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2024-06-26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精选8篇)

篇1: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方法

1、要狠抓基础、紧抓教材。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要围绕教材,展开复习。

2、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中心就是主干,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3、是要形成两个习惯。一个是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4、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地理一轮复习教师需做哪些工作?

1、钻研考纲和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做到: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注重总结。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分析。

2、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要对近五年的新课标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3、保证教学质量

备课要把握高考方向、全面了解学生需求,最好是开展集体备课,这样能集思广益,让备课效果达到最佳;上课要帮助学生提升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后要反思得失,并形成文字记录;听课要认真,从其他地理老师身上汲取营养、取长补短。

4、精选、精练、精评

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题目,掌握最多的知识,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做到题目要精选,课堂要精练,课后要精评。

总之,整个高三阶段地理学习,一轮复习是关键,如果能在一轮复习中打好基础,那么,接下来的二轮、三轮复习就会非常的轻松,反之,知识不系统、基础不牢固,后面学起来也非常的吃力,所以,一轮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为后阶段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经验总结

1、重视基础: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

2、重视图形: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做到心中有图。不仅能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3、重视答题: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4、重视错题:建立错题集,培养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错题是最好的老师”,错题集能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

5、重视计算:训练和培养地理计算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

地理一轮复习注意事项

一轮复习中,很多同学容易进入学习误区,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下面就是六个常见的一轮学习误区:

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2、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3、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6、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方法

1、要狠抓基础、紧抓教材。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要围绕教材,展开复习。

2、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中心就是主干,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3、是要形成两个习惯。一个是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4、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表

高三一轮复习时间通常为整个高三上学期,复习内容为所有高中地理知识,因此,虽然一轮看似时间比较长,其实要复习的知识也非常的多。详见下表:

篇2: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二、高考地理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譬如文科综合测试的第36题就是一道地理学科内综合的图形题,第40题则是政史地综合的图形题。考长江流域城市区位分析,历史上沙尘暴频率分析也是地史综合的图形题。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三、高考地理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四、高考地理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篇3: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一) 压缩再现新课

有的教师不了解政治第一轮复习课的基本要求, 处理教材几乎是按照新课教学的模式进行, 不同的是一节课教学的内容相当于新课的二节或三节课的压缩, 是简单的新课相加。看起来面面俱到, 但没有主干没有重点, 实际上只会是浅尝辄止, 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

(二) 课堂满堂灌输

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 自己既要梳理知识, 又要联系时政热点, 还要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很被动地接受, 没有安排学生消化的时间, 更没有安排相关知识解题能力的训练, 把知识消化都留在课外, 学生苦不堪言, 复习负担很重。

(三) 教学效率低下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熟悉, 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有哪些薄弱环节, 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设计进行教学, 不管学生有没有收获或收获有多大, 没有注意学生在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情况, 无法确定讲课的重点。在教学前没有研读高考考点, 没有研究考高试卷, 在教学中既不进行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 又不与时政热点结合, 更没有应试针对性, 复习课内容干瘪、不生动, 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率低下。

(四) 缺乏能力培养

做好文综试卷既需质量也需速度, 有的教师把解题能力部分全安排在第三轮, 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就知识讲知识, 讲课中缺乏能力培养意识。教师没有给学生安排适度训练, 没有对学生进行各类解题方法指导, 更没有规范学生答题, 这样即便学生对知识很熟, 但面对题目仍然不会做或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

二、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科学的策略

(一) 教材知识:举纲列目

纲就是知识体系, 目就是知识点。加强知识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同时突破重难点, 可有效提高第一轮复习效率。

经济常识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基本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三条主线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条线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热点进行分析提高。

高中哲学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大版块进行复习, 把每一个版块的所有原理和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热点梳理出来, 在要求学生逐个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还要重点把握。这样学生对整个高中哲学就体系明了, 使每一个范畴里的知识点能对号入座。

政治常识部分的复习。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政党、国家机关、公民、主权国家、民族宗教五个主体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主体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典型习题从抓主体的角度落实知识突破重点提高能力。这样整个高中政治五本书就用345的编码串接起来, 学生在宏观上可有效把握知识脉络。

(二) 各种题型:归类总结

教师以题型类别为线索对教材进行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的归类总结。

计算型选择题。在经济常识教材中共有十二个知识点可设计计算题, 把这十二个知识点抽出来, 每个知识点安排一个高考题或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经常复习, 这样可确保计算型选择题不丢分。

措施类主观题。把经济学、政治学中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 再结合讲解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从主体找措施, 从教材找措施, 从问题的反面找措施, 从材料找措施, 从党的方针政策时政热点中找措施, 并在专题练习和学科综合练习中重点训练和讲解。还有原因类、意义类, 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这样就在第一轮复习中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后面的二轮三轮复习做好准备。

(三) 提高能力:注重讲评

学生的能力, 在复习中能否有效提高, 讲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复习讲评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归类讲评

归类的内容很多, 可按考点归类, 按能力要求归类, 按解题思路方法归类, 按高考题型归类, 按错题、错因归类等。如重点向学生介绍组合型选择题的三审九排法, 如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出来, 每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对应一个典型例题, 分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印发给学生训练, 老师和学生互动讲解, 并要求学生经常温习。

2. 重点讲评

在每一份练习和试卷的讲评中要有重点。整体上要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 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典型题时, 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规范。

3. 过程讲评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要想学生为什么会错, 学生怎样才能不错, 引导学生怎样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完成解题过程, 规范语言表述。

4. 变式讲评

注重变式 (改一改、扩一扩、变一变、代一代、反一反、合一合、分一分) 思维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 单选变成组合选怎么做, 选择题变成问答题怎么做等等。讲评不是就题论题, 更重要的是借题发挥, 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 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 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跟踪讲评

篇4:提高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效率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7-1

高考一轮复习阶段,就是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巩固性整理和升华性提炼精髓的高级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消化、整合学科知识的程度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水平。本学期我校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学实施“五二一一式”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一、课堂5分钟,让学生活起来

这一活动,不仅能了解学生对于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检查学生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如采用默写、黑板板演、作图、提问或者自己编制的练习等。

二、课堂20分钟,让学生学起来

这一环节是一堂课的主体,复习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完善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建立,注重学习思路与方法,这也是高三复习课的基本任务。

(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由于时间紧、课时少、任务重,不少教师匆匆讲完课程内容,草草结束复习,早早进入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出现知识体系不清楚,知识点混淆,因此在复习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指导学生了解知识的组成要素,探究其相互关系,并通过绘制图表,绘出结构式、关系式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复习。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最后联系实际,利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比如“气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只有这样还不行,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这样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前勾后连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在完成所有知识梳理工作后,可以通过提出相关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联想,从而达到完善知识网络的目的。如复习完“地球的运动”这部分时,提出“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在夏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而昼长却比南方长?”学生想到了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高度角及其纬度变化、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辐射与纬度的关系,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及差别等等。

总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导引者,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遇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指导。

三、课堂10分钟,让学生动起来

构建完知识网络,掌握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要求学生仔细读图看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在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读地图的习惯,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地理区位都落实到地图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学会读图、看图、画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如复习完“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可以联想到“大气环流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等,把有关知识落实到图上。这样图文结合,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效率,形成以图释文,以图析题的能力。

四、课堂10分钟,让学生练起来

从地理教学实际看,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种练习实现的。如何安排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练习,应该是每个高三地理教师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一环节中当堂的练习题或检测题,本人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1)以典型题和图为突破口,举一反三,把握解题思路;(2)突出题目的典型性,突出重点;(3)突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高考考点;(4)注重题目的热点、焦点问题;(5)不出机械记忆、低水平重复性的题目,不出偏题、难题、怪题。最后通过练的过程,对当堂知识,当堂检测,当堂掌握,师生共同查缺补漏,提高课堂效率。

篇5: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10·广东高考)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下图),可知()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读图可知,A、B两项错误;甲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雨热同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D项错误;乙地位于29°N附近,最冷月气温小于0℃,应位于青藏高原,C项正确。

答案:C

读“气候要素材料图”(如图1和图2所示),回答2~3题。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资源全部免费

A.甲图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B.乙图与图2反映的气候类型相同

C.丙图气候类型在非洲和南美洲均无分布

D.丁图气候类型只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

3.图2气候条件下的典型水果有()

A.苹果、梨

C.葡萄、柑橘B.猕猴桃、柠檬 D.哈密瓜、荔枝

解析:甲图雨热同期,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图雨热不同期应为地中海气候;丙图各月降水均匀,且各月气温都在0~2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丁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为热带草原气候,图2反映的是地中海气候,再联系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2.B 3.C

(2011·潍坊调研)下图中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P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g、f线为等高线。读图回答4~6题。

4.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定下列数值()

A.a

C.eg D.d

5.图示时刻,M、P两地气温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M地高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低于P地

B.气温M地高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高于P地

C.气温M地低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低于P地

D.气温M地低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高于P地

6.导致等温线d、e呈现东西延伸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位置 

D.人类活动) C.地形(盆地)

解析:第4题,由P地风向可判断a>b>c,为一低压中心,所以该地区位于南半球。故等温线d、e的大小关系为d>e。河流发育于山谷地区,等高线g、f的关系为g>f。第5题,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M地的纬度较低,故气温M>P。P地地处湖泊附近,湖泊对周围地区气温有调节作用,据此判断气温日较差M>P。第6题,等温线d、e东西向延伸且比较平直,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所以导致等温线d、e东西向延伸的主导因素为纬度因

素。

答案:4.C5.B6.A

6.a、b、c三地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A.a—b—c

C.c—a—bB.b—c—a D.c—b—a

解析:判断三地的纬度高低,对比图中三地1月和7月气温即可得出。

答案:D

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读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8.图甲所示季节里()

A.黄河下游地区正在收摘棉花

B.非洲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正在向南迁徙

C.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

D.三江平原正在播种小麦

解析:第7题,在纬度40附近,从该地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的情况可以判断该地应该位于30~40度之间,属于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第8题,图甲是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处于冬季,那么北半球属于夏季,黄河下游收摘棉花是在秋季,非洲草原的野生动物向北迁徙,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三江平原播种小麦是在春季。

答案:7.A 8.C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甲

B.海洋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丁

C.年降水量最大的是丙

D.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的是乙

解析:读图可判断出四地气候类型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AD

10.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B.乙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

C.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D.丁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分布最广

解析: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地中海气候只有南极洲没有,其他大洲都有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答案:AB

读南美洲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有关图中各点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和②地纬度相同,因此其气候类型也相同

B.③地的多雨期和南京的多雨期基本一致

C.④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⑤位于离海洋不远的温带地区,但降水较少

解析:①、②两地的纬度虽然相同,但大气环流形式不同,因此气候类型不同;③地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故其多雨期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南京基本一致;④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⑤地虽然离海洋不远,但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

答案:BD

12.下面四幅图表示的气候类型分别与③④地相同的是()

解析:③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④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幅度不大。

答案:AD

三、综合题(共36分)

13.(2011·宿迁模拟)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年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图中气温变化有明显特点,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2)图中四城市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显示我国(1分)()

A.夏季降水量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减

B.夏季降水量的比重自南向北递增

C.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

D.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3)据图归纳广州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4)根据图中信息,指出哈尔滨所在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多发时间。(4分)

解析:第(1)题,仔细观察7月和1月四地气温变化,从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温差变化分析。第(2)题,四城市降水量的差异显示我国降水由南向北递减,比较北京与哈尔滨可知,B选项中“递增”说法太绝对。第(3)题,广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受台风影响,降水集中,降水多。第(4)题,哈尔滨地处东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易受寒潮影响;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产生洪涝灾害。

答案:(1)夏季(7月)普遍高温;冬季(1月)南北温差大;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2)C

(3)特征:年降水量多(在1 6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800毫米左右)。

成因: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雨季长,台风活动较频繁。

(4)寒潮,冬半年;洪涝灾害,夏季。

14.如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19分)

(1)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上图所示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3分)

(2)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气候类型①所示地区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由气候①→②→③→④→⑤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带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4分)

(4)图中⑥所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④所示地区主要的水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4分)

(5)除了亚洲东部外,其他地区有没有⑥气候分布?为什么?(4分)

解析:第(1)题,从风向上看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在30°N~40°N,说明此时北半球为夏季。第(2)题,由图知,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它一般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③为热带沙漠气候,其成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第(3)题,气候类型①所示地区的植被为热带雨林,①→②→③→④→⑤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⑥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为雨热同期。④为地中海气候,主要水果为柑橘、无花果等。第(5)题,除亚洲外,其他大洲无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因为它们海陆热力差异小。

篇6: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修① 第一章 第3课时 地球的运动

(二)——公转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09·浙江高考)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是()

A.23°NB.63°NC.43.5°N解析:c值移动幅度,为23.5°,且图中a小于ca为3.5°63°N。

答案:B

a、b

如右图,据此回答3题。

2.关于a、b()

A.ba

B.a地大

C.ba地大

D.a地地转偏向力比b地大

解析:a、b两地夏至日和冬至日影子朝向在变化,表明两地都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从长度来看,a地在北半球,b地在南半球,a的纬度高于b的纬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答案:D

3.有关a、b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年中有一次相等B.一年中有两次相等

C.春分日数值相等D.夏至日数值相差最小

解析:a、b

两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两地纬度正中间位置时,正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午太阳高度相等,太阳一年能直射两次,故一年有两次相等。

答案:B

右图中A、B两地同在40°N纬线上。读图回答4~5题。

4.若北京时间同一时刻两地杆影的指向如图所示,则可知B地

位于A地的()

A.东南方B.西南方

C.正东方D.正西方

解析:此刻,A地的杆影指向正北方,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A地的正南方;而此时B地的杆影指向东北方,说明此时的太阳直射点位于BA、B两地位于同一条纬线上,故B地位于A地的正东方。

答案:C

5.若图中A()

A.5°SB.5°NC.23°26′SD.解析:图中A地某日正午的杆长与影长相等,45°,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A地所在的40°N

答案:A

读图,回答6~7题。

6.1∶3(阴影部分)()

A.0时时D.18时

解析:1∶3,则今日0∶

00,北京时间(120°E)是2∶00,B正确。

7.1∶3(阴影部分表示夜长),且为该地夜最短的一天,则该纬度大陆西岸气候特征()

A.高温多雨B.高温少雨

C.温和湿润D.温和少雨

解析:夜长和昼长的比例是1∶3,则夜短昼长,并且差距较大,纬度越高,则昼夜差别越大,该地纬度较高,A、B错误。该地位于大陆西岸,C正确。

答案:C

(2010·南通调研)右图为“某校旗杆正午影端位置一年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内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8.该校所处的纬度为()

A.66.5°NB.23.5°N

C.23.5°SD.66.5°S

解析:由于该地一年中正午时旗杆影端都不指向南方,即太阳直射点不可能位于该线以北,因此可排除位于南半球的C、D项;①、③时杆影为零,即发生了直射现象,又可排除A项;故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纬度为23.5°N。

答案:B

9.旗杆影端位于②位置时的日期可能为()

10.)

题。

11.四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D.③②④①

解析:由图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得出,①地的白昼时间为9时30分,②地白昼时间为8时36分,③地的白昼时间为10时14分,④地的白昼时间为10时32分。表中数据昼短夜长,故为冬季。北半球冬季,白昼越短,纬度越高,故纬度从高到低为②①③④。

答案:B

12.此时,地球可能位于图中的()

A.1位置B.2位置C.3位置D.4位置

解析:出1为近日点,此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故选A。

答案:A

(2010·湘潭调研)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夜。读图回答13~15题。

13.()

A.B.乙、丁、丙、甲

C.D.甲、丙、丁、乙

解析:。

答案:D

14.当丙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

A.昨日18时B.当日18时C.次日6时D.次日18时

解析:当丙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2时,世界标准时为中时区的区时,两地相差8小时,即世界标准时是昨日18时。

答案:A

15.甲、乙、丙、丁四地中,肯定位于西半球的是()

A.乙和丁B.甲和乙C.丙和丁D.甲和丁

解析:北京时间8时30分时,丙地地方时为12时,可知丙地的经度为172.5°E;同理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北京时间13时时,丁地地方时为0时,则丁地的经度为75°W。丙、丁两地都位于西半球。

答案:C

二、综合题

16.右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

夜,其他地区为白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2)此时,90°E的区时是月日时。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是()

A.45°E,135°WB.135°E,45°W

C.60°E,120°WD.0°,180°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A.90°W向东至180°B.0°向东至180°

C.90°W向东至90°ED.0°(5)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

B.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

D.E.解析:(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判断日期是12月22日,90°E经线此刻是12时,上海(北京时间)22日14时,90°W经线是0时,此时,与上海同处于12月22日的经度范围是W向东到180°。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北去,昼越短,悉尼白昼长于东京,上海日出早于北京,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与季节无关,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答案:(1)23°26′S 66°34′N

~90°N(或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2)12 22 12 14

(3)D(4)A(5)D

17.如图所示,空白与阴影部分表示不同日期,相邻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6小时,线段ab

表示晨昏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1)N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与北京时间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

(2)线段ab与经线夹角的角度变化范围是

(3)假设线段ab与该经线夹角为15°,那么直射点在。

(4)假设线段ab与经线夹角达到一年中最大时,简要说明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解析:(1)全球日期变化的经线一条是日界线——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经线,而晨昏线与赤道所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或者18M0时所在经线,N点为日界线——180°经线,又由于相邻的两条经线相差6NM点的东侧,故N点为6时,ab期范围的是90°E向东到180°。(2)0度;在太阳直射回归线时为最大,为23°26′,因此其范围在23°26′。当线段ab与经线夹角为15°90°E为0时,90°W为1215°。(4)线段ab与经线夹角达到一年中最大时,即为23°26′晨昏线将纬线出现极夜现象。

答案:(1)180° 180°(2)0°~23°26′(3)15°S,90°W(4)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

篇7: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课标展示

核心素养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1.综合思维:通过对城市的功能区图、地租等值线图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材料的分析,判读城市的空间结构图,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比较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人地协调观:判断城市功能区的合理性,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保证人口、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9页

[基础梳理]

一、城市功能区

1.形成背景

各项活动同类活动高度集聚。

2.主要类型及特点

类型

特点

住宅区

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商业区

是城市的核心区,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3.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内部分区明显。

【特别提示】

1.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用地类型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素养引领】

1.(综合思维)工业区为什么向市区外缘移动和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提示:①市区内地价高,向市区外缘移动可降低生产成本;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③沿交通线分布可降低运输成本。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包括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

(4)政治因素: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素养引领】

2.(区域认知)高级住宅区是怎样分布的?

提示: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是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2.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表现: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典例

(1)美国城市

①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轴心,划分为四个区。

②其他大城市:市中心区为摩天大厦,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2)欧洲城市:市中心区很少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

(3)中国传统城市

①政治中心(北京):多以皇宫为中心,将其摆放在城市的中轴线上。

②“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形成“山水城市”。

【特别提示】

2.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广场周围没有高楼大厦,这是符合保留历史遗迹原则的。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

考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合理布局

【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

多以城市空间结构图、城市规划图、统计图为载体,通过分析城市功能区的成因与合理规划等,考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抓住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及其成因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2019·高考天津卷)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如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1)题,读图可知,乙河以西、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基本没变,工业功能基本不变;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增大,居住功能明显增强;乙河以东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南、北两端;乙河以东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第(2)题,读图可知,新增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均未向沿河地区集中,不一定会加大河水污染;工厂增多,就业岗位会增加;居住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甲河和乙河沿岸的城市中部地区;职住分离明显,工业用地范围扩大,会增加交通压力,为了便于职工上下班,应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我的答案:(1)B__(2)D_

1.“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1)距离市中心远近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3.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1)与城市整体

工业特点

规模小,无污染

用地规模大,轻度污染

严重污染,大型企业

布局

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

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远离城市的郊区

(2)与住宅区: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②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3)与风向

(4)与河流:布局于城市河流下游。

〉〉

命题角度一 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成因

(2018·高考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对,C错;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错。第2题,据题干知,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的规模扩大,D对。其他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A、B、C错误。

答案:1.A 2.D

(2018·高考经典题)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4.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故B、C、D错误。第4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D正确,排除A、B、C三项。

答案:3.A

4.D

〉〉

命题角度二 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据此完成5~6题。

5.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6.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组团式城市是在城市市区及近郊范围,组成城市功能整体的各部分,由三个及三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散并相隔一定距离的集中功能区团块,通过便捷的交通连接形成的一个城市实体。第5题,组团式城市各部分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联系,故A、C错;城市各部分内部主要功能区相对齐全,所以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故D错;各部分之间有林地相隔,有利于改善城市集中布局产生的环境问题,故B对。第6题,物流园区占地广,需要有较低地价的土地;需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物资的集散。①处在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便利,交通条件优于②③④处,比较合适。化工园区对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水体污染与大气污染。结合图中的等高线、河流流向,可判断③位于河流下游,且处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适合建化工园区。

答案:5.B 6.A

〉〉

命题角度三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2019·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下题。

7.该图体现()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解析:图中显示在商业用地外围分布着农业用地,两种用地截然分开,即不存在交错分布的情况,说明商业用地没有侵占农业用地即没有向郊区持续扩展,可判断农业用地受到了政策的保护。D对,A、C错。图中显示,城区商业用地的地租变化率远高于郊区农业用地的地租变化率。B错。

答案:D

素养立意:立足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2020·河北石家庄一模)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完成(1)~(3)题。

(1)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轻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3)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A.交通枢纽

B.绿地公园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大区、卫星镇主要是依据人口规模进行划分的,则该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区人口。第(2)题,材料提及:每个卫星镇都有相应等级的公共配套设施,利于人口在卫星镇购物、求学、看病,因此利于解决民生需求;同时也可减轻到中心城区购物、看病带来的交通压力。第(3)题,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则卫星镇中心为交通枢纽,既便于与镇外联系,也便于及时分散卫星镇的人口,减轻交通压力。故卫星镇中心核心设施主要是交通枢纽。

答案:(1)A(2)C(3)A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2页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典题导入]

(高考经典题)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上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图形解读]

提示:交通通达度 大于 正南 高 差 高 好 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尝试解题](1)__C__(2)__A__

[判读方法]

判读时要注意三“读”:

一读极值: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

结合图示,一般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在等值线图中数值由内向外地租由高值中心向四周降低。

二读密度:等地租线的疏密变化。

等地租线越密集,说明地租变化越大;等地租线越稀疏,说明地租变化越小。如等值线图中东侧乙地等地租线相对密集,北部丙地等地租线相对稀疏。

三读凹凸:等地租线的弯曲变化及形成原因。

导致等地租线弯曲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的通达度,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等地租线向外凸出,如等值线图中丁处;交通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等地租线向里凹,如等值线图中戊处。故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出现一定的弯曲。

上面立体图中在城市环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出现地租次高峰。等值线图中的甲地受交通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等值线出现闭合,即地租次高峰。

[应用体验]

(2020·广东实验中学测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图为江西省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各地点房价最大差值(元/平方米)可能是()

A.6

000  B.5

000   C.4

000   D.3

000

(2)如果你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购房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

A.M点

B.E点

C.F点

D.P点

审答流程

1.问题探究

(1)地租等值线的判读一般有何规律?

提示:一般地租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数值依次减小;若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内凹,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

(2)城市中购房性价比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购房性价比指房子的居住舒适度与房屋价格的比值。

2.信息解读

提示:交汇 上游 低

篇8: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问题式”复习法的主要实施步骤: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仔细阅读有关信息, 分析近几年来各种综合科试题, 笔者发现综合科考试具有“新情境、浅知识、大范围、重能力”等命题特点。而“3+x”综合科目考试中, 高三学生学习的科目多, 单科学习的时间明显减少, 同时, 学生在高二阶段对课本中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 高三复习如不出新招, 而是简单地重复, 势必会使学生听起来索然寡味, 缺乏学习的兴趣, 从而降低了复习效率。处理好时间紧与课本知识点多、基础知识点复习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面有限而考试命题涉及范围广等矛盾, 是实现高三复习高效、有序的保证。笔者通过学习和思考在过去的高三生物科复习中尝试着一种“问题式”复习方法, 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提出来请同行专家们指正。此外, 通过不断地以日常生活、科技热点、生物科学进展等作为问题情境的来源,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中去关心环境、生态、日常生活、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等问题,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和学以致用的基本素质,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综合能力测试乃至今后的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出问题, 串联已有知识, 引导考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是体现能力的载体, 而任何一件事物中都常常蕴涵着多学科知识 (这也是综合科测试存在的依据之一) 。因此, 通过对事实背后知识的挖掘, 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明辨基本概念, 同时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围绕某一个具体情境, 因此打破了知识章节甚至学科界限, 可以真正实现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统一, 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情境, 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并最终还原成生物学知识,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1. 串联知识, 整合内容。

高中的生物知识看似繁复, 但实际上, 也就是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态学这几个部分, 同时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简单的生物化学知识将它们串联起来。这样,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将知识点打通, 同时将数理化中的相关知识融合进来,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与记忆生物过程和概念, 也更容易找出知识上的漏洞。

2. 把握概念, 强调过程。

很多人都说, 高中的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 且考查概念较多, 因此, 我们需要对必要的概念进行理解、背记与区分。例如:什么是“同源染色体”, 什么是“姐妹染色体”, 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 什么是“等位基因”。另外, 记忆不能靠死背, 而应突出过程的理解。

3. 注意图表, 重视细节。

上一篇:爱心项链习题下一篇:第一次开家长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