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

2024-06-29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精选6篇)

篇1: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

中共西来水乡委员会

西来水乡人民政府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

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指示精神,结合我乡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点,对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制定如下优惠政策。

1、放开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和禁止的以外,其它领域都允许民营投资进入。对国家有条件限制的行业和商品,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生产经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企业、贸易、社会服务、医疗、教育、农业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投资经营,经营方式全部放开。

2、简化注册登记手续,放宽注册条件和市场准入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申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对新开的个体工商户,经当地工商部门备案即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第一年内免办其他管理方面的手续。乡可以帮助从业人员到工商、税务、技监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必要的也可以由乡组织上门服务。

3、实行用地优先政策,优先选址,优先批地,在收费上按最低标准执行。在规划的工业园区内的生产经营用地,可有限期地无偿使用。

4、新办的民营经济吸纳下岗职工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数60%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收所得税三年,两年内不收取其他管理费。

5、凡下岗失业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凭劳动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三年内免交各类行政事业收费,一年内免税。

6、允许乡内外的企业或个人收购、兼并、承包、租赁乡内企业。

7、鼓励支持科研院校来我乡设立科研试验基地和高效优质农业实验基地。

8、鼓励乡内外单位和个人到我乡购买、承包、进行开发“四荒”。其中开发荒山,荒坡种树的,合同可延长至50年。

9、鼓励和支持乡内外单位和个人到我乡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允许投资者购买划定区域的矿山开采权,并在管理费、税收上实行最大限度的优惠。

10、个体、私营业主申请用电的,低压用电三天内答复,高压用电七天内答复。基建用电半年内结束的,其原交纳的用电贴费全部退还,一年内结束的退还75%。

11、凡为我乡引进国内外独资、合资、合作、拨款项目,资金到位并投入生产运营,乡政府组织本人进行评估,将按引进资金的数额,给中介人一次性奖励:10万元~30万元(含30万元),奖0.5%;30万元-2-

篇2: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

根据我县经济实力不强,财力相对较弱的状况,我县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发展道路,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这几年,我县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等政策,促进了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讲,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好,速度还不够快,水平还不够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有效激活民间投资,保护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促进我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1、对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的情况进行一次督查,保证政策精神落到实处。

2、在《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中共安化县委、安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可考虑增加如下内容: ①加强宏观调控方面。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地制订发布民营企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指导项目,明确支持、抑制、1淘汰的产品对象;同时,相关部门要明确政策,利用税收、金融、财政支持等杠杆手段,扶持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淘汰一批科技含量低、资源耗费大的小规模加工企业。

②简化登记前置审批手续方面。相关部门要对法律、法规确有规定的民营企业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公开办事指南、办证条件和制度,承诺办事时限,同时可建立和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

篇3: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

一、现行水价政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相适应

(一) 部分地区终端水价偏低, 不利于提高用户节水意识

在我国, 供水价格由政府制定, 且鉴于水价关系到居民生活成本, 水价相对较低, 政府一直补贴较多, 过低的水价未真正反映其市场价值, 导致用水单位 (户) 普遍缺乏节水意识, 水资源浪费严重, 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2010年,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1) 仅为0.5, 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90%。

(二) 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 污水处理设施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尽管我国城市已经普遍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 但是污水处理费过低, 加之收费不到位, 特别是对企业的污水处理检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费的收取, 致使资金难以到位, 影响到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据统计, 我国污水处理的平均成本约为1.1元/吨 (不包括管网建设和污泥处置成本) , 而截至2011年2月, 对居民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平均不足0.71元/吨, 尚未达到国务院2007年《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规定“污水处理费吨水原则上不低于0.8元”的要求。

(三)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偏低, 未反映水资源真实紧缺状况

据统计, 我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年平均缺水536亿立方米, 全国658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 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从1980年就开始征收水资源费, 但是各地水资源费标准不仅绝对水平低, 而且与各地水价相比, 比重也偏低, 尚未真正反映我国水资源紧缺态势。根据2005年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费征收状况的普查, 仅有北京市水资源费占综合水价比重超过20%, 鲁、甘、晋、苏等省在10%~20%之间, 其余省市比例均低于10%。

(四) 行业水价比价关系和计征方式不合理, 不利于水资源高效利用

首先, 分产业用水量来看, 农业是用水大户, 2010年农业用水占到61.3%, 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供水普遍缺乏简易、经济和有效的计量设施, 难以实行计量收费, 多数实行按亩收费的办法;农业用水末级渠系终端水价管理混乱, 中间加价和搭车收费现象严重。其次, 工业中的水价没有严格执行分行业、有差别性的水价政策, 导致一些高耗水行业以较低的水价成本运行, 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 对一些高耗水服务业, 如洗浴中心、洗车场、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项目, 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实行差别化水价管理措施, 即使一些地区实行了差别化水价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准确计量设施和监管等不到位, 导致盗水现象严重, 失去了政策的实施意义。最后, 地表水、地下水、中水、污水等各类来水的比价也缺乏相应论证, 导致不同来水源的比价极其不合理, 严重影响了用水单位在不同来水源之间的合理调配。

(五) 水资源全成本核算不到位, 严重影响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建立

当前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全过程的成本尚未准确核算, 严重影响了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具体表现在:一是成本核算项目缺失, 对于一些项目如生态成本、社会成本等涉及较少;二是对于各个成本科目的核算标准偏低;三是对于某些成本核算的监管存在不足, 导致成本核算不清, 虚报成本等现象较多。

(六) 多头治水问题突出, 水价管理体制不顺

从源头到终端用户, 水价应是一个完整、连贯、有机的价格体系。虽然2002年新修订的《水法》明确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管理的权力, 但是目前部门分割管理仍然存在, 如水利工程供水由水利部门进行行业管理, 城市自来水由城市建设部门进行行业管理, 另外, 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水质监测、饮用水源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水环境功能区划等职能方面都存在着交叉。由于部门彼此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严重影响了水价的统一协调管理。

二、部分国家的水价政策值得借鉴

鉴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水资源赋存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各国实行的水价制度也不尽相同, 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水资源定价机制, 给我国水价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 美国根据区域水资源丰欠程度采取不同类型的定价机制

在东部一些水资源丰沛地区实行分段递减收费制度, 对于大水量用户实行较低水价, 促进水资源销售利用, 用水越多, 费率越低, 从而有助于回收供水的固定投资成本。其中居民生活用水一般采用全成本定价模式, 农业灌溉用水采用“服务成本+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在西部水资源紧缺地区, 如加利福尼亚州, 主要以服务成本定价模式和完全市场定价模式为主。美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在制定水价时, 一般是按单个工程定价, 每个工程分别制定各自的水价。联邦供水工程实行“服务成本+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 农业水价是还本不付息水价。

(二) 英国的全成本水资源定价模式

在英国, 农业因全国降水丰沛且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基本上不需灌溉, 灌溉用水量仅占全国总用水量的0.3%, 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占99.7%。据此, 在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成熟、法规体系较为完善且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背景下, 英国的水价 (包括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 制定是在充分考虑用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 完全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入—产出”模式进行运作, 以确保回收成本, 并有适度盈余, 而政府只是通过对水价设定价格上限 (一般每5年审定调整一次) , 进行宏观调控。英国采用的全成本定价模式, 水费由水资源费和供水系统的服务费用两部分构成, 后者具体包括供水水费、排污费、地面排水费和环境服务费。

(三) 法国的“双费”水价制度

法国的水价实行包括水费和水税的双费制度, 水费主要是用户享受不同标准的供水服务应付的费用, 水税则带有税的强制性质和宏观调控作用。水费包括供水费 (即与供水设施设备有关的建设、运行及维护费用, 用户管理和水质管理的费用等) 和污水处理费 (即收集、处理和排放污水的费用等) 。水税主要用于补偿水环境改善、农村供水系统开发等方面的投资支出, 包括取水税、污染税、国家供水系统开发基金、增值税等税项。其中, 污水处理费和税费由国家及有关管理部门制定, 供水费由市镇制定。居民生活用水采用“边际成本+承受能力”定价模式, 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采用“服务成本+承受能力”定价模式。其基本要求是水资源定价必须保证回收成本并有适当盈余。

(四) 印度按照产业和用途制定差别水价

印度的水价分为非农业水价和农业水价。非农业用水中的商业和工业用水, 采用服务成本定价模式, 家庭用水和农业灌溉水价采用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农业灌溉水价的制定和征收由各邦政府负责, 灌溉水费与灌溉工程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五) 菲律宾实行城乡有区别的水价制度

菲律宾的城市供水执行社会化水价政策, 把大部分水费转嫁给富人, 转给用水大户, 城市居民用水按基本生活水费和商品水费收费, 采取“服务成本+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农业灌溉水价完全采取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 以工程运行维护费为计算基础。

三、加快推进水价形成机制改革, 倡导建立全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差别化水价形成机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的目标, 为此, 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 立足我国国情和水情, 为了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未来我国水价改革应该倡导建立全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差别化水价形成机制, 即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进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 按照水源类型、用途类型、区域类型、用水效率等实行差别定价。具体而言, 全成本核算是基础, 差别化是手段,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 加快推进全成本核算, 为水价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基础, 在进行水价改革时, 首先要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全过程的成本进行准确核算, 为水价改革提供基本的定价基础。当前我国对于全过程成本核算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未来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 因此要加快推进水资源的全成本核算。一方面明确成本核算的科目。要求认真全面分析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成本科目 (具体至少应包括水源建设、供水、配水、节水和污水处理及回用等) 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界定, 确定最终的核算科目。另一方面, 规范各项成本的核算办法。在确定成本核算科目的基础上, 针对每个核算科目, 制定相关的费用核算办法、各个指标的参考标准以及动态调节机制等, 建立完善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 为全成本核算提供实施办法。

(二) 加快推进差别化定价, 发挥水价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第一, 加快推行水源差别化定价机制。以雨水、再生水、淡化海水和市政自来水等多水源分别定价为基本原则, 加强成本论证, 合理调整不同类型水源的比价关系, 促进用水单位在不同来水间的优化配置。

第二, 加快推行用途差别化定价机制。由于水资源利用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应根据不同的用途, 诸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服务行业用水等实行差别化定价方式。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是起到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作用, 其价格不应过高, 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基本承受能力;工业用水、服务行业用水作为一种生产资料, 应根据供水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适时对价格做出调整, 以充分体现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并且农民对于水价的承受能力相对较低, 制定农业水价时, 要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用水户的承受能力, 应当通过政府补贴等多种手段将其控制在合理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三, 加快推行区域差别化定价机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各个地区的水资源禀赋条件有着较大差异, 水资源定价时必须考虑不同地区水资源禀赋的差异, 使价格能“因地制宜”地反映当地水资源状况。可以借鉴美国的方式, 根据区域水资源丰欠程度采取不同类型的定价机制, 对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实行鼓励使用的定价机制, 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实行限制使用的定价, 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四, 加快推行效率差别化定价机制。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考虑以单位产值的水耗作为考核指标) 作为水资源定价的重要根据, 对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企业可以实行相对较低的水价, 对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企业可以实行较高的水价, 激励用水企业提高自身的用水效率。当前可以先在同行业内进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设定参考标准, 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 择机实行较高的水价。

四、注重配套制度建设, 保障水价形成机制的顺利实施

(一) 加快推进全成本核算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第一,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 加大成本核算的执行力度。针对虚报成本等不合理现象, 一方面, 要强化已有管理办法的执行, 加大对成本和财务监督检查的力度。近年来, 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的《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2007年水利部颁布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 且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应该继续加以强化执行, 做好相关供水成本的核算工作;另一方面, 要做好其他缺失成本核算科目的管理与监管核算办法的制定, 完善核算管理办法体系, 为其他成本的核算提供监管依据。

第二, 做好成本监管的其他配套制度建设。一是建立水资源相关企业成本的定期监审制度, 以便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企业成本的构成和变化情况, 避免成本和价格不合理上涨, 同时也可以防止出现由于外部情况变化导致企业产生严重亏损的情形。二是要求企业内部强化约束, 加强成本管理, 建立完整、真实的成本台账, 为价格制定和调整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三是健全价格听证制度, 适当提高负责任、懂专业的专家型代表的比例, 增强价格听证的公信力, 并且要提高听证会的公开程度, 确定听证结果的法律效力, 以便鼓励与引导持续、广泛并有实质性的公众参与。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要求水资源行业相关单位定期公布经营状况和成本信息等措施, 使成本透明化, 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成本的真实性。由于没有一个社会平均成本作为参照和比较, 加之行业缺乏竞争, 往往会产生个别企业的成本表现为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的情形。为了促进成本的有效监管, 应引入竞争机制来敦促发现真实成本, 从而为全成本核算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标准。具体应根据水源开发、供水以及污水处理等全过程的不同分段, 实行不同的管控机制, 在一些领域, 如城市自来水的生产供应、污水处理、水利工程建设等, 要加快市场化进程, 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 通过竞争刺激企业降低成本, 促进水价能够真实体现市场供求。

(二) 加快实施差别化水价的相关配套制度与设施建设

第一, 加强水价影响力和用水单位价格承受能力等相关基础性研究, 保证水价调整在用水单位可承受的范围内, 最大程度降低水价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 加快完善水价的调整机制。针对不同的区域、用途、水资源类型, 加快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从量计价方式, 实行不同的计价办法, 如推行阶梯式水价、两部制水价、峰谷水价、季节水价、超额累进水价等不同计价方式, 通过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来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作用, 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 尽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效率指标体系, 建立各区域、行业的指导标准, 为执行差别化水价提供依据。

第四, 注重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特别是要加快在线监测设施和高精度水表等量水设施的建设, 为执行差别化水价提供设施保障, 提升差别化水价的实施效果。

第五, 在注重自来水管道建设的同时, 加快中水和污水等其他供水管道的建设, 力促形成不同来水源的供应格局, 为用水单位在不同来水源间的优化配置提供条件。

第六, 建立水价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提升监管力度, 更加有力保证差别化定价机制的有效执行。

(三) 建立灵活的水价管理制度

第一, 准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责任, 建立合理的水价调控机制。根据从水源到终端用户的全过程中的不同分段, 执行不同的价格调控方式。水价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并且水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缺少, 同时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引入竞争机制也至关重要。当前应该实行必要的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对于从水源到供水终端的全过程, 应根据分段不同, 实行不同的管理调控机制。如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一些水利工程建设等行业应该打破垄断, 加快市场化进程, 引入竞争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 刺激企业降低成本, 利于水价真实体现市场的供求和成本的分摊。在一些水源保护、终端水价制定等过程中要强调政府调控管理的作用, 保证水价制定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第二, 继续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 更有效地保障水价形成机制的推行。为了更有效地推行全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差别化水价形成机制,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部门仍然存在交叉的管理体制, 应该继续强化推进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 确定由一个部门主导, 把水源建设、供水、配水、节水和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全过程实行一体化管理, 其他相关部门主要承担监督职能, 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管理职责交叉、地面水与地下水分割、水量与水质分割等问题, 实现水资源管理空间与时间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节约与保护的统一, 为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与实施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摘要:我国现行水价政策已经严重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已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笔者建议: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 立足我国国情和水情, 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全程进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 按照水源类型、用途类别、区域类型及用水效率等, 实行差别化水价;同时注重配套制度与设施建设, 保障水价形成新机制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水价政策创新,全成本核算,差别化水价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抗旱规划.2011年11月2日.

[2]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10.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年.

[3]黄河.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几点思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司网站http://jgs.ndrc.gov.cn/jgqk/t20070621_142588.htm.

篇4: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民营经济;制约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62—03

回顾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了50%,吸纳的城镇就业人口更接近8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使得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资民营经济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所占比重超过50%,已达53.0%,占据半壁江山已成定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内资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4 年的29784.0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2789.03亿元,4 年增长了两倍多,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平均25% 的水平。同一时期,内资民营经济投资额在全國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由2004年的42.26%增长到2007年的53.01%,成为社会主要投资力量。

第二,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据《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十五”时期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0年的55%增长到了65%左右,“十一五”(2006年-2010年)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将持续增长,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将可能达到GDP的四分之三以上。民营经济平均增速及增量水平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实现新增就业5794万人,年均增长6.7%,占城镇就业总数的比重由65%上升到76.3%。2007年民营经济就业量已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78% 以上,民营经济对就业具有巨大的吸纳作用,成为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维四是民营经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2000 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增速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在“十五”期间一直保持在40% 以上。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60%,成为地方的主体财源。根据《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年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增幅仍将达到19.6%。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从全国来看不仅发展很平衡,而且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具体问题。

1.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制约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受到环境和制度的制约,具体来说是四个方面的制约。

第一,投资进入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目前,民营经济在投资的市场准入方面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政策差异。缺乏平等竞争的市场准入环境,使得民营投资在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存在着实际上的“限进”情况。在些地方国有企业可以进入70多个行业,外资也获准进入60多个行业,可民营资本却只被批准进入40多个行业。

第二,投资融资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制约。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快,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引进外资类六大融资方式和数十条国内外融资渠道的庞大市场体系。但是,对民营经济来说,只有短期信贷能起一些作用,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民营大企业能进行股票融资,可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品种少、担保难、成本高,只能靠自我积累,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投资服务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制约。投资服务政策对民营经济产生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投资管理制度的越位。第一,投资市场管理制度的越位。目前,我国的投资管理仍以国有投资为主,而对民营企业的投资管理,如注册登记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第二,土地市场管理制度越位。表现在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期限、收获标准、使用数量上的管理尺度不一样。国有企业从政府手中通过划拨或协议转让可以获得较好的土地,而民营企业只能从二级或三级市场得到高价土地。第三,资本市场管理制度越位。

其次,投资扶持与促进政策的严重错位。第一,政策受益面狭窄。各种政策资源向大企业过度倾斜,中小民营企业受到冷落。第二,政策执行走样。我国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协调、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许多具体政策存在不符合国家法律制度,可操作性差,某些政府部门在执行民营经济政策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政策执行走样。第三,政策不配套。从当前看,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来加快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最后,投资引导与监督管理政策的缺位。目前我国对民营经济的投资引导与监管缺乏可以遵循的政策规定和有效办法。表现在:第一,对民营企业资信监管制度建设滞后,造成大量皮包公司、商业欺诈、违约等现象的产生;第二,对投资方向引导与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技术落后、质量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民营企业的产生,加上监管不严,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限制民营投资不良发展和引导民营投资的正确发展;第三,对投资秩序的规范与治理不力。由于民营经济自身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行为,也由于某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或监管不严,使这些不良行为更加泛滥。

第四,投资权益保障政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有关民营投资保护的政策还不完善,民营投资交易费用、投资资金成本与投资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投资收益的提高。

其次,一些地方的民营投资经营政策缺乏稳定性和统一性,不按市场规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办事,时紧时松,甚至说变就变。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失去诚信原则,往往单方面宣布关停小企业、收回土地使用权、废除租赁承包合同等,而由此带来的投资经营风险损失却不予合理补偿。

最后,投资占有权保障政策不完善。在占有权问题上,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仍然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要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困难较大。如有的国有企业已经破产,几乎失去了全部价值,如果是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去收购,则以低廉甚至象征性的价值出售;而如果民营企业要去收购,就得高价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

2.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是受到制度和环境的制约,而这些制约是有原因的。

第一,投资进入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原因是五个方面:一是部门行政垄断。铁路、公路、城市交通、水电气基础设施等领域由于传统投资理论的误导以及相关部门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导致这些领域的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资金筹集、施工建设到经营管理,均在部门内封闭运行,投资决策主体单一化,同时由于基础设施领域相对于外资开放而言,对内开放严重滞后,导致民营经济陷入想进入而难进入的“两难境地”。二是行业歧视。传统投资理论认为金融、保险、电信、卫生、旅游等领域或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或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应由国家严格管制,由公有经济投资,严格限制民营资本进入。目前金融、保险、通信业投资仍由国家高度垄断,非义务教育、非福利医疗的产业化进展较慢,金融保险有限度地对外资开放却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三是所有制歧视。目前国家对轿车工业实行了高度保护的投资体制,实行严格的汽车生产许可证制度,既限制民营资本上获得生产汽车的许可证,同时又限制其获得特定车型的生产许可证,使民营资本想进入却无路可进,这是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四是高进入壁垒。有的领域虽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但却对民营资本设置了严格的审批程序,这些苛刻的进入条件和过高的门槛,导致民营投资的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费时长、成本高,使民营企业在竞争资格、竞争条件与竞争机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五是地区行政垄断。在对民营经济投资市场准入的开放程度上,各个地区的差别很大,有的地方为了维护地方国有垄断地位,“肥水不流外人田”,在科、教、文、卫等行业规定要由地方政府颁发特殊行业经营许可证,一些地方在旅游、公交(出租汽车)、建筑、劳务输出等行业则严格限制民营经济平等参与投资竞争。

第二,投資融资政策对民营经济的限制,主要原因四个方面:一是民营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信用档案。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可变现资产作抵押,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可支配的信用资源非常有限,加上内部管理制度落后,财会制度不健全,假账、假报表、假注册盛行,信用观念淡薄,使得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偿债能力不放心,因而也就不愿意对中小企业贷款。二是资本市场的高门槛。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中小资本企业,需要与其资本结构相适应的股票、债券与信贷资本市场,但目前股票、债券、信贷的资本市场却缺乏层次性,各类融资渠道的入门门槛高,条件苛刻,适合大中型企业,却把中小企业挡在门外。这些苛刻条件使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面。三是金融资源的垄断性。《商业银行法》颁布实行以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加快了,但国有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性却未在根本上得到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债转股”、“封闭性贷款”、“核销呆账准备金”等措施都是为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并未从相关金融政策中获得任何好处。四是单一的金融服务品种,难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资金需求。目前股票、债券、信贷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造成融资品种的供求结构失调,即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不协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协调,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不协调。这种融资品种与融资方式的单一性限制了民营经济介入基础设施等高门槛的投资领域。

第三,投资服务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制约,主要原因三个方面:一是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工作不协调。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对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但是我国政府的各个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互相不通气,因此没有把为民营经济服务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二是投资服务政策的不健全不配套。

三、加快我国民营经济的政策选择

上述分析了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是环境和制度因素。因此加快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民营经济的社会信任环境。要强化舆论宣传,通过媒体等方式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民营企业家的重要贡献,整个社会要形成一种适合民营企业成长的氛围。通过宣传,使社会所有成员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的改变,使人们认识到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财富创造者;民营企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改革开放成果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营造浓厚的尊重和重视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家的氛围。

要加快社会信任文化的建设,这是优化民营经济社会信任环境的重要举措。一些民营企业的信用失范行为(如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造假帐、拖欠债务等)使其失去普遍信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一方面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成熟,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令性计划约束逐渐失灵,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尚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导致道德失信的企业不能被市场淘汰出局。因此,加快全社会诚信、互惠、守约和敬业等商业道德文化的建设,就成了当前的重要工作。这种非制度安排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的道德灵魂。

在社会信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声、像、图、文各类传媒,提倡诚实信用,反对失信欺诈,,对不良信用行为口诛笔伐,,给不良信用行为者曝光,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营造一个信守承诺、珍视信誉的社会经济信用环境,形成讲信用的习俗和道德习惯,让第三配置的力量充分地协调着社会各阶级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人人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信用道德风尚的提高。

第二,要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实现民营经济微观主体的合法地位。要切实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领域,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规范化,进一步突出民营企业微观主体的地位,为民营经济创造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的生产型政府,逐步转向市场化的积极服务型政府,改善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特别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为民营经济营造真正公正和有序的法治环境。

要切实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难。通过研究我国民营经济的特点和原来非正规融资渠道中可以借鉴的做法,进一步创新金融工具。通过财政资金实行担保建立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资金融通关系,组建和完善各种类型的贷款担保机构,以适应民营企业抵押贷款的灵活性需要。政府还要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改造某些准金融机构为信贷机构,加快步伐构筑适合民营企业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

第四,转变民营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民营企业因规模、人才、信息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大多在竞争市场中处于弱势,容易受到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政府应加强为企业提供科技和市场信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促使民营企业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强化员工技能水平培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承担更大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路径分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02).

[2]孟丁.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制约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8).

[3]崔雷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J].金融家论坛,2009,(03).

篇5: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初期的资本积累、小规模办实业的阶段,现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2001年全国的GDP中占到了33%。但是它的进一步扩张面临着发展环境欠佳、信贷支持不足、管理机制落后、经营行为短期化等一系列挑战。本文通过对县域民营经济目前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就今后如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其在城乡经济融合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禁区,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等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代理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

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如温州、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引导他们步入现代企业家的门槛。在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方面,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可考虑通过

适当的政府行为,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提高其社会地位。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建议

(一)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1999年底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3是个体户,1/3是私营企业,个体户是当时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县域民营经济主要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

篇6: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

鸡西市:加快政策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多年来,我市民营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执业结构也趋向合理,呈现出较强活力.但就总体而言,无论是“块头”还是其增长质量均与发达地区存在相当的差距,多数民营经济尚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或前原始积累等较低的发展阶段.

作 者:宋涛 作者单位:刊 名:统计与咨询英文刊名:TONGJI YU ZIXUN年,卷(期):“”(6)分类号:F2关键词:

上一篇:2022-13缴费通知下一篇:初三有关磨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