行人也总是静静地站在路边等待,待绿灯亮时才通行。

公共场合不喧哗吵闹、按秩序等待,这都是看似简单却易被人们忽略的重要素养。这些素养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行为经过长期的规则约束后渐渐积淀而成。素养代代相传,便融入每一位公民的血液,社会生活也因此实现了井然有序。由此可见,在形成素养之前,规则的约束是必要且重要的。

一直以来,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已非常重视常规管理,因为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有很多条条框框,有无数常规考核与评比。但仔细比照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是遗憾地发现,这些常规管理落实效果不理想。一些德育工作者也很不解:“我们尽心尽力组织了很多评比,但学生仍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德育思维与德育方式仍然有“运动式”“口号式”“走过场”之嫌,家长、教师并没有真正认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人生发展的奠基作用。在教育实践和家庭生活中缺乏生活化、细节化的养成教育;学校教育重视行为的表层量化评价,忽略引导学生形成对规则的真正认同,教育行为类似轰轰烈烈的“整治”,但缺乏滴水穿石般的坚持。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袁金华曾说:“教育其实是很实在、很细致的积累,从低到高,从浅入深,一步一步做好,日积月累,必见成效。”的确如此,对孩子行为规范与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细微处着手,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化,而不是给孩子灌输一些大而泛的道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本学校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方式中得到一些借鉴。袁金华在《教育的朴实》一文中提到:“日本小学新生开学前,学校会寄给家长一封信,说明他们对一年级新生的教育目标是‘体质、习惯、兴趣’,然后围绕三个方面提具体要求。例如,对早上起床和晚上就寝的时间以及对下午13点30分学校放学后的家庭活动提出建议;开学第一周允许家长陪伴孩子进校、回家,第二周起,孩子就要戴黄色学生帽独立步行上下学;要求孩子选择1~2项体能游戏项目,每天坚持练习;要求孩子每天临睡前整理好书包,削好铅笔;要求孩子上体育课穿短袖、短裤的运动服,星期六要自己洗干净运动鞋……”[3]在家长的配合下,学校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让孩子们懂得并遵守了规则,也学会了坚持。

同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所高中的教室内,笔者看到了这样的规则:不吃糖,不吃口香糖,不喝汽水;要说话,请举手;把书包放在地上;不在桌子上写字;不迟到,不早退;不乱丢垃圾。简简单单的几条,似乎德育目标很低,但效果是教室内整洁、有序。

反观我国的教育,中小学常规管理多依靠各种考核与评比,学校的德育部门每天“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因为怕扣分,所以孩子们在校园里表现得比较听话。但走出校门或者当班主任离开时,他们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反差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话语太“高、大、全”,德育目标过于宏大,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细节化的熏陶、养育。规则意识需要播种,规则行为需要培养,规则内化为素养要经过长久的、艰巨的过程。

教育就是要从细节入手,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规则行为,将规则内化为素养,进而用优秀的素养为孩子迎来美丽人生。重新审视我国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时,我们应该进一步从小事抓起、在一丝一缕中去养成孩子们的习惯:面对孩子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面对孩子们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某些不良习惯,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教育的敏感和教育的胸怀,我们是不是应该带着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未来视野,不断地审视我们自身、审视我们的家庭教育行为……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浸泡,孩子是酸还是甜,都在这种印刻式的浸润中形成。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三好”素养(身体好、性格好、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也很难改变孩子。倘若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培植良好的根系,孩子也绝不可能成长为一棵茂盛的大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16-08-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2]关颖.不做家务的孩子很难有出息[N].中国教育报,2014-05-01(4).

篇4:家庭春节联欢晚会

下午5:30,家人都坐定了,一切准备就绪,我和弟弟一秒钟摇身变成非著名主持人,家人们也纷纷拿出手机录像“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我宣布2014年家庭春节联欢晚会现在开始!”(鼓掌)

首先我这个主持人要带个好头,“第一个节目由刘子银带来演讲《致家人的一封信》。”(鼓掌)。我不紧不慢地拿出演讲稿,清了清嗓子,开始了演讲。演讲最后我鞠了个躬,顿时掌声响起,里边夹杂着声声赞扬:“哎呀,我孙女真乖!”“我女儿真棒!”抬起头一看,爷爷奶奶的眼里竟然闪着泪光,他们轻轻拭去眼泪,奶奶上前来抱了抱我。哎呀这效果,真厉害!第二个上场的是爷爷奶奶,他们唱的是《天仙配》,我情不自禁地跟着打起了节拍,家人们也跟着拍起了手,爷爷奶奶受到我们的鼓励,唱的更带劲了。接着妈妈带来了英文歌《yestday 0nce more》也受到了家人的喜爱。本来只想当观众的婶婶临时唱了《知音》,弟弟的《新年好》、我的舞蹈也一应登场。

“表演完了节目,接下来是游戏互动环节“歌词接龙”我刚一宣布完毕,家人便鼓掌欢呼,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各自的游戏规则,我好不容易平息了家人的激动,念起了游戏规则。家人排好顺序后游戏开始了,第一个字是“日”。“日出东海,落西山.(奶奶唱《宽心谣》)”——“山丹丹地那个花开呦,红艳艳(爷爷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雁南飞,雁南飞 (妈妈接《雁南飞》)”——“飞呀飞,却总是飞不高(我接《我是一只小小鸟》)”——“高高地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鄉(弟弟接《天路》)”——“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叔叔接《相亲相爱》)”——“买买买谁让我是爱买美的女孩(婶婶接《买买买》)”……

最后,当我和弟弟宣布家庭春晚结束时,爷爷笑着对我说:“明年接着办吧!”“是啊,今年办得多好啊!”“这是我们过的最充实的一个年呢!”看着家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听着他们的赞扬,我心里美滋滋的:我的努力真没白费,明年还要更热闹!

(指导老师:梁夫领)

篇5:家庭联欢会作文

春节年年过,年年大不同。今年春节前早早的大姨就自报奋勇地充当了春节家庭聚会的总导演了,她要求每人都要表演一个节目。接到任务的我是既兴奋又紧张,只恐露丑啊!

大年初一上午,全家人早早地来到宏源酒店相聚,举办家庭联欢会。在激扬澎湃的开场词后,大家表演了优美的舞蹈,演唱了动听的歌曲表演在依次进行,好,好!的欢呼声不断,其中我最喜欢的节目是双簧。双簧表演就是一个人坐在板凳上,一个人躲在板凳后面,躲在板凳后面的人说词,坐在板凳上的人进行动作表演。二者配合融洽、表演幽默,惹得观众哈哈大笑。我演唱的歌曲《国家》也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在阵阵欢笑声中联欢会结束了。全家人在团圆筵上喜气洋洋,品尝着美味,畅谈着过往,期待着未来,倾诉着真情。春节后我们各自将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紧张地学习,不管怎样,每个人都要在新年之初就勤奋努力,用热情去播种新的希望。

篇6:家庭联欢会作文

家,一个我们成长的港湾;家庭联欢会,则是一次在港湾中的欢腾。每当这时,我总会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那时我很快乐。前后邻居都说:“瞧,这一家子多温馨呀!"今年呀,我们又开始,那天早晨,我们全家人都忙的不亦乐乎,吹气球,挂彩球。晚上,联欢会在我的主持下开始了,“先生们,女士们,现在联欢会正式开始,我预祝这次圆满成功!”

先是爸爸带来的歌曲《为了谁》,今天我发现爸爸的着装是西服,在灯的照耀下,变得有精神起来,唱完之后,爸爸感觉良好,就向四周举一下手,像是获得一块金牌似的,接着是妈妈跳的舞蹈《走进新时代》,她那优美的舞姿,把人都陶醉了,然后是我的歌舞《感恩的心》那是我为爸爸妈妈唱的,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最后是总结。家庭联欢晚会真好!

上一篇:活动执行简历范文下一篇:2016专业技术人员“诚信建设”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