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4-06-27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精选6篇)

篇1: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公共行政学作为当前管理学专业和政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对象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该课程的理论发展速度很快,而理论建设、教材设施和教学方式都跟不上理论的速度。面对这些变化,对学科建设和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甘肃农业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合理范式。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教学改革;甘肃农业大学

一、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由来

(一)发展过程

18世纪末美国学者W。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诞生。在这百余年时间里,公共行政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过程,呈现出多范式的理论模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行政学特别是以“行政”作为研究对象的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学科起源讲,公共行政学属于“舶来品”。当前中国公共行政学整个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几乎完全来自于西方公共行政学成熟并且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系统,这是由客观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改革开放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各大院校才得以陆续恢复行政学专业,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经过了20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与西方的学科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多的差距。

时至今日,相当多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学者仍然将研究重点放在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体系上,对公共行政学的中国化关注太少。“中国行政学就整个而言,还处在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在思维逻辑和理论体系上还没有完全跳出西方行政学的窠臼”。应时代的需要,中国公共行政学界迫切地需要开辟出一条行政学中国化的道路,也就是公共行政学“中国化”的问题。尤其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广泛而深远的行政改革,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间关系、政府生产力的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公职制度改革……,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行政学研究者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回应,也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做指导。要充分研究当前中国行政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各方面经验与教训,寻找蕴藏于我国社会和各个省市的普适性和特殊性,进而发现和阐释规律,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问题。

(二)课程定位及意义

公共行政学是管理学、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因为应用面广,目前国内文科类的许多相关学科专业也都广泛开设了这门课程,因此,它是一门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的独特学科,在其一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第一,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管理的系统科学,它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特有的研究对象;第二,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管理的综合科学,它有效借鉴和运用了各个时期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第三,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科学,它从论证现实行政问题发端,并始终强调理论研究与现实行政相结合;第四,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管理的创新科学,在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不断有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问世。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目前自成立以来设有文秘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汉语言文学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秘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均开设公共行政学,是此三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行政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以讲述为主,形式单一

从我校现阶段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学环节安排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基本以课堂讲授以主要教学形式,属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过分强调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近年来学校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公共行政学理论庞杂,知识体系庞大,涉及的实践问题多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教师对理论和社会问题有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因此大多教师讲解也基本从现成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进行演绎和推理,对从复杂现象中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就缺乏进一步深入,从而导致教学活动流于理论上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学习起来如隔靴搔痒,不能有效地取得分析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二)实践教学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水平低的现象,这与当前高校产―学―研难以实现的资金和社会问题有关,也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理论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相对程度的忽视有关,在类似于甘肃农业大学这样的专业性较强的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被“边缘化”的气氛,学习的环境也会导致他们积极性的挫伤。我国当下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过去的案例多、现在的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中国案例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做到深层次分析案例,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浅层次论述上,更缺乏对理论的运用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当前国内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在公共组织从业的经历,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匮乏,再加上教学经费有限的制约和学校支持力度的有限,使其调查、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相对缺乏;二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相应的考评机制导致大部分教师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而不愿投入案例教学及其研究上,这种价值观的取向明显地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此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也影响到他们在案例教学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有些学生即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或缺乏表达能力,这也影响了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

(三)内容较多、理论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较高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是丰富的、交叉性的、广泛的。同时,公共行政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均为行政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常规的问题,否则行政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外,行政学还对行政现实进行结果的研究,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过程,这一解决问题过程本身是要能够通过教学来演绎推理的,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实用性与效用性是行政学的生命力所在,是行政学存在的价值所在,而相当多的学生难以在教学中体会到这一价值,反而认为这门学科枯燥而无味,没有实用性,只是在讲政策。除此之外,公共行政学还是一门系统性学科。公共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对各种行政现象与事实进行系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系统知识。它的知识并非是零碎的,而是具有一定科学性、完整性、统一性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因此,该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分析能力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高校年龄较轻,本科教学工作大多以年纪较轻(35岁以下)的讲师来承担,缺乏浑厚的知识体系和社会阅历,甘肃农业大学承担管理课程的教师便是本校的新生力量,活力有余而深度不足,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浅尝辄止。

(四)学生对社会时政缺乏兴趣,课堂气氛僵硬,课堂交流较少

当前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对身边的社会问题关注较少,热情也不高。而在网络时代形成的速食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传统的以图文阅读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表现出急躁和乏味,在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下,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这更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甘肃农业大学是农科类院校,在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图书资料方面都比文科性大学和综合型大学薄弱,进而使学生的知识采纳能力降低,在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得漠不关心,缺乏动力,对课堂的竞赛活动和专题讨论都表现出一种漠视。

三、对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

(一)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除了课堂讲述,应制作高水平教学课件,以素材较多的案例和图形来弥补口头讲述的不足。如今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它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尤其是人文社科教育尤其不能回避这种趋势,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和掌握网络资源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多媒体教学目前已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使用,它的多样性和丰富色彩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比拟的,任课教师应多方面提高计算机水平,制作优美精致、图文并茂的课件来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还可以与学生通络网络互动来加深学生的参与度,如开通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论坛进行专题讨论,使用各种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等。

(二)深化案例教学路径

1、教师应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教师要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素材,以自己的学识和强烈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带学生一起进行时政的分析和研讨,实现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的积极互动。要更加科学地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积极启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它们能够自觉地去涉猎知识,关注社会,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关注社会,从而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案例教学的开展。

2、精心选择案例,激发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过程。

选择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案例要充分考虑个案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案例选取要紧跟时代步伐,尽可能贴近我国现实、省情和农业院校的特色,使学生感到与自身的生活休戚相关,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既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又开阔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视野的目标。建立好案例库,对一些经典案例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答辩形式进行,以此加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外,要注重案例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而不仅仅是为了找问题的“解”,以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的常见问题。这有助于训练和提升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应有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教师要广泛涉猎除公共行政学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如: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具备跨学科悖论研究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密切关注时政动态,能理论结合实际,毕竟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良好风趣的语言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提高本学科教师的学习能力,既包括学习本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又包括学习学生的新思想和新动态。除此之外,“教学相长”是教师教学永恒的主题,一名真正的教师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谦虚接受学生的建议。这不仅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更需要一种勇气。只有兼收并蓄,教师的能力才能与日俱增。

(四)通过目的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相关的历史趣味性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当前的本科生群体以具有“90后”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想更好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90后”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价值观的务实性,他们更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它的理论价值。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出他们的学习目的,从而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围绕学习目的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达到“共赢”的一种教学。比如在教学中穿插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升学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这种目的性教学最适合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

总之,能让学生意识到公共行政学不仅仅是政府公共政策的条款灌输,更是一门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学科。

篇2: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依照 《远安职教中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组从2011年4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课题组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近半年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集中培训、分段实施

为保证基础课程评价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开展,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2011年4月,课题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的通识培训,其目的是提高课题组老师们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的基本原则

文化基础课程学科备课组在教研组的指导协助下开展评价工具的研究开发设计,并运用新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试行评价改革实践,表现在改革和完善学校考试制度,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状况。

1.试卷命题要求考试内容不出偏题、怪题,试卷分层要求,基础性试题应占80%以上,拔高选做题占20%。

2.考试形式结合学科实际实行,例如实践和理论各占一定比例,开卷或半开卷,试题内容形式多样性等。

3.考试成绩不搞一锤定音,坚持发展的观点,鼓励学生再学习再补考,给予二次成绩,激励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发展。

三、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1.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2.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校要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专门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3.要将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4.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和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查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5.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实验区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有的学校在期末数学考试中出了“三张卷子”——基础卷、反馈卷和提高卷。基础卷尊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反馈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6.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很多学校都将考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在数学考试中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车棚,这样的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英语和语文考试中施行了口试,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查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评价中,采用情境故事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收集论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论证内容是否清晰合理,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表达和沟通等。

7.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他们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一年来,我校课改实验求真务实,做了大量有实效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的课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回顾实验历程,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为了把今后的课改实验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对已进行的课改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并针对具体问题拟好今后工作对策。

问题之一:近一年的课改实验,已使课改理念深入到了我校广大教师之中,但是仍然有个别教师对课改理念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入,教学观念仍较为传统化,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非文化基础课程教师

对策:1.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理念的学习研究。每月举行一次教师论坛,为教师交流教学信息,学习教改理念,探讨课改实践的过程与效果。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一篇教学叙事和教学论文,撰写一篇课改方面的心得、体会。

2.组织所有学科教师定期参加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小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实验教师共同探讨课改,为自己的课程教学积累好的经验。

3.认真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利用寒、暑假开展校本

培训,争取在试点的三年时间内,使全校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刻领会课改理念,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都能自觉地坚持学习、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思想理论和业务水平。

问题之二:课改使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课改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生动局面。但也出了一些新问题:其一,由于学生原有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班级人数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不一,因此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其二,由于评价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自评、他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必然要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判断、评判和表述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对课堂教学任务、目标的完成造成了课时紧张等。

对策:1.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要求每个课改组每学期召开1—2次研讨会,专题探讨如何解决课改课堂教学的微观调控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结合我校每学期开展的“改革教法、激活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要求实验学科每学期至少开出4节的课改教学观摩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2.进一步落实我校“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全部成才”的提优辅差方针,继续加强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差生克服学习困难,防止或减少两极分化。

3.加大我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课题的研究力度,落实《中职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村中职

学校英语新理念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体育融合教学模式发展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等8个子课题的过程管理,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之三:我校课改实验工作初见成效,但是我们对课改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对课改经验的及时总结,并对外的宣传推广工作做到不够。

篇3: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公共计算机课程, 包括俗称的计算机一级与二级, 可以算是两门历史悠久的课程。目前, 各大高校不论文理, 基本上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都要学习这两门课程。因此, 这两门课程可以认为是系统地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公共基础课。不仅是高校, 随着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普及, 一些有条件的地区, 在中学甚至小学也开设了类似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操作水平。

2. 现状分析

长期的教学发现, 现有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学生对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的了解不多, 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尽管目前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普及, 甚至在城市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有至少一台计算机,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看看影片, 上上网这个层面, 而对于计算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却是知之甚少。例如, 大家天天上网, 但跟网络相关的基本概念, 如IP地址, 能说明白的人就不多了。如此一来, 表面上看, 似乎很多的学生都见过用过计算机, 给人感觉教学起来会轻松很多, 但实际上却是基础平平, 甚至夸张一点, 可以说是一切要从零开始———看看学生那惨不忍睹的敲击键盘的指法即可。不仅如此, 我们还应注意到, 社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对于城市里面的学生来说, 有台计算机不是件难事, 而对于来自农村或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 恐怕连计算机是什么, 都是个问题。这样一来, 同一个教学班级, 有的人接触过计算机, 有的人从未了解过计算机, 大家的层次差异比较大, 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问题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以计算机一级为例, 长期以来, 课本上的讲解内容除了那些少量的理论基础外, 占课本绝大多数篇幅, 涉及具体应用操作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微软的XP操作系统和Office 2003办公软件的描述上。微软的XP操作系统自投放市场普及至今已经超过10年的历史, Office2003亦是如此。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学生个人计算机中使用的操作系统早已是Windows 7甚至是Windows 8, 而Office办公软件也早已升级到了2013版或其它更高版本。如此一来, 学生日常所用的软件和课本上所教的内容, 产生了明显的“代沟”, 让学生对过时的课本产生兴趣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不仅软件方面的介绍存在过时现象, 对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描述也存在类似问题。

问题3: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能考核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多年以来, 计算机一级与二级的考试均采用无纸化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式进行。无纸化的考试在方便阅卷的同时, 带来了一大问题, 那就是试卷题目的千篇一律。不论是一级还是二级, 基本上每次考试的题型就那几题, 甚至不乏一模一样的题目。像一级考试, Office操作占据了过半的分数, 于是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样的学习误区:平时不用认真上课, 待考试前几天把模拟系统做做, Office题目看两遍, 考试就会过了;对于二级考试, 更是如此, 通过模拟系统的题目对比, 找到解题的规律, 最后连蒙带猜地把程序题给做出来, 其实还不知道程序到底是实现了什么功能。正是如此, 平日里我们不难看到手持计算机等级证书, 却连简单的word页面设置都不会的学生。总之, 依托等级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 学生会对课程产生片面的理解, 类似计算机一级就是Office这样的错误想法。一旦对课程的认识理解发生了偏差, 就会导致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容易应付了事。

3. 改革措施

面对上述种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对当前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势在必行和迫在眉睫。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 我们提出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全面了解为导向, 以分层次教学为手段,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调整, 多渠道多角度实施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措施1:划分教学对象。按照前面的分析, 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应用水平的程度是不同的, 为了让教学班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差别不至于太大, 可以在学生入学后进行摸底测试, 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划分, 实施分层次教学战略。由于计算机公共课涉及到全校的多个专业, 所以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影响面较广, 需要从整个学校的高度进行协调。目前我们是按照一般的必修课程来对待计算机公共课, 即通过每个学院和专业正常的课程安排来实施教学, 并组织学生参加期末的等级考试。而分层次教学的改革势必导致这样的分学院分专业的排课授课方式不合理。一种可以的做法是, 打破原有的排课体系, 对计算机公共课按照选修课的方式来管理, 但为了突出其重要性, 计算机公共课的选修学分又是必须的, 即把计算机公共课当成一门必修的选修课来看待。当新生入学后, 先进行一场全校范围的摸底考试,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 确定后续的选修方式和学习内容。这里的选修方式指的是, 对于摸底考试成绩不理想的, 说明基础过于薄弱, 应当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 在指定时间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参加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摸底考试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 则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允许他们在大学四年内, 自主选择学期, 选择他们自己兴趣的应用性强的计算机类相关课程, 如Photoshop图像处理, 多媒体动画制作,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等。

措施2:编制教学讲义。承接措施1中提到的选修问题, 为了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计算机应用技术, 依靠当前与等级考试相配套的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 编制专门的讲义, 有针对性地对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描述。例如, 可以收集有关图形图像处理的实例, 编制基于Photoshop软件 (较新版本) 的教学讲义。又如, 我们还可以收集计算机较新的硬件信息, 包括CPU, 主板, 内存等核心部件的内容, 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以及如何配置、组装、维护一台当下主流的计算机。当然, 在编制教学讲义的同时, 还应当重视对学生兴趣的采样, 看看哪些应用方向是大家所感兴趣的。兴趣采样可以结合前述的摸底考试同时进行。讲授学生兴趣的应用, 自然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开设一定数量可供学生选修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比起单一的面向等级考试的教学, 有助于改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理解, 培养出真正意义上会用计算机的人才, 而不是啥也不懂的持证一族。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这里提到的教学, 更多的注重应用方面, 对计算机理论的提及较少, 基于的主要考虑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 对于他们来说,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的工作中, 更多的是应用, 而非理论研究。当然, 我们也不排除可以开始少量的理论方面的课程, 如算法设计, 提供给那些对计算机有更深追求的学生,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措施3:改革评价体系。目前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仅停留在等级考试这一层面。结合前述的分层次教学改革措施, 与之配套的公共计算机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必须相应调整。一种简单且可行的调整方案是, 直接取消统一的等级考试成绩。对于基础薄弱, 参加统一等级考试的学生, 依然采用等级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而对于基础较强, 选修其它计算机科目的学生来说, 可以用其选修科目的期末考试成绩, 或者课程作品的成绩, 来替代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这里也许存在这么一种可能, 即学生通过入学后的摸底考试, 而后在选修其它内容的时候未能达标, 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该如何评定?可以考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即报名参加统一的等级考试, 或者继续选修相关课程。当然,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之后, 与此相关的一些配套管理措施也应跟上, 例如教务处的成绩管理, 学分管理等。

4. 总结

综上, 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管理配合, 涉及到任课教师备课讲课的改变, 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然而, 为了提高最终的教学质量, 任务虽艰巨, 改革却势在必行。我们应该边摸索, 边思考, 在实践中调整完善各项措施, 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目前, 我们已经就此教学改革进行了校级重点项目立项, 并展开了前期工作, 期待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公共计算机是高等学校开设的重要公共基础课之一, 授课对象基本涵盖全校各大专业, 授课内容包括计算机学科的部分基础知识, 一些日常常用的应用软件的操作, 以及旨在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简单程序设计, 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库程序设计, Web程序设计等等。本文讨论了当前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并就此给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志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6

[2]陈伟宏等.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2, Vol.24

[3]田建新等.新形势下对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Vol.30

[4]黄金.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Vol.3

篇4: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教学实践;公共关系课

公共关系课程对从事公关工作以及市场营销工作的人有着重要的帮助,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会使得一些充满活力的内容变得非常死板僵硬,一方面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要想更好的开展公共关系课程,那么就需要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该课程的实践当中,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1.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起到辅助指导作用。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相互讨论,将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让这些抽象、呆板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组织能力也有极大的提升。

二、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到过:“所有的知识皆是从感官所开始的”。该论述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直观能够让一些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更加形象化,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情景教学法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给学生展现一些较为具体的形象,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形象中达到理性的顿悟,另一方面也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主动学习。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的创设,以引导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者是老师安排学生对情境进行模拟,让他们能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气氛当中,这样学生也就在学习知识时能够更加投入感情,思想也会更加活跃,这就是情境教学法。

故此,在情境教学法的特征当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其中的一个本质特征。而演示教学法则不同,其仅限于将实物或者是一些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是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尽管这些都有着直观的作用,然而仅仅给学生带来实物直观的效果,不能够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其中的内在本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资本论》提出:任何劳动过程都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是引起;第二是调整;第三是控制。教学过程也是如此,也具备这几个要素。引起就是老师组织教学,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切身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将以下几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第一是教学、第二是演练、第三是测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练习,切实了解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并且通过在课堂上的练习能够掌握相关的技巧。为了更好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进行优化,那么就需要老师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述,而对于一些可操作性的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采用情境教学法。例如:(1)推销演讲;(2)为企业单位策划一些活动;(3)为单位处理一些危机事件等等。

1.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指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生动机。要想提升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角色当中,并且会努力扮演好这个角色。经过实践表明,每一个学生都会很重视这种锻炼学习机会,会有着更高的学习热情。如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一个课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小组选派组员对本组的观点进行阐述,由其他组进行评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统一点评。这样就比老师一味的在黑板上进行演讲的方式要更加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学习中取长补短,达到共同的提升。

2.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的质量。控制指的是对教学的质量进行保证。故此,要将演练同测试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对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的规定,从而预防在教学时敷衍了事。下面就以模拟某单位的产品为例子,来对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流程进行说明。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肯德基出现的鸡腿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扮演肯德基的管理者,如何应对这次公关危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组拿出一个公共危机应对方案。最后老师对每一个组的方案进行点评,让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优点或者不足,这样就能够让老师的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提升。

3.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主要要求。第一,抽签分组。依据班级的人数以及题目的具体需求,对每一组的参与人数进行确定。第二,材料准备。要求每个小组对该单位的产品进行收集,对产品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第三,现场演练。让每一个小组进行相互演练,明确各组员之间的分工。第四,交流评议。在模拟演练结束之后,让每一个小组总结自己的体会。

4.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第一,创设情境。布置模拟题目,创设模拟现场。第二,明确要求。对活动的目的进行讲解,为学生讲解一些推销的技巧。第三,综合评分。当模拟演练结束之后,老师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进行打分。第四,讨论评估。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指出优点与缺点。最后进行总结、补充。例如在教学模拟推销茶具这一活动中,老师提前将课堂布置成相应的场景,然后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客户,一部分学生充当本次活动的推销员。在推销开始之初,先放映关于推销的基础视频,让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的推销技术,然后让扮演推销员的学生运用自己的销售技术来打动扮演客户的学生购买自己的茶具产品。接下来,让客户学生进行评分,对推销员学生的推销技术进行点评,老师最后再组织学生对本次活动中各学生的推销技术进行讨论评估,指出他们推销技术的不足。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推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深刻地掌握了相应的推销技巧,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

四、应用情境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

1.情境的设置缺乏依据。在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采取老师讲述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听课,这样一来就使得课堂的气氛变得非常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上课过程中不是睡觉就是自己在课堂之下玩手机。而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创造不同的情境,调动课堂的氛围。然而,在实际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当中,许多老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上课时完全是为了创设情境,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内容,缺乏有效的依据,教学方法的运用非常僵硬。例如在进行推销演讲的过程中,完全就没有给学生课后准备的机会,以及没有对课堂进行相应的布置。既然是推销演讲,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让学生了解推销的一些基本知识,老师也可以对课堂进行相应的布置,让推销演讲能够显得更加真实。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更加有感觉,也能够在课堂中更加投入。

2.情境的创设不够合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老师都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当中,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是有些老师在播放课件视频时没有考虑该内容适不适合运用多媒体,而是一味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有的知识内容放到屏幕中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犹如在观看电影一般,就让学生接受这个知识点。但是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能够去运用多媒体,有些非常明显的理论性知识点,就没必要去运用多媒体教学了,直接用黑板讲述就行。而对于如何处理单位的公共危机这一教学中,老师就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别人怎么解决公共危机事件。

五、解决应用情境教学法中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合理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公共关系课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那么就需要老师创设合理的情境,使情境显得更加真实,让学生能够切身的投入到其中。例如,在让学生模拟推销演讲时,老师可以将课堂进行一定的布置,让课堂显得更加接近实际,此外,在课堂中播放推销演讲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推销演讲的一些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模拟演练中就会更有感觉,也就会将全身心精力投入到这次活动中。

2.创设实物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会使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故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实物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活动中感受到其中的氛围。例如,带领学生去参观推销演讲的活动,让学生坐在台下听别人是怎么进行推销演讲的;或者安排学生参加一些企业的策划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去学习怎样做好策划活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理论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文臣.情境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4,02:57-58.

[2]韦晓雨,彭金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04:42-44.

[3]董晓绒.项目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8:58-59.

[4]李凯.《体育公共关系》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运动,2013,11:84+96.

篇5: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如今,在我国,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内容,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学校与家长越来越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现阶段,美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开设相关的艺术类课程。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过往与现在的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选择不同美术类型的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佳作,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发展演变进程等角度赏析,帮助学生了解美术以及应用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其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获得身心愉悦与欣赏经验,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综合素养,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在我校从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前进。但与此同时,在公共艺术――美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在我校的开设,主要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如数控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汽车维修专业等等。此类专业并非美术相关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不稳定,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这以前很少正规地接触美术,也没有相关的美术基础,加上公共艺术――美术的课程中,美术历史以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草,因此在上课期间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动力,没有积极性,上课开小差,作业不准时交或者不交。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公共艺术――美术这门课程,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思考。在课堂中,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单依靠一些强制的课堂纪律管理学生,强迫学生认真听课,这样的教学与课堂严重影响学生培养相关的美术素质,影响课程的进步。

(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在现阶段的《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实施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是运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这样子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环节,失去了主动在自我实践,群体合作实践中沉淀与提炼的机会。然后继续生硬地听课,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并不生动,也不能将学生应有的创新,创意,灵气等等发挥出来。

(三)《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置思路不够清晰完善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核心。如果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现阶段,在我校《公共艺术(美术)》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与要求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然而,目前《公共艺术(美术)》的课程设置思路并不够清晰完整,其中包括课程分布的比例以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关系与分配。

三、解决现阶段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对于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因在于学生对此内容缺乏兴趣,以及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因此,想要在这个现状上作出改变,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从课程内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及更接近学生思维方式的方法等等这几个方面入手,找到其中的关系,进行教学。正如在西方美术历史,西方名画欣赏的课程内容中,如果直接按照书本讲述,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可以适当找到名画与当代艺术,电影,音乐等相结合的切合点,从学生相对感兴趣的话题中引出其中与名画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紧跟老师的思路。再者例如在讲到原始绘画的时候,准备好相关的视频资料:当下正热播的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中主角每天晚上给他的家人们一边讲故事,一边用原始的材料在洞穴的墙壁上进行绘画情境的相关片段,以此告诉学生,原始绘画就是在洞穴中,用原始的材料进行绘画的;又如通过西方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对当代时尚时装流行风格哥特式黑色蕾丝元素的影响,让学生知道,生活的灵感也来源于艺术。

(二)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法。可以根据课程需求,适当变换教学法,找到创新点和突破点。传统的教学法是老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作出尝试,适当加入新的教学法,例如:

情境教学法。在讲到中国象形文字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象形文字情境动画播放给学生看,通过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自身于动画情景中,感受这个动画根据象形文字的特点以及内涵,创作出一个具有情境的识字故事,学生颇感兴趣。与动画结合的情境教学法,使本来学生觉得乏味的象形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记忆深刻。再例如在一些名画的讲解中,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进行讲述,如名画《最后的晚餐》,教师通过语言对画作进行情境,故事的描述,加以渲染,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还有表演体会情境,在美术画作欣赏课程中,以学生表演课程内容中的情境为主,将整个班的学生适当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组织,模仿一幅名画,让没一个表演者都融入画作中的情境,包括名画中的人物,有特色的物件等等,可以以名画为基础,配以音乐,造型,对话,情境。在这当中学生自己进入情景,参与角色,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幽默感与新奇感,内心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因此会更加专注,更加积极,更有兴趣地去欣赏,去学习,去沉淀。情景式教学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有独特的启迪作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适应能力。

(三)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置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清晰规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分布,充分发挥实践检验真知的真理。例如在中国美术赏析课程中,实践性多与理论性的运用,我们挑选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软陶雕塑制作这两个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制作过程都非常简单易懂,不需要太过专业的手法和技能就能表现出来,对于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就能较容易地制作出成品,从而体会到中国美术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学期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渗透理论,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慢慢接受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与讨论。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创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达到教育部关于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及提高中职生艺术素养的目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积极的探索实践,不断地通过研究与交流更好地明确课程的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崔秀敏.当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2]刘佳.中职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地位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2011,(02).[3]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4]孙军.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5]班守英.广西民族美术资源在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6]姚?f辰.小学电脑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7]贺鑫.美术类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8]赵亮.美术教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作者简介:

篇6: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千百年来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多注重于师生伦理关系,而且在伦理关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人来看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忽视、侵犯学生的权利,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紊乱。而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盲点。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本实验,通过研究,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个性全面交往,达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使之成为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二、实验的依据:

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在其《品格教育》中曾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于教师与学生间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其宗旨是:热爱学生才能教育

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新课程”中对于师生关系作了具体的解读,把关注人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同时,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由此看来,师生情感关系问题是比较受人重视的,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开展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实验,就是要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

三、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决定》关于智育工作的要求。以国家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和新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实验基础,寻求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通过实验,摸清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树立教学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从而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流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四、教学的基本观念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以下基本观念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3、树立民主教育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4、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认识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5、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总之,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地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

五、教学的基本构架

前期准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课程,废除旧的习惯,树立新观念。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

教学操作:

严格要求,充分说理: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把学生当作具有理性的“人”去看待。既严格要求,又不粗暴,晓之以理。

语言亲切,推心置腹:对学生不讲干巴巴的道理,用思想的语言、亲切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

尊重习惯,鼓励自新: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学会自勉,养成好的品质。

树立榜样,弃除邪恶:学生的心灵是美好的,为了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着,多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而不知不觉地改正缺点,学好真善美,弃除假恶丑。

发挥长处,鼓励责己: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他的长处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之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其自身的好东西。还须严于律己,敢于责己,不断完善自我。

努力建设集体,唤起集体舆论:建立起良好的、完善的师生集体,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之认为自己是这个光荣的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掌握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失:掌握儿童心理,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实验中应解决的问题(子课题)

1、怎样做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怎样看待新课改中的“学生观”。

3、教学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4、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5、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如何在实施新课程中,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7、怎样尊重、赞赏学生?

实验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8月)

1、确定试验班级和试验教师,建立基本情况档案。

2、制订实施方案。

3、作好实验记载(主要是试验课学生反馈记载)。

4、编写试验课例片段评析资料。评价修改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验阶段(2002年9月—2005年8月)

1、增选部分班级进行实验。

2、论证实验中应解决的问题。(子课题)

3、进行实验交流。

第三阶段:扩大实验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

1、在本校全面展开实验。

2、进行子课题实验成果交流。

3、提交结题报告。

宜城市龙头二中

上一篇:未来的故乡想象作文下一篇:酒店英语培训方案-酒店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