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2024-05-25

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通用13篇)

篇1: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摘录:我总觉得这次合作最难忘,最成功,最真挚……它冲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逾越了师生之间的代沟,达到师生间相信相依,亲密无间的境界。

正文:合作

转眼毕业在即,我却忘不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忘不了我们那次不很成熟却很成功的“合作”……

那天,放学了。只剩我一人呆在教室里无声叹息——明天校里评比黑板报,我这个文娱委员却忘得一干二净。我真希望这时上帝派个天使下来助我一臂之力,唉!

我正在黑板上瞎折腾,忽然窗外闪出一个人影,原来是李老师推车回家。她似乎看见了我,跑进教室来。我不好意思地说:“李老师,我把出黑板报给忘了。”

李老师没答话,走过来操起一支粉笔为我题了报头:春天的旋律。然后又自个儿画了起来。“老师,你……”我不知是感激还是不安,竟梗塞了。“怎么,嫌我的艺术水平低呀?”李老师转过头来狡黠地冲我一笑,两只可爱的羊角辫跟着晃动起来。我本沉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似有很多话要说,但竟一句也没说出口。

我我俩配合得很默契,她管绘画,我管写字,各司其职。我的字写歪,写错了,她冷不防来一句:“pay attention!(请注意)”我都被逗笑了。“呀,糟糕!”原来我大意失荆州,原来应紧密相连的两段中间却被我空了大大的一截,看看辛辛苦苦写下的两大段文字,我真是又气又急。我刚拿起黑板擦要擦,她又来一句:“且慢。”说着用粉笔在两段之间画了一幅山水画,恰与这篇“桂林山水”相辅相成,配合得无衣无缝,我暗自称赞。她也毫不谦虚:“怎么样,姜还是老的辣吧。”

终于大功告成,我们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兴奋之余,我发现她画的大熊猫少了一只耳朵,便像对一个老同学似的拐弯抹角的问道:“李老师,你是不是发现了‘独耳熊猫’啊?”她若有所思地向她的熊猫看去,大家都会意地笑了。

在与老师的那么多次合作中,我总觉得这次合作最难忘,最成功,最真挚……它冲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逾越了师生之间的代沟,达到师生间相信相依,亲密无间的境界。

篇2: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正文:春雨的诉说

春雨的脚步又一次悄悄地接近了我们,它淅沥淅沥地下着,是那样的温柔,好像故意轻轻地惦着脚步一样,默默地落在地上,它是春的精灵。

当小草度过漫漫长冬,迎接春天,迎接新生的时候,它便来了。它像牛毛一样细,丝绸一样的软,轻轻抚摸着小草的嫩芽,使小草渐渐地生长了起来,使小草那新绿的颜色青得逼人眼。当春雨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便欣然地笑了。

当大树接收这春的洗礼的时候,便脱去了破旧的冬大衣,换上了富有生气的绿装,大树渐渐地伸展开臂膀,生长出许许多多嫩枝,荡漾出陶醉的笑意。当春雨看到这一切时,便欣然地笑了。

春雨的诉说

小麦捱过严冬,也争先向天空伸展,吮吸着春的雨露。喝足了,便轻轻地摇晃着自己细小的身体,让雨滴落在身上每一个部位,滋润着自己的皮肤。当春雨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便欣然地笑了。

冬眠的小动物,也在熟睡之后苏醒过来,蹦蹦跳跳地离开了冬眠的房子,让温柔的春雨冲刷一下自己的身体,小青蛙跳入春雨汇成的小溪,自由自在地在水里面翻了两个滚,又跳到岸上来,高兴地叫了起来。春雨看到这一切,又一次高兴地笑了。

这时,我走出屋子,将雨伞扔到地上,亲自来感受一下春雨的气息。春雨,你到底是什么呢?是天上的仙女的眼泪?我伸出双手,接住雨滴,企图留住它,但是失败了,它还是从我的指缝之间流了下来,落在地上,不见了。

春雨它到底是去了哪里?……它们有的被花草树木吸收,为花草们提供了活力,有的消融在土地里面,滋润了干渴的土地。有的则给小麦新生。

篇3:苏教版五(上)第二单元

1.看到四篇课文题目《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我最想了解的问题是:

(1)____

(2)____

2.浏览本单元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我用了()分钟。

二读: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表达顺序。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哪几小节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的绚丽多姿?你最喜欢哪一小节?

2.《装满昆虫的衣袋》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你能简单概括一下吗?

3.《变色龙》按“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顺序介绍了变色龙,哪部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4.《金蝉脱壳》写得最生动有趣的是哪一部分?

三读: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提出问题。

1.我自学了本单元的生字,重点学习的生字是:____。

2.我理解的词语有:____。

3.我重点研究的问题是:____。

四读: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读()遍,《变色龙》读()遍,《装满昆虫的衣袋》读()遍,《金蝉脱壳》读()遍。

五读:默读课文,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其他异同点。(列表)

六实践:我要研究好交流的问题,积极做好讨论准备。

1.围绕本单元主题,我能提出几个探究性问题。

2.我找到与探究问题相关的书籍、文章、电视节目、名言警句、实际事例等等。

提示:

篇4:九(上)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祭祀秕谷髀间伶仃愕然恣睢鄙夷寒噤

深黛潺潺隔膜拮据拟定别墅褴褛撬开

栈桥煞白吆喝打盹汲水腻烦胆怯作梗

埠头占卜糙米拽住粜米迸裂斛子捻着

茶壶窠不屑一簇零沽一沓褡裢呷酒断髭

二、 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聚族而居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郑重其事

吆喝张罗 一古脑儿 理直气壮 不惜工本

三、 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就盛。

四、 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 《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名。

3. 《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篇5: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这里人生地不熟,我悠闲的走在水晶石铺就的大路上,恍惚之间瞅见了这里的高楼大厦,更神奇的是:我的头顶上方竟然冒出一个天然视频,正介绍着我眼里陌生的一切。

“尊贵的`来宾,我是你的导游,欢迎你来到西元30的世界。”我奇怪的死盯着它,一时说不上话来,上面闪烁着繁星点点。“你所瞻仰的这一座座房子,是这个世界最大特色之一。”

篇6: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读完这本书,通过对哈里的心理语言和神态的了解,我感觉到了这个故事是在用童话的方式解释死亡。想想我们平常的作为是这样的吗?

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做过的事,觉得所做的事都是在浪费时间。我经常在自习课上把作业写完后就与同学们聊天,既不检查已完成的作业也不预习下面要讲的课程。当被老师发现受到批评后还生老师的气,觉得老师的观点太陈旧,总是小题大做。

篇7: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1、线粒体主要与细胞的什么生命活动有关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吸水作用D.保护作用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刮取细胞的部位和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A.口腔内侧壁、蒸馏水B.口腔内侧壁、生理盐水C.牙齿上、蒸馏水D.牙齿上、生理盐水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控制这种现象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中A.细胞膜B.细胞核C.细胞质D.细胞壁

3、在细胞中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稳定和细胞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质C.细胞膜D.细胞核5、炒苋菜时汤会变红,红色物质主要来自于细胞的A、细胞膜B、细胞壁C、液泡D、细胞核6人体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叶绿体D.细胞核

4、细胞的分裂过程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则一个正常的细胞连续分裂5次可得到的细胞数是A.2个B.10个C.125个D.32个8、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A.根→茎→叶→花→果实→种子B.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营养器官→生殖器官D.细胞→器官→组织→系统→植物体9、参与人体消化、呼吸、运动、生殖等各种生命活动调节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C.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D.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5、草履虫在水中也要进行呼吸过程,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通过的结构是A.口沟B.收集管和伸缩泡C.表膜D.内鳃11、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B能够完成呼吸排泄和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等各项生命活动C不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D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

6、由口、咽、食管、胃、肠、肛门和肝脏等器官组成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B.运动系统C.循环系统D.呼吸系统13、人体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等功能的组织是:

A.上皮组织B.肌肉组织C.结缔组织D.神经组织

7、人们食用的土豆是植物的哪种器官A.根B.茎C.果实D.种子15.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我们常吃的苹果属于A.细胞B.组织C.器官D.植物体

8、下列哪项在不同种的生物细胞内,形态、结构和数目是固定的

A、染色体B、蛋白质C、叶绿体D、液泡

9、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先从哪一部位或结构开始

A.细胞中央B.细胞核C.细胞质D.细胞壁

10.叶肉细胞属于

A.保护组织B.基本组织C.输导组织D.分生组织

11、下列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霉菌B.变形虫C.蚯蚓D.蚂蚁

12、下列食物中,主要食用其生殖器官的是

A.甘蔗B.绿豆芽C.黄花菜D.萝卜

13、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

A.根B.茎C.叶D.花

14、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其正确顺序排列是()。

A.a→c→d→bB.a→b→c→dC.c→d→a→bD.a→d→b→c

15、在下列几种高等动物的组织中,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是()

16、一棵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是由于A.分裂和生长B.生长C.发育D.分裂25.洋葱根尖细胞进行分裂,一个细胞分裂形成A.一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B.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C.一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D.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26.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A.保护组织B.基本组织C.上皮组织D.分生组织

17.叶片的叶肉属于哪种组织A.输导组织B.保护组织C.基本组织D.分生组织28.人的皮肤外表面是哪种组织组成的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29.血液属于哪种组织A.上皮组织B.神经组织C.结缔组织D.肌肉组织

篇8: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拓展阅读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嗨,小伙伴们,我是初初。爱国情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主题的文学作品其呈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萧乾的散文《枣核》用以小见大、托物抒怀的手法,表现了海外华人眷恋祖国、依恋故土的赤子之心;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刘敬智的人物通讯《始终眷恋着祖国》,记述了中国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钱学森放弃海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报效祖国的艰辛历程,赞扬了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爱国魂;古诗《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诗人们忠贞不二、忧国忧民的爱国心;而春秋时代的晏子,则通过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辩驳,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最终不辱使命……

篇篇爱国文,拳拳爱国情。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哪一个人不跳动着一颗虔诚而火热的中国心呢?为了配合本单元的语文学习,初初为大家精心筛选了多篇经典的爱国诗文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饕餮盛宴吧!

【延伸文本】

——《枣核》延伸文本

故乡的水土

林清玄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的时候,她突然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

“把这个带在行李箱里,保佑旅行平安。”妈妈说。

“这是什么密件?”

妈妈说:“这是我们门口庭抓的泥土和家里的水。你没听说旅行如果会生病,就是因为水士不服,带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妈妈还告诉我,这是我们闽南人的传统,祖先从唐山过台湾时,人人都带着一些故乡的泥土,一点随身携带、一点放在祖厅、一点撒在田里,因为故乡水土的保佑才使先人在蛮荒之地开垦出富庶之乡。

此后,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

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那一瓶水土中不仅有着故乡之爱,还有妈妈的祝福,这祝福绵长悠远,一直照护着我。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著,中国文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

[鉴赏空间]

萧乾的《枣核》采用以小见大、托物抒怀的手法,借助一枚小小的枣核,表达了海外华人眷恋祖国、依恋故土的赤子之心。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故乡的水土》采用类似的手法,将浓浓乡愁寄托于一瓶故乡的水土。剜一捧家乡的泥土,掬一汪家里的清泉,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本文文笔流畅清新,情感醇厚深沉,在平易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读有所思]

1.文中母亲“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这黑色的东西是什么?寄托了什么情感?这里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任意写出两句寄托对家乡思念之情的古诗句,并分析一下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课》延伸文本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他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选自《四世同堂》,老舍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版)

[鉴赏空间]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借助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类似的情境出现我国的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两篇小说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人物的描写手法却又有类似之处,正是因为小说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读有所思]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他告诉学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而本文中的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你如何看待这两个人截然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本文】:

他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四世同堂》节选

【链接文】: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节选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说说人物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终眷恋着祖国》延伸文本

中国文脉之屈原

余秋雨

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第一个大诗人,他以《离骚》和其他作品,为中国文脉输入了强健的诗魂。对于这种输入,连李白、杜甫也顶礼膜拜。因此,戴在他头上的,已不应该仅仅是先秦的桂冠。

前面说到,中国文脉是从《诗经》开始的,所以对诗已不陌生。然而,对诗人还深感陌生,何况是这么伟岸的诗人。

《诗经》中也署了一些作者的名字,但那些诗大多是朝野礼仪风俗中的集体创作,那些名字很可能只是采集者、整理者。从内容看,《诗经》还不具备强烈而孤独的主体性。按照我给北京大学学生讲述中国文化史时的说法,《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

这个悬崖独吟者,出身贵族,但在文化姿态上,比庄子还要“傻”。诸子百家都在大声地宣讲各种问题,连庄子也用寓言在启迪世人,屈原却不。他不回答,不宣讲,也不启迪他人, 只是提问,没完没了地提问,而且似乎永远无解。

从宣讲到提问,从解答到无解,这就是诸子与屈原的区别。说大了,也是学者和诗人的区别、教师和诗人的区别、谋士与诗人的区别。划出了这么多区别,也就有了诗人。

从此,中国文脉出现了重大变化。不再合唱,不再聚众,不再宣讲。在主脉的地位,出现了行吟在江风草泽边那个衣饰奇特的身影,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他不太像执掌文脉的人,但他执掌了;他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他似乎无处可去,却终于无处不在。

屈原自己没有想到,他给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玩笑的项目有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大家都习惯于称他“爱国诗人”,但他明明把“离”国作为他的主题。他曾经为楚抗秦,但正是这个秦国,在他身后统一了中国,成了后世“爱国主义”概念中真正的“国”。

第二,他写的楚辞,艰深而华赡,民众几乎都不能读懂,但他却具备了最高的普及性,每年端午节出现的全民欢庆,不分秦楚,不分雅俗。

这两大玩笑也可以说是两大误会,却对文脉意义重大。第一个误会说明,中国官场的政治权脉试图拉拢文脉,为自己加持;第二个误会说明,世俗的神祇崇拜也试图借文脉,来自我提升。总之,到了屈原,文脉已经健壮,被“政脉”和“世脉”深深觊觎,并频频拉扯。说“绑架”太重,就说“强邀”吧。

雅静的文脉,从此经常会被“政脉”、“世脉”频频强邀,衍生出一个个庞大的政治仪式和世俗仪式。这种“静脉扩张”,对文脉而言有利有弊,弊大利小;但在屈原身上发生的事,对文脉尚无大害,因为再扩大、再热闹,屈原的作品并无损伤。在围绕着他的繁多“政脉”、“世脉”中间,文脉仍然能够清晰找到,并保持着主干地位。

记得几年前有台湾大学学生问我,大陆民众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游戏,是否肢解了屈原?我回答:没有。屈原本人就重视民俗巫风中的祭祀仪式,后来,民众也把他当做了祭祀对象。屈原已经不仅仅是你们书房里的那个屈原。但是如果你们要找书房里的屈原也不难,《离骚》、《九章》、《九歌》、《招魂》、《天问》自可细细去读。一动一静,一祭一读,都是屈原。

如此文脉,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已经很成气象。

(选自《余秋雨散文》,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鉴赏空间]

钱学森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给出了这样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记述了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钱学森放弃海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报效祖国的艰辛历程。而屈原,大家都习惯于称他为“爱国诗人”的典范,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之屈原》一文则提出了:屈原“明明把‘离’国作为他的主题。他曾经为楚抗秦,但正是这个秦国,在他身后统一了中国,成了后世‘爱国主义’概念中真正的‘国’”,“中国官场的政治权脉试图拉拢文脉,为自己加持”而推崇屈原的爱国主义。观点一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读有所思]

1.大家都习惯于称屈原为“爱国诗人”的典范,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之屈原》一文,则对屈原的爱国者形象提出了怎样的质疑?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屈原写的楚辞,艰深而华赡,民众几乎都不能读懂,但他却具备了最高的普及性”,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四首》延伸文本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②金甲③,不破楼兰④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穿:磨破。 ③金甲:铠甲的美称。 ④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鉴赏空间]

本诗是一首气魄恢弘的边塞诗。前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苍茫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既表现将士们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激烈,又抒发戍边戍边将士驻守边关、舍生忘死、立志报国的豪迈气概。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①,死亦为鬼雄②。

至今思③项羽④,不肯过江东⑤。

[注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②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③思:怀念。④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⑤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

[鉴赏空间]

本诗是李清照的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凛然正气,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③泪尽胡尘④里,南望王师⑤又一年。

[注释]①三万里河:形容黄河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②五千仞岳:形容山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岳:指西岳华山。③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④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⑤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鉴赏空间]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念祖国大好河山,尽遭胡人的铁蹄践踏,“遗民”年年岁岁盼望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岁岁年年心愿落空。诗人的感慨由虚景生发,明明是诗人北望而有感,却出以遗民“泪尽”“南望”来表达,悲慨之情便更深一层了。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①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②,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③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④。

[注释] ①凭:倚靠。②靖康耻:靖康是宋钦宗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后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③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④朝天阕:朝见皇帝,天阕,皇帝的宫殿。

[鉴赏空间]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本词的上片抒发作者舍生忘死、以死报国的忠义豪气,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感情慷慨悲凉,音调激越高亢,充满着爱国激情。

(以上四首古诗均选自《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读有所思]

1.这四首爱国诗歌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诗人们忠贞不二、忧国忧民、以死报国的爱国情怀。通过比较,试着说说唐朝的爱国诗和南宋的爱国诗所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以下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踏破贺兰山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子使楚》延伸文本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④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⑤,请数⑥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⑦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⑧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西汉刘向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注释] ①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②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 ③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④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⑤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⑥数(shǔ):历数;列举。 ⑦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指读书人。 ⑧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鉴赏空间]

晏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于诸侯。《晏子使楚》中,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通过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辩驳,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最终不辱使命。《晏子谏杀烛邹》中,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文章体现了晏子的说服技巧和高超的语言才能,展现出他机智镇定、能言善辩的高超语言才能。

[读有所思]

1.结合本文和《晏子使楚》的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晏子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本文中晏子劝谏时的语言高明之处,并说说学了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篇9: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复习卷

一、“神机妙算”对又快:35分[10+16+9]

1、直接写出得数:

①30×12=②23×4=③540-310=④4×140=

⑤630+70=⑥130×20=⑦180×5=⑧170×5=

⑨500×5=⑩210÷7=

2、用竖式计算:

⑴236×43=⑵208×56=

⑶720×42=⑷480×50=

3、估算下面各题:

⑴89×202≈⑵139×48≈⑶307×53≈

二、“认真细致”填一填:29分[2+2+4+2+3+4+6+4+2]

1、400×3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2、()×时间=路程

3、75的28倍是(),196与72相乘,积是()。

4、一只猎狗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千米,可写作()。小东骑自行车可达每分钟300米,可写作()。

5、估算下面各题。

①小张身高171厘米,大约是()厘米。

②小军爸爸的工资是每月1980元,大约是()元。

③某足球场可以容纳观众19800人,大约是()人。

6、根据85×32=272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85×64=85×16=85×8=85×320=

7、在填上“>”、“<”或“=”:

30×18030×16027×20020×270

600×1010×66023×4032×30

98×54500045×2090×10

8、已知A×B=380,如果A扩大3倍,则积是();如果B缩小5倍,则积是()。

9、李强走一步的距离是63厘米,他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498步,他家到学校大约有()米。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6分[6+6+6+6+12]

2、同学们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

元,一共需要102套。

5000元买票够吗?

3、一种观赏蔬菜袖珍南瓜

买5盆送一盆。王阿姨

一次买5盆,每盆便宜

多少元?

30元/盆

体育用品种类

单价

78元

36元

24元

卖出数量

113个

126副

256副

⑴每种体育用具各卖了多少钱?

⑵一共卖了多少钱?

⑶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下面是欣欣体育商品店上半年部分体育用品销售情况:

4、一辆汽车从

甲地开往乙

地,用了5

小时,返回

时只用4小

时,这辆汽

车返回时速度是多少?

1、一个电影院共有812个座位。

这场电影的收入是多少元?

篇10: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一、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3人,开学以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作文训练,在试卷和学生的日记、作文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出学生的进步。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袁浩翔、王一帆、万俊、刘子航、张宇等同学,作文提高尤其快。

二、试卷分析。

从卷面来看,学生书写比较认真,仅有3名同学因为书写不认真扣除卷面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有3名同学学的不够扎实,需要继续努力。成绩分布为:A:60人;B2人;D:1人。

难点在五、七、八、九题。具体分析如下:

五题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学生说的很好,但一到写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用词了,因此出现很多歧义。七题的照样子写词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粗心,不细细审题,比如“顶天立地”要求写“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很多学生就写“又细又长”“走来走去”。

八题的改写句子,课堂中多有涉及,但学生的随意性太大,有的直接把原意都给改变了。

九题的阅读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出错的原因都是因为不细细读题,不按照要求来造成的。

十题的习作完成的非常好,很多同学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一篇非常优秀的习作,如王一帆的《红豆乐》,范佳闻的《“渔”乐无穷》王若晨的《可恶的捉迷藏》等,都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三、纠正措施:

1、鼓励学生多读书,只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才能做好阅读理解题和作文。

2、继续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认真评价优秀习作,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对诗意的理解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写。

5、固定短语的练习可结合平时园地中词语盘点进行。

6、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何细心做题。

四、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能歌善舞: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古今中外: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2、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缩句)

(2)水鸟在柳枝上叫着。(拟人句)

(3)河水发出很大的响声。(夸张句)

篇11: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把下列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一四二()得六三五()

()五一十三()得九四四()

()四得八五()二十五五六()

二、我会列式计算。(18分)

1、6个2相加是多少?2、4乘6的.积再减8的差是多少?

3、46比28多多少?4、比17多34的数是多少?

三、解决问题:

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2、3个组共收集了94个汽水瓶,一组收集了34人,二组收集了29人,三组收集了多少个?

3、我今年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你多大?

篇12: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第一节小数除以整数

小博士提示:要记住把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材连线:

1、口算。

23.6÷10=10÷4=3÷6=0.36÷3=

8.4÷2=0.05×40=40÷50=5.7+13=6.6÷33=

2、填空。

(1)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里面“√”

3.6÷2()15.87÷20()7.98÷8()4.95÷11()

(2)()×15=7.5()×8=9040.5÷()=15

(3)60时=()日84分=()时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并请改正。

27÷18=15()1.56÷26=0.6()

15

18270.6

18261.56

40改正:1.56改正:

400

4、计算下面各题。

(1)6÷24(2)52.95÷75(3)84.01÷31(用乘法验算)

智能升级:1、根据25×5=125,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2.5×5=()125÷5=()12.5÷25=()

1.25÷5=()0.125÷5=()1250÷5=()

2、确定下列各式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位?然后列式计算。

4.95÷113.01÷7280.8÷240.646÷19

3、列式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数的5倍是11.5,这个数是多少?

(2)两个数的积是15.36,其中的`一个因数是12,另一个数是多少?

4、两个筑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先说说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些,再计算一下你说的对不对。

智力:

篇13:初三上学期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

一、先写出相应的大写字母,再按音序排列大写字母。

a( ) h( ) g( ) n( )

b( ) e( ) f( ) m( )

t( ) u( ) d( ) y( )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比一比,再组词。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

五、照样子,写字词。

1.例:猫→描(描写)

晚→ ( )

郊→ ( )

2.(挖)野菜

( )口琴 ( )作业

( )蜻蜓

3.一(个)故事

一( )古诗 一( )草叶

一( )明月 一( )小猫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追逐,多开心哪!( )

2.李白望着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

3.山坡上鲜花盛开,十分美丽。 ( )

4.辽阔的大海一望无际。( )

七、把句子补充完整。

1.你参加 吗?

2. ,多么令人激动啊!

3. 和 一起去春游。

4.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有的 ,有的 ,有的 。

八、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大街上 国庆节 的 热闹 啊 真

2.英英 古诗 今天 教会 老师 一首

3.大诗人 李白 是 的 唐代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天的颜色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谷子说:“秋天是黄色的,我就是让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天是红色的,我就是被秋风染红的。”棉花说:“秋天是白色的,不然,我哪有这身银装?”松树和柏树却说:“秋天和夏天没有什么区别,都像我们一样是绿的`……”

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多么单调哇!”

1.秋天的颜色是 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2. 谷子认为秋天是 色的;高粱认为秋天是 色的;棉花认为秋天是 色的;松树和柏树认为秋天是 色的。

3.为什么松树和柏树认为秋天和夏天没有区别?

十一、秋天到了,观察一下大自然有了哪些变化。把你找到的秋天写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

一、A H G N B E F M T U D Y

A B D E F G H M N T U Y

二、乡下 意思 古诗 美丽 郊外 老师 欢唱 坏人

三、

四、日 月 似 来 往 星

五、1.挽(挽着) 较(比较)

2.吹 写 捉 3.首 片 轮 只

六、1.追赶 2.想念 3.怒放 4.一望无边

七、1.中秋会演 2.奥运健儿夺冠了 3.我们 老师 4.跑步 踢毽子 跳皮筋

八、1.国庆节的大街上真热闹啊!

2.今天,老师教会英英一首古诗。

3.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

九、1.秋风 渐渐 郊外

2.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十、1.五彩缤纷 2.黄 红 白 绿 3.因为松树和柏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上一篇:大学生写作大赛作品下一篇:开心的一刻初中记叙文