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书启发

2024-05-30

《父与子》读书启发(共13篇)

篇1:《父与子》读书启发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后,一位父亲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另外差点白白丧生的14位同学。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拦他……”的时候,不由心中波涛起伏-这可是废墟呀!该有多少块石头呢?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这数不清的石头,用铲子挖都谈何容易,何况用手呢!我想,这位父亲的手一定疼得厉害!然而这位父亲却没有放弃,足足挖了38小时!此时此刻,这位父亲顽强不息的意志力在鼓舞着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言放弃。只要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

当我读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于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这篇课文已经是尾声了。可我还是热泪盈眶!

看到这些文字,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故事-

一天中午,一位父亲和自己六七岁的小儿子在河边散步。不料儿子脚下一滑,掉进河里了。而这位不会游泳的父亲,却不假思索地跳进河里,努力把儿子往上顶。河边的人,别感动得掉下眼泪,救上了那位父亲和儿子。这就是爱的力量-是父爱的力量是那位父亲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

人们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则今天别感动得泪痕满面的我说不对,父母的爱是永恒的。它默默地存在我们和父母之间,在无私地奉献着,只是我们没发现而已、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地孝顺父母,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女儿的爱。

篇2:《父与子》读书启发

父与子,一本没有文字的书,但里面的内容可以让人哈哈大笑,作者是埃里西•奥塞他写的书非常好看,但是我还是喜欢他的《父与子》。

里面有一集我到现在还记得,讲了父子俩在船上撞见海难,他们被救上后,偷偷的跑上了轮船上面,当救援人员救上他们时,发现还是同一个人,然后他们父子俩哈哈大笑。《父与子》的这一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伟大的父爱,当他们在海边丟石时,儿子丢完后感到很沮丧,到了半夜,父亲一车一车的运着石子,当石子堆成山的时候,父亲已经汗流夹背了。第二天,当儿子再次来到海边时,发现了许多的石头,高兴的上蹦下跳。当来到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父亲,就像有些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温饱,他们会倾尽自己的能力,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看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其实每位父亲都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许多,我也感到了爸爸对我们的父爱,我以后要更爱的爸爸,好好的孝敬报答他,感恩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

篇3:什么是启发智力的读书?

杨葵(出版人):我读艾柯的时候,觉得自己在他面前显得非常渺小,知识储备非常烂。对于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我们如何接近他?以我现在的心态,我觉得任意打开一页,任意去看,其实会有很多收获。想要从头到尾掌握艾柯的全貌是很难的,那我不如就看个乐呵得了。我自己把这种读书的心态总结成叫“读闲书和闲读书”。

黄集伟:我是觉得我们可以从三条路走进《植物、书本与记忆》这本书。第一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有人类学视角的随笔。第二个路径,这本书是关于出版行业的一本有趣的书,给大家分享的知识的一本书。第三个路径,我觉得这是一本书迷们最能感同身受的书。

杨葵:艾柯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他也是一个非常淘气的人。我当时读他的《带着鳜鱼去旅行》以后就写了一个书评叫“艾柯的轻与重”,我是说这本书写的实际上是两大主题,一个叫作时间,一个叫作庸俗。这么大的主题,他是以非常轻松的随笔的方式写出来的。但看似很隆重的长篇小说、长篇大论这样的,他又写得特别的轻,轻描淡写的,很像游戏,就像他写博物馆里的谋杀案,那些考古学家在一点点刷他们的小宝贝,像一个现在流行说的“工匠之美”。

这样的书,我读的感受是,它是启智的,它启发人的智力。现在有很多非常时髦的科普网站、公众号等等,说老实话,我觉得非常无聊。这些文章经常教你糖是甜的,盐是咸的,就是这些事,我们现在有谷歌,有百度,我可以用任何方式来获得这些知识。什么是好看的科普呢?我看到一个人的公众号,他是美国一个大学理论物理的博士后,他的公众号没开几天,第一天讲复杂性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的这种美学,艾柯这本书也讲到,一般会认为和谐的、对称的是美的。但是从现代主义一直到现在,这种和谐、对称是不断在被打破的。这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类似的东西,比如说爱因斯坦年代的物理学家。真正的物理学家我认为到最后都是哲学家,他们追求的都是方程式的那种美,如果方程式等号两边不对称,不美,他难受。但是物理学到现在为止,不断打破这种对称,这背后是什么东西,这个人讲叫复杂性。我在物理学上完全是一个盲人,但这个文章我看懂了,你给我普及你所知道的科学知识,但是普及这些是要启发我,启发我的智力。

艾柯的书就是这样,当你看完了,你不会再注意它让你掌握了多少知识,比如说欧洲是什么时候开始了纸质书什么的。艾柯的书是启发智力,而不是不断地教你知识。尽管他经常会忍不住地各种淘气,我在猜想,他在写的时候会想“你又不知道,又被我耍弄了一次”,但他是非常天真、孩童式的淘气。

比如他说,最绝对的噪音和宁静之间只是一线之隔,当噪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没得可听。当那边有翻书的声音、那边有小孩在哭闹、周围所有的都是噪音的时候,你失去了对象,你一下变得宁静。我们现在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实际上也是这样。当信息过于充实的时候,它和无知是一线之隔。这里前前后后有很好玩儿的事,比如现在确实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做出版的人的感受更深。可是虽然读书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印刷的书籍量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多这么大……总结来说,我讲艾柯的轻与重,这本身是很值得去琢磨的话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会不断地面临轻与重的问题。

黄集伟:我上个月读了一个美国学者写的书,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病叫“信息肥胖症”。我们每天有太多的同质化的、劣质的,甚至是重复的信息。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信息瘦身”,这跟艾柯其实是异曲同工。但是艾柯好像很早就说了,这篇文章是20世纪初写的。

杨葵:然后他讲书籍的记忆,他说“学会文字的人会比较善忘,因为他不再努力记忆,而是信任书文,只凭借外在的符号而不再依赖内在的脑力”,说书不再是发展的机器,而是制造一个解析的装置,也就是生产全新思想的机器。这跟我刚才讲的一样,就是说书如果变成一个知识性器械,会阻碍你的思想,但它如果变成一个启智的,实际上是在往前进步。不过艾柯的这些话,你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结论去引用,而是用这些话去帮助人们思考。

黄集伟:给大家念念被我称为在外面的人看来很肉麻的情话。在第14页他这么写的,“我们必须能够和生命中的书籍建立起恋爱关系”,在17页他这么写的,他说“书籍是为生命买的保险,是为永生而得到的一笔预付款”,第5页,那段比较长,我把它压缩了一下,他说人的永生取决于灵魂,灵魂取决于记忆,而书籍就是记忆的载体。第10页他说,我们家里有长者、长辈,跟他们聊天……其实我们聊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记忆。所以他有一句话说“在今天,书籍就是我们的长者”。比如说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其实在跟司马迁对话,对吧?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在跟曹雪芹对话。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第16页他说,“收藏书籍,其实那些小范围的收藏、当代派的收藏,都常常是一种慈善行为。因为我们需要拯救的不仅仅是鲸鱼、地中海僧海豹和马西干棕熊,还包括书籍。”然后,他在第20页说“没有文字的闲暇时光对于有生命的人来说就是死亡和坟墓”。因为只有跟书籍和文字交流才是生命的所在。

杨葵: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想象,假如谁在茫茫的宇宙当中来探视地球这么一个物体,看到那么多人,可能就像我们在看地上的蚂蚁开会。我们为什么此时此刻坐在一起,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共同的趣味,或者说我们有一些缘分。这个缘分此时此刻叫艾柯,或者叫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有不同的读书趣味,形成了不同的人群。假如说有一个意大利的出版人找我来想买孙犁的版权,可能绝大部分负责版权谈判的小姑娘会问你为什么想起买孙犁,他太老了,可能在我们那……但是她可能不知道在国外也有一批狂热的喜欢孙犁的读者。

黄集伟:所谓缘分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一个神秘组合,可以解释好多东西。

杨葵:读书本来就是挺枯燥的一件事,但就跟世界上任何一件枯燥的事一样,只要你喜欢,然后投入进去,就特别高兴。我觉得看艾柯的书有一种让人沉迷于书的感受。我刚才跟他们聊天的时候说,随着年纪慢慢增大,觉得很多事情都跟自己无关了。有生之年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是又爱好读书。慢慢知道了一些读书的经验,你就知道,用剩下这些年读最感兴趣的书,也读不完。

我觉得读什么书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你需要注意的是专心和提高效率。因为你会发现在不久的将来,你的效率会越来越低。什么叫效率?比方说,你玩朋友圈吧?同一条朋友圈你一天会看过好几次,因为你一直在划。隔5分钟划到一次,这个就叫效率奇低。如果晚上8点的时候把今天的一次性看完,你会发现花不了多长时间。提高效率需要专心,训练自己的专注。所以不管读什么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效率和专注。

篇4:《父与子》读书启发

发生地震时,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里,房倒屋塌,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伤害。一位年轻的父亲在混乱中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马上向他七岁的儿子的学校冲去。此刻,那个昔日从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当他看不到儿子时,便放声大哭。

可是,他猛然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开始动手挖掘。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的挖,没人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顿时感觉到这位父亲很了不起,他为了儿子竟然可以不惜一切。也感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当一个出口开辟开时,儿子却先让别的同学先出去,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这场无比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篇5:《父与子》读书笔记

今天妈妈帮我在网上购了三本书,其中一本为《父与子》是德国著名作家埃・奥・卜劳恩所着。翻开封面,全书是彩绘版的漫画故事!一个个都是讲了父亲与儿子的小故事,每个都非常生动幽默!看得我不时捧腹大笑!

下面我就为大家复述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假梦游者”:儿子睡觉睡醒了,想吃糖果,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张纸,在纸上写上“梦游者,不得惊醒,免生危险!”并穿上线挂在脖子里。他推开房门,径自来到糖果桶边,父亲看着儿子把糖果桶拿回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也没敢把儿子惊醒。儿子终于吃到了糖果!

“幻想破灭”这个故事非常搞笑,父亲与儿子来到一个只有动物没有人的小岛上,他们想种稻子来填饱肚子,他们俩一起努力种出了第一课稻子,非常高兴并幻想有朝一日用这一棵稻子的种子种满整个小岛。这样他们想做的面包、蛋糕…也就没有问题了,正当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之中时,天空中飞来了一只小鸟,鸟儿在稻子上空盘旋两圈就飞下把稻子的种子全部吃光了,唱着歌儿快乐的飞走了。父亲和儿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鸟儿把他们的唯一一棵稻子的种子全部给吃了。

篇6:父与子读书笔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可以说没有书人类将会落后,回到原始社会,我是一个六年级五班的小学,也是一个图书爱好者,在我记忆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与子》这篇文章。

今天,我正在家看电视,突然门开了,原来是妈妈,妈妈手中拿着一本书,我就走过去把书拿过来看了,翻开书第一页就有一篇文章名字叫《父与子》,这本书讲了一对父子本来很富有,但一场天灾夺去了这一切,后来这对父子在码头建起了一间房子,但是后一场灾难又将父子的美好生活打破了,后来儿子又出租码头去当工人为父亲办了一场葬礼,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生活也有不尽人意时候,但我们也要坚强勇敢地生活下云,我们宁愿挨饿也不要欠人情云賖购东西。

这就是我读《父与子》这篇文章的感受,在今后的学习生不知中,我一定会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

篇7:父与子读书心得

这本书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酸,又有甜,有苦,又有辣,虽然如此,但是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尽管父亲有时会批评儿子,有时会打儿子,但是他对儿子深深的爱是无疑的。这位父亲也令我感动和敬佩,因为他可以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尊严,这也证明了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这对父子间的父子情不禁让人感动不已。

父与子之间的爱,是纯洁的,是伟大的,是坚定的,是无私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句批评的语言,一个搞笑的故事……都能体现出来他们之间浓浓的深情,都能体现出来他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看了父与子之间的故事,我静心思考,突然觉得我淡化了孩子读书方面的引导。对每个孩子来说,书本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我们作为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领导孩子读书,让他们发现读书是一种有趣的,快乐的经历。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以养成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共同读书,在充满亲情的氛围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沉醉在书的世界里,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书让我们和孩子有了共同语言,在书海中遨游的孩子是快乐,健康,自立,博学的!

篇8:《父与子》读书笔记

这对父与子是两个可爱而有趣的人物,父亲的头是光秃秃的,个子有点高,总是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儿子梳着刺猬头。在作者的笔下,父亲显得宽容,慈祥;儿子显得聪明,调皮。这对父子俩的所作所为都让读者感到非常幽默。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地爱。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叫《一切为了儿子》,故事里说:儿子闹着要骑马去公园玩,结果哭了起来。父亲没办法,只好让儿子把自己当做马,骑去公园。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父亲的儿子的爱。

在现实生活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一回到家就垂头丧气的坐在沙发上,爸爸看见了就走过来问我有什么事。于是,我把考试的事情一字不漏地告诉爸爸。爸爸拿起试卷看了看,就先让我把一些粗心做错的题目改正;然后,再跟我认认真真地评讲其它我不会的题目,还跟我说了一些做题的方法。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篇9:父与子读书笔记

书里的父亲是一个胖乎乎的人,秃着头,慈爱而亲切,还有点童心未泯,儿子留着刺猬头,调皮而可爱。父与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处处蕴含着父亲与儿子之间深深的爱。而我更喜欢那个顽皮,有点爱捣乱,却又透着机灵的儿子。在漫画《绘画的局限》中儿子的顽皮捣蛋和机灵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天,儿子在家里打曲棍球,一不小心打破了镜子,几块碎片掉在了地上。儿子害怕父亲批评,焦急的坐在地上冥思苦想。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先用曲棍球棒把镜面全部打碎,再用颜料在原来的在原先挂镜子的墙壁上画上父亲的样子。画好后,父亲正好来照镜子,儿子看着父亲,生怕他看出破绽。父亲一边照“镜子”里的自己,一边打着长长的领带,当他转身时,突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是带着领结的,可他刚才明明是打领带的呀!儿子观察到父亲疑惑的表情,急忙溜走了。

篇10: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是一本幽默、温馨,流露绱空娴某嘧又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生活在纳粹统治的恐怖阴影下的人们,在这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久违的澄清无比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没有战争,没有歧视,没有政治,有的只是一个慈父、一个稚子,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善良和温情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鱼儿的来信》这一篇,它讲的是:儿子不想钓鱼,于是他把写好的.信挂在鱼钩上,然后回到船上对爸爸说:“爸爸,您的鱼竿动了。”爸爸闻声大喜,结果捞上来一看,信上说:我们今天不来了,敬礼!鱼儿。

我还有一篇很喜欢的,是《生日礼物》讲的是:爸爸看着儿子和小猪们的创意表演,爸爸开怀大笑的事情。

篇11: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读书笔记

最近疯狂迷恋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集《父与子》。这是一本超级幽默亲切的连环漫画书。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对可爱而有趣的父子。

一个又一个。幽默搞笑的故事看得我每次都捂着肚子笑得前俯后仰,但看过之后,也深深体会他们父子间暖暖的爱。

书中的父亲童心未泯,不但行为举止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外貌形象也很滑稽可爱。你看光秃秃的脑袋贼亮贼亮,一双小而圆的眼睛,留着一大把黑胡子,挺着一个特别肥大的肚子。特搞笑吧!

《引人入胜的书》这个故事尤其经典。晚饭时间到了,爸爸妈妈都已在餐桌前坐下来了,可儿子上哪去了呢?“你去看看,你家宝贝儿子在做什么,怎么还不来吃饭?”于是,妈妈让爸爸——去房间找儿子!这时,儿子正趴在自己房间的地上看有趣的幽默漫画书呢!见爸爸来叫吃饭,儿子一骨碌爬起来去客厅吃饭。“咦?你爸爸呢?他不是去喊你吃饭了吗?”妈妈看看餐桌上还是少一个人,肚子已经“咕噜咕噜”直叫,很生气!“我去”。儿子起身又出去了。原来爸爸正趴在儿子房间的地上看儿子刚才看得幽默漫画书呢。这时候的爸爸就是一个不折不扣老顽童,早已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一个人沉浸在书里,双手托着腮帮子看上去就是一个长不大的老小孩。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好玩有趣的漫画故事,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精彩和幽默。父亲和儿子之间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他们热爱生活,充满温情,他们善良正直又真诚。看了这本书,好希望我的爸爸也能和书里的父亲一样可爱好玩,少一些威严和火气,多一些幽默和温情。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晚期的作品,主要塑造了巴扎罗夫这一复杂的形象。巴扎罗夫同周围的人——同学和信徒阿尔卡季、父辈、爱人以及平民的互动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情节。故事主要发生在三处农庄:阿尔卡季及其父辈在马利因诺的农庄、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奥金佐娃在尼科利斯科耶的农庄、以及巴扎罗夫自己的位于一个小村的农庄。

巴扎罗夫出身平民,是莫斯科大学的毕业生,从事科学工作,崇尚“虚无主义”。贵族知识分子帕维尔之侄阿尔卡季是他的同学和信徒。故事从两人毕业回到马利因诺开始写起。巴扎罗夫同帕维尔在观念和信仰上的诸多差异使得二人起了口角冲突。阿尔卡季同巴扎罗夫替父辈赴约进城,通过商人之子西斯尼科夫认识了伪社会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库克什娜,他们又通过后者结识了孀居的贵族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奥金佐娃。两人到奥金佐娃家做客,先后爱上了她,而奥金佐娃有意于巴扎罗夫。然而“浪漫主义”的情感同“虚无主义”的相悖;巴、奥两人在人生观的距离令这场爱情在巴扎罗夫痛苦而激烈的表白后宣告无效——奥金佐娃又退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巴扎罗夫当即决定离开。他带阿尔卡季回到了故乡的小农庄和父母团聚,因为忍受不了故乡的空虚生活,他和阿尔卡季又回到了马利因诺。帕维尔更加厌恶巴扎罗夫,终于因为后者和酷似他年轻时的爱人P公爵夫人的费尼奇卡的亲昵举动引起了一场决斗。巴扎罗夫虽胜利了,却由此离开了马利因诺。路过尼科利斯科耶,巴扎罗夫得知阿尔卡季向奥金佐娃之妹卡佳求婚,他与阿尔卡季分道扬镳;同时他自绝了和奥金佐娃的爱情。巴扎罗夫回到故乡,日复一日地感到孤独和无聊,并在一次手术意外中感染伤口,很快地死去,这剩下年迈的父母无尽的悲痛。

在小说中,巴扎罗夫是军医之子,和阿尔卡季一同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他从事的是有关科学的工作,包括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他知道许多关于化学的名著、他捉来青蛙和甲虫做解剖、他知道病理学,会给人看病。一方面,他是博学的,另一方面,巴扎罗夫自称自己是个虚无主义者。“虚无”是他的主要思想。所谓“虚无主义”,在巴扎罗夫身上主要表现为在对价值的虚无态度。他否定一切,包括权威、艺术、原则;当然包括他常挂在嘴边的,被他评价为“滑稽荒唐”的“浪漫主义”。

“虚无主义者是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受人尊敬的”[1]他的门徒阿尔卡季如是说。虚无主义的否定一切,有一种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充满了力量,甚至有时显得凶猛。“我为什么要依靠时代?还不如让时代来依靠我。”[2]也正因为如此,巴扎罗夫显出“魔鬼一样的骄傲”(帕维尔语)。但虚无主义者只是“破坏”,并不“建设”,他们的否定甚至只是表现为谩骂。

而父辈的代表帕维尔·基尔撒诺夫对此十分不感冒。小说交代了他和尼古拉的过去,尤其是帕维尔的令人同情的经历。作为老派贵族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对生活和艺术的品味极高,注重礼节,恪守既定的原则。这和以巴扎罗夫为代表的“虚无主义者”完全相反。帕维尔所恪守的,正是巴扎罗夫所反对和嘲笑的。二人在见面之初即充满了敌意。巴扎罗夫第一次到马利因诺,二人有两次正面的冲突;第二次见面,二人最后发展到要以决斗的武力方式来一决高下。帕维尔不满意巴扎罗夫在行为上粗鲁无礼,而巴扎罗夫嘲笑他的繁文缛节;帕维尔说巴扎罗夫“不相信原则,却相信青蛙”[3],而巴扎罗夫也曾下过“一个好的化学家比二十个普通的诗人还有用”[4]的断语。由于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他们诸多隔阂。这正是那个时代父与子的难题。“我们的下一代……现在轮到我们了……”[5]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无不感慨地说。崇尚自由主义的贵族的“多余人”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以前是黑格尔主义者,现在是虚无主义者”[6]

正如小说的题目《父与子》所表达的那样,作者触及了一个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的父与子的难题。在本部小说的语境中,作者更是着力描写了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的不同所带来的对于政治时局和俄国社会走向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这其中当然包括了对农奴制的态度。虚无主义者大喊:“我们要破坏,因为我们是一种力量”[7]包括破坏他们父辈坚持的自由主义和进步。虽则父辈们所坚持的未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虚无主义者的破坏甚至不承认“历史的逻辑”。

巴扎罗夫和帕维尔的矛盾最终因为费尼奇卡事件演化为一场带有象征性的决斗,时间在巴扎罗夫离开家第二次到达马利因诺。彼时,巴扎罗夫的恋爱受挫,回到家中呆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因为忍受不了无聊和空虚又回到马利因诺,狂热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帕维尔对巴扎罗夫的厌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两人的决斗以巴扎罗夫胜利、帕维尔的受伤告终。这似乎预示着一个旧的时代已经过去,帕维尔在经历过生死关头后也解开了心结,于是“他也确乎是个死人了。”

巴扎罗夫虽是“胜利者”,但他无法在马利因诺继续呆下去,他选择了离开。这似乎是一个隐喻,毕竟在小说中能让他发挥才智的唯一一个地方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篇12:《父与子》读书心得

这个寒假里能与孩子一起读卜劳恩的.《父与子》我感到很高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漫画书。

书中主要讲的是长着一把大胡子,幽默滑稽、和蔼、正直、善良又经常被嘲笑的父亲和一个长着刺猬头、调皮、可爱、喜欢搞恶作剧的儿子。儿子时常会捉弄爸爸,但又时常会用小聪明帮爸爸解决问题,他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有着无限的幻想和美好的童年,而爸爸对儿子做什么事情都是多多的包容和疼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一篇名为《得按次序来》。调皮的儿子又一次把墨水瓶打翻,看你不长记性,刚想要打一看裤子怎么破了,爸爸赶紧拿来针开始穿线,穿好后认真地给儿子缝好裤子,缝完后又说现在轮到揍你了。父亲是多么深爱自己的儿啊,其实书中的父与子就是作者与他的儿子,他们过着无忧无虑、快乐温馨的生活。

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家长和孩子一定要多多沟通。

篇13:父与子读书心得

这周,我在闲暇时间读了一本叫《父与子》的书,它的作者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对父子的故事,爸爸非常幽默并搞笑,他的儿子非常可爱但很淘气,是一对有趣的欢喜冤家。这本书里虽然没有文字,但是正本书中有趣的漫画可以让我们懂得漫画的都表达了什么。?

下面就说一说这本书中父亲和儿子都有怎样的个性吧!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幽默搞笑的人,并且很善良,但是整体来看看上去总是带那么一点傻乎乎的感觉。但是父亲有时候如果儿子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就拿起棍子打儿子。但是“不打不成才” “打是亲,骂是爱”,我觉得这样才能看出来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个父亲也是一位非常爱自己儿子的人。儿子呢,是一位聪明伶俐,调皮捣蛋的小孩,有时候还故意惹父亲生气,父亲一生气就连忙拿起棍子去打儿子。但是儿子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有时候能看出来父亲的心情很不好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方法和小计谋来帮爸爸解决问题与烦恼。?

上一篇:幼儿园图书管理员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调查同志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