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老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4-07-01

青年与老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选6篇)

篇1:青年与老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扎根基层扬帆逐梦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志存高远、勤奋学习是年轻干部干成事的根本。我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但是,农村工作光靠专业知识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学习提高做农村工作、群众工作的本领和干事创业的水平。当前农村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脱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仍需不断探索,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些摆在眼前的难题,都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努力使自己成为有较高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懂经济、会管理、善发展的“知识型”干部。

敢于担当、勇挑重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年轻干部要勇挑重担,在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2016年来xx镇工作后,我担任了xx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xx村是沿山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矛盾纠纷比较突出,贫困人口179户505人。刚接到这份工作任务时,我心里确实有畏难情绪。当时自己有孕在身,而且刚来到乡镇,又比较年轻,怕工作拿不下来,是镇党委书记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勇气,让我放开手脚干。看到领导对我的信任,我咬紧牙关,走村入户,宣传政策,动员危房改造,积极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按照党委安排开展好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市检查,也得到了群众的肯定。通过这项工作,让我更加树立了信心,丰富了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敢于承担更加艰巨的工作任务,个人也得到了成长。2、在蹲苗基层锤炼本领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直面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短板,我们渴望“蹲苗”。“蹲苗”的重心在扎根、在蓄养分、在打基础。我刚到县上时,主要工作都在面上,因情况不明、经验欠缺,面对突如其来的工作任务和难题,时常会有本领不足、恐慌之感。今年,县上先后给我安排了包抓贫困村、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建设等任务,这为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造了条件。

只有经历发现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积累经验、增长本领。我的建议是:第一,以制度化手段,将年轻干部安排到一线岗位、重点部门、前沿领域实践锻炼;

第二,提高年轻干部在不同岗位、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行业领域间的流动频率,全方位锻炼,综合性成长。

锻造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的品质,我们渴望“提苗”。在今年3月份县上组织的植树活动中,我学到一个技术口诀,即“三埋两踩一提苗”。大致意思是,种树时要盖土3次、踩实2次、提苗1次。如果说“蹲苗”的目的是让年轻干部成长得更稳、更实,走得更远,那么“提苗”则能够让年轻干部的成长更顺、更直,走对方向。

对此,我有两点建议:一是经常性开展教育座谈、专题培训、外出交流等活动,从思想上引导年轻干部坚持阳光正道;

二是建立市县镇三级“传帮带”机制,选配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老干部,对口帮带年轻干部,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3、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xx既是异乡,更是家乡。xx离我的故乡千里之遥,无论是风俗、饮食还是人文都与我的故乡大相径庭,但是从我任职以来,党组织和领导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爱护,在他们的关怀、信任下,我负责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慢慢发现,xx人民很善良,xx文化很厚重,xx饮食很独特。慢慢地,我也得到了党组织和领导的认可、得到了同事的支持、得到了村干部的尊重,我逐渐融入了xx,xx成为我的第二家乡。

北大既要记得,更要忘记。在基层工作,要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毕业于北大,北大在教给我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思维方式,我的思维深度和宽度是我的优势,我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基层工作中有所作为,不给母校丢脸;

在基层工作更要忘记自己是“北大人”,忘记自己的书生气息、忘记自己的骄傲、忘记自己看待事物理想化的眼光,来到基层就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融入、只有接地气,才能看到基层最真实的东西,才能干好基层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之举。我将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在扶贫工作中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

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年轻干部只有扎根于广袤肥沃的大地,经过修枝剪叶的疼痛,经受严寒酷暑的考验,才能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从容。4、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年轻干部要勤于刻苦学习。年轻干部应善于在乡镇基层纷繁复杂的工作学习中潜心挖掘,认真反思,及时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适合基层特点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跟群众打成一片,得到群众认可。另外,要认真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成为自己的经验,才能不走或者少走弯路。2013年,xx镇计划新建移民搬迁安置楼,在西部山区实现群众集中上楼,一开始大家都想不通。我们组织分管领导、干部和相关村干部去商洛、安康学习陕南“大移民”模式。回来后大家的顾虑打消了,思路明晰了,工作也得到顺利推进。总之,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决策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年轻干部要勇于探索实践。在乡镇,很多工作的推动没有固定的模式,许多问题的解决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其中的轻重缓急、深浅适度只能在实践中去探索。xx镇有种植柴胡的传统,2010年初,全镇种植面积仅有3000亩;

2011年我任职以来,一直在思考农民增收途径,经过广泛走访、查阅资料,最终确定了以柴胡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这一主导产业。通过与西农大专家团队的合作,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目前全镇柴胡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同时申报注册了陈仓西山柴胡国家地理证明商标,使我们xx柴胡入选秦药十大品牌。

篇2:青年与老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一,年轻干部要求真务实,力戒作风漂浮。年轻有年轻的优势,活力洋溢,激情澎湃;但年轻也有年轻的劣势,经验不足,储备不够。此次会后,大家将走上新的岗位。到新的岗位后,大家面对的上级、同事基本上比自己年龄大,要更为内敛一些、低调一些、务实一些,慢慢地释放实力,慢慢地发挥能力。职务的升迁不等同于能力水平的提升。作为年轻干部,必须正确对待职务的升迁,把新岗位作为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一是多办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和群众打交道实实在在,抓工作扎扎实实,为人踏踏实实,把全部的心思、精力和智慧用于干好工作上,以一流的业绩回报组织、回报社会、回报群众。二是干事立身。要习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能满足于发号施令,开会交办。要说到做到,防止虎头蛇尾,搞半拉子工程,特别是不能搞政绩工程。年轻干部唯有干事成事,才能为大家所接纳,才能服众,才能确立信心、树立威信。三是虚心问学。组织上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平台,与这个平台相比,大家的能力水平还有差距,需要抓紧“补课”。到新岗位后,要在实践中学习,注意向同事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单位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同时,要通过虚心学习和日常工作,加强与新同事的融合。这里我提醒一下,在座的同志有不少具有高学历,决不能自视墨水多、学问高,看不起基层群众,看不起学历低的同志。人各有长,三人行必有我师,有的人学历高,有的人实践经验丰富。大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多学多看多干,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第二,年轻干部要宁心静气,力戒心浮气躁。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出现了一些浮躁之气。年轻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免不了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我们必须时时告诫自己,要力戒浮躁之气,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把自己的身沉下去,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一是潜心干事。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新的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这个社会是需要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这个国家是需要有能力有水平的人。现在大家有一个很好的舞台,应当在这个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这个舞台上干好群众关心关切的事。但不可否认,现在有一些年轻干部热衷于自我设计,有的甚至庸俗不堪。所以我特别强调,年轻干部要潜心干事,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多养静气、稳住心神,埋头苦干、踏实做事。二是低调做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做人立身,才能为官从政。社会上一些人对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会有一种质疑,会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待你们。如果个人不注意,一张扬、一高调就可能给自己在新的工作环境带来很大的障碍。当然,做人要低调谦和,做事要敢于担当,决不能遇事畏畏缩缩、缩手缩脚,该做不敢做,该说不敢说。三是心态平和。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温州有900多万人,他们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有不同的工作经历,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不同的情感表达,你们处在这个社会的聚焦点,当然得允许人家评头论足,允许人家质疑批评。平和对待质疑,这既是你们展现自信的一面,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就是要经历这样的风雨,就是要跨越这样的沟坎,这才是人生。在这种风雨洗礼之中,能够让自己不断充

实、不断丰富、不断壮大。你们要求别人接纳自己,首先自己要有宽广的胸怀。面对人家的质疑,最好就是少说多做,以行动、业绩、口碑作出回答。

第三,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力戒推诿避事。为官避事平生耻。年轻干部是我们干部队伍中最积极、最有活力的新生力量。希望大家保持应有的锐气、朝气和激情,切不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一是不当糊涂官。年轻干部经常听到掌声、颂歌,有时候会陶醉、满足,产生精神懈怠,消磨斗志。年轻是个优势,但年轻不能作为本钱;喝彩声越多,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要以群众期待鞭策自己,以理想信念砥砺自己,以历史教训警醒自己,始终保持如临深渊的心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实践的考场上也交出一份令组织和群众满意的答卷。二是不当太平官。组织上选拔年轻干部,不是当官做老爷,不是选少爷小姐,而是要出大力、流大汗、干大事的。希望大家要勇挑重担,做一名肯负重、敢担当、有作为的优秀干部,不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在工作中大家会碰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绕着走、装糊涂,还是迎着上、勇克难,决定了一个干部的品质和能力。希望大家在工作上,肩膀要宽一些,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座的同志都处于同一个年龄段,三五年以后肯定分出高低。分出高低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实践。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同志会经历得更多、积累得更厚、提高得更快;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同志,实践的机会少一些,自己的定位会低一些,几年下来能力水平立马分高低。年轻干部要通过努力工作、认真实践,做到在相同年龄段干部当中,能力水平比别人高出一截,具有能力水平的优势;在相同能力水平的干部当中,又具有年龄较轻的优势。三是不当享乐官。大家成长的过程正是改革开放的过程,国家转型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要求领导干部当苦行僧,也承认领导干部有个人诉求。但领导干部的自我要求要更高、自我约束要更严,必须十分注意自身形象,在物质追求上保持心平气和。为官从政如果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会消除斗志、消磨意志,会受到广大群众的谴责,甚至可以说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篇3:青年与老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问题上,习近平提出“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他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有关论述系统、全面、深刻、周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既要抓住核心、重点、关键问题深刻学习体会,贯彻落实,也要注意全面和系统。他的讲话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根据一时之需来学习。比如习总书记谈到舆论监督问题,这是新时期新闻媒体在舆论工作中至关重要但又比较薄弱的环节,习总书记提出“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创新观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新媒体背景下促进我们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惩恶扬善、净化社会风气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加以研究,针对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努力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开展新闻舆论工作而言,目前有关舆论引导的问题,学界和业界都做了充分的论述,而关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新闻工作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及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两者的关系等问题的文章相对较少,学习研究不够充分。本文将结合学习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有关讲话精神,侧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应该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有关舆论监督问题的讲话精神,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下,同时谨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批评性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分析应理性客观,使新闻舆论工作全面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

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两只手”。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都有独特的内涵和内在特质,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存于舆论工作的统一体中。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显然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和社会效果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有力补充和特殊形式。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我们应正确把握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

(一)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一种特殊而又有效的方式

何谓“舆论监督”?笔者认为,广义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以新闻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事务、社会现实问题、国家机构及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关注、批评和督促。[1]从我国舆论监督的历史看,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舆论监督,这是自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舆论监督”以来,连续六次在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到舆论监督,充分说明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巨大的。从传播学的原理来看,舆论监督有五大功能:社会监测功能、社会调整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制衡功能以及动态地平衡监督功能。其中就新闻舆论监督的控制功能而言,它主要是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2]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生活运行中出现的偏差行为、不良现象等问题进行社会监督,客观真实地报道出事实情况,从道德与正义层面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抨击,可以迫使当事人在舆论压力下出面道歉或改正错误做法,同时对社会起着警醒警示和导向作用。舆论监督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对形成整个社会大气候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舆论导向作用,体现了舆论监督中的社会价值取向。

新闻舆论引导,或称舆论导向,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和宣传手段,依据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对社会舆论进行反映、影响和组织。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通过新闻舆论得以实现。[3]舆论引导通过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一定目标上去,弘扬光大正向舆论,抑制负向舆论,实则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或既定的意识形态而实施的一种社会控制。这与舆论监督的控制功能是相吻合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批评与揭露,而在于引导。新闻媒体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中假恶丑现象的批评与揭露,从而把一些非良性行为和非良性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舆论监督也包括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参与和建议、分析与思考,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矛盾进行疏导、客观评价等内容,它是用督促、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强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种特殊的舆论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舆论监督也可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更新观念,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

目前我国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开展舆论监督的片面认识,比如媒体片面地将舆论监督的效果定性为负面,仅仅从影响论层面上认为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评,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不重视甚至于放弃开展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

还有一些媒体偏向于只注重舆论引导,认为舆论监督只是一种新闻批评,并未认识到舆论监督可以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没有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新闻报道中千篇一律地以正面报道为主,一味地歌功颂德,而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视而不见,对人民群众的呼声置之不理,从而容易给人民群众造成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媒体印象,削弱媒体的可信度,客观上使媒体脱离群众和社会,致使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媒体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这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不可兼容,舆论监督中的负面题材和批评性报道不利于对舆论的引导。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把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策略,以正面宣传作为舆论引导,以批评性宣传报道作为舆论监督。舆论引导重在“提倡”正面思想,塑造一种信仰,增强社会凝聚力;舆论监督重在揭露和驳斥敌对势力的攻击、批评党内的错误现象、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抑制社会发展的不文明现象。马克思主义从来都强调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二者平衡并非二者合一。[4]

实际上,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搞好舆论监督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舆论引导是目的,舆论监督是手段;舆论引导不排斥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偏离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特殊效应,使它具有了加快实现舆论引导目标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实施舆论监督是引导公众舆论的一种特殊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顾及客观效果的、负责任的舆论监督本身,也就是一种体现了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5]如果媒体放弃了舆论监督的权力,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弃之不理,那就等于在社会生活中丧失了群众的信任,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和土壤。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传统媒体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媒体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理解、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应当注意发挥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新闻政策和方针。如上所述,正面宣传是舆论引导的主要手段,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也是正确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另一种形式的“正面宣传”。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性,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在新闻工作中,用正面宣传主导舆论,增强公信力;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增强影响力。

(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它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面宣传是党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的方针,什么是“正面宣传”?一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正面宣传即正面报道。正面报道是对所报道的新闻在质的层面上的定性,指的是本质上符合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说,是否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判别新闻报道是不是正面宣传的唯一标准。正面宣传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鼓舞人们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凝聚人心,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而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突出问题以及不良现象进行揭露与批评,或者发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某项工作的建议,反映群众呼声等,这些都能够起到表达民意、凝聚人心,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在新闻工作中,舆论监督只要遵循新闻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它不但不会产生负面效应,而且还能像正面宣传那样起到引导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曾经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认为:“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不能简单地把它称为负面报道。舆论监督只要是真实客观的,对人对社会能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就是正面报道。”[6]舆论监督一般都是通过反面典型、揭露错误、打击邪恶来弘扬正气的报道,但它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正面效益,例如新闻舆论监督对某些工作漏洞、交通事故、医患关系等问题的真实客观的报道,揭示社会存在的或潜在的隐患,以此引起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促进工作的整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损失,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可以说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

正面宣传既包括表扬性报道、成就报道,也包括舆论监督。新闻报道要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引导舆论,毫无疑义地既要宣传正面,又要适当地揭露反面,做到有扬有弃。舆论监督的题材虽是消极的、负面的,但报道的角度和效果却可以是积极的、正面的,如果处理得当,也会起到正面宣传的效果。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本身就是正面宣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是弘扬主旋律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倡导功能,也有抑制功能。舆论监督对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进行曝光,对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正当要求予以反映,通过报道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收到积极的效果,这对正面宣传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补充。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新闻舆论工作的创造性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体现和践行。这里的“统一”指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或称对立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应该将两者高度有机统一起来,积极而又全面地开展好新闻舆论工作。尽管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在工作方法上切入面“一正一反”,取材正负比例不一,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共性:如两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两者的归宿点是一致的,正面宣传是积极反映成就、主流、光明面,热情歌颂表扬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创造性,舆论监督则揭露社会问题、隐患、阴暗面,目的是帮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两者都是为党的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两者遵循的原则也是统一的,都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循新闻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等。由此可见,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之间是并行不悖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新闻舆论引导方式,一个从正面入手,一个从反面入手,最终都是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的积极效果,实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在舆论监督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表现在把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认为舆论监督揭露社会丑恶,呈现的都是负面新闻,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尽管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是批评报道,是被包含在负面报道范围之中的,但舆论监督不全是负面报道,更不能等同于负面报道。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那些提醒式的、倾向性明显的探讨式报道,督促某件事、某项工作向某方面发展的报道和言论,澄清某些事实的新闻调查,同样也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舆论监督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正面报道,舆论监督只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鞭挞丑恶、弘扬正气,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理应属于正面报道,同样可以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在实际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舆论监督的讲话精神,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性质、作用以及与正面宣传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像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一样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像重视和加强正面宣传一样重视和加强舆论监督。

三、舆论监督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直面社会丑恶现象”,这正是担负着舆论监督责任的媒体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能。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功能决定了舆论监督就是要抓好这两个“直面”,这也是当前和今后舆论监督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一)“直面”的内涵及重要性

何谓“直面”?“直面”即直接面对,不回避、不逃避,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正视问题而不掩饰,面对社会丑恶现象做到针砭时弊而不回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是阻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消极因素,更是舆论监督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舆论监督作为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也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这类社会消极面,通过舆论监督使其曝光在社会的阳光之下,无处可逃。如果新闻媒体对此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就是对问题和丑恶现象的纵容,结果只会是欲盖弥彰,使更多的不良现象滋生和蔓延,一旦问题越积越多就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媒体通过开展舆论监督直面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促进工作整改,也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体现。舆论监督对揭露问题、错误和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新闻媒体的信息和报道都是公开的,其受众又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开展舆论监督具有较强的战斗性。许多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以后,就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一股群起而攻之的战斗力量和舆论氛围,许多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和克服,不良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抑制。

(二)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不积极“直面”

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对于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没有直面或直面得不够。主流传统媒体上关于揭露问题和社会丑恶的报道甚少,即使偶尔出现舆论监督的报道,力度也不够,往往是轻描淡写式的敷衍了事,未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报道或少报道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而是媒体没有直面这些问题。由于一些地方领导习惯性将媒体的舆论监督认为是揭丑报道、批评报道,认为接受舆论监督会影响政绩,他们自身不会主动去寻找问题甚至还会掩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这样一来,地方领导不“直面”,再加上媒体领导害怕担责,怕得罪上级,也不支持“直面”,因而新闻工作者也就没有“直面”的积极性。

(三)舆论监督如何贯彻“两个直面”

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新闻媒体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将舆论监督的“两个直面”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新闻媒体自身首先要充分认识党的新闻工作和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功能,克服“畏权”心理,以激浊扬清、惩恶扬善为己任。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两个直面”成为舆论监督的风向标。

在开展舆论监督中,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现实生活,深入群众,完善群众举报制度,热情欢迎和接受群众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举报。就党和政府而言,要进一步增加工作和政务信息的透明度,使各单位、各组织、各个领导自觉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提高新闻工作者开展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另外,党和政府可以建立舆论监督工作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对没有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的媒体进行社会监督,对不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媒体进行责任倒查追究处理,使新闻媒体提高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勇于“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切实搞好舆论监督工作。

四、批评性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分析必须客观理性

关于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开展批评性报道,责任重大,重在效果,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报道分析做到客观理性,以此实现批评性报道“以批促改”的正面效果。批评性报道的生命在于真实准确,不仅批评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而且对事实的说明解释与评判分析都要恰如其分,符合事情的真相。

(一)实事求是是批评性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批评性报道。所谓批评性报道是指对现实社会中的缺点、错误或问题、现象所作的新闻报道,它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批评性报道并不都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也不等同于批评性报道。

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手段,批评性报道的优势是新闻性和社会性强,容易产生轰动效应,能够对社会上的消极丑恶现象、不良倾向等公开曝光与揭露,形成舆论声势,起到批评指正的作用。当然批评性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兼具正负效应。错误的批评性报道如以偏概全、颠倒黑白、虚构夸大等,经由新闻媒体的放大效应,被加以无限制的放大扩散,从而造成整体上的失真和舆论导向上的偏差,对被批评对象以及社会产生极大的杀伤力。

开展批评性报道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发挥着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直接批评某单位或个人的错误,政策性、原则性很强,因而务必要求准确。在某种意义上,准确就是批评性报道的生命。因此在新闻工作中,开展批评性报道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批评性报道中的实事求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要实事求是,即批评事件确实发生,被批评对象确有过错,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出发,本着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批评与监督,坚决不错批、不乱批。二是调查采访要实事求是。批评性报道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揭露的是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性报道必须保证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而实事求是是确保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事实准确,就要做到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采访,多方面听取意见,充分掌握材料,反复核实信息,了解真正事实,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三是报道的内容和角度要实事求是。保证报道内容的准确除了上述所说的调查采访追求实事求是外,还得注意报道中的表达与角度。新闻工作者要仔细推敲用词,准确表述事实,勿将个人主观情感和倾向性言论融入报道,做到报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事实呈现,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或“合理想象”。同时在对批评事件的报道角度上,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以此增强批评性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新闻批评报道分析必须客观理性

批评性报道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使其报道具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一方面来自上述的事实准确,另一方面还源于新闻报道分析的客观与理性。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准确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让公众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独立的判断。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有的记者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容易忽视事发原因的多元性,把复杂的事件看成是一因一果的直线关系,孤立地看待批评事件,片面地得出结论。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发生的问题,往往受到时间、地点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进行批评报道时,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于某个领导或某个人,也不应以一时的失败或过错轻易“判刑”。在批评性报道中,客观和理性是指从事实出发,既指出错误的严重性,又说明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全面地进行分析,分清它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厘清被批评对象的责任和其他方面的责任,辨清错误或问题的性质。

要做到新闻报道中的分析理性而客观,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闻工作者在批评态度上要公允,正确把握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保持客观的立场,避免自己的主观看法先入为主,一切以事实为分析的依据,做到客观公正。其次,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看待问题,克服“非对即错”“非白即黑”的思维习惯,切忌“绝对化”“片面化”和“简单化”。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正反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报道分析时,找出事件和问题的消极因子,从社会效果的层面上将其化为积极因素,做到“正反对举、兼及两面”。再次,分析问题要透彻,有深度,不能流于表面。根据采访和调查的材料证据,从事件和问题的各个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实现批评报道所要达到的促进工作整改的效果。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性强,创新性强,科学性强,是党的历史上对新闻舆论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阐述,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需要强调的是,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摒弃将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宣传、批评性报道的片面认识,树立起“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理念。在行动层面上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妥善运用好批评性报道这一重要的舆论监督方式,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要敢于直面,不逃避、不回避,通过实事求是的报道和客观理性的分析,以揭露促改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靖鸣,潘智琦.建国初期《大公报》新闻批评研究[J].新闻大学,2015(4).

[2]唐林.对推进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4).

[3]董广安.穆青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观[J].新闻战线,2006(4).

[4]薛国林.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关系新解---马克思主义舆论观当代价值与实践发展诠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5]丁柏铨.论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关系---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进行考察[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4:青年与老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上个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掀起,吕骥同志就同聂耳、星海等同志一起投身中国的革命音乐事业,至今已整整70年了。吕骥根据当时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精神,在上海左翼党团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与周巍峙等同志及时发表了《论国防音乐》,首先鲜明地在中国音乐界发出了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接着吕骥同志又先后发表了《伟大而贫弱的歌声》《中国新音乐的展望》等文,进一步指明中国的新音乐不仅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还必须在创作方向和创作方法上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坚定不移地为工农大众服务,并热情树立了以聂耳、星海的创作道路作为中国革命新音乐的光辉旗帜。从此以后,中国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逐步走上了一条向全国迅猛发展的广阔道路。人民的抚育和党的领导使吕骥同志在理论上也不断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孜孜不倦地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出色的组织工作,为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与吕骥同志的直接接触始于1949年冬,当时我是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的一个主攻作曲的青年学生,吕骥同志是解放后新创办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党组织领导兼主持院日常工作的第一副院长。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央音乐学院是由过去的南京国立音乐院(包括其附设的“常州幼年班”)、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北平私立燕京大学音乐系、北平华北大学第三部(即“文艺系”)音乐科为主的7个单位的师生员工合并而成的。其中既有来自国统区的老教授、年轻教师和少数在新中国成立的感召下从海外归来的音乐专家,还有相当一批来自解放区的不同年龄层次的音乐干部。如何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音乐工作者团结在一起,在天津原来只是一所小学校址的简陋基础上,共同创办新中国第一所人民的高等音乐学府?在物质条件相对还比较困乏的情况下,除了亲自带领广大师生投入各项建校性的劳动外,当时摆在吕骥等同志面前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将几十年国统区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经验和十多年解放区战争条件下革命文艺教育的办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新的历史条件的、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正规办学方针和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来自各方的音乐专家之所长,才有利于新一代专门音乐人才的健康成长。我作为当时一个在中央音乐学院就学的学生,亲身感受到吕骥丝毫没有歧视建立于西方的教学体制和学科建设经验,大胆采用过去已得到公认的西方的音乐教材,热情依靠所有国统区留下来和新回国的新老专家,甚至礼聘了少数留居平津一带的外籍音乐教授,使得中央音乐学院迅速组成了一支实力相当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从1953年开始,为了进一步使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取得全面、正规的迅速提高,吕骥同志又争取国务院、文化部等领导部门的支持,为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了几乎囊括所有专业的苏联及东欧的音乐专家来华担任各为期两年的教学工作,并通过组织“专家班”的形式,将专家的教学扩及到各兄弟单位的音乐骨干。吕骥同志等还在文化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举办为期3年制的“干部进修班”,将一大批在战争年代得不到系统培养的老干部进行轮训,从而基本克服了过去由于战争给解放区专业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央音乐学院的初期建设充分证明吕骥不愧为一位党的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出色地完成了人民和党的重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团结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音乐专家、教师、干部,组成了一支以我国音乐专家为主体的空前强大的教师队伍,为中国新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其次,吕骥同志将萧友梅在专业音乐教育体制中适当贯彻“中西音乐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引向全面重视继承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新高潮。他破除以往在音乐院校片面强调教师必须高学历的老框框,大胆聘请了陕北民歌手张天恩、青海“花儿王”朱仲禄给全院开设必修的“民歌演唱”课,还聘请了河北民间管子、唢呐演奏家赵春峰,古琴家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苏南吹打“鼓王”朱勤甫等,给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及民间的传统音乐,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很快建立了新的、名副其实的“民族音乐系”,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音乐表演专业基本只是传授外国经验的局限。吕骥同志还利用他作为全国音协主席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将当时到北京参加民族民间音乐会演的各优秀表演家请到天津(甚至于学校内),以利于组织广大师生的观摩学习,这对大大增强师生们热爱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树立正确的新校风、新学风,具有极其深广的影响。

过去国立音专的教育对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非常重视,从而给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各种门类的基础技能,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教育对课堂教学与联系实际的锻炼比较重视,从而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想品质修养和从事革命文艺实际工作的能力。吕骥在领导中央音乐学院的工作中,既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广大师生经常深入工农兵、深入生活,进行演出和为地方音乐干部做业务辅导。1952年还领导全院师生深入“治淮”第一线,直接参与工农兵群众热情投入祖国宏大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全院师生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1956年吕骥还派出相当一批教师和优秀的高班学生直接参与国家民委等部门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使这些教师、学生得到了一生中极其宝贵的锻炼。这种重视课外实际工作的锻炼以培养年轻人才的方针,是党的一贯教育方针的优秀传统,也是吕骥同志在解放后从事音乐教育的一贯方针。从1952年后,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政治原则选拔少数可以出国进修的学生给予深造外,他似乎更重视后者,突出的典型就是对延安时期的马可和中央音乐学院初期的黄翔鹏。

如果说吕骥同志光辉的一生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始终一贯忠于党的革命文艺事业,始终勤勤恳恳忠于党所交付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重任。他是党在音乐战线的最重要的音乐活动家,他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以及理论批评和研究上的贡献,都紧密联系于党的人民革命文艺事业。音乐教育工作对他讲来,尽管只是从1936年(包括上海时期的“歌曲研究会”在内)至1957年(他将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责任交付给赵讽同志为止)这20年,但这正是中国革命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环。是他奠定中国革命音乐教育事业的坚实基础,是他团结了许多前辈音乐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型音乐人才,这些人才后来几乎都成为新中国以来各音乐院校、团体包括各地方音协的领导和重要的业务骨干。

今年是党成立85周年,85年来,中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天天强大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也一天天为世界所瞩目。为了继承前辈音乐家所建立的功勋,发扬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伟大精神和所留下的优秀遗产,我们先后以出版全集的方式,编订出版了《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黄自遗作集》《萧友梅全集》《贺绿汀全集》,以及《马思聪全集》《正在编订中》。2004年孙慎、李伟等5位同志曾正式向中国音协等领导部门发出倡议——编订出版《吕骥全集》,这项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正式全面启动。我诚挚地在这个场合再次向有关领导发出呼吁,希望能将这件刻不容缓的工作尽早给予落实!

汪毓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题图照片为吕骥1997年摄于北京中山公园吕英亮摄)

篇5: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下午,我们召开了全区青年干部座谈会,刚才×个人作了发言,下面我再讲几点:

一要做一个有志的青年干部。有志就是要有志向。我们经常讲理想和志向是我们人生的灯塔,没有理想的人生是暗淡的。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成功的人士,凡是有作为的人士一定是有志向和理想的人,而且是朝着这个理想坚韧不拔向前的人。现在大家走上了行政岗位,事业发展的方向基本上已经明确了,那么大家在事业上的追求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种:一个是当官,而且要当大官,一个是发财,一个是混日子,一个是干一番事业,推动一个镇、村或者一个领域工作的发展。这里我们分析一下。首先是当官,如果你的志向是当官,那么每一次的进退留转都会让你焦虑不安,况且官当到何年何月是个头。其次是发财,习近平总书记讲,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那么多贪官最后只做了人民币的保管员,没有意义。再次是混日子,这种想法会让自己逐渐被边缘化,丧失自尊心、荣耀感,试想谁的人生甘愿平庸、甘愿被人忽视?可见,前三个选项都不是我们青年干部正确的选择。第四是干一番事业、做一番成绩来。我认为,只要干事创业才是永恒的,这样每天的太阳对你来讲都是新的。当你看着一座楼建起来、一条路修好了、一个产业兴起来了、一个项目上马了以后,带给我们的充实感是“当官、发财”所不具有的。干事创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情上的愉悦,更是我们能力上的提升、人格上的高尚和老百姓的称赞。因此,我建议我们青年干部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把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作为人生目标,在×区壮阔的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奉献自己的宝贵青春。如果你在基层工作,就应该带领一个镇、村的老百姓走向小康。如果你在机关,就应该始终保持创先争优,让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全市争一流、在全省创先进、在全国有声音。如果这样的话,经过大浪淘沙,若干年后在座的青年干部,就很可能走上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岗位。

篇6: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即兴讲话

一定要对“三个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一是要搞清 下一步要发展什么?希望大家烂熟于心。

二是要搞清 将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发展?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宏观、微观。纪律作风的大转变。

三是要搞清 的发展需要哪种(民族)干部?发展需要哪种(民族)干部?什么样的干部才能算作推动 建设的将才、帅才、英才、干才?

搞好三项修炼,是各位学员提高实践能力的当务之急

刻苦修炼想法,在念头上脱俗。避免老想着“当官”的想法。认为要进步,靠就得“关系”的想法。把“当领导”当成体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人只有为了做事而活着才有意思。

刻苦修炼能力,在做法上脱俗。就一线而言,需要众多“政策解读的专家,引领发展的向导,服务群众的公仆”;就部门而言,需要众多的有创新的头脑、胸怀大局的谋士、冲锋陷阵的干将。

刻苦修炼“八小时外的自我”,在活法上脱俗。不少人,在酒桌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在工作面前、问题面前、群众面前鸦雀无声、销声匿迹。等等。

为官者当有“五种意识”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4/15 9:10:02 在政治新生态下,从严要求的“紧箍咒”越念越紧,一些习以为常的潜规则正在被打破,一些曾经适用的“套路”已不能用或不管用。当此之际,及时调适好为官心理,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起来说,下面这五种意识不可或缺:

第一,当官就是要莫发财,而不是奔财来。正如总书记所说:“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权力一旦与金钱联姻,一旦让“钱”绑架了“权”,就会走形变样,走上权力寻租的不归路。为官者不要想着法子“捞钱”“淘金”,从一开始从政就要横下一条心,把不发财作为从政之道、为官之本,彻底打消以权谋私、升官发财的思想,否则迟早要出事。

第二,当官就是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什么是“大事”?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讲就是“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邓小平同志当年复出时也曾说过:我这次出来工作,不是为做官,是为了做事。现在不少人官本位意识仍然很强,整日规划自己的当官路线图,即使做事也是在做一些为自己“涂脂抹粉”的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做更大的官。本着这种心态为官,最终都会因“升不上去”而心理失衡、自寻烦恼。

第三,当官就是要法大于权、法高于权,而不是以权压法、以权代法。有的人长官意识严重,习惯于让法听命于己、听命于权,“一亩三分地”我说了算,干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来。为官者尤须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习惯,养成一切在制度笼子里行使权力的习惯。要懂得,法律法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敬畏法律也就是珍惜自己的从政生涯。

第四,当官就是要靠实绩实干,而不是信奉关系后门。相信“朝中有人好做官”是官场文化的顽瘴痼疾,有的人把钱当“敲门砖”,有的大搞权色交易,有的变着花样套近乎搞“雅贿”,还有的拐弯抹角走“夫人路线”“身边人路线”,指望攀高枝、寻背景、进“圈子”,这些都是投机取巧之术。最近一些塌方式腐败说明,甘当“门客”“门臣”,甚至搞人身依附、结党营私、沆瀣一气,迟早有一天靠山会成为火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简简单单、正正规规、清清爽爽一点好。

第五,当官就是要不舒服不自由不容易,而不是很轻松很自在很逍遥。俗话说“无官一身轻”,只要“官帽”在头上,享清福就没可能也不可以。习近平同志曾告诫:“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我也没有听到哪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说过当官真舒服。”为官意味着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在可能被“围猎”的复杂形势下,还意味着风险,需要既能吃苦又能吃亏、既能受累又能受气的胸襟、肚量和心态,更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做不到这一点,为官就会感到憋屈、难受和尴尬。作为党的干部,只有自己辛苦了,人民群众才会真正地舒服。

“五种意识”既是试金石,又是“火焰山”,每一个问题都是一道大坎,都是一张问卷,过得去、答得好就能平安为官、健康为官、幸福为官,就能成为一个为党争光、对民有利、于事业有益的好干部。

提升干部精神状态,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问“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区域发展竞争中重要的“软实力”。

要有不服输、不畏难、不怕苦的精神状态。矛盾、问题和困难多并不可怕,困难和矛盾是发展的常态,工作落后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输放弃,不思进取。问题是可以一个一个解决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事业是一天一天干起来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天生就发达,没有任何地方天生就富强,关键是要保持始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要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状态。实干兴业、实干兴县。大力倡导实干之风,大力培养务实、落实、实干精神,以实干为先、以实干为本、以实干为荣,锁定目标,一以贯之,务求实效。

要有勇于开拓、奋力争先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凭的是精神、比的是气魄、靠的是激情。只有保持奋发向上、勇争一流的工作激情,才能唤起责任、创造奇迹、铸就辉煌。因此我们要树立“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冒险意识、“勇立潮头、抢滩登陆”的领先意识、“自我扬弃、永不满足”的进取意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意识。

要理清发展思路,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工作方向。

通过大讨论活动,透析县情,找出差距、找准原因、找到发展的对策和出路。

独挡一面,当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衷心的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志都能独挡一面,当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努力做好“六种人”。一是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果断决策,努力做一个能驾驭全局的人;

二是要认真思考本地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三是要敢抓难事,敢于担当,公道正派,努力做一个有魄力的人;

四是要遇事冷静,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心浮气躁的思想,做到讲真话,办实事,解难题,努力做一个务实的人; 五是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六是要立足本职,苦练内功,善于实践,积累经验,发挥优势,干事创业,努力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树立群众观点。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你要考虑老百姓在想什么,盼什么,要考虑基层村书记在想什么,干什么。大家将来都要走向主要工作岗位,有可能主政一方,如果没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行的。

二是要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能力是第一能力,群众工作成绩是最大政绩。要真正知道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让你驻一个村、一个组,你能把这些了解清楚,就是很不错的。你只要了解一个组的情况,就基本了解了一个村的情况,了解了一个村的情况就基本了解了这个镇的情况。

三是对群众要有真感情。特别是在乡镇工作,一定要对群众有真感情,要善于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把他们的疾苦视为我们的疾苦,把他们的困难当成我们自己的困难,把老百姓当成我们的衣食父母。在感情方面你敬老百姓一尺,老百姓敬你一丈。

四是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解决两个不对称的问题

同志们寒窗苦读茁壮成长了20多年,学习中的辛酸我们都感同身受,都有这种经历。大家不缺知识,缺的是能力提高;不缺理论,缺的是实践锻炼;不缺学历,缺的是经历和阅历;不缺激情,缺的是更多的理性。通常意义上讲,要解决两个不对称的问题:一是学历与学识、文凭与水平、知识与能力不对称的问题。二是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不对称的问题。解决这两个不对称的问题,一是继续勤奋学习,二是勇于实践。

学习也是能力

如果不学习或者不重视学习,就很容易造成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视野狭窄、能力退化,给工作带来失误。

现在,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存在着差距,究其根源是各级干部知识素养的差距、思想观念的差距和思维方式的差距。当今世界,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太多,过去熟悉的、了解的,也可能因形势的变化而变成不熟悉、不了解。

第一,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没有理论上的清醒,不可能有政治上的坚定和信念上的坚定。

第二、要加强省情省策的学习。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区情区策,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我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增强信心,围绕本职工作,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发展上,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第三,要互相交流学习。眼界开阔才能有新思路、新办法,关起门来搞发展,路子就会越走越窄。

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好岗位还是一般岗位,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都要立足岗位干实事,利用舞台唱好戏,在其位、谋其政,忠其事、尽其责。那种只说不练、多说少干,只高谈阔论、不埋头苦干,只坐而论道、不身体力行的做法与组织的期望和个人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干不干事不单纯是个能力和水平问题,而首先是个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问题。

把责任体现在敢干事上。干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阻力和矛盾,必然会经受困难和挫折,有时还要承担责任和风险,甚至受到误解,遭到指责。只有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奋进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战胜困难,推动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如果畏首畏尾,怕这怕那,最终一事无成。

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干事要得法,要尊重客观规律,严格依法办事,不能办外行事,同时要善于创新,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在工作实践中磨炼意志、锻炼才干。

把目标定位在干成事上。想干、敢干、会干的最终目的是把事干成、办好,要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经常走进群众,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扎扎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即兴讲话

2013-06-07 13:03:58 来源:中国湘乡网

中共湘乡市委书记 胡海军(2013年6月6日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召集大家座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市委会比以往更加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二是想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大家的工作状态,听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建议。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体会,既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身边的事例,还有今后的打算,讲得朴实而丰富、充实而缜密、鲜活而深刻,我深受感染和启示。概括地讲,很多年轻干部都有着普遍的担心:一是虽说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但何时才能真正闪光,担心自己被忽略、被遗忘;二是自己很专业,但又担心被“专业”掉,总只让干一辈子一个岗位的事,得不到综合锻炼和提升;三是提拔重用须有背景,自己没关系,前景渺茫。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就这些问题的回答,以及青年干部如何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想法。概括起来,就是注重三好、锤炼三商、实现三有。

一、注重三好。一是要有好的品质,做到表里如一。就是内心活动与外在呈现应当一致,不阳奉阴违,也即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以进取之心对待“事”。要注重内心世界的清扫,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外在形象就会更阳光、更真实、更持久。二是要有好的素养,做到言行如一。就是要说到做到、履行承诺。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很多情况下,没有达到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由于行动能力。许多人不是不懂大道理,而是做不好小事情。言行如一,是高贵的品质,是精神的坚守,是不懈的追求。我在青少年时代曾经很注重提升自己说话、演讲的技巧,但我后来觉得,说话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讲真心话,做踏实事,才是最重要的,才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要有好的习惯,做到始终如一。性格决定命运,知识改变命运,习惯影响命运。好的习惯能成就美好的未来。同时,人要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方向,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们有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爱岗敬业、奉献爱心。

二、锤炼三商。一是锤炼智商。智商是精通业务、胜任本职工作,善于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善于学习的能力。智商要体现在推动工作上。年轻干部不仅应该掌握做好各项工作的原则,更应该讲求推动工作落实的方法,尽心尽力、亲力亲为,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实事。智商要体现在学以致用上。年轻干部不仅需要理解政策的“能力”,更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智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将所学知识转化实际行动,又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智商要体现在勇于担当上。年轻干部肩抗重任,必然要面对复杂的社会需求和多样的群众诉求。既然走上了干部的岗位,就应该主动适应、积极化解、妥善处理,将所学所思应用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置疑难问题的实践中。二是锤炼情商。情商是对环境、个人情绪的掌控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赤诚,对工作热情,以争创一流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积极投身湘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要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做到平等待人,谦虚平和,诚实守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提高理解力,做到善解人意,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要提高协调力,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地凝聚在一起,理顺情绪,形成合力。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待弱势群体,就应当怀着真心、带着真情,为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上个星期我曾经去湖铁社区慰问一名小旷同学家庭,她学习成绩很好,但父亲去世了,母亲得了重病,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很意外的是,昨天收到她写给我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当前面临的困难,需要帮助。当天,我就回了她的信,勉励她不要有心理负担,健康快乐成长,并就她的困难想了一些办法。三是锤炼苦商。苦商是适应困难环境、胜任艰巨任务、处置复杂事件的能力。一方面要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另一方面生活要艰苦朴素,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能让自己清醒和坚韧。最后,工作中要能坚守和吃苦,就是要用我们的辛苦和汗水换得老百姓的幸福。年轻干部要以自身为火种,带着真心实意深入群众当中,与百姓“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服务基层,服务百姓,在服务中察民苦、体民忧。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作风、生活小节上树立起弘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的旗帜和标杆,躬身力行,率先垂范,保持本色,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实现三有。一是胸有阳光。要懂得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才会坚定理想信念,正确理解人生价值;常怀感恩之心,才会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升降去留、进退流转;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激发动力,用心工作,用一流的业绩报答人民养育和组织厚爱。要富有激情。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状态,鼓足干事创业的劲头,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发勇争第一的斗志,做到眼里有事、胸中想事、勤于谋事、用心做事、尽力成事。要富有梦想。年轻干部立志做大官不是不可,但立志做好事才是正道。有梦想才有奋斗目标、才有执着追求、才有前进动力、才有工作激情,才能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荣誉面前不骄傲。二是脑有智慧。智慧源于积累,源于思考,源于学习,源于经历。增长智慧,要勤奋学习。要热爱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动;要端正态度,把学习当作一种必须营养;要养成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吴官正同志的新书《闲来笔谈》获得了各界好评,这两天就利用坐车的时间、睡前的时间,把这本500多页的书读完了,从书中得到很多启迪和教诲。增长智慧,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就是把知识的精华疏理出来,把糟粕剔除;善于思考,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善于思考,就是思考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增长智慧,要注重实践。要做到“腿勤”,深入基层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各项工作要全身心投入,在实践中增长经验;要做到“嘴勤”,善于与人沟通,善于学习做好群众工作的语言;要做到“手勤”,注重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凝结成文字,总结成经验。三是手有方法。要结合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当时、当事、当地情况的工作举措,把上级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要科学决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集体协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依靠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动工作;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率先垂范,自觉做到廉洁从政、严于律己、敢于斗争,勇于胜利。

上一篇:数学考试反思500字下一篇: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